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四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四-原文

郑羲,字幼驎,荥阳开封人,魏将作大匠浑之八世孙也。

曾祖豁,慕容垂太常卿。

父晔,不仕,娶于长乐潘氏,生六子,粗有志气,而羲第六,文学为优。

弱冠举秀才,尚书李孝伯以女妻之。

高宗末,拜中书博士。

天安初,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据汝南来降,显祖诏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参石军事。

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来迎,既相见,议欲顿军于汝北,未即入城。

羲谓石曰:“机事尚速。今珍奇虽来,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夺其管籥,据有府库。虽出其非意,要以全制为胜。”

石从羲言,遂策马径入其城。

城中尚有珍奇亲兵数百人,在珍奇宅内。

石既克城,意益骄怠,置酒嬉戏,无警防之虞。

羲谓石曰:“观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严兵设备,以待非常。”

其夜,珍奇果使人烧府厢屋,欲因救火作难,以石有备,乃止。

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众心乃定。

明年春,又引军东讨汝阴。

刘彧汝阴太守张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锐攻之,不克,遂退至陈项,议欲还军长社,待秋击之。

诸将心乐早还,咸称善计。

羲曰:“今张超驱市人,负担石,蚁聚穷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尽,不降当走,可翘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弃还长社,道涂悬远,超必修城深堑,多积薪谷,将来恐难图矣。”

石不纳,遂旋师长社。

至冬,复往攻超,超果设备,无功而还。

历年,超死,杨文长代戍,食尽城溃,乃克之,竟如羲策。

淮北平,迁中书侍郎。

延兴初,阳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动众,扰乱京索。

以羲河南民望,为州郡所信,遣羲乘传慰谕。

羲到,宣示祸福,重加募赏,旬日之间,众皆归散。

智度奔颍川,寻见擒斩。

以功赐爵平昌男,加鹰扬将军。

高祖初,兼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使于刘准。

中山王叡,宠幸当世,并置王官,羲为其傅。

是后历年不转,资产亦乏,因请假归,遂盘桓不返。

及李冲贵宠,与羲姻好,乃就家征为中书令。

文明太后为父燕宣王立庙于长安,初成,以羲兼太常卿,假荥阳侯,具官属,诣长安拜庙,刊石建碑于庙门。

还,以使功,仍赐侯爵,加给事中。

出为安东将军、西兗州刺史,假南阳公。

羲多所受纳,政以贿成。

性又啬吝,民有礼饷者,皆不与杯酒脔肉,西门受羊酒,东门酤卖之。

以李冲之亲,法官不之纠也。

酸枣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并在任廉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称荐,时论多之。

文明太后为高祖纳其女为嫔,征为秘书监。

太和十六年卒,赠帛五百匹。

尚书奏谥曰宣,诏曰:“盖棺定谥,先典成式,激扬清浊,治道明范。故何曾幼孝,良史不改‘缪丑’之名;贾充宠晋,直士犹立‘荒公’之称。羲虽宿有文业,而治阙廉清。稽古之效,未光于朝策;昧货之谈,已形于民听。谥以善问,殊乖其衷。又前岁之选,匪由备行充举,自荷后任,勋绩未昭。尚书何乃情遗至公,愆违明典!依谥法: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可赠以本官,加谥文灵。”

长子懿,字景伯。涉历经史,善当世事。

解褐中散、尚书郎,稍迁骠骑长史、尚书吏部郎、太子中庶子,袭爵荥阳伯。

懿闲雅有治才,为高祖所器遇,拜长兼给事黄门侍郎、司徒左长史。

世宗初,以从弟思和同咸阳王禧之逆,与弟通直常侍道昭俱坐缌亲。

出禁,拜太常少卿,加冠军将军,出为征虏将军、齐州刺史,寻进号平东将军。

懿好劝课,善断决,虽不洁清,义然后取,百姓犹思之。

永平三年卒。

赠本将军、兗州刺史,谥曰穆。

子恭业,袭爵。

武定三年,坐与房子远谋逆,伏诛。

懿弟道昭,字僖伯。少而好学,综览群言。

初为中书学生,迁秘书郎,拜主文中散,徙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

从征沔汉,高祖飨侍臣于悬瓠方丈竹堂,道昭与兄懿俱侍坐焉。

乐作酒酣,高祖乃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彭城王勰续歌曰:“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

郑懿歌曰:“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

邢峦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

道昭歌曰:“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

高祖又歌曰:“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宋弁歌曰:“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高祖谓道昭曰:“自比迁务虽猥,与诸才俊不废咏缀,遂命邢峦总集叙记。当尔之年,卿频丁艰祸,每眷文席,常用慨然。”

寻正除中书郎,转通直散骑常侍。

北海王详为司徒,以道昭与琅邪王秉为谘议参军。

迁国子祭酒,道昭表曰:“臣窃以为:崇治之道,必也须才;养才之要,莫先于学。今国子学堂房粗置,弦诵阙尔。城南太学,汉魏《石经》,丘墟残毁,藜藿芜秽。游兒牧竖,为之叹息;有情之辈,实亦悼心;况臣亲司,而不言露。伏愿天慈回神纡眄,赐垂鉴察。若臣微意,万一合允,求重敕尚书、门下,考论营制之模,则五雍可翘立而兴,毁铭可不日而就。树旧经于帝京,播茂范于不朽。斯有天下者之美业也。”

不从。

广平王怀为司州牧,以道昭与宗正卿元匡为州都。

道昭又表曰

臣闻唐虞启运,以文德为本;殷周致治,以道艺为先。

然则,礼乐者为国之基,不可斯须废也。

是故周敷文教,四海宅心;鲁秉周礼,强齐归义。

及至战国纷纭,干戈递用,五籍灰焚,群儒坑殄,贼仁义之经,贵战争之术,遂使天下分崩,黔黎荼炭,数十年间,民无聊生者,斯之由矣。

爰暨汉祖,于行陈之中,尚优引叔孙通等;光武中兴,于拨乱之际,乃使郑众、范升校书东观。

降逮魏晋,何尝不殷勤于篇籍,笃学于戎伍。

伏惟大魏之兴也,虽群凶未殄,戎马在郊,然犹招集英儒,广开学校,用能阐道义于八荒,布盛德于万国,教靡不怀,风无不偃。

今者乘休平之基,开无疆之祚,定鼎伊瀍,惟新宝历,九服感至德之和,四垠怀击壤之庆。

而蠢尔闽吴,阻化江湫,先帝爰震武怒,戎车不息。

而停銮伫跸,留心典坟,命故御史中尉臣李彪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等妙选英儒,以宗文教。

澄等依旨,置四门博士四十人,其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及国子助教,宿已简置。

伏寻先旨,意在速就,但军国多事,未遑营立。

自尔迄今,垂将一纪,学官凋落,四术寝废。

遂使硕儒耆德,卷经而不谈;俗学后生,遗本而逐末。

进竞之风,实由于此矣。

伏惟陛下钦明文思,玄鉴洞远。

越会未款,务修道以来之;遐方后服,敷文教而怀之。

垂心经素,优柔坟籍。

将使化越轩唐,德隆虞夏。

是故屡发中旨,敦营学馆,房宇既修,生徒未立。

臣学陋全经,识蔽篆素,然往年删定律令,谬预议筵。

谨依准前修,寻访旧事,参定学令,事讫封呈。

自尔迄今,未蒙报判。

但废学历年,经术淹滞。

请学令并制,早敕施行,使选授有依,生徒可准。

诏曰:“具卿崇儒敦学之意,良不可言。新令寻班,施行无远,可谓职思其忧,无旷官矣。”

道昭又表曰:“窃惟鼎迁中县,年将一纪,缙绅褫业,俎豆阙闻,遂使济济明朝,无观风之美,非所以光国宣风,纳民轨义。

臣自往年以来,频请学令,并置生员,前后累上,未蒙一报,故当以臣识浅滥官,无能有所感悟者也。

馆宇既修,生房粗构,博士见员,足可讲习。

虽新令未班,请依旧权置国子学生,渐开训业,使播教有章,儒风不坠,后生睹徙义之机,学徒崇知新之益。

至若孔庙既成,释奠告始,揖让之容,请俟令出。”

不报。

迁秘书监、荥阳邑中正。

出为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将军如故。

复入为秘书监,加平南将军。

熙平元年卒,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曰文恭。

道昭好为诗赋,凡数十篇。

其在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

子严祖,颇有风仪,粗观文史。

历通直郎、通直常侍。

轻躁薄行,不修士业,倾侧势家,乾没荣利,闺门秽乱,声满天下。

出帝时,御史中尉綦俊劾严祖与宗氏从姊奸通。

人士咸耻言之,而严祖聊无愧色。

孝静初,除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鸿胪卿。

出为北豫州刺史,仍本将军。

罢州还,除鸿胪卿。

卒,赠都督豫兗颍三州诸军事、囗囗将军、司空公、豫州刺史。

严祖弟敬祖,性亦粗疏。

起家著作佐郎。

郑俨之败也,为乡人所害。

敬祖弟述祖,武定中,尚书。

述祖弟遵祖,秘书郎。

卒,赠辅国将军、光州刺史。

遵祖弟顺,卒于太常丞。

自灵太后预政,淫风稍行;及元义擅权,公为奸秽。

自此素族名家,遂多乱杂,法官不加纠治,婚宦无贬于世,有识咸以叹息矣。

羲五兄:长白驎,次小白,次洞林,次叔夜,次连山。

并恃豪门,多行无礼,乡党之内,疾之若仇。

白驎孙道慓,随郡太守。

小白,中书博士。

子胤伯,有当世器干。

自中书博士迁侍郎,转司空长史。

高祖纳其女为嫔。

出为建威将军、东徐州刺史,转广陵王征东府长史,带齐郡内史。

卒于鸿胪少卿,谥曰简。

子希俊,未官而亡。

子道育,武定中,开封太守。

希俊弟幼儒,好学修谨,时望甚优。

丞相、高阳王雍以女妻之。

历尚书郎、通直郎、司州别驾,有当官之称。

卒,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兗州刺史,谥景。

幼儒亡后,妻淫荡凶悖,肆行无礼。

子敬道、敬德,并亦不才,俱走于关右。

幼儒从兄伯猷每谓所亲曰:“从弟人才,足为令德,不幸得如此妇,今死复重死,可为悲叹。”

