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原文
阳都等 讨任褒。帝以寇难未夷,避正殿,责躬撤膳。又班募格,收集忠勇。其有直言正谏 之士、敢决徇义之夫、陈国家利害之谋、赴君亲危难之节者,集华林园,面论事。
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间邢杲,率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反于青州之北海,自署汉王,号年 天统。
戊申,以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李叔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率众讨 之。
诏直寝纪业持节募新免牧户,有投名效力者授九品官。
己酉,诏诸有私马仗从 戎者,职人,优两大阶,亦授实官;白民,出身外优两阶,亦授实官。若武艺超伦 者,虽无私马,亦依前条;虽不超伦,但射槊翘关一艺而胆略有施者,依第出身外, 特优一大阶,授实官。若无姓第者,从八品出身,阶依前加,特授实官。
辛亥,诏 曰:“朕当亲御六戎,扫静燕代。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率精甲十万为左军,上党 王天穆总众八万为前军,司徒公杨椿勒兵十万为右军,司空公穆绍统卒八万为后军。”
是月,葛荣众退屯相州之北。
秋七月丁巳,诏从四品以上从征者不得优阶,正四品者优一阶。军级从三品以 上从征,四品者优一大阶。正五品以下,还依前格,若有征阶十余,计入四品、三 品。限授五阶。
己未,诏前试守东郡太守唐景宣为持节、都督,于东郡召募侨居流 民二千人,渡河随便为栅,准望台军。
是月,齐献武王于鄴西北慰喻葛荣别帅称王 者七人,众万余,降之。
乙丑,加大将军尔朱荣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辛巳,尚 书奏断百官公给衣冠、剑佩、绶舄。
壬子,光州人刘举聚众数千反于濮阳,自称皇 武大将军。
是月,高平镇人万俟丑奴僭称大位,署置百官。
是月,临淮王彧自江南 还朝。
八月,太山太守羊侃据郡引萧衍将军王辩攻兗州。
甲辰,诏大都督宗正珍孙 率南广州刺史、都督郑先护讨刘举于濮阳,破平之。
以侍中、骠骑大将军、临淮王 彧为仪同三司。
是月,葛荣率众围相州。
九月乙丑,诏太尉公、上党王天穆讨葛荣, 次于朝歌之南。
己巳,以征东将军、齐州刺史元欣为沛郡王。
壬申,柱国大将军尔 朱荣率骑七万讨葛荣于滏口,破擒之,余众悉降。冀、定、沧、瀛、殷五州平。
乙 亥,以平葛荣,大赦天下,改为永安元年。
辛巳,以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为 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以荣子平昌郡开国公文殊、昌乐郡公文暢并进爵为 王,以司徒公杨椿为太保,城阳王徽为司徒。
冬十月丁亥,尔朱荣槛送葛荣于京师。帝临阊阖门,荣稽颡谢罪,斩于都市。
丙申,以抚军将军、太常卿、太原王世子菩提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 司。
丁酉,以冀州之长乐、相州之南赵、定州之博陵、沧州之浮阳、平州之辽西、 燕州之上谷、幽州之渔阳七郡,各万户,增封太原王尔朱荣为太原国。
戊戌,又加 荣太师。
庚戌,以侍中、镇南将军、太原郡开国公于晖兼尚书左仆射,为行台,与 齐献武王讨羊侃。
壬子,太师、江阳王继薨。
癸丑,以胶东县开国侯李侃希复其祖 爵南郡王。
是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叔仁讨邢杲于潍水,失利而还。
大都督 费穆大破萧衍军,擒其将曹义宗,槛送京师。
萧衍以北海王颢为魏王,号年孝基, 入据南兗之铚城。
十有一月戊午,以无上王世子韶为彭城王,陈留王子宽为陈留王, 宽弟刚为浮阳王,刚弟质为林虑王。
癸亥,齐献武王、行台于晖,与徐兗行台崔孝 芬、大都督刁宣大破羊侃于瑕丘,侃奔萧衍。兗州平。
戊寅,以上党王天穆为大将 军、开府,世袭并州刺史。
封前将军、太中大夫元凝为东安王。
十有二月庚子,诏 行台于晖回师讨邢杲,次于历下。
是岁,葛荣余党韩楼复据幽州反。
二年春正月甲寅,于晖所部都督彭乐率二千余骑北走于韩楼,乃班师。
二月癸未朔,诏诸禁卫之官从戎有功及伤夷者,赴选先叙。
甲午,尊皇考为文 穆皇帝,庙号肃祖,皇妣为文穆皇后。
燕州民王庆祖聚众于上党,自称为王。
柱国 大将军尔朱荣讨擒之。
壬寅,诏散骑常侍、济阴王晖业兼行台尚书,督都督李德龙、 丘大千镇梁国。
三月壬戌,诏大将军、上党王天穆与齐献武王讨邢杲。
夏四月癸未,迁肃祖文穆皇帝及文穆皇后神主于太庙,内外百僚普泛加一级。
曲赦畿内,死罪至流人减一等,徒刑以下悉免。
庚子,诏太原王尔朱荣下将士并泛 加二级。
辛丑,上党王天穆、齐献武王大破邢杲于齐州之济南。杲降,送京师,斩 于都市。
元颢攻陷考城,执行台元晖业、都督丘大千。
五月壬子朔,元颢克梁国。
丁巳,以抚军将军、前徐州刺史扬昱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东南道大都督,率众镇 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
辛酉,诏私马仗从戎优阶 授官。
壬戌,又诏募士一依征葛荣。
甲子,又诏职人及民出马,优阶各有差。
乙丑,内外戒严。
癸酉,元颢陷荥阳,执杨昱。
尔朱世隆弃虎牢遁还。
甲戌,车驾北巡, 乙亥,幸河内。
丙子,元颢入洛。
