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制谈-原文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形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鼓鸣旗麾,先登者未尝非多力国士也,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士[也]。损敌一人而损我百人,此资敌而伤我甚焉,世将不能禁。征役分军而逃归,或临战自北,则逃伤甚焉,世将不能禁。杀人于百步之外者,弓矢也。杀人于五十步之内者,矛戟也。将已鼓,而士卒相嚣,拗矢折矛抱戟,利后发。战有此数者,内自败也,世将不能禁。士失什伍,车失偏列,奇兵捐将而走,大众亦走,世将不能禁。夫将能禁此四者,则高山陵之,深水绝之,坚陈犯之。不能禁此四者,犹亡舟楫绝江河,不可得也。
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今)[令]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马,万人一将,以少诛众,以弱诛强。试听臣言其术,足使三军之众诛一人无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况国人乎?一贼杖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听臣之术,足使三军之众为一死贼,莫当其前,莫随其后,而能独出独入焉。独出独入者,王霸之兵也。
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今天下诸国士,所率无不及二十万众者,然不能济功名者,不明乎禁舍开塞也。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溪。
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其实不可得而战也。
量吾境内之民,无伍莫能正矣。经制十万之众,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衣,食吾食。战不胜,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内自致也。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騄耳之驶,彼驽马鬐兴角逐,何能绍吾气哉?吾用天下之用为用,吾制天下之制为制。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故曰:发号出令,信行国内。
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视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不能内有其贤而欲有天下,必覆军杀将。如此,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由国中之制弊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制谈-译文
凡是军队,制度必须先确立。制度先确立,士兵就不会混乱,士兵不混乱,军队的形态就会明确。金鼓所指之处,百人都会全力战斗。陷入混乱的阵型,千人都会全力战斗。覆灭敌军、斩杀敌将,万人都会齐心协力。天下没有人能抵挡这样的军队。
古时候,士兵有什伍的编制,战车有偏列的排列。鼓声响起,旗帜挥动,率先登城的未必不是力大的国士,先死的也未必不是力大的国士。损失一个敌人而损失我方百人,这是在资助敌人而严重伤害自己,世上的将领无法禁止。征召服役的士兵分军逃跑,或者临阵脱逃,逃跑和受伤的情况非常严重,世上的将领无法禁止。在百步之外杀人的是弓箭,在五十步之内杀人的是矛戟。将领已经击鼓,而士兵却互相喧哗,折断弓箭、折断矛戟,抱着武器,想要后发制人。战斗中有这些情况,内部就会自败,世上的将领无法禁止。士兵失去什伍的编制,战车失去偏列的排列,奇兵抛弃将领逃跑,大军也会逃跑,世上的将领无法禁止。将领如果能禁止这四种情况,那么高山可以攀登,深水可以渡过,坚固的阵型可以攻破。如果不能禁止这四种情况,就像没有船桨却要渡过江河,是不可能做到的。
人民并不是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号令明确,法制严谨,所以能让他们前进。明示奖赏在前,决断惩罚在后,因此行动能获得利益,行动就会有功绩。现在让百人组成一卒,千人组成一司马,万人组成一将,以少数诛杀多数,以弱诛杀强。试听我的方法,足以让三军诛杀一人而不失刑罚。父亲不敢包庇儿子,儿子不敢包庇父亲,何况国人呢?一个贼人持剑在市场上攻击,万人无不躲避,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勇敢,而是万人都不肖。为什么呢?必死与必生,本来就不相同。听我的方法,足以让三军成为一个必死的贼人,没有人能挡在他们前面,也没有人能跟在他们后面,而能独来独往。独来独往的军队,是王霸之兵。
有谁能率领十万大军,而天下无人能挡?是齐桓公。有谁能率领七万大军,而天下无人能挡?是吴起。有谁能率领三万大军,而天下无人能挡?是孙武。现在天下的各国士人,所率领的军队无不达到二十万,然而不能成就功名的,是因为不明白禁止、舍弃、开放、堵塞的道理。明白这些制度,一个人能战胜敌人,那么十个人也能战胜敌人。十个人能战胜敌人,那么百千万人也能战胜敌人。所以说:完善我们的武器,培养我们的武勇,发动起来就像鸟击长空,像跳下千仞深谷。
现在国家遭受患难,用重宝出使聘问,用爱子出质,用土地割让,得到天下的援兵。名义上有十万,实际上不过数万而已。那些来援的军队,无不告诉他们的将领说:“不要为天下先战。”实际上是不可能让他们参战的。
衡量我国境内的民众,没有伍的编制就无法整顿。经过制度整顿的十万大军,君主一定能让他们穿我们的衣服,吃我们的食物。战斗不胜,防守不固,不是我国民众的过错,而是内部自己造成的。天下各国帮助我们战斗,就像良马奔驰,那些劣马怎么能跟上我们的气势呢?我们用天下的资源为用,我们以天下的制度为制。修明我们的号令,明确我们的刑罚和奖赏,让天下人非农耕不得食,非战斗不得爵位,让民众扬臂争相从事农耕和战斗,那么天下就无敌了。所以说:发布号令,信行国内。
民众说有可以战胜敌人的方法,不要听信他们的空话,一定要试验他们能否战斗。看到别人的土地就想占有,分割别人的民众就想畜养,一定要内部有贤能的人。内部没有贤能的人却想拥有天下,必定会覆灭军队、斩杀将领。这样,即使战胜了,国家也会更加衰弱,得到土地,国家也会更加贫穷,这是因为国家的制度有弊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制谈-注解
制:指军队的组织和纪律制度。在古代军事理论中,制定明确的制度是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基础。
士:指士兵或武士。在古代,士人不仅是文化传承者,也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力量。
金鼓:古代战争中用于指挥军队的乐器。金指铜制的打击乐器,鼓则是皮制的打击乐器,通过不同的敲击方式传达命令。
什伍: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什指十人,伍指五人。这种编制有助于提高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
偏列:指战车的排列方式。在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排列和运用对战斗结果有重要影响。
桓公:指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智慧著称。
吴起: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以改革军事制度和提高军队战斗力闻名。
武子:指孙武,春秋时期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对后世军事理论有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制谈-评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文章开篇即强调‘制必先定’,指出明确的制度是军队稳定和战斗力的基础。通过金鼓的指挥,士兵能够有序作战,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军队的组织性,也增强了士兵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古代军队的编制和指挥系统。‘士有什伍,车有偏列’反映了古代军队的编制方式,这种编制有助于提高军队的组织性和战斗力。通过鼓鸣旗麾的指挥,军队能够迅速响应命令,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军队的组织性,也增强了士兵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文章还提到了古代著名军事家的例子,如齐桓公、吴起和孙武,他们通过改革军事制度和提高军队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例子进一步证明了制度在军事中的重要性。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赏罚分明的重要性。‘明赏于前,决罚于后’反映了古代军事管理中赏罚分明的原则,这种原则有助于激励士兵的斗志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军队能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取得战斗的胜利。
最后,文章指出,只有通过明确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军队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修吾号令,明吾刑赏’反映了古代军事管理中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性。通过明确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军队能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取得战斗的胜利。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论述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性及其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强调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军事管理中的重要性。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军队的组织性,也增强了士兵的纪律性和战斗力,为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