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五-原文
司马休之 司马楚之 司马景之 司马叔璠 司马天助
司马休之,字季豫,本河内温人,晋宣帝季弟谯王逊之后也。司马叡僭立江南, 又以逊子孙袭封。至休之父恬,为司马昌明镇北将军、青兗二州刺史。
天兴五年,休之为司马德宗平西将军、荆州刺史。为桓玄逼逐,遂奔慕容德。 刘裕诛玄后,还建鄴,裕复以休之为荆州刺史。休之颇得江汉人心,刘裕疑其有异 志。而休之子文思继休之兄尚之为谯王,谋图裕,裕执送休之,令自为其所。休之 表废文思,并与裕书陈谢。神瑞中,裕收休之子文宝,兄子文祖,并杀之,乃率众 讨休之。休之上表自陈于德宗,与德宗镇北将军鲁宗之、宗之子竟陵太守轨等起兵 讨裕。裕军至江陵,休之不能敌,遂与轨奔襄阳。裕复进军讨之。太宗遣长孙嵩屯 河东,将为之援。时姚兴征虏将军姚成王、冠军将军司马国璠亦将兵救之,不及而 还。休之遂与子文思及宗之等奔于姚兴。
裕灭姚泓,休之与文思及德宗河间王子道赐、辅国将军温楷、竟陵内史鲁轨、 荆州治中韩延之、殷约、平西参军桓谧、桓璲及桓温孙道度、道子、勃海刁雍、陈 郡袁式等数百人,皆将妻子诣嵩降。月余,休之卒于嵩军。诏曰:“司马休之率其 同义,万里归诚,雅操不遂,中年殒丧,朕甚愍焉。其追赠征西大将军、右光禄大 夫,谥始平声公。”
文思与淮南公国璠、池阳子道赐不平,而伪亲之,引与饮宴。国璠性疏直,因 酒醉,遂语文思,言己将与温楷及三城胡酋王珍、曹栗等外叛,因说京师豪强可与 为谋数十人。文思告之,皆坐诛。以文思为延尉卿,赐爵郁林公。善于其职,听讼 断狱,百姓不复匿其情。刘义隆遣将裴方明击杨难当于仇池,世祖以文思为假节、 征南大将军,进爵谯王,督洛豫诸军南趣襄阳,邀其归路。还京,为怀朔镇将。兴 安初薨。
子弥陀,袭爵。以选尚临泾公主,而辞以先取毗陵公窦瑾女。与瑾并坐祝诅伏 诛。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梁益二州刺 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 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 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与司马顺明、道恭等所在聚党。及刘裕自立,楚 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刘裕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害楚之。楚 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自来,因欲杀之。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 之。廉感其意,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为裕所忌惮,愿不轻率,以 保全为先。”楚之叹曰:“若如来言,虽有所防,恐有所失。”谦遂委身以事之。 其推诚信物,得士之心,皆此类也。
太宗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因表曰:“江淮以北,闻王师 南首,无不扑舞,思奉德化。而逼于寇逆,无由自致。臣因民之欲,请率慕义为国 前驱。今皆白衣,无以制服人望。若蒙偏裨之号,假王威以唱义,则莫不率从。” 于是假楚之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户民分置汝 南、南阳、南顿、新蔡四郡,以益豫州。
世祖初,楚之遣妻子内居于鄴,寻徵入朝。时南籓诸将表刘义隆欲入为寇,以 楚之为使持节、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屯颍川以拒之。其长史临邑子步还表曰: “楚之渡河,百姓思旧,义众云集,汝颍以南,望风翕然,回首革面。斯诚陛下应 天顺民,圣德广被之所致也。”世祖大悦,玺书劳勉,赐前后部鼓吹。
义隆将到彦之氵斥河而西,列守南岸,至于潼关。及彦之等退走,楚之破其别 军于长社。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滑台,拔之,擒义隆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 申谟,俘万余人。上疏曰:“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而智力浅短,诚节未效,所 以夙夜忧惶,忘寝与食。臣屡遣人至荆扬,所在陈说,具论天朝盛化之美,莫不忻 承圣德,倾首北望。而义隆兄弟知人情摇动,遣臣私仇顺为司州刺史,统淮北七郡, 代垣苗守悬瓠。自巩、洛、滑台败散已来,义隆耻其败北,多加罪罚。到彦之削位, 退同卒伍,杀姚纵夫于寿春,斩竺灵秀于彭城,王休元托疾,檀道济斥放。凡在腹 心,悉怀疑阻。民怨臣猜,可谓今日。臣闻平殄寇逆,必乘战胜之威;建立功勋,亦 因离贰之势。伏惟陛下圣德膺符,道光四海,神旌所指, 莫不摧服,其未宾者义隆 而已。今天纲遐举,殊方仰德。固宜扫清东南,齐一区宇,使济济之风,被于江汉。” 世祖以兵久劳,不从。以散骑常侍徵还。
从征凉州,以功赐隶户一百。义隆遣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以楚之为假节, 与淮阳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从散关西入,击走方明,擒崇之。仇池平而还。
车驾伐蠕蠕,诏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 蠕,说令击楚之等以绝粮运。蠕蠕乃遣奸觇入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 诸将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觇贼截之以为验耳,贼将至矣。”即使军人伐柳为城, 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
乃走散。世祖闻而嘉之。
寻拜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王如 故。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和平五年薨,时年七十五。高宗悼惜之,赠都督 梁益秦宁四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贞王。陪葬金陵。
长子宝胤,与楚之同入国。拜中书博士、雁门太守。卒。
楚之后尚诸王女河内公主,生子金龙,字荣则。少有父风。初为中书学生,入 为中散。显祖在东宫,擢为太子侍讲。后袭爵。拜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 镇大将、朔州刺史。徵为吏部尚书。太和八年薨。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 谥康王。赠绢一千匹。金龙初纳太尉、陇西王源贺女,生子延宗,次纂,次悦。后 娶沮渠氏,生徽亮,即河西王沮渠牧犍女,世祖妹武威公主所生也。有宠于文明太 后,故以徽亮袭。例降为公。坐连穆泰罪失爵。
