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原文
明元六王
乐平王 安定王 乐安王 永昌王 建宁王 新兴王
明元皇帝七男。杜密皇后生世祖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乐平戾王丕。安定殇 王弥阙母氏。慕容夫人生乐安宣王范。尹夫人生永昌庄王健。建宁王崇、新兴王俊 二王,并阙母氏。
乐平王丕,少有才干,为世所称。太宗以丕长,爱其器度,特优异之。泰常七 年封,拜车骑大将军。后督河西、高平诸军讨南秦王杨难当,军至略阳,禁令齐肃, 所过无私,百姓争致牛酒。难当惧,还仇池。而诸将议曰:“若不诛豪帅,军还之 后,必聚而为寇;又以大众远出,不有所掠,则无以充军实,赏将士。”将从之。 时中书侍郎高允参丕军事,谏曰:“今若诛之,是伤其向化之心,恐大军一还,为 乱必速。”丕以为然,于是绥怀初附,秋毫无犯。初,冯弘之奔高丽,世祖诏遣送 之。高丽不遣。世祖怒,将讨之。丕上疏,以为和龙新定,宜优复之,使广修农殖, 以饶军实,然后进图,可一举而灭。帝纳之,乃止。后坐刘洁事,以忧薨。事在 《洁传》。谥曰戾王。
子拔,袭爵。后坐事赐死,国除。
丕之薨及日者董道秀之死也,高允遂著《筮论》曰:“昔明元末起白台,其高 二十余丈,乐平王尝梦登其上,四望无所见。王以问日者董道秀,筮之曰:‘大吉’。 王默而有喜色。后事发,王遂忧死,而道秀弃市。道秀若推六爻以对王曰:‘《易》 称“亢龙有悔”,穷高曰亢,高而无民,不为善也。’夫如是,则上宁于王,下保 于己,福禄方至,岂有祸哉?今舍于本而从其末,咎衅之至不亦宜乎!”
安定王弥,泰常七年封。太宗讨滑台,留守京师。薨,谥殇王。无子,国除。
乐安王范,泰常七年封。雅性沉厚,宽和仁恕。世祖以长安形胜之地,非范莫 可任者,乃拜范都督五州诸军事、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安镇都大将,高选 才能,以为僚佐。范谦恭惠下,推心抚纳,百姓称之。时秦土新罹寇贼,流亡者相 继,范请崇易简之治,帝纳之。于是遂宽徭,与人休息。后刘洁之谋,范闻而不告。 事发,因疾暴薨。
长子良。世祖未有子,尝曰:“兄弟之子犹子也。”亲抚养之。长而壮勇多知, 常参军国大计。高宗时,袭王。拜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为内都大官。薨,谥 曰简王。
永昌王健,泰常七年封。健姿貌魁壮,善弓马,达兵法,所在征战,常有大功。 才艺比陈留桓王,而智略过之。从世祖破赫连昌,遂西略至木根山。讨和龙,健别 攻拔建德。后平叛胡白龙余党于西河。世祖袭蠕蠕,越涿邪山。车驾还,诏健殿后。 蠕蠕万骑追之,健与数十骑击之,矢不虚发,所中皆应弦而毙,遂退。威震漠北。 寻从平凉州,健功居多。又讨破秃发保周,自杀,传首京师;复降沮渠无讳。无疾 薨,谥曰庄王。
子仁,袭。仁亦骁勇,有父风,世祖奇之。后与濮阳王闾若文谋为不轨,发觉, 赐死,国除。
建宁王崇,泰常七年封,拜辅国将军。从讨北虏有功。高宗时,封崇子丽济南 王。后与京兆王杜元宝谋逆,父子并赐死。
新兴王俊,泰常七年封,拜镇东大将军。少善骑射,多才艺。坐法,削爵为公。 俊好酒色,多越法度。又以母先遇罪死,而己被贬削,恆怀怨望,颇有悖心。后事 发,赐死,国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译文
明元帝的六个儿子
乐平王、安定王、乐安王、永昌王、建宁王、新兴王
明元帝有七个儿子。杜密皇后生了世祖太武皇帝。大慕容夫人生了乐平戾王拓跋丕。安定殇王拓跋弥的母亲不详。慕容夫人生了乐安宣王拓跋范。尹夫人生了永昌庄王拓跋健。建宁王拓跋崇和新兴王拓跋俊的母亲不详。
乐平王拓跋丕,年轻时就有才干,受到世人称赞。太宗因为拓跋丕年长,欣赏他的气度,特别优待他。泰常七年被封为乐平王,拜为车骑大将军。后来他统领河西、高平等地的军队讨伐南秦王杨难当,军队到达略阳,军纪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百姓争相送来牛酒。杨难当害怕,退回了仇池。将领们商议说:“如果不杀掉豪强首领,军队撤退后,他们一定会聚集起来作乱;而且大军远道出征,如果不掠夺一些财物,就无法充实军需,赏赐将士。”拓跋丕准备听从他们的建议。当时中书侍郎高允参与拓跋丕的军事,劝谏说:“现在如果杀掉他们,会伤害他们归顺的心意,恐怕大军一撤,叛乱会很快发生。”拓跋丕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安抚新归附的人,秋毫无犯。当初,冯弘逃奔高丽,世祖下诏要求高丽将他送回。高丽没有送还。世祖大怒,准备讨伐高丽。拓跋丕上疏,认为和龙刚刚平定,应该优待百姓,让他们广泛从事农业生产,以充实军需,然后再图谋高丽,可以一举消灭。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停止了讨伐。后来因为刘洁的事情受到牵连,忧愤而死。事情记载在《刘洁传》中。谥号为戾王。
