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上-原文
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加犯教之罪。
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
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
罗地者,自揭其伍。伍内互揭之,免其罪。
凡伍临陈,若一人有不进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
凡什保什,若亡一人,而九人不尽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
自什己上至于裨将,有不若法者,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
凡明刑罚,正劝赏,必在乎兵教之法。
将异其旗,卒异其章。
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
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
伍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
击鼓而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
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
伍长教成,合之什长。
什长教成,合之卒长。
卒长教成,合之伯长。
伯长教成,合之兵尉。
兵尉教成,合之裨将。
裨将教成,合之大将。
大将教之,陈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
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步而趋,百步而鹜。
习战以成其节,乃为之赏法。
自尉吏而下,尽有旗。
战胜得旗者,各视其所得之爵,以明赏劝之心。
战胜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罚。
正罚者,所以明赏也。
令民背国门之限,决生死之分,教之死而不疑者,有以也。
令守者必固,战者必斗;奸谋不作,奸民不语;令行无变,兵行无猜;轻者若霆,奋敌若惊。
举功别德,明如白黑,令民从上令,如四肢应心也。
前军绝行乱陈,破坚如溃者,有以也。
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上-译文
军队的训练命令,要求士兵按照营地驻扎和阵型排列,如果有人不按照命令前进或后退,就要受到违反军令的惩罚。
在前面的士兵,由前面的军官教导;在后面的士兵,由后面的军官教导;在左边的士兵,由左边的军官教导;在右边的士兵,由右边的军官教导。
教导五个人,他们的队长会得到奖赏。如果不教导,就要受到违反军令的惩罚。
如果有人在地上躺倒,自己报告自己的队伍。队伍内部互相揭发,可以免除罪责。
如果一个队伍在战斗中,有一个人不前进而死在敌人手中,那么教导他的人也要受到违反军令的惩罚。
如果一个十人队伍中,有一个人死亡,而其他九个人没有全部死在敌人手中,那么教导他的人也要受到违反军令的惩罚。
从十人队伍以上到副将,如果有人不遵守军法,那么教导他的人也要受到违反军令的惩罚。
所有的刑罚和奖赏,都必须依据军队的训练法。
将领有不同的旗帜,士兵有不同的标志。
左军的标志在左肩,右军的标志在右肩,中军的标志在胸前,标志上写着:“某甲某士”。
前后标志各有五行,尊贵的标志放在头上,次一级的标志依次降低。
伍长教导他的四个人,用木板当鼓,用瓦片当锣,用竹竿当旗帜。
敲鼓就前进,旗帜低垂就快跑,敲锣就撤退。
挥动旗帜向左,挥动旗帜向右,锣鼓一起敲响就坐下。
伍长教导完成后,交给什长。
什长教导完成后,交给卒长。
卒长教导完成后,交给伯长。
伯长教导完成后,交给兵尉。
兵尉教导完成后,交给副将。
副将教导完成后,交给大将。
大将教导完成后,在中野布阵,设置三个大标志,每隔一百步一个。
布阵完成后,离开标志一百步决斗,一百步快跑,一百步疾驰。
通过训练来形成纪律,然后制定奖赏的规则。
从尉吏以下,都有旗帜。
在战斗中夺得旗帜的人,根据他们所得的爵位,来明确奖赏和鼓励的心意。
战斗的胜利在于树立威信,树立威信在于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在于公正的惩罚。
公正的惩罚,是为了明确奖赏。
让民众背弃国门的限制,决定生死的分别,教导他们死而无悔,是有原因的。
让防守的人必须坚固,战斗的人必须勇敢;不让奸谋发生,不让奸民说话;命令执行不变,军队行动无疑;轻装者如雷霆,奋勇杀敌如惊雷。
表彰功劳,区分德行,明确如黑白,让民众服从上级命令,如同四肢听从心的指挥。
前军突破敌阵,攻破坚固如溃堤,是有原因的。
这就是所谓的军事训练,用来开拓疆土,保卫国家,消除祸害,成就武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上-注解
兵之教令:指军队中的教育和命令,强调军队纪律和训练的重要性。
分营居陈:指军队在驻扎和布阵时的分工和安排。
犯教之罪:指违反军队教育和命令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甲首:指军队中的低级军官,负责指挥小部队。
罗地者:指在战场上暴露自己位置的士兵。
伍: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通常由五人组成。
什: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通常由十人组成。
裨将:古代军队中的中级军官,负责指挥较大的部队。
大将: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全军。
旗:古代军队中用于指挥和标识的旗帜。
爵: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等级制度,用于奖励有功之人。
戮力:指全力以赴,共同努力。
正罚:指公正的惩罚,以维护军队纪律。
社稷:古代指国家和政权。
武德:指军事上的道德和纪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教上-评注
《兵之教令》是一篇关于古代军队教育和纪律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文本详细描述了军队中的教育、训练、纪律和奖惩制度,强调了军队纪律的重要性。通过分营居陈、教举五人、伍长教其四人等具体措施,展现了古代军队的严密组织和高效运作。
文本中提到的‘犯教之罪’、‘明刑罚’、‘正劝赏’等概念,体现了古代军队中纪律和奖惩制度的严格性。这些制度不仅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还通过明确的奖惩机制激励士兵奋勇作战。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军队中的旗帜和标识的重要性。通过‘将异其旗,卒异其章’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军队在战场上通过旗帜和标识来指挥和协调部队的行动。这种标识系统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指挥效率,还增强了士兵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文本最后提到‘战胜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罚’,进一步强调了军队纪律和奖惩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公正的惩罚和明确的奖励,军队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战斗力,从而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兵之教令》不仅是一篇关于古代军队教育和纪律的文献,更是一部反映古代中国军事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军队组织、纪律、奖惩制度的详细描述,文本展现了古代中国军队的严密组织和高效运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思想和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