延宗,父亡后数年卒。
子裔,字承业。世宗时,悦等为裔理嫡,还袭祖爵。位至后军将军。卒,赠征 虏将军、洛州刺史。
子藏,袭。齐受禅,例降。
纂,字茂宗,中书博士。历司州治中、别驾,河内邑中正。永平元年卒。赠镇 远将军、南青州刺史,谥曰肃。
子澄,字元镜。司州秀才,司空功曹参军、给事中。卒,赠龙骧将军,夏州刺 史。
澄弟仲粲,武定中,尚书左丞。
悦,字庆宗。自司空司马出为立节将军、建兴太守转宁朔将军、司州别驾。迁 太子左卫率,河北太守。
世宗初,除镇远将军、豫州刺史。时有汝南上蔡董毛奴者,赍钱五千,死在道 路。郡县疑民张堤为劫,又于堤家得钱五千。堤惧拷掠,自诬言杀。狱既至州,悦 观色察言,疑其不实。引见毛奴兄灵之,谓曰:“杀人取钱,当时狼狈,应有所遗, 此贼竟遗何物?”灵之云:“唯得一刀鞘而已。”悦取鞘视之,曰:“此非里巷所 为也。”乃召州城刀匠示之,有郭门者前曰:“此刀鞘门手所作,去岁卖与郭民董 及祖。”悦收及祖,诘之曰:“汝何故杀人取钱而遗刀鞘?”及祖款引,灵之又于 及祖身上得毛奴所著皁襦,及祖伏法。悦之察狱,多此类也。豫州于今称之。
悦与镇南将军元英攻义阳,克之。诏改萧衍司州为郢州,以悦为征虏将军,郢 州刺史。萧衍遣其豫州刺史马仙琕、左军将军、永阳戍主陈可等率众一万,于三关 南六十里因山起城,名为竹敦,遣其辅国将军,济阴太守苏沛精卒二千以戍之。后 于关南四十里麻阳旧栅起城,仙琕轻骑东西为之节度。关南之民,多怀两望。悦令 西关统军诸灵凤掩击,败之,尽燔其城楼储积,擒苏沛及其辅国将军、军主刘灵秀。 诏曰:“司马悦首谋义阳,征略有捷。且违京既久,屡请入朝。可遂此志,听其赴 阙。”寻诏以本将军为豫州刺史。论义阳之勋,封渔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永平元年,城人白早生谋为叛逆,遂斩悦首,送萧衍。既而邢峦复悬瓠,诏曰: “司马悦暴罹横酷,身首异所,国戚旧勋,特可悼念。主书董绍,衔命公行,囚漂 殊域,事可矜愍。尚书可量贼将齐苟兒等四人之中分遣二人,敕扬州为移,以易悦 首及绍,迎接还本。用慰亡存。”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赐帛三百匹,谥曰庄。 子朏袭爵。
朏,尚世宗妹华阳公主,拜驸马都尉。特除员外散骑常侍,加镇远将军。正光 五年,公主薨。月余,朏卒。赠左将军、沧州刺史。
子鸿,字庆云。性粗武。袭爵,位至都水使者。坐与西贼交通赐死。
子孝政,袭。齐受禅,爵例降。
金龙弟跃,字宝龙。尚赵郡公主,拜驸马都尉。代兄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 假安北将军,河内公。跃表罢河西苑封,与民垦殖。有司执奏:“此麋鹿所聚,太 官取给,今若与民,至于奉献时禽,惧有所阙。”诏曰:“此地若任稼穑,虽有兽 利,事须废封。若是山漳,虞禁何损?寻先朝置此,岂苟藉斯禽,亮亦以俟军行薪 蒸之用。其更论之。”跃固请宜以与民,高祖从之。还为祠部尚书、大鸿胪卿、颍 川王师。以疾表求解任。太和十九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赐朝服一具,衣一袭, 绢一千匹。楚之父子相继镇会云中,朔土服其威德。
司马景之,字洪略,晋汝南王亮之后。太宗时归阙,爵苍梧公,加征南大将军。 清直有节操,太宗甚重之。卒,赠汝南王。子师子袭爵。
景之兄准,字巨之。以泰常末,率三千余家归国。时太宗在虎牢,授宁远将军、 新蔡公、假相州刺史。随驾至京。出除广宁太守。悦近来远,清俭有称。世祖嘉之, 赐布六百匹。后降号为平远将军,改为密陵侯。兴光初卒。子安国袭爵。
司马叔璠,晋安平献王孚之后也。父昙之,司马德宗河间王。桓玄、刘裕之际, 叔璠与兄国璠北奔慕容超。后西投姚兴。刘裕灭姚泓,北奔屈丐。世祖平统万,兄 弟俱入国。国璠赐爵淮南公。卒,无子,爵除。叔璠,安远将军、丹杨侯。卒。
长子灵寿,神中,与弟道寿俱来归国。灵寿,冠军将军、温县侯;宁朔将军、 宜阳子。灵寿出除陈郡太守。刘义隆侵境,诏灵寿招引义士,得二千余人,从西平 公安颉破虎牢、滑台、洛阳三城,徙五百余家入河内。又从讨蠕蠕,西征凉州,所 在著功。
出为辽西太守,治有清俭之称。太和九年卒。赠怀州刺史,谥曰靖。
灵寿娶太宰、顿丘李峻女,与妇父雅不相善,每见抑退,故位不大至。
子惠安,高祖时袭爵。历恆州别驾、桑乾太守、太尉谘议参军事。卒。
子祖珍,年十五,举司州秀才。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年十八,先父卒。
祖珍弟宗庞,世宗时,父惠安以久病启以爵转授。解褐安定王府骑兵参军、洛州龙骧府司马。善射,未曾自伐。性闲淡,少所交游。识者云其淳至。永安中卒。子嵩亮袭。
惠安弟直安,历位尚书郎、济北济南二郡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萧宝夤征钟离,引为长史。坐军退,免官加刑。以疾得免。寻除东平原太守。还京,为中散大夫,加征虏将军、太中大夫、迁左将军。正光四年卒。赠大将军、济州刺史。
子龙泉,沧州开府长史。
道寿长子元兴,袭父爵。
子景和,给事中,稍迁扬州骠骑府长史、清河内史。正光元年卒。赠左将军、平州刺史。
元兴弟仲明,侍御史、中书舍人。以谨敏著称。稍迁卫尉少卿,仍领舍人。出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坐贪残,为御史所弹,遇赦免,积年不叙。后娶灵太后从姊为继室,除武卫将军、征虏将军。转光禄大夫,武卫如故。迁大司农卿,加安东将军、散骑常侍。出为安北将军、恆州刺史,常侍如故。正光五年卒。
子彦邕,有风望。正员郎,稍迁相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四年卒。赠散骑常侍,都督怀洛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怀州刺史。
司马天助,自云司马德宗骠骑将军元显之子。刘裕自立,乃来归阙。除平东将军、青徐二州刺史,东海公。天助招率义士,欲袭裕东平、济北二郡及城戍,又破裕将闾万龄军,前后多所虏获。拜侍中、都督青徐兗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青兗二州刺史,公如故。真君三年,与司马文思等南讨。还,又从驾北征。在阵殁。
子元伯,字归都。袭爵,后降温县子。太和中,为建威将军,泰山太守。
史臣曰:诸司马以乱亡归命。楚之风概器略,最可称乎?其余未足论也。而以往代遗绪,并当位遇,可谓幸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五-译文
司马休之、司马楚之、司马景之、司马叔璠、司马天助
司马休之,字季豫,原本是河内温地人,是晋宣帝的弟弟谯王司马逊的后代。司马叡在江南自立为帝后,又让司马逊的子孙继承封爵。到了司马休之的父亲司马恬时,担任司马昌明的镇北将军、青兗二州刺史。
天兴五年,司马休之担任司马德宗的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被桓玄逼迫驱逐,于是投奔慕容德。刘裕诛杀桓玄后,回到建鄴,刘裕再次任命司马休之为荆州刺史。司马休之颇得江汉地区的人心,刘裕怀疑他有异心。而司马休之的儿子司马文思继承了司马休之的哥哥司马尚之的谯王爵位,密谋对付刘裕,刘裕抓住并送交司马休之,让他自己处理。司马休之上表废黜司马文思,并写信向刘裕谢罪。神瑞年间,刘裕逮捕了司马休之的儿子司马文宝和侄子司马文祖,并将他们处死,然后率军讨伐司马休之。司马休之上表向司马德宗陈述自己的情况,与司马德宗的镇北将军鲁宗之、鲁宗之的儿子竟陵太守鲁轨等人起兵讨伐刘裕。刘裕的军队到达江陵,司马休之无法抵挡,于是与鲁轨逃奔襄阳。刘裕再次进军讨伐。太宗派遣长孙嵩驻扎河东,准备支援司马休之。当时姚兴的征虏将军姚成王、冠军将军司马国璠也率军救援,但未能及时赶到。司马休之于是与儿子司马文思及鲁宗之等人投奔姚兴。
