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五-原文
属濮阳,后属。有朝沟、白马、樊城、 凡豪城。
凉城有凉城、南中城、西王母祠。
酸枣二汉、晋属陈留,后属。 有酸枣城、肺山、白沙渊、望气台、五马渊。
长垣二汉、晋属陈留,后属。真君八 年并外黄,景明三年复。有平丘城、匡城、蒲城、子路祠、长垣城、卫灵公祠、龙 城。
长乐武泰初分凉城置,有盘。
北广平郡永安中分,广平置。
领县三
户一万六千六百九十一
口九万一千一百四十八
南和前汉属广平,后汉属钜鹿,晋属,后并任。太和二十年复。有左阳亭、沙 陵、南和城一名嘉和城、安丰城。
任前汉属广平,后汉属钜鹿,晋属。有广平 乡城、如乡城、丰城、张相祠。
襄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二汉属赵国,晋属, 后并任。太和二十年复。有襄国城。
林虑郡永安元年置。
领县四
户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一
口五万二千三百七十二
林虑二汉属河内,晋属汲郡。前汉名隆虑,后汉避殇帝名改焉。真君六年并鄴, 太和二十一年复。有陵阳河,东流为垣。
临淇天平初分朝歌、林虑、共县置。 有王莽岭。源河,东流为淇。有黎川、祜柏岭、黎城、淇城。
共二汉属河内,晋属汲。天增中属。有星城、凡城、旧水陂、柏门山。桓门水, 南流名太清水。有檐山、白鹿山。
魏德天平二年分朝歌置。有累山、冷泉。
丘顿郡晋武帝置。
领县四
户一万七千二十二
口八万七千六十三
顿丘太和中并汲郡,余民在畿处者景明中置。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
卫国二汉属东郡,晋属。汉曰观,后光武改。有卫国城、卫康叔冢、子路冢、 蒯聩冢、孔悝冢、卫辄冢、卫灵公冢、武乡城。
临黄真君三年并卫国,太和十 九年复。有宫城、黄城、卫新台、昌乡水。
阴安二汉属魏郡,晋属。真君三年 并卫国,太和十九年复。有阴安城。审食其冢。
氵仆阳郡晋置,天兴中属兗州,太和十一年属齐州,孝昌末又属西兗。天平初 属。
领县四
户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四
口五万五千五百一十二
廪丘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阴,晋属。有羊角哀左伯桃冢、管公明冢。氵仆阳 二汉属东郡,晋属。
城阳二汉、晋属济阴,后属。有瓠子河、雷泽。
鄄城 二汉属济阴,晋属。
黎阳郡孝昌中分汲郡置,治黎阳城。
领县三
户一万一千九百八十
口五万四百五十七
黎阳二汉、晋属魏郡,后罢,孝昌中复属。有黎阳山。
东黎永安元年分黎 阳置。
顿丘二汉属东郡,晋属顿丘,太和十八年属汲,后属。永安元年分入内 黄,天平中罢。
清河郡汉高帝置。
领县四
户二万六千三十三
口十二万三千六百七十
清河二汉、晋属。前汉曰厝,后汉安帝改为甘陵,晋改。有河城。
贝丘二 汉、晋属。
侯城太和十三年置。有侯城。
武城二汉、晋曰东武城,属,后 改。有武城。有暗閤。
定州太祖皇始二年置安州,天兴三年改。
领郡五
县二十四
户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一
口八十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四
中山郡汉高帝置,景帝三年改为国,后改。
领县七
户五万二千五百九十二
口二十五万五千二百四十一
卢奴州、郡治。二汉属。世祖神中置新城宫。有焉卿城、乐阳城。
上曲 阳前汉属常山,后汉属,晋属常山。真君七年并新市,景明元年复属。有平乐城。 有恆山、嘉山、黑山、尧山、黄山。
魏昌二汉、晋属,前汉曰苦陉,后汉章帝 改为汉昌,魏文帝改。有魏昌城、安城。
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冢、义台 城、新市城。
毋极二汉属,晋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母极城。有新城、廉台。
安喜二汉、晋属,前汉曰安险,后汉章帝改。有天井泽、安喜城、赵尧祠。
唐二汉、晋属。有左人城、寡妇城、唐水、狼山祠。
常山郡汉高帝置,曰恆山郡,文帝讳恆,改为常山,后汉建武中省真定郡属焉。 孝章建初中为淮阳,永元二年复。
领县七
户五万六千八百九十
口二十四万八千六百二十二
九门二汉、晋属,有常山城、九门城。有安乐垒、燕赵神、受阳垒、明台神。
真定前汉属真定国,后汉、晋属。故东垣,汉高帝十一年改。有赵朔祠。
行唐二汉、晋曰南行唐,属,后改。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二十一年罢郡立。熙平中 移犊乾城,治唐城。
蒲吾二汉、晋属。有嘉阳城。
灵寿二汉、晋属。有所 山、西王母祠、慈水。
井陉二汉、晋属。有回星城。
石邑前汉属,后汉罢, 晋复属。有石邑城。
钜鹿郡秦置,后汉建武中省广平国属焉。
领县三
户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二
口十三万二百三十九
曲阳二汉、晋属赵国,曰下曲阳,后改。有临平城、真乡城、曲乡城,有尧祠、 青丘。
槀城前汉属真定,后汉属,晋罢,太和二十年复。有肥垒。
鄡二汉、 晋属。有鄡城、安定城。有西门、赵君神,有青丘、牛丘、黄丘、驰丘、灵丘。
博陵郡汉桓帝置。
领县四
户二万七千八百一十二
口一十三万五千七十
饶阳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属。有鲁口城、博陵城、三良神、饶阳城。
安平前汉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属,治安平城。有楼、女贵人神。
深泽前汉 属涿,后汉属安平,晋属。二汉、晋曰南深泽,后改。有女蜗神祠
安国二汉 属中山,晋属。真君七年并深泽,景明二年复,有盐石渊、安国城。
北平郡孝昌中分中山置,治北平城。
领县三
户一万三千三十四
口六万五千一百二
蒲阴二汉、晋属中山。前汉曰曲逆,章帝改名。有莆阴城、安国城、安阳、赤 泉神。
北平二汉、晋属中山。有北平城、木门城。
望都二汉、晋属中山。 有高昌城、朝阳城、伊祁山。有尧神、孙山。
冀州后汉治高邑、袁绍、曹操为冀州,治鄴,魏、晋治信都,晋世邵续治厌次, 慕容垂治信都。皇始二年平信都,仍置。
领郡四
县二十一
户十二万五千六百四十六
口四十六万六千六百一
长乐郡汉高帝置,为信都郡,景帝二年为广川国,明帝更名乐成,安帝改曰安 平,晋改。
领县八
户三万五千六百八十三
口十四万三千一百四十五
堂阳前汉属钜鹿,后汉、晋属安平国,后属,有荆丘。
枣强前汉属清河, 后汉罢,晋复,属广川。神瑞二年,并广川,太和二十二年后属。有煮枣城。
扶柳前汉属,后汉、晋属安平国。真君三年并堂阳,景明元年复。
索卢晋属广川。神瑞二年并广川,太和二十二年复属。有索卢城。
广川前 汉属,后汉属清河,晋属广川,后属。
南宫前汉属,后汉、晋属安平,后属。
信都二汉、晋属。有武阳城、安城、辟阳城。
下博二汉、晋属。
渤海 郡汉高帝置,世祖初改为沦水郡,太和二十一年复。
领县四
户三万七千九百七十二
口十四万四百八十二
南皮二汉、晋属。有勃海城。
东光二汉、晋属。
修前汉、晋属,号脩, 后改。有董仲舒祠。
安陵晋置,勃属。
武邑郡晋武帝置。
领县五
户二万九千七百七十五
口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九
武遂前汉属河间,后汉、晋属安平,后属。
阜城前汉属渤海,后汉属安平, 晋属渤海,后属。有弓高城。
灌津前汉属信都,后汉、晋属安平,后属。有窦 氏冢。
武邑前汉属信都,后汉、晋属安平,后属。
武强神光一年并武邑, 太和十八复。有武强渊。
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渤海,中兴中复。
领县四
户二万二千二百一十六
口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六
平原二汉、晋属平原。真君三年并鬲,太和二十一年复,属渤海,后属。
安德二汉、晋属平原,后属渤海,后属。
绎幕二汉、晋属清河,真君三年并武 城,太和二十一年复,后属。
鬲二汉、晋属平原,后属渤海,后属。治临齐城。
并州汉、晋治晋阳,晋末治台壁,后治晋阳。皇始元年平,仍置。
领郡五
县二十六
户十万七千九百八十三
口四十八万二千一百四十
太原郡
领县十
户四万五千六
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七十八
晋阳二汉、晋属,真君九年罢榆次属焉。有介子推祠。西南有悬壅山,一名龙 山,晋水所出,东入汾。有晋王祠、梗阳城。同过水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 廉山。一出原过祠下,五水合道,故曰“同过”,西南入汾。出帝永昌中霸朝置大 丞相府,武定初,齐献武王上置晋阳宫。
祁二汉、晋属。有祁城、祁奚墓、周 党冢、太谷水、赵襄子城。
榆次二汉、晋属,真君九年并晋阳,景明元年复。 有鹿台山祠。长宁水,西北合同过。
中都二汉、晋属。有榆次城、寿阳城、平 谭城、原过祠、早山。
邬二汉、晋属,后罢,太和十九年复。有中都。有邬城、 太岳山。虑水,入区夷泽。
平遥二汉、晋为平陶属,后改。有京陵城、平遥城、 过山。
沾二汉属上党,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平郡属焉。有夹山。豫水出得 车岭,西北入汾。有汾阳、追城。
受阳晋属乐平,真君九年罢乐平,属有大陵 城、文谷水。
长安泰常二年置,真君中省,景明初复。有二陵城、三角城。 阳邑二汉、晋属,真君九年罢,景明二年复。有白壁岭、樊阳水、八表山、徐水。
上党郡秦置,治壶关城,前汉治长子城,董卓作乱,治壶关城,慕容俊治安民 城,后迁壶关城。皇始元年迁治安民。真君中复,治壶关。有白马祠、刘公祠、上 党关、石井关、天井关。
领县五
户二万五千九百三十七
口十万四千四百七十五
屯留二汉、晋属,有屯留城。凤皇山,一名天冢山。大王山,上有关龙逢祠。 有疑山、迈泽、黄沙岭。绛水自寄氏界来入浊漳,因名交漳。余五城。阳水源出三 槐山,东流合军台水,东南入绛水。
长子二汉、晋属,慕容永所都。有廉山, 浊漳出焉。有长子城、应城、倾城、幸城。长湾水东流至梁川,北入浊漳。羊头山 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谷处。有泉北流至陶乡,名陶水,合羊头山水, 北流入浊漳。有鲍宣墓。
壶关二汉、晋属,后罢,太和十三年复。有羊肠坂、 静林山。鸡鸣岭,一名大山。有赤壤川,其地寒而早霜。鲁般门,一名天门。微子 城、铁鼓山、五马门、令狐征君墓、五龙祠。
寄氏二汉为猗氏,属。晋。景明 元年复,改。有猗氏城。三想山北有水,源出蒲谷,东南流入给水。有八礼泉、上 党谷。有盘秀岭,蓝水出其南,东流入浊漳。有方山、伏牛山。
乐阳普泰中分 长子、寄氏置。有望天岭,绛水所出。有尧庙。
乡郡石勒分上党置武乡郡,后罢,延和二年置。
领县四
户一万六千二百一十
口五万五千九百六十一
阳城二汉、晋属上党,曰涅,永安中改。有涅城。复甑山,涅水出焉,东南合 武乡水。
襄垣二汉、晋属上党。有五音山神祠、襄垣城、临川城。
乡郡治。 晋属上党,真君九年罢辽阳属焉。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方山,上有尧庙。三 台岭上有李阳墓,有古麻池,即石勒与李阳所争池。
铜鞮二汉、晋属上党。有 铜鞮城。石弟水东行入漳。有乌苏城、沙石堆。有尧祠。
乐平郡后汉献帝置,真君九年治太原,孝昌二年复,治沾城。
领县三
户一万八千二百六十七
口六万八千一百五十九
辽阳晋属,真君九年并乡,孝昌二年复。有黄泽岭、辽阳城。
乐平晋属, 真君九年并治,孝昌二年复。有象出祠、沾岭、八赋岭。
石艾前汉属太原,后 罢,晋属。真君九年罢,孝昌六年复故名上艾,后改。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 妒女泉及祠。
襄垣郡建义元年置,治襄垣城。
领县四
户七千五百一十三
口三万六千五百六十七
襄垣郡治。建义元年分乡郡之襄垣置。有安民城、襄垣城。
五原建义元年 分乡郡之铜鞮置。建义建义元年分上党之屯留置,有鹿台山及祠。
刈陵二汉、 晋曰潞,属上党,真君十一年改,后属。有伏牛山、黎城、三垄山、积布山、潞城、 武军城、涉城。有涉水、台壁。
瀛州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间、高阳,冀州章武、浮阳置,治赵都军城。
领郡三
户十万五千五百四十九
口四十五万一千五百四十二
高阳郡晋置高阳国,后改。
领县九
户三万五百八十六
口十四万一百七
高阳前汉属涿,后汉属间国,晋复。有郝神、高阳城。
博野有博陆城、侯 城、武城、中乡城。
蠡吾前汉属涿,后汉属中山,晋属。有清凉城、颛顼城、 蠡吾城、石羊垒。
易前汉属涿,后汉、晋属河间,后属。有易京。
扶舆前 汉属涿,后汉罢,晋复属前汉、晋曰樊舆,后罢。太和中改,复。
新城二汉、 晋曰北新城。前汉属中山,后汉属涿,晋属。
乐乡前汉属信都,后汉罢,晋复 属。有乐乡城。
永宁有班姬神、石兰神。
清苑高祖太和元年分新城置。
章武郡晋置章武国,后改。
领县五
户三万八千七百五十四
口十六万二千八百七十
成平前汉属渤海,后汉、晋属河间国,后属。治京城。有平城、乐平城。
平舒前汉属渤海后汉属河间国,晋属。二汉、晋曰东平舒。有章武城、平乡城。有 城头神、里城神。
束州前汉属渤海,后汉属河间国,晋属。有束州城。
文 安前汉属渤海,后汉属河间国,晋属。有文安、平曲城、广陵、赵君神。
西章 武正光中分沦州章武置。有章武城。
河间郡汉文帝置河间国,后汉光武并信都,和帝永元三年复,晋仍为国,后改。
领县四
户三万五千八百九
口十四万八千五百六十五
武垣前汉属涿郡,后汉、晋属。有武垣城、小陵城。
乐城二汉、晋属,治 河间城。有高平陵、二王陵。
中水前汉属涿郡,后汉、晋属河间国。
莫阝 后汉、晋属,治陵城。有鄚城。
殷州孝昌二年分定、相二州置,治广阿。
领郡三
县十五
户七万七千九百四十三
口三十五万七千一十六
赵郡秦邯郸,汉高帝为赵国,景帝又为邯郸,后汉建武中复,后改。
领县五
户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九
口十四万八千三百一十四
平棘二汉属常山,晋属。有平棘城。房子二汉属常山,晋属。有房子城、回车 城、平州城、嶂洪祠。元氏二汉属常山,晋属。有元氏城、大岭山。
高邑二汉 属常山。前汉曰鄗,后汉光武改,晋属。有墠亭祠、汉光武即位碑。有高邑城。
栾城太和十一年分平棘置,治关城。有栾城。
钜鹿郡永安二年分定州钜鹿置,治旧杨城。
领县四
户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七
口五万八千五百四十九
廮陶二汉、晋属,治廮陶城。有沃州城。
宋子二汉属,后罢。永安二年复, 治宋子城。
西经永字二年分经县置。有邑城、三女神。腹遥永安二年分廮陶置, 治杨城。有历城。
南赵郡太和十一年为南钜鹿,属定州,十八年属相州,后改。孝昌中属。
领县六
户三万二千四十六
口十五万一百一十三
平乡晋属,后罢。景明二年复,治钜鹿城。有平乡城。
南栾二汉属钜鹿, 晋罢,后复。真君六年并柏人,太和二十一年复。有南栾城。
钜鹿二汉、晋属 钜鹿,后属。
柏人二汉、晋属。有柏人城、柏乡城。
广阿前汉属钜鹿,后 罢。太和十三年复。有广阿城、尧台、大陆陂、铜马祠。
中丘前汉属常山,后 汉、晋属赵国,晋乱,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
沦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饶安城。
领郡三
县十二
户七万一千八百三
口二十五万一千八百七十九。
浮阳郡太和十一年分渤海、章武置,属瀛州,景明初并章武,熙平二年复。
领县四
户二万六千八百八十
口九万八千四百五十八
饶安二汉、晋属渤海。前汉曰千童,灵帝改。有无棣沟、西乡、茅焦冢。
浮阳郡治。二汉、晋属渤海。西接漳水,衡水入焉,今谓之合口。有浮水。
高 城二汉、晋属渤海,治高城。有平津乡。兴和中绾流民
立东西河郡隰城县。武定末 罢。
章武二汉属渤海,晋属章武,后属。治章武城。有汉武帝台。漳水,入海。 有沾水。大家姑祠。俗云海神,或云麻姑神。
乐陵郡晋为国,后改。
领县四
户二万四千九百九十八
口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四
乐陵郡治。二汉属平原,后属。魏初置义兴郡,晋太和中罢。有乐陵城、东乡 城、白麻泉神。
阳信二汉属渤海,晋属。治阳信城。有盐山神祠。
厌次二 汉属平原,后汉曰富平,孝明改,晋属。治马领城。有蒲台祠。有富城,邵续居之, 号邵城。中有铁柱神、羊阑城。
湿沃前汉属千乘国,后罢,晋复属。治乱城。 有故暗合、延乡城、后父城。
安德郡中兴初分乐陵置,太昌初罢,天平初复,治般界。
领县四
户一万九千九百二十五
口六万八千一百三十七
般二汉、晋属平原,后属渤海,熙平中属乐陵,后属。治般城。有故般河。 重合二汉、晋属渤海。正平元年并安陵,太和十八年复,后属渤海。熙平中属乐 陵,后属。治重合城。有苑康冢、劳敬通墓。
重平前汉属渤海,后罢,孝昌中 复属。有欧阳歙冢。
平昌二汉、晋属平原。后汉、晋曰西平昌,后罢。太和二 十二年复,属渤海。熙平中属乐陵,后属。治平昌城。
肆州治九原。天赐二年为镇,真君七年置州。
领郡三
县十一
户四万五百八十
口十八万一千六百三十三
永安郡后汉建安中置新兴郡,永安中改。
领县五
户二万二千七百四十八
口一十万四千一百八十五
定襄前汉属定襄,后汉属云中,晋属新兴。真君七年并云中、九原、晋昌属焉。 永安中属。有赵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关门山、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 抚城。
阳曲二汉、晋属太原,永安中属。有罗阴城、阳曲泽。
平寇真君七 年并三堆、朔方、定阳属焉。永安中属。有鸡头山神祠、三会河。
蒲子始光三 年置,真君七年并平河属焉。永安中属。有索山祠。
驴夷二汉属太原,曰虑虒, 晋罢,太和十年复改。永安中属。有思阳城、驴夷城、仓城、代王神祠。
秀客郡永兴二年置,真君七年并肆卢敷城二郡属焉。
领县四
户一万一千五百六
口四万七千二十四
秀容永兴二年置。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 护君神、风神。
石城永兴二年置。有大颓石神。
肆卢治新会城。真君七年 并三会属焉。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邗城。
敷城始光初置郡,真君七年 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轮泉神。
雁门郡秦置,光武建武十五年罢,二十七年复。天兴中属司州,太和十八年属。
领县二
户六千三百二十八
口三万四百三十四
原平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
广武前汉属太原,后汉、晋属。有东西二平原。
幽州治蓟城。
领郡三
县十八
户三万九千五百八十
口十四万五百三十六
燕郡故燕,汉高帝为燕国,昭帝改为广阳郡,宣帝更为国,后汉光武并上谷, 和帝永元年六年复为广阳郡,晋改为国,后改。
领县五
户五千七百四十八
口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九
蓟二汉属广阳,晋属。有燕昭王陵、燕惠王陵、狼山神、戾陵陂。
广阳二 汉属广阳,晋属。有广阳城。
良乡二汉属涿,晋属范阳,后属。治良乡城。有 大房山神。
军都前汉属上谷,后汉属广阳,晋属。有观石山、军都关、昌平城。
安城前汉属渤海,后汉属广阳,晋属。有安次城、苌道城。
范阳郡汉高帝置涿郡,后汉章帝改。
领县七
户二万六千八百四十八
口八万八千七百七
涿二汉属涿,晋属。有涿城、汉平城、鸾城。
固安二汉属涿,晋属。有固 安城、永阳城、金台、三公台、易台。
范阳二汉属涿,晋属。有长安城、范阳 城、梁门陂。
苌乡晋属。有苌乡城。
方城前汉属广阳,后汉属涿,晋属。 有临乡城、方城、韩侯城。
容城前、后汉属涿,晋属,后罢。太和中复。
遒二汉属涿,晋属。有辽城、南北二遒城。
渔阳郡秦始皇置。真君七年并北平郡属焉。
领县六
户六千九百八十四
口二万九千六百七十
雍奴二汉属,晋属燕国,后属。真君攻年并泉州属。有泉州城、雍奴城。
潞二汉属,晋属燕国,后属。真君七年并安乐、平谷属焉。有乐山神。
无终二 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无终城、狼山。
渔阳二汉属,晋罢,后复。有渔阳 城、阙乐城、桃花山。
土垠二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北平城。
徐无二 汉、晋属右北平,后属。有徐无城。
晋州孝昌中置唐州,建义元年改。治白马城。
领郡十二
县三十一
户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九
口十万三十九
平阳郡晋分河东置。真君四年置东雍州,太和十八年罢,改置。
领县五
户一万五千七百三十四
口五万八千五百七十一
禽昌二汉属河东,晋属,即汉、晋之北屈也。神元年世祖禽赫连昌,仍置禽 昌郡。真君二年改,七年并永安属焉。有乾城、郭城。
