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上

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上-原文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而不能废兵也。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专一则胜,离散则败。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卒畏将甚于敌者胜,卒畏敌甚于将者败。所以知胜败者,称将于敌也。敌与将,犹权衡焉。

安静则治,暴疾则乱。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适宜。常令者,非追北袭邑攸用也。前后不次,则失也。乱先后,斩之。

常陈皆向敌,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陈,有坐陈。夫内向,所以顾中也;外向,所以备外也。立陈,所以行也;坐陈,所以止也。立坐之陈,相参进止,将在其中。坐之兵剑斧,立之兵戟弩,将亦居中。

善御敌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此必胜之术也。

陈之斧钺,饰之旗章,有功必赏,犯令必死。存亡死生,在桴之端。虽天下有善兵者,莫能御此矣。

矢射未交,长刃未接,前噪者谓之虚,后噪者谓之实,不噪者谓之秘。虚、实、[秘]者,兵之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上-译文

兵器是凶险的工具;争斗是违背道德的行为。任何事情都有其根本,所以王者讨伐暴乱,根本在于仁义。战国时期则以树立威势对抗敌人为目标,因此不能废除兵器。

兵器,以武力为根基,以文德为种子。武力是外在表现,文德是内在本质。能够理解这两点,就能预知胜败。文德用来观察利害、辨别安危;武力用来对抗强敌、进行攻守。

统一则胜利,分散则失败。阵型密集则坚固,锋线稀疏则灵活。士兵畏惧将领胜过敌人的会胜利,士兵畏惧敌人胜过将领的会失败。所以预知胜败,要看将领与敌人的对比。敌人与将领,就像权衡一样。

安静则治理有序,急躁则混乱。出兵布阵有固定的命令,队伍排列有固定的法则,先后顺序要适宜。固定的命令,不是用来追击敌人或袭击城邑的。前后顺序混乱,就会失败。扰乱先后顺序的,要斩首。

常规的阵型都面向敌人,有内向的,有外向的,有立阵,有坐阵。内向的阵型是为了保护中心;外向的阵型是为了防备外部。立阵是为了行动;坐阵是为了停止。立阵和坐阵相互配合,将领在其中。坐阵的士兵使用剑和斧,立阵的士兵使用戟和弩,将领也居中。

善于御敌的人,先用正规的兵力与敌人交战,然后进行扼制,这是必胜的策略。

阵中的斧钺,装饰的旗帜,有功必赏,违令必死。生死存亡,掌握在指挥者的手中。即使天下有善于用兵的人,也无法抵御这样的军队。

箭矢未射,长刀未接,前方喧哗的称为虚,后方喧哗的称为实,不喧哗的称为秘。虚、实、秘,是兵法的本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上-注解

兵者,凶器也:兵指的是武器或战争,凶器意味着其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

争者,逆德也:争指的是争斗或战争,逆德意味着违背道德或伦理。

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王者指的是君主或统治者,伐暴乱意味着镇压叛乱或暴政,本仁义意味着以仁义为基础。

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战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立威意味着建立威信,抗敌意味着抵抗敌人,相图意味着相互图谋。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指的是武力,文指的是文化或策略,植和种意味着基础和核心。

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陈指的是阵型,密意味着紧密,固意味着坚固,锋指的是前锋,疏意味着松散,达意味着突破。

卒畏将甚于敌者胜:卒指的是士兵,将指的是将领,畏意味着畏惧,胜意味着胜利。

安静则治,暴疾则乱:安静意味着和平,治意味着治理,暴疾意味着暴力或急迫,乱意味着混乱。

常令者,非追北袭邑攸用也:常令指的是常规命令,追北袭邑意味着追击敌人或袭击城池,攸用意味着常用。

内向,所以顾中也:内向意味着内部,顾中意味着关注内部。

外向,所以备外也:外向意味着外部,备外意味着防备外部。

立陈,所以行也:立陈意味着站立阵型,行意味着行动。

坐陈,所以止也:坐陈意味着坐阵型,止意味着停止。

正兵先合,而后扼之:正兵指的是正规军队,合意味着集结,扼意味着控制。

陈之斧钺,饰之旗章:斧钺指的是武器,旗章指的是旗帜和徽章。

矢射未交,长刃未接:矢射指的是箭射,长刃指的是长兵器,未交和未接意味着未接触。

虚、实、秘:虚意味着虚假,实意味着真实,秘意味着隐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上-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文本首先强调了战争的破坏性和危险性,指出战争是违背道德的。然而,在战国时期,为了立威抗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文本进一步阐述了战争的核心要素,即武力和策略的结合。武力是外在的表现,而策略是内在的核心。只有同时掌握这两者,才能预知战争的胜负。策略用于分析利害关系,辨别安危;武力用于对抗强敌,进行攻守。

文本还强调了军队的统一性和纪律性。军队必须统一指挥,否则会失败。阵型的紧密与否决定了防御的坚固程度,前锋的松散与否决定了突破的能力。士兵对将领的畏惧程度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文本还讨论了军队的阵型和指挥。阵型分为内向、外向、立陈和坐陈,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将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阵型,以达到最佳的战斗效果。

最后,文本强调了赏罚分明的重要性。有功必赏,犯令必死,这是维持军队纪律和士气的关键。战争的胜负往往在一瞬间决定,即使是最优秀的将领,也无法违背这一原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深刻见解,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策略和纪律的重视。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兵令上》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