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七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七-原文

李宝

李宝,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人,私署凉王皓之孙也。

父翻,字士举, 小字武强,私署骁骑将军,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

宝沉雅有度量,骁勇善抚 接。

伯父歆为沮渠蒙逊所灭,宝徙于姑臧。

岁馀,随舅唐契北奔伊吾,臣于蠕蠕。

其遗民归附者稍至二千。

宝倾身礼接,甚得其心,众皆乐为用,每希报雪。

属世祖 遣将讨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捐城遁走。

宝自伊吾南归敦煌,遂修缮城府,规复先 业。

遣弟怀达奉表归诚。

世祖嘉其忠款,拜怀达散骑常侍、敦煌太守,则遣使授宝 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戒校尉、沙 州牧、敦煌公,仍镇敦煌,四品以下听承制假授。

真君五年,因入朝,遂留京师, 拜外都大官。

转镇南将军、并州刺史。

还,除内都大官。

高宗初,代司马文思镇怀 荒,改授镇北将军。

太安五年薨,年五十三。

诏赐命服一袭,赠以本官,谥曰宣。

有六子:承、茂、辅、佐、公业、冲。

公业早卒,冲别有《传》。

承,字伯业,少有策略。

初,宝欲谋归款,民僚多有异议,承时年十三,劝宝 速定大计,于是遂决。

仍令承随表入质。

世祖深相器异,礼遇甚优,赐爵姑臧。

后 遭父忧,居丧以孝闻。

承应传先封,以自有爵,乃让弟茂,时论多之。

承方裕有鉴 裁,为时所重。

高宗末,以姑臧侯出为龙骧将军、荥阳太守。

为政严明,甚著声称。

延兴五年卒,时年四十五。

赠使持节、本将军,雍州刺史,谥曰穆。

长子韶,字元伯,学涉,有器量。

与弟彦、虔、蕤并为高祖赐名焉。

韶又为季 父冲所知重。

延兴中,补中书学生。

袭爵姑臧侯,除仪曹令。

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 度,皆令韶典焉。

迁给事黄门侍郎。

后例降侯为伯。

兼大鸿胪卿,黄门如故。

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

韶对:“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 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

高祖称善。

迁太子右詹事。

寻罢左 右,仍为詹事、秦州大中正。

出为安东将军、衮州刺史。

高祖自鄴还洛,韶朝于路, 言及庶人恂事。

高祖曰:“卿若不出东宫,或未至此。”

世宗初,徵拜侍中,领七兵尚书。

寻除抚军将军、并州刺史。

以从弟伯尚同元 禧之逆,在州禁止,徵还京师。

虽不知谋,犹坐功亲免除官爵。

久之,起兼将作大 匠,敕参定朝仪、律令。

吕苟兒反于秦州,除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行秦州事,与右卫将军元丽率众讨 之。

事平,即真。

玺书劳勉,复其先爵。

时陇右新经师旅之后,百姓多不安业,韶 善抚纳,甚得夷夏之心。

徵还,行定州事。

寻转相州刺史,将军如故。

肃宗初,入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

后除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

韶在选曹,不能平心守正,通容而已,议者贬之。

出为冀州刺史。

清简爱民,甚收 名誉,政绩之美,声冠当时。

肃宗嘉之,就加散骑常侍。

迁车骑大将军,赐剑佩、 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并衣服寝具。

韶以年及悬车,抗表逊位。

优旨不许。

转 定州刺史,常侍如故。

及赴中山,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相聚而泣。

二州境既连接, 百姓素闻风德,州内大治。

正光五年四月,卒于官,年七十二。

诏赠帛七百匹,赠 侍中、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曰文恭。

既葬之后, 有冀州兵千馀人戍于荆州,还经韶墓,相率培冢,数日方归。

其遗爱如此。

初,韶 克定秦陇,永安中追封安城县开国伯,邑四百户。

长子玙,字道璠,袭。

武定中,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玙弟瑾,字道瑜。

美容貌,颇有才学,特为韶所钟爱。

清河王怿知赏之,怿为 司徒,辟参军。

转著作佐郎,加龙骧将军。

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王 遵业、尚书郎卢观典领仪注。

临淮王彧谓瑾等曰:“卿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 甥之国。”