平阳二汉属河东,晋属, 州治。真君六年并禽昌,太和十一年复。有晋永、高梁城、龙子城、尧庙。
襄 陵二汉属河东,晋属。治襄陵城。
临汾二汉属河东,晋属。
真君七年并泰平, 太和十一年复。
泰平真君七年置。有泰平城、齐城。
北绛郡孝昌三年置。治绛。
领县二
户一千七百四十
口六千二百九十二
新安二汉属恆农,晋属河南,后罢。孝昌二年复,后属。
北绛二汉属河东, 晋属平阳。二汉、晋曰绛,后罢。太和十二年复,改属。
永安郡建义元年置。治永安城。
领县二
户二千九百三十二
口一万五百四十
永安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前汉曰彘,顺帝改。真君七年并禽昌,正始二年 复属。治仇池壁。有霍山祠、赵城。
杨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 一年复,后属。治杨城。有岳阳山、东明神。
北五城郡兴和二年置。
领县三
户二百一十二
口八百六十四
平昌兴和二年置。
石城兴和二年置。
北平昌兴和二年置。
定阳郡兴和四年置。
领县三
户四百九十八
口一千九百四十一
平昌兴和四年置。
西五城兴和四年置。
敷城郡天平四年置。
领县一
户九十
口三百五十九
敷城天平四年置。
河西郡天平四年置。
领县一
户二百五十六
口一千一百四十四
夏阳天平四年置。
五城郡天平中置。
领县三
户四百一十一
口一千六百一十八
北枣天平二年置。
南枣天平二年置。
永安元象元年置。
西河郡旧汾州西河民,孝昌二年为胡贼所破,遂居平阳界,还置郡。
领县三
户一千七百六十一
口四千九百九十七
永安孝昌中置。治白坑城。
隰城孝昌中置。
介休孝昌中置。
冀氏郡建义元年割平阳、郡置。
领县二
户一千三百二
口五千三百一十六
冀氏建义元年割禽昌、襄陵置。有冀氏城。
合阳建义元年置。有合阳城。
南绛郡建义初置。治会义川。
领县二
户八百三十六
口二千九百九十一
南绛太和十八年置,属正平郡,建义初属。
小乡建义元年罢。有小乡城。
义宁郡建义元年置,治孤远城。
领县四
户二千四百七十八
口八千四百六十六
围城建义元年置。治陶谷川。
义宁建义元年分禽昌置。
安泽建义元年 置。
沁源建义元年置。郡治。
怀州天安二年置,太和十八年罢,天平初复。
领郡二
县八
户二万一千七百四十
口九万八千三百一十五
河内郡汉高帝置。
领县四
户九千九百五
口四万二千六百一
野王二汉、晋属,州、郡治。有太行山、华岳神。
沁水二汉、晋属,治沁 城。有沁水、济水。
河阳二汉、晋属,后罢,孝昌中复。
轵后汉、晋属, 治轵城。有轵关。
武德郡天平初分河内置。
领县四
户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五
口五万五千七百一十四
平皋二汉、晋属河内。有平皋陂、平皋城、安昌城。
温二汉、晋属河内。 有温、浿水。
怀二汉、晋属河内。有长陵城、怀城。
州二汉、晋属河内。 有雍城、中都城、金城。
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 高都城。
领郡四
县十
户一万八千九百四
口七万五千三百
高都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刻六千四百九十九
口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五
高都二汉、晋属上党,后属。
阳阿二汉属上党,晋罢,后复属,有武靳关。
长平郡永安中置。治玄氏城。
领县二
户五千四百一十二
口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八
高平永安中置。治高平城。
玄氏二汉、晋属上党郡治。有羊头山。
安平郡
领县二
户五千六百五十八
口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
端氏二汉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真七年省,太和二十年复。
濩泽二汉 属河东,晋属平阳,后属。
泰宁郡孝昌中置,及县。
领县四
户一千三百三十五
口五千三百三十
东永安
西河
西濩泽
高延
汾州延和三年为镇,太和十二年置州。治蒲子城。孝昌中陷,移治西河。
领郡四
县十
户六千八百二十六
口三万一千二百一十
西河郡汉武帝置,晋乱罢。太和八年复。治兹氏城。
领县三
户五千三百八十八
口二万五千三百八十八
隰城二汉、晋属。太延中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复。有虞城、阳城。
介休 二汉属太原,晋属。晋乱罢,太和八年复。有木瓜山、邬城。有郭林宗墓、介休城、 太岳山祠。
永安太和十七年分隰城置。
吐京郡真君九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二
户三百八十四
口一千五百一十三
新城世祖名岭东,太和二十一年改。
吐京世祖名岭西,太和二十一年改。
五城郡正平二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三
户二百五十七
口一千一百一
五城世祖名京军,太和二十一年改。有鸡亭。
平昌世祖名刑军,太和二十 一年改。有白马谷。
石城世祖为定阳,太和二十一年改。
定阳郡旧属东雍州,延兴四年分属焉。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领县二
户七百九十七
口三千二百八
定阳延兴四年置。
昌宁延兴四年置。有阴、阳二城。
东雍州世祖置,太和中罢,天平初复。
领郡三
县八
户六千二百四十一
口三万四百
邵郡皇兴四年置邵上郡,太和中并河内,孝昌中改复。
领县四
户五十二
口一百五十八
白水有马头山。
清廉有清廉山、白马山。
并白狼、建德、望平属焉。有金紫城。
阳武正光末置。有三合 城。
辽东郡秦置,后罢。正光中复。治固都城。
领县二
户一百三十一
口八百五十五
襄平二汉、晋属后罢。正光中复。有青山。
新昌二汉、晋属,后罢。正光 中复。
乐良郡前汉武帝置,二汉、晋曰乐浪,后改,罢。正光末复。治连城。
领县二
户二百一十九
口一千八
永洛正光末置。有鸟山。
带方二汉属,晋属带方,后罢。正光末复属。
冀阳郡真君八年并昌黎,武定五年复。
领县二
户八十九
口二百九十六
平刚
柳城
营丘郡正光末置。
领县二
户一百八十二
口七百九十四
富平正光末置。
永安正光末置。
平州晋置。治肥如城。
领郡二
县五
户九百七十三
口三千七百四十一
辽西郡秦置。
领县三
户五百三十七
口一千九百五
肥如二汉、晋属。有孤竹山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
阳 乐二汉、晋属,真君七年并令支合资属焉。有武历山、覆舟山、林榆山、太真山。
海阳二汉、晋属。有横山、新妇山、清水。
北平郡秦置。
领县二
户四百三十
口一千八百三十六
朝鲜二汉、晋属乐浪,后罢。延和元年徙朝鲜民於肥如,复置,属焉。
新 昌前汉属涿,后汉、晋属辽东,后属,有卢龙山。
恆州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寄治肆 州秀容郡城。
领郡八
县十四
代郡秦置,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
领县四
平城二汉、晋属雁门,后属。
太平
武周二汉属雁门,晋罢,后复属。
永固。
善无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善无前汉属雁门,后汉属定襄,后属。
沃阳
梁城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参合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
裋鸿一本作祗鸿
繁畤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崞山二汉、晋曰崞,属雁门,后改属。
繁畤二汉、晋属雁门,后改属。
高柳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安阳二汉曰东安阳,属代郡,晋属,后改属。
高柳二汉属代郡,晋罢,后 复属。
北灵丘郡天平二年置。
领县二
灵丘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
莎泉
内附郡天平二年置。
灵丘郡天平二年置。
朔州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今寄 治并州界。
领郡五
县十三
大安郡
领县二
狄那
捍殊
广宁郡
领县二
石门
中川
神武郡
领县二
尖山
殊颓
太平郡
领县三
太平
太清
永宁
附化郡
领县四
附化
息泽
五原
广牧
云州旧置朔州,后陷,永熙中改,寄治并州界。
领郡四
县九
盛乐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归顺永兴中置,州、郡治。
还安永熙中置。
云中郡秦置。
领县二
延民永兴中置。
云阳永熙中置。
建安郡永熙中置。
领县二
永定永熙中置。
永乐永熙中置。
真兴郡永熙中置。
领郡三
真兴永熙中置。
建义永熙中置。
南恩永熙中置。
蔚州永安中改怀荒、御夷二镇置,寄治并州邬县界。
领县三
县七
始昌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干门永安中置。
兰泉永安中置。
忠义郡永安中置。
领县二
苇池永安中置。
杨柳永安中置。
附恩郡永平中置。
领县三
西凉天平中置。
利石天平中置。
化政天平中置。
显州天安中置。治汾州六壁城。
领郡四
县四
定戎郡天安中置。治瓜城。
领县二
零山天安中置。
阳林永安中置。
建平郡天安中置,州治。
领县二
升原永安中置。
赤谷永安中置。
真君郡天平中置,治东多城。
武昌郡武定四年置,治围城。
廓州武定元年置。治肆州敷城界郭城。
领郡三
广安郡武定元年置。
永定郡武定元年置。
建安郡武定元年置。
武州武定元年置。治雁门川,武定三年始立州城。
领郡三
县四
吐京郡武定八年置。
领县二
吐京武定三年置。
新城武定三年置。
齐郡武定元年置,州治。
领县二
昌国武定元年置。
安平武定元年置。
新安郡武定元年置。
西夏州寄治并州界。
领郡二
太安郡
神武郡。
宁州兴和中置,寄治汾州介休城。
领郡四
武康郡武定四年置,治东多城。
灵武郡武定元年置。
初平郡武定元年置。
武定郡武定元年置。
灵州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中改,后陷关西。天平中置,寄治汾州隰城县 界。郡县关。
前自恆州已下十州,永安已后,禁旅所出,户口之数,并不得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五-译文
属于濮阳,后来归属。有朝沟、白马、樊城、凡豪城。
凉城有凉城、南中城、西王母祠。
酸枣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陈留,后来归属。有酸枣城、肺山、白沙渊、望气台、五马渊。
长垣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陈留,后来归属。真君八年并入外黄,景明三年恢复。有平丘城、匡城、蒲城、子路祠、长垣城、卫灵公祠、龙城。
长乐在武泰初年从凉城分出设立,有盘。
北广平郡在永安年间从广平分出设立。
管辖三个县。
有一万六千六百九十一户。
有九万一千一百四十八人。
南和在汉代属于广平,后汉属于钜鹿,晋代属于,后来并入任。太和二十年恢复。有左阳亭、沙陵、南和城又名嘉和城、安丰城。
任在汉代属于广平,后汉属于钜鹿,晋代属于。有广平乡城、如乡城、丰城、张相祠。
襄国在秦代是信都,项羽改名。汉代和晋代属于赵国,后来并入任。太和二十年恢复。有襄国城。
林虑郡在永安元年设立。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一户。
有五万二千三百七十二人。
林虑在汉代属于河内,晋代属于汲郡。汉代名为隆虑,后汉避殇帝名讳改名。真君六年并入鄴,太和二十一年恢复。有陵阳河,向东流成为垣。
临淇在天平初年从朝歌、林虑、共县分出设立。有王莽岭。源河,向东流成为淇。有黎川、祜柏岭、黎城、淇城。
共在汉代属于河内,晋代属于汲。天增年间属于。有星城、凡城、旧水陂、柏门山。桓门水,向南流成为太清水。有檐山、白鹿山。
魏德在天平二年从朝歌分出设立。有累山、冷泉。
丘顿郡在晋武帝时设立。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七千零二十二户。
有八万七千零六十三人。
顿丘在太和年间并入汲郡,余民在畿处者在景明年间设立。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
卫国在汉代属于东郡,晋代属于。汉代名为观,后汉光武帝改名。有卫国城、卫康叔冢、子路冢、蒯聩冢、孔悝冢、卫辄冢、卫灵公冢、武乡城。
临黄在真君三年并入卫国,太和十九年恢复。有宫城、黄城、卫新台、昌乡水。
阴安在汉代属于魏郡,晋代属于。真君三年并入卫国,太和十九年恢复。有阴安城。审食其冢。
氵仆阳郡在晋代设立,天兴年间属于兗州,太和十一年属于齐州,孝昌末年又属于西兗。天平初年属于。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四户。
有五万五千五百一十二人。
廪丘在汉代属于东郡,后汉属于济阴,晋代属于。有羊角哀左伯桃冢、管公明冢。氵仆阳在汉代属于东郡,晋代属于。
城阳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济阴,后来归属。有瓠子河、雷泽。
鄄城在汉代属于济阴,晋代属于。
黎阳郡在孝昌年间从汲郡分出设立,治所在黎阳城。
管辖三个县。
有一万一千九百八十户。
有五万零四百五十七人。
黎阳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魏郡,后来撤销,孝昌年间恢复属于。有黎阳山。
东黎在永安元年从黎阳分出设立。
顿丘在汉代属于东郡,晋代属于顿丘,太和十八年属于汲,后来归属。永安元年分入内黄,天平年间撤销。
清河郡在汉高帝时设立。
管辖四个县。
有二万六千零三十三户。
有十二万三千六百七十人。
清河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汉代名为厝,后汉安帝改为甘陵,晋代改名。有河城。
贝丘在汉代和晋代属于。
侯城在太和十三年设立。有侯城。
武城在汉代和晋代名为东武城,属于,后来改名。有武城。有暗閤。
定州在太祖皇始二年设立安州,天兴三年改名。
管辖五个郡,二十四个县。
有十七万七千五百零一户。
有八十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四人。
中山郡在汉高帝时设立,景帝三年改为国,后来改名。
管辖七个县。
有五万二千五百九十二户。
有二十五万五千二百四十一人。
卢奴是州、郡的治所。在汉代属于。世祖神年间设立新城宫。有焉卿城、乐阳城。
上曲阳在汉代属于常山,后汉属于,晋代属于常山。真君七年并入新市,景明元年恢复属于。有平乐城。有恆山、嘉山、黑山、尧山、黄山。
魏昌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汉代名为苦陉,后汉章帝改为汉昌,魏文帝改名。有魏昌城、安城。
新市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有蔺相如冢、义台城、新市城。
毋极在汉代属于,晋代撤销。太和十二年恢复,治所在母极城。有新城、廉台。
安喜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汉代名为安险,后汉章帝改名。有天井泽、安喜城、赵尧祠。
唐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有左人城、寡妇城、唐水、狼山祠。
常山郡在汉高帝时设立,名为恆山郡,文帝讳恆,改为常山,后汉建武年间撤销真定郡属于。孝章建初年间为淮阳,永元二年恢复。
管辖七个县。
有五万六千八百九十户。
有二十四万八千六百二十二人。
九门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有常山城、九门城。有安乐垒、燕赵神、受阳垒、明台神。
真定在汉代属于真定国,后汉和晋代属于。原为东垣,汉高帝十一年改名。有赵朔祠。
行唐在汉代和晋代名为南行唐,属于,后来改名。太和十四年设立唐郡,二十一年撤销郡设立。熙平年间移治犊乾城,治所在唐城。
蒲吾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有嘉阳城。
灵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有所山、西王母祠、慈水。
井陉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有回星城。
石邑在汉代属于,后汉撤销,晋代恢复属于。有石邑城。
钜鹿郡在秦代设立,后汉建武年间撤销广平国属于。
管辖三个县。
有二万七千一百七十二户。
有十三万零二百三十九人。
曲阳在汉代和晋代属于赵国,名为下曲阳,后来改名。有临平城、真乡城、曲乡城,有尧祠、青丘。
槀城在汉代属于真定,后汉属于,晋代撤销,太和二十年恢复。有肥垒。
鄡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有鄡城、安定城。有西门、赵君神,有青丘、牛丘、黄丘、驰丘、灵丘。
博陵郡在汉桓帝时设立。
管辖四个县。
有二万七千八百一十二户。
有十三万五千零七十人。
饶阳在汉代属于涿,后汉属于安平,晋代属于。有鲁口城、博陵城、三良神、饶阳城。
安平在汉代属于涿,后汉属于安平,晋代属于,治所在安平城。有楼、女贵人神。
深泽在汉代属于涿,后汉属于安平,晋代属于。汉代和晋代名为南深泽,后来改名。有女蜗神祠。
安国在汉代属于中山国,晋代也属于中山国。真君七年并入深泽县,景明二年恢复,有盐石渊、安国城。
北平郡在孝昌年间从中山国分出设立,治所在北平城。
管辖三个县。
有一万三千零三十四户。
有六万五千一百零二口人。
蒲阴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中山国。前汉时叫曲逆,章帝时改名。有莆阴城、安国城、安阳、赤泉神。
北平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中山国。有北平城、木门城。
望都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中山国。有高昌城、朝阳城、伊祁山。有尧神、孙山。
冀州在后汉时治所在高邑,袁绍、曹操为冀州牧时,治所在鄴城,魏、晋时治所在信都,晋代邵续治所在厌次,慕容垂治所在信都。皇始二年平定信都,仍设治所。
管辖四个郡。
二十一个县。
有十二万五千六百四十六户。
有四十六万六千六百零一口人。
长乐郡是汉高帝设立的,原为信都郡,景帝二年改为广川国,明帝时改名为乐成,安帝时改为安平,晋代又改。
管辖八个县。
有三万五千六百八十三户。
有十四万三千一百四十五口人。
堂阳在前汉时属于钜鹿郡,后汉、晋代属于安平国,后来属于长乐郡,有荆丘。
枣强在前汉时属于清河郡,后汉时撤销,晋代恢复,属于广川郡。神瑞二年并入广川郡,太和二十二年后属于长乐郡。有煮枣城。
扶柳在前汉时属于信都郡,后汉、晋代属于安平国。真君三年并入堂阳县,景明元年恢复。
索卢在晋代属于广川郡。神瑞二年并入广川郡,太和二十二年恢复属于长乐郡。有索卢城。
广川在前汉时属于信都郡,后汉时属于清河郡,晋代属于广川郡,后来属于长乐郡。
南宫在前汉时属于信都郡,后汉、晋代属于安平国,后来属于长乐郡。
信都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信都郡。有武阳城、安城、辟阳城。
下博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信都郡。
渤海郡是汉高帝设立的,世祖初年改为沦水郡,太和二十一年恢复。
管辖四个县。
有三万七千九百七十二户。
有十四万零四百八十二口人。
南皮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渤海郡。有勃海城。
东光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渤海郡。
修在前汉时属于渤海郡,晋代也属于渤海郡,后来改名为脩。有董仲舒祠。
安陵是晋代设立的,属于渤海郡。
武邑郡是晋武帝设立的。
管辖五个县。
有二万九千七百七十五户。
有十四万四千五百七十九口人。
武遂在前汉时属于河间国,后汉、晋代属于安平国,后来属于武邑郡。
阜城在前汉时属于渤海郡,后汉时属于安平国,晋代属于渤海郡,后来属于武邑郡。有弓高城。
灌津在前汉时属于信都郡,后汉、晋代属于安平国,后来属于武邑郡。有窦氏冢。
武邑在前汉时属于信都郡,后汉、晋代属于安平国,后来属于武邑郡。
武强在神光一年并入武邑县,太和十八年恢复。有武强渊。
安德郡在太和年间设立,不久并入渤海郡,中兴年间恢复。
管辖四个县。
有二万二千二百一十六户。
有六万八千三百九十六口人。
平原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平原郡。真君三年并入鬲县,太和二十一年恢复,属于渤海郡,后来属于安德郡。