胤伯弟平城,太尉谘议。

广陵王羽纳其女为妃。

出为东平原太守。

性清狂使酒,为政贪残。

卒,赠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

长子伯猷,博学有文才,早知名。

举司州秀才,以射策高第,除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转太学博士,领殿中御史。

与当时名胜,咸申游款。

肃宗释奠,诏伯猷录义。

安丰王延明之征徐州也,引为行台郎中。

事宁还都,迁尚书外兵郎中,典《起居注》,以军功赐爵阳武子。

稍迁散骑常侍、平东将军。

前废帝初,以舅氏超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领国子祭酒。

久之,为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转护军将军。

元象初,以本官兼散骑常侍使于萧衍。

前后使人,萧衍令其侯王于马射之日宴对申礼。

伯猷之行,衍令其领军将军臧盾与之相接。

议者以此贬之。

使还,除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

在州贪惏,妻安丰王元延明女,专为聚敛,货贿公行,润及亲戚。

户口逃散,邑落空虚。

诬良民,云欲反叛,籍其资财,尽以入己,诛其丈夫, 妇女配没。百姓怨苦,声闻四方。为御史纠劾,死罪数十条,遇赦免,因以顿废。

齐文襄王作相,每诫厉朝士,常以伯猷及崔叔仁为谕。武定七年,除太常卿。其年 卒,年六十四。赠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兗州刺史。

伯猷弟仲衡,武定中,仪同开府中郎。

仲衡弟辑之,解褐奉朝请,领侍御史,以军功赐爵城皋男。稍迁黎阳太守。属 元颢入洛,令其舅范遵镇守滑台,与辑之隔岸相对。遵潜军夜渡,规欲掩袭,辑之 率厉城民,拒河击之,遵遂遁走。朝廷嘉之,除司州别驾。寻转司空长史,迁镇南 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初,除征南将军、东济北太守,带肥城戍主,男如故。 天平四年卒,时年四十九。赠都督北豫梁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度支尚书、北豫 州刺史。

辑之弟怀孝,武定中,司徒谘议。

洞林子敬叔,司州都官从事、荥阳邑中正、濮阳太守。坐贪秽除名。

子籍,字承宗。徐州平东府长史。

籍弟琼,字祖珍,有强干之称。自太尉谘议为范阳太守,治颇有声。卒,赠太 常少卿。孝昌中,弟俨宠要,重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琼兄弟雍睦,其诸娣姒亦 咸相亲爱,闺门之内有无相通,为时人所称美。子道邕,殁关西。俨事在《恩幸传》。

敬叔弟士恭,燕郡太守。孝昌中,因俨之势,除卫尉少卿,寻迁左将军、瀛州 刺史。时葛荣寇窃河北,州城沦陷,不获之镇。寻除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又 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永熙中卒。赠骠骑将军、冀州刺史,重赠尚书左仆射,谥 曰贞。

长子子贞,司空掾。迁从事中郎、南兗州开府司马。

子贞弟子湛,齐济二州长史、光禄大夫。

子湛弟昭伯,武定中,东平太守。

昭伯弟子嘉,早卒。

子大护,武定中,司空户曹参军。

叔夜子伯夏,司徒谘议、东莱太守。卒,赠冠军将军、太常少卿、青州刺史。

子忠,字周子。右军将军、镇远将军。卒,赠平东将军、徐州刺史。

弟豪,长水校尉、东平原太守。

伯夏弟谨,字仲恭。琅邪太守。

子嵩宾,历尚书郎、员外常侍,稍迁至左光禄大夫。卒。

连山,性严暴,挝挞僮仆,酷过人理。父子一时为奴所害,断首投马槽下,乘 马北逝。其第二子思明,骁勇善骑射,披发率村义,驰骑追之,及于河。奴乘马投 水,思明止将从不听放矢,乃自射之,一发而中,落马随流,众人擒执至家,脔而 杀之。思明及弟思和,并以武功自效。思明至骁骑将军、直阁将军,坐弟思和同元 禧逆,徙边。会赦,卒于家。后赠冠军将军、济州刺史。

子先护,少有武干。解褐员外郎,转通直郎。庄帝之居籓也,先护深自结托。 及尔朱荣称兵向洛,灵太后令先护与郑季明等固守河梁,先护闻庄帝即位于河北, 遂开门纳荣。以功封平昌县开国侯,邑七百户。转通常侍,加镇北将军。寻除前将 军、广州刺史、假平南将军、当州都督。时妖贼刘举于濮阳起逆,诏先护以本官为 东道都督讨举。平之,还镇。后元颢入洛,庄帝北巡,先护据州起义兵,不受颢命。 颢遣尚书令、临淮王彧率众讨之,先护出城拒战。庄帝还京,嘉其诚节,除使持节、 散骑常侍、都督襄广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刺史如故,进爵郡公,增邑一千三百 户。寻转征西将军、东雍州刺史、假车骑将军、当州都督,常侍如故。未之任,又 转都督二豫东雍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豫州刺史,余官如故。又兼尚书右仆射、 二豫郢颍四州行台。寻除车骑将军、左卫将军。及尔朱荣死,徐州刺史尔朱仲远拥 兵向洛,前至东郡。诸军出讨,不能制之。乃诏先护以本官假骠骑将军、大都督, 领所部与行台杨昱同讨之。庄帝又遣都督贺拔胜讨仲远,胜于陈降贼,战士离心。 寻闻京师不守,先护部众逃散,遂窜伏于南境。前废帝初,仲远遣人招诱之,既出 而害焉。出帝时,赠持节、都督青齐济兗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 州刺史,开国如故。

思和,历太尉中兵参军。同元禧之逆,伏法。

子康业,通直郎。出帝时,坐事赐死。

子彬,武定末,齐王相国中兵参军。

思和弟季长,太学博士。卒。

子乔,历司州治中、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羲叔父简,简孙尚,壮健有将略。屡为统军,东西征讨,以军功赐爵汝阳男。 历位尚书郎、步兵校尉、骁骑将军,迁辅国将军、太尉司马。出为济州刺史,将军 如故。为政宽简,百姓安之。卒,赠本将军、豫州刺史,谥曰惠。

子贵宾,袭。解褐北海王国常侍,员外散骑侍郎,稍迁尚书金部郎。以公坐免 官。久之,兼太尉属。卒,赠征虏将军、荆州刺史。

子景裕,袭。武定末,仪同开府行参军。

贵宾弟次珍,卒于员外常侍。赠安东将军、光州刺史。

贵宾异母弟大倪、小倪,皆粗险薄行,好为劫盗,侵暴乡里,百姓毒患之。普 泰中,并为尔朱仲远所杀。

尚从父兄云,字道汉。历雁门、濮阳二郡,贪秽狼籍。肃宗时,纳贿刘腾,得 为龙骧将军、安州刺史。坐迁举受财,为御史所纠,因暴病卒。

云从父兄子敬宾,自秘书郎稍迁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魏郡太守、金紫光禄大 夫。

子士渊,司空行参军。

羲从父兄德玄。显祖初,自淮南内附,拜荥阳太守。

子颖考,太和中,复为荥阳太守。卒,赠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开封侯,谥曰 惠。

子洪建,太尉祭酒。同元禧之逆,与弟祖育同伏法。永安中,特追赠平东将军、 齐州刺史。

子士机,性识不周,多有短失。历散骑侍郎、司空从事中郎、中书郎。卒。

子道廕,武定末,开府行参军。

祖育,太尉祭酒。亦特赠平东将军、豫州刺史。

祖育弟仲明,奉朝请,稍迁太尉属。以公强当世,为从弟俨所昵,除荥阳太守。 俨虑世难,欲以东道托之。建义初,仲明弟季明遇害河阴。俨后归之,欲与起兵, 寻为城民所杀。

仲明兄洪健,李冲女婿。建义初,庄帝以仲明舅氏之亲,其弟与谋扶戴,仲明 之死也,且有奉国之意,乃追封安平县开国侯,邑七百户,赠侍中、车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

长子道门,仲明初谋起义,令道门说大都督李叔仁于大梁。叔仁始欲同举,后 闻庄帝已立,叔仁子拔江乃斩道门。建义中,特赠立节将军、瓜州刺史。

道门弟孝邕,袭。天保初,爵随例降。

仲明弟季亮,司徒城局参军、员外常侍。卒,赠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青州刺 史。

季亮弟季明,释褐太学博士。正光中,谯郡太守,带涡阳戍主。频为萧衍遣将 攻围,兵粮寡少,外援不接,季明孤城自守,卒得保全。朝廷嘉之,封安德县开国 伯,邑七百户。累迁平东将军、光禄少卿。武泰中,潜通尔朱荣,谋奉庄帝。及在 河阳,遂为乱兵所害。事宁,追封南颍川郡开国公,食邑千五百户,赠骠骑大将军、 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定州刺史。

子昌,袭。武定末,司徒城局参军。天保初,爵随例降。

崔辩,字神通,博陵安平人。学涉经史,威仪整峻。显祖征拜中书博士、散骑 侍郎、平远将军、武邑太守。政事之余,专以劝学为务。年六十二,卒。赠安南将 军、定州刺史,谥曰恭。

长子景俊,梗正有高风,好古博涉。以经明行修,征拜中书博士。历侍御史、 主文中散。受敕接萧赜使萧琛、范云,高祖赐名为逸。后为员外散骑侍郎,与著作 郎韩兴宗参定朝仪。雅为高祖所知重,迁国子博士,每有公事,逸常被诏独进。博 士特命,自逸始。转通直散骑常侍、廷尉少卿。卒,朝廷悼惜之,赠以本官。

子巨伦,字孝宗。幼孤。及长,历涉经史,有文学武艺。以世宗挽郎,除冀州 镇北府墨曹参军、太尉记室参军。叔楷为殷州,巨伦仍为长史、北道别将。在州陷 贼,敛恤亡存,为贼所义。葛荣闻其才名,欲用为黄门侍郎。巨伦心恶之。至五月 五日,会集官僚,令巨伦赋诗,巨伦乃曰:“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 死,牛复吐出舌。”以引自晦,获免。未几,潜结死士数人,夜中南走,逢贼游骑 数百,俱恐不济。巨伦曰:“宁南死一寸,岂北生一尺也!”便欺贼曰:“吾受敕 而行。”贼不信,共爇火观敕。火未然,巨伦手刃贼帅,余人因与奋击,杀伤数十 人,贼乃四溃,得马数匹而去。夜阴失道,惟看佛塔户而行。到洛,朝廷嘉之,授 持节、别将北讨。初,楷丧之始,巨伦收殡仓卒,事不周固;至是遂偷路改殡,并 窃家口以归。寻授国子博士。

庄帝即位,假节、中坚将军、东濮阳太守,假征虏将军、别将。时河北纷梗, 人士避贼,多住郡界,岁俭饥乏,巨伦倾资赡恤,务相全济,时类高之。元颢入洛, 据郡不从。庄帝还宫,行西兗州事,封渔阳县开国男,邑二百户,寻除光禄大夫。 三年卒,时年四十四。

