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一-原文
显智等率骑入京师,执尔朱世隆、彦伯,斩于都街;囚送天光、度律于齐献武王。
辛未,前废帝骠骑大将军、行济州事侯景据城降,仍除仪同三司、兼尚书仆射、南道大行台、济州刺史。
甲戍,以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魏兰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乙亥,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军大都督高盛兼尚书仆射、北道行台,随机处分。
尔朱仲远奔萧衍。
青州刺史尔朱弼为其部下冯绍隆所杀,传首京师。
丙子,前废帝安东将军辛永,右将军、建州大都督张悦举城降。
辛巳,车驾至河阳,逊位于别邸。
太昌元年五月,封安定郡王,邑一万户。
后以罪殂于门下外省,时年二十。
永熙二年葬于鄴西南野马冈。
出帝,讳修,字孝则,广平武穆王怀之第三子也。
母李氏。
性沉厚少言,好武事。
始封汝阳县开国公,拜通直散骑侍郎,转中书侍郎。
建义初,除散骑常侍,寻迁平东将军、兼太常卿,又为镇东将军、宗正卿。
永安三年,封平阳王。
普泰初,转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尚书右仆射,又加侍中、尚书左仆射。
中兴二年夏四月,安定王自以疏远,未允四海之心,请逊大位。
齐献武王与百僚会议,佥谓高祖不可无后,乃共奉王。
戊子,即帝位于东郭之外,入自东阳、云龙门,御太极前殿,群臣朝贺。
礼毕,升阊阖门,诏曰:“否泰相沿,废兴互有,玄天无所隐,精灵弗能谕。
大魏统乾,德渐区宇,牢笼九服,旁礴三光。
而上天降祸,运踵多难,礼乐崩沦,宪章漂没。
赫赫宗周,翦为戎寇;肃肃清庙,将成茂草。
胡羯乘机,肆其昏虐,杀君害王,刳剔海内。
竞其吞噬之意,不识醉饱之心。
自书契以来,未有若斯者已!
大丞相勃海王忠存本朝,精贯白日,爰举义旗,志雪国耻。
故广阿之军,貔虎夺气;鄴下之师,金汤失险。
近者四胡相率,实繁有徒,驱天下之兵,尽华戎之锐。
桴鼓暂交,一朝荡灭,元凶授首,大憝斯擒。
扬旆济河、扫清伊洛,士民安堵,不失旧章。
社稷危而复安,洪基毁而还构。
朕以托体宸极,猥当乐推,祗握宝图,承兹大业。
得以眇身,托于王公之上,若涉渊水,罔识攸津。
思与兆民同兹嘉庆,可大赦天下。
改中兴二年为太昌元年。”
诏前御史中尉樊子鹄起复本官,兼尚书左仆射、东南道大行台,都督仪同三司、徐州刺史杜德讨元树。
齐献武王上言,建义之家枉为尔朱氏籍没者,悉皆蠲免。
帝以世易,复除齐献武王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增封九万,并前十五万户。
庚寅,加齐文襄王侍中、开府仪同,余如故。
壬辰,齐献武王还鄴,车驾饯别于乾脯山。
五月丙申,前废帝广陵王殂。
以太傅、淮阳王欣为太师,封沛郡王;司徒公、赵郡王谌为太保;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清河王亶仪同三司;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州牧、南阳王宝炬为太尉公;侍中、太保、录尚书事长孙稚为太傅;侍中、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元罗仪同三司、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吏部尚书元世俊仪同三司。
戊戌,以齐献武王固让,听解天柱大将军,灭封五万户,余悉如故。
幸丑,以前司空高乾邕复为司空公。
乙巳,帝幸华林都亭,宴群臣,班赍有差。
羽林队主唐猛突入称庆,帝以猛犯禁卫,杖之。
猛辞色有忤,斩之阶下。
丁未,诏曰:“无侮茕独,事炳前经;惠此鳏寡,声留往册。
朕以薄德,作民父母,乃眷元元,寤言增叹。
今理运惟新,哀矜伊始,如有孤老、疾病、无所依归者,有司明加隐括,依格赈赡。”
又诏曰:“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法启二门,则吏多威福。
前主为律,后主为令,历世永久,实用滋章。
非所以准的庶品,提防万物。
可令执事之官四品以上,集于都省,取诸条格,议定一途。
其不可施用者,当局停记。
新定之格,勿与旧制相连。
务在约通,无致冗滞。”
己酉,以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清河王亶为司徒公。
庚戌,诏曰:“顷西土年饥,百姓流徒,或身倚沟渠,或命悬道路,皆见弃草土,取厌乌鸢。
言念于此,有警夜寐。
掩骼之礼,诚所庶几;行墐之义,冀亦可勉。
其诸有露尸,令所在埋覆。
可宣告天下。”
乙卯,诏外内解严。
六月癸亥朔,帝于华林园纳讼。
丙寅,蠕蠕、嚈哒、高丽、契丹、库莫奚国并遣使朝贡。
丁卯,太尉公、司州牧、南阳王宝炬坐事降为骠骑大将军、开府,王如故,归第,令羽林卫守。
改谥武怀皇帝曰孝庄。
癸酉,蠕蠕、嚈哒国遣使朝贡。
戊寅,诏内外百司普泛六级。
在京百僚加中兴四级,义师将士并加军泛六级,在鄴百官三级,河北同义之州两级,河桥建义者加五级,关西二级。
诸受建明、普泰封爵、泛级、优特之阶,悉追。
己卯,帝临显阳殿纳讼。
乙酉,高丽、契丹、库莫奚国遣使朝贡。
丙戌,以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斛斯椿还为前官。
诏曰:“间者,凶权诞恣,法令变常;遂立夷貊轻赋,冀收天下之意;随以箕敛之重,终纳十倍之征。
掩目捕雀,何能过此?
