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六十四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六十四-原文

卢同,字叔伦,范阳涿人,卢玄之族孙。父辅,字显元,本州别驾。同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善于处世。太和中,起家北海王详国常侍。稍迁司空祭酒、昌黎太守。寻为营州长史,仍带郡。入除河南尹丞,迁太尉属。

会豫州城民白早生反,都督中山王英、尚书邢峦等讨之,诏同为军司。事平,除冀州镇东府长史。遭父忧解任。后除司空谘议参军,兼司马,为营构东宫都将。延昌中,秦州民反,诏同兼通直常侍,持节慰谕之,多所降下。还转尚书右丞,进号辅国将军,以父讳不拜,改授龙骧。熙平初,转左丞,加征虏将军。时相州刺史奚康生征民岁调,皆七八十尺,以邀奉公之誉,部内患之。同于岁禄官给长绢,同乃举按康生度外征调。书奏,诏科康生之罪,兼褒同在公之绩。

肃宗世,朝政稍衰,人多窃冒军功。同阅吏部勋书,因加检覆,核得窃阶者三百余人。同乃表言:

窃见吏部勋簿,多皆改换。乃校中兵奏按,并复乖舛。臣聊尔拣练,已得三百余人,明知隐而未露者,动有千数。愚谓罪虽恩免,犹须刊定。请遣一都令史与令仆省事各一人,总集吏部、中兵二局勋簿,对勾奏按。若名级相应者,即于黄素楷书大字,具件阶级数,令本曹尚书以朱印印之。明造两通,一关吏部,一留兵局,与奏按对掌。进则防揩洗之伪,退则无改易之理。从前以来,勋书上省,唯列姓名,不载本属,致令窃滥之徒轻为苟且。今请征职白民,具列本州、郡、县、三长之所;其实官正职者,亦列名贯,别录历阶。仰本军印记其上,然后印缝,各上所司,统将、都督并皆印记,然后列上行台。行台关太尉,太尉检练精实,乃始关刺,省重究括,然后奏申。奏出之日,黄素朱印,关付吏部。

顷来非但偷阶冒名、改换勋簿而已,或一阶再取,或易名受级,凡如此者,其人不少。良由吏部无簿,防塞失方。何者?吏部加阶之后,簿不注记,缘此之故,易生侥幸。自今叙阶之后,名簿具注加补日月,尚书印记,然后付曹。郎中别作抄目,印记一如尚书,郎中自掌,递代相付。此制一行,差止奸罔。

诏从之。同又奏曰:

臣顷奏以黄素为勋,具注官名、户属及吏部换勋之法,事目三条,已蒙旨许。臣伏思黄素勋簿,政可粗止奸伪,然在军虚诈,犹未可尽。请自今在军阅簿之日,行台、军司、监军、都督各明立文按,处处记之。斩首成一阶已上,即令给券。一纸之上,当中大书,起行台、统军位号,勋人甲乙。斩三贼及被伤成阶已上,亦具书于券。各尽一行,当行竖裂。其券前后皆起年号日月,破某处陈,某官某勋,印记为验。一支付勋人,一支付行台。记至京,即送门下,别函守录。

又自迁都以来,戎车屡捷,所以征勋转多,叙不可尽者,良由岁久生奸,积年长伪,巧吏阶缘,偷增遂甚。请自今为始,诸有勋簿已经奏赏者,即广下远近,云某处勋判,咸令知闻。立格酬叙,以三年为断。其职人及出身,限内悉令铨除;实官及外号,随才加授。庶使酬勤者速申,立功者劝,事不经久,侥幸易息。或遭穷难,州无中正者,不在此限。

又勋簿之法,征还之日即应申送。顷来行台、督将,至京始造,或一年二岁方上勋书。奸伪之原,实自由此。于今以后,军还之日便通勋簿,不听隔月。

诏复依行。

元义之废灵太后也,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于鄴。熙败,以同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慰劳使,乃就州刑熙。还授平东将军、正黄门、营明堂副将。寻加抚军将军、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同善事在位,为义所亲,戮熙之日,深穷党与,以希义旨,论者非之。又给同羽林二十人以自防卫。同兄琇,少多大言,常云“公侯可致”。至此始为都水使者。同启求回身二阶以加琇,琇遂除安州刺史。论者称之。