丁丑,进封城阳县开国公元祉为平原王,安昌县 开国侯元鸷为华山王,并加仪同三司。
戊寅,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破元颢后军 都督侯暄于梁国,斩之,擒其卒三千人。
以侍中、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尔朱世隆 为使持节、行台仆射、本将
军、相州刺史,镇鄴城,以便宜从事。
又诏上党百年以下九十以上板三品郡,八十以上四品郡,七十以上五品郡。
太原王尔朱荣会车驾于长子,即日反旆。
上党王天穆北渡,会车驾于河内。
六月己丑,仪同三司费穆为颢所害。
壬寅,克河内,斩太守元袭、都督宗正珍孙。
秋七月戊辰,都督尔朱兆、贺拔胜从硖石夜济,破颢子冠受及安丰王延明军,元颢败走。
庚午,车驾入居华林园,升大夏门,大赦天下。
以使持节、车骑将军、都督、颍川郡开国公尔朱兆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诏以前朝勋书多窃冒,宜一切焚弃之。
若立效灼然为时所知者,别加科赏。
蕃客及边酋翻城降,有勋未叙者,不在焚断之限。
北来军士及随驾文武、马渚立义,加泛五级;河北执事之官,二级;河南立义及迎驾之官,并中途扈从,亦二级。
壬申,以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为天柱大将军,加前后部羽葆、鼓吹。
癸酉,临颍县卒江丰斩元颢,传首京师。
甲戌,以将军、上党王天穆为太宰,司徒公、城阳王微为大司马、太尉公。
乙亥,晏劳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及北来督将于都亭,出宫人三百、缯绵杂彩数万匹,班赐有差。
又诸州郡遣使奉表行宫者,并加一大阶。
丁丑,获元颢弟顼,斩于都市。
诏受元颢爵赏、阶级,悉追夺之。
己卯,以镇东将军、南青州刺史元旭为襄城王,平南将军、南兗州刺史元暹为汝阳王。
闰月辛巳,帝始居宫内。
辛卯,以车骑将军、兼吏部尚书杨津为司空。
巴州刺史严始欣据州南叛,萧衍遣其将萧玩、张鸿、江茂达等率众赴援。
八月庚戌朔,诏诸有公私债负,一钱以上巨万以还,悉皆禁断,不得征责。
已未,以侍中、太傅李延实为司徒公。
丁卯,封瓜州刺史元太荣为东阳王。
甲戌,侍中、太保杨椿致仕。
乙亥,诏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奚毅板授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太宰天穆下勋及祖父叔伯耆年老者牧守有差。
九月,大都督侯渊讨韩楼于蓟,破斩之。幽州平。
万俟丑奴攻东秦城,陷之,杀刺史高子朗。
冬十月丁丑,以前司空公、丹阳王萧赞为司徒公。
十有一月己卯,就德兴自营州遣使请降。
丁亥,诏群官休停在外者皆令赴阙,程会有差。
丙午,以大司马、太尉公、城阳王徽为太保,司徒公、丹阳王萧赞为太尉公,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长孙稚为司徒公。
十有二月辛亥,萧衍兗州刺史张景邕、荆州刺史李灵起、雄信将军萧进明来降。
三年春正月己丑,益州刺史长孙寿、梁州刺史元俊等,遣将与征巴州都督元景夏讨严始欣,斩之。
萧衍都督萧玩、何难尉、陈愁败走,斩玩首,俘获万余人。
辛丑,东徐州城民吕文欣、王赦等杀刺史元太宾,据城反。
以抚军将军、都官尚书樊子鹄兼右仆射,为行台,督征南将军、都督贾显智,征东将军、徐州刺史严思达以讨之。
二月甲寅,克之。东徐平。
三月,丑奴大行台尉迟菩萨寇岐州,大都督贺拔岳、可朱浑道元大破之。
夏四月丁巳,以侍中、太尉公、丹阳王萧赞为使持节、都督齐济兗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州刺史。
丁卯,雍州刺史尔朱天光讨丑奴、萧宝夤于安定,破擒之,囚送京师。
甲戌,以关中平,大赦天下。
丑奴斩于都市,宝夤赐死于驼牛署。
六月戊午,诏胡氏亲属受爵于朝者黜附编民。
嚈达国献师子一。
是月,白马龙涸胡王庆云僭称大位于水洛城,署置百官。
秋七月丙子,天光平水洛城,擒庆云,坑其城民一万七千。
癸巳,萧衍民革虬、卜汤世率堡聚内附。
庚子,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叔仁坐事除名为民。
九月辛卯,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自晋阳来朝。
戊戌,帝杀荣、天穆于明光殿,及荣子仪同三司菩提。
乃升阊阖门,诏曰:
盖天道忌盈,人伦嫉恶,疏而不漏,刑之无舍。
是以吕霍之门,祸谴所伏;梁董之家,咎征斯在。
顷孝昌之末,天步孔艰,女主乱政,监国无主。
尔朱荣爰自晋阳,同忧王室,义旗之建,大会盟津,与世乐推,共成鸿业。
论其始图,非无劳效。
但致远恐泥,终之实难,曾未崇朝,豺声已露。
河阴之役,安忍无亲。
王公卿士,一朝涂地,宗戚靡遗,内外俱尽。
假弄天威,殆危神器。
时事仓卒,未遑问罪。
寻以葛贼横行,马首南向,舍过责成,用平丑虏。
及元颢问鼎,大驾北巡,复致勤王,展力行所。
以此论功,且可补过。
既位极宰衡,地逾齐、鲁,容养之至,岂复是过?
但心如猛火,山林无以供其暴;意等漏卮,江河无以充其溢。
既见金革稍宁,方隅渐泰,不推天功,专为己力。
与夺任情,臧否肆意,无君之迹,日月以甚。
拔发数罪,盖不足称;斩竹书愆,岂云能尽。
方复托名朝宗,阴图衅逆,睥睨天居,窥觎圣历。
乃有裂冠毁冕之心,将为拔本塞源之事。
天既厌乱,人亦悔祸,同恶之臣,密来投告。
将而必诛,罪无容舍。
又元天穆宗室末属,名望素微,遭逢际会,颇参义举。
不能竭其忠诚以奉家国,乃复弃本逐末,背同即异,为之谋主,成彼祸心。
是而可忍,孰不可恕!
