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六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六-原文

地形二中

兗州后汉治山阳昌邑,魏、晋治廪丘,刘义隆治瑕丘,魏因之。

领郡六

县三十一

户八万八千三十二

口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一

泰山郡汉高帝置。

领县六

户二万六千八百

口九万一千八百七十三

钜平二汉、晋属,治平乐城。有亭亭山祠、霍城、阳关城、钜平城、祝丘、防城、龙山祠。

奉高二汉、晋属。有梁父山、岱岳祠、玉符山、故明堂基。

博平二汉、晋曰博,属,后改。有博平城、防城、龙山祠、野首山、牟山祠,伍子胥庙。

嬴二汉、晋属。有马耳山祠,汶水出焉。唐阜、嬴城、铜治山。

牟二汉、晋属,有莱芜城、平州城、牟城、望石山。

梁父二汉、晋属。有菟裘泽,徂来山在北,梁父城、龟山、羊续碑、贞女山祠、云母山。

鲁郡秦置,为薛郡,高后改为鲁国。皇兴中改。

领县六

户一万五千一百六十

口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九

鲁二汉、晋属。有牛首亭、五父衢、尼丘山、房山、鲁城、叔梁纥庙、孔子墓、庙、沂水、泗水、季武子台、颜母祠、鲁昭公台、伯禽冢、鲁文公冢、鲁恭王陵、宰我冢、兒宽碑。

汶阳二汉、晋属。有桑杜丘、新甫山、嵎山、春舒城、汶阳城。

邹二汉、晋属。有叔梁纥城、峄山邹。

阳平刘骏置,魏因之。有滕城。

新阳前汉属东海,后罢,刘骏复,魏因之。

高平郡故梁国,汉景帝分为山阳国,武帝改为郡,晋武帝更名。

领县四

户一万一千一百二十四

口二万五千八百九十六

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齐城、胡陆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

方与二汉属山阳,晋属。有方与城。

金乡后汉属山阳,晋属。有金乡山、范巨卿冢碑。

平阳二汉、晋曰南平阳。汉属山阳,晋属。有平阳城、漆城、白马沟。

任城郡后汉孝章帝分东平为任城国,晋永嘉后罢,神龟元年分高平置。

领县三

户八千五十

口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九

任城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属。有任城、唐阳城、华阳城。

亢父前汉属东平,后汉、晋属。有亢父城、女娲冢、风铂祠。

钜野二汉属山阳,晋属高平,后属。有钜野城、武安城、武平城、任山祠。

东平郡故梁国,汉景帝分为济东国,武帝改为大河郡,宣帝为东平国。后汉、晋仍为国,后改。

领县七

户二万七百五十二

口六万一千八百一十

无盐二汉、晋属。有龙山、无盐城、南章、北章城。

范有涞沟。

须昌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属。治须昌城。有济沟。

寿张有郃城。

平陋二汉、晋属,曰东平陆,后改。有广武城。

富城二汉、晋属。有富城、卜城、武强城、左丘明冢。

刚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曰刚平,后改。治刚城。

东阳平郡故东平地,刘义隆置,寻罢。刘骏复,魏因之。治平陆城。

领县五

户六千一百四十六

口一万八千九十四

元城刘义隆置,魏因之。有宁阳城。

乐平刘义隆置,魏因之。有青山祠、鲁沟水。

顿丘刘骏置,魏因之。有乘城。

馆陶刘义隆置,魏因之。有唐阳城。

平原刘骏置,魏因之。有苦城、钜野泽。

青州后汉治临淄,司马德宗治东阳,魏因之。

领郡七

县三十七

户七万九千七百五十三

口二十万六千五百八十五

齐郡秦置。

领县九

户三万八百四十八

口八万二千一百

临淄二汉、晋属。有公孙接冢、晏婴冢、齐庄公冢、营丘齐台、尧山祠。

昌国二汉、晋属。有纪信冢。

益都魏置。有钓室。

盘阳前汉属济南,后汉、晋属。有朱虚城,大岘山。有甑山、钜平山、太山祠。

平昌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延兴三年属。

广饶二汉、晋属。有吴头山。

西安二汉、晋属。有逢山、八士山。

安平二汉、晋曰东平,后改。前汉属淄川,后汉属北海,后属。有复釜山。

广川有牛山、仲父冢、黑山、石砚山、齐桓公冢、四豪冢。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平寿城。

领县五

户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七

口四万六千五百四十九

下密前汉属胶东国,后汉属,晋属齐郡,后属。

剧二汉属,晋属琅邪,后属。有仓山。

都昌二汉属,晋属齐郡,后属。有徐伟长冢。

平寿二汉属,晋属齐郡,后属。有浮山。有金关山。

胶东前汉曰胶东国,后汉属北海,晋属齐郡,后属。有逢萌冢。

乐安郡汉高帝为千乘国,后汉和帝更名乐安国,晋改。

领县四

户五千九百一十六

口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九

千乘前汉属千乘,后汉属,晋罢,后复属。

博昌前汉属千乘,后汉、晋属。

安德

渤海郡故临淄地,刘骏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五千二七十九

口一万三千七百五

重合

长乐有王陵冢。

高阳郡故乐安地,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五

户六千三百二十二

口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七

高阳

新城

安次

安平

河间郡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六

户五千八百三十

口一万四千八百一十八

阜城

城平

武垣

乐城

章武有张释之冢。

南皮刘骏置,魏因之。有望海台。

乐陵郡故千乘地,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五

户七千九百七十一

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五

阳信有千乘城、博昌城。

乐陵有姑城。

厌次新乐湿沃

齐州治历城。刘义隆置冀州,皇兴三年更名。

领郡六

县三十五

户七万七千三百七十八

口二十六万九千六

百六十二

东魏郡刘骏置,魏因之。治历城。后徙台城。

领县九

户一万九千一百三十

口七万三千五百七十

蠡吾刘骏置,魏因之。有龙山。

顿丘刘骏置,魏因之。有飞鸟岘。

肥乡有平陵城、巨合城。

聊城有台城、管城。

卫国有挺城、石汤水、鸡山。

博平有土鼓城、逢陵城、长白山。

安阳有鱼沟。

东魏有嶂山,出铁。有苍浪沟、时水。

临邑刘骏置,魏因之。有刀环水、鹊山、隰城。

东平原郡刘裕置,魏因之。治梁邹。

领县六

户一万三千九百二十九

口四万四百三

平原有黄山。

鬲有高苑城、平原城。

临济邹平城、建新城。

荏平有囗城。

广宗有胡山、平郭城。

高唐东清河郡刘裕置,魏因之。治盘阳城。

领县七

户六千七八百一十

口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四

清河

绎幕有陇水。

鄃有淳于髡冢、金雀山。

武城有昌国城。

贝丘有莱芜城。

饶阳旧属青州,太和十八年分属。

广川郡刘裕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三千九百四十五

口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

武强

索卢

中水有长城、三总山。

济南郡汉文帝为济南国,景帝为郡,凰汉建武中复为国,晋改。

领县六

户二万一十七

口六万八千八百二十

历城二汉、晋属。有黄台、华不注山、华泉、匡山、舜山祠、娥姜祠。

蓍二汉、晋属,治蓍城。

平陵二汉、晋属,曰东平陵,后改。有章丘城、洛盘城、平陵城、女郎山祠。

土鼓二汉属,晋罢,后复。有龙盘山。

逢陵有於陵城。

朝阳二汉属,后汉曰东朝阳,后改。晋属乐安,后属。有朝阳城。

太原郡刘义隆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万三千五百六十

口五万八百二十三

太原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治升城。有靡沟、垣城。

祝阿二汉属平原,晋属济南,后属。有唐城、阳城。

山荏二汉、晋属泰山,后属。有咸山、祗山、格马山。

卢前汉属太山,后汉、晋属齐北,后属。有卢城、平阴城、孝子堂。

郑州天平初置颍州,治长社城。武定七年改治颍阴城。

领郡三

县九

户六万二千一百七十三

口二十七万四千二百四十二

许昌郡天平元年分颍川置。

领县四

户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七

口一十万四千四百六十三

许昌二汉、晋属颍川,即许都也。治许昌城。有西梁城。

扶沟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真君七年并长平属焉,后属。有白亭城、蔡河、扶沟城、康沟水、龙洲陂、刀陵冈。

鄢陵二汉、晋属颍川。有鄢陵城、马领城、向城、张扬城、蔡泽陂、深陂、三门陂、唐且冢。

新汲二汉、晋属颍川。有新汲城、长合城、临春城、平侯城、鸭子陂。

颍川郡秦置,汉高改曰韩国,寻复。

领县三

户二万二千四十四

口十万五千九百九

长社二汉、晋属。有长葛城、长平城、望马台、鸡鸣城、锺皓墓、白雁陵。

临颍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颍阴属之,有殷汤城。

颍阴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临颍,元象二年复。有荀爽墓、东西二武城、博望城。

阳翟郡

领县二

户一万四千八百二

口六万三千八百七十

黄台光和元年分阳翟置。有葛沟水、黄台冈。

阳翟二汉属颍川,晋属河南尹,兴和元年属。有阳翟城、康城、禹山祠、赤沙涧、九山祠、吕不韦墓。

济州治济北碻磝常八年置。

领郡五

县十五

户五万三千二百一十四

口十四万五千二百八十四

济北郡汉和帝置。

领县三

户九千四百六十七

口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九

临邑二汉属东郡,晋属。有昌乡城、临邑城、吴城。

东阿二汉属东郡,晋属。有东阿城、卫城、济城。

卢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属。有柳舒城、鼓城、卢子城。

平原郡汉高帝置。皇始中属冀州,太和十一年分属,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罢州。

领县四

户二万二千二百五十

口五万九千四百三十七

聊城二汉属东郡,晋属。魏置太平镇,后罢并郡。有王城,郡、县治。有畔城。

博平二汉属东郡,晋属。有博平城、桑叶城、湿水。

荏平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北,晋属。治鼓城。有荏平城、阳城。

西聊孝昌中分聊城置。治聊城。

东平郡泰常中置,太和末罢,建义中复。治秦城。

领县二

户八千八百九十六

口二万五千一百三

范二汉属东郡,晋属兗州东平,后属。治秦城。

寿张前汉曰寿良,属东郡,光武改。后汉、晋属兗州东平,后属。有梁山、高阳城、丰城、云城。

南清河郡晋泰宁中分平原置。治莒城。

领县三

户一万一百三十五

口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五

鄃二汉、晋属清河,太和中属平原。治鄃城。

零二汉、晋属清河,太和中属平原,后属。治零城。有莒城。

高唐二汉、晋属平原,后罢,景明三年复。

东济北郡孝昌三年置。

领县三

户二千四百六十四

口六千六百七十八

肥城前汉属泰山,后汉属济北,晋罢,后复属。治肥城。

谷城后汉属东郡,晋属济北,后属。

蛇丘前汉属泰山,后汉、晋属济北,后属。

光州治掖城。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复。

领郡三

县十四

户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六

口十六万九百五十

东莱郡汉高帝置。

领县四

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五

口六万二千四十四

掖州、郡治。二汉属。晋罢,后复。有掖山祠、秀阳山、斧山。

西曲城二汉、晋曰曲城,属,后改。有仓石山。

东曲城皇兴中分曲城置。有昌丘、日山。

卢乡二汉、晋属。有高君山、方山。

长广郡晋武帝置。治胶东城。

领县六

户一万五千八百三十三

口五万一千五百六十七

昌阳二汉属东莱,后罢,晋惠帝复,后属。有挺城、望石山、凡马祠、五龙庙、浮游水。

长广前汉属琅邪,后属东莱,晋属。有马山祠、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昌城、沽水。

不其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属。有牢山、鱼脊山。

挺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晋属。有乐毅城。

即墨郡治。前汉属胶东国,后汉属北海,晋属。有三户山、胶水、甯戚冢。

当利二汉、晋属东莱,后属。有当利城。

东牟郡孝昌二年分东郡陈留置,治雍丘。

领县四

户一万七百四十八

口四万七千三百三十八

牟平二汉属东莱,晋罢,后复。有之罘山、成山、牟城。东牟城、刘宠墓、风山。

黄二汉、晋属东莱。有黄城、莱山祠、龙溪。

惤二汉、晋属东莱。有弦城、罗山。

观阳前汉属胶东,后汉属北海,后罢。兴和中复属。有淳城城、观阳城、昌城、马宾山、牛耳山。

梁州天平初置。沼大梁城。

领郡三

县七

户四万三千八百一十九

口十八万一千九百三

阳夏郡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治雍丘城。

领县五

户一万六千五百四十九

口六万三千五百五十九

阳夏前汉属淮阳,后汉属陈国,晋初并梁,惠帝复。真君七年并扶沟,太和十二年复。治阳夏城。有大小扶沟。

雍丘二汉、晋属陈留。郡治。有抱城、广陵城、高阳城、少姜城、华城、白杨陂。

济阳二汉、晋属陈留,延和二年置徐州,皇兴初罢。有济阳城、外黄城、东缗城、崔城。

圉城二汉、晋曰圉。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后改。有沙城。

襄邑二汉、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有直阳城、牖乡、牖仓。

开封郡天平元年分陈留置。治开封城。

领县二

户八千二百七

口三万六千六百二

开封二汉属河南,晋属荥阳。真君八年并苑陵,景明元年复,孝昌中属陈留。有开封城、陈留城、孔侯城。

尉氏二汉、晋属陈留。兴安初并苑陵,太安三年复。治尉氏城。有陵有亭。

陈留郡汉武帝置,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复。

领县三

户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二

口八万二千七百四十二

浚仪州、郡治。二汉、晋属,后罢,孝昌二年复。有信陵君冢、张耳冢、董仲舒冢、樊於期冢、边让冢、仓垣城。渠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圣子渊、雉台。封丘二汉、晋属。真君九年并酸枣,景明二年复。治封丘城。有封丘台、白沟。

小黄二汉、晋属。真君八年并外黄,太和中复。有昭灵后冢、陈冢、蔡邕冢、小黄城。

豫州刘义隆置司州,治悬瓠城。皇兴中改。

领郡九

县三十九

户四万一千一百七十二

口九万六千九百一十六

汝南郡汉高帝置。

领县八

户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

口三万七千六十一

上蔡州、郡治。二汉、晋属。有武陵城。

临汝刘裕置,魏因之。有固城。

平舆二汉、晋属。有平舆城。

安城二汉、晋属。

西平二汉、晋属。瞿阳二汉、晋为泸阳,属,后改。有瞿阳城。

阳安二汉、晋属。

保城刘骏置,魏因之。

颍川郡太和六年置。

领县三

户八千三百九十六

口二万六百四十

邵陵二汉属汝南,晋属。有邵陵城、邓城。

临颍二汉、晋属。有葛丘、王陵城。

曲阳前汉属东海,后汉属下邳,晋罢,后复属。有华岳祠、郾城。

汝阳郡

领县三

户七千二百五十四

口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

汝阳郡治。二汉、晋属汝南,后属。有章华台。

武津有武津城。

征羌后汉属汝南,后属。

义阳郡永安三年置郢州,天平四年罢州置。

领县五

户一千七百九十

口四千五百九十五

义阳

清丘有锺离城。

平阳有马乡城。

真阳有宜春城。

安阳后汉属汝南,晋罢,后复属。有真阳城。

新蔡郡晋置,孝昌中陷,后复。治石母台。

领县三

户一千九百一十七

口四千七百七十八

新蔡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孝昌中陷,后复属。

鲖阳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司马衍并新蔡,后复属,魏因之。永安中陷,武定中复。有蔡城。

固始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前汉浸,后汉光武更名,后属。

初安郡延兴二年置,孝昌中陷,后复。

领县四

户二千二十六

口五千九百二十二

新怀有乐山。

安昌前汉属汝南,后属。

怀德有清水山、铜山、浮石山。

昭越有木连山。

襄城郡晋武帝置,治襄城。

领县三

户一千四百四十六

口四千六十三

义绥

遂宁

武阳

城阳郡太和三年置,后罢,武定初复。

领县五

户五百四十六

口一千三百八十八

安定

淮阴

真阳

建兴

建宁

广陵郡兴和中分,东豫州置。

领县五

户一千九百六

口三千二百二十四

宋安兴和中置。

光城兴和中置。

安蛮兴和中置。

新蔡兴和中置。

汝南兴和中置。

北豫州后治台谯,魏治汝南安城,晋治项。司马德宗置司州。泰常中复,治虎牢,太和十九年罢,置东中府,天平初罢,改复。

领郡三

县十二

户四万七百二十八

口十八万二千五百五十一

广武郡天平初分,荥阳置。治中左城。

领县五

户一万五千五百九十六

口七万四千五百一十九

曲梁孝昌中分密置。有武陵城、曲梁城。

武二汉属河南,晋罢。孝昌中复,后属。有五马渊、白马渊、原武城。

阳武二汉属河南,晋属荥阳,天平初属。有阳武城、黄雀沟。

中牟二汉属河南,晋属荥阳。真君八年并阳武,景明元年复,天平初属。有中汤城、管城、尧祠。

苑陵二汉属河南,晋属汝阳,天平初属。有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

荥阳郡

领县五

户二万一千四百七十二

口九万二千三百一十

荥阳二汉属河南,晋属。有荥阳山、荥阳城、敖仓、广武城、石门城、管叔冢、周苛、纪信冢、荥泽。

成皋二汉、晋属河南,后属。

京二汉属河南,晋属。有万尹山祠、高阳城、管城、索水、京水、樊哙冢。

密二汉属河南,晋属。治容城。有承云山、青烟谷、开阳山、大龟山、子产墓、卓茂冢、祠。

卷二汉属河南,晋属。真君八年省,太和十一年复。有卷城。

成皋郡天平元年分荥阳置。

领县二

户三千六百六十

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

西成皋天平元年分荥阳之成皋置,州、郡治。有厄井、汉高祖坛、汜水、成皋城。

巩二汉、晋属河南,天平初属。有长罗川、巩城、九山祠。

徐州后汉治东海郡,魏、晋治彭城。

领郡七

县二十四

户三万七千八百一十二

口十万八千七百八十七

彭城郡汉高帝置楚国,宣帝改,后复为楚国,后汉章帝更名彭城国,晋改。

领县六

户六千三百三十九

口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一

彭城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有寒山、孤山、龟山、黄山、九里山、桓魃冢、亚父冢、楚元王冢、龚胜冢。