营州城民就德兴谋反,除同度支尚书,黄门如故,持节使营州慰劳,听以便宜从事。同频遣使人,皆为贼害,乃遣贼家口三十人并免家奴为良,赍书谕德兴,德兴乃降。安辑其民而还。德兴复反,诏同以本将军为幽州刺史,兼尚书行台慰劳之。同虑德兴难信,勒众而往,为德兴所击,大败而还。

灵太后反政,以同义党,除名。孝昌三年,除左将军、太中大夫、兼左丞,为齐兗二州行台,节度大都督李叔仁。囗庄帝践祚,诏复本秩,除都官尚书,复兼七兵。以同前慰劳德兴之功,封章武县开国伯,邑四百户。正除七兵,寻转殿中,加征南将军。普泰初,除侍中,进号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同时久病,强牵从务,启乞仪同。初同之为黄门也,与前废帝俱在门下,同异其为人,素相款托。废帝以恩旧许之,除仪同三司,余官如故。永熙初薨,年五十六。赠侍中、都督冀沧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开国伯如故,赐帛四百匹,谥曰孝穆。三年,复加赠尚书右仆射。有四子。

长子斐,武定中,文襄王大将军府掾。

斐弟筠,青州治中。

同兄静,太常丞。

静子景裕,在《儒林传》。

张烈,字徽仙,清河东武城人也。高祖赐名曰烈,仍以本名为字焉。高祖忄希,为慕容俊尚书右仆射。曾祖恂,散骑常侍,随慕容德南渡,

因居齐郡之临淄。

烈少孤贫,涉猎经史,有气概。

时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与烈并有令誉,时人号曰“三徽”。

高祖时,入官代都,历侍御、主文中散。

迁洛,除尚书仪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

萧宝卷将陈显达治兵汉南,谋将入寇。

时顺阳太守王青石世官江南,荆州刺史、广阳王嘉虑其有异,表请代之。

高祖诏侍臣各举所知,互有申荐者。

高祖曰:“此郡今当必争之地,须得堪济之才,何容泛举也?

太子步兵张烈每论军国之事,时有会人意处,朕欲用之,何如?”

彭城王勰称赞之,遂敕除陵江将军、顺阳太守。

烈到郡二日,便为宝卷将崔慧景攻围,七十余日,烈抚厉将士,甚得军人之和。

会车驾南讨,慧景遁走。

高祖亲劳烈曰:“卿定可,遂能不负所寄。”

烈拜谢曰:“若不值銮舆亲驾,臣将不免困于犬羊。自是陛下不负臣,非臣能不负陛下。”