并以伏辜,自贻伊戚。
元恶既除,人神庆泰,便可大赦天下。
遣武卫将军奚毅、前燕州刺史崔渊率兵镇北中。
是夜,仆射尔朱世隆、荣妻乡
郡长公主,率荣部曲焚西阳门,出屯河阴。
己亥,攻河桥,擒毅等于途,害之;据北中城,南逼京邑。
诏以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广宗郡开国公尔朱天光为侍中、仪同三司,以侍中、司空公杨津为使持节、督并肆燕恆云朔显汾蔚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兼尚书令、北道大行台,经略并肆。
庚子,诏诸旧代人赴华林园,帝将亲简叙。
以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高乾邕为侍中、河北大使,招集骁勇。
冬十月癸卯朔,封安南将军、大鸿胪卿元宝炬为南阳王,大宗正卿、汝阳县开国公元修平阳王,通直散骑常侍、龙骧将军、新阳县开国伯元诞为昌乐王。
复通直散骑常侍、琅邪县开国公李叔仁官爵,仍为使持节、大都督,以讨世隆。
以魏郡王谌徙封赵郡王,谌弟子赵郡王置改封平昌王。
仪同三司李虔薨。
丁未,班募攻河桥格,赏帛授官各有差。
戊申,皇子生,大赦天下,文武百僚泛二级。
以平南将军、中书令魏兰根兼尚书左仆射,为河北行台,定相殷三州禀兰根节度。
乙卯,通直散骑常侍、假平西将军、都督李苗以火船焚河桥,尔朱世隆退走。
丙辰,诏大都督、兼尚书仆射、行台源子恭率步骑一万出自西道,行台杨昱领都督李侃希等部募勇士八千往从东路,防讨之。
子恭仍镇太行丹谷。
世隆至建州,刺史陆希质拒守。
城陷,尽屠之,唯希质获免。
以中军将军、前东荆州刺史元显恭为使持节、都督晋建南汾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晋州刺史、兼尚书左仆射,为征西道行台,节度都督薛善乐、薛修义、裴元俊、薛崇礼、薛憘族等。
丁卯,诏以世隆北叛,河内固守,其在城督将文武普加二级,兵士给复三年。
壬申,尔朱世隆停建兴之高都,尔朱兆自晋阳来会之,共推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长广王晔为主,大赦所部,号年建明,普泛四级。
徐州刺史尔朱仲远反,率众向京师。
十有一月癸酉朔,诏车骑将军、左卫将军郑先护为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与都督李侃希赴行台杨昱以讨之。
乙亥,以使持节、兼尚书令、西道大行台、司徒公长孙稚为太尉公,侍中、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淮王彧为司徒公。
丙子,以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广宗郡开国公尔朱天光开府,进爵为王。
丁丑,尔朱仲远陷西兗州,执刺史王衍。
癸未,以右卫将军贺拔胜为东征都督。
壬辰,又以左卫将军、大都督郑先护兼尚书左仆射,为行台,与胜并讨仲远。
戍戌,诏罢魏兰根行台,以后将军、定州刺使薛昙尚为使持节、兼尚书,为北道行台,随机召发。
行豫州刺史元崇礼杀后行州事阴导和,擅摄豫州。
庚子,贺拔胜与仲远战于滑台东,失利,仍奔之。
十有二月壬寅朔,尔朱兆寇丹谷,都督崔伯凤战殁,都督羊文义、史五龙降兆,大都督源子恭奔退。
甲辰,尔朱兆、尔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骑涉渡,以袭京城。
事出仓卒,禁卫不守。
帝出云龙门。
兆逼帝幸永宁佛寺,杀皇子,并杀司徒公、临淮王彧,左仆射、范阳王诲。
戊申,元晔大赦天下。
尔朱度律自镇京师。
甲寅,尔朱兆迁帝于晋阳;甲子,崩于城内三级佛寺,时年二十四。
并害陈留王宽。
是月,河西人纥豆陵步蕃、破落韩常大败尔朱兆于秀容。
齐州城人赵洛周据西城反,应尔朱兆。
刺史、丹阳王萧赞弃城走。
南阳太守赵脩延执荆州刺史李琰之,自行州事。
中兴二年谥为武怀皇帝,太昌元年又谥孝庄皇帝,庙号敬宗。
十一月,葬于静陵。
史臣曰:魏自孝昌之末,天下淆然,外侮内乱,神器固将无主。
庄帝潜思变化,招纳勤王,虽时事孔棘,而卒有四海。
猾逆既翦,权强擅命,抑是兆谋运智之秋,劳谦夕惕之日也。
未闻长辔之策,遽深负刺之恐,谋谟罕术,授任乖方,猜嫌行戮,祸不旋踵。
鸣呼!胡丑之为衅也,岂周衰晋末而已哉!
至于高祖不祀,武宣享庙,三后降鉴,福禄固不永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译文
阳都等人讨伐任褒。皇帝因为寇难未平,避开了正殿,责备自己并撤去了膳食。又颁布了招募的规格,收集忠诚勇敢的人。那些有直言正谏的人、敢于决断并殉义的勇士、陈述国家利害的谋士、赴君亲危难的节士,都聚集在华林园,面对面讨论事务。
幽州平北府的主簿河间邢杲,率领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在青州的北海造反,自称为汉王,年号为天统。
戊申日,任命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李叔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率领军队讨伐他。
诏令直寝纪业持节招募新免牧户,有投名效力的人授予九品官。
己酉日,诏令那些有私马仗从军的人,职人,优两大阶,也授予实官;白民,出身外优两阶,也授予实官。如果武艺超群的人,即使没有私马,也依照前条;即使不超群,但射槊翘关一艺而胆略有所施展的人,依照出身外,特别优一大阶,授予实官。如果没有姓第的人,从八品出身,阶依前加,特别授予实官。
辛亥日,诏令说:“朕将亲自率领六戎,扫清燕代。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率领精甲十万为左军,上党王天穆总领八万为前军,司徒公杨椿率领十万为右军,司空公穆绍统率八万为后军。”
这个月,葛荣的军队撤退驻扎在相州的北面。
秋七月丁巳日,诏令从四品以上从征的人不得优阶,正四品的人优一阶。军级从三品以上从征,四品的人优一大阶。正五品以下,还依照前格,如果有征阶十余,计入四品、三品。限授五阶。
己未日,诏令前试守东郡太守唐景宣为持节、都督,在东郡招募侨居流民二千人,渡河随便为栅,准望台军。
这个月,齐献武王在鄴西北慰喻葛荣的别帅称王的七人,众万余,降服了他们。
乙丑日,加封大将军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辛巳日,尚书奏断百官公给衣冠、剑佩、绶舄。
壬子日,光州人刘举聚集数千人在濮阳造反,自称皇武大将军。
这个月,高平镇人万俟丑奴僭称大位,设置百官。
这个月,临淮王彧从江南回朝。
八月,太山太守羊侃据郡引萧衍将军王辩攻兗州。
甲辰日,诏令大都督宗正珍孙率领南广州刺史、都督郑先护讨伐刘举于濮阳,破平之。
任命侍中、骠骑大将军、临淮王彧为仪同三司。
这个月,葛荣率领军队围攻相州。
九月乙丑日,诏令太尉公、上党王天穆讨伐葛荣,驻扎在朝歌的南面。
己巳日,任命征东将军、齐州刺史元欣为沛郡王。
壬申日,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率领七万骑兵讨伐葛荣于滏口,破擒之,余众悉降。冀、定、沧、瀛、殷五州平定。
乙亥日,因为平定葛荣,大赦天下,改为永安元年。
辛巳日,任命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为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诸军事,任命荣子平昌郡开国公文殊、昌乐郡公文暢并进爵为王,任命司徒公杨椿为太保,城阳王徽为司徒。
冬十月丁亥日,尔朱荣槛送葛荣于京师。皇帝临阊阖门,荣稽颡谢罪,斩于都市。
丙申日,任命抚军将军、太常卿、太原王世子菩提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丁酉日,以冀州的长乐、相州的南赵、定州的博陵、沧州的浮阳、平州的辽西、燕州的上谷、幽州的渔阳七郡,各万户,增封太原王尔朱荣为太原国。
戊戌日,又加封荣为太师。
庚戌日,任命侍中、镇南将军、太原郡开国公于晖兼尚书左仆射,为行台,与齐献武王讨伐羊侃。
壬子日,太师、江阳王继薨。
癸丑日,任命胶东县开国侯李侃希复其祖爵南郡王。
这个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叔仁讨伐邢杲于潍水,失利而还。
大都督费穆大破萧衍军,擒其将曹义宗,槛送京师。
萧衍以北海王颢为魏王,号年孝基,入据南兗的铚城。
十一月戊午日,任命无上王世子韶为彭城王,陈留王子宽为陈留王,宽弟刚为浮阳王,刚弟质为林虑王。
癸亥日,齐献武王、行台于晖,与徐兗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大破羊侃于瑕丘,侃奔萧衍。兗州平定。
戊寅日,任命上党王天穆为大将军、开府,世袭并州刺史。
封前将军、太中大夫元凝为东安王。
十二月庚子日,诏令行台于晖回师讨伐邢杲,驻扎在历下。
这一年,葛荣的余党韩楼再次占据幽州造反。
二年春正月甲寅日,于晖所部都督彭乐率领二千余骑北走于韩楼,于是班师。
二月癸未朔日,诏令诸禁卫之官从戎有功及伤夷者,赴选先叙。
甲午日,尊皇考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皇妣为文穆皇后。
燕州民王庆祖聚集众人在上党,自称为王。
柱国大将军尔朱荣讨伐并擒获了他。
壬寅日,诏令散骑常侍、济阴王晖业兼行台尚书,督都督李德龙、丘大千镇守梁国。
三月壬戌日,诏令大将军、上党王天穆与齐献武王讨伐邢杲。
夏四月癸未日,迁肃祖文穆皇帝及文穆皇后神主于太庙,内外百官普遍加一级。
曲赦畿内,死罪至流人减一等,徒刑以下悉免。
庚子日,诏令太原王尔朱荣下的将士普遍加二级。