安德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平原郡,后来属于渤海郡,再后来属于安德郡。
绎幕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清河郡,真君三年并入武城县,太和二十一年恢复,后来属于安德郡。
鬲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平原郡,后来属于渤海郡,再后来属于安德郡。治所在临齐城。
并州在汉代和晋代治所在晋阳,晋末治所在台壁,后来治所在晋阳。皇始元年平定,仍设治所。
管辖五个郡。
二十六个县。
有十万七千九百八十三户。
有四十八万二千一百四十口人。
太原郡。
管辖十个县。
有四万五千零六户。
有二十万七千五百七十八口人。
晋阳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太原郡,真君九年撤销榆次县并入晋阳县。有介子推祠。西南有悬壅山,又名龙山,晋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入汾河。有晋王祠、梗阳城。同过水发源于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五水合流,因此叫“同过”,向西南流入汾河。出帝永昌年间霸朝设立大丞相府,武定初年,齐献武王上置晋阳宫。
祁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太原郡。有祁城、祁奚墓、周党冢、太谷水、赵襄子城。
榆次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太原郡,真君九年并入晋阳县,景明元年恢复。有鹿台山祠。长宁水,向西北与同过水合流。
中都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太原郡。有榆次城、寿阳城、平谭城、原过祠、早山。
邬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太原郡,后来撤销,太和十九年恢复。有中都。有邬城、太岳山。虑水,流入区夷泽。
平遥在汉代和晋代时叫平陶,属于太原郡,后来改名。有京陵城、平遥城、过山。
沾在汉代属于上党郡,晋代属于乐平郡。真君九年撤销乐平郡,属于太原郡。有夹山。豫水发源于得车岭,向西北流入汾河。有汾阳、追城。
受阳在晋代属于乐平郡,真君九年撤销乐平郡,属于太原郡。有大陵城、文谷水。
长安在泰常二年设立,真君年间撤销,景明初年恢复。有二陵城、三角城。阳邑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太原郡,真君九年撤销,景明二年恢复。有白壁岭、樊阳水、八表山、徐水。
上党郡是秦代设立的,治所在壶关城,前汉时治所在长子城,董卓作乱时治所在壶关城,慕容俊治安民城,后来迁到壶关城。皇始元年迁到安民城。真君年间恢复,治所在壶关城。有白马祠、刘公祠、上党关、石井关、天井关。
管辖五个县。
有二万五千九百三十七户。
有十万四千四百七十五口人。
屯留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上党郡,有屯留城。凤皇山,又名天冢山。大王山,上有关龙逢祠。有疑山、迈泽、黄沙岭。绛水从寄氏县界流入浊漳河,因此叫交漳。还有五座城。阳水发源于三槐山,向东流与军台水合流,向东南流入绛水。
长子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上党郡,慕容永曾在此建都。有廉山,浊漳河发源于此。有长子城、应城、倾城、幸城。长湾水向东流到梁川,向北流入浊漳河。羊头山下有神农泉,北有谷关,是神农得嘉谷的地方。有泉水向北流到陶乡,叫陶水,与羊头山水合流,向北流入浊漳河。有鲍宣墓。
壶关在汉代和晋代都属于上党郡,后来撤销,太和十三年恢复。有羊肠坂、静林山。鸡鸣岭,又名大山。有赤壤川,这里寒冷且早霜。鲁般门,又名天门。微子城、铁鼓山、五马门、令狐征君墓、五龙祠。
寄氏在汉代叫猗氏,属于上党郡。晋代。景明元年恢复,改名。有猗氏城。三想山北有水,发源于蒲谷,向东南流入给水。有八礼泉、上党谷。有盘秀岭,蓝水发源于南面,向东流入浊漳河。有方山、伏牛山。
乐阳在普泰年间从长子、寄氏分出设立。有望天岭,绛水发源于此。有尧庙。
乡郡是石勒从上党郡分出设立武乡郡,后来撤销,延和二年设立。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六千二百一十户
有五万五千九百六十一口人
阳城在汉代和晋代属于上党郡,原名涅,永安年间改名。有涅城。复甑山,涅水从这里发源,向东南流与武乡水汇合。
襄垣在汉代和晋代属于上党郡。有五音山神祠、襄垣城、临川城。
乡郡的治所。晋代属于上党郡,真君九年撤销辽阳并入乡郡。有武乡城、魏城、榆社城。方山,山上有尧庙。三台岭上有李阳墓,有古麻池,就是石勒与李阳争夺的池子。
铜鞮在汉代和晋代属于上党郡。有铜鞮城。石弟水向东流入漳水。有乌苏城、沙石堆。有尧祠。
乐平郡是后汉献帝设置的,真君九年治所在太原,孝昌二年恢复,治所在沾城。
管辖三个县
有一万八千二百六十七户
有六万八千一百五十九口人
辽阳在晋代属于乐平郡,真君九年并入乡郡,孝昌二年恢复。有黄泽岭、辽阳城。
乐平在晋代属于乐平郡,真君九年并入治所,孝昌二年恢复。有象出祠、沾岭、八赋岭。
石艾在前汉属于太原郡,后来撤销,晋代又属于乐平郡。真君九年撤销,孝昌六年恢复原名上艾,后来改名。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
襄垣郡在建义元年设置,治所在襄垣城。
管辖四个县
有七千五百一十三户
有三万六千五百六十七口人
襄垣郡的治所。建义元年从乡郡分出襄垣设置。有安民城、襄垣城。
五原在建义元年从乡郡的铜鞮分出设置。建义元年从上党的屯留分出设置,有鹿台山及祠。
刈陵在汉代和晋代叫潞,属于上党郡,真君十一年改名,后来属于襄垣郡。有伏牛山、黎城、三垄山、积布山、潞城、武军城、涉城。有涉水、台壁。
瀛州在太和十一年从定州的河间、高阳,冀州的章武、浮阳分出设置,治所在赵都军城。
管辖三个郡
有十万五千五百四十九户
有四十五万一千五百四十二口人
高阳郡在晋代设置高阳国,后来改为郡。
管辖九个县
有三万五百八十六户
有十四万一百七口人
高阳在前汉属于涿郡,后汉属于河间国,晋代恢复。有郝神、高阳城。
博野有博陆城、侯城、武城、中乡城。
蠡吾在前汉属于涿郡,后汉属于中山郡,晋代属于高阳郡。有清凉城、颛顼城、蠡吾城、石羊垒。
易在前汉属于涿郡,后汉、晋代属于河间郡,后来属于高阳郡。有易京。
扶舆在前汉属于涿郡,后汉撤销,晋代恢复属于前汉、晋代叫樊舆,后来撤销。太和年间改名,恢复。
新城在汉代和晋代叫北新城。前汉属于中山郡,后汉属于涿郡,晋代属于高阳郡。
乐乡在前汉属于信都郡,后汉撤销,晋代恢复属于高阳郡。有乐乡城。
永宁有班姬神、石兰神。
清苑在高祖太和元年从新城分出设置。
章武郡在晋代设置章武国,后来改为郡。
管辖五个县
有三万八千七百五十四户
有十六万二千八百七十口人
成平在前汉属于渤海郡,后汉、晋代属于河间国,后来属于章武郡。治所在京城。有平城、乐平城。
平舒在前汉属于渤海郡,后汉属于河间国,晋代属于章武郡。汉代和晋代叫东平舒。有章武城、平乡城。有城头神、里城神。
束州在前汉属于渤海郡,后汉属于河间国,晋代属于章武郡。有束州城。
文安在前汉属于渤海郡,后汉属于河间国,晋代属于章武郡。有文安、平曲城、广陵、赵君神。
西章武在正光年间从沦州的章武分出设置。有章武城。
河间郡在汉文帝时设置河间国,后汉光武帝并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三年恢复,晋代仍为国,后来改为郡。
管辖四个县
有三万五千八百零九户
有十四万八千五百六十五口人
武垣在前汉属于涿郡,后汉、晋代属于河间郡。有武垣城、小陵城。
乐城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城。有高平陵、二王陵。
中水在前汉属于涿郡,后汉、晋代属于河间国。
莫阝在后汉、晋代属于河间郡,治所在陵城。有鄚城。
殷州在孝昌二年从定州、相州分出设置,治所在广阿。
管辖三个郡
十五个县
有七万七千九百四十三户
有三十五万七千零一十六口人
赵郡在秦代是邯郸,汉高帝时设为赵国,景帝时又设为邯郸,后汉建武年间恢复,后来改为郡。
管辖五个县
有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九户
有十四万八千三百一十四口人
平棘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常山郡,晋代属于赵郡。有平棘城。房子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常山郡,晋代属于赵郡。有房子城、回车城、平州城、嶂洪祠。元氏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常山郡,晋代属于赵郡。有元氏城、大岭山。
高邑在汉代属于常山郡。前汉叫鄗,后汉光武帝改名,晋代属于赵郡。有墠亭祠、汉光武即位碑。有高邑城。
栾城在太和十一年从平棘分出设置,治所在关城。有栾城。
钜鹿郡在永安二年从定州的钜鹿分出设置,治所在旧杨城。
管辖四个县
有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七户
有五万八千五百四十九口人
廮陶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钜鹿郡,治所在廮陶城。有沃州城。
宋子在汉代属于钜鹿郡,后来撤销。永安二年恢复,治所在宋子城。
西经在永字二年从经县分出设置。有邑城、三女神。腹遥在永安二年从廮陶分出设置,治所在杨城。有历城。
南赵郡在太和十一年设为南钜鹿,属于定州,十八年属于相州,后来改为郡。孝昌年间属于殷州。
管辖六个县
有三万二千零四十六户
有十五万零一百一十三口人
平乡在晋代属于钜鹿郡,后来撤销。景明二年恢复,治所在钜鹿城。有平乡城。
南栾在汉代属于钜鹿郡,晋代撤销,后来恢复。真君六年并入柏人,太和二十一年恢复。有南栾城。
钜鹿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钜鹿郡,后来属于南赵郡。
柏人在汉代和晋代属于钜鹿郡。有柏人城、柏乡城。
广阿在前汉属于钜鹿郡,后来撤销。太和十三年恢复。有广阿城、尧台、大陆陂、铜马祠。
中丘在前汉属于常山郡,后汉、晋代属于赵国,晋代混乱时撤销。太和二十一年恢复。有中丘城、伯阳城、鹊山祠。
沦州在熙平二年从瀛州、冀州分出设置,治所在饶安城。
管辖三个郡
十二个县
有七万一千八百零三户
有二十五万一千八百七十九口人。
浮阳郡在太和十一年从渤海郡、章武郡分出设置,属于瀛州,景明初年并入章武郡,熙平二年恢复。
管辖四个县
有二万六千八百八十户
有九万八千四百五十八口人
饶安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渤海郡。前汉叫千童,灵帝时改名。有无棣沟、西乡、茅焦冢。
浮阳郡的治所。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渤海郡。西接漳水,衡水流入,现在叫合口。有浮水。
高城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渤海郡,治所在高城。有平津乡。兴和年间收留流民。
设立东西河郡隰城县。武定末年撤销。
章武在汉代属于渤海郡,晋代属于章武郡,后来归属。治所在章武城。有汉武帝台。漳水流入大海。有沾水。大家姑祠。民间传说为海神,也有人说是麻姑神。
乐陵郡在晋代是国,后来改为郡。
管辖四个县。
有户口二万四千九百九十八。
人口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四。
乐陵郡的治所。在汉代属于平原郡,后来归属。魏初设立义兴郡,晋太和年间撤销。有乐陵城、东乡城、白麻泉神。
阳信在汉代属于渤海郡,晋代归属。治所在阳信城。有盐山神祠。
厌次在汉代属于平原郡,后汉称为富平,孝明帝时改名,晋代归属。治所在马领城。有蒲台祠。有富城,邵续曾居住于此,称为邵城。城中有铁柱神、羊阑城。
湿沃在前汉属于千乘国,后来撤销,晋代重新归属。治所在乱城。有故暗合、延乡城、后父城。
安德郡在中兴初年从乐陵郡分出设立,太昌初年撤销,天平初年恢复,治所在般界。
管辖四个县。
有户口一万九千九百二十五。
人口六万八千一百三十七。
般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平原郡,后来归属渤海郡,熙平年间归属乐陵郡,后来归属。治所在般城。有故般河。重合在汉代和晋代属于渤海郡。正平元年合并安陵,太和十八年恢复,后来归属渤海郡。熙平年间归属乐陵郡,后来归属。治所在重合城。有苑康冢、劳敬通墓。
重平在前汉属于渤海郡,后来撤销,孝昌年间重新归属。有欧阳歙冢。
平昌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平原郡。后汉和晋代称为西平昌,后来撤销。太和二十二年恢复,归属渤海郡。熙平年间归属乐陵郡,后来归属。治所在平昌城。
肆州的治所在九原。天赐二年设为镇,真君七年设立州。
管辖三个郡。
十一个县。
有户口四万五百八十。
人口十八万一千六百三十三。
永安郡在后汉建安年间设立新兴郡,永安年间改名。
管辖五个县。
有户口二万二千七百四十八。
人口十万四千一百八十五。
定襄在前汉属于定襄郡,后汉属于云中郡,晋代属于新兴郡。真君七年合并云中、九原、晋昌归属。永安年间归属。有赵武灵王祠、介君神、五石神、关门山、圣人祠、皇天神、定襄城、抚城。
阳曲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太原郡,永安年间归属。有罗阴城、阳曲泽。
平寇在真君七年合并三堆、朔方、定阳归属。永安年间归属。有鸡头山神祠、三会河。
蒲子在始光三年设立,真君七年合并平河归属。永安年间归属。有索山祠。
驴夷在汉代属于太原郡,称为虑虒,晋代撤销,太和十年恢复并改名。永安年间归属。有思阳城、驴夷城、仓城、代王神祠。
秀客郡在永兴二年设立,真君七年合并肆卢、敷城二郡归属。
管辖四个县。
有户口一万一千五百六。
人口四万七千二十四。
秀容在永兴二年设立。有秀容城、原平城、肆卢城、石鼓山神、女郎神、金山神、护君神、风神。
石城在永兴二年设立。有大颓石神。
肆卢的治所在新会城。真君七年合并三会归属。有清天神、大罗山、台城、大邗城。
敷城在始光初年设立郡,真君七年改治敷城。有石谷山、亚角神、车轮泉神。
雁门郡在秦代设立,光武帝建武十五年撤销,二十七年恢复。天兴年间归属司州,太和十八年归属。
管辖两个县。
有户口六千三百二十八。
人口三万四百三十四。
原平在前汉属于太原郡,后汉和晋代归属。有阴馆城、楼烦城、广武城、龙渊神、亚泽神。
广武在前汉属于太原郡,后汉和晋代归属。有东西二平原。
幽州的治所在蓟城。
管辖三个郡。
十八个县。
有户口三万九千五百八十。
人口十四万五百三十六。
燕郡是古代的燕国,汉高帝时设为燕国,昭帝时改为广阳郡,宣帝时又改为国,后汉光武帝时合并上谷郡,和帝永元六年恢复为广阳郡,晋代改为国,后来改为郡。
管辖五个县。
有户口五千七百四十八。
人口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九。
蓟在汉代属于广阳郡,晋代归属。有燕昭王陵、燕惠王陵、狼山神、戾陵陂。
广阳在汉代属于广阳郡,晋代归属。有广阳城。
良乡在汉代属于涿郡,晋代属于范阳郡,后来归属。治所在良乡城。有大房山神。
军都在前汉属于上谷郡,后汉属于广阳郡,晋代归属。有观石山、军都关、昌平城。
安城在前汉属于渤海郡,后汉属于广阳郡,晋代归属。有安次城、苌道城。
范阳郡在汉高帝时设立涿郡,后汉章帝时改名。
管辖七个县。
有户口二万六千八百四十八。
人口八万八千七百七。
涿在汉代属于涿郡,晋代归属。有涿城、汉平城、鸾城。
固安在汉代属于涿郡,晋代归属。有固安城、永阳城、金台、三公台、易台。
范阳在汉代属于涿郡,晋代归属。有长安城、范阳城、梁门陂。
苌乡在晋代归属。有苌乡城。
方城在前汉属于广阳郡,后汉属于涿郡,晋代归属。有临乡城、方城、韩侯城。
容城在前汉和后汉属于涿郡,晋代归属,后来撤销。太和年间恢复。
遒在汉代属于涿郡,晋代归属。有辽城、南北二遒城。
渔阳郡在秦始皇时设立。真君七年合并北平郡归属。
管辖六个县。
有户口六千九百八十四。
人口二万九千六百七十。
雍奴在汉代属于渔阳郡,晋代属于燕国,后来归属。真君年间合并泉州归属。有泉州城、雍奴城。
潞在汉代属于渔阳郡,晋代属于燕国,后来归属。真君七年合并安乐、平谷归属。有乐山神。
无终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右北平郡,后来归属。有无终城、狼山。
渔阳在汉代属于渔阳郡,晋代撤销,后来恢复。有渔阳城、阙乐城、桃花山。
土垠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右北平郡,后来归属。有北平城。
徐无在汉代和晋代属于右北平郡,后来归属。有徐无城。
晋州在孝昌年间设立唐州,建义元年改名。治所在白马城。
管辖十二个郡。
三十一个县。
有户口二万八千三百四十九。
人口十万三十九。
平阳郡在晋代从河东郡分出设立。真君四年设立东雍州,太和十八年撤销,改为郡。
管辖五个县。
有户口一万五千七百三十四。
人口五万八千五百七十一。
禽昌在汉代属于河东郡,晋代归属,即汉代和晋代的北屈。神元年世祖擒获赫连昌,设立禽昌郡。真君二年改名,七年合并永安郡归属。有乾城、郭城。
平阳在汉代属于河东郡,晋代归属,州治所在。真君六年合并禽昌郡,太和十一年恢复。有晋永、高梁城、龙子城、尧庙。
襄陵在汉代属于河东郡,晋代归属。治所在襄陵城。
临汾在汉代属于河东郡,晋代归属。
真君七年(446年)合并泰平,太和十一年(487年)恢复。
泰平真君七年(446年)设置。有泰平城、齐城。
北绛郡孝昌三年(527年)设置。治所在绛。
辖两个县
户数一千七百四十
人口六千二百九十二
新安在两汉时期属于恆农郡,晋朝时属于河南郡,后来撤销。孝昌二年(526年)恢复,后来归属北绛郡。
北绛在两汉时期属于河东郡,晋朝时属于平阳郡。两汉、晋朝时称为绛,后来撤销。太和十二年(488年)恢复,改属北绛郡。
永安郡建义元年(528年)设置。治所在永安城。
辖两个县
户数二千九百三十二
人口一万零五百四十
永安在两汉时期属于河东郡,晋朝时属于平阳郡。前汉时称为彘,顺帝时改名。真君七年(446年)合并禽昌,正始二年(505年)恢复归属。治所在仇池壁。有霍山祠、赵城。
杨在两汉时期属于河东郡,晋朝时属于平阳郡,后来撤销。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恢复,后来归属永安郡。治所在杨城。有岳阳山、东明神。
北五城郡兴和二年(540年)设置。
辖三个县
户数二百一十二
人口八百六十四
平昌兴和二年(540年)设置。
石城兴和二年(540年)设置。
北平昌兴和二年(540年)设置。
定阳郡兴和四年(542年)设置。
辖三个县
户数四百九十八
人口一千九百四十一
平昌兴和四年(542年)设置。
西五城兴和四年(542年)设置。
敷城郡天平四年(537年)设置。
辖一个县
户数九十
人口三百五十九
敷城天平四年(537年)设置。
河西郡天平四年(537年)设置。
辖一个县
户数二百五十六
人口一千一百四十四
夏阳天平四年(537年)设置。
五城郡天平年间(534-537年)设置。
辖三个县
户数四百一十一
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八
北枣天平二年(535年)设置。
南枣天平二年(535年)设置。
永安元象元年(538年)设置。
西河郡原为汾州西河县居民,孝昌二年(526年)被胡贼攻破,于是迁居平阳界,后来设置郡。
辖三个县
户数一千七百六十一
人口四千九百九十七
永安孝昌年间(525-527年)设置。治所在白坑城。
隰城孝昌年间(525-527年)设置。
介休孝昌年间(525-527年)设置。
冀氏郡建义元年(528年)分割平阳郡设置。
辖两个县
户数一千三百零二
人口五千三百一十六
冀氏建义元年(528年)分割禽昌、襄陵设置。有冀氏城。
合阳建义元年(528年)设置。有合阳城。
南绛郡建义初年(528年)设置。治所在会义川。
辖两个县
户数八百三十六
人口二千九百九十一
南绛太和十八年(494年)设置,属于正平郡,建义初年(528年)归属南绛郡。
小乡建义元年(528年)撤销。有小乡城。
义宁郡建义元年(528年)设置,治所在孤远城。
辖四个县
户数二千四百七十八
人口八千四百六十六
围城建义元年(528年)设置。治所在陶谷川。
义宁建义元年(528年)分割禽昌设置。
安泽建义元年(528年)设置。
沁源建义元年(528年)设置。郡治所在。
怀州天安二年(467年)设置,太和十八年(494年)撤销,天平初年(534年)恢复。
辖两个郡
八个县
户数二万一千七百四十
人口九万八千三百一十五
河内郡汉高帝设置。
辖四个县
户数九千九百零五
人口四万二千六百零一
野王在两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州、郡治所在。有太行山、华岳神。
沁水在两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治所在沁城。有沁水、济水。