朕属念蒸黎,无忘寝食。
加田桑始事,生业未滋,若顿依常格,或不周展。
今岁租调,且两收一丐,来年复旧。”
辛卯,以使持节、卫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
为青胶大使,督济州刺史、大都督察俊讨耿翔。
丁丑,以骠骑大将军、前行南兗州事念贤为仪同三司。
秋七月辛卯,以使持节、镇北将军、大都督、秦州刺史万俟普拨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壬辰,以太师、司州牧、广陵王欣为大司马、侍中,以太尉公、赵郡王谌为太师,并开府。
庚戌,以前司徒公、燕郡王贺拔允为太尉公。
八月乙丑,齐文襄王来朝,帝燕于华林都亭,班赍部下各有差。
以骠骑大将军、前南岐州刺史司马子如为仪同三司。
戊辰,车驾饯文襄王于河梁,仍济河而返。
癸酉,齐献武王上表固让王爵,不许;请分邑十万户,节降为品,回授勋义,从之。
九月壬子,以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崔孝芬为仪同三司。
冬十月癸未,以卫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高昌王麹子坚为仪同三司,进爵郡王。
十有一月癸巳,持节、征北将军、殷州刺史邸珍为徐州大都督、东道行台仆射,率将讨东徐州。
十有二月丁巳,车驾狩于嵩阳。
己巳,遂幸温汤。
丁丑,车驾还宫。
三年春正月壬辰,齐献武王讨费也头于河西苦洩河,大破之,获其帅纥豆陵伊利,迁其部落于内地。
二月,东梁州为夷民侵逼,诏使持节、车骑大将军、行东雍州事泉企为东梁州行台、都督以讨之。
己未,萧衍假节、豫州刺史、南昌王毛香举城内附,授以持节、安南将军、信州刺史、义昌王。
壬戌,大赦天下。
丙子,帝亲释奠礼先师。
辛巳,幸洪池陂,遂游田。
壬午,以卫将军、前徐州刺史元祐为卫大将军、仪同三司,以骠骑将军、左卫将军元斌之为颍川王。
三月壬寅,以前侍中、车骑大将军李彧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夏四月戊午,契丹国遣使朝贡。
辛未,高平王宁坐事降爵为公。
丙子,高丽国遣使朝贡。
五月丙戌,增置勋府庶子,厢别六百人;又增骑官,厢别二百人,依第出身,骑官秩比直斋。
辛卯,诏曰:“大魏得一居宸,乘六驭宇。考风云之所会,宅日月之所中。自北而南,东征西怨,后来其苏,无思不偃。而句吴负险,久遗度外。世祖太武皇帝,握金镜以照耀,击玉鼓以铿锵,神武之所牢笼,威风之所兰轹,莫不云彻雾卷,瓦解冰消。长江已北,尽为魏土。顷天步中圮,国纲时屯,凶竖因机,互窥上国,疆场侵噬,州郡沦胥。乃眷东顾,无忘寝食。自非五牛警旆,七萃按部,何以复文武之旧业,拯涂炭于遗黎?朕将亲总六军,径临彭、汴。一劳永逸,庶保无疆。内外百僚,便可严备。出顿之期,更听后敕。”
时帝为斛斯椿、元毗、王思政、魏光等谄佞间阻,贰于齐献武王,托讨萧衍,盛暑征发河南诸州之兵,天下怪恶之。语在《斛斯椿传》。
丙申,以使持节、侍中、大司马、开府、司州牧、广陵王欣为左军大都督,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为中军四面大都督。
丁酉,帝幸华林都亭,集京畿都督及军士三千余人,慰勉之。
庚子,又幸华林都亭纳讼。
壬寅,又以长孙稚为后军大都督。
六月丁卯,大都督源子恭镇胡阳,汝阳王暹守石济,仪同三司贾显智率豫州刺史斛斯寿东趋济州。
庚午,吐谷浑国遣使朝贡。
丙子,诏曰:“顷年以来,天步时阻,干戈不戢,荆棘斯生。或徇节感恩,奋不顾命;或临戎对敌,赴难如归。身首横分,骸骨不敛。勋诚靡录,荣赠莫加。寤寐矜之,良有嗟悼。可普告内外,所在言列。若无亲近,听故友陈之。尚书检实,随状科赠。庶粗慰冤魂,少申恻隐。”
庚辰,以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中军大都督斛律沙门为开府仪同三司。
秋七月辛巳朔,以镇东将军、前大鸿胪卿、太原王昶特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己丑,帝亲总六军十余万众次于河桥。
以斛斯椿为前军大都督,寻诏椿镇虎牢。
又诏荆州刺史贺拔胜赴于行所。
胜率所部次于汝水。
庚子,以使持节、征西将军、岐州刺史越肱特为仪同三司。
丁未,帝为椿等迫胁,遂出于长安。
己酉,齐献武王入洛,贺拔胜走还荆州。
八月甲寅,推司徒公、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几,居尚书省。
辛酉,齐献武王西迎车驾。
戊辰,制曰:“晦为明始,乱实治基,爰著天道,又符人事。故姬祚中微,践土有勤王之役;刘氏将倾,北军致左袒之举。用能隆此远年,克兹卜世。永熙之季,权佞擅朝,群小是崇,勋贤见害。官缘价以贵贱,狱因货而死生。宗祏飘若缀旒,民命弃如草莽。大丞相位居晋郑,任属桓文,兴甲汾川,问罪伊洛。群奸畏威,拥迫人主,以自蔽卫,远出秦方。虽车驾流移,未即返御,然权佞将除,天下延颈。魏邦虽旧,其化惟新,思与兆民,同兹更始。可大赦天下。”
行台侯景讨荆州,贺拔胜战败,走奔萧衍。
九月癸巳,以卫大将军、河南尹元子思为使持节、行台仆射,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娄昭为西道大都督,并率左右侍官西迎车驾。
己酉,椿党毛鸿宾守潼关,齐献武王破擒之。
是日,齐献武王东还于洛。
是月,东清河人傅晶杀太守韩子捷,据郡反。会赦,乃降。
冬十月戊辰,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行青州事侯渊克东阳,斩刺史东莱王贵平,传首京师。
闰十二月癸巳,帝为宇文黑獭所害,时年
二十五。
史臣曰:广陵废于前,中兴废于后,平阳猜惑,自绝宗庙。普泰雅道居多,永熙悖德为甚。是俱亡灭,天下所弃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一-译文
显智等人率领骑兵进入京城,逮捕了尔朱世隆和彦伯,在都城的街道上将他们斩首;将天光和度律囚禁并送到齐献武王那里。
辛未日,前废帝的骠骑大将军、行济州事侯景据城投降,仍然被任命为仪同三司、兼尚书仆射、南道大行台、济州刺史。
甲戍日,任命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魏兰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乙亥日,任命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军大都督高盛兼尚书仆射、北道行台,随机处理事务。
