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下-原文
诸去大军为前御之备者,边县列候,相去三、五里。
闻大军为前御之备,战则皆禁行,所以安内也。
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
发日,后将吏及出县封界者,以坐后戍法。
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
父母妻子知之,与同罪;弗知,赦之。
卒后将吏而至大将所一日,父母妻子尽同罪。
卒逃归至家一日,父母妻子弗捕执及不言,亦同罪。
诸战而亡其将吏者,及将吏弃卒独北者,尽斩之。
前吏弃其卒而北,后吏能斩之而夺其卒者,赏。
军无功者,戍三岁。
三军大战,若大将死,而从吏五百人以上不能死敌者斩,大将左右近卒在陈中者皆斩,余士卒有军功者夺一级,无军功者戍三岁。
战亡伍人,及伍人战死不得其尸,同伍尽夺其功,得其尸,罪皆赦。
军之利害,在国之名实。
今名在官,而实在家,官不得其实,家不得其名。
聚卒为军,有空名而无实,外不足以御敌,内不足以守国,此军之所以不给,将之所以夺威也。
臣以谓卒逃归者,同舍伍人及吏罚入粮为饶,名为军实,是有一军之名,而有二实之出。
国内空虚,自竭民岁,曷以免奔北之祸乎?
今以法止逃归、禁亡军,是兵之一胜也。
什伍相联,及战斗,则卒吏相救,是兵之二胜也。
将能立威,卒能节制,号令明信,攻守皆得,是兵之三胜也。
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
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其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其十一者,令行士卒。
故曰: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也;万人之斗[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奋也。
赏如日月,信如四时,令如斧钺,(制)[利]如干将,士卒不用命者,未之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下-译文
所有离开大军去前方防御的人,边境的县设立哨所,相距三、五里。
听说大军在前方防御,战斗时都禁止通行,这是为了安定内部。
内部士兵出征,命令将领和官吏授予旗帜、鼓、戈和甲。
出发那天,后来的将领和官吏以及离开县界的人,按照延误出征的法律处理。
士兵在边境戍守一年,如果逃亡不等待替代者,法律等同于逃亡军队。
父母、妻子和子女知道这件事的,与他们同罪;不知道的,赦免他们。
士兵后来将领和官吏到达大将所在的地方一天,父母、妻子和子女都同罪。
士兵逃回家一天,父母、妻子和子女不抓捕或不报告的,也同罪。
所有在战斗中失去将领和官吏的,以及将领和官吏抛弃士兵独自逃跑的,全部斩首。
前面的官吏抛弃士兵逃跑,后面的官吏能斩杀他们并夺取他们的士兵的,给予奖赏。
军队没有功绩的,戍守三年。
三军大战,如果大将战死,而随从的官吏五百人以上不能战死的,斩首,大将左右亲近的士兵在阵中的都斩首,其余士兵有军功的降一级,没有军功的戍守三年。
战斗中失去伍人,以及伍人战死找不到尸体的,同伍的人都剥夺他们的功绩,找到尸体的,罪都赦免。
军队的利害,在于国家的名实。
现在名义在官府,实际在家中,官府得不到实际,家庭得不到名义。
聚集士兵成为军队,有空名而无实际,对外不足以抵御敌人,对内不足以守卫国家,这是军队之所以不充足,将领之所以失去威信的原因。
我认为士兵逃回家的,同宿舍的伍人和官吏罚入粮食作为补充,名义上是军实,这是有一军的名义,而有二实的支出。
国内空虚,自己耗尽民力,怎么能避免逃亡的祸患呢?
现在用法律制止逃回家、禁止逃亡军队,这是军队的第一胜利。
什伍相互联系,到战斗时,士兵和官吏相互救援,这是军队的第二胜利。
将领能树立威信,士兵能节制,号令明确可信,攻守都得当,这是军队的第三胜利。
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杀士兵的一半,其次杀其十三,再次杀其十一。
能杀其一半的,威加海内;杀其十三的,力加诸侯;杀其十一的,令行士兵。
所以说: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万人之斗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奋。
奖赏如日月,信用如四时,命令如斧钺,锋利如干将,士兵不用命的,从来没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下-注解
边县列候:指在边境地区设立的警戒哨所,用于监视敌情。
前御之备:指为前线作战准备的防御措施。
坐后戍法:指对未能按时到达戍守地点的士兵及其家属的惩罚法律。
亡军:指逃兵,即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军队的士兵。
大将左右近卒:指大将身边的亲信士兵,通常负责保护大将的安全。
夺一级:指降低军衔一级,作为对士兵的惩罚。
什伍相联:指军队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
威加海内:指通过严厉的惩罚手段来增强军队的威势,使其在国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令行士卒:指通过明确的命令和严格的纪律来指挥士兵。
赏如日月,信如四时:比喻赏罚分明,如同日月和四季一样有规律和可信。
令如斧钺:比喻命令如同斧钺一样严厉和不可违抗。
干将:古代著名的宝剑,比喻命令如同锋利的剑一样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或类似的军事著作,主要讲述了古代军队的纪律、赏罚制度以及将领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军事策略,展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军队的纪律和赏罚制度。例如,对于逃兵和未能按时到达戍守地点的士兵及其家属,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惩罚。这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不仅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军队管理的重视。
其次,文中强调了将领与士兵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支持。通过“什伍相联”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军队中士兵和军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信任。这种紧密的关系不仅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也提高了作战时的协同效率。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将领的威势和士兵的节制。通过严厉的惩罚手段和明确的命令,将领能够树立起强大的威势,而士兵则能够严格遵守纪律,服从命令。这种将领与士兵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古代军队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最后,文中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赏罚分明和命令的不可违抗性。例如,“赏如日月,信如四时”和“令如斧钺”等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古代军队中赏罚制度的严厉和命令的不可违抗性。这种严格的赏罚制度不仅确保了军队的纪律性,也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和军事策略,展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严谨性和实用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军队的纪律和赏罚制度,也揭示了将领与士兵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相互支持。这种军事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的军事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