刘裕灭掉姚泓后,司马休之与司马文思及司马德宗的河间王司马道赐、辅国将军温楷、竟陵内史鲁轨、荆州治中韩延之、殷约、平西参军桓谧、桓璲及桓温的孙子司马道度、司马道子、勃海刁雍、陈郡袁式等数百人,都带着妻子儿女向长孙嵩投降。一个多月后,司马休之在长孙嵩的军中去世。诏书说:“司马休之率领他的同义之士,万里归诚,高尚的操守未能实现,中年去世,朕非常怜悯。追赠他为征西大将军、右光禄大夫,谥号始平声公。”
司马文思与淮南公司马国璠、池阳子司马道赐不和,但假装亲近,邀请他们一起饮酒。司马国璠性格直率,因酒醉,便对司马文思说,自己将与温楷及三城胡酋王珍、曹栗等人外叛,并说京师豪强中有数十人可以参与谋划。司马文思告发此事,这些人全部被处死。司马文思被任命为延尉卿,赐爵郁林公。他善于处理政务,审理案件,百姓不再隐瞒实情。刘义隆派遣将领裴方明在仇池攻打杨难当,世祖任命司马文思为假节、征南大将军,进爵谯王,督率洛豫诸军南下襄阳,截断敌人的归路。回京后,担任怀朔镇将。兴安初年去世。
他的儿子司马弥陀继承爵位。被选中娶临泾公主,但他以已经娶了毗陵公窦瑾的女儿为由推辞。与窦瑾一起因诅咒罪被处死。
司马楚之,字德秀,是晋宣帝的弟弟太常司马馗的八世孙。父亲司马荣期,担任司马德宗的梁益二州刺史,被其参军杨承祖杀害。司马楚之当时十七岁,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丹阳。正值刘裕诛杀司马氏的亲属,叔父司马宣期、哥哥司马贞之都被杀害。司马楚之于是逃亡隐匿在僧人中渡过长江。从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等到从祖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被刘裕击败,他便逃亡到汝颍之间。
司马楚之年轻时就有英气,能够放下身段对待士人。与司马顺明、司马道恭等人聚集党羽。刘裕自立为帝后,司马楚之计划报复,收拢部众占据长社,归附他的人常常有万余人。刘裕非常忌惮他,派遣刺客沐谦去杀害司马楚之。司马楚之对待沐谦非常优厚。沐谦夜里假装生病,知道司马楚之一定会亲自来看望,于是准备趁机杀害他。司马楚之听说沐谦生病,果然亲自带着汤药去看望他。沐谦被他的诚意感动,于是从席下拿出匕首,告诉他说:“将军被刘裕忌惮,希望您不要轻率行事,以保全自己为先。”司马楚之叹息道:“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虽然有所防备,恐怕还是会有所失。”沐谦于是决定效忠于他。司马楚之以诚信待人,深得士人之心,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太宗末年,山阳公奚斤攻占河南,司马楚之派遣使者请求投降。他上表说:“江淮以北的百姓,听说王师南下,无不欢欣鼓舞,想要归顺德化。但因为被寇逆逼迫,无法自行前来。臣顺应民愿,请求率领慕义之士为国家前驱。现在他们都是平民,无法制服人心。如果能够授予偏裨之号,借助王威来号召义士,那么没有人不会跟随。”于是朝廷授予司马楚之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的职位。奚斤平定河南后,将司马楚之所率领的户民分置在汝南、南阳、南顿、新蔡四郡,以增加豫州的实力。
世祖初年,司马楚之将妻子儿女安置在鄴城,不久被征召入朝。当时南方的藩镇将领上表说刘义隆准备入侵,朝廷任命司马楚之为使持节、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驻扎颍川以抵御刘义隆。他的长史临邑子步还上表说:“司马楚之渡过黄河,百姓怀念旧主,义众云集,汝颍以南的百姓望风归顺,改过自新。这确实是陛下顺应天意民心,圣德广被的结果。”世祖非常高兴,下诏书慰劳勉励,赐予前后部鼓吹。
刘义隆的将领到彦之渡过黄河向西进军,列守南岸,直到潼关。等到到彦之等人退走,司马楚之在长社击败了他的别军。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打滑台,攻下城池,俘虏了刘义隆的将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获万余人。司马楚之上疏说:“臣奉命南伐,受任一方,但智力浅短,忠诚未能见效,因此日夜忧惧,废寝忘食。臣多次派人到荆扬地区,向当地百姓陈述朝廷的盛德,没有人不欣然接受圣德,倾首北望。而刘义隆兄弟知道人心动摇,派遣臣的私仇顺担任司州刺史,统辖淮北七郡,代替垣苗守卫悬瓠。自从巩、洛、滑台败散以来,刘义隆因败北感到耻辱,多加罪罚。到彦之被削职,退同卒伍,姚纵夫在寿春被杀,竺灵秀在彭城被斩,王休元托病不出,檀道济被斥退。凡是在他心腹之人,都心存疑虑。百姓怨恨,臣子猜忌,可以说是今日的现状。臣听说平定寇逆,必须乘战胜之威;建立功勋,也要借助离贰之势。伏惟陛下圣德膺符,道光四海,神旌所指,无不摧服,只有刘义隆尚未归顺。如今朝廷威望远播,四方仰德。应当扫清东南,统一天下,使济济之风,遍及江汉。”世祖因军队长期劳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召回朝廷。
随从征讨凉州,因功赐予隶户一百。刘义隆派遣将领裴方明、胡崇之侵犯仇池。朝廷任命司马楚之为假节,与淮阳公皮豹子等人督率关中诸军从散关西入,击退裴方明,擒获胡崇之。仇池平定后返回。
皇帝亲征蠕蠕,诏令司马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人督运粮草以支援大军。当时镇北将军封沓逃亡到蠕蠕,劝说蠕蠕攻击司马楚之等人以断绝粮道。蠕蠕于是派遣间谍潜入司马楚之的军中,割下驴耳离去。有人报告驴耳丢失,诸将都无法查明原因。司马楚之说:“这一定是间谍割下驴耳作为凭证,敌人即将到来。”于是命令士兵砍伐柳树筑城,浇水使其结冰,城池刚建好敌人就到了。冰城坚固,敌人无法攻破,
于是他们分散逃走。世祖听说后称赞他们。
不久被任命为假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王位依旧。在边疆二十多年,以清廉节俭著称。和平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高宗悼念他,追赠都督梁益秦宁四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号贞王。陪葬在金陵。
长子宝胤,与楚之一同归顺国家。被任命为中书博士、雁门太守。去世。
楚之后来娶了诸王的女儿河内公主,生下儿子金龙,字荣则。金龙年少时就有父亲的风范。起初是中书学生,后来成为中散。显祖在东宫时,提拔他为太子侍讲。后来继承爵位。被任命为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后来被征召为吏部尚书。太和八年去世。追赠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谥号康王。赐绢一千匹。金龙最初娶了太尉、陇西王源贺的女儿,生下儿子延宗,次子纂,三子悦。后来又娶了沮渠氏,生下徽亮,徽亮是河西王沮渠牧犍的女儿,世祖的妹妹武威公主所生。徽亮受到文明太后的宠爱,因此让他继承爵位。后来因连坐穆泰的罪行而失去爵位。