王、卢即瑾之外兄也。

肃宗崩,上谥策文,瑾所制也。

庄帝初,于河阴 遇害,年四十九。

赠冠军将军、齐州刺史。

长子产之,字孙侨。

容貌短陋,而抚训诸弟,爱友笃至,年四十九,亡。

产之 弟茜之,武定末,司空主簿。

瑾弟瓚,字道璋,少有风尚。

辟司徒参军事。

神龟中 卒。

赠汉阳太守。

子修年,大将军开府士曹参军。

早亡。

韶弟彦,字次仲。

颇有学业。

高祖初,举司州秀才,除中书博士。

转谏议大夫。

后因考课,降为元士。

寻行主客曹事,徙郊庙下大夫。

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备,彦留 心考定,号为称职。

高祖南伐,彦以蕞尔江闽,不足亲劳銮驾,频有表谏。

虽不从纳,然亦嘉其至 诚。

及六军次于淮南,徵为广陵王羽长史,加恢武将军、西翼副将军。

还,除冀州 赵郡王干长史。

转青州广陵王羽长史,带齐郡太守。

徵为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 转左长史、秦州大中正。

出行扬州事。

寻徵拜河南尹。

还至汝阴,复敕行徐州事。

转平北将军、平州刺史。

还,平东将军、徐州刺史。

延昌二年夏,大霖雨,川渎皆 溢。

彦相水陆形势,随便疏通,得无淹渍之害。

朝廷嘉之,频诏劳勉。

入为河南尹。

迁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勋卿,转度支尚书。

出为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是时,破落汗拔陵等反于北镇,二夏、豳、凉所在蜂起。

而彦刑政过猛,

为下 所怨。城民薛珍、刘庆、杜超等因四方离叛,遂潜结逆谋。正光五年六月,突入州 门,擒彦于内斋,囚于西府。推其党莫折大提为帅,遂害彦。永安中,追赠侍中、 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曰孝贞。

子燮,字德谐,少有风望。解褐司徒参军。著作佐郎、司徒祭酒,转主簿。卒, 赠辅国将军、太常少卿。

燮弟德广,终于中散大夫。德广弟德显,太尉行参军,稍迁散骑侍郎。卒。赠 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德显弟德明,秘书郎。彦弟虔,字叔恭。太和初,为中书 学生。迁秘书中散,转冀州骠骑府长史、太子中舍人。世宗初,迁太尉从事中郎。 出为清河太守,属京兆王愉反,虔弃郡奔阙。世宗闻虔至,谓左右曰:“李虔在冀 州日久,思信著物,今拔难而来,众情自解矣。”乃授虔别领军前慰劳事。事平, 转长乐太守。延昌初,冀州大乘贼起,令虔以本官为别将,与都督元遥讨平之。迁 后将军、燕州刺史。还为光禄大夫,加平西将军,兼大司农卿。出为散骑常侍、安 东将军、衮州刺史。追论平冀州之功,赐爵高平男。还京,除河南邑中正,迁镇军 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庄初,授特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又 进号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安三年冬薨,年七十四。赠侍中、都督冀定瀛 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公、冀州刺史,男如故,谥曰宣景。

长子暖,字仁明。解褐司空行参军,稍迁尚书左外兵郎。孝庄初,于河阴遇害, 年四十。赠安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子褒,武定中,太师法曹参军。

明弟昞,字仁曜。起家高阳王雍常侍,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孝庄初, 与兄暧同时遇害,年四十八。赠散骑常侍、左将军、衮州刺史。

子为,武定中,司空长流参军。昞弟昭,字仁照。卒于散骑侍郎。赠征虏将军、 凉州刺史。子士元、操,武定中,并仪同开府参军事。昭弟晓,字仁略。武定末, 太尉谘议参军。虔弟蕤,字延宾。历步兵校尉、东郡太守、怀农少卿。卒,赠龙骧 将军、豫州刺史。长子咏,字义兴,有干局。起家太学博士。领殿中侍御史,稍迁 东郡太守。庄帝初,迁安东将军、济州刺史。转广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前废帝时, 与第三弟通直散骑常侍义真、第七弟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义邕,同时为尔朱仲远所 害。义邕,庄帝居蕃之日,以外亲甚见亲昵,及有天下,特蒙信任。尔朱荣之诛, 义邕与其事,由是并及于祸。出帝初,赠咏侍中、骁骑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义真赠前将军、齐州刺史,义邕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咏次弟义慎,司空属。第四弟义远,国子博士。庄帝初,并于河阴遇害。义慎 赠散骑常侍、征东将军、雍州刺史。