子武,袭。武定中,怀州卫军府录事参军。齐受禅,爵例降。

初,巨伦有姊,明惠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类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嫁 之。巨伦姑赵国李叔胤之妻,高明慈笃,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 令此女屈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崔氏与翼书诗数十首,辞理可观。

逸弟模,字叔轨。身长八尺,围亦如之。出后其叔。雅有志度。起家奉朝请, 历太尉祭酒、尚书金部郎中、太尉主簿,转中郎,迁太子家令。以公事免。神龟中, 诏复本资,除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出除鲁阳太守。正光二年,襄阳民密求款附, 诏模为别将,隶淮南王世遵,率众赴之。事觉,模焚襄阳邑郭而还。坐不克,免官。 及萧宝夤讨关陇,引模为西征别将,屡有战功,除持节、光禄大夫、都督别道诸军 事,加安东将军。万俟丑奴遣将郝虎南侵,模攻破其营,擒虎。以功封槐里县开国 伯,邑五百户。于时将督败殁者多,模挫敌持重,号为名将。后假征东将军、行岐 州事。未几,击贼入深,没于陈。赠抚军将军、相州刺史。永熙中,追录前勋,又 赠都督定相冀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相州刺史。子士护。

模弟楷,字季则。美风望,性刚梗,有当世干具。释褐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 广平王怀文学。正始中,以王国官非其人,多被刑戮,惟楷与杨昱以数谏获免。后 为尚书左主客郎中、伏波将军、太子中舍人、左中郎将。以党附高肇,为中尉所劾, 事在《高聪传》。楷性严烈,能摧挫豪强,故时人语曰:“莫彳廌都买反 獬孤 楷

反,付崔楷。

于时冀定数州,频遭水害。楷上疏曰:

臣闻有国有家者,莫不以万姓为心。故矜伤轸于造次,求瘼结于寝兴。黎民阻饥,唐尧致叹;众庶斯馑,帝乙罪己。良以为政与农,实系民命。水旱缘兹以得济,夷险用此而获安。顷东北数州,频年淫雨,长河激浪,洪波汩流,川陆连涛,原隰过望,弥漫不已,泛滥为灾。户无担石之储,家有藜藿之色。华壤膏腴,变为舄卤;菽麦禾黍,化作雚蒲。斯用痛心徘徊,潸然伫立也。

昔洪水为害四载,流于《夏书》;九土既平攸同,纪自《虞诰》。亮由君之勤恤,臣用劬劳,日昃忘餐,宵分废寝。伏惟皇魏,握图临宇,总契裁极,道敷九有,德被八荒,槐阶棘路,实维英哲,虎门、麟阁,实曰贤明,天地函和,日月光曜。自比定冀水潦,无岁不饥;幽瀛川河,频年泛溢。岂是阳九厄会,百六钟期,故以人事而然,非为运极。昔魏国咸舄,史起哂之;兹地荒芜,臣实为耻。不揆愚瞽,辄敢陈之。

计水之凑下,浸润无间,九河通塞,屡有变改,不可一准古法,皆循旧堤。何者?河决瓠子,梁楚几危;宣防既建,水还旧迹。十数年间,户口丰衍。又决屯氏,两川分流,东北数郡之地,仅得支存。及下通灵、鸣,水田一路,往昔膏腴,十分病九,邑居凋离,坟井毁灭。良由水大渠狭,更不开泻,众流壅塞,曲直乘之所致也。至若量其逶迤,穿凿涓浍,分立堤堨,所在疏通,预决其路,令无停蹙。随其高下,必得地形,土木参功,务从便省。使地有金堤之坚,水有非常之备。钩连相注,多置水口,从河入海,远迩径过,泻其墝澙,泄此陂泽。九月农罢,量役计功;十月昏正,立匠表度。县遣能工,麾画形势;郡发明使,筹察可否。审地推岸,辨其脉流;树板分崖,练厥从往。别使案检,分剖是非,瞰睇川原,明审通塞。当境修治,不劳役远,终春自罢,未须久功。即以高下营田,因于水陆,水种秔稻,陆艺桑麻。必使室有久储,门丰余积。

其实上叶御灾之方,亦为中古井田之利。即之近事,有可比伦。江淮之南,地势洿下,云雨阴霖,动弥旬月。遥途远运,惟用舟舻;南亩畬菑,微事耒耜。而众庶未为馑色,黔首罕有饥颜。岂天德不均,致地偏罚?故是地势异图,有兹丰馁。臣既乡居水际,目睹荒残,每思郑白,屡想王李。夙宵不寐,言念皇家,愚诚丹款,实希效力,有心萤爝,乞暂施行。使数州士女,无废耕桑之业;圣世洪恩,有赈饥荒之士。鄴宰深笑,息自一朝;臣之至诚,申于今日。

诏曰:“频年水旱为患,黎民阻饥,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事遂施行。楷用功未就,诏还追罢。

久之,京兆王继为大将军西讨,引楷为司马。还,转后将军、广平太守。后葛荣转盛,诸将拒击,并皆失利。孝昌初,加楷持节、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兼尚书北道行台,寻转军司。未几,分定相二州四郡置殷州,以楷为刺史,加后将军。楷至州,表曰:“窃惟殷州,地实四冲,居当五裂;西通长山,东渐巨野。顷国路康宁,四方有截,仍聚奸宄,桴鼓时鸣。况今天长丧乱,妖灾间起。定州逆虏,趑趣北界;鄴下凶烬,蚕噬腹心。两处犬羊,势足并合,城下之战,匪暮斯朝。臣以不武,属此屏捍,实思效力,以弱敌强,析骸煮弩,固此忠节。但基趾造创,庶事茫然,升储尺刃,聊自未有,虽欲竭诚,莫知攸济。谨列所须兵仗,请垂矜许。必当虎视一方,遏其侵轶,肃清境内,保全所委。”诏付外量,竟无所给。

葛荣自破章武、广阳二王之后,锋不可当。初,楷将之州,人咸劝留家口,单身述职。楷曰:“贪人之禄,忧人之事,如一身独往,朝廷谓吾有进退之计,将士又谁肯为人固志也?”遂合家赴州。三年春,贼势已逼,或劝减小弱以避之,乃遣第四女、第三兒夜出。既而召僚属共论之,咸曰:“女郎出嫁之女,郎君小未胜兵,留之无益,去复何损。且使君在城,家口尚多,足固将士之意,窃不足为疑。”楷曰:“国家岂不知城小力弱也,置吾死地,令吾死耳!一朝送免兒女,将谓吾心不固。亏忠全爱,臧获耻之,况吾荷国重寄也!”遂命追还。州既新立,了无御备之具。及贼来攻,楷率力抗拒,强弱势悬,每勒兵士抚厉之,莫不争奋,咸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等何爱一身!”速战半旬,死者相枕。力竭城陷,楷执节不屈,贼遂害之,时年五十一。长子士元举茂才,平州录事参军、假征虏将军、防城都督,随楷之州,州陷,亦战殁。楷兄弟父子,并死王事,朝野伤叹焉。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镇军将军、定州刺史。永熙中,又特赠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士元弟士谦、士约,并殁关西。

士约弟士顺,仪同开府行参军。

士元息励德,武定中,司徒城局参军。

史臣曰:郑羲机识明悟,为时所许;懿兄弟风尚,俱有可观,故能并当荣遇,其济美矣。严祖秽薄,忝其家世。幼儒令问促年,伯猷贿以败业,惜乎!崔辩器业著闻,位不远到。逸经明行高,籍甚太和之日,德优官薄。

仍世恨之。

模雄壮之烈, 楷忠贞之操,

杀身成义,临难如归。

非大丈夫亦何能以若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四-译文

郑羲,字幼驎,是荥阳开封人,魏国将作大匠郑浑的八世孙。

他的曾祖父郑豁,曾任慕容垂的太常卿。

父亲郑晔,没有做官,娶了长乐潘氏为妻,生了六个儿子,虽然都有志气,但郑羲排行第六,文学才华最为突出。

他二十岁时被举荐为秀才,尚书李孝伯将女儿嫁给了他。

高宗末年,郑羲被任命为中书博士。

天安初年,刘彧的司州刺史常珍奇占据汝南前来投降,显祖命令殿中尚书元石为都将前往迎接,并招抚淮汝地区,派遣郑羲参与元石的军事行动。

到了上蔡,常珍奇率领文武官员三百人前来迎接,双方见面后,商议将军队驻扎在汝北,暂时不进城。

郑羲对元石说:“军机事务贵在迅速。如今常珍奇虽然来降,但他的意图难以预料,不如直接进入他的城池,夺取他的钥匙,占据他的府库。虽然这样做出乎他的意料,但要以全面控制为胜。”

元石听从了郑羲的建议,于是策马直接进入城中。

城中还有常珍奇的亲兵数百人,驻扎在常珍奇的宅邸内。

元石攻下城池后,心情变得骄傲懈怠,设宴饮酒嬉戏,毫无防备之心。

郑羲对元石说:“我看常珍奇神色非常不满,应该严加防备,以防不测。”

当晚,常珍奇果然派人烧毁了府衙的厢房,想借救火之机制造混乱,但因为元石有防备,未能得逞。

第二天早上,郑羲带着白虎幡安抚城中百姓,民心才得以安定。

第二年春天,郑羲又率军东征讨伐汝阴。

刘彧的汝阴太守张超坚守城池不降,元石率领精锐部队攻打,未能攻克,于是退到陈项,商议想要回军长社,等到秋天再攻打。

众将领都希望早日回军,纷纷称赞这个计划。

郑羲说:“如今张超驱使城中百姓,背负石头,像蚂蚁一样聚集在穷困的城池中,他们的性命撑不过一个月,我们应该安心守城。张超的粮食已经耗尽,如果不投降就会逃跑,我们可以轻松地等待,最终将他擒获。如果现在放弃回军长社,路途遥远,张超一定会加固城池,深挖壕沟,多积粮草,将来恐怕难以攻打了。”