河阳在两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后来撤销,孝昌年间(525-527年)恢复。
轵在后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治所在轵城。有轵关。
武德郡天平初年(534年)分割河内郡设置。
辖四个县
户数一万一千八百三十五
人口五万五千七百一十四
平皋在两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有平皋陂、平皋城、安昌城。
温在两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有温、浿水。
怀在两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有长陵城、怀城。
州在两汉、晋朝时属于河内郡。有雍城、中都城、金城。
建州慕容永分割上党郡设置建兴郡,真君九年(448年)撤销,和平五年(464年)恢复。永安年间(528-530年)撤销郡设置州。治所在高都城。
辖四个郡
十个县
户数一万八千九百零四
人口七万五千三百
高都郡永安年间(528-530年)设置。
辖两个县
户数六千四百九十九
人口二万七千六百三十五
高都在两汉、晋朝时属于上党郡,后来归属高都郡。
阳阿在两汉时属于上党郡,晋朝时撤销,后来恢复归属,有武靳关。
长平郡永安年间(528-530年)设置。治所在玄氏城。
辖两个县
户数五千四百一十二
人口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八
高平永安年间(528-530年)设置。治所在高平城。
玄氏在两汉、晋朝时属于上党郡治。有羊头山。
安平郡
辖两个县
户数五千六百五十八
人口一万九千五百五十七
端氏在两汉时属于河东郡,晋朝时属于平阳郡,后来归属安平郡。真君七年(446年)撤销,太和二十年(496年)恢复。
濩泽在两汉时属于河东郡,晋朝时属于平阳郡,后来归属安平郡。
泰宁郡孝昌年间(525-527年)设置,以及县。
辖四个县
户数一千三百三十五
人口五千三百三十
东永安
西河
西濩泽
高延
汾州延和三年(434年)设为镇,太和十二年(488年)设置州。治所在蒲子城。孝昌年间(525-527年)陷落,移治西河。
辖四个郡
十个县
户数六千八百二十六
人口三万一千二百一十
西河郡汉武帝设置,晋朝时因战乱撤销。太和八年(484年)恢复。治所在兹氏城。
辖三个县
户数五千三百八十八
人口二万五千三百八十八
隰城在两汉、晋朝时属于西河郡。太延年间(435-440年)改为什星军,太和八年(484年)恢复。有虞城、阳城。
介休在两汉时属于太原郡,晋朝时属于西河郡。晋朝时因战乱撤销,太和八年(484年)恢复。有木瓜山、邬城。有郭林宗墓、介休城、太岳山祠。
永安太和十七年(493年)分割隰城设置。
吐京郡真君九年(448年)设置。孝昌年间(525-527年)陷落,寄治西河。
辖两个县
户数三百八十四
人口一千五百一十三
新城世祖时称为岭东,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
吐京世祖时称为岭西,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
五城郡正平二年(452年)设置,孝昌年间(525-527年)陷落,寄治西河。
辖三个县
户数二百五十七
人口一千一百零一
五城世祖时称为京军,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有鸡亭。
平昌世祖时称为刑军,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有白马谷。
石城世祖时称为定阳,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名。
定阳郡原属东雍州,延兴四年(474年)分割归属。孝昌年间(525-527年)陷落,寄治西河。
辖两个县
户数七百九十七
人口三千二百零八
定阳延兴四年(474年)设置。
昌宁延兴四年(474年)设置。有阴、阳二城。
东雍州世祖设置,太和年间(477-499年)撤销,天平初年(534年)恢复。
辖三个郡
八个县
户数六千二百四十一
人口三万零四百
邵郡皇兴四年(470年)设置邵上郡,太和年间(477-499年)合并河内郡,孝昌年间(525-527年)改复。
辖四个县
户数五十二
人口一百五十八
白水有马头山。
清廉有清廉山、白马山。
并州包括白狼、建德、望平等地。有一座金紫城。
阳武县在正光末年设立。有三合城。
辽东郡是秦朝设立的,后来被废除。在正光年间恢复。治所在固都城。
管辖两个县。
有一百三十一户人家。
有八百五十五口人。
襄平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辽东郡,后来被废除。在正光年间恢复。有青山。
新昌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辽东郡,后来被废除。在正光年间恢复。
乐良郡是前汉武帝设立的,东汉、晋朝时称为乐浪郡,后来改名并废除。在正光末年恢复。治所在连城。
管辖两个县。
有二百一十九户人家。
有一千零八口人。
永洛县在正光末年设立。有鸟山。
带方县在东汉时属于乐浪郡,晋朝时属于带方郡,后来被废除。在正光末年恢复并归属乐良郡。
冀阳郡在真君八年并入昌黎郡,武定五年恢复。
管辖两个县。
有八十九户人家。
有二百九十六口人。
平刚县。
柳城县。
营丘郡在正光末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有一百八十二户人家。
有七百九十四口人。
富平县在正光末年设立。
永安县在正光末年设立。
平州是晋朝设立的。治所在肥如城。
管辖两个郡,五个县。
有九百七十三户人家。
有三千七百四十一口人。
辽西郡是秦朝设立的。
管辖三个县。
有五百三十七户人家。
有一千九百零五口人。
肥如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辽西郡。有孤竹山祠、碣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
阳乐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辽西郡,真君七年并入令支县。有武历山、覆舟山、林榆山、太真山。
海阳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辽西郡。有横山、新妇山、清水。
北平郡是秦朝设立的。
管辖两个县。
有四百三十户人家。
有一千八百三十六口人。
朝鲜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乐浪郡,后来被废除。延和元年将朝鲜民众迁到肥如县,重新设立,属于北平郡。
新昌县在西汉时属于涿郡,东汉、晋朝时属于辽东郡,后来属于北平郡。有卢龙山。
恆州在天兴年间设立为司州,治所在代都平城,太和年间改名。孝昌年间陷落,天平二年重新设立,寄治在肆州秀容郡城。
管辖八个郡,十四个县。
代郡是秦朝设立的,孝昌年间陷落,天平二年重新设立。
管辖四个县。
平城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雁门郡,后来属于代郡。
太平县。
武周县在东汉时属于雁门郡,晋朝时被废除,后来恢复并属于代郡。
永固县。
善无郡在天平二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善无县在西汉时属于雁门郡,东汉时属于定襄郡,后来属于善无郡。
沃阳县。
梁城郡在天平二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参合县在西汉时属于代郡,东汉、晋朝时被废除,后来恢复并属于梁城郡。
裋鸿县(一本作祗鸿)。
繁畤郡在天平二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崞山县在东汉、晋朝时称为崞县,属于雁门郡,后来改属繁畤郡。
繁畤县在东汉、晋朝时属于雁门郡,后来改属繁畤郡。
高柳郡在永熙年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安阳县在东汉时称为东安阳县,属于代郡,晋朝时属于代郡,后来改属高柳郡。
高柳县在东汉时属于代郡,晋朝时被废除,后来恢复并属于高柳郡。
北灵丘郡在天平二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灵丘县在西汉时属于代郡,东汉、晋朝时被废除,后来恢复并属于北灵丘郡。
莎泉县。
内附郡在天平二年设立。
灵丘郡在天平二年设立。
朔州原本是汉朝的五原郡,延和二年设立为镇,后来改为怀朔镇,孝昌年间改为州。后来陷落,现在寄治在并州界内。
管辖五个郡,十三个县。
大安郡。
管辖两个县。
狄那县。
捍殊县。
广宁郡。
管辖两个县。
石门县。
中川县。
神武郡。
管辖两个县。
尖山县。
殊颓县。
太平郡。
管辖三个县。
太平县。
太清县。
永宁县。
附化郡。
管辖四个县。
附化县。
息泽县。
五原县。
广牧县。
云州原本是朔州,后来陷落,永熙年间改名,寄治在并州界内。
管辖四个郡,九个县。
盛乐郡在永熙年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归顺县在永兴年间设立,是州、郡的治所。
还安县在永熙年间设立。
云中郡是秦朝设立的。
管辖两个县。
延民县在永兴年间设立。
云阳县在永熙年间设立。
建安郡在永熙年间设立。
管辖两个县。
永定县在永熙年间设立。
永乐县在永熙年间设立。
真兴郡在永熙年间设立。
管辖三个郡。
真兴县在永熙年间设立。
建义县在永熙年间设立。
南恩县在永熙年间设立。
蔚州在永安年间由怀荒、御夷二镇改设,寄治在并州邬县界内。
管辖三个县,七个县。
始昌郡在永安年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干门县在永安年间设立。
兰泉县在永安年间设立。
忠义郡在永安年间设立。
管辖两个县。
苇池县在永安年间设立。
杨柳县在永安年间设立。
附恩郡在永平年间设立。
管辖三个县。
西凉县在天平年间设立。
利石县在天平年间设立。
化政县在天平年间设立。
显州在天安年间设立。治所在汾州六壁城。
管辖四个郡,四个县。
定戎郡在天安年间设立。治所在瓜城。
管辖两个县。
零山县在天安年间设立。
阳林县在永安年间设立。
建平郡在天安年间设立,是州的治所。
管辖两个县。
升原县在永安年间设立。
赤谷县在永安年间设立。
真君郡在天平年间设立,治所在东多城。
武昌郡在武定四年设立,治所在围城。
廓州在武定元年设立。治所在肆州敷城界内的郭城。
管辖三个郡。
广安郡在武定元年设立。
永定郡在武定元年设立。
建安郡在武定元年设立。
武州在武定元年设立。治所在雁门川,武定三年开始建立州城。
管辖三个郡,四个县。
吐京郡在武定八年设立。
管辖两个县。
吐京县在武定三年设立。
新城县在武定三年设立。
齐郡在武定元年设立,是州的治所。
管辖两个县。
昌国县在武定元年设立。
安平县在武定元年设立。
新安郡在武定元年设立。
西夏州寄治在并州界内。
管辖两个郡。
太安郡。
神武郡。
宁州在兴和年间设立,寄治在汾州介休城。
管辖四个郡。
武康郡在武定四年设立,治所在东多城。
灵武郡在武定元年设立。
初平郡在武定元年设立。
武定郡在武定元年设立。
灵州在太延二年设立为薄骨律镇,孝昌年间改为州,后来陷落在关西。天平年间重新设立,寄治在汾州隰城县界内。郡县关。
从恆州以下的十个州,永安年间以后,禁军驻扎的地方,户口数量都无法得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五-注解
夏书禹贡:《夏书禹贡》是中国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地理情况,是研究古代中国地理的重要文献。
周氏职方:《周氏职方》是周代的地理著作,主要记载了周代的地理区划和行政制度,反映了周代的地理观念和行政体系。
九州:九州是中国古代对全国地理区域的划分,最早见于《禹贡》,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四海:四海在古代中国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海域,象征天下的边界。
战国分并:指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分裂与兼并,最终由秦国统一六国。
秦吞海内: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汉兴:指汉朝的建立,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崛起,建立了汉朝。
班固: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著有《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魏世三分: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分裂局面。
晋又一统:指西晋统一三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渊、石勒:刘渊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汉赵的建立者,石勒是后赵的建立者,两人都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代表人物。
五方淆乱:指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导致中原地区的混乱局面。
魏定燕赵:指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正光: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20年至525年。
孝昌: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孝昌年间北魏开始走向衰落。
永安:北魏孝庄帝的年号,永安年间北魏内乱加剧,最终导致北魏的分裂。
胡贼入洛:指北魏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洛阳,导致北魏的灭亡。
武定:东魏孝静帝的年号,武定年间是东魏的末期。
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北魏时期司州治所在邺城。
魏尹: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名,治所在邺城。
鄴城:古代城市名,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曾是曹魏的都城。
西门豹祠: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官员,以治水闻名,后人建祠纪念。
天平渠:北魏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农田。
阳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治所在馆陶城。
广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汉武帝时设立,治所在曲梁城。
汲郡:古代行政区划名,晋武帝时设立,治所在城头。
东郡:古代行政区划名,秦朝时设立,治所在滑台城。
濮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历史上曾为重要郡县。
白马: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一带,因白马山而得名。
樊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凡豪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濮阳附近的古城。
凉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凉城郡治所。
南中城:古代地名,位于凉城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西王母祠:祭祀西王母的祠庙。
酸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因盛产酸枣而得名。
肺山:古代山名,位于酸枣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白沙渊:古代地名,位于酸枣附近,可能为一处湖泊或沼泽。
望气台:古代用于观测天象的高台,可能与占卜或天文有关。
五马渊:古代地名,位于酸枣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长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一带,历史上为长垣县治所。
平丘城:古代地名,位于长垣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匡城:古代地名,位于长垣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蒲城:古代地名,位于长垣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子路祠:祭祀孔子弟子子路的祠庙,子路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卫灵公祠:祭祀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的祠庙。
龙城:古代地名,位于长垣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长乐: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长乐郡治所。
盘:古代地名,位于长乐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北广平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广平郡的一部分。
南和: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南和县一带,历史上为南和县治所。
左阳亭:古代地名,位于南和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沙陵:古代地名,位于南和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嘉和城:古代地名,位于南和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安丰城:古代地名,位于南和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任: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任县一带,历史上为任县治所。
广平乡城:古代地名,位于任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如乡城:古代地名,位于任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丰城:古代地名,位于任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张相祠:祭祀张姓宰相的祠庙,具体人物不详。
襄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历史上为襄国县治所。
信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秦代为信都县。
林虑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林州市一带,历史上为林虑郡治所。
林虑: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林州市一带,历史上为林虑县治所。
隆虑:古代地名,林虑的旧称,因避讳改为林虑。
陵阳河:古代河流名,位于林虑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临淇: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淇县一带,历史上为临淇县治所。
