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十八-原文
灵征八下
魏氏世居幽朔,至献帝世,有神人言应南迁,于是传位于子圣武帝,命令南徙, 山谷阻绝,仍欲止焉。复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积年乃出。始 居匈奴之故地。
高祖延兴元年十一月,肆州秀容民获麟以献。王者不刳胎剖卵则至。
世祖神三年七月,冀州献白龟。王者不私人以官,尊耆任旧,无偏党之应。
高祖兴安二年六月,营州送大龟。
高祖延兴元年十二月,徐州竹邑戍士邢德于彭城南一百二十里,得蓍一株,四 十九枝,下掘得大龟献之。诏曰:“龟蓍与经文相合,所谓灵物也。德可赐爵五等。”
三年六月,京师获大龟。
肃宗神龟元年二月,获龟于九龙殿灵芝池,大赦改元。
孝静武定三年十月,有司奏南兗州陈留郡民贾兴达于家庭得毛龟一。
天平四年八月,有巨象至于南兗州,砀郡民陈天爱以告,送京师,大赦改年。 王者自养有节则至。
高祖太和二年十一月,徐州献黑狐。周成王时,治致太平而黑狐见。
三年五月,获白狐王者仁智则至。
六月,抚冥获白狐以献。
八年六月,徐州获黑狐以献。
十年三月,冀州获九尾狐以献。王者六合一统则见。周文王时,东夷归之。曰, 王者不倾于色则至德至,鸟兽亦至。
十一年十一月,冀州获九尾狐以献。
二十三年正月,司州、河州各献白狐狸。
十九年六月,司州平阳郡获白狐以献。
世宗景明三年二月,河州献白狐。
永平三年十月,白狐见于汲郡。
延昌四年四月,兗州献白狐。
九月,相州献白狐。
闰月,汾州献白狐二。
肃宗正光二年三月,南青州献白狐二。
三年六月,平阳郡献白狐。
八月,光州献九尾狐。
四年五月,平阳郡献白狐。
孝静天平四年四月,西兗州献白狐;七月,光州献九尾狐。
元象元年四月,光州献九尾狐。
二年二月,光州献九尾狐。
兴和三年五月,司州献九尾狐。
十二月,魏郡献白狐。
四年四月,瀛州献白狐二。
武定元年七月,幽州获白狐,以献上。
三年七月,瀛州献白狐,二牡一牝。
九月,西兗州献白狐。
太和二年十一月辛未,泰州献五色狗。
三年三月,齐州献五色狗,其五色如画。
太祖天兴四年五月,魏郡斥丘县获白鹿。王者惠及下则至。
太宗永兴四年九月,建兴郡献白鹿。
世祖神元年二月,定州获白,白鹿又见于乐陵,因以改元。
三年二月,白鹿见于代郡倒刺山。
太延四年十二月,相州献白鹿。
真君八年五月,洛州送白鹿。
高宗太安二年十月,白鹿见于京师西苑。
高祖承明元年六月,秦州献白鹿。
太和元年正月,白鹿见于秦州。
三月,白鹿见于青州。
四年正月,南豫州献白鹿。
十九年七月,司州获白鹿、麑以献。
二十年六月,司州献白鹿。
世宗景明元年四月,荆州献白鹿。
永平四年八月,平州献白鹿。
延昌二年五月,齐州献白鹿。
四年六月,司州献白鹿。
肃宗熙平元年五月,济州献白鹿。
二年五月,司州献白鹿。
神龟二年六月,徐州献白鹿。
孝静元象元年六月,齐献武王获白鹿以献。
武定元年六月,兗州献白鹿。
太祖登国六年十二月,上猎,亲获鹿一角。召问群臣,皆曰:“鹿当二角,今 一,是诸国将并之应也。”
高祖太和三年三月,肆州献一角鹿。
神龟元年七月,徐州献一角鹿。
世宗正始二年九月,后军将军尔朱新兴献一角兽。天下平一则至。
肃宗熙平元年十一月,肆州献一角兽。
神龟二年九月,徐州献一角兽。
高宗太安三年三月,有白狼一,见于太平郡。议者曰:“古今瑞应多矣,然白 狼见于成汤之世,故殷道用兴,太平嘉名也。又先帝本封之国而白狼见焉,无穷之 征也。周宣王得之而犬戎服。
太宗永兴四年十二月,章安子封懿献白麞。王者刑罚理则至。
高祖太和二年十二月,怀州献白麞。
三年五月,白麞见于豫州。
二十三年正月,华州献白麞。
肃宗熙平二年三月,徐州献白麞。
神龟二年七月,徐州献白麞。
孝静武定七年七月,瀛州献白麞。
高祖太和七年六月,青州献三足乌。王者慈孝天地则至。
十三年十一月,荥阳献三足乌。
十四年六月,怀州献三足乌。
十五年闰月,济州献三足乌。
十七年五月,冀州献三足乌。
二十年六月,豫州献三足乌。
二十三年六月,冀州献三足乌。
世宗景明元年五月,徐州献三足乌。
三年二月,豫州献三足乌。
四年六月,幽州献四足乌。
正始元年二月,冀州献三足乌。
五月,幽州献三足乌。
是月,相州献三足乌。
六月,定州献三足乌。
二年五月,肆州献三足乌。
三年三月,豫州献三足乌。
是月,豫州又献三足乌。
永平元年四月,豫州献三足乌。
延昌三年二月,冀州献三足乌。
肃宗熙平元年四月,汲郡献三足乌。
二年四月,东郡献三足乌。
是月,豫州献三足乌。南兗州又献三足乌。
神龟元年八月,雍州献三足乌。
二年五月,颍川郡献三足乌。
正光元年四月,济州献三足乌。
是月
献嘉禾。
高祖太和三年十月,徐州献嘉瓠,一蒂两实。
太祖天兴二年七月,并州献白兔一,王者敬耆老则见。
三年五月,车驾车巡,幸广宁,有白兔见于乘舆前,获之。
四年正月,并州献白兔。
太宗永兴三年,上猎于西山,获白兔。
八月,京师获白兔。
泰常元年十一月,定州安平县献白兔。
二年六月,京师获白兔。
三年六月,顿丘郡获白兔。
世祖始光三年五月,洛州献黑兔。
神元年九月,章武郡献白兔。
四年二月,渤海郡献白兔。
真君七年二月,青州献白兔二。
高宗和平三年十月,云中获白兔。
四年闰月,鄴县获白兔。
高祖延兴五年四月,白兔见于代郡。
承明元年八月,白兔见于云中。
太和元年六月,雍州周城县献白兔。
三年三月,吐京镇献白兔。
八年六月,徐州献白兔。
十八年十月,瀛州献白兔。
二十年七月,汲郡献黑兔。
七月,京师获白兔。
二十三年,获黑兔。
世宗景明元年十一月,河州献白兔。
三年四月,颍川郡献白兔。
八月,河内郡献白兔。
四年六月,河内郡南白兔。
七月,夏州献黑兔。
正始元年三月,河南郡献黑色。
四月,鲁阳郡献白兔。
二年八月,东郡献白兔。
九月,河内郡献黑兔。
是月,肆州献白兔,东郡又献白兔。
三年七月,薄骨律镇献白兔。
九月,肆州献白兔。
四年四月,河内郡献白兔。
永平元年四月,济州献白兔。
五月,河内献黑兔。
十月,乐安郡获白兔。
二年二月,相州献白兔。
延昌三年七月,豫州献白兔。
四年三月,河南献白兔。
八月,河南又献白兔。
九月,河内又献白兔。
肃宗熙平二年四月,豫州献白兔。
五月,东郡献白兔。
六月,京师获白兔。
十一月,鄯善镇献白兔。
神龟元年六月,京师获黑兔。
二年八月,正平郡献白兔。
九月,正平郡又献白兔。
十月,京师获黑兔。
正光元年正月,徐州献白兔。
五月,冀州献白兔。
三年五月,徐州献白兔二。
是月,冀州献白兔。
孝静天平二年八月,光州献白兔。
四年十月,光州献白兔。
元象元年五月,徐州获白兔。
六月,齐献武王获白兔以献。
是月,濮阳郡献白兔。
兴和二年四月,徐州献白兔。
六月,京师获白兔。
四年正月,光州献白兔。
武定元年三月,瀛州献白兔。
阙字
月,汲郡献白兔。
六年十一月,武平镇献白兔。
太祖天兴五年八月,上曜军览谷,见白燕一。
太宗永兴三年六月,京师获白燕。
四年闰月,京师又获白燕。
泰常二年六月,京师获白燕。
高祖太和二年三月,白燕见于并州。
八年四月,白燕集于京师。
是月,代郡获白燕。
二十三年八月,荆州献白燕。
闰月,正平郡献白燕。
世宗景明三年六月,泾州献白燕。
肃宗熙平元年七月,京师获白燕。
孝静元象元年八月,西中府献白燕。
兴和二年三月,京师获白燕。
武定三年六月,北豫州献白燕。
太宗泰常八年五月,雁门献白雀。王者爵禄均则白雀至。
世祖神元年九月,沧水郡献白雀。
十月,魏都献白雀。
真君八年五月,雁门郡献白雀。
高祖延兴二年二月,白雀见于扶风郡。
三年五月,白雀见于代郡。
四年正月,青州献白雀。
太和三年五月,白雀见于豫州。
十三年正月,清河武城县献白雀。
世宗景明三年六月,荥阳郡献白雀。
十月,薄骨律镇献白雀。
四年三月,敦煌镇献白雀。
五月,京师获白雀。
六月,恆农郡献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正始二年七月,薄骨律镇献白雀。
三年四月,获白雀于京师。
十月,河州献白雀。
十二月,雍州献白雀。
四年二月,豫州献白雀。
永平三年七月,京师获白雀。
延昌三年七月,河南郡获白雀。
十一月,秦州献白雀。
四年五月,荥阳献白雀。
八月,秦州献白雀。
是月,青州献白雀。
是月,恆州献白雀。
是月,洛阳获白雀。
十一月,荆州献白雀。
肃宗熙平元年四月,京师再获白雀。
七月,宫中获白雀。
二年四月,华州献白雀。
六月,相州献白雀。
是月,薄骨律镇献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八月,薄骨律镇又献白雀。
是月,京师获白雀。
十一月,京师获白雀。
神龟元年五月京师获白雀。
六月京师获白雀二。
八月薄骨律镇献白雀。
三年五月徐州献白雀。
是月,京师获白雀。
三年七月,京师又获白雀。
正光元年六月,京师获白雀。
二年六月,光州献白雀。
三年四月,京师获白雀。
六月,荥阳郡献白雀。
八月,济州献白雀。
是月,光州献白雀。
九月,白雀见舍人省。
四年六月,京师获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出帝太昌元年四月,京师获白雀。
孝静天平二年五月,北豫州献白雀。
三年七月,京师获白雀。
四年七月,兗州献白雀。
元象元年五月,京师获白雀。
六月,京师获白雀。
七月,肆州献白雀。
是月,齐献武王获白雀。
二年五月,京师获白雀。
六月,齐文襄王获白雀以献。
是月,南兗州获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兴和二年四月,京师获白雀。
闰月,京师获白雀。
六月,光州献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三年五月,京师获白雀。
四年正月,京师获白雀。
六月,京师获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武定元年六月,京师获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三年五月,梁州获白雀。
七月,京师获白雀。
十月,兗州获白雀。
四年六月,京师获白雀。
六年六月,京师获白雀。
世宗景明三年三月,济州献赤雀。周文王时衔书至。
四年五月,获赤雀于京师。
永平元年四月,京师获赤雀。
肃宗孝昌三年四月,河南获赤雀以献。
高宗和平四年三月,冀州献白鸠。殷汤时至。王者养耆老,遵道德,不以新失 旧则至。
高祖承明元年十一月,冀州献白鸠。
太和二十三年七月,瀛州献白鸠。
八月,荥阳郡献白鸠。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泾州献白鸠。
正始元年十月,京师获白鸠。
是月,建兴郡献白鸠。
二年四月,并州献白鸠。
七月,冀州献白鸠三。
三年七月,夏州献白鸠。
永平元年六月,洛州献白鸠。
肃宗熙平二年九月,汲郡献白鸠。
太祖天兴四年春,新兴太守上言:“晋昌民贾相,昔年二十二,为雁门郡吏, 入句注西陉,见一老父,谓相曰:‘自今以后四十二年当有圣人出于北方。时当大 乐,子孙永长,吾不及见之。’言终而过。相顾视之,父老化为石人。相今七十。 下检石人见存。至帝破慕容宝之岁,四十二年。”
