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十九-原文
于栗磾,代人也。能左右驰射,武艺过人。登国中,拜冠军将军,假新安子。
后与宁朔将军公孙兰领步骑二万,潜自太原从韩信故道开井陉路,袭慕容宝于中山。
既而车驾后至,见道路修理,大悦,即赐其名马。及赵魏平定,太祖置酒高会,谓栗磾曰:“卿即吾之黥彭。”大赐金帛,进假新安公。
太祖田于白登山,见熊将数子,顾谓栗磾曰:“卿勇干如此,宁能搏之乎?”对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若搏之不胜,岂不虚毙一壮士。自可驱致御前,坐而制之。”寻皆擒获。太祖顾而谢之。
永兴中,关东群盗大起,西河反叛。栗磾受命征伐,所向皆平,即以本号留镇平阳。转镇远将军,河内镇将,赐爵新城男。栗磾抚导新邦,甚有威惠。
刘裕之伐姚泓也,栗磾虑其北扰,遂筑垒于河上,亲自守焉。禁防严密,斥侯不通。裕甚惮之,不敢前进。裕遗栗磾书,远引孙权求讨关羽之事,假道西上,题书曰:“黑矛公麾下。”栗磾以状表闻,太宗许之,因授黑矛将军。栗磾好持黑矛以自标,裕望而异之,故有是语。
奚斤之征虎牢也,栗磾别率众所部攻德宗河南太守王涓之于金墉,涓之弃城遁走。迁豫州刺史,将军如故,进爵新安侯。洛阳虽历代所都,久为边裔,城阙萧条,野无烟火。栗磾刊辟榛荒,劳来安集。德刑既设,甚得百姓之心。
太宗南幸盟津,谓栗磾曰:“河可桥乎?”栗磾曰:“杜预造桥,遗事可想。”乃编次大船,构桥于冶坂。六军既济,太宗深叹美之。
世祖之征赫连昌,敕栗磾与宋兵将军、交趾侯周几袭陕城。昌弘农太守曹达不战而走。乘胜长驱,仍至三辅。进爵为公,加安南将军。平统万,迁蒲坂镇将。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贼起,栗磾讨之。转虎牢镇大将,加督河内军。寻迁使持节,都督兗相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枋头都将。又为外都大官,平刑折狱,甚有声称。卒,年七十五。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赠太尉公。栗磾自少治戎,迄于白首,临事善断,所向无前。加以谦虚下士,刑罚不滥。世祖甚悼惜之。
子洛拔,袭爵。少以功臣子,拜侍御中散。有姿容,善应对,恭慎小心。世祖甚加爱宠,因赐名焉。车驾征讨,恆在侍卫,擢领监御曹事。从征凉州,既平,赐奴婢四十口,转监御曹令。恭宗之在东宫,厚加礼遇。洛拔以恭宗虽则储君,不宜逆自结纳,恆畏避屏退。左转领侯宫曹事。顷之,袭爵。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宁东将军,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以治有能名,进号安东将军。又为外都大官。会陇西屠各王景文等恃险窃命,私署王侯,高宗诏洛拔与南阳王惠寿督四州之众讨平之,徒其恶党三千余家于赵魏。转拜侍中,殿中尚书。迁尚书令,侍中如故。在朝祗肃,百僚惮之。太安四年卒,时年四十四。洛拔有六子。
长子烈,善射,少言,有不可犯之色。少拜羽林中郎,迁羽林中郎将。延兴初,敕领宁光宫宿卫事。迁屯田给纳。
太和初,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贪残不法。烈受诏案验,咸获赃罪,洛侯、目辰等皆致大辟,提坐徙边。仍以本官行秦雍二州事。迁司卫监,总督禁旅。从幸中山,车驾还次肆州,司空苟颓表沙门法秀玄惑百姓,潜谋不轨,诏烈与吏部尚书囗丞祖驰驿讨之。会秀已平,转左卫将军,赐爵昌国子。迁殿中尚书,赐帛三千匹。
于时高祖幼冲,文明太后称制,烈与元歪,陆叡,李冲等各赐金策,许以有罪不死。加散骑常侍,迁前将军,进爵洛阳侯。寻转卫尉卿。从驾南征,加镇南将军。
及迁洛阳,人情恋本,多有异议。高祖问烈曰:“卿意云何?”烈曰:“陛下圣略渊远,非愚管所测。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唯中半耳。”高祖曰:“卿既不唱异,即是同,深感不言之益。宜且还旧都,以镇代邑。”敕留台庶政,一相参委。车驾幸代,执烈手曰:“宗庙至重,翼卫不轻,卿当祗奉灵驾,时迁洛邑。朕以此事相托顾,非不重也。”烈与高阳王雍奉迁神主于洛阳,高祖嘉其勋诚,迁光禄卿。
十九年,大选百僚,烈子登引例求进。烈表曰:“臣上或近臣,下不决引一人,疑而恩出分外,冀荷荣禄。当今圣明之朝,理应谦让,而臣子登引人求进,是臣素无教训。请乞黜落。”高祖曰:“此乃有识之言,不谓烈能辨此?”乃引见登,诏曰:“朕今创礼新邑,明扬天下,卿父乃行谦让之表,而有直士之风,故进卿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烈散骑常侍,封聊城县开国子,食邑二百户。
及穆泰、陆叡谋反旧京,高祖幸代,泰等伏法。赐烈及李冲玺书,述金策之意。语在《陆叡传》。是逆也,代乡旧族,同恶者多,唯烈一宗,无所染预。高祖嘉其忠操,益器重之。叹曰:“元俨决断威恩,深自不恶,然而为臣尽忠猛决,不如烈也。尔日烈在代都,必即斩其五三元首耳。烈之节概,不谢金日磾也。”
诏除领军将军。以本官从征荆沔,加鼓吹一部。高祖谓彭城王勰曰:“烈先朝旧德,智勇兼有,军之大计,宜共参决。”宛邓既平,车驾还洛,论功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二十三年,萧宝卷遣其太尉陈显达入寇马圈,高祖舆疾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十九-译文
于栗磾是代郡人。他擅长左右开弓骑射,武艺超群。在登国年间,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封为新安子。
后来,他与宁朔将军公孙兰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秘密从太原出发,沿着韩信的旧路开辟井陉路,袭击了中山的慕容宝。
不久,皇帝的车驾随后到达,看到道路修整得很好,非常高兴,立即赐给他名马。等到赵魏地区平定后,太祖设宴庆祝,对于栗磾说:“你就是我的黥布和彭越。”并赐予他大量金银和丝绸,晋升他为新安公。