承弟茂,字仲宗。高宗末,袭父爵,镇西将军、敦煌公。高祖初,除长安镇都 将。转西衮州刺史,将军如故。入为光禄大夫,例降为侯。茂性谦慎,以弟冲宠盛, 慎于盈,遂托以老疾,固请逊位。高祖不夺其志,听食大夫禄,还私弟,因居定州 之中山。自是优游里舍,不入京师。景明年卒,时年七十一。谥曰恭侯。

子静,字绍安,袭。解褐太尉参军事,定州别驾、东平原太守。神龟三年卒, 年五十五。

子遐,字智远,有几案才。起家司空行参军,袭爵。稍迁右将军、尚书驾部郎 中。出为河内太守。尔朱荣称兵向洛,次其郡境,庄帝潜济河北相会。遐既间荣推 奉庄帝,遂开门谒侯,仍从驾南渡。及河阴,为乱兵所害,时年四十二。事宁,追 赠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秦州刺史。以侯驾之功,封卢乡县开国怕, 邑三百户。

子孝儒,袭。齐受禅,爵例降。

静弟孚,字仲安,恭顺笃厚。起家镇北府功曹参军。定州别驾,汝阳、汝南、 中山三郡太守。孝庄初,以外亲超授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出除镇东将军、沧 州刺史,加散骑常侍。普泰元年卒,年六十二。有五子。

长子惠昭,太傅开府城局参军

惠昭弟惠谌,武定中,齐州别驾。

孚弟敬安,奉朝请。早亡。

敬安弟季安,粗涉书史。解褐彭城王行参军。稍迁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出为 徐州北海王颢抚军府长史。正光末,颢为关西都督,复引为长史,委以戎政。寻加 骁骑将军。孝昌三年,卒于军,时年五十三。赠征虏将军、凉州刺史。

子处默,少清惠。起家青州彭城王府主簿。稍迁通直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光 禄大夫、抚军将军、广州开府长史。天平初卒,年三十九。

茂弟辅,字督真,亦有人望。解褐中书博士,迁司徒议曹掾。太和初,高祖为 咸阳王禧纳其女为妃,除镇远将军、颍川太守,带长社戍。辅绥怀招集,甚得边和。 六年,卒于郡,年四十七。赠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襄武侯,谥曰惠。

长子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书郎。高祖每云:“此李氏之千里驹。”稍迁 通直散骑侍郎,敕撰《太和起居注》。寻迁秘书丞。世宗初,兼给事黄门侍郎。景 明二年,坐与咸阳王禧谋反诛。时年二十九。