真君五年二月,张掖郡上言:“往曹氏之世,丘池县大柳谷山石表龙马之形, 石马脊文曰‘大讨曹’,而晋氏代魏。今石文记国家祖宗讳,著受命之符。”乃遣 使图写其文。大石有五,皆青质白章,间成文字。其二石记张、吕之前,已然之效。 其三石记国家祖宗以至于今。其文记昭成皇帝讳“继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 凡十四字;次记太祖道武皇帝讳“应王,载记千岁”,凡七字;次记太宗明元皇帝 讳“长子二百二十年”,凡八字;次记“太平天王继世主治”,凡八字;次记皇太 子讳“昌封太山”,凡五字。初上封太平王,天文图录又授“太平真君”之号,与 石文相应。太宗名讳之后,有一人象,携一小兒。见者皆曰:“上爱皇孙,提携卧 起,不离左右,此即上象灵契,真天授也。”于是卫大将军、乐安王范,辅国大将 军、建宁王崇,征西大将军、常山王素,征南大将军、恆农王奚斤上奏曰:“臣闻 帝王之兴,必有受命之符,故能经纬三才,维建皇极,三五之盛,莫不同之。伏羲 有河图、八卦,夏禹有洛书、九畴,至乃神功播于往古,圣迹显于来世。伏惟陛下 德合乾坤,明并日月,固天纵圣,应运挺生,上灵垂顾,征善备集。是以始光元年 经天师奉天文图录,授‘太平真君’之号。陛下深执虚冲,历年乃受。精诚感于灵 物,信惠协于天人,用能威加四海,泽流宇内,溥天率土,无思不服。今张掖郡列 言:丘池县大柳谷山大石有青质白章,间成文字,记国家祖宗之讳,著受命历数之 符。王公已下,群司百辟,睹此图文,莫不感动,佥曰:自古以来,祯祥之验,未 有今日之焕炳也。斯乃上灵降命,国家无穷之征也。臣等幸遭盛化,沐浴光宠,无 以对扬天休,增广天地,谨与群臣参议,宜以石文之征,宣告四海,令方外僭窃知 天命有归。”制曰:“此天地况施,乃先祖父之遗征,岂朕一人所能独致。可如所 奏。”
太和元年冬十月,南部尚书安定侯邓宗庆奏:“乡郡民李飞、太原民王显前列 称:诣京南山采药,到游越谷南岭下,见清碧石柱数百枚。被诏案检,称所见青碧 柱,长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其数既多,不可 具数,请付作曹采用。”奏可。时人神异之。
显祖皇兴三年六月,尉元表:“臣于彭城遣别将以八月至睢口邀贼将陈显达, 有战士于营外五里刍牧,见一白头翁,乘白马,将军,呼之语,称:‘至十八日辰 必来到此,语汝将军,领众从东北临入,我当驱贼令走。申时,贼必大破,宿豫、 淮阳皆克无疑。我当与汝国家淮畔为断,下邳城我当驱出,不劳兵力。’后十日, 此人复于彭城南戏马台东二里见白头翁,亦乘白马,从东北来,呼此人谓曰:‘我 与东海、四渎、太山、北岳神共行淮北,助汝二将荡除已定。汝上下喜不?’因忽 然不见。”诏元于老人前后见所,为坛表记之。
肃宗孝昌二年十月,扬州刺史李宪表云:“门下督周伏兴以去七月患假还家, 至十一日夜梦渡肥水,行至草堂寺南,遥见七人,一人乘马著朱衣,笼冠,六人从 后。兴路左而立,至便再拜。问兴何人。兴对曰:‘李公门下督,暂使硖石。’其 人语兴:‘君可回,我是孝文皇帝中书舍人,遣语李宪,勿忧贼堰,此月破矣。’ 兴行两步,录兴姓字,令兴速白。兴寤,晓遂还城,具言梦状。七月二十七日,堰 破。”
世祖延和三年三月,乐安王范获玉玺一,文曰“皇帝玺”
以献。
太延元年,自三月不雨至六月,使有司遍请群神,数日,大雨。是日,有妇人持一玉印至潞县侯孙家卖之。孙家得印,奇之,求访妇人,莫知所在。其文曰:“旱疫平。”寇天师曰:《龙文纽书》云,此神中三字印也。”
高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内人张超于坏楼所城北故佛图处获玉印以献。印方二寸,其文曰:“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色光润,模制精巧,百僚咸曰:“神明所授,非人为也。”诏天下大酺三日。
高祖承明元年八月,上谷郡民献玉印,上有蛟龙文。
太和元年三月,武川镇献玉印,青质素文,其文曰“太昌”。
六月,雍州献玉印。
是月,长安镇献玉印一,上有龟纽,下有文字,色甚鲜白,有殊常玉。
三年七月,定州钜鹿民献玉印一方,七分,上有文字。
世宗永平元年四月,瀛州民获玉璧、玉印各一以献。
肃宗熙平二年十一月,京师仍获玉玺二。
孝静兴和三年二月,东郡白马县民献玉印一。
太宗永兴三年十二月,北塞候人获玉板二以献。王者慈仁则见。
孝静天平二年二月,员外散骑常侍穆礼得玉板一,广三寸,长尺五寸,头有两孔以献。
高祖承明元年九月,京兆民献青玉璧一双,文色炳焕。王者贤良美德则至。
肃宗正光三年六月,并州静林寺僧在阳邑城西橡谷掘药,得玉璧五,珪十,印一,玉柱一,玉盖一,并以献。
高祖太和五年六月,上邽镇将上言:“于镇城西二百五十里射猎,于营南千水中得玉车钏三枚,二青一赤,制状甚精。”
孝静兴和四年七月,鄴县民献白玉一璞。
肃宗熙平二年正月,金出岐州横水县赤粟谷。
太祖天兴三年四月,有木连理,生于代郡天门关之路左。王者德泽纯洽,八方为一则生。
八月,渤海上言修县、东光县木连理各一。
十二月,豫州上言木连理生于河内之沁县。
四年春,河内郡木连理二。
八月,魏郡上言内黄县木连理。
太宗泰常元年十月,范阳郡上言木连理。
十一月,常山郡上言木连理。
三年正月,渤海上言东光县木连理。
八月,广宁郡上言木连理。
世祖神四年九月,荥阳郡上言木连理。
延和二年三月,楼烦南山木连理。
三年九月,上谷郡上言木连理。
太延元年二月,魏郡上言木连理。
五年二月,辽西上言木连理。
高祖延兴元年十一月,秘书令杨崇奏,钟律郎李生于京师见长生连理树。
承明元年九月,并州上言木连理,相去一丈二尺,中有五枝相连。
太和元年三月,冀州上言木连理。
十七年六月,京师木连理。
十八年十月,河南上言巩县木连理。
二十三年十月,并州上言百节连理生县甕山。济州上言木连理。
十二月,瀛州上言木连理。
世宗景明二年正月,瀛州上言平舒县木连理。
三年正月,颍川郡上言木连理。
二月,平阳郡上言襄陵县木连理。
四月,荆州上言南阳宛县木连理。
六月,徐州上言东海木连理。
十月,秦州上言南稻、新兴二县木连理各一。
四年二月,赵平郡上言鹑觚县木连理。
二月,齐郡上言临淄县木连理。
四月,汾州上言五城郡木连理。
五月,青州上言莒县木连理。
六月,恆农卢氏县木连理。
是月,徐州上言梁郡下邑县木连理。
九月,秦州上言当亭四县界各木连理。
正始元年五月,司州上言荥阳京县木连理。
六月,京师西苑木连理。
七月,河东郡上言闻喜县木连理。
八月,河南郡上言,慈水滨木连理。
十月,恆农郡上言崤县木连理。
十二月,凉州上言石城县木连理。
二年正月,汾州上言平昌县木连理。
二月,司州上言崤县木连理。
九月,司州上言颍川阳翟县木连理。
三年六月,汾州上言永安县木连理。
是月,京师木连理。
七月,颍川阳翟县上言木连理。
是月,建德郡上言石城县木连理。
永平元年四月,司州上言颍川郡木连理。
二年四月,司州上言恆农北陕县木连理。
三年十一月,夏州上言横风山木连理。
延昌二年正月,徐州上言建陵戍木连理。
三年正月,司州上言轵县木连理。
四年三月,冀州上言信都县木连理。
六月,京师木连理。
九月,雍州上言酃县木连理。
肃宗熙平元年正月,光州上言曲城县木连理。
二年十一月,京师木连理。
十二月,敦煌镇上言晋昌戍木连理。
神龟元年正月,汾州上言永安县木连理。
三月,沧州上言饶安县木连理。
八月,燕州上言上谷郡木连理。
九月,秦州上言陇西之武阳山木连理。
二年六月,夏州上言山鹿县木连理。
正光元年五月,并州上言上党东山谷中木连理。
十一月,齐州上言济南郡灵寿山木连理。
二年六月,齐州上言魏郡逢陵县木连理。
二年二月,凉州上言榆中县木连理。
三月,青州上言平昌郡木连理。
八月,徐州上言龙亢戍东木连理二。
四年二月,扬州上言汝阴县木连理。
八月,凉州上言显美县木连理。
孝昌元年十月,魏郡元城县木连理。
孝静天平二年四月,临水郡木连理。
七月,魏郡木连理。
三年五月
司州上言清河郡木连理。
四年六月,广平郡上言木连理。
八月,并州上言木连理。
元象元年二月,洛州上言木连理。
五月,林虑县上言木连理。
八月,上党郡上言木连理。
兴和元年九月,有司奏西山采材司马张神和上言司空谷木连理。
二年四月,光州上言卢乡县木连理。
武定元年闰月,西兗州上言济阴郡木连理。
九月,齐献武王上言并州木连理。
三年九月,瀛州上言,河间郡木连理。
五年十一月,汾州上言木连理。
六年五月,晋州上言木连理。
八年四月,青州上言齐郡木连理。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鲁阳献乌芝。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
太祖天兴二年七月,并州献白雉。周成王时越裳氏来献。
四年正月,上党郡献白雉。
二月,并州献白雉。
五月,河内郡献白雉。
太宗神瑞二年十一月,右民尚书周几获白雉一于博陵安平以献。
泰常三年正月,渤海郡高城县献白雉。
三月,渤海郡南皮县献白雉二。
十一月,中山行唐县献白雉。
四年正月,新兴郡献白雉。十二月又献白雉二。
五年二月,白雉见于河内郡。
世祖神元年二月,相州献白雉。
二年二月,上党郡献白雉。
高祖延兴二年正月,青州献白雉。
五年正月,白雉见于上谷郡。
太和元年二月,秦州献白雉。
三月,白雉见于秦州。
十一月,白雉见于安定郡。
二年十一月,徐州献白雉。
三年正月,统万镇献白雉。
四年正月,南豫州献白雉。
六年三月,豫州献白雉。
八年六月,齐州清河郡献白雉。
十七年正月,幽州献白雉。
四月,瀛州献白雉。
二十年三月,兗州献白雉。
世宗景明三年正月,徐州献白雉。
二月,冀州献白雉。
正始三年三月,齐州献白雉。
十月,青州献白雉。
四年十一月,秦州献白雉。
永平二年四月,河内郡献白雉。
六月,河南献白雉。
十二月,豫州献白雉。
延昌四年二月,冀州献白雉。
是月,京师获白雉。
闰月,岐州献白雉。
十二月,幽州献白雉。
肃宗熙平元年二月,相州献白雉。
三月,肆州献白雉。
二年三月,徐州献白雉。
神龟元年三月,颍川郡献白雉。
二年正月,豫州献白雉。
正光三年二月,夏州献白雉。
四年三月,光州献白雉。
孝静天平三年正月,青州献白雉。
四年二月,青州献白雉。
十二月,梁州献白雉。
元象二年正月,魏郡繁阳县献白雉。
武定元年正月,广宗郡献白雉。
是月,兗州献白雉。
四年三月,青州献白雉。
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温泉出于涿鹿,人有风寒之疾,入者多愈。
高祖太和八年正月,上谷郡惠化寺醴泉涌。醴泉,水之精也。味甘美,王者修 治则出。
兴和元年冬,西兗州济阴郡宛句县濮水南岸,有泉涌出,色清味甘,饮者愈疾, 四远奔凑。齐献武王令于泉所营立庐舍。尚书奏赏刺史粟千石,太守粟五百石,县 令粟二百石,以旌善政所感;先列言者依第出身。诏可。
高宗太和二年九月,鼎出于洛州滍水,送于京师。王者不极滋味,则神鼎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十八-译文
灵征八下
魏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幽朔地区,到了献帝时代,有神人预言应该南迁,于是献帝传位给儿子圣武帝,命令南迁,但山谷阻隔,仍然想停止。后来又有神兽出现,形状像马,声音像牛,先行引导,经过多年才走出山谷,最终定居在匈奴的故地。
高祖延兴元年十一月,肆州秀容的百姓捕获了一只麒麟并献上。王者如果不伤害胎卵,麒麟就会出现。
