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威-原文
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
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
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
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
王侯如此,[所]以三胜者毕矣。
夫将(卒)[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刑(如)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一曰庙胜之论,二曰受命之论,三曰逾垠之论,四曰深沟高垒之论,五曰举陈加刑之论。
此五者,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
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
夺者,心之机也。
令者,一众心也。
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
故令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
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
[古率民者,]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战者也。
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
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支)[肢]也。
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
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礼],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
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荣)[营]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粮],乡里相劝,死(生)[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
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
故务耕者民不饥,务守者地不危,务战者城不围。
三者,先王之本务[也]。
本务[者],兵最急(本者)。
故先王专于兵,有五焉: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备用不便则力不壮,刑赏不中则众不畏。
务此五者,静能守其所(固)[有],动能成其所欲。
夫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阵欲坚,发欲毕,(阙)[斗]欲齐。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是]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故曰: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夫勤劳之师,将(不)[必]先己。
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
如此,师虽久而不老不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威-译文
用兵之道,有以道取胜,有以威取胜,有以力取胜。
通过讲武料敌,使敌人的士气丧失,军队涣散,即使形式完整也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以道取胜。
审慎制定法制,明确赏罚,便利器用,使民众有必战的决心,这就是以威取胜。
破敌军杀敌将,乘机发动攻势,击溃敌军夺取土地,成功后返回,这就是以力取胜。
王侯若能如此,就能全面掌握这三种取胜之道。
将领之所以能战,是因为有民众的支持;民众之所以能战,是因为有士气。
士气旺盛就会战斗,士气丧失就会逃跑。
在刑罚未加、兵未接战之前,有五种方法可以夺取敌人的士气:一是庙胜之论,二是受命之论,三是逾垠之论,四是深沟高垒之论,五是举陈加刑之论。
这五种方法,先料敌而后行动,是以击虚夺取敌人的士气。
善于用兵的人,能夺取敌人的士气而不被敌人夺取。
夺取敌人的士气,是心理的机巧。
命令,是统一众人心理的手段。
众人不审慎就会多次变化,多次变化则命令虽出众人也不会相信。
所以命令的法则,小过错不更改,小疑问不申明。
所以上级没有疑惑的命令,则众人不会二心;行动没有疑惑的事情,则众人不会二志。
古代率领民众的人,没有不信任民众的心,而能得到民众的力量的;没有得不到民众的力量,而能使其死战的。
所以国家必须有礼信亲爱之义,才能以饥饿换取饱足;国家必须有孝慈廉耻之俗,才能以死亡换取生存。
古代率领民众,必先讲礼信而后给爵禄,先讲廉耻而后施刑罚,先讲亲爱而后律其身。
所以作战者必须以身作则来激励众士,如同心使四肢一样。
志向不激励,则士兵不会死节;士兵不死节,则众人不会战斗。
激励士兵的方法,民众的生活不可不丰厚;爵位的等级,死丧的礼仪,民众所追求的,不可不显明。
必须根据民众的生活来制定政策,根据民众的追求来显明,田禄的实利,饮食的粮食,乡里相互劝勉,死丧相互救助,兵役相互跟随,这是民众所激励的。
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静止如堵墙,行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这是作战的根本之道。
土地是用来养育民众的,城池是用来守卫土地的,战争是用来守卫城池的。
所以务农者民众不饥饿,务守者土地不危险,务战者城池不被围困。
这三者,是先王的根本任务。
根本任务中,兵事最为紧急。
所以先王专注于兵事,有五个方面:委积不多则士兵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众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人不强,备用不便则力量不壮,刑赏不中则众人不畏。
务此五者,静能守其所有,动能成其所欲。
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阵欲坚,发欲毕,斗欲齐。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这是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所以说:举贤任能,不择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圣人所重视的,是人事而已。
勤劳的军队,将领必先以身作则。
暑天不张盖,寒天不重衣,险地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
如此,军队虽久而不老不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威-注解
道胜:通过智慧和策略使敌人失去战斗意志,即使敌人形式上完整也无法发挥作用。
威胜:通过严格的法制、明确的赏罚和有效的武器使用,使民众有坚定的战斗决心。
力胜:通过直接的军事行动,如破军杀将、攻城略地,取得胜利后返回。
庙胜之论:指在庙堂之上通过策略和计划取得胜利。
受命之论:指接受命令并执行以取得胜利。
逾垠之论:指超越常规的战术或策略。
深沟高垒之论:指通过坚固的防御工事来保护自己。
举陈加刑之论:指通过展示军威和施加刑罚来震慑敌人。
礼信:指国家的礼仪和诚信,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孝慈廉耻:指孝顺、慈爱、廉洁和羞耻,是社会的道德规范。
爵禄:指官职和俸禄,是国家对臣子的赏赐。
刑罚:指法律制裁,是国家对违法者的惩罚。
亲爱:指亲情和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律其身:指通过法律来约束个人的行为。
率身以励众士:指领导者以身作则,激励士兵。
什伍:指军队中的基层单位。
卒伯:指军队中的中级军官。
堵墙:比喻坚固的防御。
风雨:比喻迅速而有力的行动。
车不结辙:指战车不停歇,形容军队行动迅速。
士不旋踵:指士兵不回头,形容军队坚定不移。
委积:指物资储备。
赏禄:指赏赐和俸禄。
武士:指勇敢的士兵。
备用:指战备物资。
刑赏:指刑罚和赏赐。
居攻出:指防守和进攻的策略。
王国:指以民为本的国家。
霸国:指以武力称霸的国家。
仅存之国:指勉强维持的国家。
亡国:指即将灭亡的国家。
上满下漏:指上层富裕而下层贫困。
举贤任能:指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明法审令:指明确法律和审查命令。
贵功养劳:指重视功劳和养育劳动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人和最为重要。
勤劳之师:指勤奋努力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战威-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文章首先提出了三种胜利的方式:道胜、威胜和力胜,分别代表了智慧、威严和力量在战争中的应用。这种分类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全面性,也反映了对战争多维度理解。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将领和民众在战争中的角色,强调了士气的重要性。通过五种夺敌之论,展示了在战争前通过策略和心理战来削弱敌人的方法。这种对心理战的重视,显示了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心理学的深刻理解。
文中还强调了法令的稳定性和明确性对于军队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小过无更、小疑无申的原则,确保了命令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这种管理智慧,对于现代组织管理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如礼信、孝慈廉耻等道德规范,以及爵禄、刑罚等制度安排。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视。
最后,文章通过对勤劳之师的描述,强调了将领应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领导力的体现,对于现代领导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军事理论的精辟总结,也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和道德思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