伯尚弟仲尚,仪貌甚美。少以文学知名。二十著《前汉功臣序赞》及季父《司 空冲诔》。时兼侍中高聪、尚书邢峦见而叹曰:“后生可畏,非虚言也

起家京兆王愉行参军。

景明中,坐兄事赐死,年二十五。

仲尚弟季凯,沉敏有识量。坐兄事,与母弟俱徙边。

久之,会赦免,遂寓居于晋阳,沉废积年。

孝昌中,解褐太尉参军事,加威远将军。

寻除并州安北府长史。

肃宗崩,尔朱荣阴图义举,季凯豫谋。

庄帝践阼,徵拜给事黄门侍郎,封博平县开国侯,邑七百户。

寻加散骑常侍、平东将军。

转秘书监,进号中军将军。

普泰元年七月,尔朱世隆以荣之死,谓季凯通知,于是见害,年五十五。

出帝初,追赠侍中、骠骑将军、吏部尚书、定州刺史。

子统,字基伯,袭。

武定末,太尉刑狱参军。

齐受禅,爵例降。

季凯弟延庆,孝昌中,解褐定州镇北城局参军。

稍迁奉车都尉、陈留太守。

迁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永熙二年卒,年五十二。

赠本将军、雍州刺史。

子惠矩,武定中,仪同开府参军事。

延庆弟延度,武定中,卫将军、安德太守。

辅弟佐,字季翼,有文武才干。

高祖初,兼散骑常侍,衔命使高丽。

以奉使称旨,还,拜常山太守,赐爵真定子。

迁冠军将军、怀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寻加安南将军、河内公。

转安东将军、相州刺史。

所在有称绩。

车驾南讨,拜安南将军,副大司马,咸阳王禧为殿中将军。

寻被敕与征南将军、城阳王鸾、安南将军卢渊等军攻赭阳。

各不相节度,诸军皆坐甲城下,欲以不战降贼。

佐独勒所部,晨夜攻击。

属萧鸾遣其太子右卫率坦历生率众来援,咸以势弱不敌,规欲班师。

佐乃简骑二千逆贼,为贼所败。

坐徙瀛州为民。

车驾征宛邓,复起佐,假平远将军、统军。

萧鸾新野太守刘忌凭城固守,佐率所领攻拔之。

以功封泾阳县开国子,邑三百户。

沔北既平,广阳王嘉为荆州刺史,仍以佐为嘉镇南府长史,加辅国将军。

别镇新野。

及大军凯旋,高祖执佐手曰:“沔北,洛阳南门,卿既为朕平之,亦当为朕善守。”