辛丑日,上党王天穆、齐献武王大破邢杲于齐州的济南。杲降,送京师,斩于都市。
元颢攻陷考城,执行台元晖业、都督丘大千。
五月壬子朔日,元颢攻克梁国。
丁巳日,任命抚军将军、前徐州刺史扬昱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东南道大都督,率众镇守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守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守崿岅。
辛酉日,诏令私马仗从戎优阶授官。
壬戌日,又诏令募士一依征葛荣。
甲子日,又诏令职人及民出马,优阶各有差。
乙丑日,内外戒严。
癸酉日,元颢陷荥阳,执杨昱。
尔朱世隆弃虎牢遁还。
甲戌日,车驾北巡,乙亥日,幸河内。
丙子日,元颢入洛。
丁丑日,进封城阳县开国公元祉为平原王,安昌县开国侯元鸷为华山王,并加仪同三司。
戊寅日,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破元颢后军都督侯暄于梁国,斩之,擒其卒三千人。
任命侍中、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尔朱世隆为使持节、行台仆射、本将
任命军、相州刺史,镇守鄴城,以便宜行事。
又下诏,上党地区百岁以下九十岁以上的人授予三品郡的官职,八十岁以上的人授予四品郡的官职,七十岁以上的人授予五品郡的官职。
太原王尔朱荣在长子与皇帝会面,当天就返回。
上党王天穆北渡黄河,在河内与皇帝会面。
六月己丑日,仪同三司费穆被元颢杀害。
壬寅日,攻克河内,斩杀太守元袭、都督宗正珍孙。
秋七月戊辰日,都督尔朱兆、贺拔胜从硖石夜渡黄河,击败元颢的儿子冠受和安丰王延明的军队,元颢败逃。
庚午日,皇帝进入华林园,登上大夏门,大赦天下。
任命使持节、车骑将军、都督、颍川郡开国公尔朱兆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下诏说,前朝的勋书多有冒名顶替的情况,应当全部焚毁。
如果有立下显著功勋并为当时人所知的,另行加以赏赐。
外族客人和边境酋长投降,有功劳但未得到叙用的,不在焚毁之列。
北来的军士和随驾的文武官员、马渚立义的人,加泛五级;河北的执事官员,加二级;河南立义及迎驾的官员,以及中途随从的官员,也加二级。
壬申日,任命柱国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为天柱大将军,加前后部羽葆、鼓吹。
癸酉日,临颍县的士兵江丰斩杀元颢,将其首级传送到京师。
甲戌日,任命将军、上党王天穆为太宰,司徒公、城阳王微为大司马、太尉公。
乙亥日,宴请慰劳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及北来的督将,在都亭举行宴会,赏赐宫人三百、缯绵杂彩数万匹,按等级分赐。
各州郡派遣使者奉表到行宫的,都加一大阶。
丁丑日,抓获元颢的弟弟顼,斩首于都市。
下诏,凡接受元颢爵赏、阶级的,全部追夺。
己卯日,任命镇东将军、南青州刺史元旭为襄城王,平南将军、南兗州刺史元暹为汝阳王。
闰月辛巳日,皇帝开始居住在宫内。
辛卯日,任命车骑将军、兼吏部尚书杨津为司空。
巴州刺史严始欣据州南叛,萧衍派遣其将领萧玩、张鸿、江茂达等率众前来支援。
八月庚戌朔日,下诏,凡有公私债务,一钱以上到巨万的,全部禁止,不得追讨。
已未日,任命侍中、太傅李延实为司徒公。
丁卯日,封瓜州刺史元太荣为东阳王。
甲戌日,侍中、太保杨椿退休。
乙亥日,下诏,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奚毅板授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太宰天穆下勋及祖父叔伯年老的牧守,按等级分赐。
九月,大都督侯渊在蓟讨伐韩楼,击败并斩杀了他。幽州平定。
万俟丑奴攻陷东秦城,杀刺史高子朗。
冬十月丁丑日,任命前司空公、丹阳王萧赞为司徒公。
十一月己卯日,就德兴从营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
丁亥日,下诏,凡在外休停的官员都令其赴京,按等级分赐。
丙午日,任命大司马、太尉公、城阳王徽为太保,司徒公、丹阳王萧赞为太尉公,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长孙稚为司徒公。
十二月辛亥日,萧衍的兗州刺史张景邕、荆州刺史李灵起、雄信将军萧进明前来投降。
三年春正月己丑日,益州刺史长孙寿、梁州刺史元俊等,派遣将领与征巴州都督元景夏讨伐严始欣,斩杀了他。
萧衍的都督萧玩、何难尉、陈愁败逃,斩杀萧玩的首级,俘获万余人。
辛丑日,东徐州城民吕文欣、王赦等杀刺史元太宾,据城反叛。
任命抚军将军、都官尚书樊子鹄兼右仆射,为行台,督征南将军、都督贾显智,征东将军、徐州刺史严思达讨伐他们。
二月甲寅日,攻克东徐州。东徐平定。
三月,丑奴的大行台尉迟菩萨侵犯岐州,大都督贺拔岳、可朱浑道元大破之。
夏四月丁巳日,任命侍中、太尉公、丹阳王萧赞为使持节、都督齐济兗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州刺史。
丁卯日,雍州刺史尔朱天光在安定讨伐丑奴、萧宝夤,击败并擒获他们,囚送京师。
甲戌日,因关中平定,大赦天下。
丑奴被斩于都市,宝夤被赐死于驼牛署。
六月戊午日,下诏,胡氏亲属在朝中受爵的,黜为编民。
嚈达国献上一只狮子。
这个月,白马龙涸的胡王庆云在水洛城僭称大位,设置百官。
秋七月丙子日,天光平定水洛城,擒获庆云,坑杀其城民一万七千。
癸巳日,萧衍的民众革虬、卜汤世率堡聚内附。
庚子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叔仁因事被除名为民。
九月辛卯日,天柱大将军尔朱荣、上党王天穆从晋阳来朝。
戊戌日,皇帝在明光殿杀死尔朱荣、天穆,以及尔朱荣的儿子仪同三司菩提。
于是登上阊阖门,下诏说:
天道忌盈满,人伦嫉恶,疏而不漏,刑之无舍。
因此吕霍之门,祸谴所伏;梁董之家,咎征斯在。
近来孝昌末年,天步艰难,女主乱政,监国无主。
尔朱荣从晋阳起兵,同忧王室,义旗之建,大会盟津,与世乐推,共成鸿业。
论其始图,非无劳效。
但致远恐泥,终之实难,曾未崇朝,豺声已露。
河阴之役,安忍无亲。
王公卿士,一朝涂地,宗戚靡遗,内外俱尽。
假弄天威,殆危神器。
时事仓卒,未遑问罪。
不久因葛贼横行,马首南向,舍过责成,用平丑虏。
及元颢问鼎,大驾北巡,复致勤王,展力行所。
以此论功,且可补过。
既位极宰衡,地逾齐、鲁,容养之至,岂复是过?
但心如猛火,山林无以供其暴;意等漏卮,江河无以充其溢。
既见金革稍宁,方隅渐泰,不推天功,专为己力。
与夺任情,臧否肆意,无君之迹,日月以甚。
拔发数罪,盖不足称;斩竹书愆,岂云能尽。
方复托名朝宗,阴图衅逆,睥睨天居,窥觎圣历。
乃有裂冠毁冕之心,将为拔本塞源之事。
天既厌乱,人亦悔祸,同恶之臣,密来投告。
将而必诛,罪无容舍。
又元天穆宗室末属,名望素微,遭逢际会,颇参义举。
不能竭其忠诚以奉家国,乃复弃本逐末,背同即异,为之谋主,成彼祸心。
是而可忍,孰不可恕!
并以伏辜,自贻伊戚。
元恶既除,人神庆泰,便可大赦天下。
派遣武卫将军奚毅、前燕州刺史崔渊率兵镇守北中。
当夜,仆射尔朱世隆、荣妻乡
郡长公主率领荣部曲焚烧了西阳门,然后出城驻扎在河阴。
己亥日,攻打河桥,在路上擒获了毅等人,并杀害了他们;占据了北中城,向南逼近京城。
皇帝下诏任命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广宗郡开国公尔朱天光为侍中、仪同三司,任命侍中、司空公杨津为使持节、督并肆燕恆云朔显汾蔚九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兼尚书令、北道大行台,负责经略并肆地区。
庚子日,皇帝下诏让所有旧代的人前往华林园,皇帝将亲自选拔和任命。
任命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高乾邕为侍中、河北大使,负责招募勇猛的士兵。
冬十月初一癸卯日,封安南将军、大鸿胪卿元宝炬为南阳王,大宗正卿、汝阳县开国公元修为平阳王,通直散骑常侍、龙骧将军、新阳县开国伯元诞为昌乐王。
恢复通直散骑常侍、琅邪县开国公李叔仁的官爵,仍然任命他为使持节、大都督,负责讨伐世隆。
将魏郡王谌改封为赵郡王,谌的弟子赵郡王置改封为平昌王。
仪同三司李虔去世。
丁未日,颁布招募攻打河桥的赏格,赏赐布帛和官职各有不同。
戊申日,皇子出生,大赦天下,文武百官普遍晋升两级。
任命平南将军、中书令魏兰根兼任尚书左仆射,担任河北行台,定相殷三州听从魏兰根的指挥。
乙卯日,通直散骑常侍、假平西将军、都督李苗用火船焚烧了河桥,尔朱世隆撤退逃走。
丙辰日,皇帝下诏命令大都督、兼尚书仆射、行台源子恭率领一万步兵和骑兵从西道出发,行台杨昱率领都督李侃希等部招募八千勇士从东路出发,进行防御和讨伐。
源子恭继续镇守太行丹谷。
世隆到达建州,刺史陆希质坚守抵抗。
城被攻陷,城中的人全部被杀,只有陆希质得以幸免。
任命中军将军、前东荆州刺史元显恭为使持节、都督晋建南汾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晋州刺史、兼尚书左仆射,担任征西道行台,指挥都督薛善乐、薛修义、裴元俊、薛崇礼、薛憘族等人。
丁卯日,皇帝下诏因为世隆北叛,河内坚守,城中的督将和文武官员普遍晋升两级,士兵免除三年赋税。
壬申日,尔朱世隆停留在建兴的高都,尔朱兆从晋阳前来会合,共同推举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长广王晔为主,大赦他们的部下,年号改为建明,普遍晋升四级。
徐州刺史尔朱仲远反叛,率领军队向京城进发。