世祖神三年七月,冀州献上了一只白龟。王者如果不私授官职,尊重老人和旧臣,没有偏袒的行为,就会有这样的应验。
高祖兴安二年六月,营州送来了一只大龟。
高祖延兴元年十二月,徐州竹邑的戍士邢德在彭城南一百二十里处,发现了一株蓍草,有四十九枝,下面挖出了一只大龟并献上。皇帝下诏说:“龟和蓍草与经文相合,这是所谓的灵物。邢德可以赐予五等爵位。”
三年六月,京师捕获了一只大龟。
肃宗神龟元年二月,在九龙殿的灵芝池捕获了一只龟,大赦天下并改元。
孝静武定三年十月,有官员报告南兗州陈留郡的百姓贾兴达在家中捕获了一只毛龟。
天平四年八月,有一只巨象来到南兗州,砀郡的百姓陈天爱报告此事,将象送到京师,大赦天下并改年号。王者如果自养有节制,就会有这样的应验。
高祖太和二年十一月,徐州献上了一只黑狐。周成王时代,治理太平,黑狐出现。
三年五月,捕获了一只白狐,王者如果仁智,就会有这样的应验。
六月,抚冥捕获了一只白狐并献上。
八年六月,徐州捕获了一只黑狐并献上。
十年三月,冀州捕获了一只九尾狐并献上。王者如果六合一统,九尾狐就会出现。周文王时代,东夷归顺,王者如果不沉迷于美色,就会有至德,鸟兽也会出现。
十一年十一月,冀州捕获了一只九尾狐并献上。
二十三年正月,司州和河州各自献上了一只白狐狸。
十九年六月,司州平阳郡捕获了一只白狐并献上。
世宗景明三年二月,河州献上了一只白狐。
永平三年十月,汲郡出现了一只白狐。
延昌四年四月,兗州献上了一只白狐。
九月,相州献上了一只白狐。
闰月,汾州献上了两只白狐。
肃宗正光二年三月,南青州献上了两只白狐。
三年六月,平阳郡献上了一只白狐。
八月,光州献上了一只九尾狐。
四年五月,平阳郡献上了一只白狐。
孝静天平四年四月,西兗州献上了一只白狐;七月,光州献上了一只九尾狐。
元象元年四月,光州献上了一只九尾狐。
二年二月,光州献上了一只九尾狐。
兴和三年五月,司州献上了一只九尾狐。
十二月,魏郡献上了一只白狐。
四年四月,瀛州献上了两只白狐。
武定元年七月,幽州捕获了一只白狐,并献上。
三年七月,瀛州献上了两只公白狐和一只母白狐。
九月,西兗州献上了一只白狐。
太和二年十一月辛未,泰州献上了一只五色狗。
三年三月,齐州献上了一只五色狗,颜色如画。
太祖天兴四年五月,魏郡斥丘县捕获了一只白鹿。王者如果惠及百姓,就会有这样的应验。
太宗永兴四年九月,建兴郡献上了一只白鹿。
世祖神元年二月,定州捕获了一只白,白鹿又出现在乐陵,因此改元。
三年二月,白鹿出现在代郡的倒刺山。
太延四年十二月,相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真君八年五月,洛州送来了一只白鹿。
高宗太安二年十月,京师西苑出现了一只白鹿。
高祖承明元年六月,秦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太和元年正月,秦州出现了一只白鹿。
三月,青州出现了一只白鹿。
四年正月,南豫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十九年七月,司州捕获了一只白鹿和一只小鹿并献上。
二十年六月,司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世宗景明元年四月,荆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永平四年八月,平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延昌二年五月,齐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四年六月,司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肃宗熙平元年五月,济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二年五月,司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神龟二年六月,徐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孝静元象元年六月,齐献武王捕获了一只白鹿并献上。
武定元年六月,兗州献上了一只白鹿。
太祖登国六年十二月,皇帝狩猎,亲自捕获了一只独角鹿。召集群臣询问,大家都说:“鹿通常有两只角,现在只有一只,这是诸国将要合并的应验。”
高祖太和三年三月,肆州献上了一只独角鹿。
神龟元年七月,徐州献上了一只独角鹿。
世宗正始二年九月,后军将军尔朱新兴献上了一只独角兽。天下如果统一,就会有这样的应验。
肃宗熙平元年十一月,肆州献上了一只独角兽。
神龟二年九月,徐州献上了一只独角兽。
高宗太安三年三月,太平郡出现了一只白狼。议论的人说:“古今的瑞应很多,但白狼出现在成汤的时代,所以殷道兴盛,太平是美好的名字。又因为先帝的封国出现了白狼,这是无穷的征兆。周宣王得到白狼,犬戎就臣服了。”
太宗永兴四年十二月,章安子封懿献上了一只白麞。王者如果刑罚合理,就会有这样的应验。
高祖太和二年十二月,怀州献上了一只白麞。
三年五月,豫州出现了一只白麞。
二十三年正月,华州献上了一只白麞。
肃宗熙平二年三月,徐州献上了一只白麞。
神龟二年七月,徐州献上了一只白麞。
孝静武定七年七月,瀛州献上了一只白麞。
高祖太和七年六月,青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王者如果慈孝天地,就会有这样的应验。
十三年十一月,荥阳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十四年六月,怀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十五年闰月,济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十七年五月,冀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二十年六月,豫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二十三年六月,冀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世宗景明元年五月,徐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三年二月,豫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四年六月,幽州献上了一只四足乌。
正始元年二月,冀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五月,幽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这个月,相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六月,定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二年五月,肆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三年三月,豫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这个月,豫州又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永平元年四月,豫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延昌三年二月,冀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肃宗熙平元年四月,汲郡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二年四月,东郡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这个月,豫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南兗州又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神龟元年八月,雍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二年五月,颍川郡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正光元年四月,济州献上了一只三足乌。
这个月
献上嘉禾。
高祖太和三年十月,徐州献上嘉瓠,一个蒂上结了两个果实。
太祖天兴二年七月,并州献上一只白兔,王者尊敬老人时白兔就会出现。
三年五月,皇帝乘车巡视,到达广宁,有白兔出现在车驾前,被捕获。
四年正月,并州献上白兔。
太宗永兴三年,皇帝在西山打猎,捕获了一只白兔。
八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兔。
泰常元年十一月,定州安平县献上白兔。
二年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兔。
三年六月,顿丘郡捕获了一只白兔。
世祖始光三年五月,洛州献上黑兔。
神元年九月,章武郡献上白兔。
四年二月,渤海郡献上白兔。
真君七年二月,青州献上两只白兔。
高宗和平三年十月,云中捕获了一只白兔。
四年闰月,鄴县捕获了一只白兔。
高祖延兴五年四月,代郡出现了白兔。
承明元年八月,云中出现了白兔。
太和元年六月,雍州周城县献上白兔。
三年三月,吐京镇献上白兔。
八年六月,徐州献上白兔。
十八年十月,瀛州献上白兔。
二十年七月,汲郡献上黑兔。
七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兔。
二十三年,捕获了一只黑兔。
世宗景明元年十一月,河州献上白兔。
三年四月,颍川郡献上白兔。
八月,河内郡献上白兔。
四年六月,河内郡南部出现了白兔。
七月,夏州献上黑兔。
正始元年三月,河南郡献上黑色动物。
四月,鲁阳郡献上白兔。
二年八月,东郡献上白兔。
九月,河内郡献上黑兔。
这个月,肆州献上白兔,东郡又献上白兔。
三年七月,薄骨律镇献上白兔。
九月,肆州献上白兔。
四年四月,河内郡献上白兔。
永平元年四月,济州献上白兔。
五月,河内献上黑兔。
十月,乐安郡捕获了一只白兔。
二年二月,相州献上白兔。
延昌三年七月,豫州献上白兔。
四年三月,河南献上白兔。
八月,河南又献上白兔。
九月,河内又献上白兔。
肃宗熙平二年四月,豫州献上白兔。
五月,东郡献上白兔。
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兔。
十一月,鄯善镇献上白兔。
神龟元年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黑兔。
二年八月,正平郡献上白兔。