吕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有吕梁城、茱萸山、偪阳城、明星陂、龙泉塘、石头山、项羽山。

薛二汉、晋属鲁国,后属。有奚公山、奚仲庙、薛城、孟尝君冢。

龙城有楚五墓、龙汉赤唐陂、龙城。

留二汉、晋属。有微山、留城、微子冢、张良冢、祠、广戚城、薛城、戚夫人庙、黄山祠。

睢陵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下邳。晋乱,属济阴。武定五年属。有睢陵城、九子山、荆山。

南阳平郡治沛南界,后寄治彭城。

领县三

户三千七十一

口六千三百五十八

襄邑

阳平

濮阳

蕃郡孝昌三年置,元象二年并彭城,武定五年复。

领县三

户四千三百九十二

口一万八千八百四十二

蕃二汉、晋属鲁国,后属。治蕃城。

永兴皇兴初置,属建昌郡,太和十五年罢郡,属彭城,武定五年属。

永福皇兴初置,属建昌郡,太和十九年罢郡,属彭城,武定五年属。

沛郡故秦泗水郡,汉高帝更名,后汉为国,后改。

领县三

户四千四百一十九

口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八

萧二汉、晋属。有萧城、汉高祖庙、谷水、华山。

沛二汉、晋属。有汉高祖庙、沛城、吕母冢。

相二汉、晋属。有厥城、相城、相山庙、罗山。

兰陵郡晋置,后罢。武定五年复,治永城。

领县四

户十千四百二十四

口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

昌虑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挑山、孤山。

承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抱犊山、承城、坊山。

合乡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三孤山。

兰陵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北济阴郡刘骏置,魏因之。治单父城。

领县三

户八千五百四十六

口二万一千九百八十八

丰二汉、晋属沛,后属。有丰城、汉高祖旧宅、庙碑。

离狐晋乱置。郡治。有单襄公祠、宓子贱祠、汉高祖祠、平洛城。

城武前汉属山阳,后汉、晋属济阴,后属。治郜城。

砀郡孝昌二年置,治下邑城。

领县二

户三千六百二十一

口八千七百五十四

安阳孝昌二年置,治麻城。

砀二汉属梁国,晋罢,后复属。治鲁城。

西兗州孝昌三年置,治定陶城,后徙左城。

领郡二

县七

户三万七千四百七

口十万三千八百九十四

沛郡兴和二年置,治孝昌城。

领县三

户七千五百七十一

口二万三百一十四

己氏前汉属梁国,后汉、晋属济阴,后属。有新中城、安阳城。

新安兴和中置。

济阴郡

领县四

户二万九千八百三十六

口八万三千五百八十

定陶二汉、晋属。有定陶城。

离孤前汉属东郡,后汉、晋属。有离孤城、桃城。

冤句二汉、晋属。治冤句城。有南阳城。

乘氏二汉、晋属。有大乡城、梁丘城、廪城。

南兗州正光中置。治谯城。

领郡七

县二十一

户三万七千一百三十

口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九

陈留郡

领县五

户六千二百三十

口一万六千七百四十九

小黄刘裕置,魏因之。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

浚仪有城父城。

谷阳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

东燕有蔡水、冯唐冢。

武平正始中置。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置镇,武定七年罢。

梁郡故秦砀郡,汉高帝为梁国,后改。治梁国城。

领县二

户一万三百五十九

口二万五千九百九十五

襄邑二汉、晋属陈留,后属。治胡城。

睢阳二汉、晋属。郡治。

下蔡郡太和址九年置,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领县四

户三千三百六十二

口七千九百七十三

楼烦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下蔡前汉属沛,后属。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临淮永平二年置。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龙亢二汉属沛,晋属谯国,后罢。永安三年复属,孝昌中陷,兴和中复。

谯郡二汉县,属沛,晋以为郡。太昌中陷,武定中复。

领县三

户五千一百三

十二

口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一

蒙二汉、晋属梁国,后属。

蕲二汉属沛,晋属。

宁陵前汉属陈留,后汉、晋属梁国,后属。孝昌中陷,后复。

北梁郡

领县二

户八千二百三十一

口四万一千七百三十八

城安孝昌中置,郡治。有蛟龙城。

孝阳孝昌中置。治亳城。

沛郡延昌中置,正光中陷,后复。治黄杨城。

领县二

户一千八百四十八

口四千五百六十五

萧延昌中置。治虞城。

相延昌中置。

马头郡司马德宗置,魏因之。正光中陷,天平中复。治建平城。

领县三

户一千九百六十八

口五千五百二十八

蕲正光中陷,天平中复。

已吾后汉属陈留。正光中陷,兴和中徙,治平右城。

下邑前汉、晋属梁国。孝昌元年置临涣郡,县属。兴和中罢郡,属。

广州永安中置。治鲁阳。武定中陷,徙治襄城。

领郡七

县十五

户二万八千六百九十六

口九万六千七百八十

南阳郡

领县二

户七千四百八十九

口二万六千七百二十八

南阳有大刘山祠。

峡城有峡城。

顺阳郡太和中置县,后改。

领县二

户二千四十五

口七千二百五十二

龙阳太和十七年置。

龙山太和十七年置。有龙山。

定陵郡永安中置。

领县三

户三千六百九十

口八千七百五十六

北舞阳皇兴元年置。有木陂。

云阳太和十一年置。

西舞阳平安元年置,正光中陷,兴和二年复。

鲁阳郡太和十一年置镇,十八年改为荆州,二十二年罢,置。

领县二

户二百四十五

口七百七十五

山北太和十一年置。有应山、应城。

河山太和二十一年置。

汝南郡永安元年置。治符垒城。

领县二

户七百八十三

口二千三百四十四

汝南太和十八年置。

符垒太和中置。有沙水。

汉广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户六千二百

口八千一十七

昆阳二汉属颍川,晋属襄城,后属。有汉广城、昆阳城、新安。

高阳太和元年置。有氵虽水、南襄城、东西二蒲城、高阳山、皮城、首山祠。

襄城郡晋置。

领县二

户八千二百四十四

口四万二千八百七十八

繁昌晋属。有繁昌城、颍乡城、安阳城、阳城陂。

襄城二汉属颍川,晋属。有颍阳城、繁丘城。

胶州永安二年置。治东武陵。

领郡二

县十四

户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二

口六万三百八十二

东武郡永安二年置。

领县三

户八千六百一十七

口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七

姑幕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罢。永安中复属。有荆苔山、公治长墓。

扶其永安中置。有常山祠、扶其水、沙城、云母山、卢水。

梁乡永安中置。有梁乡城。五弩山,胶水出焉。纪丘山、琅邪台、秦始皇碑。兴和中立临海郡,寻罢,属焉。

高密郡汉文帝为胶西国,宣帝更为高密国,后汉并北海,晋惠帝复,刘骏并北海。延昌中复。

领县五

户七千五百五

口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三

高密前汉属,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高密城、维水、郑玄墓。

夷安前汉属,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夷安城、夷安泽。

黔陬前汉属琅邪,后汉属东莱,晋属城阳,后属。有黔陬城、野艾山祠。平昌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魏初属平昌郡,延昌中属。治平昌城。有龙台山,上有井,云与荆水通。

东武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属。有平昌城。

平昌郡魏文帝置。后废,晋惠帝复。

领县六

户一万四百四十

口二万五千四百七十二

昌安前汉属高密,后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巨丘亭、昌安城。

淳于二汉属北海,晋属城阳,后属。有淳于城、铁山。

营陵二汉属北海,晋属琅邪,后属。有营陵城、高密城。

安丘二汉属北海,晋属琅邪。有石崇墓、邴原墓。

朱虚前汉属琅邪,后汉属北海,晋属琅邪,后属。有九山,丹水所出。琅邪二汉属琅邪,晋罢,后复属。有管宁墓。

洛州太宗置,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天平初复。

领郡六

县十二

户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九

口六万六千五百二十一

洛阳郡天平初置。

领县二

户三千六百五十九

口一万五千七十二

洛阳二汉、晋属河南。天平初置。

缑氏二汉、晋属河南。太和十七年并洛阳,天平初复属。有缑氏城。

河阴郡元象二年置。

领县一

户二千七百六十七

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河阴晋置,太宗并洛阳,正始二年复属河南。

新安郡天平初置。

领县三

户四百九十

口一千九百一十一

新安二汉属恆农,晋属河南。太和二年改为郡,十九年复,后属。

东垣二汉、晋属河南东,后属。

河南二汉、晋属河南,复属。

中川郡天平初置。

领县二

户二千七十八

口八千二百二十五

堙阳太和十三年分颍阳置。

颍阳天安二年置。

河南郡秦置三川守,汉改为河南郡。后汉、晋为尹,后罢。司马德宗置,后罢。太宗复,太和中迁都,为尹,天平初改。

领县一

户三千六百四十二

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宜迁天平二年置。

阳城郡孝昌二年置。

领县三

户三千四十三

口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三

阳城二汉属颍川,晋属河南,后罢。正光中复属。有少室山、嵩高山、许由墓、启母庙。

颍阳二汉属颍川,后属。

康城孝昌中分阳城置。有阳城关、箕山、许由隐窟、刑山、郑子产庙。

南青州治国城。显祖置,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

领郡三

县九

户一

万五千二十四

口四万五千三百二十二

东安郡二汉县,晋惠帝置。

领县三

户四千六百四十

口一万六千五百五十一

盖二汉属泰山,晋属琅邪,后属。有东安城、灵山庙。

新泰有蒙山。

发干有危山庙。

东莞郡晋武帝置。

领县三

户九千六百二十

口二万六千五百六

莒前汉、晋属城阳,后汉属琅邪,后属。有莒城。

东莞二汉、晋属琅邪,后属。

诸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后属。

义塘郡武定七年置,治黄郭城。

领县三

户七百六十四

口二千二百六十五

义塘武定七年置。

归义武定七年置。有卢山、盐仓。

怀仁武定七年置。有吴山、魏山、莒城。

北徐州永安二年置。

领郡二

县五

户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一

口四万一百二十五

东泰山郡皇兴三年分泰山置,属兗州,永安中属。

领县三

户五千七

口一万六千三百八十一

南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泰山。有东安城、武城阙石山。

新泰魏置,晋属泰山,后属。有敖山。

武阳二汉、晋为南武阳,属泰山,后改。有颛臾城、蒙山。

琅邪郡秦置,后汉建武中省城阳国,以其县属。

领县二

户九千七百七十四

口二万三千七百四十四

即丘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缯城、临沂城、即丘城、鲁国山庙、王休征冢。

费前汉属东海,后汉属泰山,晋属。有费城。

北扬州天平二年置。治项城。

领郡五

县十九

户九千八百四十五

口三万二千一百三十九

陈郡汉高帝置,为淮阳国,后汉章帝更名陈国,晋初并梁国,后复,改。

领县四

户三千二十四

口七千六百六十九

项二汉属汝南,晋属梁国,后属。有方城。

长平前汉属汝南,后汉属陈国,晋属颍川。有长平城、习阳城。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

西华二汉属汝南,晋初省,惠帝永康元年复,属颍川,后属。治西华城。

襄邑治思都城。

南顿郡晋惠帝置。

领县四

户二千五百二十

口七千二百六十五

南顿二汉、晋属汝南,后属。有颍阴城、南顿城、汉光武庙。

和城有高阳丘。

平乡有平乡城。

新蔡二汉属汝南,晋属汝阴,后属。

汝阴郡晋武帝置,太和十八年为东郢州,后罢。治社亭城。

领县三

户一千七百九十四

口八千四百九十八

汝阴二汉属汝南,晋属。

宋前汉曰新郪属,属汝南,后汉改,晋属,后罢,太和元年复属。

许昌

丹杨郡

领县四

户二千一百四十四

口七千九百三十一

秣陵有次水。

邵陵

南阳

白水

陈留郡武定六年置,及县。

领县四

户三百六十七

口七百七十五

小黄

雍丘

新蔡

东楚州司马德宗置宿豫郡。高祖初,立东徐州,后陷,世宗初,改为镇,后陷。武定七年复改。为宿豫郡。

领郡六

县二十

户六千五百三十一

口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二

宿豫郡

领县四

户一千六百五十五

口七千三百七

宿豫武定七年置。

新昌武定七年置。

临泗武定七年改萧衍平原、清河置。有东西二竹城。

濠夷高平郡治大徐城。

领县四

户九百二十

口三千九十六

高平武定七年改萧衍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郡置。

朱沛武定七年改萧衍朱沛、脩仪、安丰三郡置。有朱沛水。徐君墓,即延陵季子持剑处。

白水武定七年改萧衍济阴郡置。

襄邑武定七年改萧衍馆陶、下邳、梁招、高平四县置。

淮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千六百一十七

口七千二百七十七

角城武定七年改萧衍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有昌武城。

绥化武定七年改萧衍绥化、吕梁二郡置。有单甫城。

招义武定七年改萧衍恩抚郡二县置。

淮阳武定七年改萧衍西淮郡七县置。

晋宁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千二百二十二

口五千二十三

临清武定七年置。

魏兴武定七年改萧衍梁兴、临沂、兴义三县置。有鹄城。

富城武定七年改萧衍下邳、扶风、清河三郡置。

招农武定七年改萧衍兰陵郡十二县置。有晋宁城。

安远郡武定七年改萧衍安远戍置。治安远城。

领县二

户五百八十

口二千三百八十二

钜鹿郡治。武定七年改萧衍钜鹿郡六县置。

淮浦武定七年改萧衍太山郡四县置。有宁浦。

临沐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五百三十五

口二千一百七

临沐

招远有马微城。

东徐州孝昌元年置,永熙二年州郡陷,武定八年复。治下邳城。

领郡四

县十六

户六千二百八十一

口三万六百六十五

下邳郡

领县六

户一千一百四十八

口三千七百三十九

下邳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沂水、巨川神祠。

良城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有柏山。

僮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

坊亭武定八年改晋宁置。

栅渊武定八年分宿豫置。

归正武定七年置。有陈珪墓。

武原郡武定八年分下邳置。

领县三

户二千八百一十七

口二万五十五

武原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彭城,后属。有武原水、武原城、徐偃王墓。开远武定八年分良城置。有睹阑山祠。

艾山武定八年分僮置。

郯郡秦置,汉高改为东海,后汉为国,晋复,武定八年改。治郯城。

领县四

户一千二百一十九

口三千三百八

郯二汉、晋属。有建陵山。

临沂前汉属。后汉、晋属琅邪,武定八年复。

建陵前汉属。有建陵山郡治。有海王神、白马泽、马岭山。

归昌武定八年置。

临清郡孝昌三年置盱眙郡,武定八年改。

领县三

户一千五百一十七

口三千五百六十三

下相前汉、晋属临淮,后汉属下邳,后属。

睢陵武定七年置。有睢水。归义武定七年置。

海州刘子业置青州,武定七年改。治龙沮城。

领郡六

县十九

户四千八百七十八

口二万二千二百一十

东彭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八百

口三千四百六十九

龙沮萧衍置,魏因之。有即丘城、房山。

安乐萧衍置彭城县,武定七年改。有伊莱山神、圣母祠。

渤海萧衍置清河县,武定期七年改。有东海明王神。

东海郡萧衍改置北海郡,武定七年复

领县四

户一千二百四十二

口五千九百四

赣榆前汉属琅邪,后汉、晋属。

安流萧衍置都昌县,武定七年改。

广饶萧赜置,魏因之。

下密萧衍置,魏因之。有尧庙。

海西郡萧鸾置东海郡,武定七年改置。

领县三

户八百六十

口三千九百五十

襄贲二汉、晋属。

海西武定七年分襄贲置。

临海萧衍置,魏因之。

沐阳郡萧衍置僮阳郡,武定七年改。

领县四

户一千三百九十七

口七千五百八十三

下城武定七年置。有浮渎神。

临渣武定七年置。

怀文武定七年置。服武武定七年置。有武都山。

琅邪郡

领县三

户三百五十六

口一千三百七十一

海安萧衍置,魏因之。有坠屋山、芦石山。

朐二汉属东海,晋曰临朐,属。萧衍改为招远,武定七年复。有朐城,朐山郡治。

山宁萧衍北谯郡,武定十年改置。

武陵郡

领县二

户二百二十三

口七百三十三

上鲜萧衍齐郡,武定七年改置。

洛要萧衍高密县,武定七年改。有武陵城。

东豫州太和十九年晋治广陵城。孝是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郡六

县十六

户三千九十九

口一万一千二十一

汝南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县五

户一千六百二十九

口六千四百八十二

南新息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北新息

安阳

汝阳

长平

东新蔡郡

领县四

户二百四十七

口六百七十七

固始太和二年置,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

鲷阳太和二十三年置,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

苞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

汝阳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新蔡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

