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十一-原文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司马衍丞相导之后也。
父奂,萧赜尚书左仆射。
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
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
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
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是岁,太和十七年也。
高祖幸鄴,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
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
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暢,深会帝旨。
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
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
于是图南之规转锐。
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或屏左右相对谈说,至夜分不罢。
肃亦尽忠输诚,无所隐避,自谓君臣之际犹玄德之遇孔明也。
寻除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赐爵开阳伯;肃固辞伯爵,许之。
诏肃讨萧鸾义阳。
听招募壮勇以为爪牙,其募士有功,赏加常募一等;其从肃行者,六品已下听先拟用,然后表闻;若投化之人,听五品已下先即优授。
于是假肃节,行平南将军。
肃至义阳,频破贼军,降者万余。
高祖遣散骑侍郎劳之,以功进号平南将军,赐骏马一匹,除持节、都督豫囗东郢三州诸军事、本将军、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
肃善于抚接,治有声称。
寻征肃入朝,高祖手诏曰:“不见君子,中心如醉;一日三岁,我劳如何?饰馆华林,拂席相待,卿欲以何日发汝坟也?故复此敕。”
又诏曰:“肃丁荼虣世,志等伍胥,自拔吴州,膺求魏县,躬操忘礼之本,而同无数之丧,誓雪怨耻,方展申复,穷谕再期,蔬缊不改。诚季世之高风,末代之孝节也。但圣人制礼,必均愚智;先王作则,理齐盈虚。过之者俯而就之,不及者企而行之。曾参居罚,宁其哀终;吴员处酷,岂闻四载?夫三年者,天下之达丧,古今之所一。其虽欲过礼,朕得不制之以礼乎?有司可依礼谕之,为裁练禫之制。”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
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
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
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但此月十日已来炎热焦酷,人物同悴,而连云数日,高风萧条。虽不食数朝,犹自无感,朕诚心未至之所致也。”
肃曰:“臣闻圣人与凡同者五常,异者神明。昔姑射之神,不食五谷,臣常谓矫。今见陛下,始知其验。且陛下自辍膳以来,若天全无应,臣亦谓上天无知,陛下无感。一昨之前,外有滂泽,此有密云,臣即谓天有知,陛下有感矣。”
高祖遣舍人答曰:“昨内外贵贱咸云四郊有雨,朕恐此辈皆勉劝之辞。三覆之慎,必欲使信而有征。比当遣人往行,若果雨也,便命大官欣然进膳。岂可以近郊之内而慷慨要天乎?若其无也,朕之无感,安用朕身以扰民庶!朕志确然,死而后已。”
是夜澍雨大降。
以破萧鸾将裴叔业功,进号镇南将军,加都督豫、南兗、东荆、东豫四州诸军事,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持节、中正、刺史如故。
肃频表固让,不许,诏加鼓吹一部。
二十二年,既平汉阳,诏肃曰:“夫知己贵义,君臣务恩,不能矜灾恤祸,恩义焉措?卿情同伍员,怀酷归朕,然未能翦一仇人,馘彼凶帅,何尝不兴言愤叹,羡吴闾而长息。比获萧鸾辅国将军黄瑶起,乃知是卿怨也。寻当相付,微望纾泄,使吾见卿之日,差得缓怀。”
初,赜之收肃父奂也,司马黄瑶起攻奂杀之,故诏云然。
高祖之伐淮北,令肃讨义阳,未克,而萧鸾遣将裴叔业寇涡阳。
刘藻等救之,为叔业所败。
肃表求更遣军援涡阳。