他的儿子拓跋拔继承了爵位。后来因为犯罪被赐死,封国被废除。
拓跋丕去世和占卜师董道秀的死,高允于是写了《筮论》说:“从前明元帝末年建造白台,高二十多丈,乐平王曾经梦见自己登上白台,四望什么也看不见。乐平王问占卜师董道秀,董道秀占卜后说:‘大吉’。乐平王默然,脸上露出喜色。后来事情败露,乐平王忧愤而死,董道秀被处死。董道秀如果根据六爻对乐平王说:‘《易经》上说“亢龙有悔”,高到极点就是亢,高而无民,不是好事。’如果这样,那么上可以使乐平王安宁,下可以保全自己,福禄就会到来,怎么会有灾祸呢?现在舍弃根本而追求末节,灾祸的到来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安定王拓跋弥,泰常七年被封为安定王。太宗讨伐滑台时,他留守京城。去世后,谥号为殇王。没有儿子,封国被废除。
乐安王拓跋范,泰常七年被封为乐安王。他性格沉稳厚重,宽厚仁恕。世祖认为长安是战略要地,非拓跋范不能胜任,于是任命他为都督五州诸军事、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安镇都大将,选拔有才能的人作为他的僚属。拓跋范谦恭待人,推心置腹地安抚百姓,百姓称赞他。当时秦地刚刚遭受寇贼的侵扰,流亡的人络绎不绝,拓跋范请求实行简易的治理,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减轻徭役,让百姓休养生息。后来刘洁的阴谋,拓跋范听说后没有报告。事情败露后,他因病突然去世。
他的长子拓跋良。世祖没有儿子,曾经说:“兄弟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一样。”亲自抚养他。拓跋良长大后勇猛多智,经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高宗时,继承了王位。拜为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担任内都大官。去世后,谥号为简王。
永昌王拓跋健,泰常七年被封为永昌王。拓跋健相貌魁梧,擅长骑马射箭,精通兵法,每次征战,常常立下大功。他的才艺可以与陈留桓王相比,而智谋则超过他。跟随世祖攻破赫连昌,随后向西进军到木根山。讨伐和龙时,拓跋健单独攻下了建德。后来在西河平定了叛胡白龙的余党。世祖袭击蠕蠕,越过涿邪山。皇帝回师时,命令拓跋健殿后。蠕蠕的万骑追来,拓跋健与数十骑迎击,箭无虚发,所射中的敌人都应弦而倒,敌人于是退去。他的威名震动了漠北。不久又跟随皇帝平定凉州,拓跋健的功劳最大。又讨伐并击败了秃发保周,秃发保周自杀,首级被送到京城;又降服了沮渠无讳。拓跋健无病而终,谥号为庄王。
他的儿子拓跋仁继承了王位。拓跋仁也骁勇善战,有父亲的风范,世祖很器重他。后来他与濮阳王闾若文密谋不轨,事情败露,被赐死,封国被废除。
建宁王拓跋崇,泰常七年被封为建宁王,拜为辅国将军。跟随皇帝讨伐北虏有功。高宗时,封拓跋崇的儿子拓跋丽为济南王。后来拓跋崇与京兆王杜元宝密谋叛逆,父子都被赐死。
新兴王拓跋俊,泰常七年被封为新兴王,拜为镇东大将军。年轻时擅长骑马射箭,多才多艺。因为犯法,被削去爵位,降为公。拓跋俊喜欢酒色,经常违法乱纪。又因为母亲先前因罪被杀,自己被贬削,常常心怀怨恨,颇有叛逆之心。后来事情败露,被赐死,封国被废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注解
明元皇帝: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北魏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为409年至423年。
世祖太武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明元帝之子,北魏第三位皇帝,以武功著称。