王莽岭:古代山名,位于临淇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源河:古代河流名,位于临淇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黎川:古代地名,位于临淇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祜柏岭:古代山名,位于临淇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黎城:古代地名,位于临淇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淇城:古代地名,位于临淇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辉县一带,历史上为共县治所。
星城:古代地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凡城:古代地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旧水陂:古代地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柏门山:古代山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桓门水:古代河流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太清水:古代河流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檐山:古代山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白鹿山:古代山名,位于共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魏德: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累山:古代山名,位于魏德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冷泉:古代地名,位于魏德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丘顿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历史上为丘顿郡治所。
顿丘: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清丰县一带,历史上为顿丘县治所。
鱼阳泽:古代地名,位于顿丘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帝颛顼冢:祭祀上古帝王颛顼的陵墓。
帝喾冢:祭祀上古帝王帝喾的陵墓。
卫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一带,历史上为卫国县治所。
卫康叔冢:祭祀卫国开国君主卫康叔的陵墓。
子路冢:祭祀孔子弟子子路的陵墓。
蒯聩冢:祭祀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蒯聩的陵墓。
孔悝冢:祭祀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悝的陵墓。
卫辄冢:祭祀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辄的陵墓。
卫灵公冢:祭祀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的陵墓。
武乡城:古代地名,位于卫国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临黄: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宫城:古代地名,位于临黄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黄城:古代地名,位于临黄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卫新台:古代地名,位于临黄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昌乡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临黄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阴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审食其冢:祭祀西汉大臣审食其的陵墓。
氵仆阳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为氵仆阳郡治所。
廪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为廪丘县治所。
羊角哀左伯桃冢:祭祀春秋时期义士羊角哀和左伯桃的陵墓。
管公明冢:祭祀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管仲的陵墓。
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为城阳县治所。
瓠子河:古代河流名,位于城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雷泽:古代地名,位于城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鄄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鄄城县一带,历史上为鄄城县治所。
黎阳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南省浚县一带,历史上为黎阳郡治所。
黎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浚县一带,历史上为黎阳县治所。
黎阳山:古代山名,位于黎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东黎:古代地名,位于黎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清河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历史上为清河郡治所。
清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清河县一带,历史上为清河县治所。
河城:古代地名,位于清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贝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历史上为贝丘县治所。
侯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武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武城县治所。
暗閤:古代地名,位于武城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定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历史上为定州治所。
中山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历史上为中山郡治所。
卢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历史上为卢奴县治所。
焉卿城:古代地名,位于卢奴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乐阳城:古代地名,位于卢奴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上曲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历史上为上曲阳县治所。
平乐城:古代地名,位于上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恆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为五岳之一。
嘉山:古代山名,位于上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黑山:古代山名,位于上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尧山:古代山名,位于上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黄山:古代山名,位于上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魏昌: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魏昌县治所。
魏昌城:古代地名,位于魏昌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安城:安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安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新市: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新市县治所。
蔺相如冢:祭祀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的陵墓。
义台城:古代地名,位于新市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新市城:古代地名,位于新市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毋极: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无极县一带,历史上为毋极县治所。
新城:古代地名,位于毋极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廉台:古代地名,位于毋极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安喜: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历史上为安喜县治所。
天井泽:古代地名,位于安喜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安喜城:古代地名,位于安喜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赵尧祠:祭祀西汉大臣赵尧的祠庙。
唐: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唐县一带,历史上为唐县治所。
左人城:古代地名,位于唐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寡妇城:古代地名,位于唐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唐水:古代河流名,位于唐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狼山祠:祭祀狼山神的祠庙。
常山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历史上为常山郡治所。
九门: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历史上为九门县治所。
常山城:古代地名,位于九门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九门城:古代地名,位于九门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安乐垒:古代地名,位于九门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燕赵神:祭祀燕赵地区神灵的祠庙。
受阳垒:古代地名,位于九门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明台神:祭祀明台神的祠庙。
真定: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历史上为真定县治所。
赵朔祠: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朔的祠庙。
行唐: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行唐县一带,历史上为行唐县治所。
唐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唐郡治所。
犊乾城:古代地名,位于行唐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唐城:古代地名,位于行唐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蒲吾: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历史上为蒲吾县治所。
嘉阳城:古代地名,位于蒲吾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灵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灵寿县一带,历史上为灵寿县治所。
所山:古代山名,位于灵寿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慈水:古代河流名,位于灵寿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井陉: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一带,历史上为井陉县治所。
回星城:古代地名,位于井陉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石邑: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历史上为石邑县治所。
石邑城:古代地名,位于石邑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钜鹿郡:古郡名,北魏永安二年设置,治所在旧杨城。
曲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一带,历史上为曲阳县治所。
临平城:古代地名,位于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真乡城:古代地名,位于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曲乡城:古代地名,位于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尧祠:祭祀上古帝王尧的祠庙。
青丘:古代地名,位于曲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槀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藁城市一带,历史上为槀城县治所。
肥垒:古代地名,位于槀城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具体位置不详。
鄡城:古代地名,位于鄡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安定城:古代地名,位于鄡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西门:古代地名,位于鄡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赵君神:祭祀赵国君主的祠庙。
牛丘:古代地名,位于鄡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黄丘:古代地名,位于鄡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驰丘:古代地名,位于鄡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灵丘:古代地名,位于鄡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博陵郡: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蠡县一带,历史上为博陵郡治所。
饶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饶阳县一带,历史上为饶阳县治所。
鲁口城:古代地名,位于饶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博陵城:古代地名,位于饶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三良神:祭祀三位贤良的祠庙。
饶阳城:古代地名,位于饶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安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历史上为安平县治所。
楼:古代地名,位于安平附近,具体位置不详。
女贵人神:祭祀女性贵人的祠庙。
深泽: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深泽县一带,历史上为深泽县治所。
女蜗神祠:祭祀女娲的祠庙。
安国:古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安国市,历史上曾属中山国,后并入深泽县,再复置。
北平郡:古郡名,北魏孝昌年间分中山郡置,治所在北平城。
蒲阴:古县名,原名曲逆,东汉章帝时改名蒲阴,属中山郡。
冀州:古代九州之一,后汉时治所在高邑,袁绍、曹操曾为冀州牧,治所迁至鄴城,魏晋时治信都。
长乐郡:古郡名,汉高帝置,初为信都郡,后改名广川国、乐成郡、安平郡,晋时改称长乐郡。
渤海郡:古郡名,汉高帝置,东汉初改为沧水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名渤海郡。
武邑郡:古郡名,晋武帝置,领有武遂、阜城、灌津等县。
安德郡:安德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安德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并州:古代九州之一,汉晋时治所在晋阳,晋末迁至台壁,后复治晋阳。
太原郡:古郡名,领有晋阳、祁、榆次等县,是并州的重要郡县。
上党郡:古郡名,秦置,治所在壶关城,历史上多次迁治,北魏时复治壶关。
阳城:古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阳城县,历史上曾属上党郡,北魏时改名为阳城。
涅水:河流名,发源于复甑山,东南流与武乡水汇合。
襄垣:古地名,今山西省襄垣县,历史上曾属上党郡。
五音山神祠:位于襄垣县,是古代祭祀山神的场所。
铜鞮:古地名,今山西省沁县,历史上曾属上党郡。
石弟水:河流名,东流入漳河。
乐平郡:古郡名,东汉献帝时设置,北魏时曾属太原郡,后复置。
辽阳:古地名,今山西省左权县,历史上曾属乐平郡。
石艾:古地名,今山西省平定县,历史上曾属太原郡。
井陉关: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是太行山的重要通道。
襄垣郡:古郡名,北魏建义元年设置,治所在襄垣城。
五原:古地名,北魏建义元年分乡郡之铜鞮置。
刈陵:古地名,今山西省黎城县,历史上曾属上党郡。
瀛州:古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设置,治所在赵都军城。
高阳郡:古郡名,晋朝设置高阳国,后改为郡。
章武郡:古郡名,晋朝设置章武国,后改为郡。
河间郡:古郡名,汉文帝设置河间国,后改为郡。
殷州:古州名,北魏孝昌二年设置,治所在广阿。
赵郡:古郡名,秦朝为邯郸郡,汉高帝时为赵国,后改为郡。
南赵郡:古郡名,北魏太和十一年设置,初为南钜鹿郡,后改为南赵郡。
沦州:古州名,北魏熙平二年设置,治所在饶安城。