诏曰:“得表览之怃然。观卿意非专在水,当是以藻等锐兵新败于前,事往势难故也。朕若分兵,遣之非多,会无所制,多遣则禁旅难阙。今日之计,唯当作必克之举,不可为狐疑之师,徒失南兗也。卿便息意停彼,以图义阳之寇。宜止则止,还取义阳;宜下则下,镇军淮北。深量二途,勿致重爽。若孟表粮尽,军不及至,致失涡阳,卿之过也。”
肃乃解义阳之围,以赴涡阳,叔业乃引师而退。
肃坐刘藻等败,黜为平南将军,中正、刺史如故。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
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
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
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
肃闻其言,恆降而避之。
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诏肃尚陈留长公主,本刘昶子妇彭城公主也,赐钱二十万、帛三千匹。
肃奏:“考以显能,陟由绩著,
骑位在中 书之右。高祖曾论江左事,因问弁曰:“卿比南行,入其隅隩,彼政道云何?兴亡 之数,可得知不?”弁对曰:“萧氏父子,无大功于天下,既以逆取,不能顺守。 德政不理,徭役滋剧;内无股肱之助,外有怨叛之民。以臣观之,必不能贻厥孙谋, 保有南海。若物惮其威,身免为幸。”
后车驾南征,以弁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军人有盗马靽者,斩而 徇之。于是三军振惧,莫敢犯法。
黄门郎崔光荐弁自代,高祖不许,然亦赏光知人。未几,以弁兼黄门,寻即正, 兼司徒左长史。时大选内外群官,并定四海士族,弁专参铨量之任,事多称旨。然 好言人之阴短,高门大族意所不便者,弁因毁之;至于旧族沦滞,人非可忌者,又 申达之。弁又为本州大中正,姓族多所降抑,颇为时人所怨。
从驾南讨,诏弁于豫州都督所部及东荆领叶,皆灭戍士营农,水陆兼作。迁散 骑常侍,寻迁右卫将军,领黄门。弁屡自陈让,高祖曰:“吾为相知者,卿亦不可 有辞。岂得专守一官,不助朕为治?且常侍者黄门之粗冗,领军者二卫之假摄,不 足空存推让,以弃大委。”其被知遇如此。
始,高祖北都之选也,李冲多所参预,颇抑宋氏。弁有恨于冲,而与李彪交结, 雅相知重。及彪之抗冲,冲谓彪曰:“尔如狗耳,为人所嗾。”及冲劾彪,不至大 罪,弁之力也。彪除名为民,弁大相嗟慨,密图申复。
高祖在汝南不豫,大渐。旬有余日,不见侍臣,左右唯彭城王勰等数人而已。 小瘳,乃引见门下及宗室长幼诸人,入者未能知,致悲泣。弁独进及御床,嘘唏流 涕曰:“臣不谓陛下圣颜毁瘠乃尔!”由是益重之。车驾征马圈,留弁以本官兼祠 部尚书,摄七兵事。及行,执其手曰:“国之大事,在祠与戎。故令卿绾摄二曹, 可不自勉。”弁顿首辞谢。弁劬劳王事,夙夜在公,恩遇之甚,辈流莫及,名重朝 野,亚于李冲。高祖每称弁可为吏部尚书。及崩,遗诏以弁为之,与咸阳王禧等六 人辅政,而弁已先卒,年四十八。诏赐钱十万、布三百匹,赠安东将军、瀛州刺史, 谥曰贞顺。
弁性好矜伐,自许膏腴。高祖以郭祚晋魏名门,从容谓弁曰:“卿固应推郭祚 之门也。”弁笑曰:“臣家未肯推祚。”高祖曰:“卿自汉魏以来,既无高官,又 无俊秀,何得不推?”弁曰:“臣清素自立,要尔不推。”侍臣出后,高祖谓彭城 王勰曰:“弁人身良自不恶,乃复欲以门户自矜,殊为可怪。”
长子维,字伯绪。维弟纪,字仲烈。维少袭父爵,自员外郎迁给事中。坐谄事 高肇,出为益州龙骧府长史,辞疾不行。太尉、清河王怿辅政,以维名臣之子,荐 为通直郎,辟其弟纪行参军。灵太后临政,委任元义,而义恃宠骄盈,怿每以分理 裁断。义甚忿恨,思以害怿,遂与维为计,以富贵许之。维见义宠势日隆,便至乾 没,乃告司染都尉韩文殊父子欲谋逆立怿。怿坐被录禁中,文殊父子惧而逃遁。鞫 无反状。以文殊亡走,悬处大辟。置怿于宫西别馆,禁兵守之。维应反坐,义言于 太后,欲开将来告者之路,乃黜为燕州昌平郡守,纪为秦州大羌令。维及纪颇涉经 史,而浮薄无行。怿亲尊懿望,朝野瞻属;维受怿眷赏,而无状构间,天下人士莫 不怪忿而贱薄之。及义杀怿,专断朝政,以维兄弟前者告怿,征维为散骑侍郎,纪 为太学博士,领侍御史,甚昵之。维超迁通直常侍,又除冠军将军、洛州刺史;纪 超迁尚书郎。初,弁谓族弟世景言:“维性疏险,而纪识慧不足,终必败吾业也。” 世景以为不尔,至是果然,闻者以为知子莫若父。尚书令李崇、尚书左仆射郭祚、 右仆射游肇每云:“伯绪凶疏,终败宋氏,幸得杀身耳。”论者以为有征。后除营 州刺史,仍本将军。灵太后反政,以义党除名,遂还乡里。寻追其前诬告清河王事, 于鄴赐死。
子春卿,早亡。弟纪以次子钦仁继。
钦仁,武定末,太尉祭酒。
纪,肃宗末,为北道行台。卒于晋阳。
子钦道,武定末,冀州别驾。
弁弟机,本州治中。
子宝积,卒于中散大夫。