太祖在白登山打猎时,看到一只熊带着几只小熊,回头对于栗磾说:“你这么勇猛,能搏斗它吗?”于栗磾回答说:“天地之间,人最为尊贵。如果搏斗不胜,岂不是白白牺牲一个壮士。我可以驱赶它们到御前,坐着制服它们。”不久,熊被全部擒获。太祖回头感谢他。
永兴年间,关东地区盗贼四起,西河地区也发生了叛乱。于栗磾奉命征讨,所到之处都平定了,于是以原职留镇平阳。后来转任镇远将军,河内镇将,封为新城男。于栗磾在新占领的地区安抚百姓,很有威信和恩惠。
刘裕讨伐姚泓时,于栗磾担心他会北上侵扰,于是在黄河边筑起堡垒,亲自守卫。防守严密,斥候无法通过。刘裕非常忌惮他,不敢前进。刘裕给于栗磾写信,引用孙权请求讨伐关羽的旧事,请求借道西上,信上写道:“黑矛公麾下。”于栗磾将情况上奏,太宗同意了,于是封他为黑矛将军。于栗磾喜欢手持黑矛以自标,刘裕看到后感到惊讶,因此有了这个称呼。
奚斤征讨虎牢时,于栗磾率领部下攻打德宗的河南太守王涓之在金墉的据点,王涓之弃城逃跑。于栗磾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将军职位不变,晋升为新安侯。洛阳虽然是历代都城,但长期处于边疆,城阙萧条,野外无人烟。于栗磾开垦荒地,安抚百姓。他设立了德政和刑罚,深得百姓的拥护。
太宗南巡盟津时,问于栗磾:“黄河可以架桥吗?”于栗磾回答说:“杜预曾经造桥,可以参考他的做法。”于是编组大船,在冶坂架桥。六军渡河后,太宗非常赞赏。
世祖征讨赫连昌时,命令于栗磾与宋兵将军、交趾侯周几袭击陕城。赫连昌的弘农太守曹达不战而逃。乘胜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三辅地区。于栗磾晋升为公爵,加封安南将军。平定统万后,调任蒲坂镇将。当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盗贼四起,于栗磾奉命讨伐。后来转任虎牢镇大将,加督河内军。不久又升为使持节,都督兗相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枋头都将。他还担任外都大官,处理刑狱,很有声望。去世时七十五岁。赐予东园秘器,朝服一套,衣服一套,追赠太尉公。于栗磾从小从军,直到白发苍苍,临事果断,所向无敌。他谦虚待士,刑罚不滥。世祖非常惋惜他的去世。
他的儿子洛拔继承了爵位。洛拔年轻时因为是功臣之子,被任命为侍御中散。他容貌俊美,善于应对,恭敬谨慎。世祖非常宠爱他,因此赐名。皇帝出征时,他常在侍卫中,后来升任监御曹事。随征凉州,平定后赐予四十名奴婢,转任监御曹令。恭宗在东宫时,对他礼遇有加。洛拔认为恭宗虽然是储君,但不应该主动结交,因此常常回避。后来转任领侯宫曹事。不久,继承了爵位。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宁东将军,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因治理有方,晋升为安东将军。又担任外都大官。当时陇西屠各王景文等人依仗险要自立为王侯,高宗命令洛拔与南阳王惠寿率领四州军队讨平他们,将三千多家恶党迁到赵魏地区。后来转任侍中,殿中尚书。升任尚书令,侍中职位不变。在朝中恭敬严肃,百官敬畏。太安四年去世,享年四十四岁。洛拔有六个儿子。
长子烈,擅长射箭,寡言少语,有不可侵犯的气质。年轻时被任命为羽林中郎,后来升任羽林中郎将。延兴初年,奉命统领宁光宫宿卫事务。后来调任屯田给纳。
太和初年,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人,贪赃枉法。烈奉命调查,查获了他们的赃物,尉洛侯、目辰等人被处死,陈提被流放边疆。烈以原职代理秦雍二州事务。后来升任司卫监,统领禁军。随皇帝到中山,车驾回程经过肆州时,司空苟颓上表说沙门法秀迷惑百姓,阴谋不轨,皇帝命令烈与吏部尚书囗丞祖迅速讨伐。法秀被平定后,烈转任左卫将军,封为昌国子。后来升任殿中尚书,赐予三千匹帛。
当时高祖年幼,文明太后摄政,烈与元歪、陆叡、李冲等人各赐金策,许诺他们即使有罪也不处死。烈加封散骑常侍,升任前将军,封为洛阳侯。后来转任卫尉卿。随皇帝南征,加封镇南将军。
迁都洛阳时,人们留恋旧都,多有异议。高祖问烈:“你怎么看?”烈回答说:“陛下的圣明深远,不是愚臣所能揣测的。如果心里话,喜欢迁都和留恋旧都的人各占一半。”高祖说:“你既然不反对,就是同意,我深感你不说话的益处。应该暂时回到旧都,以镇守代邑。”命令他留在旧都处理政务,一切事务都交给他处理。皇帝到代都时,握着烈的手说:“宗庙非常重要,护卫责任重大,你应当恭敬地奉迎灵驾,适时迁到洛阳。我把这件事托付给你,不是不重视。”烈与高阳王雍奉迁神主到洛阳,高祖赞赏他的忠诚,升任光禄卿。
十九年,朝廷大选百官,烈的儿子登引用旧例请求晋升。烈上表说:“臣上或近臣,下不决引一人,疑而恩出分外,冀荷荣禄。当今圣明之朝,理应谦让,而臣子登引人求进,是臣素无教训。请乞黜落。”高祖说:“这是有见识的话,没想到烈能说出这样的话?”于是召见登,下诏说:“朕现在在新都创立礼仪,明扬天下,你父亲却表现出谦让的态度,有直士的风范,因此晋升你为太子翊军校尉。”又加封烈为散骑常侍,封为聊城县开国子,食邑二百户。
穆泰、陆叡谋反旧京时,高祖到代都,穆泰等人伏法。赐予烈和李冲玺书,说明金策的意思。这件事在《陆叡传》中有记载。这次叛乱中,代乡的旧族,同恶者很多,只有烈一家没有参与。高祖赞赏他的忠诚,更加器重他。感叹说:“元俨决断威恩,深自不恶,然而为臣尽忠猛决,不如烈也。尔日烈在代都,必即斩其五三元首耳。烈之节概,不谢金日磾也。”
下诏任命烈为领军将军。以原职随征荆沔,加封鼓吹一部。高祖对彭城王勰说:“烈是先朝旧臣,智勇双全,军国大事,应该与他共同商议。”宛邓平定后,皇帝回到洛阳,论功加封烈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二十三年,萧宝卷派太尉陈显达入侵马圈,高祖带病前往迎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十九-注解
