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分塞令

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分塞令-原文

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地分)[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

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令。

使非百人无得通。非其百人而入者 ,伯诛之;伯不诛,与之同罪。

军中纵横之道,百有二十步而立一府柱,量人与地,柱道相望,禁行清道。

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

采薪(之)[刍]牧者,皆成行伍;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

吏属无节,士无伍者,横门诛之。

逾分干地者,诛之。

故内无干令犯禁,则外无不获之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分塞令-译文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自都有划分的领地,用围墙围起来,不允许互相往来。

将领有领地,统帅有领地,伯长也有领地,各自负责自己领地的沟渠和边界,并且明确禁止通行的命令。

如果不是同一百人队伍的人,不得通行。如果不是同一百人队伍的人进入领地,伯长要处死他;如果伯长不处死,就和那人同罪。

军队中纵横交错的道路,每隔一百二十步就设立一个府柱,根据人数和地形,府柱之间相互呼应,禁止通行,保持道路畅通。

没有将领和官吏的符节,不得通行。

采柴、割草、放牧的人,都必须组成队伍;没有组成队伍的人,不得通行。

官吏没有符节,士兵没有队伍的,横门处死。

越过分地界限的人,处死。

因此,内部没有违反禁令的人,外部就没有抓不到的奸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分塞令-注解

中军:古代军队中的中央部队,通常由主将直接指挥,是军队的核心力量。

左、右、前、后军:古代军队中的四支部队,分别位于主将的左右前后,负责不同的战术任务。

分地:指军队中各级指挥官所负责的特定区域,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界限和职责。

行垣:古代军队中用于划分区域的临时围墙或障碍物,用于限制人员流动。

沟域:指军队中用于划分区域的沟渠或界限,确保各部队之间的独立性。

塞令:指军队中用于控制人员流动的命令或规定,确保只有特定人员可以通行。

府柱:古代军队中用于标记道路或区域的柱子,通常用于指示方向或限制通行。

符节:古代军队中用于证明身份或权限的凭证,通常由高级将领颁发。

采薪刍牧:指军队中负责采集柴草和放牧的人员,通常需要按照规定的行伍行动。

横门:古代军队中用于执行军法的机构,负责惩罚违反军规的人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分塞令-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尉缭子·兵令上》,主要描述了古代军队中的组织结构、区域划分以及严格的军纪管理。文本通过详细的规定,展现了古代军队的高度组织化和纪律性。

首先,文本提到军队被划分为中军、左、右、前、后军,每支部队都有明确的分地和职责。这种划分不仅体现了古代军队的战术布局,也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分工和协作的重视。通过‘分地’和‘行垣’的设置,军队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区域界限,确保了各部队之间的独立性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其次,文本强调了军队中的纪律和命令的执行。‘塞令’和‘符节’的使用,确保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在军队中通行。这种严格的权限管理,不仅防止了内部混乱,也有效地防止了外部奸细的渗透。通过‘府柱’的设置,军队中的道路和区域被明确标记,进一步强化了军队的秩序。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对违反军规人员的严厉惩罚。‘横门诛之’和‘逾分干地者,诛之’的规定,展示了古代军队对纪律的极端重视。这种严格的惩罚机制,不仅维护了军队的纪律,也增强了士兵的服从性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军队组织结构和纪律管理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高度成熟和严谨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军队的战术布局和指挥体系,也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纪律和秩序的重视。这种严格的军事管理方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后世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分塞令》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