高祖善其对。

世宗即位,追录先勋,封清河县开国子,邑二百户。

寻以母老归养。

积十余年,频值凶俭,烈为粥以食饥人,蒙济者甚众,乡党以此称之。

肃宗初,除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

又转征虏将军、司空长史。

先是,元义父江阳王继曾为青州刺史,及义当权,烈托故义之怀,遂相谄附。

除前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寻加平南将军、光禄大夫。

后灵太后反政,以烈义党,出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

于时议者以烈家产畜殖,僮客甚多,虑其怨望,不宜出为本州,改授安北将军、瀛州刺史。

为政清静,吏民安之。

更满还朝,因辞老还乡里。

兄弟同居怡怡然,为亲类所慕。

元象元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七。

烈先为《家诫》千余言,并自叙志行及所历之官,临终敕子侄不听求赠,但勒《家诫》立碣而已。

其子质奉行焉。

质,博学多才艺。

解褐奉朝请,员外郎、龙骧将军、谏议大夫。

未袭爵。

兴和中,卒于家。

质弟登,州主簿。

烈弟僧晧,字山客。

历涉群书,工于谈说,有名于当世。

熙平初,征为谏议大夫;正光五年,以国子博士征之;孝昌二年,征为散骑侍郎;并不赴。

世号为征君焉。

好营产业,孜孜不已,藏镪巨万,他资亦称是。

兄弟自供俭约,车马瘦敝,身服布裳,而婢妾纨绮。

僧晧尤好蒲弈,戏不择人,是以获讥于世。

前废帝时,崔祖螭举兵攻东阳城,僧晧与同。

事败,死于狱,籍没家产。

出帝初,诉复业。

子轨,州主簿。

史臣曰:卢同质器洪厚,卷舒兼济。

张烈早标名辈,气尚见知。

趋舍深沉,俱至显达,雅道正路,其殆病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六十四-译文

卢同,字叔伦,是范阳涿县人,卢玄的族孙。他的父亲卢辅,字显元,曾任本州别驾。卢同身高八尺,容貌魁梧,善于处世。太和年间,他初任北海王详的国常侍。后来逐渐升迁为司空祭酒、昌黎太守。不久又担任营州长史,仍兼任郡职。后来被任命为河南尹丞,升迁为太尉属官。

当时豫州城民白早生造反,都督中山王英、尚书邢峦等人奉命讨伐,朝廷任命卢同为军司。叛乱平定后,卢同被任命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后来因父亲去世而解职。之后又被任命为司空谘议参军,兼任司马,负责营建东宫。延昌年间,秦州民反,朝廷任命卢同兼任通直常侍,持节前往安抚,成功劝降了许多人。回朝后转任尚书右丞,晋升为辅国将军,但因避讳父亲的名字而辞谢,改授龙骧将军。熙平初年,转任左丞,加征虏将军。当时相州刺史奚康生征收百姓的岁调,每户七八十尺,以博取奉公的美誉,但部内百姓对此感到困扰。卢同从岁禄中拨出长绢给百姓,并上奏弹劾奚康生过度征收。奏章上呈后,朝廷下诏处罚奚康生,并褒奖卢同在公务中的功绩。

肃宗时期,朝政逐渐衰败,许多人冒领军功。卢同查阅吏部的勋书,进行核查,发现冒领军功的有三百多人。卢同于是上表说:

臣发现吏部的勋簿大多被篡改。经过核对中兵奏按,发现其中有许多错误。臣粗略核查,已经发现三百多人,估计还有上千人隐藏未露。臣认为即使这些人得到恩赦,仍需重新审定。请派遣一名都令史和一名令仆省事,共同整理吏部和中兵二局的勋簿,核对奏按。如果名级相符,就在黄素上楷书大字,详细记录阶级数,由本曹尚书用朱印盖章。制作两份,一份送吏部,一份留在兵局,与奏按对照保管。这样可以防止篡改,确保勋簿的真实性。从前以来,勋书上省时只列姓名,不记载所属单位,导致冒领军功的人轻易得逞。现在请征召白民,详细列出他们的州、郡、县、三长所属;如果是实职官员,也要列出姓名和籍贯,并记录历阶。请本军在上面盖章,然后封存,分别上报给上级部门,统将、都督也要盖章,然后上报行台。行台将勋簿送交太尉,太尉核实无误后,再送交刺省,进行详细核查,最后上奏朝廷。奏章发出之日,黄素朱印,送交吏部。

近来不仅有人冒领军功、篡改勋簿,还有人重复领取同一阶的军功,或改名受级,这类人不在少数。这主要是因为吏部没有勋簿,防范措施不到位。为什么?吏部在加阶之后,勋簿上没有记录,因此容易滋生侥幸心理。从今以后,叙阶之后,勋簿上要详细注明加补的日期,尚书盖章后,再送交曹。郎中另作抄目,盖章与尚书相同,郎中自行保管,递代相传。这一制度一旦实施,就能有效制止奸诈行为。

朝廷下诏采纳了卢同的建议。卢同又上奏说:

臣之前上奏建议用黄素作为勋簿,详细记录官名、户属及吏部换勋的方法,共三条,已得到朝廷批准。臣认为黄素勋簿虽然可以初步制止奸伪,但在军中虚诈行为仍然难以杜绝。请从今以后,在军中查阅勋簿时,行台、军司、监军、都督各自明确记录,处处留证。斩首达到一阶以上的,立即发放券书。券书上一行大字,写明行台、统军的位号,勋人的甲乙等级。斩三贼及受伤达到一阶以上的,也要详细记录在券书上。每行记录完毕后,券书要竖着撕开。券书前后都要写明年号、日期,攻破某处敌阵,某官某勋,盖章为证。一份交给勋人,一份送交行台。记录送到京城后,立即送交门下省,另行封存保管。