延宗,父亲去世后几年也去世了。
儿子裔,字承业。世宗时,悦等人为裔争取嫡子地位,让他继承祖父的爵位。官至后军将军。去世后,追赠征虏将军、洛州刺史。
儿子藏,继承爵位。齐朝受禅后,爵位被降级。
纂,字茂宗,担任中书博士。历任司州治中、别驾,河内邑中正。永平元年去世。追赠镇远将军、南青州刺史,谥号肃。
儿子澄,字元镜。司州秀才,担任司空功曹参军、给事中。去世后,追赠龙骧将军,夏州刺史。
澄的弟弟仲粲,武定年间,担任尚书左丞。
悦,字庆宗。从司空司马出任立节将军、建兴太守,转任宁朔将军、司州别驾。后来升任太子左卫率,河北太守。
世宗初年,被任命为镇远将军、豫州刺史。当时有汝南上蔡的董毛奴,携带五千钱,死在路上。郡县怀疑是百姓张堤抢劫,又在张堤家中搜出五千钱。张堤害怕拷打,自己诬陷自己杀人。案件到了州里,悦观察张堤的神色和言辞,怀疑他不实。于是召见董毛奴的哥哥灵之,对他说:“杀人抢钱,当时应该很慌乱,应该会留下一些东西,这个贼人到底留下了什么?”灵之说:“只找到一把刀鞘。”悦拿过刀鞘看了看,说:“这不是普通人能做的。”于是召集州城的刀匠来看,有一个叫郭门的人上前说:“这把刀鞘是门手做的,去年卖给了郭民董及祖。”悦逮捕了董及祖,质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杀人抢钱却留下刀鞘?”董及祖承认了罪行,灵之又在董及祖身上找到了董毛奴穿的黑色短衣,董及祖被处死。悦审理案件,大多如此。豫州至今称赞他。
悦与镇南将军元英攻打义阳,攻克了。皇帝下诏将萧衍的司州改为郢州,任命悦为征虏将军,郢州刺史。萧衍派他的豫州刺史马仙琕、左军将军、永阳戍主陈可等人率领一万军队,在三关南六十里处依山建城,名为竹敦,派他的辅国将军,济阴太守苏沛率领两千精兵驻守。后来在关南四十里的麻阳旧栅建城,马仙琕轻骑东西调度。关南的百姓,大多心怀二意。悦命令西关统军诸灵凤突袭,击败了他们,烧毁了他们的城楼和储备,擒获了苏沛和他的辅国将军、军主刘灵秀。皇帝下诏说:“司马悦首谋义阳,征讨有功。而且他离开京城已久,多次请求入朝。可以满足他的愿望,让他回京。”不久下诏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因义阳的功劳,封为渔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永平元年,城中人白早生谋反,斩下悦的首级,送给萧衍。不久邢峦收复了悬瓠,皇帝下诏说:“司马悦突然遭遇横祸,身首异处,作为国戚和旧勋,特别值得悼念。主书董绍,奉命出使,被囚禁在异域,事情值得怜悯。尚书可以酌情从贼将齐苟兒等四人中分派两人,命令扬州进行交换,以换回悦的首级和董绍,迎接他们回国。以此来安慰亡者和生者。”追赠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赐帛三百匹,谥号庄。儿子朏继承爵位。
朏,娶了世宗的妹妹华阳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特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加镇远将军。正光五年,公主去世。一个多月后,朏也去世了。追赠左将军、沧州刺史。
儿子鸿,字庆云。性格粗鲁勇武。继承爵位,官至都水使者。因与西贼勾结被赐死。
儿子孝政,继承爵位。齐朝受禅后,爵位被降级。
金龙的弟弟跃,字宝龙。娶了赵郡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代替兄长担任云中镇将、朔州刺史、假安北将军,河内公。跃上表请求废除河西苑的封地,让百姓开垦耕种。有司上奏说:“这里是麋鹿聚集的地方,太官从这里获取供给,如果现在让给百姓,恐怕在进献时禽兽会有所不足。”皇帝下诏说:“如果这片土地适合耕种,虽然有野兽的利益,也必须废除封地。如果是山漳之地,虞禁又有什么损害?先朝设置这里,难道只是为了这些禽兽,显然也是为了军队行军时的薪柴之用。再讨论一下。”跃坚持请求将土地让给百姓,高祖同意了。后来担任祠部尚书、大鸿胪卿、颍川王师。因病上表请求解职。太和十九年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赐朝服一具,衣一袭,绢一千匹。楚之父子相继镇守云中,朔方百姓都敬畏他们的威德。
司马景之,字洪略,是晋朝汝南王亮的后代。太宗时归顺朝廷,封为苍梧公,加征南大将军。他清廉正直有节操,太宗非常器重他。去世后,追赠汝南王。儿子师子继承爵位。
景之的哥哥准,字巨之。在泰常末年,率领三千多家归顺国家。当时太宗在虎牢,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新蔡公、假相州刺史。随驾到京城。后来出任广宁太守。他喜欢亲近远方的人,以清廉节俭著称。世祖称赞他,赐布六百匹。后来降号为平远将军,改为密陵侯。兴光初年去世。儿子安国继承爵位。
司马叔璠,是晋朝安平献王孚的后代。父亲昙之,是司马德宗的河间王。桓玄、刘裕时期,叔璠与哥哥国璠北奔慕容超。后来西投姚兴。刘裕灭姚泓后,北奔屈丐。世祖平定统万后,兄弟俩都归顺国家。国璠被赐爵淮南公。去世后,没有儿子,爵位被废除。叔璠,担任安远将军、丹杨侯。去世。
长子灵寿,神年间,与弟弟道寿一同归顺国家。灵寿,担任冠军将军、温县侯;宁朔将军、宜阳子。灵寿出任陈郡太守。刘义隆侵犯边境时,皇帝下诏让灵寿招引义士,得到两千多人,跟随西平公安颉攻破虎牢、滑台、洛阳三城,迁徙五百多家到河内。后来又参与讨伐蠕蠕,西征凉州,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勋。
出任辽西太守,以清廉节俭著称。太和九年去世。追赠为怀州刺史,谥号为靖。
灵寿娶了太宰、顿丘李峻的女儿,与岳父关系不好,经常被压制,所以职位不高。
儿子惠安,在高祖时继承了爵位。历任恆州别驾、桑乾太守、太尉谘议参军事。去世。
儿子祖珍,十五岁时被举荐为司州秀才。初任员外散骑侍郎。十八岁时,先于父亲去世。
祖珍的弟弟宗庞,在世宗时,父亲惠安因久病请求将爵位转授给他。初任安定王府骑兵参军、洛州龙骧府司马。擅长射箭,但从不自夸。性格闲淡,很少与人交往。有识之士认为他淳朴至极。永安年间去世。儿子嵩亮继承了爵位。
惠安的弟弟直安,历任尚书郎、济北济南二郡太守、员外散骑常侍。萧宝夤征讨钟离时,任命他为长史。因军队撤退,被免官并受刑罚。因病得以免罪。不久被任命为东平原太守。回京后,任中散大夫,加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升任左将军。正光四年去世。追赠为大将军、济州刺史。
儿子龙泉,任沧州开府长史。
道寿的长子元兴,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儿子景和,任给事中,逐渐升迁为扬州骠骑府长史、清河内史。正光元年去世。追赠为左将军、平州刺史。
元兴的弟弟仲明,任侍御史、中书舍人。以谨慎敏捷著称。逐渐升迁为卫尉少卿,仍兼任舍人。出任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因贪污残暴,被御史弹劾,遇赦免罪,多年未被任用。后来娶了灵太后的堂姐为继室,被任命为武卫将军、征虏将军。转任光禄大夫,仍任武卫将军。升任大司农卿,加安东将军、散骑常侍。出任安北将军、恆州刺史,仍任常侍。正光五年去世。