九月,正平郡又献上白兔。
十月,京城捕获了一只黑兔。
正光元年正月,徐州献上白兔。
五月,冀州献上白兔。
三年五月,徐州献上两只白兔。
这个月,冀州献上白兔。
孝静天平二年八月,光州献上白兔。
四年十月,光州献上白兔。
元象元年五月,徐州捕获了一只白兔。
六月,齐献武王捕获了一只白兔并献上。
这个月,濮阳郡献上白兔。
兴和二年四月,徐州献上白兔。
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兔。
四年正月,光州献上白兔。
武定元年三月,瀛州献上白兔。
阙字
月,汲郡献上白兔。
六年十一月,武平镇献上白兔。
太祖天兴五年八月,皇帝在曜军览谷见到一只白燕。
太宗永兴三年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燕。
四年闰月,京城又捕获了一只白燕。
泰常二年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燕。
高祖太和二年三月,并州出现了白燕。
八年四月,白燕聚集在京城。
这个月,代郡捕获了一只白燕。
二十三年八月,荆州献上白燕。
闰月,正平郡献上白燕。
世宗景明三年六月,泾州献上白燕。
肃宗熙平元年七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燕。
孝静元象元年八月,西中府献上白燕。
兴和二年三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燕。
武定三年六月,北豫州献上白燕。
太宗泰常八年五月,雁门献上白雀。王者爵禄均等时白雀会出现。
世祖神元年九月,沧水郡献上白雀。
十月,魏都献上白雀。
真君八年五月,雁门郡献上白雀。
高祖延兴二年二月,扶风郡出现了白雀。
三年五月,代郡出现了白雀。
四年正月,青州献上白雀。
太和三年五月,豫州出现了白雀。
十三年正月,清河武城县献上白雀。
世宗景明三年六月,荥阳郡献上白雀。
十月,薄骨律镇献上白雀。
四年三月,敦煌镇献上白雀。
五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月,恆农郡献上白雀。
七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正始二年七月,薄骨律镇献上白雀。
三年四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十月,河州献上白雀。
十二月,雍州献上白雀。
四年二月,豫州献上白雀。
永平三年七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延昌三年七月,河南郡捕获了一只白雀。
十一月,秦州献上白雀。
四年五月,荥阳献上白雀。
八月,秦州献上白雀。
这个月,青州献上白雀。
这个月,恆州献上白雀。
这个月,洛阳捕获了一只白雀。
十一月,荆州献上白雀。
肃宗熙平元年四月,京城再次捕获了一只白雀。
七月,宫中捕获了一只白雀。
二年四月,华州献上白雀。
六月,相州献上白雀。
这个月,薄骨律镇献上白雀。
七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八月,薄骨律镇又献上白雀。
这个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十一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神龟元年五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月,京城捕获了两只白雀。
八月,薄骨律镇献上白雀。
三年五月,徐州献上白雀。
这个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三年七月,京城又捕获了一只白雀。
正光元年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二年六月,光州献上白雀。
三年四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月,荥阳郡献上白雀。
八月,济州献上白雀。
这个月,光州献上白雀。
九月,白雀出现在舍人省。
四年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七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出帝太昌元年四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孝静天平二年五月,北豫州献上白雀。
三年七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四年七月,兗州献上白雀。
元象元年五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月,京城捕获了一只白雀。
七月,肆州献上了一只白雀。
这个月,齐献武王捕获了一只白雀。
二年五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月,齐文襄王捕获了一只白雀并献上。
这个月,南兗州捕获了一只白雀。
七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兴和二年四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闰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月,光州献上了一只白雀。
七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三年五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四年正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七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武定元年六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七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三年五月,梁州捕获了一只白雀。
七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十月,兗州捕获了一只白雀。
四年六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六年六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雀。
世宗景明三年三月,济州献上了一只赤雀。周文王时曾衔书而至。
四年五月,京师捕获了一只赤雀。
永平元年四月,京师捕获了一只赤雀。
肃宗孝昌三年四月,河南捕获了一只赤雀并献上。
高宗和平四年三月,冀州献上了一只白鸠。殷汤时曾至。王者养老人,遵道德,不以新失旧则至。
高祖承明元年十一月,冀州献上了一只白鸠。
太和二十三年七月,瀛州献上了一只白鸠。
八月,荥阳郡献上了一只白鸠。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泾州献上了一只白鸠。
正始元年十月,京师捕获了一只白鸠。
这个月,建兴郡献上了一只白鸠。
二年四月,并州献上了一只白鸠。
七月,冀州献上了三只白鸠。
三年七月,夏州献上了一只白鸠。
永平元年六月,洛州献上了一只白鸠。
肃宗熙平二年九月,汲郡献上了一只白鸠。
太祖天兴四年春,新兴太守上奏说:“晋昌民贾相,当年二十二岁,为雁门郡吏,进入句注西陉,见到一位老人,对贾相说:‘从今以后四十二年,将有圣人出于北方。那时将有大乐,子孙永长,我无法见到。’说完便离去。贾相回头看时,老人已化为石人。贾相如今七十岁。下检石人仍在。至帝破慕容宝之年,正好四十二年。”
真君五年二月,张掖郡上奏说:“过去曹氏时代,丘池县大柳谷山石上显现龙马之形,石马脊文曰‘大讨曹’,而晋氏代魏。如今石文记载国家祖宗讳,显示受命之符。”于是派遣使者图写其文。大石有五块,皆青质白章,间成文字。其中两块记载张、吕之前的事,已然之效。另外三块记载国家祖宗至今的事。其文记载昭成皇帝讳“继世四六,天法平,天下大安”,共十四字;次记太祖道武皇帝讳“应王,载记千岁”,共七字;次记太宗明元皇帝讳“长子二百二十年”,共八字;次记“太平天王继世主治”,共八字;次记皇太子讳“昌封太山”,共五字。初上封太平王,天文图录又授“太平真君”之号,与石文相应。太宗名讳之后,有一人像,携一小兒。见者皆说:“上爱皇孙,提携卧起,不离左右,此即上象灵契,真天授也。”于是卫大将军、乐安王范,辅国大将军、建宁王崇,征西大将军、常山王素,征南大将军、恆农王奚斤上奏说:“臣闻帝王之兴,必有受命之符,故能经纬三才,维建皇极,三五之盛,莫不同之。伏羲有河图、八卦,夏禹有洛书、九畴,至乃神功播于往古,圣迹显于来世。伏惟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固天纵圣,应运挺生,上灵垂顾,征善备集。是以始光元年经天师奉天文图录,授‘太平真君’之号。陛下深执虚冲,历年乃受。精诚感于灵物,信惠协于天人,用能威加四海,泽流宇内,溥天率土,无思不服。今张掖郡列言:丘池县大柳谷山大石有青质白章,间成文字,记国家祖宗之讳,著受命历数之符。王公已下,群司百辟,睹此图文,莫不感动,佥曰:自古以来,祯祥之验,未有今日之焕炳也。斯乃上灵降命,国家无穷之征也。臣等幸遭盛化,沐浴光宠,无以对扬天休,增广天地,谨与群臣参议,宜以石文之征,宣告四海,令方外僭窃知天命有归。”制曰:“此天地况施,乃先祖父之遗征,岂朕一人所能独致。可如所奏。”
太和元年冬十月,南部尚书安定侯邓宗庆上奏:“乡郡民李飞、太原民王显前列称:诣京南山采药,到游越谷南岭下,见清碧石柱数百枚。被诏案检,称所见青碧柱,长者一匹,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其数既多,不可具数,请付作曹采用。”奏可。时人神异之。
显祖皇兴三年六月,尉元上表:“臣于彭城遣别将以八月至睢口邀贼将陈显达,有战士于营外五里刍牧,见一白头翁,乘白马,将军,呼之语,称:‘至十八日辰必来到此,语汝将军,领众从东北临入,我当驱贼令走。申时,贼必大破,宿豫、淮阳皆克无疑。我当与汝国家淮畔为断,下邳城我当驱出,不劳兵力。’后十日,此人复于彭城南戏马台东二里见白头翁,亦乘白马,从东北来,呼此人谓曰:‘我与东海、四渎、太山、北岳神共行淮北,助汝二将荡除已定。汝上下喜不?’因忽然不见。”诏元于老人前后见所,为坛表记之。
肃宗孝昌二年十月,扬州刺史李宪上表说:“门下督周伏兴以去七月患假还家,至十一日夜梦渡肥水,行至草堂寺南,遥见七人,一人乘马著朱衣,笼冠,六人从后。兴路左而立,至便再拜。问兴何人。兴对曰:‘李公门下督,暂使硖石。’其人语兴:‘君可回,我是孝文皇帝中书舍人,遣语李宪,勿忧贼堰,此月破矣。’兴行两步,录兴姓字,令兴速白。兴寤,晓遂还城,具言梦状。七月二十七日,堰破。”