十一月初一癸酉日,皇帝下诏任命车骑将军、左卫将军郑先护为使持节、大将军、大都督,与都督李侃希前往行台杨昱处讨伐尔朱仲远。
乙亥日,任命使持节、兼尚书令、西道大行台、司徒公长孙稚为太尉公,任命侍中、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淮王彧为司徒公。
丙子日,任命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广宗郡开国公尔朱天光开府,晋升爵位为王。
丁丑日,尔朱仲远攻陷西兗州,俘虏了刺史王衍。
癸未日,任命右卫将军贺拔胜为东征都督。
壬辰日,又任命左卫将军、大都督郑先护兼任尚书左仆射,担任行台,与贺拔胜一起讨伐尔朱仲远。
戍戌日,皇帝下诏撤销魏兰根的行台职务,任命后将军、定州刺史薛昙尚为使持节、兼尚书,担任北道行台,随机调动军队。
行豫州刺史元崇礼杀害了后行州事阴导和,擅自接管豫州。
庚子日,贺拔胜与尔朱仲远在滑台东交战,失利后撤退。
十二月初一壬寅日,尔朱兆侵犯丹谷,都督崔伯凤战死,都督羊文义、史五龙投降尔朱兆,大都督源子恭撤退。
甲辰日,尔朱兆、尔朱度律从富平津上,率领骑兵渡河,袭击京城。
事情发生得非常突然,禁卫军没有守住。
皇帝从云龙门出逃。
尔朱兆逼迫皇帝前往永宁佛寺,杀害了皇子,并杀害了司徒公、临淮王彧,左仆射、范阳王诲。
戊申日,元晔大赦天下。
尔朱度律亲自镇守京城。
甲寅日,尔朱兆将皇帝迁到晋阳;甲子日,皇帝在城内的三级佛寺去世,时年二十四岁。
并杀害了陈留王宽。
这个月,河西人纥豆陵步蕃、破落韩常在秀容大败尔朱兆。
齐州城人赵洛周占据西城反叛,响应尔朱兆。
刺史、丹阳王萧赞弃城逃走。
南阳太守赵脩延逮捕了荆州刺史李琰之,自行管理州事。
中兴二年,皇帝被谥为武怀皇帝,太昌元年又被谥为孝庄皇帝,庙号敬宗。
十一月,葬于静陵。
史臣评论说:魏朝自孝昌末年,天下混乱,外有侵略内有叛乱,皇位几乎无人继承。
庄帝暗中思考变革,招纳忠臣,虽然时局艰难,但最终统一了天下。
奸逆被铲除后,权臣专权,这正是谋划和运用智慧的时候,也是勤劳谨慎的日子。
没有听到长远的策略,却突然陷入深深的恐惧,谋划缺乏方法,任命不当,猜疑导致杀戮,灾祸接踵而至。
唉!胡人的祸乱,难道只是周朝衰败和晋朝末年才有的吗?
至于高祖没有祭祀,武宣享受庙祭,三位皇后降下鉴戒,福禄自然不会长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注解
孝庄皇帝:北魏皇帝的谥号之一。
彭城王勰:北魏宗室,孝庄帝的父亲,封彭城王。
肃宗:北魏孝明帝元诩,515年至528年在位。
鲁阳翼卫:指彭城王勰在鲁阳地区的军事功勋。
武城县开国公:彭城王勰的封爵,武城县为其封地。
中书侍郎: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事务。
城门校尉:负责京城城门守卫的官职。
给事黄门侍郎: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宫廷内外的文书传递和礼仪事务。
散骑常侍: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御史中尉: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长乐王:孝庄帝的封爵,长乐为其封地。
侍中:古代高级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机要事务。
中军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中军。
卫将军: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统领禁卫军。
左光禄大夫: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礼仪和文教事务。
中书监: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起草诏令和机要事务。
尔朱荣:人名,北魏末年的权臣,掌握军政大权,后被封为大丞相。
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北魏时期的军事重镇。
无上王:孝庄帝的兄长彭城王劭的封爵。
始平王:孝庄帝的弟弟霸城公子正的封爵。
太原王:尔朱荣的封爵,太原为其封地。
灵太后:北魏孝明帝的母亲,曾掌握朝政。
高阳王雍:北魏宗室,曾任丞相。
司空公元钦: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司空。
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地位相当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享有极高的荣誉。
建义元年:孝庄帝即位后的年号,528年。
太师: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礼仪事务。
司州牧: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司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太傅: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教育事务。
太保:古代中国的一个高级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公: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
司徒公: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民政事务。
司空公: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土木工程和水利事务。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地位仅次于大将军,负责统领军队。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地位相当于三公,享有极高的荣誉。
尚书令: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尚书省的事务,相当于宰相。
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北魏时期的官职,相当于三公的待遇,负责尚书省的左仆射事务。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名,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礼仪事务。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机要事务。
谏议大夫: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谏言和监察事务。
直阁将军: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宫廷守卫。
秘书郎中: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文书和机要事务。
冯翊郡开国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冯翊郡为其封地。
扶风郡开国公:北魏时期的封爵,扶风郡为其封地。
东郡公:北魏时期的封爵,东郡为其封地。
北平公:北魏时期的封爵,北平为其封地。
安定王:北魏宗室,曾任北平王。
蠕蠕主阿那瑰:柔然族的首领,曾与北魏有外交关系。
汝南王悦:北魏宗室,曾任汝南王。
北海王颢:北魏宗室,曾任北海王。
临淮王彧:北魏时期的皇族成员,曾任临淮王。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即梁武帝。
郢州刺史: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郢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北道大行台:古代军事机构,负责北方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事务。
尚书右仆射: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尚书省的右仆射事务。
东道大使: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东方地区的行政事务。
征东将军: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东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光禄勋: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礼仪和文教事务。
晋阳: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是古代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邙阴: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北魏时期的军事重镇。
