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将令

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将令-原文

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行令于廷,君身以斧钺授将,曰:“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若逾分而上请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

将军告曰:“出国门之外,期日中,设营表,置辕门。期之,如过时,则坐法。”

将军入营,即闭门清道,有敢行者诛,有敢高言者诛,有敢不从令者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将令-译文

将军接受命令时,君主必须先在宗庙中谋划,然后在朝廷上发布命令,君主亲自将斧钺授予将军,并说:“左、右、中三军各有其职责,如果有人越权向上请示,将被处死。军队中不能有两个命令,发布两个命令的人将被处死,滞留命令的人将被处死,丢失命令的人将被处死。”

将军宣布说:“出城门之外,约定在中午时分,设立营地的标志,设置辕门。如果超过约定的时间,将按照军法处置。”

将军进入营地后,立即关闭营门,清理道路,有敢擅自行动的人将被处死,有敢高声喧哗的人将被处死,有敢不服从命令的人将被处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将令-注解

庙: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场所。在这里指君主与大臣商议军事决策的地方。

斧钺:古代象征军权和刑罚的器具。斧钺授将表示君主将军权正式授予将军。

左、右、中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分别指左翼、右翼和中军。

分职:指军队中各级军官的职责分工。

军无二令:军队中只能有一个指挥官,不能有多个命令来源。

辕门:古代军营的正门,通常设有辕木,象征军营的权威。

坐法:指违反军令后受到的惩罚。

清道:清理道路,确保军队行进畅通无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将令-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或类似的古代军事典籍,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中的严格纪律和权威体系。文本通过描述将军接受君命、军队的编制与职责分工、军令的严格执行等环节,展现了古代军事管理的严密性和权威性。

首先,文本开篇提到‘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这表明古代军事决策并非将军一人独断,而是君主与大臣在庙堂之上共同商议的结果。这种集体决策的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礼制’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庙作为祭祀和议事的场所,象征着国家的权威与神圣性,将军在此接受君命,意味着军事行动是国家的意志,而非个人行为。

其次,文本提到‘君身以斧钺授将’,斧钺是古代象征军权和刑罚的器具,君主将斧钺授予将军,象征着将军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军事指挥权。这一仪式不仅是对将军的信任,也是对军队纪律的强调。将军在接受斧钺的同时,也承担了维护军纪的责任。

接着,文本详细描述了军队的编制与职责分工,强调‘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这表明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各级军官各司其职,确保军队的高效运作。同时,文本还强调‘军无二令’,即军队中只能有一个指挥官,不能有多个命令来源。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指挥混乱,确保军队行动的统一性和纪律性。

此外,文本还提到将军在军营中的权威,‘将军入营,即闭门清道,有敢行者诛,有敢高言者诛,有敢不从令者诛’。这些规定体现了古代军队中严格的纪律和惩罚制度。将军在军营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任何违反军令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种严格的纪律制度是古代军队能够保持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最后,文本提到将军在出国门之外设营表、置辕门,并规定‘期之,如过时,则坐法’。这表明古代军队在行军过程中也有严格的时间管理和纪律要求。将军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否则将受到惩罚。这种对时间的严格要求反映了古代军队对效率和纪律的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将军受命、军队编制、军令执行等环节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中的严格纪律和权威体系。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管理的严密性,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的‘礼制’思想和集体决策的传统。这段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古代军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将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