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天官

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天官-原文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

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

(案)[按]天官曰:‘背水陈为绝(纪)[地],向阪陈为废军。’武王伐纣,背济水向山阪而陈,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商,岂纣不得天官之陈哉?

楚将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不可击。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胜焉。’明日与齐战,大破之。

黄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时)[官],人事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天官-译文

梁惠王问尉缭子说:“黄帝的刑罚和德行,可以百战百胜,有这回事吗?”

尉缭子回答说:“刑罚用来攻伐,德行用来防守,并不是所谓的依靠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黄帝所依靠的,只是人事而已。为什么呢?现在有一座城,从东西方向攻打不能攻下,从南北方向攻打也不能攻下,难道四方就没有顺应时机的进攻方法吗?然而不能攻下的原因,是因为城墙高、护城河深,兵器完备,财物粮食储备充足,还有豪杰之士出谋划策。如果城墙低矮、护城河浅、防守薄弱,那么就能攻下了。由此看来,天官时日不如人事重要。

(案)[按]天官说:‘背水布阵是绝地,向山坡布阵是废军。’武王伐纣时,背靠济水,面向山坡布阵,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败了纣王的亿万大军,灭掉了商朝,难道纣王没有得到天官的布阵吗?

楚国的将领公子心与齐国人作战时,有彗星出现,彗星的柄指向齐国。按照天官的说法,彗星柄所在的一方会胜利,因此不能进攻。公子心说:‘彗星知道什么!用彗星来决斗的人,本来就会颠倒而胜利。’第二天与齐国作战,大败齐军。

黄帝说:‘先敬神鬼,先考察我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天官,其实只是人事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天官-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统治时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刑德:刑指刑罚,德指德行。在古代政治哲学中,刑德并重是治国的重要原则,刑罚用以维护社会秩序,德行用以教化民众。

天官时日阴阳向背:天官指天文官员,时日指时间的选择,阴阳向背指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选择行动的时机和方向。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占卜和决策方式。

人事:指人的努力和智慧,与天意相对。在这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成功中的重要性。

背水陈:古代战术之一,指军队背靠水域布阵,以断绝退路,激励士兵勇往直前。

向阪陈:指军队面向山坡布阵,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或进攻。

武王伐纣:指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王的历史事件,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

彗星:古代常将彗星的出现视为不祥之兆,认为其出现与国家的兴衰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天官-评注

本文通过梁惠王与尉缭子的对话,探讨了古代战争和政治中的‘刑德’原则及其实际应用。尉缭子强调,虽然天官时日和阴阳向背在古代决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人的智慧和努力。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人事与天命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文中提到的‘背水陈’和‘向阪陈’是古代战术的典型例子,展示了如何利用地形和战术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战术不仅在古代战争中有效,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环境和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通过引用武王伐纣和楚将公子心的故事,文本进一步强调了人事的重要性。武王虽然面对的是强大的商朝军队,但通过正确的战术和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公子心面对彗星的不祥之兆,没有迷信,而是依靠自己的判断和勇气,最终战胜了敌人。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英雄的智慧和勇气,也传递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是对古代战争和政治策略的探讨,更是对人事与天命、智慧与勇气、环境与资源利用等多重主题的深刻反思。它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智慧和哲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天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