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经卒令-原文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前一五行,置章于首;次二五行,置章于项;次三五行,置章于胸;次四五行,置章于腹;次五五行,置章于腰。如此,卒无非其吏,吏无非其卒。见非而不(诰)[诘],见乱而不禁,其罪如之。
鼓行交斗,则前行进为犯难,后行(进)[退]为辱众。逾五行而前者有赏,逾五行而后者有诛。所以知进退先后,吏卒之功也。故曰:“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言有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经卒令-译文
管理士兵的方法,是按照军令将他们分为三部分:左军使用青色旗帜,士兵佩戴青色羽毛;右军使用白色旗帜,士兵佩戴白色羽毛;中军使用黄色旗帜,士兵佩戴黄色羽毛。
士兵有五章:第一行是青色章,第二行是红色章,第三行是黄色章,第四行是白色章,第五行是黑色章。按照军令管理士兵,丢失章的士兵会受到惩罚。前五行,章放在头上;第二五行,章放在脖子上;第三五行,章放在胸前;第四五行,章放在腹部;第五五行,章放在腰部。这样,士兵不会违背他们的军官,军官也不会违背他们的士兵。看到错误而不纠正,看到混乱而不制止,他们的罪责是一样的。
在鼓声中交战,前进的士兵会面临困难,后退的士兵会羞辱众人。超过五行前进的士兵会得到奖赏,超过五行后退的士兵会受到惩罚。因此,了解进退先后的顺序,是军官和士兵的功劳。所以说:“鼓声响起,前进如雷霆,行动如风雨,没有人敢挡在前面,也没有人敢跟在后面。”这是有纪律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经卒令-注解
经卒: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命令组织起来的士兵。经,指规则、命令;卒,指士兵。
苍旗:古代军队中左军的旗帜,颜色为青色。苍,青色。
白旗:古代军队中右军的旗帜,颜色为白色。
黄旗:古代军队中中军的旗帜,颜色为黄色。
苍羽:左军士兵佩戴的青色羽毛装饰。
白羽:右军士兵佩戴的白色羽毛装饰。
黄羽:中军士兵佩戴的黄色羽毛装饰。
五章:指士兵佩戴的五种不同颜色的徽章,分别代表不同的行列和职责。
苍章:前一行士兵佩戴的青色徽章。
赤章:次二行士兵佩戴的红色徽章。
黄章:次三行士兵佩戴的黄色徽章。
白章:次四行士兵佩戴的白色徽章。
黑章:次五行士兵佩戴的黑色徽章。
鼓行交斗:指在鼓声的指挥下,军队进行战斗。
犯难:指士兵在战斗中勇敢前进,面对困难。
辱众:指士兵在战斗中退缩,使整个军队蒙羞。
雷霆:比喻军队前进时的威猛气势。
风雨:比喻军队行动时的迅速和不可阻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经卒令-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兵书,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战斗纪律。通过对士兵的旗帜、徽章、佩戴位置以及战斗中的行为规范进行规定,体现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
首先,文中提到将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并分别以苍旗、黄旗、白旗作为标志,士兵佩戴相应颜色的羽毛装饰。这种分军的方式不仅便于指挥,还能在战场上迅速识别敌我,提高战斗效率。
其次,文中详细规定了士兵佩戴的五种徽章及其佩戴位置,从首到腰依次为苍章、赤章、黄章、白章、黑章。这种严格的徽章制度不仅有助于区分士兵的职责和行列,还能在战斗中迅速识别士兵的位置和任务,确保战斗的有序进行。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士兵在战斗中的行为规范,如前行为犯难、后行为辱众,逾五行而前者有赏、逾五行而后者有诛。这些规定不仅激励士兵勇敢前进,还通过严格的奖惩制度确保军队的纪律性。
最后,文中引用了一句古语:“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军队在鼓声指挥下的威猛气势和不可阻挡的行动力,体现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性和战斗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战斗纪律,还通过严格的徽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现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这种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纪律性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