领县二

户四百六十五

口一千五百一十三

苞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长陵

弋阳郡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县一

户一百三十七

口五百三十三

弋阳孝昌三年陷,武定七年复。有弋阳城、黄水。

长陵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三百八十七

口一千三百六十三

长陵萧衍置,魏因之。

苞信萧衍置,魏因之。

安宁萧衍置,魏因之。有期思城、孙叔敖庙。

阳安郡

领县一

户二十二

口一百三十一

永阳

义州萧衍置,武定七年内属。

户二百一十五

口三百二十二

颍州孝昌四年置,武泰元年陷,武定七年复。

领郡二十

县四十

户三千六百一

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

汝阴、弋阳二郡萧衍置双头郡县,魏因之。

领县七

户一千六百六十五

口六千七十八

汝阴

陈留萧衍置,魏因之。有高塘陂、蟹谷陂。

楼烦建义中陷,武定七年复。

宋萧衍置,魏因之。有荆亭城。

弋阳

新息太和十九年置弋阳,后陷,武定七年复。萧衍置新息,合弋阳,魏因之。

期思萧衍置,魏因之

北陈留、颍川二郡萧衍为陈州,武定七年改置。

领县五户三百五十一

口一千二百七十二

许昌萧衍置,魏因之。

圉城

雍丘有蓬丘、校水。

陈留

小黄治安阳城。

财丘、梁兴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二百八十三

口一千六十九

梁兴萧衍置,魏因之。有艾亭丘。

财丘

梁城萧衍置,魏因之。

汝阳萧衍置,魏因之。

西恆农、陈南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二百三十一

口八百六十四

恆农

胡城萧衍置,魏因之。有燋丘雉鲖二陂、神庙。

南顿萧衍置,魏因之。有闰水、东陵城。

东郡、汝南二郡治牛心丘。

领县二

户一百四十七

口六百二十一

白马

济阳萧衍置,魏因之。有石历陂。

清河、南阳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一百三十二

口五百五十五

清河萧衍置,魏因之。

南阳

汝南萧衍置,魏因之。

东恆农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一百一十九

口四百四十

荥阳

阳氏萧衍置,魏因之

淮阳武定七年置。有平陆。

新蔡、南陈留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一

户三百五十七

口一千二百四十二

鲖阳萧衍置,魏因之。

荣阳、北通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百七十七

口四百七十二

北通

临淮萧衍置,魏因之。

临沂

汝阴萧衍置,魏因之。

汝南、太原二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八十七

口四百六

平豫

安城萧衍置,魏因之。

太原

新息萧衍置,魏因之。

新兴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一百一十二

口三百二十四

安城郡治。萧衍置,魏因之。

都立萧衍置,魏因之。

新兴萧衍置,魏因之。

义兴萧衍置,魏因之。

谯州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复置州,治涡阳城。

领郡七

县十七

户二千六百一十七

口七千八百二十一

南谯郡司马昌明置,魏因之。

领县四

户四百七十六

口一千七百三十四

涡阳

武定六年置。有北平城、曹操祠。

茅冈武定七年置。有石山祠。

柏桥武定六年置。

蜀坡武定六年置。

汴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二百五十三

口八百二十九

萧有平阿山。

颍川

龙亢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三百三十三

口一千六十六

葛山武定六年置。

龙亢武定六年置。

蕲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三百二十四

口七百六

广平武定六年置。有艾平城、黄丘。

蕲城武定六年置。有蕲城。

下蔡郡萧衍置颍川郡,武定六年改置。

领县二

户三百四十

口八百七十八

黄城萧衍黄城戍,武定六年改置。

肥阳萧衍宁陵县,武定六年改。有大浮城、石子涧。

临涣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户七百九

口二千六十二

白掸治白掸城。

丹城治费城。

涣北有石城。

蒙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户一百八十一

口五百四十六

勇山有丹城、勇山祠。

蒙郡治。

北荆州武定二年置。

领郡三

县八

户九百三十三

口四千五十六

伊阳郡武定二年置。治伏流城。后陷,寄治州城。

领县一

户四十八

口二百八十三

南陆浑

新城郡天平中置。治孔城。后陷,徙治州城。

领县二

户三百三十一

口一千四百八十四

新城二汉、晋属河南。

北陆武定五年陷。

汝北郡孝昌三年置。治阳仁城。天平二年罢,武定元年复。移治梁崔坞。五年陷,阙年复。治杨志坞。

领县五

户五百五十四

口二千二百八十九

石台有平州城。

南汝原有汝水、石涧水。

治城东汝南有石楼山、共陂、隔陂。

梁有广城泽。

阳州天平初置,寻陷,武定初复。

领郡二

县七

宜阳郡孝昌初置,属州,天平初属。

领县三

宜阳

西新安孝昌三年置。

东亭。

金门郡天平初置。

领县四

金门

南渑池

南陕

卢氏

南司州刘彧置司州,正始元年改为郢州,孝昌三年陷,萧衍又改为司州,武定七年复,改置。

领郡三

县七

齐安郡正始元年置。

领县三

保城刘骏置,魏因之。有罗山庙。

盟阝有石城山。有霸山庙。

齐安正始元年置。

义阳郡魏文帝置,后罢,晋武帝复。

领县二

平阳有师水。

义阳晋属。

宋安郡刘彧置,魏因之。

领县二

乐宁有成阳关、鸡头山。

东随有黄岘关、长平山庙。

楚州萧衍置北徐州,武定七年改。治钟离城。

领郡十二

县二十九

彭、沛二郡

领县三

南阳有曲阳城。

中阳

洛阳

马头郡

领县二

平预

沛郡

领县三

已吾有当涂山、荆山。

安定郡

领县四

氵仆阳

临泾

新丰

南阳

广梁郡

领县一

相邑

鲁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三

北谯郡治阴陵城。

领县二

南蔡

北谯有苟甫城、龙渊。

济阳郡

领县四

乐平

睢阳

顿丘

齐丘

北阳平郡

领县二

阳平

濮阳

锺离、陈留二郡

领县五

燕有孤山、白石山。

朝歌有九山城、黄溪水。

浚仪灌丘有郡阳城。

合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合肥城。

领郡八

县十七

汝阴郡州治。

领县二

汝阴

天水

南顿郡

领县二

南顿

和城

南梁郡

领县二

南高

北梁郡

领县二

北蒙

北陈

南谯郡

领县二

邵陵

庐江郡

领县三

潜有野父山。

北始新

南始新

西汝南郡

领县二

安城有金年山。

新野

北陈郡

领县二

西华有野王城、舒水。

阳夏

霍州萧衍置,魏因之。

领郡十七

县三十六

安丰郡治洛步城。

领县一

安丰郡治。

平原郡

领县一

清化

北颍川郡

领县三

颍川

邵陵

天水

梁兴郡

领县一

阳夏郡治。

陈郡

领县三

阳夏

鲷阳

北陈郡治卫山城。

领县一

阳夏

扶风郡治乌溪城

北沛郡

领县五

曲阳

相顺

新蔡郡治。

南陈郡州治。

领县二

南陈治玄康城。

边水

新蔡郡

领县三

汝阳

新蔡

固始

岳安郡

领县二

安成

义兴

边城郡治麻步山。

领县一

史水

西边城郡

领县三

史水

宇楼

开化

西沛郡

领县三

平阳

淮南郡

领县三

淮南

新兴

清河

乐安郡

领县三

新蔡

乐安

颍川

南颍川郡

领县一

睢州萧衍置潼州,武定六年平,改置。治取虑城。

领郡五

县十二

淮阳郡武定六年置。

领县二

淮阳武定六年置。

睢陵武定六年置。有马牙城。

谷阳郡治谷阳城。太和中置镇,世宗开置平阳郡。孝昌中陷,武定六年复,改。

领县二

连城武定六年置,有豪城、濊水。

高昌武定六年置。郡治。有项羽祠。

睢南郡萧衍置沛郡,武定六年改。

领县二

斛城武定中改萧衍淮阳置。有五丈陂、扶离城。

新丰武定六年置。

南济阴郡治竹邑城。孝昌中陷,萧衍为睢州,武定五年复。

领县二

顿丘

定陶有诸阳山。

临潼郡治临潼城。孝昌中陷,武定六年置。

领县四

晋陵郡治。武定六年置。

取虑州治。

宁陵武定六年置。

夏丘武定六年置。有夏丘城。

南定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蒙笼城。

领郡五

县七

弋阳郡州治

领县二

汝南

期思

汝阴郡治汝阴城。

领县一

汝阴

安定郡

领县一

安定

新蔡郡治新蔡城。

领县一

新蔡

北建宁郡

领县二

建宁

阳武

西楚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楚城。

领郡三

县七

汝阳郡萧衍置,

魏因之。

领县一

义阳萧衍置,魏因之。

仵城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二

城阳萧衍置,魏因之。

淮阴萧衍置,魏因之。

城阳郡萧衍置,魏因之。

领县四

淮阴萧衍置,魏因之。

平春萧衍置,魏因之。

义兴萧衍置,魏因之。

晈城萧衍置,魏因之。

蔡州治豫州鲖阳县新蔡城。

领郡二

县四

新蔡郡治四望城。

领县二

南赵

新蔡

汝南郡治白马涧。

领县二

新息

南顿

西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豫州界白苟堆。

领郡一

县二

淮川郡州治

领县二

真阳

梁兴

谯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新昌城。

领郡四

县十五

高塘郡治高塘城。

领县四

平阿

盘塘

石城

兰陵

临徐郡治葛城。

领县三

怀德

乌江

南梁郡

领县四

新昌郡州治

领县四

赤湖

荻港

薄阳

顿丘

扬州后汉治历阳,魏治寿春,后治建业。晋乱,置豫州,刘裕、萧道成并同之。景明中改,孝昌中陷,武定中复。

领郡十

县二十一

梁郡州治

领县二

崇义有楚城、韩城。

蒙有马头城。

淮南郡

领县三

寿春故楚。有仓陵城。

汝阴有杨泉城、少沟水。

西宋

北谯郡永平元年置。

领县二

安阳

北谯

陈留郡

领县二

浚仪有竹城。

雍丘有曹城。

北陈郡

领县一

长平有沙陵城。

边城郡

领县二

期思郡治。有九日山、丰城。

新息

新蔡郡

领县二

新蔡郡治。有太苏山。

固始有大城陂。

安丰郡

领县二

安丰有阙城。

松兹有阙城、阙城。

下蔡郡

领县二

下蔡郡

楼烦

颍川郡

领县三

西华有泽水。

许昌有峡石山。

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淮阴城。

领郡四

县九

盱眙郡治盱眙城。

领县三

盱眙郡治。

阳城

直渎

山阳郡治山阳城。

领县二

山阳郡治。

左乡

淮阴郡

领县三

富陵

怀恩州、郡治。

阳平郡治阳平城。

领县一

太清郡治。

仁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赤坎城。

领郡一

县二

临淮郡

领县二

已吾州、郡治。

义城

光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光城。

领郡五

县十

北光城郡

领县二

光城州治。

乐安

弋阳郡

领县二

北弋阳郡治。

南弋阳

梁安郡

领县二

济阳郡治。

阳城

南光城郡

领县二

光城郡治。

南乐安

宋安郡治大城。

领县二

乐宁郡治

宋安

南朔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齐坂城。

领郡六

县六

梁郡

领县一

新息

新蔡郡

领县一

鲖阳

边城郡治石头城。

领县一

边城

义阳郡

领县一

义阳

新城郡治新城。有关城。

领县一

新城

黄川郡

领县一

安定

南建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高平城。

领郡七

县七

高平郡

领县四

高平

弋阳

义昌

新蔡郡

领县二

新蔡

安定

陈留郡

领县三

陈留郡治。

京兆

颍川

鲁郡

领县二

义兴

南陈郡

领县二

南陈

环城

光城郡

领县三

光城

边城

婆水

清河郡

领县一

清河

南郢州萧衍置,魏因之。治赤石关。

领郡三

县七

定城郡

领县二

宇娄

边城

边城郡

领县一

茹由

光城郡治赤石城。

领县一

光城

沙州萧衍置,魏因之。治白沙关城。

领郡二

县二

建宁郡

领县一

建宁

齐安郡

领县一

梁丰

北江州萧衍置,魏因之。治鹿城关。

领郡六

县六

义阳郡

领县一

义阳州、郡治。

齐昌郡

领县一

齐昌

新昌郡

领县一

兴义

梁安郡治建昌城。

领县一

梁兴

光城郡

领县一

光城

齐兴郡

领县一

西平

湘州萧衍置,魏因之。治大治关城。

领郡三

县三

安蛮郡

领县一

新化州、郡治。

梁宁郡

领县一

滠阳

永安郡

领县一

新城

汴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汴城。

领郡二

县四

沛郡

领县三

颍川

临淮郡

领县一

临淮

财州武定八年置。治豫州鲖县固始城。

前件自阳州已下二十三州并缘边新附,地居险远,故郡县户口有时而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六-译文

地形二中

兗州在东汉时期治所在山阳昌邑,魏、晋时期治所在廪丘,刘义隆时期治所在瑕丘,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

辖有六个郡

三十一个县

有八万八千零三十二户

人口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一人

泰山郡是汉高帝设置的。

辖有六个县

有二万六千八百户

人口九万一千八百七十三人

钜平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泰山郡,治所在平乐城。有亭亭山祠、霍城、阳关城、钜平城、祝丘、防城、龙山祠。

奉高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泰山郡。有梁父山、岱岳祠、玉符山、故明堂基。

博平县在东汉、晋朝时称为博县,属于泰山郡,后来改名。有博平城、防城、龙山祠、野首山、牟山祠,伍子胥庙。

嬴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泰山郡。有马耳山祠,汶水从这里发源。还有唐阜、嬴城、铜治山。

牟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泰山郡,有莱芜城、平州城、牟城、望石山。

梁父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泰山郡。有菟裘泽,徂来山在北边,梁父城、龟山、羊续碑、贞女山祠、云母山。

鲁郡是秦朝设置的,最初为薛郡,高后时期改为鲁国。皇兴年间改为鲁郡。

辖有六个县

有一万五千一百六十户

人口四万七千三百二十九人

鲁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鲁郡。有牛首亭、五父衢、尼丘山、房山、鲁城、叔梁纥庙、孔子墓、庙、沂水、泗水、季武子台、颜母祠、鲁昭公台、伯禽冢、鲁文公冢、鲁恭王陵、宰我冢、兒宽碑。

汶阳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鲁郡。有桑杜丘、新甫山、嵎山、春舒城、汶阳城。

邹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鲁郡。有叔梁纥城、峄山邹。

阳平县是刘骏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有滕城。

新阳县在西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来废除,刘骏时期恢复,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

高平郡原是梁国,汉景帝时期分为山阳国,汉武帝时期改为郡,晋武帝时期改名。

辖有四个县

有一万一千一百二十四户

人口二万五千八百九十六人

高平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山阳郡。西汉时称为橐县,东汉章帝时期改名。有洸水、千秋城、齐城、胡陆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

方与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山阳郡。有方与城。

金乡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山阳郡。有金乡山、范巨卿冢碑。

平阳县在东汉、晋朝时称为南平阳县。西汉时属于山阳郡,晋朝时属于高平郡。有平阳城、漆城、白马沟。

任城郡是东汉孝章帝时期从东平国分出的任城国,晋朝永嘉年间废除,神龟元年从高平郡分出设置。

辖有三个县

有八千零五十户

人口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九人

任城县在西汉时属于东平国,东汉、晋朝时属于任城郡。有任城、唐阳城、华阳城。

亢父县在西汉时属于东平国,东汉、晋朝时属于任城郡。有亢父城、女娲冢、风铂祠。

钜野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山阳郡,晋朝时属于高平郡,后来属于任城郡。有钜野城、武安城、武平城、任山祠。

东平郡原是梁国,汉景帝时期分为济东国,汉武帝时期改为大河郡,宣帝时期改为东平国。东汉、晋朝时仍为国,后来改为郡。

辖有七个县

有二万零七百五十二户

人口六万一千八百一十人

无盐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东平郡。有龙山、无盐城、南章、北章城。

范县有涞沟。

须昌县在西汉时属于东郡,东汉、晋朝时属于东平郡。治所在须昌城。有济沟。

寿张县有郃城。

平陋县在东汉、晋朝时称为东平陆县,后来改名。有广武城。

富城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东平郡。有富城、卜城、武强城、左丘明冢。

刚县在西汉时属于泰山郡,东汉时属于济北国,晋朝时称为刚平县,后来改名。治所在刚城。

东阳平郡原是东平郡的一部分,刘义隆时期设置,不久废除。刘骏时期恢复,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治所在平陆城。

辖有五个县

有六千一百四十六户

人口一万八千零九十四人

元城县是刘义隆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有宁阳城。

乐平县是刘义隆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有青山祠、鲁沟水。

顿丘县是刘骏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有乘城。

馆陶县是刘义隆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有唐阳城。

平原县是刘骏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有苦城、钜野泽。

青州在东汉时期治所在临淄,司马德宗时期治所在东阳,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

辖有七个郡

三十七个县

有七万九千七百五十三户

人口二十万六千五百八十五人

齐郡是秦朝设置的。

辖有九个县

有三万零八百四十八户

人口八万二千一百人

临淄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齐郡。有公孙接冢、晏婴冢、齐庄公冢、营丘齐台、尧山祠。

昌国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齐郡。有纪信冢。

益都县是北魏设置的。有钓室。

盘阳县在西汉时属于济南郡,东汉、晋朝时属于齐郡。有朱虚城,大岘山。有甑山、钜平山、太山祠。

平昌县在西汉时属于琅邪郡,东汉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延兴三年属于齐郡。

广饶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齐郡。有吴头山。

西安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齐郡。有逢山、八士山。

安平县在东汉、晋朝时称为东平县,后来改名。西汉时属于淄川国,东汉时属于北海郡,后来属于齐郡。有复釜山。

广川县有牛山、仲父冢、黑山、石砚山、齐桓公冢、四豪冢。

北海郡是汉景帝设置的,治所在平寿城。

辖有五个县

有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七户

人口四万六千五百四十九人

下密县在西汉时属于胶东国,东汉、晋朝时属于北海郡。

剧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北海郡。有仓山。

都昌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北海郡。有徐伟长冢。

平寿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北海郡。有浮山。有金关山。

胶东县在西汉时称为胶东国,东汉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齐郡。有逢萌冢。

乐安郡是汉高帝设置的千乘国,东汉和帝时期改为乐安国,晋朝时改为郡。

辖有四个县

有五千九百一十六户

人口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九人

千乘县在西汉时属于千乘国,东汉、晋朝时属于乐安郡。

博昌县在西汉时属于千乘国,东汉、晋朝时属于乐安郡。

安德县

般县

渤海郡原是临淄地,刘骏时期设置,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

辖有三个县

有五千零七十九户

人口一万三千七百零五人

重合县

脩县

长乐县有王陵冢。

高阳郡原是乐安地,刘义隆时期设置,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

辖有五个县

有六千三百二十二户

人口一万七千六百六十七人

高阳县

新城县

鄴县

安次县

安平县

河间郡是刘义隆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

辖有六个县

有五千八百三十户

人口一万四千八百一十八人

阜城县

城平县

武垣县

乐城县

章武县有张释之冢。

南皮县是刘骏设置的,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有望海台。

乐陵郡原是千乘地,刘义隆时期设置,北魏沿用了这一设置。

辖有五个县

有七千九百七十一户

人口一万八千五百一十五人

阳信县有千乘城、博昌城。

乐陵县有姑城。

厌次县新乐县湿沃县

齐州治所在历城。刘义隆时期设置冀州,皇兴三年改名。

辖有六个郡

三十五个县

有七万七千三百七十八户

人口二十六万九千六百人

第一百六十二条

东魏郡由刘骏设立,魏朝沿用了它。治所在历城,后来迁到了台城。

管辖九个县

有一万九千一百三十户

有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人

蠡吾由刘骏设立,魏朝沿用了它。有龙山。

顿丘由刘骏设立,魏朝沿用了它。有飞鸟岘。

肥乡有平陵城和巨合城。

聊城有台城和管城。

卫国有挺城、石汤水和鸡山。

博平有土鼓城、逢陵城和长白山。

安阳有鱼沟。

东魏有嶂山,出产铁。有苍浪沟和时水。

临邑由刘骏设立,魏朝沿用了它。有刀环水、鹊山和隰城。

东平原郡由刘裕设立,魏朝沿用了它。治所在梁邹。

管辖六个县

有一万三千九百二十九户

有四万零四百零三人

平原有黄山。

鬲有高苑城和平原城。

临济有邹平城和建新城。

荏平有囗城。

广宗有胡山和平郭城。

高唐东清河郡由刘裕设立,魏朝沿用了它。治所在盘阳城。

管辖七个县

有六千七百八十户

有二万二千五百七十四人

清河

绎幕有陇水。

鄃有淳于髡的墓和金雀山。

武城有昌国城。

贝丘有莱芜城。

饶阳原本属于青州,太和十八年分属。

广川郡由刘裕设立,魏朝沿用了它。

管辖三个县

有三千九百四十五户

有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人

武强

索卢

中水有长城和三总山。

济南郡在汉文帝时是济南国,景帝时改为郡,凰汉建武年间又改为国,晋朝时改为郡。

管辖六个县

有二万零一十七户

有六万八千八百二十人

历城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济南郡。有黄台、华不注山、华泉、匡山、舜山祠和娥姜祠。

