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权

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权-原文

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

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

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

凡我往则彼来,彼来则我往,相为胜败,此战之理然也。

夫精诚在乎神明,战(楹)[权]在乎道之所极。

有者无之,无者有之,安所信之。

先王之所传闻者,任正去诈,存其慈顺,决无留刑。

故知道者,必先图不知止之败,恶在乎必往有功。

轻进而求战,敌复图止,我往而敌制胜矣。

故兵法曰:“求而从之,见而加之,主人不敢当而陵之,必丧其权。”

凡夺者无气,恐者不(守可)[可守],败者无人,兵无道也。

意往而不疑则从之,夺敌而无败则加之,明视而高居则威之,兵道极矣。

其言无谨,偷矣;其陵犯无节,(被)[破]矣。

水溃雷击,三军乱矣。

必安其危,去其患,以智决之。

高之以廊庙之(谕)[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权-译文

兵法上说:“一千人形成权力,一万人形成武力。”

权力先施加于人,敌人就无法有力对抗;武力先施加于人,敌人就无法威风应对。

所以用兵贵在先发制人,如果能在这方面取胜,就能在整体上取胜;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取胜,就无法在整体上取胜。

凡是我方进攻,敌方就会反击;敌方进攻,我方就会反击,相互之间胜负交替,这是战争的规律。

精诚在于神明,战争的权力在于道的极致。

有的东西看似没有,没有的东西看似有,这让人如何相信呢?

先王所传下来的经验是,任用正直的人,去除欺诈,保持仁慈和顺从,决不留情刑罚。

所以懂得道理的人,一定会先考虑到不知停止的失败,厌恶那种一定要去追求功绩的行为。

轻率地进攻并寻求战斗,敌人反而会设法停止,我方进攻而敌人却取得了胜利。

所以兵法上说:“追求并跟随敌人,见到敌人就进攻,主人不敢抵挡而被欺凌,必然会丧失权力。”

凡是夺取的人没有气势,恐惧的人无法坚守,失败的人无人支持,这是用兵无道的结果。

心意坚定而不犹豫就能跟随,夺取敌人而不失败就能进攻,明察而居高临下就能威慑,这是用兵之道的极致。

言语不谨慎,就会偷懒;侵犯没有节制,就会失败。

水溃雷击,三军就会混乱。

一定要安定危险,去除祸患,用智慧来决断。

用廊庙的议论来提升,用受命的议论来加重,用超越界限的议论来锐化,那么敌国就可以不战而屈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权-注解

权:在兵法中指策略、计谋,是战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

武:指武力、军事力量,是直接对抗敌人的手段。

精诚:指军队的士气、精神面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神明:指神灵、天意,古人认为战争胜负与天意有关。

道:指战争的规律、原则,是指导战争的根本。

先王:指古代的贤明君主,他们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被后人传颂。

任正去诈:指在战争中要正直、诚实,避免使用欺诈手段。

慈顺:指对敌人要仁慈、顺从,以德服人。

决无留刑:指在战争中要果断,不留余地。

夺者无气:指失去士气的军队无法取得胜利。

恐者不守:指恐惧的士兵无法坚守阵地。

败者无人:指失败的军队士气低落,无人愿意继续战斗。

兵无道:指军队没有正确的指导原则,无法取得胜利。

意往而不疑:指军队士气高昂,毫不犹豫地前进。

夺敌而无败:指在战斗中击败敌人而不受损失。

明视而高居:指军队有清晰的视野和高地优势。

兵道极矣:指战争的最高境界。

水溃雷击:形容军队溃败如洪水决堤,雷击般迅速。

廊庙之论:指朝廷的决策、战略。

受命之论:指接受命令、执行任务的决心。

逾垠之论:指超越界限、突破常规的战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权-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文中强调了战争中的策略与武力的重要性,指出在战争中,策略(权)和武力(武)的运用是决定胜负的关键。通过先发制人,可以在敌人未做好准备时取得优势,从而避免直接对抗带来的损失。

文中还提到‘精诚在乎神明,战权在乎道之所极’,强调了军队的士气和战争规律的重要性。古人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物质力量,还与天意、士气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军队的精神面貌和战争的指导原则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先王之所传闻者,任正去诈,存其慈顺,决无留刑’,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正直、诚实,避免使用欺诈手段。古人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道德的较量。通过仁慈和顺从,可以以德服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文中还提到‘夺者无气,恐者不守,败者无人,兵无道也’,指出了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失去士气的军队无法取得胜利,恐惧的士兵无法坚守阵地,失败的军队士气低落,无人愿意继续战斗。因此,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文中提到‘高之以廊庙之论,重之以受命之论,锐之以逾垠之论,则敌国可不战而服’,强调了战略决策的重要性。通过朝廷的决策、接受命令的决心和超越常规的战略,可以在不战的情况下使敌国屈服。这体现了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还体现了古人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对策略、士气、道德和战略决策的探讨,揭示了战争胜利的多重因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