高祖崩,遣敕以佐行荆州刺事,仍本将军。

佐在州,威信大行,边民悦附,前后归之者二万许家。

寻正刺史。

世宗初,徵兼都官尚书。

景明二年卒,年七十一。

赠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谥曰庄。

子遵袭。

遵,爽俊有父风。

历相州治中,转别驾、冀州征北府长史、司空司马。

卒,赠龙骧将军、洛州刺史。

孝庄初,以外戚超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子果,袭。

司空谘议参军。

武定中,坐通西贼伏诛。

遵弟柬,字休贤。

郡辟功曹。

以父忧去职,遂终身不食酒肉,因屏居乡里。

肃宗初,司空、任城王澄嘉其操尚,以为参军事。

寻转司徒外兵参军。

历任城、济北二郡太守。

孝庄初,迁镇远将军、济州刺史。

卒,赠安北将军、殿中尚书、相州刺史。

子经,司徒谘议参军、行豫州事。

兴和初,坐妖言赐死。

柬弟神俊,小名提。

少以才学知名,为太常刘芳所赏。

释褐奉朝请,转司徒祭酒、从事中郎。

顷之,拜骁骑将军、中书侍郎、太常少卿。

出为前将军、荆州刺史。

时四方多事,所在连兵。

萧衍遣将曹敬宗来寇,攻围积时,又引水灌城,城不没者数版。

神俊循抚兵民,戮力固守。

诏遣都督崔暹、别将王罴、裴衍等赴援,敬宗退走。

时寇贼之后,城外多有露骸,神俊教令收葬之。

徵拜大司农卿。

肃宗末,除镇军将军、行相州事。

于时葛荣南逼,神俊忧惧,乃故坠马伤脚,仍停汲郡,有诏追还。

庄帝纂统,以神俊外戚之望,拜散骑常侍、殿中尚书。

追论固守荆州之功,封千乘县开国侯,邑一千户。

转中书监、吏部尚书。

神俊意尚风流,情在推引人物,而不能守正奉公,无多声誉。

有钜鹿人李炎上书言神俊之失。

天柱将军尔朱荣曾补人为曲阳县令,神俊以阶县不用。

荣闻大怒,谓神俊自树亲党,排抑勋人。

神俊惧,启求解官。

乃除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寻属尔朱兆入京,乘舆幽执,神俊遂逃窜民间。

出帝初,始来归阙,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孝静初,行并州事。

寻除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

入为侍中。

兴和二年薨,年六十四。

赠都督雍秦泾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徒公、雍州刺史,侍中、开国公如故。

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多所谙记。

笃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

汲引后生,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

而性通率,不持检度,至于少年之徒,皆与亵狎,不能清正方重,识者以此为讥。

神俊丧二妻,又欲娶郑严祖妹,神俊之从甥也。

卢元明亦将为婚,遂至纷竞,二家阋于严祖之门。

郑卒,归元明,神俊惆怅不已,时人谓神俊凤德之衰。

神俊无子,从弟延度以第三子容兒后之。

韶从弟元珍,小名大墨。

起家奉朝请、太尉录事参军,卒于步兵校尉。

元珍弟仲遵,有业尚,彭城王勰为定州,请为开府参军。

累转员外散骑常侍、游击将军、太中大夫。

出为京兆内史。

大将军、京兆王继西伐,请为谘议参军。

寻除左将军、营州刺史。

时四方州镇谋逆,叛乱相续,营州城内,咸有异心。

仲遵单车赴州,既至,与大使卢同以恩信怀诱,率皆怡悦。

后肃宗又诏卢同为行台,北出慰劳。

同疑彼人情难信,聚兵将往。

城民刘安定等先有异

志,谓欲图己,还相恐动, 遂执仲遵。二子清石、陈罕,寻亦见杀。唯兄子徽仁得免。

韶从叔思穆,字叔仁。父抗,自凉州渡江左,仕刘骏,历晋寿、安东、东莱三 郡太守。思穆有度量,善谈论,工草隶,为当时所称。太和十七年,携家累自汉中 归国,除步兵校尉。遭母忧解任。起为都水使者。及车驾南伐,以本官兼直阁将军, 从平南阳,以功赐爵为伯。寻除司徒司马。彭城王勰为定州,请为司马,带钜鹿太 守。勰徙镇扬州,仍请为司马。府解,除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出为京兆内史,在 郡八年,颇有政绩。徵拜光禄大夫。肃宗初,除平北将军、中山太守,未拜,迁安 北将军、营州刺史。卒于位,时年六十一。赠安西将军、华州刺史。永安中,子奖 为庄帝所亲待,复超赠思穆卫将军、中书监、左光禄大夫。谥曰宣惠。有子十四人。

嫡子斌,袭。官至散骑侍郎,早卒。

斌兄奖,武定末,司徒左长史。

李氏自初入魏,人位兼举,因冲宠遇,遂为当世盛门。而仁义吉凶,情礼浅薄, 期功之服,殆无惨容,相视窘乏,不加拯济。识者以此贬之。

史臣曰:李宝家难流离,晚获归正,大享名器,世业不殒。诸子承基,俱有位 望。韶清身履度,声绩洽美矣。神俊才尚风流,殆民望也,贞粹之地,君子或未许 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七-译文

李宝

李宝,字怀素,小名衍孙,是陇西狄道人,私署凉王李皓的孙子。

他的父亲李翻,字士举,小名武强,私署骁骑将军,祁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

李宝性格沉稳雅致,有度量,骁勇善战,善于安抚和接纳他人。

他的伯父李歆被沮渠蒙逊所灭,李宝被迫迁居姑臧。

一年多后,他随舅舅唐契北奔伊吾,臣服于蠕蠕。

他的遗民归附者逐渐达到两千人。

李宝倾尽全力以礼相待,深得人心,众人都乐意为他效力,常常希望为他报仇雪恨。

当时世祖派遣将领讨伐沮渠无讳于敦煌,无讳弃城逃走。

李宝从伊吾南归敦煌,修缮城府,规划恢复先前的基业。

他派遣弟弟李怀达奉表归顺。

世祖嘉奖他的忠诚,任命李怀达为散骑常侍、敦煌太守,并派遣使者授予李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戒校尉、沙州牧、敦煌公,仍然镇守敦煌,四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听命于他。

真君五年,李宝因入朝,留在京师,被任命为外都大官。

后来转任镇南将军、并州刺史。

回来后,被任命为内都大官。

高宗初年,他代替司马文思镇守怀荒,改授镇北将军。

太安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皇帝赐予他一套命服,追赠本官,谥号为宣。

他有六个儿子:李承、李茂、李辅、李佐、李公业、李冲。

李公业早逝,李冲另有传记。

李承,字伯业,年少时就有策略。

当初,李宝想要归顺朝廷,民僚多有异议,李承当时年仅十三岁,劝李宝迅速定下大计,于是李宝决定归顺。

李承随表入质。

世祖非常器重他,礼遇优厚,赐爵姑臧。

后来李承遭遇父亲去世,居丧期间以孝闻名。

李承应继承先前的封爵,但他因为自己已有爵位,便让给了弟弟李茂,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李承有鉴识和裁断能力,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