蓍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济南郡,治所在蓍城。

平陵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济南郡,称为东平陵,后来改名。有章丘城、洛盘城、平陵城和女郎山祠。

土鼓在二汉时属于济南郡,晋朝时废除,后来又恢复。有龙盘山。

逢陵有於陵城。

朝阳在二汉时属于济南郡,后汉时称为东朝阳,后来改名。晋朝时属于乐安,后来又属于济南郡。有朝阳城。

太原郡由刘义隆设立,魏朝沿用了它。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三千五百六十户

有五万零八百二十三人

太原由司马德宗设立,魏朝沿用了它。治所在升城。有靡沟和垣城。

祝阿在二汉时属于平原郡,晋朝时属于济南郡,后来又属于太原郡。有唐城和阳城。

山荏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泰山郡,后来又属于太原郡。有咸山、祗山和格马山。

卢在前汉时属于太山郡,后汉和晋朝时属于齐北郡,后来又属于太原郡。有卢城、平阴城和孝子堂。

郑州在天平初年设立颍州,治所在长社城。武定七年改为治所在颍阴城。

管辖三个郡

九个县

有六万二千一百七十三户

有二十七万四千二百四十二人

许昌郡在天平元年从颍川郡分出设立。

管辖四个县

有二万五千三百二十七户

有十万四千四百六十三人

许昌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颍川郡,即许都。治所在许昌城。有西梁城。

扶沟在前汉时属于淮阳郡,后汉和晋朝时属于陈留郡,真君七年并入长平郡,后来又属于许昌郡。有白亭城、蔡河、扶沟城、康沟水、龙洲陂和刀陵冈。

鄢陵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颍川郡。有鄢陵城、马领城、向城、张扬城、蔡泽陂、深陂、三门陂和唐且的墓。

新汲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颍川郡。有新汲城、长合城、临春城、平侯城和鸭子陂。

颍川郡在秦朝时设立,汉高祖时改为韩国,不久后又恢复为颍川郡。

管辖三个县

有二万二千零四十四户

有十万五千九百零九人

长社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颍川郡。有长葛城、长平城、望马台、鸡鸣城、锺皓的墓和白雁陵。

临颍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颍川郡。真君七年并入颍阴郡,有殷汤城。

颍阴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颍川郡。真君七年并入临颍郡,元象二年恢复。有荀爽的墓、东西二武城和博望城。

阳翟郡

管辖两个县

有一万四千八百零二户

有六万三千八百七十人

黄台在光和元年从阳翟分出设立。有葛沟水和黄台冈。

阳翟在二汉时属于颍川郡,晋朝时属于河南尹,兴和元年属于阳翟郡。有阳翟城、康城、禹山祠、赤沙涧、九山祠和吕不韦的墓。

济州治所在济北碻磝,常八年设立。

管辖五个郡

十五个县

有五万三千二百一十四户

有十四万五千二百八十四人

济北郡在汉和帝时设立。

管辖三个县

有九千四百六十七户

有二万九千三百九十九人

临邑在二汉时属于东郡,晋朝时属于济北郡。有昌乡城、临邑城和吴城。

东阿在二汉时属于东郡,晋朝时属于济北郡。有东阿城、卫城和济城。

卢在前汉时属于泰山郡,后汉和晋朝时属于济北郡。有柳舒城、鼓城和卢子城。

平原郡在汉高帝时设立。皇始年间属于冀州,太和十一年分属,武泰初年设立南冀州,永安年间废除州。

管辖四个县

有二万二千二百五十户

有五万九千四百三十七人

聊城在二汉时属于东郡,晋朝时属于平原郡。魏朝设立太平镇,后来废除并入郡。有王城,郡、县治所。有畔城。

博平在二汉时属于东郡,晋朝时属于平原郡。有博平城、桑叶城和湿水。

荏平在前汉时属于东郡,后汉时属于济北郡,晋朝时属于平原郡。治所在鼓城。有荏平城和阳城。

西聊在孝昌年间从聊城分出设立。治所在聊城。

东平郡在泰常年间设立,太和末年废除,建义年间恢复。治所在秦城。

管辖两个县

有八千八百九十六户

有二万五千一百零三人

范在二汉时属于东郡,晋朝时属于兗州东平郡,后来又属于东平郡。治所在秦城。

寿张在前汉时称为寿良,属于东郡,光武帝时改名。后汉和晋朝时属于兗州东平郡,后来又属于东平郡。有梁山、高阳城、丰城和云城。

南清河郡在晋泰宁年间从平原郡分出设立。治所在莒城。

管辖三个县

有一万零一百三十五户

有一万三千九百八十五人

鄃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清河郡,太和年间属于平原郡。治所在鄃城。

零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清河郡,太和年间属于平原郡,后来又属于南清河郡。治所在零城。有莒城。

高唐在二汉和晋朝时属于平原郡,后来废除,景明三年恢复。

东济北郡在孝昌三年设立。

管辖三个县

有二千四百六十四户

有六千六百七十八人

肥城在前汉时属于泰山郡,后汉时属于济北郡,晋朝时废除,后来又属于东济北郡。治所在肥城。

谷城在后汉时属于东郡,晋朝时属于济北郡,后来又属于东济北郡。

蛇丘在前汉时属于泰山郡,后汉和晋朝时属于济北郡,后来又属于东济北郡。

光州治所在掖城。皇兴四年从青州分出设立,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恢复。

管辖三个郡

十四个县

有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六户

有十六万零九百五十人

东莱郡在汉高帝时设立。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五户

有六万二千零四十四人

掖是州、郡的治所。在二汉时属于东莱郡,晋朝时废除,后来又恢复。有掖山祠、秀阳山和斧山。

西曲城在二汉和晋朝时称为曲城,属于东莱郡,后来改名。有仓石山。

东曲城是在皇兴年间从曲城分出来的。这里有昌丘和日山。

卢乡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高君山和方山。

长广郡是晋武帝设置的。治所在胶东城。

管辖六个县

有一万五千八百三十三户

有五万一千五百六十七口人

昌阳在东汉时属于东莱,后来被撤销,晋惠帝时恢复,后来又属于这里。这里有挺城、望石山、凡马祠、五龙庙和浮游水。

长广在西汉时属于琅邪,后来属于东莱,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马山祠、即墨城、康王山祠、金泉山、昌城和沽水。

不其在西汉时属于琅邪。东汉时属于东莱,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牢山和鱼脊山。

挺在西汉时属于胶东,东汉时属于北海,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乐毅城。

即墨是郡治所在。西汉时属于胶东国,东汉时属于北海,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三户山、胶水和甯戚冢。

当利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东莱,后来属于这里。这里有当利城。

东牟郡是在孝昌二年从东郡陈留分出来的,治所在雍丘。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零七百四十八户

有四万七千三百三十八口人

牟平在东汉时属于东莱,晋朝时被撤销,后来恢复。这里有之罘山、成山和牟城。还有东牟城、刘宠墓和风山。

黄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东莱。这里有黄城、莱山祠和龙溪。

惤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东莱。这里有弦城和罗山。

观阳在西汉时属于胶东,东汉时属于北海,后来被撤销。兴和年间恢复,属于这里。这里有淳城城、观阳城、昌城、马宾山和牛耳山。

梁州是在天平初年设置的。治所在大梁城。

管辖三个郡

七个县

有四万三千八百一十九户

有十八万一千九百零三口人

阳夏郡是在孝昌四年从东郡和陈留分出来的。治所在雍丘城。

管辖五个县

有一万六千五百四十九户

有六万三千五百五十九口人

阳夏在西汉时属于淮阳,东汉时属于陈国,晋初时合并到梁,晋惠帝时恢复。真君七年时合并到扶沟,太和十二年时恢复。治所在阳夏城。这里有大扶沟和小扶沟。

雍丘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陈留。是郡治所在。这里有抱城、广陵城、高阳城、少姜城、华城和白杨陂。

济阳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陈留,延和二年时设置徐州,皇兴初年撤销。这里有济阳城、外黄城、东缗城和崔城。

圉城在东汉和晋朝时叫圉。西汉时属于淮阳,东汉和晋朝时属于陈留,后来被撤销。景明元年时恢复,后来改名。这里有沙城。

襄邑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陈留,后来被撤销,景明元年时恢复。这里有直阳城、牖乡和牖仓。

开封郡是在天平元年从陈留分出来的。治所在开封城。

管辖两个县

有八千二百零七户

有三万六千六百零二口人

开封在东汉时属于河南,晋朝时属于荥阳。真君八年时合并到苑陵,景明元年时恢复,孝昌年间属于陈留。这里有开封城、陈留城和孔侯城。

尉氏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陈留。兴安初年合并到苑陵,太安三年时恢复。治所在尉氏城。这里有陵有亭。

陈留郡是汉武帝设置的,太和十八年时撤销,孝昌年间恢复。

管辖三个县

有一万九千六百一十二户

有八万二千七百四十二口人

浚仪是州和郡的治所。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后来被撤销,孝昌二年时恢复。这里有信陵君冢、张耳冢、董仲舒冢、樊於期冢、边让冢和仓垣城。渠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还有圣子渊和雉台。封丘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真君九年时合并到酸枣,景明二年时恢复。治所在封丘城。这里有封丘台和白沟。

小黄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真君八年时合并到外黄,太和年间恢复。这里有昭灵后冢、陈冢、蔡邕冢和小黄城。

豫州是刘义隆设置的司州,治所在悬瓠城。皇兴年间改名。

管辖九个郡

三十九个县

有四万一千一百七十二户

有九万六千九百一十六口人

汝南郡是汉高帝设置的。

管辖八个县

有一万五千八百八十九户

有三万七千零六十一口人

上蔡是州和郡的治所。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武陵城。

临汝是刘裕设置的,北魏沿用。这里有固城。

平舆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平舆城。

安城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

西平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瞿阳在东汉和晋朝时叫泸阳,属于这里,后来改名。这里有瞿阳城。

阳安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

保城是刘骏设置的,北魏沿用。

颍川郡是在太和六年设置的。

管辖三个县

有八千三百九十六户

有二万零六百四十口人

邵陵在东汉时属于汝南,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邵陵城和邓城。

临颍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这里。这里有葛丘和王陵城。

曲阳在西汉时属于东海,东汉时属于下邳,晋朝时被撤销,后来恢复,属于这里。这里有华岳祠和郾城。

汝阳郡

管辖三个县

有七千二百五十四户

有一万五千二百四十五口人

汝阳是郡治所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汝南,后来属于这里。这里有章华台。

武津有武津城。

征羌在东汉时属于汝南,后来属于这里。

义阳郡是在永安三年设置的郢州,天平四年时撤销州,设置郡。

管辖五个县

有一千七百九十户

有四千五百九十五口人

义阳

清丘有锺离城。

平阳有马乡城。

真阳有宜春城。

安阳在东汉时属于汝南,晋朝时被撤销,后来恢复,属于这里。这里有真阳城。

新蔡郡是晋朝设置的,孝昌年间陷落,后来恢复。治所在石母台。

管辖三个县

有一千九百一十七户

有四千七百七十八口人

新蔡在东汉时属于汝南,晋朝时属于汝阴。孝昌年间陷落,后来恢复,属于这里。

鲖阳在东汉时属于汝南,晋朝时属于汝阴,司马衍时合并到新蔡,后来恢复,属于这里,北魏沿用。永安年间陷落,武定年间恢复。这里有蔡城。

固始在东汉时属于汝南,晋朝时属于汝阴。西汉时叫浸,东汉光武帝时改名,后来属于这里。

初安郡是在延兴二年设置的,孝昌年间陷落,后来恢复。

管辖四个县

有二千零二十六户

有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人

新怀有乐山。

安昌在西汉时属于汝南,后来属于这里。

怀德有清水山、铜山和浮石山。

昭越有木连山。

襄城郡是晋武帝设置的,治所在襄城。

管辖三个县

有一千四百四十六户

有四千零六十三口人

义绥

遂宁

武阳

城阳郡是在太和三年设置的,后来撤销,武定初年恢复。

管辖五个县

有五百四十六户

有一千三百八十八口人

安定

淮阴

真阳

建兴

建宁

广陵郡是在兴和年间从东豫州分出来的。

管辖五个县

有一千九百零六户

有三千二百二十四口人

宋安是在兴和年间设置的。

光城是在兴和年间设置的。

安蛮是在兴和年间设置的。

新蔡是在兴和年间设置的。

汝南是在兴和年间设置的。

北豫州后来治所在台谯,北魏时治所在汝南安城,晋朝时治所在项。司马德宗设置司州。泰常年间恢复,治所在虎牢,太和十九年时撤销,设置东中府,天平初年撤销,改回。

管辖三个郡

十二个县

有四万零七百二十八户

有十八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口人

广武郡是在天平初年从荥阳分出来的。治所在中左城。

管辖五个县

有一万五千五百九十六户

有七万四千五百一十九口人

曲梁是在孝昌年间从密县分出来的。这里有武陵城和曲梁城。

武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被废除。孝昌年间恢复,后来再次归属河南郡。境内有五马渊、白马渊、原武城。

阳武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属于荥阳郡,天平初年再次归属河南郡。境内有阳武城、黄雀沟。

中牟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属于荥阳郡。真君八年并入阳武县,景明元年恢复,天平初年再次归属河南郡。境内有中汤城、管城、尧祠。

苑陵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属于汝阳郡,天平初年再次归属河南郡。境内有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

荥阳郡

管辖五个县

户数二万一千四百七十二

人口九万二千三百一十

荥阳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也属于河南郡。境内有荥阳山、荥阳城、敖仓、广武城、石门城、管叔冢、周苛、纪信冢、荥泽。

成皋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河南郡,后来归属荥阳郡。

京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也属于河南郡。境内有万尹山祠、高阳城、管城、索水、京水、樊哙冢。

密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也属于河南郡。治所在容城。境内有承云山、青烟谷、开阳山、大龟山、子产墓、卓茂冢、祠。

卷县在汉代属于河南郡,晋代也属于河南郡。真君八年被废除,太和十一年恢复。境内有卷城。

成皋郡在天平元年从荥阳郡分出设立。

管辖两个县

户数三千六百六十

人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

西成皋县在天平元年从荥阳郡的成皋县分出设立,是州、郡的治所。境内有厄井、汉高祖坛、汜水、成皋城。

巩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河南郡,天平初年归属成皋郡。境内有长罗川、巩城、九山祠。

徐州在后汉时期治所在东海郡,魏、晋时期治所在彭城。

管辖七个郡

二十四个县

户数三万七千八百一十二

人口十万八千七百八十七

彭城郡是汉高帝设立的楚国,宣帝时改为彭城郡,后来又恢复为楚国,后汉章帝时更名为彭城国,晋代改为彭城郡。

管辖六个县

户数六千三百三十九

人口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一

彭城县在前汉时期属于楚国,后汉和晋代也属于楚国。境内有寒山、孤山、龟山、黄山、九里山、桓魃冢、亚父冢、楚元王冢、龚胜冢。

吕县在前汉时期属于楚国,后汉和晋代也属于楚国。境内有吕梁城、茱萸山、偪阳城、明星陂、龙泉塘、石头山、项羽山。

薛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鲁国,后来归属彭城郡。境内有奚公山、奚仲庙、薛城、孟尝君冢。

龙城县境内有楚五墓、龙汉赤唐陂、龙城。

留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楚国。境内有微山、留城、微子冢、张良冢、祠、广戚城、薛城、戚夫人庙、黄山祠。

