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治本-原文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积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为器,天下无费。
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绣饰,马牛之性食草饮水而给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设之制也。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今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无肥硗,人无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终亩,织有日断机,而奈何寒饥!盖古治之行,今治之止也。
夫谓治者,使民无私也。民无私,则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故如有子十人,不加一饭;有子一人,不损一饭。焉有喧呼酖酒以败善类乎?民相轻佻,则欲心(与)[兴],争夺之患起矣。横生于一夫,则民私饭有储食,私用有储财。民一犯禁,而拘以刑治,乌有以为人上也。善政执其制,使民无私。为下不敢私,则无为非者矣。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囹圄空,野充粟多,安民怀远,外无天下之难,内无暴乱之事,治之至也。
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
所谓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叙,四曰无敌。此天子之事也。
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
今说者曰:“百里之海,不能饮一夫;三尺之泉,足止三军渴。”臣谓: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于无夺民时,无损民财。夫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治本-译文
治理人民的方法是什么?回答是:没有五谷就无法填饱肚子,没有丝麻就无法遮盖身体。所以填饱肚子要有粮食,遮盖身体要有衣物。
丈夫在田间耕作,妻子在织布机上织布,人民没有其他事务,就能有积蓄。丈夫不做雕刻装饰的事情,妻子不做刺绣编织的工作。木器会腐烂,金器会有腥味。圣人用土制作器皿,吃土里的食物,所以用泥土制作器皿,天下就没有浪费。
如今,金木的本性不寒冷却穿着绣饰,马牛的本性吃草喝水却喂给豆粟。这是治理失去了根本,应该设立制度。春夏丈夫在田间劳作,秋冬妻子织布,人民就不会困苦。如今短衣不能遮盖身体,糟糠不能填饱肚子,这是治理的失误。古代,土地没有肥沃贫瘠之分,人没有勤劳懒惰之别,古人为何能成功,而今人为何失败呢?耕种不能完成一亩地,织布有时会中断,怎么能不寒冷饥饿呢?这是因为古代治理的方法,如今治理已经停止了。
所谓治理,就是使人民没有私心。人民没有私心,天下就成为一家,没有私耕私织。共同承受寒冷,共同承受饥饿。所以如果有十个孩子,不会多给一顿饭;如果有一个孩子,不会少给一顿饭。怎么会有喧闹酗酒败坏善良的人呢?人民互相轻视,欲望就会产生,争夺的祸患就会兴起。横生在一个丈夫身上,人民就会私藏食物,私藏财物。人民一旦犯禁,就用刑罚治理,怎么能成为人民的领导者呢?好的政治坚持制度,使人民没有私心。下属不敢有私心,就不会有做坏事的人。回归根本,遵循道理,出自同一道理,欲望就会消失,争夺就会停止,监狱就会空无一人,田野充满粮食,人民安定,远方归附,外部没有天下的困难,内部没有暴乱的事情,这就是治理的最高境界。
苍茫的天空,没有人知道它的极限。帝王的君主,谁能成为法则?过去的世界无法企及,未来的世界无法等待,只能靠自己。
所谓天子有四个方面:一是神明,二是垂光,三是洪叙,四是无敌。这就是天子的事情。
野物不能作为牺牲,杂学不能成为通儒。
如今有人说:“百里的大海,不能解一个人的渴;三尺的泉水,足以解三军的渴。”我认为:欲望产生于没有节制,邪恶产生于没有禁止。最高的是神化,其次是顺应物性,最下的是不剥夺人民的时间,不损害人民的财物。禁止必须用武力才能成功,奖赏必须用文治才能成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治本-注解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主要粮食作物,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基础。
丝麻:丝指蚕丝,麻指麻类植物,古代中国主要的纺织原料。
芸耨:芸指除草,耨指松土,泛指农事活动。
机杼:机指织布机,杼指织布用的梭子,泛指纺织活动。
雕文刻镂:指在器物上雕刻花纹,古代贵族奢侈生活的象征。
埏埴:埏指揉捏黏土,埴指陶土,泛指制作陶器。
短褐:粗布短衣,古代平民的服饰。
糟糠:酒糟和米糠,指最粗劣的食物。
肥硗:肥沃与贫瘠的土地。
囹圄:监狱。
神明:指天子的神圣性。
垂光:指天子的光辉照耀四方。
洪叙:指天子的大德广被。
无敌:指天子的威势无人能敌。
牺牲: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牲畜。
通儒:博学多才的儒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治本-评注
本文出自《管子·牧民》,是一篇论述治国之道的经典文献。文章以农业社会为背景,阐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首先,文章强调了农业和纺织业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民生之本。通过对比古今,批评了当时社会奢侈浪费、忽视根本的现象。
文章提出了’使民无私’的治国理念,认为只有消除私心,才能实现天下大同。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善政应该’执其制’,通过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艺术特色方面,文章运用了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古者,土无肥硗,人无勤惰’、’共寒其寒,共饥其饥’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体现了先秦散文的特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潮流。它既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也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文章提出的’使民无私’、’反本缘理’等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苍苍之天,莫知其极’一段,既表达了作者对天道的敬畏,也暗示了治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这种思想贯穿于整篇文章,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要历史价值的政治论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也为我们思考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所倡导的节俭、公平、法治等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