高宗末年,他以姑臧侯的身份出任龙骧将军、荥阳太守。

他为政严明,声誉卓著。

延兴五年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追赠使持节、本将军,雍州刺史,谥号为穆。

他的长子李韶,字元伯,学识渊博,有器量。

他和弟弟李彦、李虔、李蕤都被高祖赐名。

李韶又受到叔父李冲的器重。

延兴年间,他补为中书学生。

继承姑臧侯的爵位,被任命为仪曹令。

当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都由李韶负责。

后来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后来按照惯例降侯为伯。

兼任大鸿胪卿,黄门侍郎如故。

高祖准备迁都,诏令侍臣咨询古事。

李韶回答说:“洛阳是九鼎旧所,七百年的基业,地处中原,实为朝贡之地,建国之都,莫过于此。”

高祖称赞他的回答。

升任太子右詹事。

不久罢去左右,仍为詹事、秦州大中正。

出任安东将军、衮州刺史。

高祖从鄴城返回洛阳,李韶在路上朝见,谈到庶人恂的事情。

高祖说:“你如果不出东宫,或许不会到这种地步。”

世宗初年,李韶被征拜为侍中,兼任七兵尚书。

不久被任命为抚军将军、并州刺史。

因为从弟李伯尚参与元禧的叛乱,在州中被禁止,被召回京师。

虽然不知道他的阴谋,但仍因功亲免除官爵。

很久以后,他被起用兼任将作大匠,奉命参与制定朝仪、律令。

吕苟兒在秦州反叛,李韶被任命为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行秦州事,与右卫将军元丽率众讨伐。

叛乱平定后,他被正式任命。

皇帝赐玺书慰劳,恢复他先前的爵位。

当时陇右刚经历战乱,百姓多不安居,李韶善于安抚,深得夷夏之心。

被召回,行定州事。

不久转任相州刺史,将军如故。

肃宗初年,他入朝为殿中尚书,行雍州事。

后来被任命为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加散骑常侍。

李韶在选曹时,不能平心守正,只是通融而已,受到议论者的贬低。

出任冀州刺史。

他为政清简,爱民如子,声誉卓著,政绩优异,声名冠绝当时。

肃宗嘉奖他,加授散骑常侍。

升任车骑大将军,赐予剑佩、貂蝉各一具,骅骝马一匹,以及衣服寝具。

李韶因年事已高,上表请求退位。

皇帝优旨不许。

转任定州刺史,常侍如故。

当他赴任中山时,冀州父老都送他到西境,相聚而泣。

二州境相连,百姓素闻他的风德,州内大治。

正光五年四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皇帝赐帛七百匹,追赠侍中、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号为文恭。

他下葬后,有冀州兵千余人戍守荆州,经过他的墓地时,纷纷培土,数日方归。

他的遗爱如此深厚。

当初,李韶平定秦陇,永安年间追封为安城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

他的长子李玙,字道璠,继承爵位。

武定年间,任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李玙的弟弟李瑾,字道瑜。

他容貌俊美,颇有才学,特别受到李韶的钟爱。

清河王元怿赏识他,元怿为司徒时,任命他为参军。

转任著作佐郎,加龙骧将军。

逐渐升任通直散骑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共同负责仪注。

临淮王元彧对李瑾等人说:“你们三位俊才,共同掌管帝仪,可谓舅甥之国。”

王、卢是李瑾的外兄。

肃宗去世后,上谥策文是李瑾所制。

庄帝初年,他在河阴遇害,享年四十九岁。

追赠冠军将军、齐州刺史。

他的长子李产之,字孙侨。

他容貌短陋,但抚育教导诸弟,友爱笃至,享年四十九岁,去世。

李产之的弟弟李茜之,武定末年,任司空主簿。

李瑾的弟弟李瓚,字道璋,年少时有风尚。

被任命为司徒参军事。

神龟年间去世。

追赠汉阳太守。

他的儿子李修年,任大将军开府士曹参军。

早逝。

李韶的弟弟李彦,字次仲。

他颇有学业。

高祖初年,他被举为司州秀才,任命为中书博士。

转任谏议大夫。

后来因考课,降为元士。

不久行主客曹事,调任郊庙下大夫。

当时朝仪典章尚未完备,李彦留心考定,被称为称职。

高祖南伐时,李彦认为江闽之地狭小,不值得皇帝亲征,多次上表谏阻。

虽然未被采纳,但高祖也嘉奖他的至诚。

当六军驻扎淮南时,他被征为广陵王元羽的长史,加恢武将军、西翼副将军。

回来后,被任命为冀州赵郡王元干的长史。

转任青州广陵王元羽的长史,兼任齐郡太守。

被征为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转任左长史、秦州大中正。

出任扬州事。

不久被征拜为河南尹。

回到汝阴后,又被任命为徐州事。

转任平北将军、平州刺史。

回来后,任平东将军、徐州刺史。

延昌二年夏天,大雨连绵,河流泛滥。

李彦观察水陆形势,及时疏通,避免了水患。

朝廷嘉奖他,多次下诏慰劳。

入朝为河南尹。

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勋卿,转任度支尚书。

出任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当时,破落汗拔陵等人在北镇反叛,二夏、豳、凉等地纷纷起事。