弁族弟颖,字文贤。自奉朝请稍迁尚书郎、魏郡太守。纳货刘腾,腾言之于元 义,以颖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颖前妻邓氏亡后十五年,颖梦见之,向颖拜曰: “新妇今被处分为高崇妻,故来辞君。”泫然流涕。颖旦而见崇言之,崇后数日而 卒。
颖族弟燮,字崇和。广平王怀郎中令、员外常侍。为征北李平司马,北殄元愉, 颇有赞谋之功。
燮族弟鸿贵,为定州平北府参军,送兵于荆州。坐取兵绢四百匹,兵欲告之, 乃斩十人。又疏凡不达律令,见律有枭首之罪,乃生断兵手,以水浇之,然后斩决。 寻坐伏法。时人哀兵之苦,笑鸿贵之愚。
史臣曰:古人有云,才未半古,功以过之,非徒语也。王肃流寓之人,见知一 面,虽器业自致,抑亦逢时,荣仕赫然,寄同旧列,美矣。诵、翊继轨,不殒光风。 宋弁以才度见知,迹参顾命,拔萃出类,其有以哉。无子之叹,岂徒羊舌?宗祀之 不亡,幸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十一-译文
王肃,字恭懿,是琅邪临沂人,司马衍丞相王导的后代。
他的父亲王奂,曾任萧赜的尚书左仆射。
王肃从小就聪明善辩,广泛涉猎经史,胸怀大志。
他在萧赜手下任职,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职。
王肃自认为擅长《礼》和《易》,但也未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
他的父亲王奂和兄弟都被萧赜杀害,王肃从建业逃奔而来。
这一年是太和十七年。
高祖到鄴城,听说王肃到来,虚怀以待,召见并询问他的情况。
王肃言辞敏锐,辩才出众且彬彬有礼,高祖对他深感同情。
于是谈到治国之道,王肃陈述了治乱之理,言辞优雅流畅,深得皇帝的赞赏。
高祖感叹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两人促膝长谈,不知不觉时间飞逝。
王肃还谈到萧氏即将灭亡的征兆,认为这是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进攻。
于是高祖南征的计划变得更加坚定。
高祖对王肃的器重和礼遇日益加深,亲贵旧臣都无法离间他们的关系。
有时高祖屏退左右,与王肃单独交谈,直到深夜也不停止。
王肃也竭尽忠诚,毫无保留,自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刘备与诸葛亮。
不久,王肃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赐爵开阳伯;王肃坚决辞让伯爵,高祖同意了他的请求。
高祖下诏让王肃讨伐萧鸾的义阳。
允许他招募壮勇作为部下,招募的士兵有功,赏赐比普通招募的士兵高一等;跟随王肃出征的,六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先任用,然后上报;如果是投诚的人,五品以下的官员可以优先授予官职。
于是高祖授予王肃节杖,任命他为平南将军。
王肃到达义阳,多次击败敌军,投降的敌军有一万多人。
高祖派散骑侍郎前去慰劳他,因功晋升为平南将军,赐予骏马一匹,任命他为持节、都督豫囗东郢三州诸军事、本将军、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
王肃善于安抚和接待部下,治理有方,名声显赫。
不久,高祖征召王肃入朝,亲自下诏说:“不见君子,心中如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多么劳累啊?在华林园装饰馆舍,拂拭席子等待你,你打算何时从你的坟墓中出来呢?所以再次下此诏书。”
又下诏说:“王肃在乱世中受苦,志向如同伍子胥,从吴州自拔,投奔魏县,亲自操持忘礼之本,却遭遇无数丧事,誓要雪耻报仇,正在展开复仇行动,穷尽两年时间,依然不改初衷。这确实是乱世中的高风亮节,末代孝子的典范。但圣人制定礼仪,必须兼顾愚智;先王制定法则,必须平衡盈虚。超过礼仪的要俯就礼仪,不及礼仪的要努力达到礼仪。曾参受罚,宁可哀伤到底;伍子胥处于酷刑之中,岂能听到四载?三年之丧,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古今一致。即使你想超过礼仪,朕怎能不以礼仪来约束你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礼仪劝告他,制定练禫的制度。”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膳食三天,百官到宫门前,被引到中书省。
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朕知道你们来了,未能相见,你们为何而来?”