尔朱仲远逃奔萧衍。
青州刺史尔朱弼被他的部下冯绍隆杀害,首级被传送到京城。
丙子日,前废帝的安东将军辛永和右将军、建州大都督张悦举城投降。
辛巳日,皇帝的车驾到达河阳,退位到别邸。
太昌元年五月,封安定郡王,食邑一万户。
后来因罪在门下外省去世,年仅二十岁。
永熙二年,葬于鄴城西南的野马冈。
出帝,名修,字孝则,是广平武穆王怀的第三个儿子。
母亲是李氏。
性格沉稳寡言,喜欢武事。
最初被封为汝阳县开国公,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后转任中书侍郎。
建义初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不久升任平东将军、兼太常卿,又担任镇东将军、宗正卿。
永安三年,被封为平阳王。
普泰初年,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尚书右仆射,又加任侍中、尚书左仆射。
中兴二年夏四月,安定王自认为与皇室关系疏远,未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请求退位。
齐献武王与百官商议,大家都认为高祖不能没有后代,于是共同拥戴安定王。
戊子日,安定王在东郭之外即位,从东阳、云龙门进入,登上太极前殿,群臣朝贺。
礼毕后,登上阊阖门,下诏说:“盛衰交替,兴废互有,天意不可隐瞒,神灵也无法解释。
大魏统一天下,德行遍布四方,包容九州,照耀三光。
然而上天降下灾祸,国家多难,礼乐崩坏,法度沦丧。
显赫的周朝,被戎寇所灭;庄严的清庙,即将成为茂草。
胡羯乘机作乱,肆意残暴,杀害君王,屠戮天下。
他们贪婪无度,不知满足。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残暴的事情!
大丞相勃海王忠心耿耿,精诚贯日,举起义旗,立志雪洗国耻。
因此,广阿的军队,使敌人丧胆;鄴下的军队,使坚固的城池失去险要。
近来四胡相继作乱,人数众多,驱使天下的军队,尽出华戎的精锐。
战鼓刚刚敲响,敌人就被一举歼灭,元凶被斩首,大恶被擒获。
扬旗渡河,扫清伊洛,士民安居乐业,不失旧有的法度。
社稷从危难中恢复安定,国家的基础从毁灭中重建。
朕以微薄之身,托于王公之上,如同涉过深渊,不知何处是岸。
愿与万民共享这盛大的喜庆,可以大赦天下。
改中兴二年为太昌元年。”
下诏前御史中尉樊子鹄恢复原职,兼尚书左仆射、东南道大行台,都督仪同三司、徐州刺史杜德讨伐元树。
齐献武王上奏,请求赦免那些因建义而被尔朱氏籍没的家庭。
皇帝因时势变化,再次任命齐献武王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增加封邑九万户,加上之前的共十五万户。
庚寅日,加封齐文襄王为侍中、开府仪同,其余职务不变。
壬辰日,齐献武王返回鄴城,皇帝在乾脯山为他饯行。
五月丙申日,前废帝广陵王去世。
任命太傅、淮阳王欣为太师,封为沛郡王;司徒公、赵郡王谌为太保;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清河王亶为仪同三司;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州牧、南阳王宝炬为太尉公;侍中、太保、录尚书事长孙稚为太傅;侍中、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元罗为仪同三司、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吏部尚书元世俊为仪同三司。
戊戌日,因齐献武王坚决辞让,同意解除他的天柱大将军职务,减少封邑五万户,其余职务不变。
幸丑日,任命前司空高乾邕为司空公。
乙巳日,皇帝到华林都亭,宴请群臣,赏赐各有不同。
羽林队主唐猛突然闯入称贺,皇帝因他违反禁卫规定,杖责了他。
唐猛言辞不敬,被斩于阶下。
丁未日,下诏说:“不要欺侮孤独之人,这是前代经典所明示的;要惠及鳏寡之人,这是往昔典籍所记载的。
朕以薄德,作为百姓的父母,心中常念百姓,夜不能寐。
如今国运更新,怜悯之心初起,如有孤老、疾病、无依无靠之人,有关部门应详细调查,按规定给予赈济。”
又下诏说:“治理国家有一个准则,百姓就不会有非分之想;法律如果开了两个门,官吏就会滥用权力。
前代君主制定法律,后代君主发布命令,历经多代,法律条文日益繁杂。
这并不是用来规范百姓、防范万物的好办法。
可以命令四品以上的官员,聚集在都省,讨论并确定一个统一的法规。
那些不可施行的条文,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新定的法规,不要与旧制相连。
务必简明扼要,不要冗长繁琐。”
己酉日,任命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清河王亶为司徒公。
庚戌日,下诏说:“近来西部地区年景不好,百姓流离失所,有的倒在沟渠边,有的命悬道路,都被遗弃在荒野,成为乌鸦的食物。
想到这些,朕夜不能寐。
掩埋尸骨的礼仪,确实应该做到;行墐的义举,也希望可以勉力为之。
那些暴露在外的尸体,命令各地予以掩埋。
可以宣告天下。”
乙卯日,下诏解除内外戒严。
六月癸亥日,皇帝在华林园受理诉讼。
丙寅日,蠕蠕、嚈哒、高丽、契丹、库莫奚国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丁卯日,太尉公、司州牧、南阳王宝炬因事被降为骠骑大将军、开府,王位不变,回到府第,由羽林卫看守。
改谥武怀皇帝为孝庄。
癸酉日,蠕蠕、嚈哒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戊寅日,下诏内外百官普遍晋升六级。
在京城的百官加中兴四级,义师将士加军泛六级,在鄴城的百官加三级,河北同义的州加两级,河桥建义者加五级,关西加二级。
那些受建明、普泰封爵、泛级、优特之阶的人,全部追回。
己卯日,皇帝到显阳殿受理诉讼。
乙酉日,高丽、契丹、库莫奚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丙戌日,任命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斛斯椿恢复原职。
下诏说:“近来,凶恶的权臣肆意妄为,法令多变;于是设立夷貊轻赋,希望收揽天下人心;随后又加重赋税,最终征收了十倍的税赋。
掩目捕雀,怎能超过这种荒唐之事?