儿子彦邕,有风度声望。任正员郎,逐渐升迁为相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四年去世。追赠为散骑常侍,都督怀洛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怀州刺史。
司马天助,自称是司马德宗骠骑将军元显的儿子。刘裕自立后,前来归顺朝廷。被任命为平东将军、青徐二州刺史,封为东海公。天助招募义士,企图袭击刘裕的东平、济北二郡及城戍,又击败刘裕的将领闾万龄的军队,前后多有俘获。被任命为侍中、都督青徐兗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青兗二州刺史,仍封为公。真君三年,与司马文思等南征。回来后,又随驾北征。在阵中去世。
儿子元伯,字归都。继承了爵位,后来降为温县子。太和年间,任建威将军,泰山太守。
史臣说:诸司马因乱亡而归顺朝廷。楚的风度器略,最值得称道吗?其余的不值得评论。而以往代的遗绪,都得到了相应的职位和待遇,可以说是幸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五-注解
司马休之:司马休之,字季豫,晋宣帝季弟谯王逊之后,曾任荆州刺史,因与刘裕的政治斗争失败,最终投降北魏。
桓玄:东晋时期的权臣,曾篡夺东晋政权。
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
姚兴:后秦的君主,曾与北魏交战。
司马楚之: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因家族被刘裕诛杀而逃亡,后投降北魏,成为北魏的重要将领。
奚斤:北魏将领,曾参与平定河南。
刘义隆:南朝宋的皇帝,宋文帝。
到彦之:南朝宋将领,曾与北魏交战。
蠕蠕: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又称柔然。
世祖: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假节:古代授予官员的一种权力象征,持有者可以代表皇帝行使一定的权力。
侍中: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镇西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镇守西部地区。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员的一种荣誉头衔,表示其地位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相当。
云中镇大将:云中地区的军事指挥官,负责该地区的防御和治理。
朔州刺史:朔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和平五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公元464年。
高宗:指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化政策。
都督梁益秦宁四州诸军事:负责梁、益、秦、宁四州的军事指挥权。
征南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征讨南方。
领护西戎校尉:负责西部边疆的防御和治理。
扬州刺史:扬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谥贞王:死后追封的称号,表示其忠诚和贞节。
陪葬金陵:指死后葬于金陵(今南京),表示其地位显赫。
中书博士: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雁门太守:雁门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中散: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工作。
太子侍讲:太子的老师,负责教授太子知识和礼仪。
吏部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太和八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公元484年。
赠大将军:死后追封的称号,表示其军事功绩。
司空公: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
冀州刺史:冀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谥康王:死后追封的称号,表示其健康和长寿。
赠绢一千匹:死后追赠的财物,表示其功绩和地位。
太尉: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
陇西王: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陇西地区。
沮渠氏:指沮渠牧犍的女儿,沮渠牧犍是北凉的君主。
文明太后:指北魏孝文帝的母亲,她在孝文帝年幼时摄政。
例降为公:指因某种原因被降级为公爵。
穆泰:北魏时期的官员,因谋反被处死。
后军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后军的指挥。
征虏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征讨外敌。
洛州刺史:洛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齐受禅:指北齐取代东魏,建立新朝。
司州治中:司州地区的行政官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事务。
别驾: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州郡的行政事务。
河内邑中正:河内地区的行政官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事务。
永平元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公元508年。
镇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边疆。
南青州刺史:南青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谥曰肃:死后追封的称号,表示其严肃和庄重。
司州秀才:司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秀才是指通过科举考试的优秀学子。
司空功曹参军: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司空的文书和事务。
给事中: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文书处理和谏议。
龙骧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指挥精锐部队。
夏州刺史:夏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尚书左丞: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尚书省的文书和事务。