世祖延和三年三月,乐安王范获得一枚玉玺,文曰“皇帝玺”。
献上。
太延元年,从三月到六月没有下雨,朝廷派官员四处祈求众神,几天后,下起了大雨。当天,有一个妇人拿着一枚玉印到潞县侯孙家卖。孙家得到这枚玉印,觉得非常奇特,想要寻找这个妇人,但没有人知道她的去向。玉印上刻着:“旱疫平。”寇天师说:《龙文纽书》中提到,这是神中的三字印。
高宗和平三年四月,河内人张超在坏楼所城北的旧佛塔处发现了一枚玉印并献上。玉印两寸见方,上面刻着:“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色光润,制作精巧,百官都说:“这是神明所赐,不是人力所为。”于是皇帝下令全国大宴三天。
高祖承明元年八月,上谷郡的百姓献上一枚玉印,上面有蛟龙的纹样。
太和元年三月,武川镇献上一枚玉印,青色质地,素色纹样,上面刻着“太昌”。
六月,雍州献上一枚玉印。
同月,长安镇献上一枚玉印,上面有龟形纽扣,下面有文字,颜色非常鲜白,与普通玉石不同。
三年七月,定州钜鹿的百姓献上一枚玉印,七分大小,上面有文字。
世宗永平元年四月,瀛州的百姓发现了一枚玉璧和一枚玉印,并献上。
肃宗熙平二年十一月,京城又发现了两枚玉玺。
孝静兴和三年二月,东郡白马县的百姓献上一枚玉印。
太宗永兴三年十二月,北塞的守卫发现了两块玉板并献上。王者仁慈时才会出现。
孝静天平二年二月,员外散骑常侍穆礼得到一块玉板,宽三寸,长一尺五寸,头上有两个孔,并献上。
高祖承明元年九月,京兆的百姓献上一对青玉璧,纹样和颜色都非常鲜明。王者贤良美德时才会出现。
肃宗正光三年六月,并州静林寺的僧人在阳邑城西的橡谷挖药时,发现了五枚玉璧、十枚玉珪、一枚玉印、一根玉柱和一个玉盖,并全部献上。
高祖太和五年六月,上邽镇的将领上奏说:“在镇城西二百五十里处打猎时,在营南的千水中发现了三枚玉车钏,两枚青色,一枚红色,制作非常精巧。”
孝静兴和四年七月,鄴县的百姓献上一块白玉璞。
肃宗熙平二年正月,金从岐州横水县的赤粟谷中出现。
太祖天兴三年四月,代郡天门关的路左边长出了一棵连理树。王者德泽纯厚,八方统一时才会生长。
八月,渤海报告说修县和东光县各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二月,豫州报告说河内沁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四年春天,河内郡长出了两棵连理树。
八月,魏郡报告说内黄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太宗泰常元年十月,范阳郡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一月,常山郡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年正月,渤海报告说东光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八月,广宁郡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世祖神四年九月,荥阳郡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延和二年三月,楼烦南山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年九月,上谷郡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太延元年二月,魏郡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五年二月,辽西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高祖延兴元年十一月,秘书令杨崇上奏,钟律郎李生在京城看到了一棵长生连理树。
承明元年九月,并州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相距一丈二尺,中间有五根枝条相连。
太和元年三月,冀州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七年六月,京城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八年十月,河南报告说巩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十三年十月,并州报告说百节连理树长在县甕山。济州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二月,瀛州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世宗景明二年正月,瀛州报告说平舒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年正月,颍川郡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月,平阳郡报告说襄陵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四月,荆州报告说南阳宛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六月,徐州报告说东海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月,秦州报告说南稻县和新兴县各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四年二月,赵平郡报告说鹑觚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月,齐郡报告说临淄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四月,汾州报告说五城郡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五月,青州报告说莒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六月,恆农卢氏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同月,徐州报告说梁郡下邑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九月,秦州报告说当亭四县界各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正始元年五月,司州报告说荥阳京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六月,京城西苑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七月,河东郡报告说闻喜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八月,河南郡报告说慈水滨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月,恆农郡报告说崤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二月,凉州报告说石城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年正月,汾州报告说平昌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月,司州报告说崤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九月,司州报告说颍川阳翟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年六月,汾州报告说永安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同月,京城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七月,颍川阳翟县报告说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同月,建德郡报告说石城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永平元年四月,司州报告说颍川郡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年四月,司州报告说恆农北陕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年十一月,夏州报告说横风山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延昌二年正月,徐州报告说建陵戍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年正月,司州报告说轵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四年三月,冀州报告说信都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六月,京城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九月,雍州报告说酃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肃宗熙平元年正月,光州报告说曲城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年十一月,京城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二月,敦煌镇报告说晋昌戍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神龟元年正月,汾州报告说永安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月,沧州报告说饶安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八月,燕州报告说上谷郡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九月,秦州报告说陇西武阳山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年六月,夏州报告说山鹿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正光元年五月,并州报告说上党东山谷中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十一月,齐州报告说济南郡灵寿山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年六月,齐州报告说魏郡逢陵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二年二月,凉州报告说榆中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月,青州报告说平昌郡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八月,徐州报告说龙亢戍东长出了两棵连理树。