朕心系百姓,日夜不忘。
加上农田桑蚕刚刚开始,生计尚未恢复,如果立即按照常规征税,可能无法周全。
今年的租调,暂且只征收一半,明年恢复原状。”
辛卯日,任命使持节、卫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
任命青胶大使,督济州刺史、大都督察俊讨伐耿翔。
丁丑日,任命骠骑大将军、前行南兗州事念贤为仪同三司。
秋七月辛卯日,任命使持节、镇北将军、大都督、秦州刺史万俟普拨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壬辰日,任命太师、司州牧、广陵王欣为大司马、侍中,任命太尉公、赵郡王谌为太师,并开府。
庚戌日,任命前司徒公、燕郡王贺拔允为太尉公。
八月乙丑日,齐文襄王来朝,皇帝在华林都亭设宴,赏赐部下各有不同。
任命骠骑大将军、前南岐州刺史司马子如为仪同三司。
戊辰日,皇帝在河梁为齐文襄王饯行,随后渡河返回。
癸酉日,齐献武王上表坚决辞让王爵,皇帝不允许;齐献武王请求分封十万户,降爵为品,回授勋义,皇帝同意了。
九月壬子日,任命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崔孝芬为仪同三司。
冬十月癸未日,任命卫将军、瓜州刺史、泰临县开国伯、高昌王麹子坚为仪同三司,进爵为郡王。
十一月癸巳日,任命持节、征北将军、殷州刺史邸珍为徐州大都督、东道行台仆射,率领将领讨伐东徐州。
十二月丁巳日,皇帝在嵩阳狩猎。
己巳日,皇帝前往温汤。
丁丑日,皇帝返回宫中。
三年春正月壬辰日,齐献武王在河西苦洩河讨伐费也头,大破敌军,俘虏其统帅纥豆陵伊利,将其部落迁至内地。
二月,东梁州被夷民侵逼,皇帝下诏任命使持节、车骑大将军、行东雍州事泉企为东梁州行台、都督,率军讨伐。
己未日,萧衍假节、豫州刺史、南昌王毛香举城归附,皇帝授予他持节、安南将军、信州刺史、义昌王的职位。
壬戌日,大赦天下。
丙子日,皇帝亲自举行释奠礼,祭祀先师。
辛巳日,皇帝前往洪池陂,随后游猎。
壬午日,任命卫将军、前徐州刺史元祐为卫大将军、仪同三司,任命骠骑将军、左卫将军元斌之为颍川王。
三月壬寅日,任命前侍中、车骑大将军李彧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夏四月戊午日,契丹国派遣使者朝贡。
辛未日,高平王宁因事降爵为公。
丙子日,高丽国派遣使者朝贡。
五月丙戌日,增设勋府庶子,每厢六百人;又增设骑官,每厢二百人,依等级出身,骑官的俸禄与直斋相当。
辛卯日,皇帝下诏说:“大魏得天命居于天下,驾驭六合。考察风云之所会,居于日月之中。自北而南,东征西怨,后来其苏,无思不偃。而句吴负险,久遗度外。世祖太武皇帝,握金镜以照耀,击玉鼓以铿锵,神武之所牢笼,威风之所兰轹,莫不云彻雾卷,瓦解冰消。长江已北,尽为魏土。顷天步中圮,国纲时屯,凶竖因机,互窥上国,疆场侵噬,州郡沦胥。乃眷东顾,无忘寝食。自非五牛警旆,七萃按部,何以复文武之旧业,拯涂炭于遗黎?朕将亲总六军,径临彭、汴。一劳永逸,庶保无疆。内外百僚,便可严备。出顿之期,更听后敕。”
当时皇帝被斛斯椿、元毗、王思政、魏光等谄佞之人阻挠,与齐献武王产生嫌隙,借口讨伐萧衍,在盛暑时节征发河南诸州的军队,天下人都对此感到奇怪和厌恶。此事记载在《斛斯椿传》中。
丙申日,任命使持节、侍中、大司马、开府、司州牧、广陵王欣为左军大都督,任命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为中军四面大都督。
丁酉日,皇帝前往华林都亭,召集京畿都督及军士三千余人,慰勉他们。
庚子日,皇帝又前往华林都亭处理诉讼。
壬寅日,又任命长孙稚为后军大都督。
六月丁卯日,大都督源子恭镇守胡阳,汝阳王暹守石济,仪同三司贾显智率领豫州刺史斛斯寿东进济州。
庚午日,吐谷浑国派遣使者朝贡。
丙子日,皇帝下诏说:“近年来,天步时阻,干戈不戢,荆棘丛生。或有人徇节感恩,奋不顾命;或有人临戎对敌,赴难如归。身首横分,骸骨不敛。勋诚靡录,荣赠莫加。寤寐矜之,良有嗟悼。可普告内外,所在言列。若无亲近,听故友陈之。尚书检实,随状科赠。庶粗慰冤魂,少申恻隐。”
庚辰日,任命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中军大都督斛律沙门为开府仪同三司。
秋七月辛巳朔日,任命镇东将军、前大鸿胪卿、太原王昶特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己丑日,皇帝亲自率领六军十余万人驻扎在河桥。
任命斛斯椿为前军大都督,随后下诏让斛斯椿镇守虎牢。
又下诏让荆州刺史贺拔胜前往行在所。
贺拔胜率领部下驻扎在汝水。
庚子日,任命使持节、征西将军、岐州刺史越肱特为仪同三司。
丁未日,皇帝被斛斯椿等人逼迫,于是离开长安。
己酉日,齐献武王进入洛阳,贺拔胜逃回荆州。
八月甲寅日,推举司徒公、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揽万机,居于尚书省。
辛酉日,齐献武王西迎皇帝。
戊辰日,皇帝下诏说:“晦为明始,乱实治基,爰著天道,又符人事。故姬祚中微,践土有勤王之役;刘氏将倾,北军致左袒之举。用能隆此远年,克兹卜世。永熙之季,权佞擅朝,群小是崇,勋贤见害。官缘价以贵贱,狱因货而死生。宗祏飘若缀旒,民命弃如草莽。大丞相位居晋郑,任属桓文,兴甲汾川,问罪伊洛。群奸畏威,拥迫人主,以自蔽卫,远出秦方。虽车驾流移,未即返御,然权佞将除,天下延颈。魏邦虽旧,其化惟新,思与兆民,同兹更始。可大赦天下。”
行台侯景讨伐荆州,贺拔胜战败,逃奔萧衍。
九月癸巳日,任命卫大将军、河南尹元子思为使持节、行台仆射,任命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娄昭为西道大都督,并率领左右侍官西迎皇帝。
己酉日,斛斯椿的党羽毛鸿宾守潼关,齐献武王攻破并俘虏了他。
当天,齐献武王东还洛阳。
这个月,东清河人傅晶杀死太守韩子捷,占据郡城反叛。后来遇到大赦,于是投降。
冬十月戊辰日,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行青州事侯渊攻克东阳,斩杀刺史东莱王贵平,将其首级传至京师。
闰十二月癸巳日,皇帝被宇文黑獭所害,时年
二十五。
史官评论说:广陵王在前被废黜,中兴之主在后也被废黜,平阳王因猜忌和迷惑,自己断绝了宗庙的祭祀。普泰年间雅道盛行,永熙年间悖德行为尤为严重。这些都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被天下人所抛弃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一-注解
前废帝:指北魏的广陵王元恭,因政治斗争被废黜,后复辟为帝。
广陵惠王羽:北魏宗室,前废帝元恭的父亲。
正始: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04-508年。
延昌: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12-515年。
神龟: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18-520年。
正光: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20-525年。
元叉:北魏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文官。
建义:北魏孝庄帝的年号,公元528年。
龙花寺:北魏时期的佛教寺庙,位于洛阳。
庄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530年在位。
尔朱世隆:尔朱世隆是北魏末年权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荣死后,他继承了尔朱家族的权力,继续掌控北魏朝政。
元晔:北魏宗室,曾被立为帝,后被迫禅位。
禅让:古代帝王将帝位让给他人,通常是在政治压力下进行。
玺绶:古代帝王的印玺和绶带,象征皇权。
阊阖门:古代皇宫的正门,象征皇权的威严。
普泰: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年号,期间政治相对清明,被称为雅道居多。
颍川王尔朱兆:北魏权臣,尔朱荣的侄子,曾掌握军权。
齐献武王: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欢。
斛斯椿:北魏末年的权臣。
刘灵助:北魏末年的起义军领袖。
高乾邕:高乾邕是北魏末年的官员,曾任司空公,后复职。
封隆之:北魏官员,曾任河内太守。
长广王晔:北魏宗室,曾被立为帝,后被迫禅位。
鲁郡王肃:北魏宗室,曾任太师。
淮阳王:北魏宗室,曾被封为王。
彭城王尔朱仲远: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弟弟,曾掌握军权。