王肃回答说:“臣听说陛下停止膳食已经三天,群臣焦虑不安,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有水灾,汤时有旱灾,这是自然规律,需要圣人来拯救世人,而不是因为圣人导致灾难。因此国家储备九年的粮食,以应对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还不下雨,君主才停止膳食。昨天四郊之外已经下过大雨,只有京城内雨水较少。百姓还没有缺一顿饭,陛下却停止膳食三天,臣民惶恐不安,无法安心。”
高祖派舍人回答说:“从前尧时有水灾,汤时有旱灾,依靠圣人来拯救百姓,朕虽然位居万民之上,但德行不及前王,今日的旱灾,无法救济,应等到立秋,朕将亲自反省。但这月十日以来,天气炎热酷烈,人和物都憔悴不堪,而连日阴云密布,高风萧条。即使朕停止膳食几天,仍然没有感应,这是朕诚心不够所致。”
王肃说:“臣听说圣人与凡人相同的是五常,不同的是神明。从前姑射山的神人,不吃五谷,臣常认为这是矫情。今天见到陛下,才知道这是真的。而且陛下自从停止膳食以来,如果上天完全没有反应,臣也会认为上天无知,陛下无感。但昨天之前,外面下过大雨,这里有密云,臣就认为上天有知,陛下有感了。”
高祖派舍人回答说:“昨天内外贵贱都说四郊有雨,朕担心这些都是勉励之辞。再三谨慎,一定要使事情有证据。朕将派人去查看,如果真的下雨,便命大官欣然进膳。怎么能因为近郊之内而慷慨要求上天呢?如果没有下雨,朕的无感,怎能用朕的身体来扰乱百姓!朕的决心坚定,死而后已。”
当晚大雨倾盆而下。
因击败萧鸾的将领裴叔业有功,王肃晋升为镇南将军,加都督豫、南兗、东荆、东豫四州诸军事,封汝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持节、中正、刺史如故。
王肃多次上表坚决辞让,高祖不允许,下诏加赐鼓吹一部。
二十二年,平定汉阳后,高祖下诏对王肃说:“知己贵在义气,君臣重在恩情,如果不能怜悯灾祸,恩义何在?你的情谊如同伍子胥,怀着仇恨归附朕,但未能剪除一个仇人,斩杀那个凶帅,怎能不愤慨叹息,羡慕吴国的伍子胥而长叹。最近抓获了萧鸾的辅国将军黄瑶起,才知道是你的仇人。不久将把他交给你,希望能稍解你的怨恨,让朕见到你时,心情稍缓。”
当初,萧赜逮捕王肃的父亲王奂时,司马黄瑶起攻打并杀害了王奂,所以高祖下诏如此说。
高祖征伐淮北时,命令王肃讨伐义阳,未能攻克,而萧鸾派将领裴叔业侵犯涡阳。
刘藻等人前去救援,被裴叔业击败。
王肃上表请求再派军队支援涡阳。
高祖下诏说:“看到你的表章,朕感到怅然。看你的意思并非专注于水战,而是因为刘藻等人的精锐部队刚刚在前线战败,形势艰难。朕如果分兵,派出的兵力不多,无法控制局面,派出的兵力多则禁军难以抽调。今日之计,只能做必胜之举,不能做狐疑之师,白白失去南兗。你便停止行动,专注于义阳的敌人。该停则停,回师攻打义阳;该下则下,镇守淮北。仔细权衡两条路,不要造成重大失误。如果孟表粮草耗尽,军队未能及时赶到,导致失去涡阳,那就是你的过错了。”
王肃于是解除义阳的包围,前往涡阳,裴叔业于是退兵。
王肃因刘藻等人战败,被贬为平南将军,中正、刺史如故。
高祖去世,遗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人同为宰辅,征召王肃到鲁阳会合。
王肃到达后,便与元禧等人共同谋划。
从鲁阳到京洛,沿途的丧事安排,都交给王肃处理,他忧心操劳,处理得当,超过了旧时的亲戚。
元禧兄弟都尊敬并亲近他,上下都称赞他和睦。
只有任城王元澄因为王肃出身偏远,突然位居自己之上,感到遗憾。
他常对人说:“朝廷让王肃位居我之上还可以。但我的叔父广陵王,是宗室中的尊长,历任内外要职,怎么能让王肃突然位居他之上呢?”
王肃听到这些话,常常谦让回避。
不久,元澄上奏弹劾王肃,称他谋反,但不久就澄清了。
高祖下诏让王肃娶陈留长公主,她本是刘昶的儿媳彭城公主,赐予钱二十万、帛三千匹。
王肃上奏说:“考核以显才能,晋升由功绩决定,
宋弁的职位在中书省的右边。高祖曾经讨论江南的事情,于是问宋弁说:“你最近南行,进入他们的腹地,他们的政治情况如何?兴亡的命运,可以预知吗?”宋弁回答说:“萧氏父子,对天下没有大功,既然以不正当的手段取得政权,就不能以正当的手段守住。德政不修,徭役繁重;内部没有得力的大臣辅助,外部有怨恨叛乱的百姓。以臣看来,必定不能为子孙谋划,保住南海。如果人们畏惧他们的威势,能够免于灾祸就是幸运了。”
后来高祖南征,任命宋弁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有军人偷盗马鞍,宋弁将其斩首示众。于是三军震动恐惧,没有人敢犯法。
黄门郎崔光推荐宋弁代替自己,高祖没有同意,但也赞赏崔光知人善任。不久,任命宋弁兼任黄门郎,随即正式任命,兼任司徒左长史。当时大规模选拔内外官员,并确定四海士族,宋弁专门参与选拔官员的工作,事情大多符合皇帝的旨意。但他喜欢说别人的短处,高门大族中对他不利的人,宋弁就诋毁他们;至于旧族中失意的人,没有可忌惮的,他又推荐他们。宋弁又担任本州的大中正,对许多姓族进行了贬抑,因此颇受当时人的怨恨。
随从高祖南征,诏令宋弁在豫州都督所部和东荆领叶,都撤除戍守的士兵,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水陆兼作。升任散骑常侍,不久升任右卫将军,兼任黄门郎。宋弁多次自己请求辞让,高祖说:“我是你的知己,你也不可推辞。怎么能专守一官,不帮助我治理国家呢?而且常侍是黄门中的粗冗之职,领军是二卫的代理,不值得空存推让,以放弃重大的责任。”他受到知遇如此。
起初,高祖在北都选拔官员时,李冲多有参与,颇压制宋氏。宋弁对李冲有怨恨,而与李彪结交,彼此非常看重。等到李彪对抗李冲,李冲对李彪说:“你就像狗一样,被人唆使。”等到李冲弹劾李彪,没有达到大罪,是宋弁的功劳。李彪被除名为民,宋弁大为感叹,密谋为他申冤。
高祖在汝南生病,病情加重。十多天不见侍臣,左右只有彭城王勰等数人而已。病情稍有好转,才召见门下及宗室长幼诸人,进来的人不知道情况,导致悲泣。宋弁独自进到御床前,叹息流泪说:“臣没想到陛下的圣颜如此憔悴!”因此更加受到重视。高祖征讨马圈,留下宋弁以本官兼任祠部尚书,代理七兵事务。临行时,握着他的手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所以让你兼任二曹,不可不自勉。”宋弁叩头辞谢。宋弁勤于王事,日夜在公,恩遇之深,同辈无人能及,名重朝野,仅次于李冲。高祖常称赞宋弁可以担任吏部尚书。等到高祖去世,遗诏任命宋弁为吏部尚书,与咸阳王禧等六人辅政,但宋弁已经先去世,年仅四十八岁。诏令赐钱十万、布三百匹,追赠安东将军、瀛州刺史,谥号贞顺。
宋弁性格喜欢自夸,自认为出身高贵。高祖因为郭祚是晋魏名门,从容对宋弁说:“你本应推崇郭祚的门第。”宋弁笑着说:“臣家不肯推崇郭祚。”高祖说:“你自汉魏以来,既无高官,又无俊秀,怎能不推崇?”宋弁说:“臣清素自立,就是不推崇。”侍臣出去后,高祖对彭城王勰说:“宋弁人品确实不坏,却又想以门户自夸,真是奇怪。”