立节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指挥精锐部队。
建兴太守:建兴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宁朔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北方边疆。
司州别驾:司州地区的行政官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事务。
太子左卫率:太子的侍卫指挥官,负责太子的安全。
河北太守:河北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豫州刺史:豫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汝南上蔡:汝南地区的上蔡县,今河南省上蔡县。
董毛奴:北魏时期的平民,因被怀疑为劫匪而被拷打致死。
张堤:北魏时期的平民,因被怀疑为劫匪而被拷打致死。
灵之:董毛奴的兄长,协助司马悦查明真相。
刀鞘:刀的套子,用于保护刀刃。
郭门:北魏时期的刀匠,协助司马悦查明真相。
董及祖:北魏时期的平民,因杀人取钱而被处死。
皁襦:黑色的短衣,董毛奴的衣物。
豫州:古代州名,今河南省南部地区。
镇南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南方。
元英:北魏时期的将领,与司马悦一起攻占义阳。
义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信阳市。
萧衍:南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
郢州:古代州名,今湖北省中部地区。
马仙琕:南梁时期的将领,负责防守三关。
陈可:南梁时期的将领,负责防守三关。
三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信阳市附近。
竹敦:南梁时期在三关南六十里修建的城池。
苏沛:南梁时期的将领,负责防守竹敦。
麻阳旧栅:南梁时期在三关南四十里修建的城池。
诸灵凤:北魏时期的将领,负责指挥西关的军队。
刘灵秀:南梁时期的将领,被北魏军队俘虏。
渔阳县开国子: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渔阳地区。
食邑三百户:古代封爵的待遇,表示其封地有三百户人家。
白早生:北魏时期的平民,因谋反被处死。
邢峦:北魏时期的将领,负责收复悬瓠。
悬瓠: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汝南县。
董绍:北魏时期的官员,负责迎接司马悦的首级。
齐苟兒:北魏时期的将领,负责与南梁交换俘虏。
平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指挥。
青州刺史:青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谥曰庄:死后追封的称号,表示其庄重和严肃。
朏:司马悦的儿子,继承其爵位。
华阳公主:北魏世宗的妹妹,嫁给司马朏。
驸马都尉: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公主的护卫和事务。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工作。
正光五年: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24年。
左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指挥左翼军队。
沧州刺史:沧州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鸿:司马朏的儿子,继承其爵位。
都水使者:古代官职名,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孝政:司马鸿的儿子,继承其爵位。
跃:司马金龙的儿子,继承其爵位。
赵郡公主:北魏时期的公主,嫁给司马跃。
假安北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北方边疆。
河内公: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河内地区。
河西苑封:北魏时期在河西地区设立的皇家苑囿。
太官: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饮食和宴会。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元宏,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祠部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
大鸿胪卿:古代官职名,负责外交和礼仪事务。
颍川王师:古代官职名,负责教授颍川王知识和礼仪。
太和十九年: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年号,公元495年。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工作。
赐朝服一具:死后追赠的衣物,表示其功绩和地位。
衣一袭:死后追赠的衣物,表示其功绩和地位。
绢一千匹:死后追赠的财物,表示其功绩和地位。
司马景之:北魏时期的官员,晋汝南王司马亮的后代。
太宗:指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化政策。
苍梧公: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苍梧地区。
汝南王: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汝南地区。
师子:司马景之的儿子,继承其爵位。
准:司马景之的兄长,北魏时期的官员。
泰常末: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公元423年。
宁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边疆。
新蔡公: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新蔡地区。
假相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相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广宁太守:广宁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平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边疆。
密陵侯: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密陵地区。