泰常七年:北魏明元帝的年号,泰常七年即422年。
车骑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统领军队。
河西、高平:河西指黄河以西地区,高平为今宁夏固原一带。
南秦王杨难当:南秦为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杨难当为其君主。
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仇池:今甘肃省陇南市一带,古代为氐族聚居地。
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北魏时期的军事重镇。
蠕蠕:即柔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北魏时期的主要敌人之一。
涿邪山:今蒙古国境内的一座山,北魏与柔然交战的重要地点。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一带,古代西北的重要地区。
秃发保周:秃发为鲜卑族的一支,保周为其首领。
沮渠无讳:沮渠为匈奴族的一支,无讳为其首领。
京兆王杜元宝:京兆为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杜元宝为北魏宗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五-评注
《明元六王》是《魏书》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北魏明元帝的六个儿子的生平事迹。这六位王子分别是乐平王丕、安定王弥、乐安王范、永昌王健、建宁王崇和新兴王俊。本文通过对这六位王子的生平描述,展现了北魏初期宗室成员的政治、军事活动及其命运。
首先,本文通过对乐平王丕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才干的王子,深受太宗明元帝的器重。丕在军事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讨伐南秦王杨难当的战役中,他严明军纪,赢得了百姓的支持。然而,丕的命运最终因刘洁事件而走向悲剧,这也反映了北魏初期宗室成员在政治斗争中的脆弱性。
其次,安定王弥和乐安王范的描写则突出了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弥在太宗讨伐滑台时留守京师,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范则以其宽厚仁恕的性格,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并在长安镇守期间推行简政,促进了当地的恢复与发展。然而,范因未能及时揭露刘洁的阴谋而受到牵连,最终暴病而亡,这也反映了北魏宗室成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剧。
永昌王健的描写则突出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健在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尤其是在涿邪山一战中,他以少胜多,威震漠北。然而,健的儿子仁因谋反被赐死,这也反映了北魏宗室成员在权力斗争中的高风险性。
最后,建宁王崇和新兴王俊的描写则揭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失败。崇因谋逆被赐死,俊则因好酒色、越法度而被削爵赐死。这两位王子的命运反映了北魏宗室成员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以及他们在政治上的失败往往会导致家族的覆灭。
总体而言,《明元六王》通过对六位王子的生平描写,展现了北魏初期宗室成员在政治、军事上的活动及其命运。这些王子的命运既有辉煌的功绩,也有悲剧的结局,反映了北魏初期宗室成员在权力斗争中的复杂性与脆弱性。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北魏初期的政治、军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