四年二月,扬州报告说汝阴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八月,凉州报告说显美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孝昌元年十月,魏郡元城县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孝静天平二年四月,临水郡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七月,魏郡长出了一棵连理树。
三年五月
司州报告清河郡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四年六月,广平郡报告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八月,并州报告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元象元年二月,洛州报告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五月,林虑县报告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八月,上党郡报告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兴和元年九月,有关部门报告西山采材司马张神和报告司空谷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二年四月,光州报告卢乡县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武定元年闰月,西兗州报告济阴郡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九月,齐献武王报告并州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三年九月,瀛州报告河间郡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五年十一月,汾州报告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六年五月,晋州报告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八年四月,青州报告齐郡有树木连理的现象。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鲁阳献上乌芝。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
太祖天兴二年七月,并州献上白雉。周成王时越裳氏来献。
四年正月,上党郡献上白雉。
二月,并州献上白雉。
五月,河内郡献上白雉。
太宗神瑞二年十一月,右民尚书周几在博陵安平捕获一只白雉献上。
泰常三年正月,渤海郡高城县献上白雉。
三月,渤海郡南皮县献上两只白雉。
十一月,中山行唐县献上白雉。
四年正月,新兴郡献上白雉。十二月又献上两只白雉。
五年二月,河内郡出现白雉。
世祖神元年二月,相州献上白雉。
二年二月,上党郡献上白雉。
高祖延兴二年正月,青州献上白雉。
五年正月,上谷郡出现白雉。
太和元年二月,秦州献上白雉。
三月,秦州出现白雉。
十一月,安定郡出现白雉。
二年十一月,徐州献上白雉。
三年正月,统万镇献上白雉。
四年正月,南豫州献上白雉。
六年三月,豫州献上白雉。
八年六月,齐州清河郡献上白雉。
十七年正月,幽州献上白雉。
四月,瀛州献上白雉。
二十年三月,兗州献上白雉。
世宗景明三年正月,徐州献上白雉。
二月,冀州献上白雉。
正始三年三月,齐州献上白雉。
十月,青州献上白雉。
四年十一月,秦州献上白雉。
永平二年四月,河内郡献上白雉。
六月,河南献上白雉。
十二月,豫州献上白雉。
延昌四年二月,冀州献上白雉。
同月,京师捕获白雉。
闰月,岐州献上白雉。
十二月,幽州献上白雉。
肃宗熙平元年二月,相州献上白雉。
三月,肆州献上白雉。
二年三月,徐州献上白雉。
神龟元年三月,颍川郡献上白雉。
二年正月,豫州献上白雉。
正光三年二月,夏州献上白雉。
四年三月,光州献上白雉。
孝静天平三年正月,青州献上白雉。
四年二月,青州献上白雉。
十二月,梁州献上白雉。
元象二年正月,魏郡繁阳县献上白雉。
武定元年正月,广宗郡献上白雉。
同月,兗州献上白雉。
四年三月,青州献上白雉。
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涿鹿出现温泉,有风寒之疾的人进入后大多痊愈。
高祖太和八年正月,上谷郡惠化寺涌出醴泉。醴泉是水的精华,味道甘美,王者修治则出。
兴和元年冬,西兗州济阴郡宛句县濮水南岸有泉水涌出,色清味甘,饮者愈疾,四方远来。齐献武王命令在泉水旁建立庐舍。尚书奏请赏赐刺史粟千石,太守粟五百石,县令粟二百石,以表彰善政所感;先列言者依第出身。诏书批准。
高宗太和二年九月,洛州滍水出现鼎,送往京师。王者不极滋味,则神鼎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十八-注解
灵征:灵征指的是祥瑞的征兆,古人认为这些征兆是天意对人间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反映。
魏氏:指北魏皇室,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
献帝: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的第五位皇帝。
圣武帝:北魏圣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
神兽: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兽是具有特殊能力和象征意义的动物,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麟:麒麟,传说中的祥瑞之兽,象征吉祥和太平。
白龟:白色的龟,古人认为龟是长寿和智慧的象征,白龟更是祥瑞之兆。
蓍:蓍草,古代用于占卜的植物,被认为是神圣的。
九尾狐:传说中的神兽,九尾狐象征吉祥和王者之德。
白狐:白色的狐狸,古人认为白狐是祥瑞之兆,象征仁智。
白鹿:白色的鹿,象征王者的仁德和国家的太平。
一角兽: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天下统一和太平。
白狼:白色的狼,象征王者的威严和国家的强盛。
白麞:白色的麞,象征王者的刑罚公正。
三足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三足乌是太阳的象征,常被视为吉祥的征兆。三足乌的出现通常被解释为国家或君主的德行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白乌:白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祥瑞,其出现常被视为国家或君主德行高尚的象征。
赤乌:赤乌在古代文献中常与太阳神相关联,象征着光明和力量,其出现被视为国家或君主有强大力量的象征。
苍乌:苍乌通常与长寿和智慧相关联,其出现被视为国家或君主有长寿和智慧的象征。
白鹊:白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好运和喜庆,其出现常被视为吉祥的征兆。
甘露:甘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天降的甘甜露水,象征着天赐的恩泽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嘉禾:古代认为嘉禾是吉祥的象征,通常指生长异常茂盛的谷物,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德行。
白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兔被视为祥瑞之兆,常与长寿、和平和君主的仁政相联系。
黑兔:黑兔较为罕见,其出现有时被视为不寻常的天象,可能与特定的政治或社会事件相关联。
白燕:白燕象征着和平与繁荣,其出现被认为是国家安定的吉兆。
白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白雀被视为祥瑞之兆,象征着和平与吉祥。白雀的出现常被解读为天意或神意的显现,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德行。
赤雀:赤雀同样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尤其在周文王时期,赤雀衔书而至,被认为是天命的象征,预示着圣王的出现和国家的兴盛。
白鸠:白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和平与长寿,常与君主的德行和国家的安定相联系。白鸠的出现被视为君主德行高尚、国家治理有方的象征。
石文:石文指的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或图案,常被视为天命的象征或历史的见证。在古代,石文的出现往往被解读为神意的显现,预示着国家的命运和君主的合法性。
玉玺:玉玺是古代中国皇帝的印章,象征着皇权和天命。玉玺的出现常被视为君主的合法性和国家正统的象征。
太延元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公元435年。
潞县侯孙家:潞县侯是北魏时期的封爵,孙家指的是被封为潞县侯的家族。
旱疫平:指旱灾和瘟疫平息,象征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寇天师:北魏时期的道教领袖,寇谦之,被尊为天师。
龙文纽书:古代的一种神秘文献,记载了关于玉印的预言和象征意义。
