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下

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下-原文

臣闻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

有十二焉:

一曰连刑,谓同罪保伍也;

二曰地禁,谓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也;

三曰全军,谓甲首相附,三五相同,以结其联也;

四曰开塞,谓分地以限,各死其职而坚守也;

五曰分限,谓左右相禁,前后相待,垣车为固,以逆以止也;

六曰号别,谓前列务进,以别其后者,不得争先登不次也;

七曰五章,谓彰明行列,始卒不乱也;

八曰全曲,谓曲折相从,皆有分部也;

九曰金鼓,谓兴有功,致有德也;

十曰陈车,谓接连前矛,马冒其目也;

十一曰死士,谓众军之中有材力者,乘于战车,前后纵横,出奇制敌也;

十二曰力卒,谓经旗全曲,不麾不动也。

此十二者教成,犯令不舍。

兵弱能强之,主卑能尊之,令弊能起之,民流能亲之,人众能治之,地大能守之。

国车不出于阃,组甲不出于橐,而威服天下矣。

兵有五致:

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

百人被刃,陷行乱陈;

千人被刃,擒敌杀将;

万人被刃,横行天下。

武王问太公望曰:“吾欲少间而极用人之要。”

望对曰:“赏如山,罚如溪。太上无过,其次补过。使人无得私语,诸罚而请不罚者死,诸赏而请不赏者死。”

伐国必因其变。

示之财以观其穷,示之弊以观其病,上乖者下离,若此之类,是伐之因也。

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

兵有备阙,粮食有余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后兴师伐乱,必能入之。

地大而城小者,必先收其地;

城大而地窄者,必先攻其城;

地广而人寡者,则绝其阨;

地狭而人众者,则筑大堙以临之。

无丧其利,无夺其时,宽其政,夷其业,救其弊,则足施天下。

今战国相攻,大伐有德。

自伍而两,自两而师,不一其令。

率俾民心不定,徒尚骄侈,谋患辨讼,吏究其事,累且败也。

日暮路远,还有挫气;

师老将贪,争掠易败。

凡将轻、垒卑、众动,可攻也。

将重、垒高、众惧,可围也。

凡围,必开其小利,使渐夷弱,则节吝有不食者矣。

众夜击者,惊也;

众避事者,离也;

待人之救,期战而蹙,皆心失而伤气也。

伤气败军,曲谋败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下-译文

我听说君主有必胜的方法,所以能够兼并广大的土地,统一制度,从而威震天下。

有十二种方法:

第一是连刑,指的是同罪连坐,互相担保;

第二是地禁,指的是禁止通行,以防范外敌;

第三是全军,指的是军队上下团结一致,三五成群,互相配合;

第四是开塞,指的是分地防守,各自坚守岗位;

第五是分限,指的是左右互相制约,前后互相配合,用城墙和战车来巩固防御;

第六是号别,指的是前列士兵必须前进,以区分后列士兵,不得争先恐后;

第七是五章,指的是明确行列,始终不乱;

第八是全曲,指的是曲折前进,各有分工;

第九是金鼓,指的是用金鼓激励士气,表彰有功之人;

第十是陈车,指的是战车连接前矛,马匹蒙住眼睛;

第十一是死士,指的是在军队中挑选有才能的人,乘坐战车,前后纵横,出奇制胜;

第十二是力卒,指的是旗帜整齐,不轻易动摇。

这十二种方法一旦教成,违反命令的人绝不放过。

兵力弱小的可以变得强大,君主卑微的可以变得尊贵,法令废弛的可以重新振兴,流离失所的百姓可以重新亲近,人口众多的可以治理,土地广大的可以守卫。

国家的战车不需要出城,铠甲不需要出库,就能威服天下。

用兵有五种境界:

将领忘记家庭,越过边界忘记亲人,面对敌人忘记自身,必死则生,急于求胜是下策。

百人持刀,可以冲入敌阵;

千人持刀,可以擒敌杀将;

万人持刀,可以横行天下。

武王问太公望说:“我想在短时间内掌握用人的要领。”

太公望回答说:“赏赐要像山一样厚重,惩罚要像溪流一样严厉。最好的情况是没有过错,其次是有过错能及时补救。要让人不敢私下议论,凡是请求不惩罚的该罚之人,请求不赏赐的该赏之人,都要处死。”

讨伐敌国必须抓住其内部的变化。

展示财富以观察其贫穷,展示弊端以观察其问题,上层背离则下层离散,这些都是讨伐的依据。

凡是兴兵,必须审察内外的形势,以决定进退。

军队的装备是否齐全,粮食是否充足,考察进出的道路,然后兴兵讨伐混乱,必定能够成功。

土地广大而城池狭小的,必须先占领其土地;

城池广大而土地狭小的,必须先攻占其城池;

土地广阔而人口稀少的,就切断其险要之地;

土地狭小而人口众多的,就修筑高墙来压制。

不要丧失其利益,不要剥夺其时机,放宽政策,安抚其产业,挽救其弊端,这样就能施恩于天下。

如今战国互相攻伐,大规模讨伐有德之国。

从伍到两,从两到师,命令不统一。

导致民心不稳,只崇尚骄奢,谋划祸患,争辩诉讼,官吏追究其事,最终导致失败。

日暮路远,士气受挫;

军队疲惫,将领贪婪,争相掠夺,容易失败。

凡是将领轻率、堡垒低矮、士兵躁动的,可以进攻。

凡是将领稳重、堡垒高大、士兵恐惧的,可以包围。

凡是包围,必须给予小利,使其逐渐衰弱,这样就会有节制的吝啬者不再支持。

士兵夜间出击,是惊慌的表现;

士兵逃避任务,是离散的表现;

等待他人救援,期待战斗却退缩,都是心气丧失的表现。

心气丧失则军队失败,谋略错误则国家败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下-注解

连刑:指同罪保伍,即同罪连坐,加强集体责任和纪律。

地禁:指禁止行道,以防止外敌渗透和内部奸细活动。

全军:指全军上下紧密团结,甲首相附,三五相同,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开塞:指分地以限,各司其职,坚守阵地,确保防御稳固。

分限:指左右相禁,前后相待,通过设置障碍物如垣车来加强防御。

号别:指前列务进,以别其后者,确保军队有序前进,避免混乱。

五章:指彰明行列,始卒不乱,确保军队纪律严明,行动有序。

全曲:指曲折相从,皆有分部,确保军队行动灵活,适应各种地形。

金鼓:指兴有功,致有德,通过金鼓之声激励士气,表彰功绩。

陈车:指接连前矛,马冒其目,通过战车布置加强前线防御。

死士:指众军之中有材力者,乘于战车,前后纵横,出奇制敌。

力卒:指经旗全曲,不麾不动,确保军队稳定,不轻易动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人君如何通过十二种策略来确保国家的强大和统一,以及如何通过五种极致的行为来激励将士。这些策略和行为不仅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军事文化。

首先,文中提到的十二种策略,如连刑、地禁、全军等,都是古代军事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些策略强调了纪律、团结、防御和激励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军队管理和战斗力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策略,人君可以确保军队的强大和国家的统一,从而实现威加天下的目标。

其次,文中提到的五种极致的行为,如为将忘家、逾垠忘亲等,都是古代将士在战场上应有的精神风貌。这些行为强调了将士在战斗中的无私、勇敢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将士心理素质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些行为,将士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从而取得胜利。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战术和策略,如伐国必因其变、兴师必审内外之权等。这些战术和策略强调了在战争中要灵活应变,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和自身的优势。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对现代军事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内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军事文化。通过对这些策略和行为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才能,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