睢陵县在前汉时期属于临淮郡,后汉和晋代属下邳郡。晋代混乱时期归属济阴郡,武定五年归属彭城郡。境内有睢陵城、九子山、荆山。

南阳平郡治所在沛县南界,后来寄治于彭城。

管辖三个县

户数三千七十一

人口六千三百五十八

襄邑

阳平

濮阳

蕃郡在孝昌三年设立,元象二年并入彭城郡,武定五年恢复。

管辖三个县

户数四千三百九十二

人口一万八千八百四十二

蕃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鲁国,后来归属蕃郡。治所在蕃城。

永兴县在皇兴初年设立,属于建昌郡,太和十五年废除建昌郡,归属彭城郡,武定五年归属蕃郡。

永福县在皇兴初年设立,属于建昌郡,太和十九年废除建昌郡,归属彭城郡,武定五年归属蕃郡。

沛郡原是秦朝的泗水郡,汉高帝时更名,后汉时期为国,后来改为郡。

管辖三个县

户数四千四百一十九

人口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八

萧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沛郡。境内有萧城、汉高祖庙、谷水、华山。

沛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沛郡。境内有汉高祖庙、沛城、吕母冢。

相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沛郡。境内有厥城、相城、相山庙、罗山。

兰陵郡在晋代设立,后来废除。武定五年恢复,治所在永城。

管辖四个县

户数十千四百二十四

人口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

昌虑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东海郡,后来归属兰陵郡。境内有挑山、孤山。

承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东海郡,后来归属兰陵郡。境内有抱犊山、承城、坊山。

合乡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东海郡,后来归属兰陵郡。境内有三孤山。

兰陵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东海郡,后来归属兰陵郡。境内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北济阴郡是刘骏设立的,魏朝沿用。治所在单父城。

管辖三个县

户数八千五百四十六

人口二万一千九百八十八

丰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沛郡,后来归属北济阴郡。境内有丰城、汉高祖旧宅、庙碑。

离狐县在晋代混乱时期设立。是郡的治所。境内有单襄公祠、宓子贱祠、汉高祖祠、平洛城。

城武县在前汉时期属于山阳郡,后汉和晋代属于济阴郡,后来归属北济阴郡。治所在郜城。

砀郡在孝昌二年设立,治所在下邑城。

管辖两个县

户数三千六百二十一

人口八千七百五十四

安阳县在孝昌二年设立,治所在麻城。

砀县在汉代属于梁国,晋代废除,后来恢复归属砀郡。治所在鲁城。

西兗州在孝昌三年设立,治所在定陶城,后来迁到左城。

管辖两个郡

七个县

户数三万七千四百七

人口十万三千八百九十四

沛郡在兴和二年设立,治所在孝昌城。

管辖三个县

户数七千五百七十一

人口二万三百一十四

己氏县在前汉时期属于梁国,后汉和晋代属于济阴郡,后来归属沛郡。境内有新中城、安阳城。

新安县在兴和年间设立。

济阴郡

管辖四个县

户数二万九千八百三十六

人口八万三千五百八十

定陶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济阴郡。境内有定陶城。

离孤县在前汉时期属于东郡,后汉和晋代属于济阴郡。境内有离孤城、桃城。

冤句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济阴郡。治所在冤句城。境内有南阳城。

乘氏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济阴郡。境内有大乡城、梁丘城、廪城。

南兗州在正光年间设立。治所在谯城。

管辖七个郡

二十一个县

户数三万七千一百三十

人口十一万五千五百三十九

陈留郡

管辖五个县

户数六千二百三十

人口一万六千七百四十九

小黄县是刘裕设立的,魏朝沿用。境内有曹腾墓、曹嵩墓、邓艾祠。

浚仪县境内有城父城。

谷阳县境内有苦城、阳都陂、老子庙、栾城。

东燕县境内有蔡水、冯唐冢。

武平县在正始年间设立。境内有武平城、赖乡城。天平二年设立镇,武定七年废除。

梁郡原是秦朝的砀郡,汉高帝时改为梁国,后来改为郡。治所在梁国城。

管辖两个县

户数一万三百五十九

人口二万五千九百九十五

襄邑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陈留郡,后来归属梁郡。治所在胡城。

睢阳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梁郡。是郡的治所。

下蔡郡在太和九年设立,孝昌年间陷落,兴和年间恢复。

管辖四个县

户数三千三百六十二

人口七千九百七十三

楼烦县在孝昌年间陷落,兴和年间恢复。

下蔡县在前汉时期属于沛郡,后来归属下蔡郡。孝昌年间陷落,兴和年间恢复。

临淮县在永平二年设立。孝昌年间陷落,兴和年间恢复。

龙亢县在汉代属于沛郡,晋代属于谯国,后来废除。永安三年恢复归属下蔡郡,孝昌年间陷落,兴和年间恢复。

谯郡在汉代是县,属于沛郡,晋代改为郡。太昌年间陷落,武定年间恢复。

管辖三个县

户数五千一百三

十二

人口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一

蒙县在汉朝和晋朝时属于梁国,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

蕲县在汉朝时属于沛郡,晋朝时归属其他行政区。

宁陵县在汉朝时属于陈留郡,后汉和晋朝时属于梁国,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在孝昌年间陷落,后来恢复。

北梁郡

管辖两个县

户数八千二百三十一

人口四万一千七百三十八

城安县在孝昌年间设立,是郡治所在地。有蛟龙城。

孝阳县在孝昌年间设立。治所在亳城。

沛郡在延昌年间设立,正光年间陷落,后来恢复。治所在黄杨城。

管辖两个县

户数一千八百四十八

人口四千五百六十五

萧县在延昌年间设立。治所在虞城。

相县在延昌年间设立。

马头郡由司马德宗设立,北魏沿用。正光年间陷落,天平年间恢复。治所在建平城。

管辖三个县

户数一千九百六十八

人口五千五百二十八

蕲县在正光年间陷落,天平年间恢复。

已吾县在后汉时属于陈留郡。正光年间陷落,兴和年间迁移,治所在平右城。

下邑县在汉朝和晋朝时属于梁国。孝昌元年设立临涣郡,下邑县归属临涣郡。兴和年间撤销临涣郡,下邑县归属其他行政区。

广州在永安年间设立。治所在鲁阳。武定年间陷落,迁治襄城。

管辖七个郡

十五个县

户数二万八千六百九十六

人口九万六千七百八十

南阳郡

管辖两个县

户数七千四百八十九

人口二万六千七百二十八

南阳县有大刘山祠。

峡城县有峡城。

顺阳郡在太和年间设立县,后来改名。

管辖两个县

户数二千四十五

人口七千二百五十二

龙阳县在太和十七年设立。

龙山县在太和十七年设立。有龙山。

定陵郡在永安年间设立。

管辖三个县

户数三千六百九十

人口八千七百五十六

北舞阳县在皇兴元年设立。有木陂。

云阳县在太和十一年设立。

西舞阳县在平安元年设立,正光年间陷落,兴和二年恢复。

鲁阳郡在太和十一年设立镇,十八年改为荆州,二十二年撤销,设立鲁阳郡。

管辖两个县

户数二百四十五

人口七百七十五

山北县在太和十一年设立。有应山、应城。

河山县在太和二十一年设立。

汝南郡在永安元年设立。治所在符垒城。

管辖两个县

户数七百八十三

人口二千三百四十四

汝南县在太和十八年设立。

符垒县在太和年间设立。有沙水。

汉广郡在永安年间设立。

管辖两个县

户数六千二百

人口八千一十七

昆阳县在汉朝时属于颍川郡,晋朝时属于襄城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汉广城、昆阳城、新安。

高阳县在太和元年设立。有氵虽水、南襄城、东西二蒲城、高阳山、皮城、首山祠。

襄城郡在晋朝设立。

管辖两个县

户数八千二百四十四

人口四万二千八百七十八

繁昌县在晋朝时属于其他行政区。有繁昌城、颍乡城、安阳城、阳城陂。

襄城县在汉朝时属于颍川郡,晋朝时属于其他行政区。有颍阳城、繁丘城。

胶州在永安二年设立。治所在东武陵。

管辖两个郡

十四个县

户数二万六千五百六十二

人口六万三百八十二

东武郡在永安二年设立。

管辖三个县

户数八千六百一十七

人口一万八千七百五十七

姑幕县在汉朝时属于琅邪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撤销。永安年间重新归属东武郡。有荆苔山、公治长墓。

扶其县在永安年间设立。有常山祠、扶其水、沙城、云母山、卢水。

梁乡县在永安年间设立。有梁乡城。五弩山,胶水发源于此。纪丘山、琅邪台、秦始皇碑。兴和年间设立临海郡,不久撤销,归属其他行政区。

高密郡在汉文帝时是胶西国,宣帝时改为高密国,后汉时并入北海郡,晋惠帝时恢复,刘骏时又并入北海郡。延昌年间恢复。

管辖五个县

户数七千五百五

人口一万六千一百五十三

高密县在汉朝时属于其他行政区,后汉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高密城、维水、郑玄墓。

夷安县在汉朝时属于其他行政区,后汉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夷安城、夷安泽。

黔陬县在汉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汉时属于东莱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黔陬城、野艾山祠。平昌县在汉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汉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魏初时属于平昌郡,延昌年间归属其他行政区。治所在平昌城。有龙台山,山上有井,据说与荆水相通。

东武县在汉朝时属于琅邪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平昌城。

平昌郡在魏文帝时设立。后来撤销,晋惠帝时恢复。

管辖六个县

户数一万四百四十

人口二万五千四百七十二

昌安县在汉朝时属于高密郡,后汉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巨丘亭、昌安城。

淳于县在汉朝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淳于城、铁山。

营陵县在汉朝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营陵城、高密城。

安丘县在汉朝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琅邪郡。有石崇墓、邴原墓。

朱虚县在汉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汉时属于北海郡,晋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有九山,丹水发源于此。琅邪县在汉朝时属于琅邪郡,晋朝时撤销,后来恢复。有管宁墓。

洛州在太宗时设立,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天平初年恢复。

管辖六个郡

十二个县

户数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九

人口六万六千五百二十一

洛阳郡在天平初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户数三千六百五十九

人口一万五千七十二

洛阳县在汉朝和晋朝时属于河南郡。天平初年设立。

缑氏县在汉朝和晋朝时属于河南郡。太和十七年并入洛阳县,天平初年恢复。有缑氏城。

河阴郡在元象二年设立。

管辖一个县

户数二千七百六十七

人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河阴县在晋朝设立,太宗时并入洛阳县,正始二年恢复,归属河南郡。

新安郡在天平初年设立。

管辖三个县

户数四百九十

人口一千九百一十一

新安县在汉朝时属于恆农郡,晋朝时属于河南郡。太和二年改为郡,十九年恢复,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

东垣县在汉朝和晋朝时属于河南郡东部,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

河南县在汉朝和晋朝时属于河南郡,后来恢复。

中川郡在天平初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户数二千七十八

人口八千二百二十五

堙阳县在太和十三年从颍阳县分出设立。

颍阳县在天安二年设立。

河南郡在秦朝时设立三川守,汉朝时改为河南郡。后汉和晋朝时为尹,后来撤销。司马德宗时设立,后来撤销。太宗时恢复,太和年间迁都,为尹,天平初年改为郡。

管辖一个县

户数三千六百四十二

人口一万四千七百一十五

宜迁县在天平二年设立。

阳城郡在孝昌二年设立。

管辖三个县

户数三千四十三

人口一万一千八百八十三

阳城县在汉朝时属于颍川郡,晋朝时属于河南郡,后来撤销。正光年间恢复。有少室山、嵩高山、许由墓、启母庙。

颍阳县在汉朝时属于颍川郡,后来归属其他行政区。

康城县在孝昌年间从阳城县分出设立。有阳城关、箕山、许由隐窟、刑山、郑子产庙。

南青州治所在国城。显祖时设立,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为南青州。

管辖三个郡

九个县

户数一

一万五千零二十四户

人口四万五千三百二十二人

东安郡在东汉时是县,晋惠帝时设立为郡。

管辖三个县

四千六百四十户

人口一万六千五百五十一人

盖县在东汉时属于泰山郡,晋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来归属东安郡。有东安城和灵山庙。

新泰县有蒙山。

发干县有危山庙。

东莞郡是晋武帝时设立的。

管辖三个县

九千六百二十户

人口二万六千五百零六人

莒县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属于琅邪郡,再后来归属东莞郡。有莒城。

东莞县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琅邪郡,后来归属东莞郡。

诸县在东汉时属于琅邪郡,晋朝时属于城阳郡,后来归属东莞郡。

义塘郡在武定七年设立,治所在黄郭城。

管辖三个县

七百六十四户

人口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义塘县在武定七年设立。

归义县在武定七年设立。有卢山和盐仓。

怀仁县在武定七年设立。有吴山、魏山和莒城。

北徐州在永安二年设立。

管辖两个郡

五个县

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一户

人口四万零一百二十五人

东泰山郡在皇兴三年从泰山郡分出设立,属于兗州,永安年间归属北徐州。

管辖三个县

五千零七户

人口一万六千三百八十一人

南城县在东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来属于泰山郡。有东安城、武城和阙石山。

新泰县是魏朝时设立的,晋朝时属于泰山郡,后来归属东泰山郡。有敖山。

武阳县在东汉和晋朝时称为南武阳县,属于泰山郡,后来改名为武阳县。有颛臾城和蒙山。

琅邪郡是秦朝时设立的,东汉建武年间撤销城阳国,将其县归属琅邪郡。

管辖两个县

九千七百七十四户

人口二万三千七百四十四人

即丘县在东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来属于琅邪郡。有缯城、临沂城、即丘城、鲁国山庙和王休征的墓地。

费县在东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来属于泰山郡,晋朝时归属琅邪郡。有费城。

北扬州在天平二年设立。治所在项城。

管辖五个郡

十九个县

九千八百四十五户

人口三万二千一百三十九人

陈郡是汉高帝时设立的,最初是淮阳国,东汉章帝时改名为陈国,晋朝初年合并梁国,后来恢复,改为陈郡。

管辖四个县

三千零二十四户

人口七千六百六十九人

项县在东汉时属于汝南郡,晋朝时属于梁国,后来归属陈郡。有方城。

长平县在东汉时属于汝南郡,后来属于陈国,晋朝时属于颍川郡。有长平城和习阳城。晋朝初年撤销,惠帝永康元年恢复。

西华县在东汉时属于汝南郡,晋朝初年撤销,惠帝永康元年恢复,属于颍川郡,后来归属陈郡。治所在西华城。

襄邑县治所在思都城。

南顿郡是晋惠帝时设立的。

管辖四个县

二千五百二十户

人口七千二百六十五人

南顿县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汝南郡,后来归属南顿郡。有颍阴城、南顿城和汉光武庙。

和城县有高阳丘。

平乡县有平乡城。

新蔡县在东汉时属于汝南郡,晋朝时属于汝阴郡,后来归属南顿郡。

汝阴郡是晋武帝时设立的,太和十八年改为东郢州,后来撤销。治所在社亭城。

管辖三个县

一千七百九十四户

人口八千四百九十八人

汝阴县在东汉时属于汝南郡,晋朝时归属汝阴郡。

宋县在东汉时称为新郪县,属于汝南郡,后来改名,晋朝时归属汝阴郡,后来撤销,太和元年恢复归属。

许昌县

丹杨郡

管辖四个县

二千一百四十四户

人口七千九百三十一人

秣陵县有次水。

邵陵县

南阳县

白水县

陈留郡在武定六年设立,并设立县。

管辖四个县

三百六十七户

人口七百七十五人

小黄县

宋县

雍丘县

新蔡县

东楚州是司马德宗设立的宿豫郡。高祖初年,设立东徐州,后来陷落,世宗初年改为镇,后来陷落。武定七年恢复,改为宿豫郡。

管辖六个郡

二十个县

六千五百三十一户

人口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二人

宿豫郡

管辖四个县

一千六百五十五户

人口七千三百零七人

宿豫县在武定七年设立。

新昌县在武定七年设立。

临泗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平原、清河两县合并设立。有东西两座竹城。

濠夷县是高平郡的治所,位于大徐城。

管辖四个县

九百二十户

人口三千零九十六人

高平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郡合并设立。

朱沛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朱沛、脩仪、安丰三郡合并设立。有朱沛水。徐君墓,即延陵季子持剑的地方。