孝昌:年号,北魏时期的年号之一。
通途:指官方的文书传递渠道。
公车: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文书传递和礼仪事务。
华林东门:北魏时期的宫廷东门,位于洛阳。
齐州: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划。
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
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一带,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
行台:古代军事机构,负责某一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事务。
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
南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
齐州之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
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一带,北魏时期的行政区划。
高昌王:高昌国的国王,曾与北魏有外交关系。
平西将军: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西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瓜州刺史: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瓜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泰临县开国伯:北魏时期的封爵,泰临县为其封地。
大都督: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统领大军。
东北道诸军事: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事务。
宗正珍孙: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都督。
奚毅: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都督。
贺拔胜: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右卫将军。
阳都: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任褒: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当时的地方势力或叛乱者。
华林园:古代皇家园林,位于洛阳,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和活动的场所。
邢杲:人名,河北流民领袖,自封汉王,发动叛乱。
李叔仁:人名,北魏时期的将领,被封为车骑大将军。
葛荣:人名,北魏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曾自称天子。
元颢:北魏末年的一个反叛将领,曾自立为帝,后被击败。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皇权的正统性。
鄴城: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是北齐的都城。
上党:古代中国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山西省东南部。
太原王尔朱荣:北魏末年的重要军事将领,曾掌握朝政大权,后被皇帝所杀。
河内: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大夏门:洛阳城的南门,是皇帝出入的重要通道。
天柱大将军:北魏时期的一个高级军事职位,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将领。
太宰:古代中国的一个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柱国大将军:古代中国的一个高级军事职位,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将领。
雍州刺史:雍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雍州的军政事务。
关中: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陕西省中部,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
嚈达国: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阿富汗北部。
白马龙涸胡王庆云:北魏末年的一位反叛首领,曾自立为王,后被击败。
阊阖门:洛阳城的北门,是皇帝出入的重要通道。
郡长公主:指北魏时期的贵族女性,通常为皇帝的姐妹或女儿,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权力。
西阳门:古代城门之一,位于洛阳城西,是重要的军事防御点。
河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河桥:指黄河上的桥梁,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战略意义。
北中城:古代城池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北魏时期的军事重镇。
京邑:指北魏的都城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广宗郡开国公:爵位名,广宗郡的封地,开国公是高级爵位,通常授予有功之臣。
使持节:古代官职,持有皇帝的符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并州刺史:并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并州的军政事务。
抚军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军队,地位较高。
河北大使:古代官职,负责河北地区的军政事务。
安南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指挥。
大鸿胪卿:古代官职,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
南阳王:爵位名,南阳地区的封地,王爵是高级爵位。
大宗正卿:古代官职,负责皇族事务。
汝阳县开国公:爵位名,汝阳县的封地,开国公是高级爵位。
龙骧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精锐部队。
新阳县开国伯:爵位名,新阳县的封地,伯是中级爵位。
昌乐王:爵位名,昌乐地区的封地,王爵是高级爵位。
琅邪县开国公:爵位名,琅邪县的封地,开国公是高级爵位。
魏郡王:爵位名,魏郡的封地,王爵是高级爵位。
赵郡王:爵位名,赵郡的封地,王爵是高级爵位。
平昌王:爵位名,平昌地区的封地,王爵是高级爵位。
李虔: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仪同三司。
班募:古代军事术语,指招募士兵。
河桥格:古代军事术语,指在河桥上设置的防御工事。
赏帛授官:古代奖励制度,指用丝绸和官职来奖励有功之人。
皇子:皇帝的儿子,通常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大赦天下:古代政治术语,指皇帝发布赦令,赦免全国的罪犯。
文武百僚:指朝廷中的文武官员。
泛二级:古代奖励制度,指普遍提升官员的品级。
平南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指挥。
中书令:古代高级官职,负责中书省的事务,相当于宰相。
尚书左仆射: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尚书省的事务,相当于副宰相。
河北行台:古代军事机构,负责河北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事务。
定相殷三州:指定州、相州、殷州,是北魏时期的重要行政区划。
禀兰根节度:指由魏兰根负责节制和管理。
假平西将军:古代武官名,临时授予的平西将军职位。
都督: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军队。
火船:古代军事术语,指用火攻的船只。
西道:古代地理术语,指西部地区。
步骑:古代军事术语,指步兵和骑兵。
东路:古代地理术语,指东部地区。
太行丹谷: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建州:地名,位于今福建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划。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州的军政事务。