元石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回师长社。

到了冬天,再次前往攻打张超,张超果然做好了防备,无功而返。

几年后,张超去世,杨文长接替他守城,粮食耗尽,城池崩溃,最终被攻克,结果正如郑羲所料。

淮北平定后,郑羲被提升为中书侍郎。

延兴初年,阳武人田智度,年仅十五岁,以妖言惑众,扰乱京索地区。

因为郑羲在河南有很高的声望,受到州郡的信任,朝廷派遣郑羲乘驿车前去安抚。

郑羲到达后,向民众宣示祸福,重加赏赐,十天之内,众人纷纷散去。

田智度逃到颍川,不久被擒获斩首。

郑羲因功被赐予平昌男的爵位,加封鹰扬将军。

高祖初年,郑羲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假宁朔将军、阳武子,出使刘准。

中山王元叡,当时备受宠幸,朝廷为他设置了王官,郑羲担任他的师傅。

此后多年没有升迁,资产也逐渐匮乏,于是请假回家,长期滞留不返。

后来李冲得宠,与郑羲结为姻亲,于是朝廷征召郑羲为中书令。

文明太后为她的父亲燕宣王在长安立庙,庙宇刚建成时,任命郑羲兼任太常卿,假荥阳侯,带领官员前往长安拜庙,并在庙门刻石立碑。

回来后,因出使有功,仍然赐予侯爵,加封给事中。

后来出任安东将军、西兗州刺史,假南阳公。

郑羲在任上收受了许多贿赂,政务以贿赂为准则。

他性格吝啬,百姓送礼给他,他连一杯酒、一块肉都不给,西门收受羊酒,东门却拿去卖掉。

因为与李冲有姻亲关系,法官也不敢追究他。

酸枣县令郑伯孙、鄄城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都在任上廉洁正直,勤政爱民,郑羲都上表推荐他们,当时舆论对他多有称赞。

文明太后为高祖纳郑羲的女儿为嫔妃,征召他为秘书监。

太和十六年,郑羲去世,朝廷赐予五百匹帛作为丧葬费用。

尚书上奏谥号为“宣”,皇帝下诏说:“盖棺定谥,是古代的制度,目的是激励清正,惩戒污浊,以明治国之道。所以何曾虽然年幼时孝顺,但良史不改‘缪丑’之名;贾充虽然受宠于晋朝,但正直之士仍然称他为‘荒公’。郑羲虽然素有文才,但治理上缺乏廉洁。考察古代的效验,他的功绩并未在朝廷政策中显现;贪财的言论,已经在民间流传。给他谥号为‘善问’,实在不符合他的本心。而且前年的选拔,并非因为他品行完备而被举荐,他自己承担了后来的职务,功绩并不显著。尚书为何如此偏袒,违背了明典!依照谥法:博闻多见称为‘文’,不勤成名称为‘灵’。可以追赠他本官,加谥号为‘文灵’。”

郑羲的长子郑懿,字景伯。他涉猎经史,善于处理时事。

初任中散、尚书郎,逐渐升迁为骠骑长史、尚书吏部郎、太子中庶子,继承了荥阳伯的爵位。

郑懿性格闲雅,有治理才能,深受高祖器重,被任命为长兼给事黄门侍郎、司徒左长史。

世宗初年,因为堂弟郑思和与咸阳王元禧谋反,郑懿与弟弟通直常侍郑道昭都受到牵连。

出狱后,被任命为太常少卿,加封冠军将军,出任征虏将军、齐州刺史,不久晋升为平东将军。

郑懿喜欢劝课农桑,善于决断,虽然不够廉洁,但取之有义,百姓仍然怀念他。

永平三年,郑懿去世。

朝廷追赠他为本将军、兗州刺史,谥号为“穆”。

他的儿子郑恭业继承了爵位。

武定三年,郑恭业因与房子远谋反,被处死。

郑懿的弟弟郑道昭,字僖伯。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博览群书。

起初担任中书学生,后来升迁为秘书郎,拜主文中散,调任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

随高祖征讨沔汉时,高祖在悬瓠方丈竹堂宴请侍臣,郑道昭与兄长郑懿一同陪坐。

酒酣之际,高祖唱道:“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彭城王元勰接着唱道:“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

郑懿唱道:“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

邢峦唱道:“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

郑道昭唱道:“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

高祖又唱道:“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宋弁唱道:“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高祖对郑道昭说:“自从我迁都以来,虽然事务繁忙,但与诸位才俊的吟咏从未间断,于是命令邢峦总集叙记。在你这个年纪,你屡次遭遇艰难,每次想起文席,常常感慨不已。”

不久,郑道昭正式被任命为中书郎,转任通直散骑常侍。

北海王元详担任司徒时,任命郑道昭与琅邪王秉为谘议参军。

郑道昭升任国子祭酒,上表说:“臣私下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如今国子学堂的房舍简陋,弦歌诵读之声稀少。城南的太学,汉魏时期的《石经》,已经残破不堪,杂草丛生。游童牧童,为之叹息;有情之人,也感到痛心;何况臣亲自掌管此事,怎能不直言相告。恳请陛下垂怜,赐予鉴察。如果臣的微薄建议,万一得到采纳,请求陛下敕令尚书、门下,考察讨论营建的规模,那么五雍可以迅速兴起,毁坏的碑铭也可以很快修复。将旧经树立于帝京,将茂范传播于不朽。这是拥有天下者的美业。”

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广平王元怀担任司州牧时,任命郑道昭与宗正卿元匡为州都。

郑道昭又上表说

我听说唐尧虞舜开创基业,以文德为根本;殷商周朝达到治理,以道艺为先导。

因此,礼乐是国家的根基,不能片刻废弃。

所以周朝广泛推行文教,四海归心;鲁国秉持周礼,强大的齐国也归顺于义。

到了战国时期,纷争不断,战争频繁,五经被焚毁,儒生被坑杀,仁义之道被破坏,战争之术被推崇,导致天下分崩离析,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几十年间,民不聊生,这就是原因。

到了汉高祖时期,即使在行军作战中,仍然优待叔孙通等人;光武帝中兴时,在平定乱世之际,还让郑众、范升在东观校书。

到了魏晋时期,何尝不是勤于典籍,专心学习于军旅之中。

我大魏兴起时,虽然群凶未灭,战马仍在郊外,但仍然招集英才儒士,广开学校,以宣扬道义于四方,传播盛德于万国,教化无不感怀,风气无不顺从。

如今乘着和平的基业,开创无疆的福运,定都伊瀍,更新历法,九服感受到至德的和谐,四方怀有击壤的喜庆。

然而,愚蠢的闽吴,阻挠教化于江湫,先帝震怒,战车不停。

而停下车驾,留心典籍,命令前御史中尉臣李彪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等精选英才儒士,以弘扬文教。

澄等依旨,设置四门博士四十人,其中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及国子助教,早已选拔完毕。

我寻思先帝的旨意,意在迅速完成,但军国事务繁多,未能及时建立。

自那时至今,将近一纪,学官凋零,四术荒废。

于是使得大儒耆德,收起经书不再谈论;俗学后生,抛弃根本而追逐末节。

竞争之风,实由此而起。

陛下明智深远,洞察玄机。

越会尚未归顺,务必修德以招徕;远方尚未臣服,广施文教以感化。

专心经典,优游典籍。

将使教化超越唐尧,德行隆盛虞夏。

因此屡次发出旨意,敦促建立学馆,房宇已修,生徒未立。

我学识浅陋,见识有限,但往年曾参与删定律令,错误地参与了议政。

谨依前例,寻访旧事,参定学令,事毕封呈。

自那时至今,未获批复。

但废学多年,经术停滞。

请学令并制,早日颁布施行,使选授有依据,生徒有准则。

诏书说:“你崇儒敦学的心意,实在难以言表。新令即将颁布,施行不远,可谓尽职尽责,不负官职。”

道昭又上表说:“我私下认为,迁都中县已近一纪,缙绅荒废学业,俎豆失传,使得济济明朝,无观风之美,这不是光国宣风,纳民轨义的做法。

我自往年以来,多次请求学令,并置生员,前后多次上奏,未获一次批复,因此认为我见识浅薄,滥竽充数,无法有所感悟。

馆宇已修,生房粗具,博士现员,足以讲习。

虽新令未颁,请依旧权置国子学生,逐步开展训业,使教化有章可循,儒风不坠,后生看到徙义的机会,学徒崇尚知新的益处。

至于孔庙建成,释奠开始,揖让之礼,请待令出。”

未获批复。

迁任秘书监、荥阳邑中正。

出任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转任青州刺史,将军如故。

再次入朝任秘书监,加平南将军。

熙平元年去世,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文恭。

道昭喜好诗赋,共数十篇。

他在二州任职时,政务宽厚,不滥用威刑,深受吏民爱戴。

其子严祖,颇有风度,略通文史。

历任通直郎、通直常侍。

轻浮急躁,不修德行,依附权贵,贪图荣利,闺门秽乱,声名狼藉。

出帝时,御史中尉綦俊弹劾严祖与宗氏从姊通奸。

人们都耻于谈论此事,而严祖却毫无愧色。

孝静初年,任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鸿胪卿。

出任北豫州刺史,仍任本将军。

罢州回朝,任鸿胪卿。

去世后,赠都督豫兗颍三州诸军事、囗囗将军、司空公、豫州刺史。

严祖的弟弟敬祖,性格也粗疏。

起家任著作佐郎。

郑俨失败后,被乡人所害。

敬祖的弟弟述祖,武定年间任尚书。

述祖的弟弟遵祖,任秘书郎。

去世后,赠辅国将军、光州刺史。

遵祖的弟弟顺,卒于太常丞。

自灵太后预政以来,淫风渐起;及元义擅权,公然奸秽。

自此素族名家,多生乱杂,法官不加纠治,婚宦无贬于世,有识之士无不叹息。

羲有五兄:长兄白驎,次兄小白,次兄洞林,次兄叔夜,次兄连山。

他们都依仗豪门,多行无礼,乡党之内,恨之如仇。

白驎的孙子道慓,任随郡太守。

小白,任中书博士。

其子胤伯,有当世才干。

自中书博士迁任侍郎,转任司空长史。

高祖纳其女为嫔。

出任建威将军、东徐州刺史,转任广陵王征东府长史,兼任齐郡内史。

卒于鸿胪少卿,谥号简。

其子希俊,未任官职而亡。

其子道育,武定年间任开封太守。

希俊的弟弟幼儒,好学修谨,时望甚优。

丞相、高阳王雍将女儿嫁给他。

历任尚书郎、通直郎、司州别驾,有当官之称。

去世后,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兗州刺史,谥号景。

幼儒去世后,其妻淫荡凶悖,肆行无礼。

其子敬道、敬德,亦无才,都逃至关右。

幼儒的从兄伯猷常对亲友说:“从弟人才,足以成为美德,不幸得此妇,今死复重死,可为悲叹。”