白水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济阴郡设立。

襄邑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馆陶、下邳、梁招、高平四县合并设立。

淮阳郡是萧衍设立的,魏朝沿用。

管辖四个县

一千六百一十七户

人口七千二百七十七人

角城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临清、天水、浮阳三县合并设立。有昌武城。

绥化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绥化、吕梁两郡合并设立。有单甫城。

招义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恩抚郡两县合并设立。

淮阳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西淮郡七县合并设立。

晋宁郡是萧衍设立的,魏朝沿用。

管辖四个县

一千二百二十二户

人口五千零二十三人

临清县在武定七年设立。

魏兴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梁兴、临沂、兴义三县合并设立。有鹄城。

富城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下邳、扶风、清河三郡合并设立。

招农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兰陵郡十二县合并设立。有晋宁城。

安远郡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安远戍设立。治所在安远城。

管辖两个县

五百八十户

人口二千三百八十二人

钜鹿郡治所。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钜鹿郡六县合并设立。

淮浦县在武定七年由萧衍的太山郡四县合并设立。有宁浦。

临沐郡是萧衍设立的,魏朝沿用。

管辖两个县

五百三十五户

人口二千一百零七人

临沐县

招远县有马微城。

东徐州在孝昌元年设立,永熙二年州郡陷落,武定八年恢复。治所在下邳城。

管辖四个郡

十六个县

六千二百八十一户

人口三万零六百六十五人

下邳郡

管辖六个县

一千一百四十八户

人口三千七百三十九人

下邳县在东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来属于下邳郡。有沂水和巨川神祠。

良城县在东汉时属于东海郡,后来属于下邳郡。有柏山。

僮县在东汉时属于临淮郡,后来属于下邳郡。

坊亭县在武定八年由晋宁县改设。

栅渊县在武定八年从宿豫县分出设立。

归正县在武定七年设立。有陈珪的墓地。

武原郡在武定八年从下邳郡分出设立。

管辖三个县

二千八百一十七户

人口二万零五十五人

武原县在东汉时属于楚国,后来属于彭城郡,再后来归属武原郡。有武原水、武原城和徐偃王的墓地。开远县在武定八年从良城县分出设立。有睹阑山祠。

艾山县在武定八年从僮县分出设立。

郯郡是秦朝时设立的,汉高祖时改为东海郡,东汉时为国,晋朝恢复为郡,武定八年改为郯郡。治所在郯城。

管辖四个县

一千二百一十九户

人口三千三百零八人

郯县在东汉和晋朝时属于郯郡。有建陵山。

临沂县在东汉时属于郯郡。后来属于琅邪郡,武定八年恢复归属郯郡。

建陵县在东汉时属于郯郡。有建陵山,郡治所在。有海王神、白马泽和马岭山。

归昌县在武定八年设立。

临清郡在孝昌三年设置了盱眙郡,武定八年改名。

管辖三个县

有一千五百一十七户

人口三千五百六十三人

下相县在前汉和晋朝时属于临淮郡,后汉时属于下邳郡,后来归属临清郡。

睢陵县在武定七年设置。有睢水。归义县在武定七年设置。

海州是刘子业设置的青州,武定七年改名。治所在龙沮城。

管辖六个郡

十九个县

有四千八百七十八户

人口二万二千二百一十人

东彭城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三个县

有八百户

人口三千四百六十九人

龙沮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即丘城、房山。

安乐县是萧衍设置的彭城县,武定七年改名。有伊莱山神、圣母祠。

渤海县是萧衍设置的清河县,武定七年改名。有东海明王神。

东海郡是萧衍改置的北海郡,武定七年恢复原名。

管辖四个县

有一千二百四十二户

人口五千九百零四人

赣榆县在前汉时属于琅邪郡,后汉和晋朝时也属于琅邪郡。

安流县是萧衍设置的都昌县,武定七年改名。

广饶县是萧赜设置的,北魏沿用。

下密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尧庙。

海西郡是萧鸾设置的东海郡,武定七年改名。

管辖三个县

有八百六十户

人口三千九百五十人

襄贲县在两汉和晋朝时属于东海郡。

海西县是武定七年从襄贲县分出来的。

临海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沐阳郡是萧衍设置的僮阳郡,武定七年改名。

管辖四个县

有一千三百九十七户

人口七千五百八十三人

下城县是武定七年设置的。有浮渎神。

临渣县是武定七年设置的。

怀文县是武定七年设置的。服武县是武定七年设置的。有武都山。

琅邪郡

管辖三个县

有三百五十六户

人口一千三百七十一人

海安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坠屋山、芦石山。

朐县在两汉时属于东海郡,晋朝时叫临朐县,属于东海郡。萧衍改为招远县,武定七年恢复原名。有朐城,朐山郡的治所。

山宁县是萧衍设置的北谯郡,武定十年改名。

武陵郡

管辖两个县

有二百二十三户

人口七百三十三人

上鲜县是萧衍设置的齐郡,武定七年改名。

洛要县是萧衍设置的高密县,武定七年改名。有武陵城。

东豫州在太和十九年晋朝治所在广陵城。孝昌三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管辖六个郡

十六个县

有三千零九十九户

人口一万一千零二十一人

汝南郡在孝昌三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管辖五个县

有一千六百二十九户

人口六千四百八十二人

南新息县在孝昌三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北新息县

安阳县

汝阳县

长平县

东新蔡郡

管辖四个县

有二百四十七户

人口六百七十七人

固始县在太和二年设置,孝昌年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鲷阳县在太和二十三年设置,孝昌年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苞信县在孝昌年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汝阳县在孝昌三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新蔡郡在孝昌年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管辖两个县

有四百六十五户

人口一千五百一十三人

苞信县在孝昌三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长陵县

弋阳郡在孝昌三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管辖一个县

有一百三十七户

人口五百三十三人

弋阳县在孝昌三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有弋阳城、黄水。

长陵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三个县

有三百八十七户

人口一千三百六十三人

长陵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苞信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安宁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期思城、孙叔敖庙。

阳安郡

管辖一个县

有二十二户

人口一百三十一人

永阳县

义州是萧衍设置的,武定七年归属北魏。

有二百一十五户

人口三百二十二人

颍州在孝昌四年设置,武泰元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管辖二十个郡

四十个县

有三千六百零一户

人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人

汝阴、弋阳二郡是萧衍设置的双头郡县,北魏沿用。

管辖七个县

有一千六百六十五户

人口六千零七十八人

汝阴县

陈留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高塘陂、蟹谷陂。

楼烦县在建义年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

宋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荆亭城。

弋阳县

新息县在太和十九年设置弋阳县,后来陷落,武定七年恢复。萧衍设置新息县,合并弋阳县,北魏沿用。

期思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北陈留、颍川二郡是萧衍设置的陈州,武定七年改名。

管辖五个县,有三百五十一户

人口一千二百七十二人

许昌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圉城县

雍丘县有蓬丘、校水。

陈留县

小黄县治所在安阳城。

财丘、梁兴二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四个县

有二百八十三户

人口一千零六十九人

梁兴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艾亭丘。

财丘县

梁城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汝阳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西恆农、陈南二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三个县

有二百三十一户

人口八百六十四人

恆农县

胡城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燋丘雉鲖二陂、神庙。

南顿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闰水、东陵城。

东郡、汝南二郡治所在牛心丘。

管辖两个县

有一百四十七户

人口六百二十一人

白马县

济阳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有石历陂。

清河、南阳二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三个县

有一百三十二户

人口五百五十五人

清河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南阳县

汝南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东恆农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三个县

有一百一十九户

人口四百四十人

荥阳县

阳氏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淮阳县在武定七年设置。有平陆。

新蔡、南陈留二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一个县

有三百五十七户

人口一千二百四十二人

鲖阳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荣阳、北通二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四个县

有一百七十七户

人口四百七十二人

北通县

临淮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临沂县

汝阴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汝南、太原二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四个县

有八十七户

人口四百零六人

平豫县

安城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太原县

新息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新兴郡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四个县

有一百一十二户

人口三百二十四人

安城县是郡治。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都立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新兴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义兴县是萧衍设置的,北魏沿用。

谯州在景明年间设置涡阳郡,孝昌年间陷落,武定七年恢复设置州,治所在涡阳城。

管辖七个郡

十七个县

有二千六百一十七户

人口七千八百二十一人

南谯郡是司马昌明设置的,北魏沿用。

管辖四个县

有四百七十六户

人口一千七百三十四人

涡阳县

武定六年设立。有北平城、曹操祠。

茅冈在武定七年设立。有石山祠。

柏桥在武定六年设立。

蜀坡在武定六年设立。

汴郡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两个县

有二百五十三户

有八百二十九人

萧有平阿山。

颍川

龙亢郡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两个县

有三百三十三户

有一千零六十六人

葛山在武定六年设立。

龙亢在武定六年设立。

蕲城郡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两个县

有三百二十四户

有七百零六人

广平在武定六年设立。有艾平城、黄丘。

蕲城在武定六年设立。有蕲城。

下蔡郡由萧衍设立颍川郡,武定六年改置。

管辖两个县

有三百四十户

有八百七十八人

黄城由萧衍的黄城戍改置,武定六年设立。

肥阳由萧衍的宁陵县改置,武定六年设立。有大浮城、石子涧。

临涣郡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三个县

有七百零九户

有二千零六十二人

白掸治理白掸城。

丹城治理费城。

涣北有石城。

蒙郡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两个县

有一百八十一户

有五百四十六人

勇山有丹城、勇山祠。

蒙郡的治所。

北荆州在武定二年设立。

管辖三个郡

八个县

有九百三十三户

有四千零五十六人

伊阳郡在武定二年设立。治所在伏流城。后来陷落,寄治在州城。

管辖一个县

有四十八户

有二百八十三人

南陆浑

新城郡在天平年间设立。治所在孔城。后来陷落,迁治到州城。

管辖两个县

有三百三十一户

有一千四百八十四人

新城在东汉、晋朝时属于河南。

北陆在武定五年陷落。

汝北郡在孝昌三年设立。治所在阳仁城。天平二年废除,武定元年恢复。迁治到梁崔坞。五年陷落,阙年恢复。治所在杨志坞。

管辖五个县

有五百五十四户

有二千二百八十九人

石台有平州城。

南汝原有汝水、石涧水。

治城东汝南有石楼山、共陂、隔陂。

梁有广城泽。

阳州在天平初年设立,不久陷落,武定初年恢复。

管辖两个郡

七个县

宜阳郡在孝昌初年设立,属于州,天平初年属于。

管辖三个县

宜阳

西新安在孝昌三年设立。

东亭。

金门郡在天平初年设立。

管辖四个县

金门

南渑池

南陕

卢氏

南司州由刘彧设立司州,正始元年改为郢州,孝昌三年陷落,萧衍又改为司州,武定七年恢复,改置。

管辖三个郡

七个县

齐安郡在正始元年设立。

管辖三个县

保城由刘骏设立,魏国沿用。有罗山庙。

盟阝有石城山。有霸山庙。

齐安在正始元年设立。

义阳郡由魏文帝设立,后来废除,晋武帝恢复。

管辖两个县

平阳有师水。

义阳在晋朝时属于。

宋安郡由刘彧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两个县

乐宁有成阳关、鸡头山。

东随有黄岘关、长平山庙。

楚州由萧衍设立北徐州,武定七年改置。治所在钟离城。

管辖十二个郡

二十九个县

彭、沛二郡

管辖三个县

南阳有曲阳城。

中阳

洛阳

马头郡

管辖两个县

平预

沛郡

管辖三个县

已吾有当涂山、荆山。

安定郡

管辖四个县

氵仆阳

临泾

新丰

南阳

广梁郡

管辖一个县

相邑

鲁郡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三个县

北谯郡治所在阴陵城。

管辖两个县

南蔡

北谯有苟甫城、龙渊。

济阳郡

管辖四个县

乐平

睢阳

顿丘

齐丘

北阳平郡

管辖两个县

阳平

濮阳

锺离、陈留二郡

管辖五个县

燕有孤山、白石山。

朝歌有九山城、黄溪水。

浚仪灌丘有郡阳城。

合州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治所在合肥城。

管辖八个郡

十七个县

汝阴郡是州治。

管辖两个县

汝阴

天水

南顿郡

管辖两个县

南顿

和城

南梁郡

管辖两个县

南高

北梁郡

管辖两个县

北蒙

北陈

南谯郡

管辖两个县

邵陵

庐江郡

管辖三个县

潜有野父山。

北始新

南始新

西汝南郡

管辖两个县

安城有金年山。

新野

北陈郡

管辖两个县

西华有野王城、舒水。

阳夏

霍州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

管辖十七个郡

三十六个县

安丰郡治所在洛步城。

管辖一个县

安丰郡治。

平原郡

管辖一个县

清化

北颍川郡

管辖三个县

颍川

邵陵

天水

梁兴郡

管辖一个县

阳夏郡治。

陈郡

管辖三个县

阳夏

鲷阳

北陈郡治所在卫山城。

管辖一个县

阳夏

扶风郡治所在乌溪城

北沛郡

管辖五个县

曲阳

相顺

新蔡郡治。

南陈郡是州治。

管辖两个县

南陈治所在玄康城。

边水

新蔡郡

管辖三个县

汝阳

新蔡

固始

岳安郡

管辖两个县

安成

义兴

边城郡治所在麻步山。

管辖一个县

史水

西边城郡

管辖三个县

史水

宇楼

开化

西沛郡

管辖三个县

平阳

淮南郡

管辖三个县

淮南

新兴

清河

乐安郡

管辖三个县

新蔡

乐安

颍川

南颍川郡

管辖一个县

睢州由萧衍设立潼州,武定六年平定,改置。治所在取虑城。

管辖五个郡

十二个县

淮阳郡在武定六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淮阳在武定六年设立。

睢陵在武定六年设立。有马牙城。

谷阳郡治所在谷阳城。太和年间设立镇,世宗开置平阳郡。孝昌年间陷落,武定六年恢复,改置。

管辖两个县

连城在武定六年设立,有豪城、濊水。

高昌在武定六年设立。郡治。有项羽祠。

睢南郡由萧衍设立沛郡,武定六年改置。

管辖两个县

斛城在武定年间由萧衍的淮阳改置。有五丈陂、扶离城。

新丰在武定六年设立。

南济阴郡治所在竹邑城。孝昌年间陷落,萧衍设立睢州,武定五年恢复。

管辖两个县

顿丘

定陶有诸阳山。

临潼郡治所在临潼城。孝昌年间陷落,武定六年设立。

管辖四个县

晋陵郡治。武定六年设立。

取虑州治。

宁陵在武定六年设立。

夏丘在武定六年设立。有夏丘城。

南定州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治所在蒙笼城。

管辖五个郡

七个县

弋阳郡是州治

管辖两个县

汝南

期思

汝阴郡治所在汝阴城。

管辖一个县

汝阴

安定郡

管辖一个县

安定

新蔡郡治所在新蔡城。

管辖一个县

新蔡

北建宁郡

管辖两个县

建宁

阳武

西楚州由萧衍设立,魏国沿用。治所在楚城。

管辖三个郡

七个县

汝阳郡由萧衍设立,

魏国继承了这些设置。

管辖一个县

义阳县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仵城郡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管辖两个县

城阳县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淮阴县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城阳郡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管辖四个县

淮阴县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平春县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义兴县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晈城县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

蔡州的治所在豫州鲖阳县的新蔡城。

管辖两个郡

四个县

新蔡郡的治所在四望城。

管辖两个县

南赵县

新蔡县

汝南郡的治所在白马涧。

管辖两个县

新息县

南顿县

西淮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豫州边界的白苟堆。

管辖一个郡

两个县

淮川郡是州的治所

管辖两个县

真阳县

梁兴县

谯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新昌城。

管辖四个郡

十五个县

高塘郡的治所在高塘城。

管辖四个县

平阿县

盘塘县

石城县

兰陵县

临徐郡的治所在葛城。

管辖三个县

怀德县

乌江县

酂县

南梁郡

管辖四个县

慎县

梁县

蒙县

谯县

新昌郡是州的治所

管辖四个县

赤湖县

荻港县

薄阳县

顿丘县

扬州在后汉时期治所在历阳,魏国时期治所在寿春,后来治所迁到建业。晋朝时期因战乱,设立了豫州,刘裕和萧道成都沿用了这一设置。景明年间进行了改革,孝昌年间陷落,武定年间恢复。

管辖十个郡

二十一个县

梁郡是州的治所

管辖两个县

崇义县有楚城和韩城。

蒙县有马头城。

淮南郡

管辖三个县

寿春县是古楚国的故地。有仓陵城。

汝阴县有杨泉城和少沟水。

西宋县

北谯郡在永平元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安阳县

北谯县

陈留郡

管辖两个县

浚仪县有竹城。

雍丘县有曹城。

北陈郡

管辖一个县

长平县有沙陵城。

边城郡

管辖两个县

期思郡的治所。有九日山和丰城。

新息县

新蔡郡

管辖两个县

新蔡郡的治所。有太苏山。

固始县有大城陂。

安丰郡

管辖两个县

安丰县有阙城。

松兹县有阙城和阙城。

下蔡郡

管辖两个县

下蔡郡

楼烦县

颍川郡

管辖三个县

相县

西华县有泽水。

许昌县有峡石山。

淮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淮阴城。

管辖四个郡

九个县

盱眙郡的治所在盱眙城。

管辖三个县

盱眙郡的治所。

阳城县

直渎县

山阳郡的治所在山阳城。

管辖两个县

山阳郡的治所。

左乡县

淮阴郡

管辖三个县

富陵县

怀恩州和郡的治所。

鲁县

阳平郡的治所在阳平城。

管辖一个县

太清郡的治所。

仁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赤坎城。

管辖一个郡

两个县

临淮郡

管辖两个县

已吾州和郡的治所。

义城县

光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光城。

管辖五个郡

十个县

北光城郡

管辖两个县

光城是州的治所。

乐安县

弋阳郡

管辖两个县

北弋阳郡的治所。

南弋阳县

梁安郡

管辖两个县

济阳郡的治所。

阳城县

南光城郡

管辖两个县

光城郡的治所。

南乐安县

宋安郡的治所在大城。

管辖两个县

乐宁郡的治所

宋安县

南朔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齐坂城。

管辖六个郡

六个县

梁郡

管辖一个县

新息县

新蔡郡

管辖一个县

鲖阳县

边城郡的治所在石头城。

管辖一个县

边城县

义阳郡

管辖一个县

义阳县

新城郡的治所在新城。有关城。

管辖一个县

新城县

黄川郡

管辖一个县

安定县

南建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高平城。

管辖七个郡

七个县

高平郡

管辖四个县

高平县

谯县

弋阳县

义昌县

新蔡郡

管辖两个县

新蔡县

安定县

陈留郡

管辖三个县

陈留郡的治所。

京兆县

颍川县

鲁郡

管辖两个县

鲁县

义兴县

南陈郡

管辖两个县

南陈县

环城县

光城郡

管辖三个县

光城县

边城县

婆水县

清河郡

管辖一个县

清河县

南郢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赤石关。

管辖三个郡

七个县

定城郡

管辖两个县

宇娄县

边城县

边城郡

管辖一个县

茹由县

光城郡的治所在赤石城。

管辖一个县

光城县

沙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白沙关城。

管辖两个郡

两个县

建宁郡

管辖一个县

建宁县

齐安郡

管辖一个县

梁丰县

北江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鹿城关。

管辖六个郡

六个县

义阳郡

管辖一个县

义阳县是州和郡的治所。

齐昌郡

管辖一个县

齐昌县

新昌郡

管辖一个县

兴义县

梁安郡的治所在建昌城。

管辖一个县

梁兴县

光城郡

管辖一个县

光城县

齐兴郡

管辖一个县

西平县

湘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大治关城。

管辖三个郡

三个县

安蛮郡

管辖一个县

新化县是州和郡的治所。

梁宁郡

管辖一个县

滠阳县

永安郡

管辖一个县

新城县

汴州由萧衍设立,魏国继承了这一设置。治所在汴城。

管辖两个郡

四个县

沛郡

管辖三个县

萧县

颍川县

相县

临淮郡

管辖一个县

临淮县

财州在武定八年设立。治所在豫州鲖县的固始城。

上述自阳州以下的二十三个州都是新近依附的边境地区,地处险远,因此郡县的户口有时会缺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六-注解

兗州:古代中国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省西部及河南省东部,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泰山郡:汉高帝设置的郡,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一带,因泰山而得名,是古代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

鲁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高平郡:高平郡是东楚州下辖的行政区划。

任城郡:后汉孝章帝分东平为任城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东平郡:东平郡在泰常中置,太和末罢,建义中复。治所在秦城。