浮阳郡:古郡名,北魏太和十一年设置,属瀛州,后复置。
隰城县:隰城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隰县。隰城县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和迁移,其名称来源于当地的地理特征。
章武城:章武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章武城在历史上曾是章武郡的治所,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地位。
汉武帝台:汉武帝台是汉武帝时期建造的一个高台,用于祭祀和军事观察。汉武帝台的存在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活动。
漳水:漳水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今天的河北、河南等地。漳水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灌溉水源。
沾水:沾水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漳水有关。
大家姑祠:大家姑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海神或麻姑神。大家姑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乐陵郡:乐陵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乐陵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阳信城:阳信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阳信县。阳信城在历史上曾是阳信县的治所。
盐山神祠:盐山神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盐山神。盐山神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盐业文化和宗教信仰。
厌次:厌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厌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马领城:马领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马领城在历史上曾是厌次县的治所。
蒲台祠:蒲台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蒲台神。蒲台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富城:富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富城在历史上曾是邵续的居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邵城:邵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邵城因邵续而得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铁柱神:铁柱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铁器制造或军事有关。铁柱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羊阑城:羊阑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羊阑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湿沃:湿沃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湿沃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乱城:乱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乱城在历史上曾是湿沃县的治所。
故暗合:故暗合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湿沃县有关。
延乡城:延乡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延乡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后父城:后父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后父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般城:般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般城在历史上曾是般县的治所。
故般河:故般河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般县有关。
重合城:重合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重合城在历史上曾是重合县的治所。
苑康冢:苑康冢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墓葬,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苑康冢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历史人物。
劳敬通墓:劳敬通墓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墓葬,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劳敬通墓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历史人物。
重平:重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重平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欧阳歙冢:欧阳歙冢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墓葬,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欧阳歙冢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历史人物。
平昌城:平昌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平昌城在历史上曾是平昌县的治所。
肆州:肆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肆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九原:九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九原在历史上曾是肆州的治所。
永安郡:永安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永安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定襄城:定襄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定襄城在历史上曾是定襄县的治所。
赵武灵王祠:赵武灵王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祠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宗教信仰。
介君神:介君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介子推有关。介君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五石神:五石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五色石有关。五石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关门山:关门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关门山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圣人祠:圣人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圣人。圣人祠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皇天神:皇天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皇天上帝有关。皇天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抚城:抚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抚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阳曲泽:阳曲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湖泊,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阳曲泽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平寇:平寇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平寇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鸡头山神祠:鸡头山神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鸡头山神。鸡头山神祠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三会河:三会河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平寇县有关。
蒲子:蒲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蒲子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索山祠:索山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索山神。索山祠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驴夷城:驴夷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驴夷城在历史上曾是驴夷县的治所。
思阳城:思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思阳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仓城:仓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仓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代王神祠:代王神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代王。代王神祠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宗教信仰。
秀客郡:秀客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秀客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秀容城:秀容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秀容城在历史上曾是秀容县的治所。
原平城:原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原平城在历史上曾是原平县的治所。
肆卢城:肆卢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肆卢城在历史上曾是肆卢县的治所。
石鼓山神:石鼓山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石鼓山有关。石鼓山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女郎神:女郎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女性崇拜有关。女郎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金山神:金山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金山有关。金山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护君神:护君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护国有关。护君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风神:风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风有关。风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石城: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石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大颓石神:大颓石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大颓石有关。大颓石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肆卢:肆卢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肆卢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新会城:新会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新会城在历史上曾是肆卢县的治所。
清天神:清天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清天有关。清天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大罗山:大罗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大罗山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台城:台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台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大邗城:大邗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大邗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敷城:敷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敷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石谷山:石谷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石谷山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亚角神:亚角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亚角有关。亚角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车轮泉神:车轮泉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车轮泉有关。车轮泉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雁门郡:雁门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雁门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原平:原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原平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阴馆城:阴馆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阴馆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楼烦城:楼烦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楼烦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广武城:广武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广武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龙渊神:龙渊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龙渊有关。龙渊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亚泽神:亚泽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亚泽有关。亚泽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广武:广武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广武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东西二平原:东西二平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东西二平原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幽州:幽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幽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蓟城:蓟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蓟城在历史上曾是幽州的治所。
燕郡:燕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燕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蓟: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蓟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燕昭王陵:燕昭王陵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墓葬,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燕昭王陵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历史人物。