自从迁都以来,战事屡屡获胜,因此军功增多,叙功难以详尽,主要是因为时间久了,奸诈行为滋生,巧吏趁机篡改,冒领军功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请从今以后,凡是已经奏赏的勋簿,立即广泛通知各地,说明某处勋判,让所有人都知道。立格酬叙,以三年为限。职人及出身,限期内全部铨除;实官及外号,根据才能加授。这样可以使有功之人迅速得到酬劳,激励立功者,事情不会拖延太久,侥幸心理也会逐渐消失。如果遇到困难,州中没有中正的,不在此限。

勋簿的规定,征还之日应立即上报。近来行台、督将,到京城后才开始制作勋簿,有时一年两年才上报勋书。奸诈行为的根源,正是由此而来。从今以后,军队回朝之日便应上报勋簿,不得拖延超过一个月。

朝廷下诏再次采纳了卢同的建议。

元义废黜灵太后时,相州刺史、中山王熙在鄴城起兵。熙兵败后,朝廷任命卢同为持节、兼黄门侍郎、慰劳使,前往州中处决熙。回朝后,卢同被任命为平东将军、正黄门、营明堂副将。不久又加封抚军将军、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卢同善于侍奉在位者,深受元义信任,处决熙时,他深究党羽,以迎合元义的旨意,受到舆论的非议。朝廷还赐给卢同二十名羽林军以自卫。卢同的兄长卢琇,年轻时喜欢说大话,常说“公侯可致”。此时卢琇才被任命为都水使者。卢同请求将自己的二阶官位转给卢琇,卢琇于是被任命为安州刺史。舆论对此表示称赞。

营州城民就德兴谋反,朝廷任命卢同为度支尚书,仍兼任黄门侍郎,持节前往营州慰劳,允许他便宜行事。卢同多次派遣使者,但都被贼人杀害,于是他释放了三十名贼人家属,并将家奴免为良民,带着书信劝降德兴,德兴最终投降。卢安安抚百姓后回朝。德兴再次造反,朝廷任命卢同以本将军身份为幽州刺史,兼任尚书行台,前往慰劳。卢同担心德兴不可信,率众前往,结果被德兴击败,大败而归。

灵太后重新执政后,因卢同是元义的党羽,将其除名。孝昌三年,卢同被任命为左将军、太中大夫、兼左丞,担任齐兗二州行台,节度大都督李叔仁。庄帝即位后,下诏恢复卢同的原职,任命他为都官尚书,兼任七兵。因卢同之前慰劳德兴有功,封他为章武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正式任命为七兵尚书,不久转任殿中尚书,加征南将军。普泰初年,卢同被任命为侍中,晋升为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当时卢同长期患病,勉强处理公务,上表请求授予仪同三司。当初卢同担任黄门侍郎时,与前废帝同在门下省,卢同认为废帝为人不同寻常,两人关系密切。废帝因旧恩答应了他的请求,授予他仪同三司,其他官职不变。永熙初年,卢同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追赠侍中、都督冀沧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开国伯如故,赐帛四百匹,谥号孝穆。三年后,又追赠尚书右仆射。卢同有四个儿子。

长子卢斐,武定年间,任文襄王大将军府掾。

卢斐的弟弟卢筠,任青州治中。

卢同的兄长卢静,任太常丞。

卢静的儿子卢景裕,事迹记载在《儒林传》中。

张烈,字徽仙,是清河东武城人。高祖赐名烈,仍以本名为字。高祖张忄希,曾任慕容俊的尚书右仆射。曾祖张恂,任散骑常侍,随慕容德南渡,

他居住在齐郡的临淄。

张烈年少时孤苦贫穷,广泛涉猎经史,有气概。

当时青州有崔徽伯、房徽叔,与张烈都有美好的声誉,当时的人称他们为“三徽”。

高祖时期,他进入朝廷任职,历任侍御、主文中散。

迁都洛阳后,被任命为尚书仪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

萧宝卷的将领陈显达在汉南练兵,计划入侵。

当时顺阳太守王青石世代在江南为官,荆州刺史、广阳王嘉担心他有异心,上表请求替换他。

高祖命令侍臣各自推荐所知道的人才,大家都有推荐的人选。

高祖说:“这个郡现在是必争之地,需要能够胜任的人才,怎么能随便推荐呢?