陇西王尔朱天光: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弟弟,曾掌握军权。
天柱大将军:古代高级军职,象征极高的军事权力。
勃海王:古代封号,授予皇族或有功之臣。
清河王亶:古代爵位名,授予有功之臣。
乐平王尔朱世隆: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弟弟,曾掌握朝政大权。
长孙稚:长孙稚是北魏末年的重要官员,曾任太傅、录尚书事等职。
赵郡王谌:北魏宗室,曾任司空公。
贺拔胜:北魏末年的将领。
侯莫陈悦:北魏将领,曾任车骑大将军。
刘相如:南朝梁的将领,曾任尚书左仆射。
华林都亭:北魏皇宫内的建筑,常用于举行宴会。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
宿勤明达:北魏末年的起义军领袖。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地位显赫,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将领。
司徒公:古代高级官职名,负责全国的政务。
伪梁:指梁朝,此处称为“伪梁”可能是指北朝对南朝梁的贬称。
细作之条:指对敌国间谍的防范和打击措施。
员外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进谏和议论朝政。
步兵校尉: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步兵。
奉车都尉: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车驾事务。
羽林监: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羽林军,即皇帝的近卫军。
给事中: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文书事务。
积射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弓箭手。
奉朝请:古代官职名,负责朝会礼仪。
殿中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皇宫的守卫。
宫门仆射:古代官职名,负责宫门的守卫和管理。
殿中司马督: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宫的军事事务。
治礼郎: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南阳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南阳郡的行政事务。
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一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荆州:古代州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东阳: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信都:古代地名,今河北一带。
殷州:古代地名,今河南一带。
广阿:古代地名,今河北一带。
显阳殿:古代宫殿名,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意为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待遇,是一种荣誉性职位。
太保: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属于三公之一,主要负责教育和礼仪事务。
司空公: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属于三公之一,主要负责工程和建筑事务。
陇西王:古代封号,授予皇族或有功之臣。
井陉:古代地名,今河北一带。
常山王:古代封号,授予皇族或有功之臣。
彭城王:古代封号,授予皇族或有功之臣。
青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青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高密王:古代封号,授予皇族或有功之臣。
韩陵:古代地名,今河南一带。
邙山:古代地名,今河南一带。
洛邑:古代地名,今河南洛阳一带。
崇训佛寺:古代寺庙名,位于洛阳。
平阳王:古代封号,授予皇族或有功之臣。
门下外省:古代官署名,负责皇帝的文书事务。
大鸿胪:古代官职名,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
九旒:古代皇帝葬礼中的仪仗,象征皇权。
銮辂:古代皇帝的车驾。
黄屋:古代皇帝的车驾,车顶为黄色。
左纛:古代皇帝车驾上的旗帜。
班剑:古代皇帝葬礼中的仪仗,象征皇权。
二卫:古代皇帝的近卫军。
羽林:古代皇帝的近卫军。
肆州:古代地名,今山西一带。
鲁郡:古代地名,今山东一带。
冀州:古代地名,今河北一带。
勃海:古代地名,今河北一带。
阳平:古代地名,今山东一带。
鄴城:古代地名,今河北临漳一带。
谯城:古代地名,今安徽亳州一带。
洹水:古代河流名,今河南安阳一带。
紫陌:古代地名,今河北临漳一带。
并州:古代地名,今山西一带。
东郡:古代地名,今山东一带。
河桥: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西北大行台:古代官职名,负责西北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显智:显智可能是指北魏时期的一位将领,具体历史背景不详,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在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侯景:北魏末年的权臣。
魏兰根:魏兰根是北魏末年的重要将领,曾担任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职,后升为骠骑大将军。
高盛:高盛是北魏末年的将领,担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后兼任尚书仆射、北道行台。
尔朱仲远:尔朱仲远是尔朱家族的成员,尔朱荣的侄子,曾掌控北魏朝政,后因政治斗争失败逃亡。
冯绍隆:冯绍隆是青州刺史尔朱弼的部下,后因叛乱杀害尔朱弼,传首京师。
辛永:辛永是前废帝时期的安东将军,后投降北魏。
张悦:张悦是前废帝时期的右将军、建州大都督,后投降北魏。
安定郡王:安定郡王是北魏末年的一个封号,具体指代的人物在文中为前废帝,后被封为安定郡王。
出帝:出帝即北魏孝武帝元修,字孝则,广平武穆王元怀的第三子,北魏末代皇帝。
樊子鹄:樊子鹄是北魏末年的官员,曾任御史中尉,后复职为尚书左仆射、东南道大行台。
杜德:杜德是北魏末年的将领,曾任都督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奉命讨伐元树。
元树:元树是北魏宗室成员,曾参与政治斗争,后被杜德讨伐。
元罗:元罗是北魏宗室成员,曾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职。
元世俊:元世俊是北魏宗室成员,曾任吏部尚书、仪同三司等职。
唐猛:唐猛是北魏末年的羽林队主,因犯禁卫被杖责,后因言辞不敬被斩。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授予者可以设立自己的府署,享有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礼仪待遇。
太尉公: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地位仅次于太师。
尔朱兆:北魏末期的军阀,曾掌握北魏的实权,后被高欢击败。
大行台: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权力较大。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统领车骑部队。
太师:古代最高荣誉官职之一,通常授予德高望重的老臣。
尚书令: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属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国家行政事务。
散号将军: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授予者没有实际的军事指挥权,但享有将军的称号和待遇。