胤伯的弟弟平城,任太尉谘议。

广陵王羽纳其女为妃。

出任东平原太守。

性格清狂嗜酒,为政贪残。

去世后,赠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

长子伯猷,博学有文才,早知名。

举司州秀才,以射策高第,任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转任太学博士,兼任殿中御史。

与当时名流,皆交往甚密。

肃宗释奠时,诏伯猷录义。

安丰王延明征徐州时,引为行台郎中。

事毕回都,迁任尚书外兵郎中,典《起居注》,以军功赐爵阳武子。

稍迁散骑常侍、平东将军。

前废帝初年,以舅氏超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兼任国子祭酒。

久之,任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转任护军将军。

元象初年,以本官兼任散骑常侍出使萧衍。

前后使者,萧衍令其侯王于马射之日宴对申礼。

伯猷出使时,萧衍令其领军将军臧盾与之相接。

议者以此贬之。

使还,任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

在州贪惏,其妻为安丰王元延明之女,专为聚敛,货贿公行,润及亲戚。

户口逃散,邑落空虚。

诬陷良民,说他们想要反叛,没收他们的财产,全部据为己有,杀害他们的丈夫,妇女被充作奴婢。百姓怨恨痛苦,声音传遍四方。被御史弹劾,犯有数十条死罪,遇到赦免,因此被废黜。

齐文襄王担任宰相时,常常告诫朝廷官员,常常以伯猷和崔叔仁为例。武定七年,被任命为太常卿。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兗州刺史。

伯猷的弟弟仲衡,武定年间,担任仪同开府中郎。

仲衡的弟弟辑之,初任奉朝请,兼任侍御史,因军功被封为城皋男。逐渐升迁为黎阳太守。当时元颢进入洛阳,命令他的舅舅范遵镇守滑台,与辑之隔岸相对。范遵暗中率军夜渡,企图偷袭,辑之率领城民,在河边抵抗,范遵于是逃走。朝廷嘉奖他,任命他为司州别驾。不久转任司空长史,升迁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帝初年,被任命为征南将军、东济北太守,兼任肥城戍主,爵位不变。天平四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追赠为都督北豫梁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度支尚书、北豫州刺史。

辑之的弟弟怀孝,武定年间,担任司徒谘议。

洞林的儿子敬叔,担任司州都官从事、荥阳邑中正、濮阳太守。因贪污被免职。

敬叔的儿子籍,字承宗。担任徐州平东府长史。

籍的弟弟琼,字祖珍,有才干的名声。从太尉谘议升任范阳太守,治理有声誉。去世后,追赠为太常少卿。孝昌年间,弟弟俨受宠,再次追赠为安东将军、青州刺史。琼兄弟和睦,他们的妯娌们也相亲相爱,家庭内部互通有无,被当时人称颂。儿子道邕,死在关西。俨的事迹记载在《恩幸传》中。

敬叔的弟弟士恭,担任燕郡太守。孝昌年间,凭借俨的权势,被任命为卫尉少卿,不久升迁为左将军、瀛州刺史。当时葛荣侵犯河北,州城沦陷,未能到任。不久被任命为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又升迁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永熙年间去世。追赠为骠骑将军、冀州刺史,再次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谥号为贞。

长子子贞,担任司空掾。升迁为从事中郎、南兗州开府司马。

子贞的弟弟子湛,担任齐济二州长史、光禄大夫。

子湛的弟弟昭伯,武定年间,担任东平太守。

昭伯的弟弟子嘉,早逝。

子大护,武定年间,担任司空户曹参军。

叔夜的儿子伯夏,担任司徒谘议、东莱太守。去世后,追赠为冠军将军、太常少卿、青州刺史。

伯夏的儿子忠,字周子。担任右军将军、镇远将军。去世后,追赠为平东将军、徐州刺史。

忠的弟弟豪,担任长水校尉、东平原太守。

伯夏的弟弟谨,字仲恭。担任琅邪太守。

谨的儿子嵩宾,历任尚书郎、员外常侍,逐渐升迁至左光禄大夫。去世。

连山,性格严厉暴躁,鞭打仆人,残酷超过常理。父子二人同时被奴仆杀害,头颅被砍下扔在马槽下,奴仆骑马北逃。他的第二个儿子思明,骁勇善骑射,披发率领村民,骑马追赶,追到河边。奴仆骑马投水,思明阻止随从放箭,亲自射箭,一箭射中,奴仆落马随流而下,众人将他擒获带回家,剁成肉酱杀死。思明和弟弟思和,都以武功自效。思明官至骁骑将军、直阁将军,因弟弟思和与元禧谋反,被流放边疆。遇到赦免,死在家中。后来追赠为冠军将军、济州刺史。

思明的儿子先护,年少时有武干。初任员外郎,转任通直郎。庄帝在藩时,先护深自结交。等到尔朱荣率兵向洛阳进发,灵太后命令先护与郑季明等固守河梁,先护听说庄帝在河北即位,于是开门迎接尔朱荣。因功被封为平昌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转任通常侍,加镇北将军。不久被任命为前将军、广州刺史、假平南将军、当州都督。当时妖贼刘举在濮阳起兵反叛,诏令先护以本官为东道都督讨伐刘举。平定后,回镇。后来元颢进入洛阳,庄帝北巡,先护据州起义兵,不接受元颢的命令。元颢派遣尚书令、临淮王彧率众讨伐他,先护出城迎战。庄帝回京后,嘉奖他的忠诚,任命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襄广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刺史如故,进爵为郡公,增加食邑一千三百户。不久转任征西将军、东雍州刺史、假车骑将军、当州都督,常侍如故。未到任,又转任都督二豫东雍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豫州刺史,其余官职如故。又兼任尚书右仆射、二豫郢颍四州行台。不久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左卫将军。等到尔朱荣死,徐州刺史尔朱仲远率兵向洛阳进发,前至东郡。诸军出讨,不能制服他。于是诏令先护以本官假骠骑将军、大都督,率领所部与行台杨昱一同讨伐他。庄帝又派遣都督贺拔胜讨伐仲远,贺拔胜在陈投降贼军,战士离心。不久听说京师失守,先护的部众逃散,于是逃窜到南境。前废帝初年,仲远派人招诱他,出来后被杀。出帝时,追赠为持节、都督青齐济兗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开国如故。

思和,历任太尉中兵参军。与元禧谋反,被处死。

思和的儿子康业,担任通直郎。出帝时,因事被赐死。

康业的儿子彬,武定末年,担任齐王相国中兵参军。

思和的弟弟季长,担任太学博士。去世。

季长的儿子乔,历任司州治中、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羲的叔父简,简的孙子尚,壮健有将略。多次担任统军,东西征讨,因军功被封为汝阳男。历任尚书郎、步兵校尉、骁骑将军,升迁为辅国将军、太尉司马。出任济州刺史,将军如故。为政宽简,百姓安居乐业。去世后,追赠为本将军、豫州刺史,谥号为惠。

尚的儿子贵宾,继承爵位。初任北海王国常侍,员外散骑侍郎,逐渐升迁为尚书金部郎。因公事被免官。很久以后,兼任太尉属。去世后,追赠为征虏将军、荆州刺史。

贵宾的儿子景裕,继承爵位。武定末年,担任仪同开府行参军。

贵宾的弟弟次珍,担任员外常侍时去世。追赠为安东将军、光州刺史。

贵宾的异母弟弟大倪、小倪,都粗鲁险恶,品行不端,喜欢抢劫盗窃,侵暴乡里,百姓深受其害。普泰年间,都被尔朱仲远所杀。

尚的从父兄云,字道汉。历任雁门、濮阳二郡,贪污腐败。肃宗时,贿赂刘腾,得以担任龙骧将军、安州刺史。因迁举受贿,被御史弹劾,因暴病去世。

云的从父兄的儿子敬宾,从秘书郎逐渐升迁为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魏郡太守、金紫光禄大夫。

子士渊,担任司空行参军。

羲的堂兄德玄。显祖初年,从淮南归附,被任命为荥阳太守。

子颖考,太和年间,再次担任荥阳太守。去世后,追赠为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开封侯,谥号为惠。

子洪建,担任太尉祭酒。因参与元禧的叛乱,与弟弟祖育一同被处死。永安年间,特追赠为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子士机,性情见识不周全,常有过失。历任散骑侍郎、司空从事中郎、中书郎。去世。

子道廕,武定末年,担任开府行参军。

祖育,担任太尉祭酒。也特追赠为平东将军、豫州刺史。

祖育的弟弟仲明,担任奉朝请,逐渐升迁为太尉属。因在公事上强干,被堂弟俨所亲近,任命为荥阳太守。俨担心世道艰难,想将东道托付给他。建义初年,仲明的弟弟季明在河阴遇害。俨后来归附他,想与他一起起兵,不久被城民所杀。

仲明的哥哥洪健,是李冲的女婿。建义初年,庄帝因仲明是舅家的亲戚,其弟参与谋划扶戴,仲明之死,且有奉国的意愿,于是追封为安平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

长子道门,仲明最初谋划起义时,派道门去大梁劝说大都督李叔仁。叔仁起初想一同举事,后来听说庄帝已立,叔仁的儿子拔江便斩杀了道门。建义年间,特追赠为立节将军、瓜州刺史。

道门的弟弟孝邕,继承爵位。天保初年,爵位随例降级。

仲明的弟弟季亮,担任司徒城局参军、员外常侍。去世后,追赠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青州刺史。

季亮的弟弟季明,初任太学博士。正光年间,担任谯郡太守,兼任涡阳戍主。多次被萧衍派遣将领围攻,兵粮短缺,外援不接,季明孤城自守,最终得以保全。朝廷嘉奖他,封为安德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累迁为平东将军、光禄少卿。武泰年间,暗中与尔朱荣联络,谋划奉立庄帝。在河阳时,被乱兵所害。事平后,追封为南颍川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追赠为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定州刺史。

子昌,继承爵位。武定末年,担任司徒城局参军。天保初年,爵位随例降级。

崔辩,字神通,博陵安平人。学问涉及经史,威仪整肃。显祖征召他为中书博士、散骑侍郎、平远将军、武邑太守。在政事之余,专心致力于劝学。六十二岁去世。追赠为安南将军、定州刺史,谥号为恭。

长子景俊,正直有高风,喜好古学,博学多才。因经学明达、品行修整,被征召为中书博士。历任侍御史、主文中散。奉命接待萧赜的使者萧琛、范云,高祖赐名为逸。后来担任员外散骑侍郎,与著作郎韩兴宗参定朝仪。深得高祖的器重,升迁为国子博士,每当有公事,逸常被诏令单独进见。博士特命,自逸开始。转任通直散骑常侍、廷尉少卿。去世后,朝廷悼念他,追赠以本官。