高宗和平三年: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号,公元462年。
河内: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富乐日昌,永保无疆,福禄日臻,长享万年:玉印上的文字,寓意国家繁荣昌盛,福禄绵长。
大酺三日:古代的一种庆祝活动,皇帝下令全国举行三天的宴会。
高祖承明元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公元476年。
上谷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带。
蛟龙文:玉印上的纹饰,象征皇权和祥瑞。
太和元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公元477年。
武川镇:北魏时期的军事重镇,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
太昌:玉印上的文字,寓意国家昌盛。
雍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中部地区。
龟纽:玉印上的装饰,象征长寿和稳定。
定州钜鹿: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世宗永平元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公元508年。
瀛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河间市一带。
肃宗熙平二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17年。
京师:指北魏的都城洛阳。
孝静兴和三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公元541年。
东郡白马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一带。
太宗永兴三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公元411年。
北塞候人:指北魏北部边境的守卫人员。
玉板:古代的一种玉制礼器,象征祥瑞。
孝静天平二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公元535年。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侍从和礼仪事务。
京兆: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青玉璧:古代的一种玉制礼器,象征祥瑞和美德。
肃宗正光三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22年。
并州静林寺: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玉柱、玉盖:古代玉制礼器,象征祥瑞。
高祖太和五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公元481年。
上邽镇:古代地名,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玉车钏:古代玉制装饰品,象征祥瑞。
孝静兴和四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公元542年。
鄴县: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金出岐州横水县: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
太祖天兴三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年号,公元400年。
木连理:古代认为树木的枝干自然相连是一种祥瑞之兆,象征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代郡天门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大同市一带。
渤海: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一带。
豫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部地区。
魏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太宗泰常元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公元416年。
范阳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
常山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广宁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带。
世祖神四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公元431年。
荥阳郡: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楼烦南山: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娄烦县一带。
辽西:古代地名,今辽宁省西部一带。
高祖延兴元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公元471年。
秘书令: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文书和档案管理。
钟律郎:古代官职名,负责音乐和礼仪事务。
承明元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公元476年。
冀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南部地区。
河南: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一带。
世宗景明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公元501年。
颍川郡: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平阳郡: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
荆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一带。
徐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秦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赵平郡: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晋中市一带。
齐郡: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
汾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汾阳市一带。
青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青州市一带。
恆农: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司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河东郡: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运城市一带。
凉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
永平元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公元508年。
夏州:古代地名,今陕西省靖边县一带。
延昌二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公元513年。
光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
敦煌镇:古代地名,今甘肃省敦煌市一带。
神龟元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18年。
沧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一带。
燕州:古代地名,今北京市一带。
正光元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20年。
齐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扬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孝昌元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25年。
魏郡元城县: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
临水郡: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白雉:白雉在古代被视为祥瑞之鸟,象征着君主的德行和国家的和平。
乌芝:乌芝是一种传说中的神草,象征着长寿和仙界的恩赐。
醴泉:醴泉是指味道甘美的泉水,古代认为其出现是君王德政的象征。
神鼎:神鼎是古代象征国家权力和君主德行的重器,其出现常被视为国家的吉祥之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十八-评注
这段文本记载了北魏时期的各种祥瑞征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命的信仰和对祥瑞的重视。古人认为,祥瑞的出现是天意对人间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反映,尤其是对王者的德行和治国能力的认可。