于栗磾:北魏时期的著名将领,以武艺高强、善于征战著称,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和对外战争,深受北魏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冠军将军: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军衔,通常授予在战场上表现卓越的将领。
新安子:古代封爵名,子为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新安是封地名称。
宁朔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宁朔意为安定北方,通常授予负责北方边防的将领。
井陉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是连接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的战略要道。
慕容宝:十六国时期后燕的皇帝,慕容宝在位期间,后燕国势衰微,最终被北魏所灭。
太祖: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他是北魏的开国皇帝,奠定了北魏的基础。
黥彭:黥布和彭越,两人都是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白登山: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军事据点。
黑矛将军:因于栗磾喜好持黑矛而得名,黑矛成为其标志性武器。
杜预:西晋时期的著名将领、学者,曾主持修建黄河浮桥,以解决军队渡河问题。
赫连昌:十六国时期夏国的皇帝,赫连昌在位期间,夏国与北魏多次交战。
统万:夏国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
太尉公:太尉公,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地位极高。
洛拔:于栗磾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在北魏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
陇西屠各: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屠各是其中的一支。
穆泰、陆叡:北魏时期的两位重要官员,曾参与谋反,最终被镇压。
执烈:执烈,人名,北魏时期的将领,忠诚于朝廷,以刚直著称。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元宏,高祖是他的庙号。
世宗:指北魏孝明帝元诩,世宗是他的庙号。
咸阳王禧:咸阳王禧,北魏宗室,曾担任宰辅,权重一时,后因谋反被废。
彭城王勰:彭城王勰,北魏宗室,曾参与平定咸阳王禧的叛乱,后因功被封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等职。
北海王祥:北海王祥,北魏宗室,曾参与咸阳王禧的叛乱,后被废。
直阁:直阁,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宫廷的守卫和礼仪。
虎贲:虎贲,古代禁卫军的名称,负责保卫皇帝和皇宫的安全。
散骑常侍:散骑常侍,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侍从,地位较高。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职位,负责统领军队。
领军:领军,古代官职,负责统领禁卫军,保卫皇宫和皇帝的安全。
太尉:太尉,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地位极高。
使持节:使持节,古代官职,持有皇帝的符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征北将军:征北将军,古代武官,负责北方的军事事务。
恆州刺史:恆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负责恆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南阳之诏:南阳之诏,指孝文帝在南阳发布的诏书,内容可能与国家大事或宗室事务有关。
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指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臣子,社稷代指国家。
禁中:禁中,指皇宫内部,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直卫:直卫,指直接负责皇帝安全的禁卫军。
东园第一秘器:东园第一秘器,指皇帝赐予的高级陪葬品,象征死者的尊贵地位。
朝服:古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礼服。
赠使持节:赠使持节,指皇帝追赠死者使持节的官职,以示尊荣。
侍中:侍中,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侍从,地位较高。
大将军: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负责统领军队,地位显赫。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负责雍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钜鹿郡开国公:钜鹿郡开国公,古代爵位,封地在钜鹿郡,开国公是公爵的一种。
中散:中散,古代官职,负责文书的起草和管理。
恆州别驾:恆州别驾,古代地方官职,负责恆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假节:古代授予官员的一种权力象征,表示可以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振威将军:振威将军,古代武官,负责军事事务。