子巨伦,字孝宗。幼年丧父。长大后,涉猎经史,有文学和武艺。因世宗挽郎的身份,被任命为冀州镇北府墨曹参军、太尉记室参军。叔父楷担任殷州刺史,巨伦仍为长史、北道别将。在州中陷于贼手,他收敛抚恤亡者,被贼人所敬重。葛荣听说他的才名,想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巨伦心中厌恶。五月五日,葛荣召集官僚,令巨伦赋诗,巨伦便说:“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以此自晦,得以免祸。不久,他暗中结纳数名死士,夜里向南逃走,遇到数百名贼人游骑,大家都担心无法成功。巨伦说:“宁愿向南死一寸,岂能向北生一尺!”便欺骗贼人说:“我受敕令而行。”贼人不信,一起点火看敕令。火未燃起,巨伦手刃贼帅,其他人趁机奋力攻击,杀伤数十人,贼人四散溃逃,巨伦得到数匹马离去。夜里迷失方向,只看着佛塔的门前行。到达洛阳后,朝廷嘉奖他,授予持节、别将北讨。起初,楷去世时,巨伦仓促收殓,事情不周全;此时便偷偷改葬,并带回家眷。不久被任命为国子博士。

庄帝即位后,巨伦被授予假节、中坚将军、东濮阳太守,假征虏将军、别将。当时河北纷乱,人们躲避贼人,多住在郡界,年景不好,饥荒严重,巨伦倾尽家财救济,尽力保全,时人称赞他。元颢入洛阳,巨伦据郡不从。庄帝还宫后,巨伦代理西兗州事务,封为渔阳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不久被任命为光禄大夫。三年后去世,时年四十四岁。

子武,继承爵位。武定年间,担任怀州卫军府录事参军。齐受禅后,爵位随例降级。

起初,巨伦有个姐姐,聪明贤惠,因一只眼睛失明,内外亲戚无人求娶,家中商议想将她下嫁。巨伦的姑母赵国李叔胤的妻子,高明慈笃,听说后悲伤地说:“我兄长盛德,不幸早逝,岂能让此女屈身下嫁卑族!”于是为儿子翼娶了她,时人赞叹她的义举。崔氏与翼书信往来数十首,文辞理义可观。

逸的弟弟模,字叔轨。身高八尺,腰围也如此。过继给叔父。雅有志度。初任奉朝请,历任太尉祭酒、尚书金部郎中、太尉主簿,转任中郎,升迁为太子家令。因公事被免职。神龟年间,诏令恢复原职,任命为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出任鲁阳太守。正光二年,襄阳百姓暗中请求归附,诏令模为别将,隶属淮南王世遵,率众前往。事情败露,模焚烧襄阳城郭后返回。因未能成功,被免官。萧宝夤讨伐关陇时,引荐模为西征别将,屡有战功,被任命为持节、光禄大夫、都督别道诸军事,加安东将军。万俟丑奴派遣将领郝虎南侵,模攻破其营,擒获郝虎。因功封为槐里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当时将领多有败亡,模挫敌持重,被称为名将。后来假征东将军、代理岐州事务。不久,深入击贼,战死沙场。追赠为抚军将军、相州刺史。永熙年间,追录前功,又追赠为都督定相冀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相州刺史。子士护。

模的弟弟楷,字季则。风度美好,性情刚直,有当世的才干。初任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广平王怀文学。正始年间,因王国官员不称职,多被刑戮,只有楷与杨昱因多次进谏得以免祸。后来担任尚书左主客郎中、伏波将军、太子中舍人、左中郎将。因依附高肇,被中尉弹劾,事见《高聪传》。楷性情严厉,能挫败豪强,故时人说:“莫彳廌都买反 獬孤 楷

反,交给崔楷处理。

当时冀州、定州等几个州,频繁遭受水灾。崔楷上疏说:

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无不以百姓为心。所以在匆忙中也会怜悯伤痛,在睡梦中也会思考如何消除病痛。百姓饥饿,唐尧会叹息;众人饥饿,帝乙会自责。确实,政治与农业,关系到百姓的生命。水旱灾害因此得以缓解,险阻因此得以平安。近来东北几个州,连年大雨,长河激浪,洪水泛滥,川陆连涛,原野过望,洪水弥漫不止,泛滥成灾。百姓家中没有一担粮食的储备,家家户户面黄肌瘦。肥沃的土地变成了盐碱地;豆麦禾黍,变成了杂草。这让我痛心徘徊,潸然伫立。

过去洪水为害四年,记载在《夏书》;九州平定,记载在《虞诰》。这是因为君主的勤勉抚恤,臣子的辛勤劳作,日昃忘餐,宵分废寝。我想到皇魏,握有图谋,统治天下,总揽大权,道德遍布九州,恩德覆盖八方,槐阶棘路,实在是英哲,虎门、麟阁,实在是贤明,天地和谐,日月光明。自从定州、冀州水灾以来,年年饥荒;幽州、瀛州的河流,连年泛滥。难道这是阳九厄运,百六钟期,所以是人事所致,不是命运使然。过去魏国盐碱地,史起嘲笑;如今这里荒芜,我实在感到耻辱。不顾自己的愚昧,斗胆陈述。

考虑到水往下流,浸润无间,九河通塞,屡有变改,不能完全按照古法,都遵循旧堤。为什么呢?黄河在瓠子决口,梁楚几乎危亡;宣防堤建成后,水又回到旧迹。十数年间,户口丰衍。又决口屯氏,两川分流,东北数郡之地,仅得支存。及下通灵、鸣,水田一路,往昔肥沃,十分病九,邑居凋离,坟井毁灭。确实是因为水大渠狭,更不开泻,众流壅塞,曲直乘之所致。至于测量其曲折,开凿小沟,分立堤坝,所在疏通,预先决其路,令无停蹙。随其高下,必得地形,土木参功,务从便省。使地有金堤之坚,水有非常之备。钩连相注,多置水口,从河入海,远迩径过,泻其墝澙,泄此陂泽。九月农罢,量役计功;十月昏正,立匠表度。县遣能工,规划形势;郡发明使,筹察可否。审地推岸,辨其脉流;树板分崖,练厥从往。别使案检,分剖是非,瞰睇川原,明审通塞。当境修治,不劳役远,终春自罢,未须久功。即以高下营田,因于水陆,水种秔稻,陆艺桑麻。必使室有久储,门丰余积。

其实上叶御灾之方,亦为中古井田之利。即之近事,有可比伦。江淮之南,地势低洼,云雨阴霖,动辄旬月。遥途远运,惟用舟舻;南亩畬菑,微事耒耜。而众庶未为馑色,黔首罕有饥颜。岂天德不均,致地偏罚?故是地势异图,有兹丰馁。臣既乡居水际,目睹荒残,每思郑白,屡想王李。夙宵不寐,言念皇家,愚诚丹款,实希效力,有心萤爝,乞暂施行。使数州士女,无废耕桑之业;圣世洪恩,有赈饥荒之士。鄴宰深笑,息自一朝;臣之至诚,申于今日。

诏书说:“连年水旱为患,百姓饥饿,静言念之,昃不遑食,鉴此事条,深协在虑。但计画功广,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闻。”事遂施行。崔楷用功未就,诏还追罢。

很久以后,京兆王继为大将军西讨,引崔楷为司马。还,转后将军、广平太守。后葛荣转盛,诸将拒击,并皆失利。孝昌初,加崔楷持节、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兼尚书北道行台,寻转军司。未几,分定相二州四郡置殷州,以崔楷为刺史,加后将军。崔楷至州,上表说:“我私下认为殷州,地处四冲,居当五裂;西通长山,东渐巨野。近来国路康宁,四方有截,仍聚奸宄,桴鼓时鸣。况且今天长丧乱,妖灾间起。定州逆虏,趑趣北界;鄴下凶烬,蚕噬腹心。两处犬羊,势足并合,城下之战,匪暮斯朝。臣以不武,属此屏捍,实思效力,以弱敌强,析骸煮弩,固此忠节。但基趾造创,庶事茫然,升储尺刃,聊自未有,虽欲竭诚,莫知攸济。谨列所须兵仗,请垂矜许。必当虎视一方,遏其侵轶,肃清境内,保全所委。”诏付外量,竟无所给。

葛荣自破章武、广阳二王之后,锋不可当。初,崔楷将之州,人咸劝留家口,单身述职。崔楷曰:“贪人之禄,忧人之事,如一身独往,朝廷谓吾有进退之计,将士又谁肯为人固志也?”遂合家赴州。三年春,贼势已逼,或劝减小弱以避之,乃遣第四女、第三兒夜出。既而召僚属共论之,咸曰:“女郎出嫁之女,郎君小未胜兵,留之无益,去复何损。且使君在城,家口尚多,足固将士之意,窃不足为疑。”崔楷曰:“国家岂不知城小力弱也,置吾死地,令吾死耳!一朝送免兒女,将谓吾心不固。亏忠全爱,臧获耻之,况吾荷国重寄也!”遂命追还。州既新立,了无御备之具。及贼来攻,崔楷率力抗拒,强弱势悬,每勒兵士抚厉之,莫不争奋,咸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等何爱一身!”速战半旬,死者相枕。力竭城陷,崔楷执节不屈,贼遂害之,时年五十一。长子士元举茂才,平州录事参军、假征虏将军、防城都督,随崔楷之州,州陷,亦战殁。崔楷兄弟父子,并死王事,朝野伤叹焉。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镇军将军、定州刺史。永熙中,又特赠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士元弟士谦、士约,并殁关西。

士约弟士顺,仪同开府行参军。

士元息励德,武定中,司徒城局参军。

史臣曰:郑羲机识明悟,为时所许;懿兄弟风尚,俱有可观,故能并当荣遇,其济美矣。严祖秽薄,忝其家世。幼儒令问促年,伯猷贿以败业,惜乎!崔辩器业著闻,位不远到。逸经明行高,籍甚太和之日,德优官薄。

世世代代都对他怀有怨恨。

模仿雄壮的英烈,效法忠贞的操守,

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面对困难时视死如归。

如果不是大丈夫,又怎么能做到这样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四-注解

郑羲:北魏时期的官员。

崔辩:北魏时期的官员。

荥阳:荥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西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曾为多个朝代的都城。

中书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中书学生的博士。

汝南:汝南,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之一,曾为多个朝代的行政中心。

白虎幡:白虎幡,古代军旗的一种,通常用于表示军队的威严和指挥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淮北平:淮北平,指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区域,曾多次成为战争的中心。

阳武:阳武,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中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之一,曾为多个朝代的行政中心。

文明太后:文明太后,北魏时期的皇太后,曾为高祖纳郑羲之女为嫔,对郑羲的仕途有重要影响。

太和十六年:太和十六年,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对应公元492年,是北魏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谥曰宣:谥曰宣,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表示对其生前功绩的肯定和表彰。

文灵:文灵,古代谥号的一种,表示对已故官员的文学才能和政绩的肯定。

国子祭酒:古代官名,负责国子监的事务。

太学: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主要负责培养国家的文职官员,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虞:指唐尧和虞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君,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理想政治和道德标准。