陆希质: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建州刺史。
前东荆州刺史:古代官职,曾任东荆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镇西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西方地区的军事指挥。
晋州刺史:晋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晋州的军政事务。
征西道行台:古代军事机构,负责征西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事务。
节度都督:古代武官名,负责节制和管理都督。
薛善乐: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节度都督。
薛修义: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节度都督。
裴元俊: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节度都督。
薛崇礼: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节度都督。
薛憘族: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节度都督。
督将: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军队。
普加二级:古代奖励制度,指普遍提升官员的品级。
兵士给复三年:古代奖励制度,指士兵免除三年的赋税和劳役。
建兴: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划。
高都: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太原太守:太原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太原的军政事务。
行并州刺史:古代官职,临时授予的并州刺史职位。
长广王晔:北魏时期的皇族成员,曾任长广王。
建明:年号,北魏时期的年号之一。
普泛四级:古代奖励制度,指普遍提升官员的品级。
徐州刺史:徐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徐州的军政事务。
尔朱仲远: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徐州刺史。
车骑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车骑部队。
左卫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左卫部队。
郑先护: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车骑将军、左卫将军。
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统领全军。
长孙稚: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尉公。
西兗州: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划。
王衍: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西兗州刺史。
右卫将军:古代武官名,负责统领右卫部队。
东征都督:古代武官名,负责东征的军事指挥。
定州刺使:定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定州的军政事务。
薛昙尚: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定州刺使。
北道行台:古代军事机构,负责北方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事务。
行豫州刺史:古代官职,临时授予的豫州刺史职位。
元崇礼: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行豫州刺史。
阴导和: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后行州事。
滑台: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丹谷: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崔伯凤: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都督。
羊文义: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都督。
史五龙: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都督。
源子恭: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大都督。
富平津: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云龙门:古代城门之一,位于洛阳城,是重要的军事防御点。
永宁佛寺:古代佛寺名,位于洛阳,是重要的宗教场所。
范阳王诲:北魏时期的皇族成员,曾任范阳王。
三级佛寺:古代佛寺名,位于晋阳,是重要的宗教场所。
陈留王宽:北魏时期的皇族成员,曾任陈留王。
河西: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行政区划。
纥豆陵步蕃: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河西人。
破落韩常: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河西人。
秀容: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赵洛周: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齐州城人。
丹阳王萧赞:北魏时期的皇族成员,曾任丹阳王。
南阳太守:南阳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南阳的军政事务。
赵脩延: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南阳太守。
荆州刺史:荆州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荆州的军政事务。
李琰之: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荆州刺史。
中兴二年:年号,北魏时期的年号之一。
武怀皇帝:北魏皇帝的谥号之一。
太昌元年:年号,北魏时期的年号之一。
敬宗:北魏皇帝的庙号之一。
静陵:北魏皇帝的陵墓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史臣:古代史书的编撰者,负责记录历史事件。
神器:古代政治术语,指国家的政权。
庄帝:北魏皇帝的谥号之一。
勤王:古代政治术语,指为皇帝效力的忠臣。
四海:古代地理术语,指全国。
猾逆:古代政治术语,指奸邪叛逆之人。
权强:古代政治术语,指有权势的强人。
兆谋运智:古代政治术语,指谋划和运用智慧。
劳谦夕惕:古代政治术语,指勤劳谦逊,日夜警惕。
长辔之策:古代政治术语,指长远的谋划。
负刺之恐:古代政治术语,指担心被刺杀的恐惧。
谋谟罕术:古代政治术语,指谋划和策略的缺乏。
授任乖方:古代政治术语,指任命不当。
猜嫌行戮:古代政治术语,指因猜忌而进行杀戮。
祸不旋踵:古代政治术语,指灾祸迅速到来。
胡丑:古代政治术语,指胡人的丑恶行为。
周衰晋末:古代历史时期,指周朝衰亡和晋朝末年的混乱时期。
高祖:北魏皇帝的庙号之一。
武宣:北魏皇帝的谥号之一。
三后:古代政治术语,指三位皇后。
降鉴:古代政治术语,指上天的警示。
福禄:古代政治术语,指福气和禄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帝纪-卷十-评注
《孝庄纪》是北魏时期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孝庄帝元子攸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事件。作为北魏末年的皇帝,孝庄帝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动荡和权臣的干预,尤其是尔朱荣的专权,使得北魏的政治局势更加复杂。
文本首先介绍了孝庄帝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孝庄帝是彭城王勰的第三子,自幼聪慧,深得肃宗(孝明帝)的喜爱。他在肃宗时期担任了多个重要官职,如中书侍郎、城门校尉、给事黄门侍郎等,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地位。孝庄帝的成长经历反映了北魏皇室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宗室成员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孝庄帝的即位过程充满了戏剧性。肃宗去世后,权臣尔朱荣掌握了兵权,意图废立皇帝。由于孝庄帝家族有忠勋,且深得民心,尔朱荣选择支持孝庄帝即位。然而,尔朱荣的野心并未因此停止,他在掌握兵权后,杀害了灵太后、幼主以及多位宗室成员和朝廷重臣,造成了北魏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北魏末年权臣专权的残酷现实,也反映了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宗室成员在政治中的脆弱地位。