太子步兵张烈每次谈论军国大事,常常有令人满意的地方,我想用他,怎么样?”

彭城王勰称赞他,于是高祖下令任命他为陵江将军、顺阳太守。

张烈到任两天后,就被萧宝卷的将领崔慧景围攻,七十多天,张烈安抚激励将士,深得军心。

正好高祖亲自南征,崔慧景逃走。

高祖亲自慰劳张烈说:“你确实可以,能够不辜负我的期望。”

张烈拜谢说:“如果不是陛下亲自驾临,我恐怕会被困在敌人手中。这是陛下没有辜负我,而不是我没有辜负陛下。”

高祖对他的回答很满意。

世宗即位后,追录他的功勋,封他为清河县开国子,食邑二百户。

不久因为母亲年老,他回家奉养。

十多年间,多次遇到灾荒,张烈煮粥救济饥民,受他救济的人很多,乡里因此称赞他。

肃宗初年,他被任命为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

后来又转任征虏将军、司空长史。

之前,元义的父亲江阳王继曾任青州刺史,等到元义掌权后,张烈借故依附元义,于是谄媚依附他。

被任命为前将军、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又加封平南将军、光禄大夫。

后来灵太后重新掌权,因为张烈是元义的党羽,被外放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

当时有人认为张烈家产丰厚,奴仆众多,担心他心怀不满,不适合出任本州刺史,于是改任他为安北将军、瀛州刺史。

他为政清静,官吏和百姓都很安定。

任期结束后回到朝廷,因年老辞官回乡。

兄弟和睦相处,受到亲戚们的羡慕。

元象元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张烈之前写了《家诫》一千多字,并自述志向和所任官职,临终前嘱咐子侄不要请求追赠,只要求将《家诫》刻在墓碑上。

他的儿子张质遵照执行。

张质,博学多才。

初任奉朝请,员外郎、龙骧将军、谏议大夫。

没有继承爵位。

兴和年间,在家中去世。

张质的弟弟张登,任州主簿。

张烈的弟弟张僧晧,字山客。

他广泛涉猎群书,擅长谈论,在当时很有名。

熙平初年,被征召为谏议大夫;正光五年,被征召为国子博士;孝昌二年,被征召为散骑侍郎;但他都没有赴任。

世人称他为征君。

他喜欢经营产业,孜孜不倦,积累了巨万财富,其他资产也相当丰厚。

兄弟自己生活俭朴,车马破旧,身穿布衣,但婢妾却穿着华丽的丝绸。

张僧晧特别喜欢下棋,不分对象,因此受到世人的讥讽。

前废帝时,崔祖螭举兵攻打东阳城,张僧晧参与其中。

事情失败后,他死在狱中,家产被没收。

出帝初年,他的家人申诉后恢复了家产。

他的儿子张轨,任州主簿。

史臣说:卢同器量宏大,能屈能伸。

张烈早年就名声显赫,气概为人所知。

他们的进退深沉,最终都达到了显赫的地位,但雅道正路,恐怕有些问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六十四-注解

卢同:北魏的名士,与张烈同时代。

太和: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公元477年至499年。

司空祭酒:古代官职名,司空府的属官,负责礼仪事务。

昌黎太守:昌黎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昌黎郡位于今河北省东北部。

营州长史:营州的副职官员,营州位于今辽宁省西部。

河南尹丞:河南尹的副职官员,河南尹是管理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

太尉属:太尉府的属官,太尉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

豫州城民白早生反:豫州(今河南一带)的城民白早生发动叛乱。

中山王英:北魏宗室,封中山王,参与平定白早生叛乱。

邢峦:北魏官员,曾任尚书,参与平定白早生叛乱。

冀州镇东府长史:冀州镇东府的副职官员,冀州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司空谘议参军:司空府的参谋官员,负责提供政策建议。

营构东宫都将:负责东宫建设的官员,东宫是太子的居所。

延昌:北魏宣武帝的年号,公元512年至515年。

秦州民反:秦州(今甘肃一带)的民众发动叛乱。

通直常侍:皇帝的近侍官员,负责传达诏令。

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副职官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辅国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