员外: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非正式的官职,通常授予有功勋或特殊贡献的人。
青胶大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监督和管理特定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济州刺史:济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大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大军。
司州牧:司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大司马: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开府:古代官员设立府署,自行任命属官,表示其地位显赫。
车驾:古代帝王的代称,指皇帝的车马仪仗。
河梁:指桥梁,此处指皇帝在桥梁上举行仪式。
固让王爵:坚决辞让王爵,表示谦逊和不愿接受高位。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礼仪事务。
卫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
瓜州刺史:瓜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开国伯:古代爵位名,授予有功之臣,地位次于侯爵。
高昌王:高昌国的国王,高昌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
征北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北方的军事事务。
殷州刺史:殷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徐州大都督:徐州的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该州的军事事务。
东道行台仆射:古代官职名,负责东道行台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嵩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古代为皇家狩猎之地。
温汤:地名,指温泉,古代皇帝常在此休养。
费也头:古代少数民族部落名,位于河西地区。
纥豆陵伊利:费也头部落的首领名。
东梁州:古代州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行台:古代官职名,负责特定地区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大军。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即梁武帝。
豫州刺史:豫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信州刺史:信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义昌王:古代爵位名,授予有功之臣。
大赦天下:皇帝颁布的赦免令,赦免全国的罪犯。
释奠礼:古代祭祀先师的仪式。
洪池陂: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古代为皇家游猎之地。
卫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
颍川王:古代爵位名,授予有功之臣。
契丹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高平王:古代爵位名,授予有功之臣。
高丽国:古代朝鲜半岛的政权。
勋府庶子:古代官职名,负责勋贵子弟的教育和管理。
骑官: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骑兵部队。
直斋: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大魏:指北魏,古代中国北方的政权。
句吴:古代对吴国的称呼,位于今江苏省一带。
世祖太武皇帝: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金镜:古代象征皇权的器物。
玉鼓:古代象征皇权的器物。
长江已北:指长江以北的地区。
天步中圮:指国家命运中衰。
国纲时屯:指国家纲纪混乱。
凶竖:指奸佞小人。
五牛警旆:古代军队的旗帜,象征军威。
七萃:古代皇帝的亲军,负责保卫皇帝。
文武之旧业:指恢复国家的文治武功。
涂炭:比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遗黎:指战乱中幸存的百姓。
六军:古代皇帝的亲军,负责保卫皇帝。
彭、汴:指彭城和汴州,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元毗:北魏末年的权臣。
王思政:北魏末年的权臣。
魏光:北魏末年的权臣。
盛暑征发:在炎热的夏季征发军队。
河南诸州:指黄河以南的各州。
天下怪恶之:指天下人对斛斯椿等人的行为感到厌恶。
左军大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左军的军事事务。
中军四面大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中军的军事事务。
后军大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后军的军事事务。
胡阳: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石济: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吐谷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干戈不戢:指战争不断。
荆棘斯生:比喻国家处于混乱状态。
徇节感恩:指为国家和君主效忠。
临戎对敌:指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战。
身首横分:指战死沙场。
骸骨不敛:指战死者的尸体无人收殓。
勋诚靡录:指功勋和忠诚未被记录。
荣赠莫加:指未能得到应有的荣誉和赏赐。
寤寐矜之:指日夜思念和怜悯。
良有嗟悼:指深感悲痛和惋惜。
尚书检实:指尚书省核实情况。
随状科赠:根据情况给予赏赐。
冤魂:指战死者的灵魂。
恻隐:指同情和怜悯。
镇东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东方的军事事务。
大鸿胪卿:古代官职名,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
太原王昶:古代爵位名,授予有功之臣。
虎牢: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古代为军事要地。
荆州刺史:荆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汝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征西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西方的军事事务。
岐州刺史:岐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洛阳:古代中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承制总万几:指代理皇帝处理政务。
尚书省:古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晦为明始:指黑暗过后是光明的开始。
乱实治基:指混乱是治理的基础。
姬祚中微:指周朝的中衰。
践土有勤王之役:指周平王东迁时的勤王之战。
刘氏将倾:指汉朝的衰落。
北军致左袒之举:指汉朝末年北军的叛乱。
永熙之季:指北魏永熙年间。
权佞擅朝:指权臣和奸佞把持朝政。
群小是崇:指小人得势。
勋贤见害:指有功之臣和贤能之士受到迫害。
官缘价以贵贱:指官职的贵贱取决于贿赂的多少。
狱因货而死生:指案件的判决取决于贿赂的多少。
宗祏飘若缀旒:指国家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旗帜。
民命弃如草莽:指百姓的生命如同草芥。
大丞相:古代最高官职名,负责全国的政务和军事。