殷周:指商朝和周朝,商朝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以青铜器文化著称;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

礼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制度,礼指礼仪、礼节,乐指音乐、舞蹈,二者结合用于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

五籍: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以中兴汉室著称。

魏晋:指三国时期的魏国和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大魏:指北魏,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朝代。

伊瀍:伊水和瀍水,古代两条河流的名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九服: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划,指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九个区域。

四垠:指四方边界,即国家的四周边境。

闽吴:指古代中国南方的两个地区,闽指今天的福建省,吴指今天的江苏省一带。

先帝:指已故的皇帝,这里具体指北魏的某位皇帝。

李彪: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中尉。

任城王澄: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任城王是他的封号,澄是他的名字。

四门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四门学问的博士。

国子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国子监学生的博士。

太学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国子助教:古代官名,协助国子博士教授学生的官员。

硕儒耆德: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老年学者。

俗学后生:指学问浅薄、追求功利的年轻学者。

轩唐:指轩辕黄帝和唐尧,代表中国古代的理想政治和道德标准。

虞夏:指虞舜和夏禹,代表中国古代的理想政治和道德标准。

学馆:古代的教育机构,类似于今天的学校。

生徒:指学生。

经术:指儒家经典和学术。

学令:指关于教育的法令或规定。

缙绅:指官员和士大夫。

俎豆: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礼器,象征礼仪和文化。

济济明朝:形容朝廷人才济济,政治清明。

观风:指观察民风,了解民情。

光国宣风:指弘扬国家的文化和道德风尚。

纳民轨义:指引导民众遵循道德规范。

孔庙:祭祀孔子的庙宇,象征儒家文化的传承。

释奠:古代祭祀孔子的一种仪式。

揖让: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谦让和尊重。

秘书监: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员。

荥阳邑中正:古代官职名,负责荥阳地区的行政事务。

平东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东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光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光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青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青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平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南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熙平元年:北魏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516年。

镇北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北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相州刺史:古代官名,相州的行政长官。

文恭:谥号,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评价。

诗赋:指诗歌和赋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

政务宽厚:指处理政务时宽大仁厚,不滥用刑罚。

威刑:指严厉的刑罚。

吏民:指官员和百姓。

风仪:指风度仪表。

文史:指文学和历史。

通直郎:古代官职名,属于朝廷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通直常侍:古代官名,负责皇帝身边的事务。

轻躁薄行:指行为轻浮、不检点。

倾侧势家:指依附权贵,追求权势。

乾没荣利:指贪图名利,不择手段。

闺门秽乱:指家庭内部道德败坏。

声满天下:指名声传遍天下。

御史中尉: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官员的职务。

綦俊: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中尉。

宗氏:指同宗的亲属。

奸通: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孝静:指北魏孝静帝元善见。

骠骑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左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的称号,属于荣誉性质的官职。

鸿胪卿:古代官名,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的官员。

北豫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北豫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都督豫兗颍三州诸军事:古代官名,负责豫州、兗州、颍州三州的军事事务。

囗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具体名称不详。

司空公:古代官名,三公之一,负责国家工程和礼仪事务。

豫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豫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著作佐郎:古代官名,负责编撰史书的官员。

郑俨: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令。

武定:北魏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543年至550年。

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国家政务的高级官员。

秘书郎: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

辅国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太常丞:古代官名,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的官员。

灵太后:指北魏灵太后胡氏,曾掌握朝政。

元义: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

素族名家:指出身名门望族的家族。

法官:指负责司法事务的官员。

婚宦:指婚姻和仕途。

羲五兄:指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具体身份不详。

白驎: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具体身份不详。

小白: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具体身份不详。

洞林: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具体身份不详。

叔夜: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具体身份不详。

连山: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具体身份不详。

豪门:指有权有势的家族。

乡党:指同乡的人。

道慓: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随郡太守。

胤伯: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博士。

当世器干:指有才干、有能力的人。

侍郎: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工作的官员。

司空长史:古代官职名,属于司空的高级助手。

建威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事务的将领。

东徐州刺史:古代官名,东徐州的行政长官。

广陵王征东府长史:古代官名,负责广陵王征东府的事务。

齐郡内史:古代官名,齐郡的行政长官。

鸿胪少卿:古代官名,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的官员。

简:谥号,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评价。

希俊:北魏时期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道育: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开封太守。

幼儒:北魏时期的官员。

高阳王雍: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高阳王是他的封号,雍是他的名字。

司州别驾:古代官职名,属于州级行政官员的副手。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属于朝廷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安东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东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兗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兗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景:谥号,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评价。

敬道:北魏时期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敬德:北魏时期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关右: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伯猷:北魏时期的官员。

令德:指品德高尚的人。

平城: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尉谘议。

广陵王羽: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广陵王是他的封号,羽是他的名字。

东平原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东平原地区的行政事务。

清狂使酒:指性格放荡不羁,喜欢饮酒。

征虏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南青州刺史:古代官名,南青州的行政长官。

博学有文才:指学问渊博,文采出众。

司州秀才: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称号,表示有才学的人。

射策: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考试方式,考生通过答题来展示才学。

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古代官名,负责幽州平北府的军事事务。

殿中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宫廷事务的官员。

名胜:指有名望的人。

肃宗:指北魏肃宗元诩。

安丰王延明: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安丰王是他的封号,延明是他的名字。

行台郎中:古代官名,负责行台的事务。

尚书外兵郎中:古代官名,负责尚书省的外兵事务。

起居注:古代官名,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阳武子:古代爵位名,表示对有功之人的封赏。

前废帝:指北魏前废帝元恭。

征东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东方地区的军事征讨。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的称号,属于荣誉性质的官职。

车骑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右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的称号,属于荣誉性质的官职。

护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事务的高级将领。

元象:北魏的一个年号,具体年份为538年至539年。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即梁武帝。

臧盾:南朝梁的官员,曾任领军将军。

贪惏:指贪婪、贪得无厌。

安丰王元延明: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安丰王是他的封号,元延明是他的名字。

聚敛:指搜刮财物。

货贿公行:指公开行贿受贿。

润及亲戚:指贿赂波及到亲戚。

户口逃散:指百姓逃亡,人口减少。

邑落空虚:指城镇和乡村人口稀少,经济萧条。

齐文襄王:北齐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担任相国,对朝政有重要影响。

武定七年:北齐的年号,具体年份为公元549年。

太常卿: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宗庙礼仪等事务。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地位显赫。

中书监:古代官职名,负责中央文书工作。

仪同开府中郎: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官员的随从或副手。

奉朝请:古代官职名,属于朝廷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侍御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官员和朝廷事务。

城皋男:古代爵位名,属于男爵级别。

黎阳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黎阳地区的行政事务。

镇南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征南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南方地区的军事征讨。

东济北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东济北地区的行政事务。

肥城戍主:古代军事职务,负责肥城地区的防御事务。

都督北豫梁二州诸军事: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北豫梁二州的军事事务。

度支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财政和物资调配。

司徒谘议:古代官职名,属于司徒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司州都官从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司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濮阳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濮阳地区的行政事务。

徐州平东府长史:古代官职名,属于徐州平东府的高级助手。

范阳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范阳地区的行政事务。

太常少卿:古代官职名,属于太常的副手。

卫尉少卿:古代官职名,属于卫尉的副手。

左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瀛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瀛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征北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北方地区的军事征讨。

冀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冀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名,属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司空掾:古代官职名,属于司空的高级助手。

南兗州开府司马:古代官职名,属于南兗州开府的高级助手。

齐济二州长史:古代官职名,属于齐济二州的高级助手。

东平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东平地区的行政事务。

司空户曹参军:古代官职名,属于司空的高级助手。

东莱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东莱地区的行政事务。

冠军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右军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镇远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徐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徐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长水校尉: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琅邪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琅邪地区的行政事务。

尚书郎:古代官职名,属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员外常侍:古代官职名,属于朝廷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骁骑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直阁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济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济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平昌县开国侯:古代爵位名,属于侯爵级别。

前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广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广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假平南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临时任命的高级将领。

当州都督: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当州地区的军事事务。

东道都督: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东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都督襄广二州诸军事: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襄广二州的军事事务。

郡公:古代爵位名,属于公爵级别。

征西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西方地区的军事征讨。

东雍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东雍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假车骑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临时任命的高级将领。

都督二豫东雍三州诸军事: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二豫东雍三州的军事事务。

尚书右仆射:古代官职名,属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二豫郢颍四州行台: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二豫郢颍四州的军事事务。

左卫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大都督: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官。

持节:古代官职名,属于朝廷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都督青齐济兗四州诸军事: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青齐济兗四州的军事事务。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属于最高级别的文官。

齐王相国中兵参军:古代官职名,属于齐王相国的高级助手。

司州治中:古代官职名,属于司州的高级助手。

步兵校尉: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太尉司马:古代官职名,属于太尉的高级助手。

本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惠:古代谥号,表示对逝者的褒奖和纪念。

北海王国常侍:古代官职名,属于北海王国的高级助手。

员外散骑侍郎:古代官职名,属于朝廷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尚书金部郎:古代官职名,属于尚书省的高级官员。

荆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荆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仪同开府行参军:古代官职名,属于高级官员的随从或副手。

龙骧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称号,属于高级将领。

安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安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中散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于朝廷的顾问或咨询官员。

魏郡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魏郡地区的行政事务。

子士渊:指崔士渊,曾任司空行参军,是崔氏家族的一员。

羲从父兄德玄:指崔德玄,是崔士渊的堂兄,曾在显祖初年从淮南归附北魏,被任命为荥阳太守。

子颖考:指崔颖考,崔德玄之子,太和年间任荥阳太守,死后被追赠为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开封侯,谥号“惠”。

子洪建:指崔洪建,崔颖考之子,曾任太尉祭酒,因参与元禧之乱与弟弟崔祖育一同被处死,后追赠为平东将军、齐州刺史。

子士机:指崔士机,崔洪建之子,性格不周,历任散骑侍郎、司空从事中郎、中书郎。

子道廕:指崔道廕,崔士机之子,武定末年任开府行参军。

祖育:指崔祖育,崔洪建之弟,曾任太尉祭酒,后追赠为平东将军、豫州刺史。

仲明:指崔仲明,崔祖育之弟,曾任荥阳太守,后因与崔俨起兵被杀,追封为安平县开国侯。

洪健:指崔洪健,崔仲明之兄,李冲的女婿,建义初年因与庄帝有亲,追封为安平县开国侯。

道门:指崔道门,崔仲明之子,曾劝说大都督李叔仁起义,后被李叔仁之子杀害,追赠为立节将军、瓜州刺史。

孝邕:指崔孝邕,崔道门之弟,继承爵位,天保初年爵位随例降。

季亮:指崔季亮,崔仲明之弟,曾任司徒城局参军、员外常侍,死后追赠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青州刺史。