龙骧:古代将军名号,属于中级武官。

熙平:北魏孝明帝的年号,熙平为516-518年。

征虏将军:将军名号,负责征讨外敌。

奚康生:北魏官员,曾任相州刺史,因过度征调民力而被弹劾。

肃宗:北魏孝明帝的庙号,公元516年至528年在位。

吏部勋书:吏部记录的官员功勋的文书。

黄素:黄色的绢帛,古代用于书写重要文书。

朱印:红色的印章,用于官方文书的认证。

行台:古代临时设立的军事指挥机构。

太尉: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军事事务。

门下:门下省的简称,负责审核诏令。

元义:北魏宗室,封江阳王。

灵太后:北魏宣武帝的皇后,后为灵太后。

中山王熙:北魏宗室,封中山王,曾起兵反对元义。

黄门侍郎:皇帝的近侍官员,负责传达诏令。

平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光禄大夫: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大中正:负责选拔和考核官员的职位。

羽林:皇帝的禁卫军。

都水使者:负责水利事务的官员。

安州刺史:安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安州位于今河北省北部。

度支尚书:负责财政事务的尚书。

幽州刺史: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幽州位于今河北省北部。

孝昌: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孝昌为525-527年。

左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

太中大夫:古代高级文官,负责礼仪事务。

齐兗二州行台:负责齐州和兗州军事事务的临时机构。

李叔仁:北魏官员,曾任大都督。

庄帝:北魏孝庄帝,公元528年至531年在位。

都官尚书:负责司法事务的尚书。

七兵:七兵尚书,负责军事事务的尚书。

章武县开国伯:封爵名,章武县位于今河北省东部。

殿中:殿中尚书,负责宫廷事务的尚书。

征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南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普泰:北魏孝武帝的年号,公元531年至532年。

侍中:皇帝的近侍官员,负责传达诏令。

骠骑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属于高级武官。

左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负责礼仪事务。

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员的荣誉称号,享受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永熙:北魏孝武帝的年号,公元532年至534年。

冀沧瀛三州:冀州、沧州、瀛州,位于今河北省和山东省一带。

司空公:古代三公之一,负责礼仪事务。

谥曰孝穆:谥号,孝穆是对卢同的尊称。

尚书右仆射:尚书省的副职官员,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张烈:张烈,字徽仙,清河东武城人,北魏官员。

清河:清河郡,位于今河北省南部。

慕容俊:前燕皇帝,公元348年至360年在位。

慕容德:南燕皇帝,公元398年至405年在位。

齐郡之临淄:齐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临淄是齐郡的治所,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烈少孤贫:烈指张烈,少孤贫指他年少时家境贫寒,失去父亲。

涉猎经史:涉猎指广泛阅读,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

气概:指人的气节和风度。

崔徽伯、房徽叔:崔徽伯和房徽叔是张烈同时代的两位名士,与张烈并称“三徽”。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元宏,庙号高祖。

代都:指北魏的旧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侍御、主文中散:侍御是官职名,主文中散是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

尚书仪曹郎:尚书省的属官,负责礼仪事务。

彭城王功曹史:彭城王的属官,负责功绩记录。

太子步兵校尉:太子属官,负责太子卫队的步兵。

萧宝卷:南朝齐的皇帝,名萧宝卷,后为东昏侯。

陈显达:南朝齐的将领。

顺阳太守:顺阳郡的行政长官。

王青石:顺阳太守的名字。

荆州刺史:荆州的行政长官。

广阳王嘉:北魏宗室,封广阳王。

陵江将军:将军名号,负责防御江河。

崔慧景:南朝齐的将领。

车驾南讨:指皇帝亲自率军南征。

世宗:指北魏宣武帝元恪,庙号世宗。

清河县开国子:封爵名,清河县的开国子爵。

龙骧将军: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

司徒右长史:司徒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工作。

司空长史:司空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工作。

前将军: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

给事黄门侍郎: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平南将军:将军名号,负责南方军事。

镇东将军:将军名号,负责东方军事。

青州刺史:青州的行政长官。

安北将军:将军名号,负责北方军事。

瀛州刺史:瀛州的行政长官。

元象元年: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元象元年为538年。

家诫:家训,家族内部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博学多才艺:指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奉朝请:官职名,负责朝会礼仪。