晋郑:指晋国和郑国,古代的两个诸侯国。
桓文:指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时期的两位霸主。
汾川: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群奸畏威:指奸佞小人畏惧皇帝的威严。
拥迫人主:指逼迫皇帝。
秦方:指秦地,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车驾流移:指皇帝流亡在外。
权佞将除:指奸佞小人将被铲除。
天下延颈:指天下人翘首以待。
魏邦虽旧:指北魏虽然历史悠久。
其化惟新:指国家的教化将焕然一新。
兆民:指天下百姓。
更始:指重新开始。
河南尹:河南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州的政务和军事。
行台仆射:古代官职名,负责行台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领军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统领军队。
娄昭:北魏末年的将领。
西道大都督: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西道的军事事务。
潼关: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古代为军事要地。
东清河: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傅晶:北魏末年的叛乱者。
韩子捷:东清河的太守。
会赦:指遇到大赦。
青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东莱王贵平:东莱的刺史。
传首京师:将叛乱者的首级传送到京城。
宇文黑獭:北魏末年的权臣。
广陵:指广陵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元羽,因谋反被废。
中兴:指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期间政治腐败,导致国家衰落。
平阳:指平阳王元丕,北魏宗室成员,因猜忌和迷惑而自绝于宗庙。
永熙: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年号,期间政治腐败,被称为悖德为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一-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北魏末年政治动荡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前废帝元恭的复辟过程。元恭原本因政治斗争被废黜,隐居龙花寺长达十二年,期间不言不语,表现出极高的隐忍能力。然而,随着北魏政局的进一步恶化,权臣尔朱世隆等人认为元恭具备过人的智慧和威望,决定推举他为帝。元恭在被迫接受帝位时,表现出谦逊和谨慎,引用《论语》中的‘天何言哉’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顺应天命的态度。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禅让’传统。禅让表面上是一种和平的权力交接方式,但实际上往往伴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谋。元恭的复辟过程正是这种传统的体现,尽管他本人并不愿意接受帝位,但在权臣的压力下,不得不顺应时势。这种‘被迫禅让’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反映了皇权与权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典型的史书记载方式,语言简洁明了,叙事条理清晰。通过对元恭的描写,突出了他的隐忍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北魏末年政治的混乱和权臣的专横。尤其是元恭在被迫接受帝位时的回答‘天何言哉’,既表现了他的无奈,也暗示了他对天命的理解和顺从。这种语言上的含蓄和深刻,体现了古代史书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北魏末年的政治局势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北魏末年,权臣专权,皇权衰落,政局动荡不安。元恭的复辟过程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缩影。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灭亡的原因,以及东魏、北齐等后续政权的建立过程。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天命’观念,即帝位的合法性往往与天命密切相关,而权臣的干预则常常被视为对天命的挑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对元恭复辟过程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北魏末年政治的复杂性和权臣专权的危害,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中国政治中‘天命’观念的深远影响。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末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政局的动荡和权力的更迭。文中提到的尔朱彦伯、尔朱世隆、尔朱天光等人都是当时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行动直接影响了北魏的政局。
文中提到的“伪梁”一词,反映了北朝对南朝梁的敌视态度,这种敌视不仅是政治上的对立,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文中提到的“细作之条”和“无禁邻国往还”反映了当时对敌国间谍的防范措施和对邻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这种政策的调整可能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文中提到的“显阳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反映了古代皇帝的权威和政务的繁忙。皇帝亲自处理冤讼,显示了皇帝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正义的追求。
文中提到的“仪同三司”是一种荣誉官职,授予有功之臣,显示了当时对功臣的重视和奖励。
文中提到的“韩陵之战”是北魏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齐献武王在这场战役中击败了尔朱天光等人,奠定了他在北魏政权中的地位。
文中提到的“崇训佛寺”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宗教场所,反映了佛教在北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皇帝被废后在此赋诗,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修真的向往。
文中提到的“九旒、銮辂、黄屋、左纛”等是皇帝葬礼中的仪仗,象征皇权和皇帝的尊贵地位。这些仪仗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对皇帝的尊崇和对皇权的维护。
文中提到的“大鸿胪”是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的官职,反映了古代对外交和礼仪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河桥之战”是北魏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斛斯椿等人在此擒获了尔朱天光等人,进一步巩固了齐献武王的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魏末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宗教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记载了北魏末年政治动荡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文中提到的显智、尔朱世隆、齐献武王(高欢)等人物,都是北魏末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尔朱家族曾是北魏的实际掌权者,但随着尔朱荣的去世,家族势力逐渐衰落,最终被高欢等人取代。