孝庄帝即位后,虽然试图通过大赦天下、封赏功臣等措施来稳定政局,但尔朱荣的专权使得孝庄帝的统治始终处于阴影之下。尔朱荣不仅掌握了军事大权,还通过封赏自己的亲属和亲信,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孝庄帝虽然在位期间颁布了一些政令,试图整顿吏治、减轻赋役,但由于尔朱荣的干预,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
文本还记载了孝庄帝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汝南王悦、北海王颢等宗室成员的叛逃,以及葛荣的叛乱。这些事件反映了北魏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政局的混乱。孝庄帝虽然试图通过封赏、追谥等方式来安抚宗室和功臣,但由于尔朱荣的专权,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稳定政局。
从文化内涵来看,《孝庄纪》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北魏末年政治、社会状况的缩影。文本通过对孝庄帝生平及其统治时期的描述,揭示了北魏末年皇权的衰落和权臣专权的现实。孝庄帝虽然在位期间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政局,但由于尔朱荣的干预,这些努力最终未能奏效。
从艺术特色来看,《孝庄纪》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北魏末年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关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尔朱荣的专权和孝庄帝的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说,《孝庄纪》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其简洁的叙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北魏末年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复杂的权力斗争。通过对孝庄帝生平及其统治时期的描述,文本为我们了解北魏末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记载了北魏末年动荡的政治局势,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文中提到的邢杲、葛荣、元颢等人,都是当时重要的叛乱领袖,他们的活动对北魏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北魏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现实。流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中央政权的衰落。同时,文中提到的华林园、太庙等皇家场所,也体现了北魏皇权的象征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编年体的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重要事件的发生。这种叙事方式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脉络。同时,文中对人物的封赏、官职变动等细节的记载,也体现了当时政治运作的特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北魏末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政权衰落的原因,以及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的历史背景。
此外,文中提到的尔朱荣、元颢等人物,都是北魏末年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活动和命运,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对这些人物事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魏末年的政治生态和权力结构。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北魏末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政权衰落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末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政局的动荡和权力的更迭。文中提到的尔朱荣、元颢、萧衍等人物,都是当时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行动和命运深刻影响了北魏的政局走向。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尔朱荣虽然一度掌握大权,但最终因权力过大而被皇帝所杀,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功高震主’的常见现象。元颢的反叛和失败,则展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时间节点和事件描述,清晰地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文中对人物的评价和事件的描述,既有客观的历史记录,也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体现了古代史书的编纂特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北魏末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矛盾,进而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北魏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战争的频繁发生。文中提到的郡长公主、尔朱天光、杨津等人物,都是当时的重要政治和军事人物,他们的行动直接影响了北魏的政治局势。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北魏是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其政治制度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保留了鲜卑族的传统。文中提到的官职如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侍中等,都是汉族传统的官职,而尔朱天光、杨津等人则是鲜卑族的贵族,他们的权力斗争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北魏末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尔朱氏家族的崛起和衰落、庄帝的即位和被杀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北魏的政治局势,也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尔朱氏家族的崛起标志着北魏政权的衰落,而庄帝的被杀则标志着北魏政权的彻底崩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详细记录了每一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官职和爵位名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政治结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是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末年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迁,以及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