沃野镇将:沃野镇将,古代地方武官,负责沃野镇的军事事务。
平州刺史:平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负责平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侍御中散:侍御中散,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文书的起草。
武骑侍郎:武骑侍郎,古代武官,负责皇帝的护卫和军事事务。
太子羽军校尉:太子羽军校尉,古代武官,负责太子的护卫和军事事务。
长水校尉:长水校尉,古代武官,负责长水地区的军事事务。
左右侍郎将:左右侍郎将,古代武官,负责皇帝的护卫和军事事务。
直寝:直寝,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寝宫安全。
司空长史:司空长史,古代官职,负责司空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太傅:古代官职,负责辅导皇帝。
录尚书:录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将作大匠:将作大匠,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建筑和工程事务。
征虏将军:征虏将军,古代武官,负责征讨外敌的军事事务。
魏郡开国公:魏郡开国公,古代爵位,封地在魏郡,开国公是公爵的一种。
武卫将军:武卫将军,古代武官,负责皇帝的护卫和军事事务。
太府卿:太府卿,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物资管理。
西道大使:西道大使,古代官职,负责西道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抚军将军:抚军将军,古代武官,负责安抚军队和地方的军事事务。
尚书: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平西将军:平西将军,古代武官,负责西部的军事事务。
华州刺史:华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负责华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安北将军:安北将军,古代武官,负责北方的军事事务。
相州刺史:相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负责相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卫尉卿:卫尉卿,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的守卫和礼仪。
河南邑中正:河南邑中正,古代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度支尚书:度支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物资管理。
河南尹:河南尹,古代地方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定州刺史:定州刺史,古代地方官职,负责定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都官尚书:都官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国家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平南将军:平南将军,古代武官,负责南方的军事事务。
左卫:左卫,古代禁卫军的名称,负责皇帝的护卫和皇宫的安全。
中正:中正,古代官职,负责地方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领军将军:领军将军,古代武官,负责统领禁卫军,保卫皇宫和皇帝的安全。
肃宗: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肃宗是他的庙号。
高阳王雍:北魏宗室,名元雍,封高阳王,是北魏孝文帝的弟弟。
任城王澄:北魏宗室,名元澄,封任城王,是北魏孝文帝的弟弟。
御史中尉: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中常侍: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皇帝的近侍事务。
给事中: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皇帝的文书事务。
门下:指门下省,古代中央官署之一,主要负责皇帝的诏令和奏章。
尚书令:古代官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国家政务。
百揆:古代官名,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中宫:指皇后或皇太后的居所,也代指皇后或皇太后。
矫太后令:假借太后的名义发布命令。
录尚书事: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事务。
禁卫:指皇宫的禁卫军,负责皇帝的安全。
太和: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公元477年至499年。
常山郡开国公:古代爵位,常山郡是封地,开国公是爵位名称。
食邑:古代封爵时赐予的封地,封地的收入归封爵者所有。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
崇训宫:北魏时期的宫殿名称,皇太后的居所。