长子宋维,字伯绪。宋维的弟弟宋纪,字仲烈。宋维年轻时继承父亲的爵位,从员外郎升任给事中。因谄媚高肇,被贬为益州龙骧府长史,称病不去。太尉、清河王怿辅政,因为宋维是名臣之子,推荐他为通直郎,征召他的弟弟宋纪为行参军。灵太后临政,委任元义,而元义恃宠骄横,怿常以分理裁断。元义非常忿恨,想害怿,于是与宋维合谋,以富贵许诺。宋维见元义宠势日隆,便至乾没,于是告发司染都尉韩文殊父子欲谋逆立怿。怿因此被拘禁在宫中,文殊父子恐惧逃遁。审讯没有反状。因为文殊逃亡,悬赏处死。将怿安置在宫西别馆,派禁兵看守。宋维应反坐,元义对太后说,想为将来告发者开路,于是贬宋维为燕州昌平郡守,宋纪为秦州大羌令。宋维及宋纪颇涉经史,但浮薄无行。怿亲尊懿望,朝野瞻属;宋维受怿眷赏,却无状构间,天下人士无不怪忿而贱薄之。等到元义杀怿,专断朝政,因为宋维兄弟之前告发怿,征召宋维为散骑侍郎,宋纪为太学博士,领侍御史,非常亲近。宋维超迁通直常侍,又任命为冠军将军、洛州刺史;宋纪超迁尚书郎。起初,宋弁对族弟世景说:“宋维性格疏险,而宋纪识慧不足,终必败我事业。”世景以为不然,到这时果然如此,闻者以为知子莫若父。尚书令李崇、尚书左仆射郭祚、右仆射游肇常说:“伯绪凶疏,终败宋氏,幸得杀身耳。”论者以为有征。后来任命为营州刺史,仍本将军。灵太后反政,因为元义党羽除名,于是回乡。不久追究他之前诬告清河王的事,在鄴城赐死。
儿子春卿,早亡。弟弟宋纪以次子钦仁继承。
钦仁,武定末年,任太尉祭酒。
宋纪,肃宗末年,任北道行台。在晋阳去世。
儿子钦道,武定末年,任冀州别驾。
宋弁的弟弟宋机,任本州治中。
儿子宝积,任中散大夫时去世。
宋弁的族弟宋颖,字文贤。从奉朝请逐渐升任尚书郎、魏郡太守。贿赂刘腾,刘腾对元义说,任命宋颖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宋颖前妻邓氏去世后十五年,宋颖梦见她,向宋颖拜道:“新妇现在被处分为高崇的妻子,所以来辞别你。”泫然流泪。宋颖早晨见到高崇告诉他,高崇几天后去世。
宋颖的族弟宋燮,字崇和。任广平王怀郎中令、员外常侍。任征北李平司马,北征元愉,颇有赞谋之功。
宋燮的族弟鸿贵,任定州平北府参军,送兵到荆州。因取兵绢四百匹,士兵想告发他,于是斩了十人。又疏于律令,见律有枭首之罪,于是生断兵手,以水浇之,然后斩决。不久因罪伏法。时人哀兵之苦,笑鸿贵之愚。
史臣说:古人说,才能不到古人的一半,功劳却超过古人,不是空话。王肃是流寓之人,见知一面,虽然器业自致,但也逢时,荣仕赫然,寄同旧列,美矣。诵、翊继轨,不殒光风。宋弁以才度见知,迹参顾命,拔萃出类,其有以哉。无子之叹,岂徒羊舌?宗祀之不亡,幸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十一-注解
王肃: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
琅邪临沂:琅邪临沂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琅邪是古代的一个郡,临沂是其下属的一个县,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
司马衍:司马衍是东晋时期的丞相,字元规,琅邪临沂人。他是东晋末年重要的政治人物,曾担任丞相一职,对东晋的政治局势有重要影响。
萧赜:南朝齐皇帝,名萧赜。
太和十七年: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太和十七年即公元493年。这一年是北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政策,对北魏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鄴:地名,北魏的都城之一。
萧鸾:萧鸾是南朝齐的皇帝,字景先,谥号明帝。他在位期间与北魏发生了多次战争,最终被北魏击败。
义阳:义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市。义阳在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
裴叔业:裴叔业是南朝齐的将领,曾多次与北魏军队交战,最终被北魏击败。
刘藻:刘藻是北魏的将领,曾参与对南朝齐的战争,但在与裴叔业的战斗中失利。
涡阳:涡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涡阳县。涡阳在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鲁阳:鲁阳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鲁山县。鲁阳在北魏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
京洛:京洛是古代中国对都城洛阳的别称,洛阳是北魏的都城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任城王澄:任城王澄是北魏的宗室成员,字子澄,任城王是他的封号。他在北魏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曾与王肃有过政治上的冲突。
陈留长公主:陈留长公主是北魏的公主,本为刘昶子妇彭城公主,后嫁给王肃。她在北魏朝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升明退暗:指政治清明,黑暗势力消退。
百僚旷察:百官长时间没有进行考核。
四稔:四年。
寿春:古代地名,今安徽寿县。
内附:归附朝廷。
肃使持节:古代官职,持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都督江西诸军事:掌管江西地区军事的官职。
车骑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
骠骑大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
彭城王勰:北魏宗室,彭城王拓跋勰。
萧宝卷:南朝齐皇帝,名萧宝卷。
豫州刺史:豫州的行政长官。
交州刺史:交州的行政长官。
小岘:地名,今安徽含山县。
死虎:地名,今安徽合肥附近。
桥珉:萧懿的部将。
世宗:北魏皇帝元恪的庙号。
东堂:皇宫中的殿堂名。
江左:指长江以东的地区,通常指江南地区,南朝的政治中心。
崔慧景:南朝齐将领。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职,地位显赫。