员外郎: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

谏议大夫:官职名,负责谏言和议论。

州主簿:州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工作。

僧晧:张烈的弟弟,字山客。

正光:北魏孝明帝的年号,正光为520-525年。

散骑侍郎: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

征君:指被朝廷征召而不就职的隐士。

蒲弈:指赌博和下棋。

前废帝: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后被废为前废帝。

崔祖螭:北魏的将领。

东阳城:北魏的城池,今山东省青州市。

籍没家产:指没收家产。

出帝:指北魏孝武帝元修,后被废为出帝。

诉复业:指申诉恢复家产。

质器洪厚:指人的品质和器量宏大深厚。

卷舒兼济:指人的行为举止从容自如,能够兼顾各方。

气尚见知:指人的气节和风度被世人所知。

趋舍深沉:指人的进退取舍深思熟虑。

显达:指人的仕途显赫。

雅道正路:指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走正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六十四-评注

《卢同 张烈》是《魏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两位重要官员卢同和张烈的生平事迹。卢同是范阳涿人,出身于卢玄家族,历任北海王详国常侍、司空祭酒、昌黎太守等职,后因功封章武县开国伯。张烈则是清河东武城人,高祖赐名曰烈,曾任慕容俊尚书右仆射。

卢同的传记详细描述了他的仕途经历和政绩。他在太和年间起家,历任多个重要职位,表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军事才能。特别是在平定豫州城民白早生叛乱和秦州民反的过程中,卢同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其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此外,卢同在吏部任职期间,发现了大量窃冒军功的现象,并提出了严格的勋簿管理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腐败行为。

卢同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元义废黜灵太后的事件中,卢同因与元义关系密切而受到牵连,最终被除名。然而,随着灵太后反政,卢同得以复职,并在孝昌年间再次担任重要职务。卢同的晚年因病辞官,但仍被授予仪同三司的荣誉称号,显示出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张烈的传记相对简短,主要记载了他的家族背景和仕途经历。张烈出身于清河张氏,高祖赐名曰烈,曾任慕容俊尚书右仆射。张烈的曾祖恂随慕容德南渡,显示出其家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显赫地位。

从文化内涵来看,卢同和张烈的传记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卢同的仕途经历展示了北魏官员的晋升途径和权力斗争,而张烈的家族背景则揭示了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影响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传记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重点突出人物的政绩和品德。卢同的传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刻画了他的形象,展现了其忠诚、智慧和勇敢的品质。张烈的传记则通过家族背景的叙述,突出了其显赫的家世和仕途成就。

从历史价值来看,卢同和张烈的传记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卢同的勋簿管理制度和张烈的家族背景,反映了当时官员选拔和士族门阀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卢同 张烈》是一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传记,通过对两位官员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北魏时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张烈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成就。张烈年少时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涉猎经史,展现出非凡的气概。他与崔徽伯、房徽叔并称“三徽”,在当时享有盛誉。

张烈在北魏高祖时期进入官场,历任侍御、主文中散等职,后迁至洛阳,担任尚书仪曹郎、彭城王功曹史、太子步兵校尉等职。他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顺阳太守任上,面对南朝齐将领崔慧景的围攻,他抚慰将士,坚守城池七十余日,最终在高祖亲征的帮助下解围。高祖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定可,遂能不负所寄”。

张烈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世宗即位后,追录他的功勋,封他为清河县开国子。他在母亲年老时归养,期间多次赈济饥民,深受乡党称赞。肃宗时期,他历任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征虏将军、司空长史等职,表现出色。

张烈的弟弟僧晧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物,但他因好营产业和蒲弈而受到世人讥讽。尽管如此,僧晧在学术和谈说方面仍有很高的造诣,被世称为“征君”。

张烈的家族在北魏时期有着显赫的地位,他的子孙也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张烈的儿子质博学多才艺,历任奉朝请、员外郎、龙骧将军、谏议大夫等职。质弟登担任州主簿,僧晧的儿子轨也担任州主簿。

总的来说,张烈及其家族在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个人才华和品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风貌。张烈的《家诫》更是体现了家族内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六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6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