青州:古代中国九州之一,位于今山东省东部,是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齐郡:秦朝设置的郡,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北海郡:汉景帝设置的郡,位于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乐安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渤海郡:刘骏设置的郡,位于今山东省滨州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高阳郡:刘义隆设置的郡,位于今山东省高密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河间郡:刘义隆设置的郡,位于今山东省德州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乐陵郡:刘义隆设置的郡,位于今山东省乐陵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齐州:刘义隆设置的冀州,后改为齐州,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域。

东魏郡:东魏郡是刘骏所置,后为魏国继承。治所在历城,后迁至台城。

蠡吾:蠡吾是刘骏所置,后为魏国继承。境内有龙山。

顿丘: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肥乡:肥乡境内有平陵城、巨合城。

聊城:聊城在二汉时属东郡,晋时属。魏置太平镇,后罢并郡。境内有王城,郡、县治。有畔城。

卫国:卫国境内有挺城、石汤水、鸡山。

博平:博平在二汉时属东郡,晋时属。境内有博平城、桑叶城、湿水。

安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

东魏:东魏境内有嶂山,出产铁。境内还有苍浪沟、时水。

临邑:临邑在二汉时属东郡,晋时属。境内有昌乡城、临邑城、吴城。

东平原郡:东平原郡是刘裕所置,后为魏国继承。治所在梁邹。

平原:平原境内有黄山。

鬲:鬲境内有高苑城、平原城。

临济:临济境内有邹平城、建新城。

荏平:荏平在前汉时属东郡,后汉时属济北郡,晋时属。治所在鼓城。境内有荏平城、阳城。

广宗:广宗境内有胡山、平郭城。

高唐:高唐在二汉、晋时属平原郡,后罢,景明三年复。

清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绎幕:绎幕境内有陇水。

鄃:鄃在二汉、晋时属清河郡,太和中属平原郡。治所在鄃城。

零: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武城:武城境内有昌国城。

贝丘:贝丘境内有莱芜城。

饶阳:饶阳旧属青州,太和十八年分属。

广川郡:广川郡是刘裕所置,后为魏国继承。

武强:武强境内有长城、三总山。

索卢:索卢境内有长城、三总山。

中水:中水境内有长城、三总山。

济南郡:济南郡在汉文帝时为济南国,景帝时为郡,凰汉建武中复为国,晋时改为郡。

历城:历城在二汉、晋时属济南郡。境内有黄台、华不注山、华泉、匡山、舜山祠、娥姜祠。

蓍:蓍在二汉、晋时属济南郡,治所在蓍城。

平陵:平陵在二汉、晋时属济南郡,原名东平陵,后改。境内有章丘城、洛盘城、平陵城、女郎山祠。

土鼓:土鼓在二汉时属济南郡,晋时罢,后复。境内有龙盘山。

逢陵:逢陵境内有於陵城。

朝阳:朝阳在二汉时属济南郡,后汉时称东朝阳,后改。晋时属乐安,后属。境内有朝阳城。

太原郡:太原郡是刘义隆所置,后为魏国继承。

太原: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祝阿:祝阿在二汉时属平原郡,晋时属济南郡,后属。境内有唐城、阳城。

山荏:山荏在二汉、晋时属泰山郡,后属。境内有咸山、祗山、格马山。

卢:卢在前汉时属泰山郡,后汉、晋时属。境内有柳舒城、鼓城、卢子城。

郑州:郑州在天平初年置颍州,治所在长社城。武定七年改治颍阴城。

许昌郡:许昌郡在天平元年分颍川郡置。

许昌: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扶沟:扶沟在前汉时属淮阳郡,后汉、晋时属陈留郡,真君七年并长平属焉,后属。境内有白亭城、蔡河、扶沟城、康沟水、龙洲陂、刀陵冈。

鄢陵:鄢陵在二汉、晋时属颍川郡。境内有鄢陵城、马领城、向城、张扬城、蔡泽陂、深陂、三门陂、唐且冢。

新汲:新汲在二汉、晋时属颍川郡。境内有新汲城、长合城、临春城、平侯城、鸭子陂。

颍川郡:古代郡名,太和六年设立。

长社:长社在二汉、晋时属颍川郡。境内有长葛城、长平城、望马台、鸡鸣城、锺皓墓、白雁陵。

临颍: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颍川郡。

颍阴:颍阴在二汉、晋时属颍川郡。真君七年并临颍,元象二年复。境内有荀爽墓、东西二武城、博望城。

阳翟郡:阳翟郡在光和元年分阳翟置。

黄台:黄台在光和元年分阳翟置。境内有葛沟水、黄台冈。

阳翟:阳翟在二汉时属颍川郡,晋时属河南尹,兴和元年属。境内有阳翟城、康城、禹山祠、赤沙涧、九山祠、吕不韦墓。

济州:济州治所在济北碻磝常八年置。

济北郡:济北郡在汉和帝时置。

东阿:东阿在二汉时属东郡,晋时属。境内有东阿城、卫城、济城。

平原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西聊:西聊在孝昌中分聊城置。治所在聊城。

范:范在二汉时属东郡,晋时属兗州东平郡,后属。治所在秦城。

寿张:寿张在前汉时称寿良,属东郡,光武帝时改。后汉、晋时属兗州东平郡,后属。境内有梁山、高阳城、丰城、云城。

南清河郡:南清河郡在晋泰宁中分平原郡置。治所在莒城。

东济北郡:东济北郡在孝昌三年置。

肥城:肥城在前汉时属泰山郡,后汉时属济北郡,晋时罢,后复属。治所在肥城。

谷城:谷城在后汉时属东郡,晋时属济北郡,后属。

蛇丘:蛇丘在前汉时属泰山郡,后汉、晋时属济北郡,后属。

光州:光州治所在掖城。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延兴五年改为镇,景明元年复。

东莱郡:东莱郡在汉高帝时置。

掖:掖是州、郡治所。在二汉时属东莱郡,晋时罢,后复。境内有掖山祠、秀阳山、斧山。

西曲城:西曲城在二汉、晋时称曲城,属东莱郡,后改。境内有仓石山。

东曲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曲城县的一部分。

昌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日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卢乡: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东莱郡。

高君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方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长广郡:古代郡名,晋武帝时期设立,治所在胶东城。

昌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东莱郡。

挺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望石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凡马祠:古代祠庙,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五龙庙:古代祠庙,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浮游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长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琅邪郡和东莱郡。

马山祠:古代祠庙,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即墨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即墨市,历史上曾为胶东国的治所。

康王山祠:古代祠庙,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金泉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昌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沽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不其: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琅邪郡和东莱郡。

牢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鱼脊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挺: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胶东郡和北海郡。

乐毅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即墨: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即墨市,历史上曾为胶东国的治所。

三户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胶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甯戚冢:古代墓葬,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当利: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东莱郡。

当利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东牟郡:古代郡名,孝昌二年设立,治所在雍丘。

牟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东莱郡。

之罘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烟台市境内。

成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牟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东牟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刘宠墓:古代墓葬,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风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黄: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东莱郡。

黄城:地名,可能与黄土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莱山祠:古代祠庙,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龙溪:古代河流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惤: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东莱郡。

弦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罗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观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属胶东郡和北海郡。

淳城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观阳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马宾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牛耳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梁州:古代州名,天平初年设立,治所在大梁城。

阳夏郡:古代郡名,孝昌四年设立,治所在雍丘城。

阳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大小扶沟: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雍丘: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蓬丘、校水。

抱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广陵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高阳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少姜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华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白杨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济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石历陂。

济阳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外黄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东缗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崔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圉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沙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襄邑:襄邑是高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馆陶、下邳、梁招、高平四县置。

直阳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牖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牖仓: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开封郡:古代郡名,天平元年设立,治所在开封城。

开封: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河南郡和荥阳郡。

开封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境内。

陈留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孔侯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尉氏: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陈留郡。

尉氏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陵有亭: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陈留郡:陈留郡是武定六年设置的行政区划。

浚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信陵君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张耳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董仲舒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樊於期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边让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仓垣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渠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蔡渠: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圣子渊: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雉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封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陈留郡。

封丘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白沟: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小黄: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治安阳城。

昭灵后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陈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蔡邕冢:古代墓葬,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小黄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豫州:古代州名,刘义隆时期设立,治所在悬瓠城,皇兴年间改为豫州。

汝南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领县五,户一千六百二十九,口六千四百八十二。

上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汝南郡。

武陵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临汝: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刘裕时期设立,北魏沿用。

固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平舆: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汝南郡。

平舆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安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西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汝南郡。

瞿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汝南郡。

瞿阳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阳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汝南郡。

保城:地名,可能与保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邵陵: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邵陵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邓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葛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王陵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曲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华岳祠:古代祠庙,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郾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汝阳郡:古代郡名,治所在汝阳。

汝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章华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武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武津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征羌: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汝南郡。

义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义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清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锺离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平阳: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马乡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真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宜春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真阳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新蔡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新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石母台: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鲖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蔡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固始: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初安郡:古代郡名,延兴二年设立,孝昌年间陷落,后恢复。

新怀: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乐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安昌: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属汝南郡。

怀德: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清水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铜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浮石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昭越: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木连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襄城郡:古代郡名,晋代设置。

义绥: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遂宁: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武阳:武阳是东泰山郡下辖的一个县,二汉、晋为南武阳,属泰山,后改。

城阳郡:古代郡名,太和三年设立,后废除,武定初年恢复。

安定: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淮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建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建宁: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广陵郡:古代郡名,兴和年间设立,治所在东豫州。

宋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兴和年间设立。

光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兴和年间设立。

安蛮: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兴和年间设立。

汝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豫州:古代州名,后治所在台谯,魏治所在汝南安城,晋治所在项。司马德宗时期设立司州,泰常年间恢复,治所在虎牢,太和十九年废除,设立东中府,天平初年废除,恢复北豫州。

广武郡:古代郡名,天平初年设立,治所在中左城。

曲梁: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孝昌年间设立。

曲梁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原: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武二汉:指武二县,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废除。

孝昌: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25年至527年。

五马渊、白马渊:古代地名,可能与当地的水系或传说有关。

原武城:古代城池名,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

阳武: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黄雀沟:古代地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中牟:古代县名,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荥阳郡。

中汤城、管城、尧祠: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苑陵:古代县名,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汝阳郡。

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郑国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荥阳郡:古代郡名,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荥阳郡。

荥阳山、荥阳城、敖仓、广武城、石门城、管叔冢、周苛、纪信冢、荥泽: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成皋:古代县名,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河南郡。

京:古代县名,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河南郡。

万尹山祠、高阳城、管城、索水、京水、樊哙冢: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密:古代县名,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河南郡。

承云山、青烟谷、开阳山、大龟山、子产墓、卓茂冢、祠: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卷二汉:指卷二县,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河南郡。

成皋郡:古代郡名,北魏天平元年(534年)分荥阳郡置。

西成皋:古代县名,北魏天平元年(534年)分荥阳郡的成皋县置。

厄井、汉高祖坛、汜水、成皋城: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有关。

巩:古代县名,汉代属河南郡,晋代属河南郡。

长罗川、巩城、九山祠: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徐州:古代州名,后汉治东海郡,魏、晋治彭城。

彭城郡:古代郡名,汉高帝置楚国,宣帝改,后复为楚国,后汉章帝更名彭城国,晋改。

寒山、孤山、龟山、黄山、九里山、桓魃冢、亚父冢、楚元王冢、龚胜冢: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吕:古代县名,汉代属楚国,晋代属楚国。

吕梁城、茱萸山、偪阳城、明星陂、龙泉塘、石头山、项羽山: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项羽的传说有关。

薛:古代县名,汉代属鲁国,晋代属鲁国。

奚公山、奚仲庙、薛城、孟尝君冢: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孟尝君的传说有关。

龙城:古代地名,可能与楚国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楚五墓、龙汉赤唐陂、龙城: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楚国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留:古代县名,汉代属楚国,晋代属楚国。

微山、留城、微子冢、张良冢、祠、广戚城、薛城、戚夫人庙、黄山祠:古代地名和建筑,可能与张良和戚夫人的传说有关。

睢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睢陵城、九子山、荆山:古代地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南阳平郡:古代郡名,治沛南界,后寄治彭城。

襄邑、阳平、濮阳: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蕃郡:古代郡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置,元象二年(539年)并彭城郡,武定五年(547年)复。

蕃、永兴、永福: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沛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萧、沛、相:古代县名,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有关。

兰陵郡:古代郡名,晋置,后罢,北魏武定五年(547年)复,治永城。

昌虑、承、合乡、兰陵: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北济阴郡:古代郡名,刘骏置,北魏因之,治单父城。

丰、离狐、城武:古代县名,可能与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有关。

砀郡:古代郡名,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置,治下邑城。

安阳、砀: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西兗州:古代州名,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置,治定陶城,后徙左城。

考、己氏、新安: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济阴郡:古代郡名,治定陶城。

定陶、离孤、冤句、乘氏: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南兗州:古代州名,北魏正光中(520年至525年)置,治谯城。

小黄、浚仪、谷阳、东燕、武平: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梁郡:古代郡名,故秦砀郡,汉高帝为梁国,后改,治梁国城。

襄邑、睢阳: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下蔡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楼烦、下蔡、临淮、龙亢:古代县名,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或传说有关。

谯郡:古代郡名,汉代为县,属沛郡,晋以为郡,北魏太昌中(532年)陷,武定中(543年至550年)复。

蒙: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历史上曾属于梁国。

蕲: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宁陵: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梁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城安:古代地名,北魏孝昌年间设置,为北梁郡的治所。

孝阳:古代地名,北魏孝昌年间设置,治所在亳城。

萧: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相: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马头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已吾: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下邑:古代地名,西汉和晋代属于梁国,北魏孝昌元年设置临涣郡,后罢郡。

广州:古代州名,北魏永安年间设置,治所在鲁阳,后迁徙至襄城。

南阳郡:古代郡名,北魏时期设置,治所在南阳。

峡城:古代地名,北魏时期设置,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顺阳郡:古代郡名,北魏太和年间设置,后改为县。

龙阳:古代地名,北魏太和十七年设置。

龙山:古代地名,北魏太和十七年设置,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定陵郡:古代郡名,北魏永安年间设置。

北舞阳:古代地名,北魏皇兴元年设置,位于今河南省舞阳县一带。

云阳:古代地名,北魏太和十一年设置。

西舞阳:古代地名,北魏平安元年设置,后陷落,兴和二年恢复。

鲁阳郡:古代郡名,北魏太和十一年设置镇,后改为荆州,再罢置。

山北:古代地名,北魏太和十一年设置,位于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

河山:古代地名,北魏太和二十一年设置。

符垒:古代地名,北魏太和年间设置,位于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

汉广郡:古代郡名,北魏永安年间设置。

昆阳: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颍川郡,后属于襄城郡。

高阳:古代地名,北魏太和元年设置,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

繁昌:古代地名,晋代属于襄城郡,位于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

襄城: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颍川郡,位于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

胶州:古代州名,北魏永安二年设置,治所在东武陵。

东武郡:古代郡名,北魏永安二年设置。

姑幕: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琅邪郡,后罢置,北魏永安年间恢复。

扶其:古代地名,北魏永安年间设置,位于今山东省胶州市一带。

梁乡:古代地名,北魏永安年间设置,位于今山东省胶州市一带。

高密郡:古代郡名,西汉文帝时期为胶西国,宣帝时期改为高密国,东汉并入北海郡,晋代恢复。

高密:古代地名,西汉时期属于高密国,东汉属于北海郡,晋代属于城阳郡。

夷安:古代地名,西汉时期属于高密国,东汉属于北海郡,晋代属于城阳郡。

黔陬:古代地名,西汉时期属于琅邪郡,东汉属于东莱郡,晋代属于城阳郡。

平昌:古代地名,西汉时期属于琅邪郡,东汉属于北海郡,晋代属于城阳郡。

东武: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琅邪郡,后属于城阳郡。

平昌郡:古代郡名,魏文帝时期设置,后废置,晋惠帝时期恢复。

昌安:古代地名,西汉时期属于高密国,东汉属于北海郡,晋代属于城阳郡。

淳于: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北海郡,后属于城阳郡。

营陵: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北海郡,后属于琅邪郡。

安丘: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北海郡,后属于琅邪郡。

朱虚:古代地名,西汉时期属于琅邪郡,东汉属于北海郡,晋代属于琅邪郡。

洛州:古代州名,北魏太宗时期设置,太和十七年改为司州,天平初年恢复。

洛阳郡:古代郡名,北魏天平初年设置。

洛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缑氏: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河南郡,北魏太和十七年并入洛阳,天平初年恢复。

河阴郡:古代郡名,北魏元象二年设置。

河阴:古代地名,晋代设置,北魏太宗时期并入洛阳,正始二年恢复。

新安郡:古代郡名,北魏天平初年设置。

新安: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恆农郡,北魏太和二年改为郡,十九年恢复。

东垣: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河南郡,后属于新安郡。

河南: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河南郡,后属于新安郡。

中川郡:古代郡名,北魏天平初年设置。

堙阳:古代地名,北魏太和十三年分颍阳设置。

颍阳:古代地名,北魏天安二年设置。

河南郡:古代郡名,秦代设置三川守,汉代改为河南郡,东汉和晋代为尹,北魏太宗时期恢复。

宜迁:古代地名,北魏天平二年设置。

阳城郡:古代郡名,北魏孝昌二年设置。

阳城:古代地名,东汉和晋代属于颍川郡,北魏正光年间恢复。

康城:古代地名,北魏孝昌年间分阳城设置。

南青州:古代州名,北魏显祖时期设置,初为东徐州,太和二十二年改为南青州。

东安郡:东安郡是晋惠帝时期设置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新泰:新泰是东泰山郡下辖的一个县,魏置,晋属泰山。

发干:发干是东安郡下辖的一个县,有危山庙。

东莞郡:东莞郡是晋武帝时期设置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莒:莒是东莞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晋属城阳,后汉属琅邪。

东莞:东莞是东莞郡下辖的一个县,二汉、晋属琅邪。

诸:诸是东莞郡下辖的一个县,二汉属琅邪,晋属城阳。

义塘郡:义塘郡是武定七年设置的行政区划,治所在黄郭城。

归义:古代中国的一个县,武定七年(549年)设置。

怀仁:怀仁是义塘郡下辖的一个县,有吴山、魏山、莒城。

北徐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东泰山郡:东泰山郡是皇兴三年分泰山设置的行政区划,属兗州,永安中属北徐州。