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员的荣誉称号,表示其地位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相当。
冀州刺史:古代官职,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清河王:北魏宗室,名元怿,封清河王。
广平王:北魏宗室,名元怀,封广平王。
熙平: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16年至518年。
神龟: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18年至520年。
裴郭:指裴植和郭祚,两人因反对元忠而被杀。
三槐:古代指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职位。
九命:古代指九种高级官职,象征极高的地位。
宫闱:指皇宫内部,特指皇帝的后宫。
两河:古代指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地区,也泛指中原地区。
疴疚:疾病,病痛。
药石:指药物和针灸,泛指医疗手段。
鸿慈:指皇帝的恩德。
伏枕:因病卧床。
遗体:指自己的身体,也指死后留下的身体。
嫡:指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家业的主要继承人。
东园秘器:指皇帝赐予的珍贵器物。
谥法:古代对已故官员进行评价并给予谥号的制度。
断金之交:指非常坚固的友谊。
蠕蠕:古代对柔然族的称呼,柔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十九-评注
《于栗磾传》是《魏书》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北魏时期著名将领于栗磾的生平事迹。这篇传记不仅展现了于栗磾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还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描述,反映了北魏初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
于栗磾的军事才能是其传记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不仅武艺高强,能够左右驰射,而且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例如,他率领步骑二万从太原出发,通过井陉路袭击慕容宝,展现了其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此外,他在平定关东群盗、西河反叛等战役中,所向披靡,进一步证明了其军事才能。
于栗磾的政治智慧也在这篇传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治理新征服的地区时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例如,他在洛阳任职期间,刊辟榛荒,劳来安集,使得久经战乱的洛阳逐渐恢复繁荣,赢得了百姓的拥戴。这种既能征战又能治国的能力,使得于栗磾在北魏朝廷中备受器重。
传记中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于栗磾的个人品质。例如,他在面对熊时表现出的冷静与智慧,不仅避免了无谓的牺牲,还成功地将熊擒获,赢得了太祖的赞赏。此外,他在与刘裕的对峙中,通过严密的防守和巧妙的策略,成功阻止了刘裕的北进,展现了其作为将领的沉着与果断。
于栗磾的谦虚下士和刑罚不滥也是其传记中的重要内容。他在治理地方时,注重德刑并施,既严厉又公正,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这种为官清廉、执法公正的品质,使得他在北魏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传记的最后部分还提到了于栗磾的儿子洛拔,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在北魏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洛拔的恭慎小心和善于应对,使得他在朝廷中备受宠爱。这一部分不仅延续了于栗磾家族的荣耀,也反映了北魏朝廷对功臣后代的重视。
总的来说,《于栗磾传》通过对于栗磾生平事迹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一位杰出将领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和个人品质。这篇传记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对于栗磾的描写,反映了北魏初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北魏时期执烈及其家族的忠诚与刚直,以及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作用。执烈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在政治上展现了坚定的立场和无私的态度。他拒绝了咸阳王禧的私求,坚持按照朝廷的规定行事,体现了他的刚直和忠诚。
执烈的儿子忠同样继承了父亲的忠诚和刚直。在世宗即位后,忠多次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皇帝的信任。他在咸阳王禧谋反时,及时向皇帝报告情况,并协助皇帝平定叛乱,展现了他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和果断。