燕惠王陵:燕惠王陵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墓葬,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燕惠王陵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和历史人物。
狼山神:狼山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狼山有关。狼山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戾陵陂:戾陵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蓟县有关。
广阳:广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广阳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广阳城:广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广阳城在历史上曾是广阳县的治所。
良乡:良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良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良乡城:良乡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良乡城在历史上曾是良乡县的治所。
大房山神:大房山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大房山有关。大房山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军都:军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军都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观石山:观石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观石山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军都关:军都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军都关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地。
昌平城:昌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境内。昌平城在历史上曾是昌平县的治所。
安次城:安次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安次城在历史上曾是安次县的治所。
苌道城:苌道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苌道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范阳郡:范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范阳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涿: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涿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涿城:涿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涿城在历史上曾是涿县的治所。
汉平城:汉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汉平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鸾城:鸾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鸾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固安:固安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固安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固安城:固安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固安城在历史上曾是固安县的治所。
永阳城:永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永阳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金台:金台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固安县有关。
三公台:三公台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固安县有关。
易台:易台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固安县有关。
范阳:范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范阳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范阳城:范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范阳城在历史上曾是范阳县的治所。
梁门陂:梁门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范阳县有关。
苌乡:苌乡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苌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苌乡城:苌乡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苌乡城在历史上曾是苌乡县的治所。
方城:方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方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临乡城:临乡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临乡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韩侯城:韩侯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韩侯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容城:容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容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遒:遒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遒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辽城:辽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辽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南北二遒城:南北二遒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遒县有关。
渔阳郡:渔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渔阳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雍奴:雍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雍奴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泉州城:泉州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泉州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雍奴城:雍奴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雍奴城在历史上曾是雍奴县的治所。
潞: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乐山神:乐山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神祇,可能与乐山有关。乐山神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
无终:无终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无终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无终城:无终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无终城在历史上曾是无终县的治所。
狼山:狼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狼山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渔阳:渔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渔阳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渔阳城:渔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渔阳城在历史上曾是渔阳县的治所。
阙乐城:阙乐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阙乐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桃花山:桃花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山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桃花山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地理标志。
土垠:土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土垠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北平城:北平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北平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徐无:徐无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徐无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徐无城:徐无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徐无城在历史上曾是徐无县的治所。
晋州:晋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晋州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白马城:白马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白马城在历史上曾是晋州的治所。
平阳郡:平阳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平阳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禽昌:禽昌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禽昌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乾城:乾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乾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郭城:郭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郭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平阳:平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平阳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晋永:晋永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平阳县有关。
高梁城:高梁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高梁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龙子城:龙子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龙子城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尧庙:尧庙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祭祀场所,供奉尧帝。尧庙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宗教信仰。
襄陵:襄陵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襄陵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襄陵城:襄陵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襄陵城在历史上曾是襄陵县的治所。
临汾:临汾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临汾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真君七年: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
泰平:北魏时期的年号,泰平真君七年即公元446年。
太和十一年:指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太和十一年即公元487年。
孝昌三年:指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孝昌三年即公元527年。
建义元年: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年号,建义元年即公元528年。
兴和二年:指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兴和二年即公元540年。
天平四年:指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天平四年即公元537年。
元象元年:指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元象元年即公元538年。
天安二年:指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年号,天安二年即公元467年。
和平五年:指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号,和平五年即公元464年。
延和三年: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延和三年即公元434年。
太延中: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太延年间即公元435-440年。
皇兴四年:指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年号,皇兴四年即公元470年。
王屋山: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高凉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东省阳江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龙门: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
正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安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密云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广阳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安乐郡: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廊坊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义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汾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南营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东燕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营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孤竹山祠:古代祭祀孤竹山神的祠庙,孤竹山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
碣石: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昌黎县,秦始皇曾在此刻石记功。
濡河: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境内的滦河。
武历山:古代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军事活动有关。
覆舟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因形似覆舟而得名。
林榆山:古代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林业资源有关。
太真山:古代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道教活动有关。
横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迁安市,因山势横亘而得名。
新妇山:古代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民间传说有关。
清水: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支流。