季明:指崔季明,崔季亮之弟,曾任太学博士、谯郡太守,因守城有功封安德县开国伯,后因与尔朱荣谋反被杀,追封为南颍川郡开国公。

景俊:指崔景俊,崔辩之子,曾任中书博士、侍御史、主文中散,后为员外散骑侍郎,参与制定朝仪,深受高祖器重。

巨伦:指崔巨伦,崔景俊之子,曾任冀州镇北府墨曹参军、太尉记室参军,因在州陷贼时表现出色,后被朝廷嘉奖,封渔阳县开国男。

模:指崔模,字叔轨,崔逸之弟,曾任太尉祭酒、尚书金部郎中,后因战功封槐里县开国伯,死后追赠为抚军将军、相州刺史。

楷:指崔楷,字季则,崔模之弟,曾任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以刚直著称,时人称其为“莫彳廌都买反獬孤楷”。

矜伤轸于造次:矜伤,怜悯伤痛;轸,悲痛;造次,仓促。意指在仓促之间感到悲痛。

求瘼结于寝兴:求瘼,寻求病痛;结,纠结;寝兴,睡觉和起床。意指在睡觉和起床时都纠结于病痛。

黎民阻饥:黎民,百姓;阻饥,遭受饥饿。意指百姓遭受饥饿。

唐尧致叹:唐尧,传说中的古代圣君;致叹,发出叹息。意指唐尧为百姓的苦难而叹息。

帝乙罪己:帝乙,商朝的一位君主;罪己,责备自己。意指帝乙因百姓的苦难而责备自己。

舄卤:舄,盐碱地;卤,盐碱。意指土地因盐碱化而贫瘠。

雚蒲:雚,一种水生植物;蒲,蒲草。意指农作物被水生植物取代。

夏书:指《尚书》中的《夏书》,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虞诰:指《尚书》中的《虞书》,记载了虞舜的事迹。

阳九厄会:阳九,古代指灾年;厄会,灾难的时期。意指灾年或灾难的时期。

百六钟期:百六,古代指灾年;钟期,灾难的时期。意指灾年或灾难的时期。

瓠子:指黄河决口的地方。

宣防:指古代的水利工程,用于防洪。

屯氏:指黄河的另一条支流。

灵、鸣:指黄河的支流。

金堤:指坚固的堤坝。

郑白:指郑国和白渠,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王李:指王景和李冰,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

鄴宰:指鄴城的官员。

葛荣:指北魏时期的叛军首领。

孝昌:北魏孝明帝的年号。

殷州:北魏时期的一个州。

定州:北魏时期的一个州。

鄴下:指鄴城,北魏的重要城市。

犬羊:指敌人。

析骸煮弩:析骸,分解尸体;煮弩,煮弩箭。意指极端困苦的境地。

永熙:北魏孝武帝的年号。

严祖:北魏时期的官员。

逸经:北魏时期的官员。

模雄壮之烈:模仿雄壮的气概和壮烈的行为。模,模仿;雄壮,指气概雄伟;烈,指壮烈的行为。

楷忠贞之操:以忠贞的操守为楷模。楷,楷模;忠贞,忠诚坚贞;操,操守。

杀身成义: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杀身,牺牲生命;成义,成就正义。

临难如归:面对困难或危险时,态度从容,如同回家一般。临难,面对困难;如归,如同回家。

大丈夫: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四-评注

郑羲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官员,其家族背景显赫,曾祖豁为慕容垂的太常卿,父亲晔虽未仕,但家族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郑羲自幼聪慧,文学才能出众,弱冠之年即举秀才,显示出其卓越的才华。

郑羲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军事策略上具有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刘彧司州刺史常珍奇投降的事件中,郑羲建议元石迅速入城,夺取府库,最终成功控制了局势。这一策略不仅显示了郑羲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他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力。

郑羲在治理地方时,虽然政绩显著,但其个人品行却存在争议。他多受贿赂,政以贿成,性格吝啬,对百姓的礼饷不予回应,甚至在西门受羊酒,东门酤卖之,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然而,郑羲在推荐廉洁官员方面却表现出公正无私的态度,如申表称荐郑伯孙、董腾等人,显示出他在用人方面的眼光和胸怀。

郑羲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北魏朝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所贡献。例如,他在国子祭酒任上,曾上表建议重修太学,恢复汉魏《石经》,显示出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深远考虑。

郑羲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他既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又有贪财吝啬的品行缺陷。这种复杂性使得他在历史上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郑羲在北魏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影响力和贡献不容忽视。

这段古文选自《魏书·李彪传》,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李彪等人关于恢复和振兴教育的建议。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强调了礼乐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战国时期因忽视文教而导致的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李彪等人认为,北魏虽然面临战乱,但仍应重视教育,招集英才,广开学校,以弘扬道义,传播盛德。

文章首先回顾了唐尧、虞舜、殷商、周朝等古代圣君的文治武功,强调了礼乐作为国家基石的不可替代性。接着,文章指出战国时期因战乱频繁,导致五经焚毁,儒生被杀,仁义之道被废弃,战争之术被推崇,最终导致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生活困苦。

随后,文章提到汉高祖刘邦和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战乱中仍不忘文教,招集儒生,校订典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北魏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但仍应效仿前朝,重视教育,招集英才,广开学校,以弘扬道义,传播盛德。

李彪等人建议设立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官职,恢复国子学和太学,培养人才,振兴儒学。然而,由于军国事务繁忙,学馆的建设被搁置,导致学官凋落,四术寝废,硕儒耆德不再谈论经典,俗学后生追逐功利,社会风气败坏。

文章最后,李彪等人再次请求皇帝尽快颁布学令,恢复教育制度,培养人才,弘扬儒学,以光国宣风,纳民轨义。皇帝虽然表示赞同,但并未立即采取行动。

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北魏时期对教育的重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和教育制度的衰落。通过回顾历史,文章强调了礼乐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呼吁恢复和振兴教育,以弘扬道义,传播盛德,维护社会秩序。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语言简洁有力,富有感染力,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思考当今教育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齐时期一些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和官职变迁,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

首先,文中提到的伯猷、仲衡、辑之等人物,都是北齐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们的官职变迁和事迹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权力结构和官员的晋升途径。例如,伯猷曾担任太常卿,后因御史纠劾而被免职,但最终又因齐文襄王的推荐而复职,这表明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官员的升降无常。

其次,文中提到的军事将领如镇南将军、征南将军、骠骑大将军等,反映了北齐时期军事力量的分布和将领的地位。这些将领不仅在军事上有重要贡献,还在地方行政中担任重要职务,如刺史、太守等,这表明当时军政合一的体制特点。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贪腐行为,如洞林子敬叔因贪秽被除名,云因纳贿被御史纠劾等,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这些贪腐行为不仅损害了朝廷的威信,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家庭关系和兄弟情谊,如琼兄弟雍睦,其诸娣姒亦咸相亲爱,闺门之内有无相通,为时人所称美。这表明当时社会对家庭和睦、兄弟友爱的重视,也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在社会中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北齐时期一些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和官职变迁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崔氏家族的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家族兴衰。崔氏家族在北魏时期地位显赫,家族成员多担任重要官职,如太守、刺史、将军等,显示出该家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文中提到的崔德玄、崔颖考、崔洪建等人,都是崔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崔德玄在显祖初年从淮南归附北魏,被任命为荥阳太守,显示出崔氏家族在北魏政权中的重要性。崔颖考在太和年间任荥阳太守,死后被追赠为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开封侯,谥号“惠”,表明他在任期间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崔洪建因参与元禧之乱与弟弟崔祖育一同被处死,后追赠为平东将军、齐州刺史,反映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崔仲明因与崔俨起兵被杀,追封为安平县开国侯,显示出崔氏家族在政治斗争中的复杂处境。

崔巨伦的事迹尤为突出,他在州陷贼时表现出色,后被朝廷嘉奖,封渔阳县开国男。他在河北纷乱时期,倾资赡恤,务相全济,显示出他的仁德和领导才能。崔巨伦的姐姐因患眇一目,内外亲类莫有求者,巨伦姑赵国李叔胤之妻高明慈笃,闻而悲感,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反映出崔氏家族内部的亲情和道德观念。

崔模和崔楷兄弟的事迹也值得关注。崔模因战功封槐里县开国伯,死后追赠为抚军将军、相州刺史,显示出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崔楷以刚直著称,时人称其为“莫彳廌都买反獬孤楷”,反映出他在政治上的正直和刚烈。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崔氏家族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现了北魏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崔氏家族在北魏政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家族成员在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表现,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选自《魏书·崔楷传》,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官员崔楷在面对水灾时的应对措施及其忠诚事迹。文本通过崔楷的上疏,详细描述了当时冀定数州频遭水害的严重情况,并提出了治理水患的具体建议。崔楷的上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灾害问题,也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从文化内涵来看,崔楷的上疏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他引用唐尧、帝乙等古代圣君的事迹,强调为政者应以百姓的福祉为重,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面前,更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百姓的苦难。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儒家‘仁政’的理念。

从艺术特色来看,崔楷的上疏语言简练而有力,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他首先描述了水灾的严重性,接着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怀。这种结构严谨、内容充实的写作风格,使得文本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崔楷的上疏不仅记录了北魏时期的水灾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治理思想。崔楷提出的治理水患的方案,如‘量其逶迤,穿凿涓浍,分立堤堨’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这些措施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后世的水利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此外,崔楷在面对葛荣叛军时的忠诚事迹,也展现了古代官员的忠君爱国精神。他不仅自己坚守岗位,还动员家人和将士共同抗敌,最终壮烈牺牲。这种忠诚和牺牲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颂,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崔楷事迹的记载,文本展现了古代官员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策略和治理智慧。

这段古文通过对‘模雄壮之烈,楷忠贞之操,杀身成义,临难如归’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英雄气概。首先,‘模雄壮之烈’和‘楷忠贞之操’体现了对英雄行为的模仿和对忠贞操守的推崇,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也是对社会的道德期望。

其次,‘杀身成义’和‘临难如归’则进一步强调了在极端情况下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准则。‘杀身成义’表达了一种为了正义和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而‘临难如归’则展现了一种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从容不迫和坚定态度。

最后,文中提到‘非大丈夫亦何能以若此’,强调了这种高尚品质和行为是‘大丈夫’的标志,即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的象征。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赞美,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期望和倡导。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正义、勇敢等品质的重视,以及对这些品质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从艺术特色来看,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道德教育的材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