兴光初: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25年。
安国:司马准的儿子,继承其爵位。
司马叔璠:北魏时期的官员,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
昙之:司马叔璠的父亲,晋河间王司马德宗的后代。
慕容超:南燕的君主,曾与北魏交战。
屈丐: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与南梁交战。
统万:古代地名,今陕西省靖边县。
淮南公: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淮南地区。
安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边疆。
丹杨侯: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丹杨地区。
灵寿:司马叔璠的儿子,北魏时期的将领。
神中: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18年。
道寿:司马叔璠的儿子,北魏时期的将领。
冠军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指挥精锐部队。
温县侯: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温县地区。
宜阳子:古代封号,表示其封地在宜阳地区。
陈郡太守:陈郡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安颉:北魏时期的将领,曾与南朝宋交战。
虎牢: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
滑台: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
洛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
河内: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北部地区。
凉州:古代州名,今甘肃省西部地区。
辽西太守:辽西郡的行政长官,辽西郡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行政区划。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太和九年即公元485年。
怀州刺史:怀州的行政长官,怀州位于今河南省北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州郡之一。
谥曰靖: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官员的一种追封,’靖’意为安定、平和,是对其生前政绩的褒奖。
太宰: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顿丘: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境内,是古代的一个重要郡县。
员外散骑侍郎:古代官职名,员外指编制外的官员,散骑侍郎是皇帝的近侍官员。
安定王府骑兵参军:安定王是古代王爵之一,骑兵参军是王府中的军事参谋。
洛州龙骧府司马:洛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龙骧府是军队的番号,司马是军队中的高级军官。
正光四年:北魏孝明帝的年号,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
大将军: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济州刺史:济州的行政长官,济州位于今山东省西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州郡之一。
沧州开府长史:沧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开府长史是州府中的高级官员。
扬州骠骑府长史:扬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骠骑府是军队的番号,长史是军队中的高级官员。
清河内史:清河郡的行政长官,清河郡位于今河北省南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郡县。
侍御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官员和处理司法事务。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处理文书。
卫尉少卿:古代官职名,卫尉是负责皇宫安全的官员,少卿是其副职。
凉州刺史:凉州的行政长官,凉州位于今甘肃省西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州郡之一。
武卫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位列九卿之一,负责皇帝的礼仪和祭祀。
大司农卿:古代官职名,位列九卿之一,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粮食管理。
安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指挥。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近侍和谏议。
安北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指挥。
恆州刺史:恆州的行政长官,恆州位于今河北省北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州郡之一。
相州刺史:相州的行政长官,相州位于今河南省北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州郡之一。
骠骑大将军: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位列九卿之一,负责皇帝的礼仪和祭祀。
天平四年:北魏孝庄帝的年号,天平四年即公元537年。
都督怀洛二州诸军事:都督是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多个州的军事事务,怀洛二州指怀州和洛州。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青徐二州刺史:青州和徐州的行政长官,青州位于今山东省东部,徐州位于今江苏省北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州郡。
东海公:古代爵位名,位列公爵之一,是皇帝的近亲或功臣的封号。
都督青徐兗三州诸军事:都督是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多个州的军事事务,青徐兗三州指青州、徐州和兗州。
征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指挥。