卢龙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因山形似龙而得名。
代都平城:北魏早期的都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雁门:古代郡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以雁门关闻名。
定襄:古代郡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汉代设置。
五原郡:古代郡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汉代设置。
怀朔:古代镇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魏设置。
汾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西省中部,北魏设置。
六壁城:古代城名,位于今山西省汾阳市,北魏设置。
雁门川: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北部,以雁门关为中心的区域。
薄骨律镇:古代镇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北魏设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五-评注
《地形二上》是《魏书·地形志》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的地理区划、行政区划及其历史沿革。文本通过对古代地理著作《夏书禹贡》和《周氏职方》的引用,展示了中国古代地理观念的演变。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朝的统一,再到汉朝的建立和三国时期的分裂,文本勾勒出了中国历史上地理区划的变迁。
文本详细描述了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特别是司州、魏尹、阳平郡、广平郡、汲郡、东郡等地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特征。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户口、县治、山川、水利工程等的记载,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地理状况和行政管理。例如,文中提到的‘天平渠’是北魏时期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显示了当时农业发展的水平。
文本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如‘胡贼入洛’、‘魏定燕赵’等,揭示了北魏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的地理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文本通过对古代地理著作的引用和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理观念和历史观念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山川、水利工程、祠庙等的记载,文本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历史人物的纪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通过对地理区划和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地理志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同时,文本通过对山川、水利工程等的描写,也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文本是研究北魏时期地理区划和行政管理的重要资料,对于了解北魏时期的地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文本通过对古代地理著作的引用,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观念和历史观念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郡县设置、地理名称及其历史沿革,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的频繁性。文中提到的地名、山名、河流名以及祠庙等,不仅展示了古代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自然和历史的崇拜与纪念。
从文化内涵来看,文中提到的许多祠庙和陵墓,如西王母祠、子路祠、卫灵公祠、帝颛顼冢、帝喾冢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祖先、圣贤和神灵的崇拜。这种崇拜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象征。通过这些祠庙和陵墓,古代社会得以维系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详细记录了各地的地理名称和历史沿革,体现了古代史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虽然文字简练,但通过地名的罗列和历史的追溯,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地理的广阔和历史的深厚。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考证,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疆域变迁、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进而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文化史和社会史。它通过记录地名和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风貌和社会风貌,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冀州、并州等地的行政区划、郡县设置及户口情况,反映了当时的地理、政治和社会状况。
从文化背景来看,文本中提到的地名如安国、北平、蒲阴等,都是古代中国北方的重要行政区划,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变迁,也体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从历史意义来看,文本中提到的冀州、并州等地,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冀州在东汉末年曾是袁绍、曹操等割据势力的争夺之地,而并州则是晋朝的重要根据地。这些地区的行政区划变迁,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变化和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详细记录了各地的郡县设置、户口数量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文本中提到的地名、山川、祠庙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和宗教信仰。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
本文选自《魏书·地形志》,详细记载了北魏时期各州郡县的设置、户数、人口以及地理特征。文本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北魏时期行政区划的轮廓,反映了当时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首先,文本通过对各郡县的户数和人口的记载,展现了北魏时期的人口分布情况。例如,阳城、襄垣、铜鞮等地的户数和人口数量,反映了这些地区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这些数据为研究北魏时期的人口迁移、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山川河流、关隘城池等地理特征,不仅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地理环境提供了线索,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认知水平。例如,涅水、石弟水等河流的记载,表明北魏时期对水系的认知已经相当详细;井陉关、苇泽关等关隘的记载,则反映了这些关隘在军事防御和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神祠、庙宇等宗教场所,如五音山神祠、尧庙、李阳墓等,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这些宗教场所不仅是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北魏时期宗教文化的重要依据。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石勒与李阳争池、董卓城等,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供了线索。这些记载不仅丰富了北魏时期的历史内容,也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北魏时期各州郡县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当时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多个郡县的设置、变迁及其治所、地理特征、神祠等,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首先,文中提到的隰城县、章武城、乐陵郡等地名,展示了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地名不仅代表了地理上的位置,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章武城曾是章武郡的治所,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乐陵郡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
其次,文中提到的漳水、沾水等河流,以及汉武帝台、大家姑祠等地理和宗教场所,揭示了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漳水和沾水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和灌溉水源,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文明;汉武帝台和大家姑祠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和宗教信仰,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
再次,文中提到的盐山神祠、蒲台祠、铁柱神等神祠和神祇,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这些神祠和神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盐山神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盐业文化,蒲台祠和铁柱神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
最后,文中提到的赵武灵王祠、燕昭王陵等历史人物和墓葬,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墓葬文化。这些历史人物和墓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赵武灵王祠和燕昭王陵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历史人物和墓葬文化,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祖先的怀念。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和墓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地名、神祠、历史人物和墓葬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各郡县的设置、变迁及其地理、人口等信息,反映了北魏政权在地方行政管理和区域划分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文化内涵上看,文本中提到的郡县名称、地理特征(如山川、城池)以及历史变迁,体现了北魏时期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这些郡县的设置和变迁,不仅反映了北魏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展示了当时的地理认知和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郡县的设置时间、地理位置、人口等信息,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地理志的文体风格。这种文体风格在北魏时期的地志文献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本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地理环境等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通过对这些郡县的设置和变迁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探讨北魏政权在地方治理上的政策变化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郡县名称和地理特征,如“霍山祠”、“赵城”、“太行山”等,反映了当时的地名文化和地理认知。这些地名和地理特征不仅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当时的宗教信仰、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还为我们理解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北魏政权在地方治理上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情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行政管理体系。通过对这些地名和行政区划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布、政治格局以及人口流动情况。
文中提到的‘王屋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高凉郡’、‘龙门’、‘正平郡’等地名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这些地名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注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化和人口分布情况。例如,‘高凉郡’在太和十一年分龙门置,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化。‘安州’在皇兴二年置,治方城,天平中陷,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则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行政区划的变迁。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地名和行政区划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例如,‘密云郡’在皇始二年置,治提携城,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广阳郡’在延和元年置益州,真君二年改为郡,则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变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情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格局以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些地名和行政区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北魏时期多个州郡的设置、变迁及其所辖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历史变迁。文本中提到的地名、山名、河名等,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孤竹山祠、碣石、濡河等地名,都与古代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或自然景观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崇拜。
文本中提到的州郡设置和变迁,如辽东郡、乐良郡、冀阳郡等,反映了北魏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州郡的设置不仅是为了军事防御,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例如,辽东郡的复置,显示了北魏对东北边疆的重视,旨在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开发。
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正光末年的州郡复置、孝昌中的州郡陷落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北魏政权的动荡和变迁。正光末年的复置,显示了北魏政权在动荡中仍试图恢复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而孝昌中的陷落,则揭示了北魏政权在内外压力下的脆弱性。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户数和口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辽东郡的户数和口数较少,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而辽西郡的户数和口数较多,则显示了该地区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历史志,它通过详细记载州郡的设置、变迁及其所辖县的情况,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本中的地名、山名、河名等,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崇拜。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