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北魏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宗室之间的复杂关系。咸阳王禧作为宗室成员,权重一时,但因谋反而被废,显示了朝廷对权力的严格控制和对宗室的警惕。执烈和忠的忠诚与刚直,使得他们在朝廷中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成为朝廷的中流砥柱。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北魏时期忠诚、刚直、无私等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执烈和忠的行为不仅是对皇帝的忠诚,更是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典范意义,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执烈和忠的对话简洁有力,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果断。同时,文字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具体,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执烈和忠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宗室关系以及忠诚与刚直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北魏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时期权臣元忠的专权历程及其最终的衰落。元忠在北魏孝明帝去世后,通过与侍中崔光等人合作,成功迎立孝庄帝即位,并借此机会掌握了朝廷大权。他不仅恢复了被削减的百官俸禄,还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甚至逼迫朝廷封他为常山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然而,元忠的专权行为引起了朝野的强烈不满,尤其是他擅杀裴植和郭祚等大臣,导致朝野愤怨,最终在灵太后的干预下,元忠的权力被逐步削弱,最终被贬为冀州刺史。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魏后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元忠的专权行为不仅破坏了朝廷的正常运作,还导致了朝野的动荡不安。他的行为违背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和道德准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段历史也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中权臣专权的危害,以及皇权与权臣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元忠的权谋手段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作者通过对元忠行为的详细描述,揭示了他的野心和贪婪,同时也通过朝臣的反应,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风气。文字简洁有力,情节紧凑,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北魏后期的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它不仅记录了元忠的专权历程,还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现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后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官员于忠的生平事迹及其家族的兴衰。于忠作为一位重要的官员,经历了从荣华富贵到病痛缠身的过程,最终在临终前请求立养子为嫡,以继承家业。这一请求得到了灵太后的批准,显示了当时社会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于忠的性格特点在文中也有所体现,他刚直猛暴,专戆好杀,这种性格使他在官场中树敌众多,但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他的权力欲望和猜忌心理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这种性格与命运的冲突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
文中还提到了于忠的家族背景,自曾祖四世贵盛,一皇后,四赠三公,领军、尚书令、三开国公,显示了于氏家族的显赫地位。然而,家族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于忠的去世也标志着家族的衰落。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官员的权力斗争、家族的兴衰、皇帝的恩宠与惩罚,都是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人物性格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同时,文中还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成语,如“断金之交”、“鸿慈末酬”等,增加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