文本中提到的各种神兽和祥瑞,如麟、白龟、九尾狐、白鹿、一角兽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见的祥瑞象征。这些祥瑞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国家太平、王者仁德的象征。例如,麟的出现象征太平盛世,白龟的出现象征王者的公正无私,九尾狐的出现象征王者的仁智,白鹿的出现象征王者的仁德,一角兽的出现象征天下统一。
这些祥瑞的记载,不仅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信仰,也体现了当时政治文化的特点。北魏皇室通过这些祥瑞的记载,强化了自身的合法性和神圣性,表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具备统治天下的资格。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具体的献瑞事件,如各地献上白狐、白鹿、三足乌等,这些事件不仅是对祥瑞的记录,也是对地方官员和民众忠诚的表彰。通过这些献瑞事件,北魏皇室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统治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北魏时期祥瑞的记录,更是对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信仰的反映。它展示了古人如何通过祥瑞来解释和强化政治合法性,以及如何通过祥瑞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不同时期各地出现的各种祥瑞之兆,如三足乌、白乌、赤乌、苍乌、白鹊、甘露和嘉禾等。这些祥瑞的出现,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上天对君主或国家德行的认可和嘉奖。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记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以及他们对天人感应思想的信仰。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兴衰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君主的德行和政策紧密相连。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增强了记录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时,这种列举也体现了古代史官对细节的重视和对历史记录的严谨态度。
历史价值上,这些记录不仅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主德行的期待和对国家繁荣的向往。通过这些祥瑞的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祥瑞现象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一种反映,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从北魏高祖太和三年到孝静天平年间,各地献上嘉禾、白兔、黑兔、白燕和白雀等祥瑞的事件。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祥瑞文化的重视。
在古代中国,祥瑞被视为天意的体现,是君主德行和国家治理的象征。例如,白兔的出现常被视为君主敬重老人、施行仁政的象征;白燕和白雀的出现则象征着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这些祥瑞的记录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记载,更是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各地献上的祥瑞。这种记录方式不仅便于查阅,也体现了古代史官对历史事件的严谨态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祥瑞的记录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以及这些解释如何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祥瑞事件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深刻反映。它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自然和天意的敬畏,以及这种敬畏如何影响政治和社会生活。
这段古文记载了多个历史时期中出现的祥瑞之兆,如白雀、赤雀、白鸠等,这些祥瑞的出现被解读为天意的显现,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德行。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天命的重视,以及将自然现象与政治合法性相联系的文化传统。
文中提到的石文和玉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天命观念。石文被视为天命的象征,预示着国家的命运和君主的合法性;而玉玺则是皇权的象征,代表着君主的正统地位。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信仰和对历史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一些神秘的事件和梦境,如白头翁的出现和周伏兴的梦境。这些事件被解读为神意的显现,预示着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安定。这些记载不仅增加了文本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意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祥瑞之兆、石文、玉玺以及神秘事件,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天命观念、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时期各地献上玉印、玉璧、玉板等祥瑞之物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祥瑞的重视和皇权的神圣化。玉印、玉璧等器物在古代被视为天命的象征,它们的出现往往被认为是国家繁荣、皇帝德政的体现。通过这些祥瑞之物的记载,可以看出北魏朝廷如何利用这些象征来巩固皇权,增强民众对皇帝的信仰。
文中多次提到‘木连理’,即树木的枝干相连,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视为祥瑞,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皇帝的德政。木连理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皇帝的仁政和国家的繁荣,因此各地官员会将这些现象上报朝廷,作为皇帝德政的证明。这种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信仰,也展示了北魏朝廷如何通过祥瑞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道教领袖如寇天师的言论,反映了道教在北魏时期的影响力。道教在当时不仅是宗教信仰,还参与了政治活动,成为皇权合法化的重要工具。寇天师对玉印的解释,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祥瑞之物的神圣性,使其成为皇权与天命之间的桥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魏时期的祥瑞现象,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皇权的崇拜和对天命的信仰。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魏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生态,以及祥瑞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这段古文记录了多个地区在不同时间上报的祥瑞事件,如木连理、白雉的出现,以及醴泉、神鼎的显现。这些事件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天意对君主德政的肯定,是国家吉祥和社会和谐的象征。
文中频繁出现的‘木连理’和‘白雉’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是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隐喻。木连理象征国家的统一和君臣的和谐,而白雉则代表君主的德行和国家的和平。这些祥瑞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稳定和繁荣的渴望。
此外,文中提到的‘醴泉’和‘神鼎’更是深化了这一主题。醴泉的出现被视为君王修德治国的结果,而神鼎的显现则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君主的德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些元素的记录,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神秘解读,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列举一系列祥瑞事件,构建了一个祥和、繁荣的国家形象。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一系列祥瑞事件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一种深刻体现。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神秘化解读,古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和对君主德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