南城:南城是东泰山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泰山。

琅邪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领县三,户三百五十六,口一千三百七十一。

即丘:即丘是琅邪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

费:费是琅邪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东海,后汉属泰山,晋属。

北扬州:北扬州是天平二年设置的行政区划,治所在项城。

陈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项:项是陈郡下辖的一个县,二汉属汝南,晋属梁国,后属。

长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

西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顿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顿: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和城:地名,可能与和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平乡:平乡是南顿郡下辖的一个县,有平乡城。

汝阴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汝阴: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宋: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荆亭城。

丹杨郡:丹杨郡是行政区划。

秣陵:秣陵是丹杨郡下辖的一个县,有次水。

南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白水:白水是高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济阴郡置。

东楚州:东楚州是司马德宗置宿豫郡,高祖初,立东徐州,后陷,世宗初,改为镇,后陷,武定七年复改。

宿豫郡:宿豫郡是东楚州下辖的行政区划。

宿豫:宿豫是宿豫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置。

新昌:新昌是宿豫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置。

临泗:临泗是宿豫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平原、清河置。

濠夷:濠夷是宿豫郡下辖的一个县,高平郡治大徐城。

高平:高平是高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东平、阳平、清河、归义四郡置。

朱沛:朱沛是高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朱沛、脩仪、安丰三郡置。

淮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角城:角城是淮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

绥化:绥化是淮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绥化、吕梁二郡置。

招义:招义是淮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恩抚郡二县置。

淮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晋宁郡:晋宁郡是萧衍置的行政区划,魏因之。

临清:临清是晋宁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置。

魏兴:魏兴是晋宁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梁兴、临沂、兴义三县置。

富城:富城是晋宁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下邳、扶风、清河三郡置。

招农:招农是晋宁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兰陵郡十二县置。

安远郡:安远郡是武定七年改萧衍安远戍置的行政区划。

钜鹿郡:钜鹿郡是安远郡下辖的行政区划,武定七年改萧衍钜鹿郡六县置。

淮浦:淮浦是安远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改萧衍太山郡四县置。

临沐郡:临沐郡是萧衍置的行政区划,魏因之。

临沐:临沐是临沐郡下辖的一个县。

招远:招远是临沐郡下辖的一个县,有马微城。

东徐州:东徐州是孝昌元年置的行政区划,永熙二年州郡陷,武定八年复。

下邳郡:下邳郡是东徐州下辖的行政区划。

下邳:下邳是下邳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

良城:良城是下邳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

僮:僮是下邳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

坊亭:坊亭是下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八年改晋宁置。

栅渊:栅渊是下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八年分宿豫置。

归正:归正是下邳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七年置。

武原郡:武原郡是武定八年分下邳置的行政区划。

武原:武原是武原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彭城,后属。

开远:开远是武原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八年分良城置。

艾山:艾山是武原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八年分僮置。

郯郡:郯郡是秦置的行政区划,汉高改为东海,后汉为国,晋复,武定八年改。

郯:郯是郯郡下辖的一个县,二汉、晋属。

临沂: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建陵:建陵是郯郡下辖的一个县,前汉属,有建陵山郡治。

归昌:归昌是郯郡下辖的一个县,武定八年置。

临清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清市一带。孝昌三年(527年)设置,武定八年(550年)改为盱眙郡。

盱眙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江苏省盱眙县一带。武定八年(550年)由临清郡改置。

下相: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前汉、晋时属临淮郡,后汉时属下邳郡,后属临清郡。

海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刘子业置青州,武定七年(549年)改为海州,治所在龙沮城。

东彭城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三,户八百,口三千四百六十九。

龙沮: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即丘城、房山。

安乐: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彭城县,武定七年(549年)改为安乐县。有伊莱山神、圣母祠。

渤海: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清河县,武定七年(549年)改为渤海县。有东海明王神。

东海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萧衍改置北海郡,武定七年(549年)复为东海郡。领县四,户一千二百四十二,口五千九百四。

赣榆: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前汉属琅邪郡,后汉、晋属东海郡。

安流: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都昌县,武定七年(549年)改为安流县。

广饶: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赜置,魏因之。

下密: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尧庙。

海西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萧鸾置东海郡,武定七年(549年)改为海西郡。领县三,户八百六十,口三千九百五十。

襄贲: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二汉、晋属东海郡。

海西:古代中国的一个县,武定七年(549年)分襄贲置。

临海: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沐阳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萧衍置僮阳郡,武定七年(549年)改为沐阳郡。领县四,户一千三百九十七,口七千五百八十三。

下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县,武定七年(549年)置。有浮渎神。

临渣:古代中国的一个县,武定七年(549年)置。

怀文:古代中国的一个县,武定七年(549年)置。

服武:古代中国的一个县,武定七年(549年)置。有武都山。

海安: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坠屋山、芦石山。

朐:古代中国的一个县,二汉属东海郡,晋曰临朐,属东海郡。萧衍改为招远,武定七年(549年)复为朐县。有朐城,朐山郡治。

山宁: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北谯郡,武定十年(552年)改为山宁县。

武陵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领县二,户二百二十三,口七百三十三。

上鲜: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齐郡,武定七年(549年)改为上鲜县。

洛要: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高密县,武定七年(549年)改为洛要县。有武陵城。

东豫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太和十九年(495年)晋治广陵城。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领郡六,县十六,户三千九十九,口一万一千二十一。

南新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

北新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

东新蔡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领县四,户二百四十七,口六百七十七。

鲷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苞信: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长陵: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弋阳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领县一,户一百三十七,口五百三十三。

弋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长陵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三,户三百八十七,口一千三百六十三。

安宁: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期思城、孙叔敖庙。

阳安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领县一,户二十二,口一百三十一。

永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孝昌三年(527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

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萧衍置,武定七年(549年)内属。户二百一十五,口三百二十二。

颍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孝昌四年(528年)置,武泰元年(528年)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领郡二十,县四十,户三千六百一,口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三。

汝阴、弋阳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置双头郡县,魏因之。领县七,户一千六百六十五,口六千七十八。

陈留: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楼烦: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建义中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

新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期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陈留、颍川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为陈州,武定七年(549年)改置。领县五,户三百五十一,口一千二百七十二。

财丘、梁兴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四,户二百八十三,口一千六十九。

梁兴: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艾亭丘。

财丘: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梁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西恆农、陈南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三,户二百三十一,口八百六十四。

恆农: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胡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有燋丘雉鲖二陂、神庙。

东郡、汝南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治牛心丘。领县二,户一百四十七,口六百二十一。

白马: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清河、南阳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三,户一百三十二,口五百五十五。

东恆农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三,户一百一十九,口四百四十。

荥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阳氏: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新蔡、南陈留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一,户三百五十七,口一千二百四十二。

荣阳、北通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四,户一百七十七,口四百七十二。

北通: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临淮: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汝南、太原二郡:古代中国的两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四,户八十七,口四百六。

平豫: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新兴郡:古代中国的一个郡,萧衍置,魏因之。领县四,户一百一十二,口三百二十四。

都立: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新兴: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义兴: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谯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陷,武定七年(549年)复置州,治涡阳城。领郡七,县十七,户二千六百一十七,口七千八百二十一。

南谯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涡阳:古代中国的一个县,萧衍置,魏因之。

武定六年:北魏孝武帝年号,公元548年。

北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曹操祠:祭祀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曹操的祠堂,反映了曹操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茅冈: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石山祠:祭祀石山的祠堂,可能与当地的山神崇拜有关。

柏桥:地名,可能与桥梁建筑有关,反映了古代交通的重要性。

蜀坡:地名,可能与蜀地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地域特色。

汴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即梁武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文化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指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朝代,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和文化融合有重要贡献。

平阿山:山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可能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颍川: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龙亢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可能与龙亢山有关。

葛山:山名,可能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龙亢:地名,可能与龙亢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地域特色。

蕲城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广平: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艾平城:古代地名,可能与艾草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地域特色。

黄丘:地名,可能与黄土丘陵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蕲城: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肥阳: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大浮城:古代地名,可能与浮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石子涧:地名,可能与石子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临涣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白掸城:古代地名,可能与白掸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丹城:地名,可能与丹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费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涣北:地名,可能与涣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石城:古代地名,可能与石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蒙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勇山:山名,可能与勇武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文化特色。

勇山祠:祭祀勇山的祠堂,可能与当地的山神崇拜有关。

北荆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伊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伏流城:古代地名,可能与伏流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南陆浑:地名,可能与陆浑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新城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孔城:古代地名,可能与孔子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文化特色。

新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陆:地名,可能与陆浑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汝北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阳仁城:古代地名,可能与阳仁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梁崔坞:地名,可能与梁崔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杨志坞:地名,可能与杨志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石台:地名,可能与石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平州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汝原:地名,可能与汝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汝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水源。

石涧水:河流名,可能与石涧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治城:地名,可能与治理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政治特色。

东汝南: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石楼山:山名,可能与石楼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共陂:地名,可能与共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隔陂:地名,可能与隔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梁:指南朝梁,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政权之一。

广城泽:地名,可能与广城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阳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宜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宜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西新安: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东亭:地名,可能与东亭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金门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福建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金门: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渑池: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陕: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卢氏: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刘彧:南朝宋的皇帝,即宋明帝,其在位期间对南朝的政治、文化有重要影响。

郢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齐安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罗山庙:祭祀罗山的祠堂,可能与当地的山神崇拜有关。

盟阝:地名,可能与盟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石城山:山名,可能与石城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霸山庙:祭祀霸山的祠堂,可能与当地的山神崇拜有关。

齐安: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师水:河流名,可能与师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宋安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乐宁:地名,可能与乐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成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鸡头山:山名,可能与鸡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东随: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黄岘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长平山庙:祭祀长平山的祠堂,可能与当地的山神崇拜有关。

楚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钟离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彭、沛二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曲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中阳: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平预:地名,可能与平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当涂山:山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荆山: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安定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氵仆阳:地名,可能与氵仆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临泾: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新丰: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广梁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相邑: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邹: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砀: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鲁: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北谯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阴陵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谯: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苟甫城:古代地名,可能与苟甫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龙渊:地名,可能与龙渊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济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政治经济中心。

乐平: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睢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齐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阳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阳平: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濮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锺离、陈留二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燕: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孤山:山名,可能与孤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白石山:山名,可能与白石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朝歌: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九山城:古代地名,可能与九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黄溪水:河流名,可能与黄溪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灌丘:地名,可能与灌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郡阳城:古代地名,可能与郡阳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合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合肥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天水: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梁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高:地名,可能与南高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北蒙:地名,可能与北蒙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北陈: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庐江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潜: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野父山:山名,可能与野父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北始新: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始新: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西汝南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金年山:山名,可能与金年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新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陈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野王城:古代地名,可能与野王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舒水:河流名,可能与舒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霍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安丰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洛步城:古代地名,可能与洛步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安丰郡治: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清化: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颍川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梁兴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阳夏郡治: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开: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陈郡治卫山城: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扶风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乌溪城:古代地名,可能与乌溪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北沛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沛: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相顺:地名,可能与相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新蔡郡治: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陈郡州治: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陈治玄康城:古代地名,可能与玄康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边水:地名,可能与边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岳安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安成: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边城郡治麻步山: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史水:河流名,可能与史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西边城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宇楼:地名,可能与宇楼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开化: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西沛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淮南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淮南: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乐安: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颍川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谯: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睢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潼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取虑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马牙城:古代地名,可能与马牙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谷阳郡治谷阳城: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连城:地名,可能与连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豪城:古代地名,可能与豪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濊水:河流名,可能与濊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高昌: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项羽祠:祭祀西楚霸王项羽的祠堂,反映了项羽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睢南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斛城:地名,可能与斛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五丈陂:地名,可能与五丈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扶离城:古代地名,可能与扶离山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南济阴郡治竹邑城: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定陶: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诸阳山:山名,可能与诸阳有关,反映了古代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征。

临潼郡治临潼城: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晋陵郡治: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取虑州治: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夏丘: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夏丘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南定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蒙笼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弋阳郡州治: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汝阴郡治汝阴城: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新蔡郡治新蔡城: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北建宁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西楚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楚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汝阳郡萧衍置: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

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或地区,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县。

县:中国古代的基层行政区划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乡村和城镇。

州: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高于郡,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郡县。

治:指行政中心或政府所在地,通常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六-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兗州、泰山郡、鲁郡、高平郡、任城郡、东平郡、青州、齐郡、北海郡、乐安郡、渤海郡、高阳郡、河间郡、乐陵郡、齐州等地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地理特征、文化遗迹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理价值。

文中提到的各个郡县,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还揭示了这些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泰山郡因泰山而得名,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封禅的圣地,具有深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鲁郡是孔子的故乡,曲阜的孔庙、孔林等文化遗迹至今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各地的户数和人口数,这些数据为研究古代中国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兗州领郡六,县三十一,户八万八千三十二,口二十六万六千七百九十一,这些数据反映了兗州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中提到的各种祠庙、碑刻、陵墓等文化遗迹,如泰山郡的亭亭山祠、霍城、阳关城,鲁郡的孔子墓、庙,高平郡的伏羲庙等,都是研究古代中国宗教、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些遗迹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还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的成就。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国各个郡县的详细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地理特征、文化遗迹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为我们今天的历史研究、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东魏郡及其下属各县的地理、历史沿革和重要地标。东魏郡最初由刘骏设立,后为魏国继承,治所从历城迁至台城。文中详细列出了各县的户数和人口,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划的规模和人口分布。

文中提到的地名如蠡吾、顿丘、肥乡、聊城等,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蠡吾境内有龙山,顿丘有飞鸟岘,这些地名和地标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遗迹,如淳于髡冢、荀爽墓等,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宗教信仰。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凝练,体现了古代地理志书的写作风格。通过列举各县的户数和人口,作者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口分布。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东魏时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考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进而探讨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古代地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东魏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本文主要记载了古代中国山东、河南等地的行政区划、地理名称及其历史沿革。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布、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

首先,文中提到的东曲城、卢乡、长广郡等地名,反映了古代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情况。这些地名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例如,东曲城的分置、卢乡的归属变化,都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其次,文中提到的昌阳、长广、不其等地名,进一步展示了古代山东地区的地理特征。这些地名中,许多都与山、水、祠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关,如望石山、五龙庙、沽水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崇拜。

再次,文中提到的即墨、当利、东牟郡等地名,揭示了古代山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即墨作为胶东国的治所,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东牟郡的设立,则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化。

此外,文中还详细记载了梁州、阳夏郡、开封郡等地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名称。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古代河南地区的地理分布,还揭示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例如,梁州的设立、阳夏郡的治所变迁,都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

最后,文中提到的豫州、汝南郡、颍川郡等地名,进一步展示了古代河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地名中,许多都与历史人物、事件相关,如信陵君冢、张耳冢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崇拜。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山东、河南等地地名的详细记载,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布、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些地名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的地理行政区划,涉及多个郡县的设置、变迁及其相关的地名、建筑和历史人物。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魏时期对前朝行政区划的继承与调整,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对历史人物和传说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详细记录了各个郡县的隶属关系、户数和口数,展现了古代地理志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同时,文中提到的地名、建筑和历史人物,如荥阳山、敖仓、汉高祖坛等,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和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郡县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人口迁移情况以及各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此外,文中提到的许多地名和建筑,如荥阳城、敖仓、汉高祖坛等,不仅是地理标志,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这些地名和建筑的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地理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郡县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文化,同时也为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是一篇关于北魏时期行政区划的记载,详细描述了各郡县的设置、变迁及其所属关系。文中提到的地名和郡县名称,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地理分布和行政管理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注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不仅是对北魏行政区划的记录,更是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北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变迁,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博弈。通过对这些郡县的设置和变迁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北魏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地名、郡县名称及其所属关系的描述,展现了北魏时期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是研究北魏时期行政区划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些郡县的设置和变迁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的地理分布、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北魏时期行政区划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注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晋代至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其变迁,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地理格局。通过对各郡县的设置、归属、户数、口数的详细记录,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频繁变动。

文本中提到的东安郡、东莞郡、义塘郡等郡县的设置,体现了晋代至北魏时期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这些郡县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和建筑,如东安城、灵山庙、蒙山、危山庙等。这些地名和建筑不仅是当时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也为后世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户数和口数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各郡县的人口规模和分布情况。这些数据为研究古代人口史、经济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晋惠帝、晋武帝、武定七年等。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是当时政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晋代至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其变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和社会发展历程。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行政区划及其变迁,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情况。文本中提到的郡县设置、改置、陷落、复置等历史事件,揭示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疆域变动不定的特点。

从文化内涵上看,文本中提到的许多地名、山名、水名、神庙等,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地方文化。例如,文中提到的“伊莱山神”、“圣母祠”、“尧庙”、“孙叔敖庙”等,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神祇和历史人物的崇拜,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记录了大量的地理信息和历史事件,体现了古代史书的严谨性和条理性。同时,文本中穿插的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增加了文本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本为研究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地方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其相关地名,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地名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的演变以及历史事件的影响。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许多地名都与自然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如‘北平城’、‘石山祠’、‘柏桥’等,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也体现了地名与地理特征的紧密联系。例如,‘北平城’可能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曾为重要军事据点,反映了该地区在古代的战略地位。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许多地名与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如‘曹操祠’、‘项羽祠’等,这些地名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反映了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曹操祠’是祭祀三国时期魏国奠基人曹操的祠堂,反映了曹操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行政区划的设立和变迁,如‘武定六年置’、‘萧衍置’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北魏时期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需求有关。例如,‘萧衍置’指的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在位的行政区划调整,反映了南朝梁对北魏的政治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北魏时期行政区划的详细信息,还通过地名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的影响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和北魏在行政区划上的设置和调整。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设立,这些调整在后来的北魏时期得到了继承和沿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对地方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影响。梁朝和北魏虽然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行政管理上却有一定的继承性,这表明了当时政权更迭并非完全割裂历史,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行政管理的连续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用词准确,体现了古代史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如郡县的设置、治所的迁移等,这些都是研究当时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郡县的设置和治所的迁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方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