青兗二州刺史:青州和兗州的行政长官,青州位于今山东省东部,兗州位于今山东省西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州郡。
真君三年:北魏太武帝的年号,真君三年即公元442年。
建威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指挥和军队管理。
泰山太守:泰山郡的行政长官,泰山郡位于今山东省中部,是古代中国的重要郡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五-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东晋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斗争,特别是司马休之和司马楚之两位司马家族成员的经历。司马休之作为晋朝宗室,经历了桓玄篡位、刘裕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因与刘裕的政治斗争失败而投降北魏。司马楚之则因家族被刘裕诛杀而逃亡,后投降北魏,成为北魏的重要将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东晋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司马休之和司马楚之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起伏,更是整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他们的选择和命运,反映了当时士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挣扎。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历史人物的命运和时代背景。通过对司马休之和司马楚之的详细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无奈。特别是司马楚之与刺客沐谦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胸怀和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东晋末年及南朝宋初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司马休之和司马楚之的经历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士人在政治斗争中的选择和命运。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司马家族的世系和事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司马家族在北魏时期担任了多个重要官职,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等,显示了他们在军事和行政上的重要地位。
文中提到的司马悦是一位清廉节俭的官员,他在边疆任职二十余年,以清俭著称,死后被追赠为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等职,谥号贞王,陪葬金陵,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功绩。
司马悦的儿子司马金龙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在朝廷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如吏部尚书、镇西大将军等,显示了司马家族在北魏朝廷中的持续影响力。
文中还提到司马悦在审理案件时,善于观察细节,通过刀鞘的线索成功破案,显示了他在司法方面的才能和智慧。这种细致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
司马悦的孙子司马跃在担任云中镇将时,提出了罢河西苑封、与民垦殖的建议,虽然遭到有司的反对,但最终得到了高祖的支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土地政策的争议和司马跃对民生的关注。
司马景之是晋汝南王司马亮的后代,他在北魏太宗时期归顺,并被封为苍梧公,显示了北魏朝廷对前朝贵族的接纳和重用。
司马叔璠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他在桓玄、刘裕之际北奔慕容超,后西投姚兴,最终归顺北魏,显示了当时政治动荡和家族迁徙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司马家族的世系和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官员的清廉节俭和司法才能。同时,文中提到的土地政策争议和家族迁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一些官员的生平事迹和家族传承,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通过对这些官员的职位、爵位、谥号等的描述,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官僚体系非常复杂,官职和爵位的授予往往与家族背景和个人功绩密切相关。
文中提到的官员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如司马天助自称是司马德宗的后代,这表明当时的社会仍然重视家族背景和血统。同时,这些官员的职位变动频繁,有的因功晋升,有的因罪贬谪,反映了北魏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官场的不稳定性。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品德和才能,如宗庞’善射,未曾自伐。性闲淡,少所交游。识者云其淳至’,这表明当时社会对官员的品德和才能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对清廉、谦逊、淡泊名利的官员给予高度评价。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军事活动,如司马天助’招率义士,欲袭裕东平、济北二郡及城戍,又破裕将闾万龄军’,这反映了北魏时期边疆地区的军事冲突和对外战争频繁,军事才能成为官员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官员生平的记载,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对这些官员的职位、爵位、谥号等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北魏时期的官僚体系和社会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