昌国县开国侯:封爵名,昌国县为封地。
散骑常侍: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扬州刺史:扬州的行政长官。
景明二年:北魏年号,公元501年。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副长官。
东园秘器:指皇家专用的丧葬器具。
杜预:西晋名将、学者。
李冲: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对北魏的政治有重要影响。
京陵:指京城附近的陵墓区。
侍中:古代官职,侍从皇帝左右,参与朝政。
司空公:古代三公之一,掌管工程。
谥匡公:谥号,匡意为辅助、匡正。
宣简:谥号,宣意为宣扬,简意为简约。
肃宗:北魏皇帝元诩的庙号。
太子洗马:古代官职,太子属官。
员外常侍: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辅国将军:古代武官名。
徐州刺史:徐州的行政长官。
通直常侍: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著作佐郎:古代官职,负责编修国史。
谢:肃的前妻。
夫人:古代对贵族妻子的尊称。
嫔:古代皇帝妃嫔的称号。
秉:肃的弟弟。
中书郎: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属官。
司徒谘议:古代官职,司徒府的属官。
幽州刺史:幽州的行政长官。
征虏将军:古代武官名。
诵:肃的侄子。
员外郎: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属官。
司徒主簿:古代官职,司徒府的属官。
司空谘议:古代官职,司空府的属官。
汝南王友:古代官职,汝南王的属官。
前军:古代武官名。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皇帝的顾问。
左将军:古代武官名。
秘书监:古代官职,掌管图书典籍。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职,皇帝的侍从官。
灵太后:北魏时期的皇太后,曾临朝听政。
孝庄:北魏皇帝元子攸的庙号。
河阴:地名,今河南洛阳附近。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
文宣:谥号,文意为文治,宣意为宣扬。
孝康:诵的儿子。
尚书郎中: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属官。
俊康:诵的儿子。
文襄王:北齐宗室,封文襄王。
中外府祭酒:古代官职,王府的属官。
太府少卿:古代官职,太府的副长官。
衍:诵的弟弟。
尚书郎:官名,负责尚书省的文书事务。
廷尉:古代官职,掌管司法。
扬州大中正:古代官职,负责选拔人才。
度支尚书:古代官职,掌管财政。
七兵: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太常卿:古代官职,掌管礼仪。
征东将军:古代武官名。
西兗州刺史:西兗州的行政长官。
尔朱仲远:北魏将领。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皇帝的顾问。
天平三年:东魏年号,公元536年。
使持节:古代官职,持节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都督青徐兗三州诸军事:掌管青、徐、兗三州军事的官职。
尚书令:古代官职,尚书省的长官。
司徒公:古代三公之一,掌管教化。
文献:谥号,文意为文治,献意为贡献。
竺[QQDU]:衍的故友,具体姓名不详。
翊:肃的侄子。
司空主簿:古代官职,司空府的属官。
清河王友:古代官职,清河王的属官。
元义: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灵太后的宠臣。
济州刺史:济州的行政长官。
平东将军:古代武官名。
镇南将军:古代武官名。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皇帝的顾问。
国子监祭酒:古代官职,国子监的长官。
永安元年:北魏年号,公元528年。
卫将军:古代武官名。
渊:翊的儿子。
仪同开府记室参军:古代官职,王府的属官。
宋弁:北魏官员。
广平列人:地名,今河北广平县。
中书博士:古代官职,中书省的属官。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皇帝的侍从官。
列人子:封爵名,列人为封地。
广平太守:广平郡的行政长官。
兴安五年:北魏年号,公元456年。
安远将军:古代武官名。
相州刺史:相州的行政长官。
惠:谥号,意为仁慈。
显:宋弁的兄长。
世显:宋弁的伯父。
叔珍:宋弁的父亲。
李敷:北魏官员。
秘书丞:古代官职,秘书省的长官。
中散:古代官职,皇帝的侍从官。
尚书殿中郎中: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属官。
萧子良:南朝齐宗室,封司徒。
王融:南朝齐官员。
散骑侍郎: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骑位在中:指在朝廷中的位置,骑位通常指武将的位置,’在中’表示在中央,即朝廷中。
书之右:指文官的位置,’书’指文官,’右’表示在右侧,即文官的位置。
萧氏父子:指南朝的萧道成和萧赜父子,萧道成建立了南齐,萧赜是其子,继承了皇位。
逆取:指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政权。
顺守:指通过正当手段维持政权。
德政不理:指政治腐败,无法施行德政。
徭役滋剧:指百姓的徭役负担加重。
股肱之助:指朝廷中的重要辅佐大臣。
怨叛之民:指百姓对朝廷的不满和反抗。
贻厥孙谋:指为子孙后代谋划。
南海:指南方的海域,此处指南朝的统治区域。
物惮其威:指人们畏惧其权威。
身免为幸:指自身能够免于灾祸已是幸运。
司徒司马: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司马是其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曜武将军: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
东道副将:指负责东线军事的副将。
黄门郎: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崔光: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黄门郎。
