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守权-原文
凡守者,进不郭(围)[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
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疆)[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
敌攻者,伤之甚也。然而世将弗能知。
夫守者,不失险者也。
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与焉。
出者不守,守者不出。
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
故为城郭者,非特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
千丈之城,则万人之守。
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薪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
攻者不下十余万之众,其有必救之军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军者,则无必守之城。
若彼[城]坚而救诚,则愚夫愚妇无不蔽城尽资血城者。
期年之城,守余于攻者,救余于守者。
若彼城坚而救不诚,则愚夫愚妇无不守陴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
遂发其窖廪救抚,则亦不能止矣。
必鼓其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并于前,(分历)[幺么]毁瘠者并于后。
十万之军顿于城下,救必开之,守必出之。
(据出)[出据]要塞,但救其后,无绝其粮道,中外相应。
此救而示之不诚。[示之不诚,]则倒敌而待之者也。
后其壮,前其老,彼敌无前,守不得而止矣。
此守权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守权-译文
凡是防守的人,进攻时不包围敌人的城池,撤退时不设立亭障来防御战斗,这不是好的防守策略。
英雄豪杰,坚固的盔甲和锋利的兵器,强劲的弓弩和强力的箭矢,都集中在城墙内,然后收集粮仓,破坏拆毁后进入堡垒,使敌人的士气高涨十倍百倍,而自己的士气却不到一半。
敌人进攻时,会遭受严重的伤害。然而,世上的将领们却不知道这一点。
防守的人,不会失去险要的地形。
防守的法则:城墙一丈高,需要十个人来防守,工匠和食物不包括在内。
出去的人不防守,防守的人不出去。
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十个人可以抵挡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可以抵挡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可以抵挡一万个人。
所以建造城墙,不仅仅是为了耗费民力聚集土壤,而是为了真正的防守。
千丈高的城墙,需要一万人来防守。
护城河深而广,城墙坚固而厚,士兵和民众都准备充分,柴火和食物供应充足,弓弩坚固箭矢强力,矛戟也相称,这就是防守的法则。
进攻的敌人不少于十万,如果有必须救援的军队,那么就有必须防守的城池;如果没有必须救援的军队,那么就没有必须防守的城池。
如果那座城池坚固并且救援真诚,那么即使是愚夫愚妇也会竭尽全力保护城池,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年的城池,防守的人比进攻的人多,救援的人比防守的人多。
如果那座城池坚固但救援不真诚,那么即使是愚夫愚妇也会在城墙上哭泣,这是人之常情。
于是打开粮仓进行救援和安抚,但也不能阻止这种情况。
必须激励英雄豪杰,坚固的盔甲和锋利的兵器,强劲的弓弩和强力的箭矢一起放在前面,瘦弱的人放在后面。
十万大军驻扎在城下,救援必须打开城门,防守必须出城。
占据要塞,只救援后方,不切断粮道,内外相应。
这种救援显示出不真诚。显示出不真诚,就会使敌人倒戈相向。
后面是强壮的人,前面是年老的人,敌人没有前进,防守的人就无法停止。
这就是防守的权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守权-注解
郭:古代城市的外城墙,用于防御外敌。
亭障:古代边境或重要道路上设置的防御工事,用于警戒和防御。
窖廪:储存粮食的仓库,窖指地下仓库,廪指地上仓库。
弩:古代的一种远程武器,利用机械力发射箭矢。
矛戟:古代的两种长柄武器,矛用于刺击,戟兼具刺击和钩拉功能。
陴:城墙上的女墙,用于防御和观察敌情。
守权:指守城的策略和权力,强调守城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守权-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孙子兵法》或类似的古代军事著作,主要讨论了守城的策略和原则。文本通过对比进攻与防守的优劣,强调了守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守城方法。
首先,文本指出,守城者不应仅仅依赖城墙的防御,而应充分利用城内的资源,如豪杰、坚甲、利兵、劲弩等,以增强防御能力。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资源整合和战略布局的重视。
其次,文本提出了守城的具体方法,如城一丈需十人防守,强调防守的密度和效率。这种‘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的防守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兵力配置和战术运用的精细考量。
此外,文本还讨论了攻守双方的互动关系,指出如果守城者有必救之军,则城必守;反之,则城难守。这种观点揭示了古代战争中攻守双方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了救援和防守的紧密联系。
最后,文本通过描述守城者的心理状态,如‘愚夫愚妇无不蔽城尽资血城者’,揭示了守城者在面对强敌时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这种情感描写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深刻反映了古代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对守城策略的详细阐述,文本展示了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度智慧和战略眼光,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和防御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