文中提到的侯景、魏兰根、高盛等人,反映了北魏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侯景作为著名的叛将,其投降和叛变行为对南朝梁的灭亡产生了重要影响。魏兰根和高盛则是北魏末年的重要将领,他们的升迁和职位变动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文中还提到了前废帝的逊位和安定郡王的即位,这标志着北魏政权的又一次更迭。出帝元修作为北魏末代皇帝,其即位和统治时期的政策调整,反映了北魏政权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北魏末年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尔朱家族的覆灭、高欢的崛起、侯景的叛变等事件,都是北魏末年政治动荡的缩影。同时,文中提到的封爵、官职变动等,也反映了当时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北魏末年的政治史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政权的衰落过程,以及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了复杂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史书的叙事风格。文中对人物的官职、封号等细节的描写,体现了史书对历史事件的严谨态度。同时,文中对政治斗争的描写,也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展现了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简洁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北魏末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末期至北齐初期的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文中提到的贾显度、高欢(齐献武王)、尔朱兆等人物,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行动和命运直接影响了北朝的历史进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等级制度的严格性。官职的授予和剥夺,不仅是对个人功过的评价,也是权力平衡和政治斗争的结果。例如,高欢被封为齐献武王,显示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一系列官职变动和军事行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虽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描写,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动,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为研究北魏末期至北齐初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官职变动、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的记录,可以深入了解当时政权的运作方式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同时,这段文字也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和等级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简洁的叙述方式展现了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末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政局的动荡和权力的更迭。文中提到的官职、爵位和地名,展示了北魏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地域的广阔性。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势力的兴衰。
文中多次提到‘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高级官职,这些官职的授予和变动,反映了皇帝对功臣的赏赐和对权臣的制约。同时,文中也提到了多次大赦天下,这表明皇帝试图通过宽恕来稳定民心,缓解社会矛盾。
军事方面,文中记载了多次征讨和战争,如讨耿翔、讨费也头等,这些战争不仅展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也反映了边疆地区的动荡和少数民族的威胁。特别是齐献武王的军事行动,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文中还提到了多次皇帝的车驾出行和狩猎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皇帝的娱乐,也是展示皇权和巩固统治的手段。通过这些活动,皇帝可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联系,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记载,展示了北魏末年政治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动荡。通过对官职、爵位、地名和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段文字出自《魏书》,是对北魏末年几位皇帝和宗室成员的评述。作者通过对比广陵王、中兴、平阳王、普泰和永熙等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了北魏末年政治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落。
首先,作者提到广陵王被废和中兴年间的政治腐败,这两件事标志着北魏政治的转折点。广陵王元羽因谋反被废,反映了当时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不稳定。中兴年间的政治腐败则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衰落,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接着,作者提到平阳王元丕因猜忌和迷惑而自绝于宗庙。这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北魏宗室内部的矛盾和分裂,反映了当时政治的混乱和无序。平阳王的自绝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北魏宗室的悲剧,象征着北魏政治的彻底崩溃。
然后,作者对比了普泰和永熙两个年号。普泰年间政治相对清明,被称为雅道居多,而永熙年间政治腐败,被称为悖德为甚。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北魏政治的起伏变化,也反映了作者对政治清明的向往和对腐败的批判。
最后,作者总结道,这些事件和人物都导致了北魏的灭亡,被天下所弃。这一结论不仅是对北魏末年政治的总结,也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作者通过这段文字,表达了对政治腐败的深刻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揭示了北魏末年政治的腐败和国家的衰落,反映了作者对政治清明的向往和对腐败的批判,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