铨量之任:指负责官员选拔和考核的职责。
高门大族:指世家大族,社会地位显赫的家族。
旧族沦滞:指世家大族衰落,无法再维持其社会地位。
大中正:官名,负责地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姓族多所降抑:指世家大族的地位被压制。
右卫将军:官名,负责宫廷的警卫。
黄门: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李彪: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左仆射,与李冲有矛盾。
祠部尚书:官名,负责祭祀事务。
七兵事:指军事事务。
咸阳王禧:北魏宗室,咸阳王拓跋禧。
辅政:指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谥曰贞顺:谥号,’贞顺’表示忠诚和顺从。
矜伐:指自夸、自负。
膏腴:指富贵、显赫。
郭祚: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左仆射。
汉魏:指汉朝和曹魏时期。
清素自立:指廉洁自律,不依附他人。
门户自矜:指以家族门第自夸。
高肇: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尉。
益州龙骧府长史:官名,负责益州地区的军事事务。
通直郎: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行参军:官名,负责军事参谋事务。
司染都尉:官名,负责宫廷的染织事务。
韩文殊: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司染都尉。
大辟:指死刑。
燕州昌平郡守:官名,负责燕州昌平郡的行政事务。
秦州大羌令:官名,负责秦州大羌地区的行政事务。
经史:指儒家经典和历史书籍。
浮薄无行:指品行不端,轻浮无德。
亲尊懿望:指受到尊崇和敬仰。
太学博士:官名,负责太学的教学和研究。
侍御史:官名,负责监察事务。
冠军将军: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
洛州刺史:官名,负责洛州的行政事务。
营州刺史:官名,负责营州的行政事务。
灵太后反政:指灵太后重新掌握政权。
赐死:指皇帝下令处死。
武定末:指北魏武定年间的末期。
太尉祭酒:官名,负责太尉府的祭祀事务。
北道行台:官名,负责北方地区的军事事务。
晋阳:地名,北魏的重要城市之一。
冀州别驾:官名,负责冀州的行政事务。
中散大夫: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奉朝请:官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魏郡太守:官名,负责魏郡的行政事务。
刘腾: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
凉州刺史:官名,负责凉州的行政事务。
高崇: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尉。
广平王怀:北魏宗室,广平王拓跋怀。
郎中令: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征北李平: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征北将军。
元愉:北魏宗室,曾任征北将军。
定州平北府参军:官名,负责定州平北府的军事参谋事务。
枭首:指斩首并将首级悬挂示众。
伏法:指被处死。
顾命:指皇帝临终前的遗命。
羊舌:指羊舌氏,春秋时期的世家大族。
宗祀:指家族的祭祀和传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十一-评注
王肃是南朝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南朝宋与北魏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王肃出身于琅邪临沂的世家大族,其父王奂曾任萧赜的尚书左仆射,但后来被萧赜所杀。王肃在家族遭遇不幸后,投奔北魏,成为北魏孝文帝的重要谋臣。
王肃在北魏朝廷中表现出色,他不仅精通《礼》、《易》等经典,还善于治国理政。孝文帝对他极为器重,多次与他讨论国家大事,甚至夜以继日地交谈。王肃的忠诚和才能使他成为北魏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战功,还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王肃与孝文帝的关系类似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他自比为诸葛亮,而孝文帝则视他为重要的谋臣。这种君臣之间的深厚信任和合作,使得王肃在北魏朝廷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王肃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与南朝齐的战争中曾多次遭遇挫折,尤其是在与裴叔业的战斗中失利,导致他被贬为平南将军。然而,王肃并未因此气馁,他继续为北魏效力,最终在孝文帝去世后被任命为尚书令,成为北魏朝廷的宰辅之一。
王肃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南朝宋与北魏之间的政治斗争,还体现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诚与智慧。他在北魏朝廷中的表现,展示了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卓越才能。王肃的故事不仅是南北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士人忠诚与智慧的典范。
从文化角度来看,王肃的学识和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精通《礼》、《易》,并在治国理政中贯彻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不仅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王肃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复杂命运。他出身于南朝宋的世家大族,却在家族遭遇不幸后投奔北魏,成为北魏朝廷中的重要人物。这种跨越南北的政治生涯,不仅展示了王肃的个人才能,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士人在动荡时局中的生存智慧。
