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军事家。他以军事理论闻名,著有《尉缭子》。
年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共24篇,论述了治军、作战、谋略等方面的军事思想。尉缭强调“兵者,凶器也”,主张慎战和以德服人,是研究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伍制令-原文
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
十人为什,什相保也;
五十为属,属相保也;
百人为闾,闾相保也。
伍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
什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什有诛。
属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属有诛。
闾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闾有诛。
吏自什长以上,至左右将,上下皆相保也。
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者,皆与同罪。
夫什伍相结,上下相联,无有不得之奸,无有不揭之罪。
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而况国人聚舍同食,乌能以干令相私者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伍制令-译文
军队中的制度是,五个人组成一个伍,伍内成员相互担保;
十个人组成一个什,什内成员相互担保;
五十个人组成一个属,属内成员相互担保;
一百个人组成一个闾,闾内成员相互担保。
如果伍中有违反禁令的人,揭发他,可以免于罪责;如果知道而不揭发,整个伍都会受到惩罚。
如果什中有违反禁令的人,揭发他,可以免于罪责;如果知道而不揭发,整个什都会受到惩罚。
如果属中有违反禁令的人,揭发他,可以免于罪责;如果知道而不揭发,整个属都会受到惩罚。
如果闾中有违反禁令的人,揭发他,可以免于罪责;如果知道而不揭发,整个闾都会受到惩罚。
从什长以上的官吏,到左右将军,上下级之间都要相互担保。
如果有违反禁令的人,揭发他,可以免于罪责;如果知道而不揭发,都会与违反禁令的人同罪。
什伍之间相互联结,上下级之间相互联系,没有不能发现的奸邪,没有不能揭发的罪行。
父亲不能偏袒自己的儿子,兄长不能偏袒自己的弟弟,更何况国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怎么能因为禁令而偏袒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伍制令-注解
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
什: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十人为一什。
属: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十人为一属。
闾:古代军队编制单位,百人为一闾。
干令犯禁:违反军令或禁令。
揭之:揭发、举报。
诛:惩罚、处死。
什长: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负责管理十人。
左右将: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军官,负责指挥较大规模的部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尉缭子-伍制令-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尉缭子·兵令上》,主要讲述了古代军队中的连坐制度及其在维护军纪和战斗力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军队的组织结构、纪律要求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古代军队的编制体系,从最小的单位‘伍’(五人)到‘什’(十人)、‘属’(五十人)和‘闾’(百人)。这种层级分明的编制体系不仅便于管理和指挥,还通过‘相保’制度强化了士兵之间的相互监督和责任感。‘相保’制度要求每个单位的成员对彼此的行为负责,一旦有人违反军令或禁令,其他成员必须揭发,否则将受到连带惩罚。这种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士兵之间的包庇和纵容,确保了军纪的严格执行。
其次,文中强调了连坐制度的普遍性和严厉性。无论是基层的‘伍’、‘什’,还是更高层级的‘属’、‘闾’,甚至是军官‘什长’和‘左右将’,都必须遵守这一制度。这种制度不仅适用于普通士兵,也适用于军官,体现了古代军队中‘上下相联’的严密组织结构和纪律要求。通过这种制度,军队内部形成了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违纪行为的发生。
此外,文中还提到‘父不得以私其子,兄不得以私其弟’,进一步强调了连坐制度的严格性和普遍性。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亲情也不能成为包庇违纪行为的理由。这种制度的设计不仅是为了维护军纪,更是为了确保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纪律和团结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因此这种严格的连坐制度在当时的军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高度重视。在古代中国,军队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象征。通过严格的连坐制度,军队内部形成了一个高度纪律化的集体,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军队中,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其他领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军队连坐制度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文化的严谨性和纪律性。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军队组织结构和纪律要求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深刻认同。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