而李彦的刑政过于严厉,

被下属怨恨。城中的百姓薛珍、刘庆、杜超等人因为四方叛乱,暗中勾结谋反。正光五年六月,突然闯入州门,在内斋抓住了彦,将他囚禁在西府。推举他们的同党莫折大提为统帅,最终杀害了彦。永安年间,追赠彦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谥号为孝贞。

彦的儿子燮,字德谐,年轻时就有名声。初任司徒参军,后任著作佐郎、司徒祭酒,再转任主簿。去世后,追赠为辅国将军、太常少卿。

燮的弟弟德广,官至中散大夫。德广的弟弟德显,曾任太尉行参军,后升任散骑侍郎。去世后,追赠为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德显的弟弟德明,任秘书郎。彦的弟弟虔,字叔恭。太和初年,成为中书学生。后升任秘书中散,转任冀州骠骑府长史、太子中舍人。世宗初年,升任太尉从事中郎。出任清河太守时,正值京兆王愉叛乱,虔弃郡逃回朝廷。世宗听说虔到来,对左右说:“李虔在冀州多年,深得民心,如今他脱离危难而来,众人的疑虑自然会消除。”于是任命虔为别领军,负责前线的慰劳事务。叛乱平定后,转任长乐太守。延昌初年,冀州大乘贼起,朝廷命令虔以本官为别将,与都督元遥一起讨平叛乱。后升任后将军、燕州刺史。回朝后任光禄大夫,加封平西将军,兼任大司农卿。后出任散骑常侍、安东将军、衮州刺史。因平定冀州的功劳,赐爵高平男。回京后,任河南邑中正,升任镇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庄初年,授特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封散骑常侍。后又进号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安三年冬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赠为侍中、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公、冀州刺史,爵位不变,谥号为宣景。

虔的长子暖,字仁明。初任司空行参军,后升任尚书左外兵郎。孝庄初年,在河阴遇害,享年四十岁。追赠为安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暖的儿子褒,武定年间,任太师法曹参军。

暖的弟弟昞,字仁曜。初任高阳王雍常侍,后任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孝庄初年,与兄长暖同时遇害,享年四十八岁。追赠为散骑常侍、左将军、衮州刺史。

昞的儿子为,武定年间,任司空长流参军。昞的弟弟昭,字仁照。去世时任散骑侍郎。追赠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昭的儿子士元、操,武定年间,均任仪同开府参军事。昭的弟弟晓,字仁略。武定末年,任太尉谘议参军。虔的弟弟蕤,字延宾。历任步兵校尉、东郡太守、怀农少卿。去世后,追赠为龙骧将军、豫州刺史。蕤的长子咏,字义兴,有才干。初任太学博士,后任殿中侍御史,升任东郡太守。庄帝初年,升任安东将军、济州刺史。后转任广州刺史,加封散骑常侍。前废帝时,与第三弟通直散骑常侍义真、第七弟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义邕,同时被尔朱仲远杀害。义邕在庄帝还是藩王时,因是外戚而深受亲近,庄帝即位后,特别受信任。尔朱荣被杀时,义邕参与其事,因此也遭祸。出帝初年,追赠咏为侍中、骁骑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义真追赠为前将军、齐州刺史,义邕追赠为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咏的次弟义慎,任司空属。第四弟义远,任国子博士。庄帝初年,两人均在河阴遇害。义慎追赠为散骑常侍、征东将军、雍州刺史。

承的弟弟茂,字仲宗。高宗末年,继承父亲的爵位,任镇西将军、敦煌公。高祖初年,任长安镇都将。后转任西衮州刺史,将军职位不变。回朝后任光禄大夫,爵位降为侯。茂性格谦逊谨慎,因弟弟冲受宠,他担心过于显赫,便以年老多病为由,坚决请求退位。高祖没有违背他的意愿,允许他享受大夫的俸禄,回到私宅,定居在定州的中山。从此他在乡里悠闲度日,不再入京。景明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为恭侯。