总的来说,王肃的生平事迹是南北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忠诚、智慧和治国才能,不仅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王肃的故事不仅是南北朝历史的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士人忠诚与智慧的典范。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肃及其家族的事迹,展现了北魏朝廷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风貌。肃作为北魏的重要将领,多次在边境作战,屡建战功,深受朝廷器重。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表现,还在治理地方时表现出清廉爱民的品质,深受百姓爱戴。肃的家族成员也多在朝廷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显赫的家族。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北魏时期对功勋将领的重视和封赏制度。肃因战功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昌国县开国侯,死后还被追赠为侍中、司空公,并赐予丰厚的丧葬待遇。这些封赏不仅是对肃个人的褒奖,也反映了北魏朝廷对功臣的尊崇和礼遇。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语言凝练,条理清晰。通过对肃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封赏、谥号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北魏朝廷的官僚体系和封赏制度。同时,文中对肃的清廉、爱民等品质的描写,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官员道德品质的重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肃及其家族成员的记载,可以了解北魏朝廷的封赏制度、官僚体系以及社会对官员道德品质的要求。同时,文中提到的地名、官职、谥号等也为研究北魏时期的地理、官制、谥法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肃及其家族的事迹,也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官员宋弁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世家大族的兴衰。宋弁作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重要官员,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和政治决策,表现出一定的才能和政治手腕。然而,他的性格中带有自负和好言人短的特点,导致他在仕途中树敌众多,最终未能善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北魏时期世家大族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宋弁出身于世家大族,虽然家族在汉魏时期并未有显赫的官职,但他凭借个人才能得到了孝文帝的赏识和重用。然而,世家大族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宋弁在担任大中正期间,对世家大族进行了压制,导致他受到时人的怨恨。这反映了世家大族在北魏政治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朝廷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他们的权势也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焦点。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宋弁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仕途起伏。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对话和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例如,宋弁与孝文帝的对话展现了他的自负和机智,而他对李冲的怨恨则揭示了他性格中的狭隘和报复心理。这些细节描写使得宋弁的形象更加立体,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命运。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世家大族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宋弁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尤其是世家大族在政治中的角色和作用。此外,宋弁与李冲、李彪等人的矛盾也揭示了北魏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北魏政治史和世家大族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宋弁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北魏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世家大族的兴衰。宋弁作为一位有才能但性格复杂的官员,他的仕途起伏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世家大族的双重角色。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北魏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