茂的儿子静,字绍安,继承爵位。初任太尉参军事,后任定州别驾、东平原太守。神龟三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静的儿子遐,字智远,有才干。初任司空行参军,继承爵位。后升任右将军、尚书驾部郎中。出任河内太守时,尔朱荣起兵向洛阳进军,驻扎在他的郡境,庄帝暗中渡过黄河与他相会。遐得知尔朱荣推举庄帝,便开门迎接,随从庄帝南渡。到河阴时,被乱兵杀害,享年四十二岁。叛乱平定后,追赠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秦州刺史。因护驾有功,封为卢乡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

遐的儿子孝儒,继承爵位。齐朝受禅后,爵位按例降级。

静的弟弟孚,字仲安,为人恭顺厚道。初任镇北府功曹参军,后任定州别驾,汝阳、汝南、中山三郡太守。孝庄初年,因是外戚被破格任命为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后出任镇东将军、沧州刺史,加封散骑常侍。普泰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有五个儿子。

孚的长子惠昭,任太傅开府城局参军。

惠昭的弟弟惠谌,武定年间,任齐州别驾。

孚的弟弟敬安,任奉朝请。早逝。

敬安的弟弟季安,略通书史。初任彭城王行参军,后升任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出任徐州北海王颢的抚军府长史。正光末年,颢任关西都督,再次任命他为长史,委以军事重任。后加封骁骑将军。孝昌三年,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追赠为征虏将军、凉州刺史。

季安的儿子处默,年轻时聪明有才。初任青州彭城王府主簿,后升任通直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光禄大夫、抚军将军、广州开府长史。天平初年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茂的弟弟辅,字督真,也有声望。初任中书博士,后升任司徒议曹掾。太和初年,高祖为咸阳王禧纳他的女儿为妃,任命他为镇远将军、颍川太守,兼任长社戍。辅安抚招集百姓,深得边境和睦。六年,在郡中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追赠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襄武侯,谥号为惠。

辅的长子伯尚,年轻时就有盛名。二十岁任秘书郎。高祖常说:“这是李家的千里马。”后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奉命撰写《太和起居注》。不久升任秘书丞。世宗初年,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景明二年,因与咸阳王禧谋反被诛杀,享年二十九岁。

伯尚的弟弟仲尚,仪表俊美,年轻时以文学闻名。二十岁时写了《前汉功臣序赞》和叔父《司空冲诔》。当时兼任侍中的高聪、尚书邢峦看到后感叹道:“后生可畏,这话不假。”

最初担任京兆王愉的行参军。

景明年间,因兄长的事情被牵连赐死,年仅二十五岁。

仲尚的弟弟季凯,性格沉稳聪敏,有见识和度量。因兄长的事情被牵连,与母亲和弟弟一起被流放到边疆。

过了很久,遇到大赦免罪,于是定居在晋阳,多年沉沦不得志。

孝昌年间,开始担任太尉参军事,加封威远将军。

不久被任命为并州安北府长史。

肃宗去世后,尔朱荣暗中策划起义,季凯参与谋划。

庄帝即位后,征召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封为博平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

不久加封散骑常侍、平东将军。

转任秘书监,晋升为中军将军。

普泰元年七月,尔朱世隆因尔朱荣的死,认为季凯知情,于是将他杀害,时年五十五岁。

出帝初年,追赠他为侍中、骠骑将军、吏部尚书、定州刺史。

他的儿子统,字基伯,继承爵位。

武定末年,担任太尉刑狱参军。

齐朝建立后,爵位按规定降级。

季凯的弟弟延庆,孝昌年间,开始担任定州镇北城局参军。

逐渐升迁为奉车都尉、陈留太守。

升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永熙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追赠为本将军、雍州刺史。

他的儿子惠矩,武定年间,担任仪同开府参军事。

延庆的弟弟延度,武定年间,担任卫将军、安德太守。

辅的弟弟佐,字季翼,有文武才干。

高祖初年,兼任散骑常侍,奉命出使高丽。

因出使称职,回国后被任命为常山太守,赐爵真定子。

升任冠军将军、怀州刺史,赐爵山阳侯。

不久加封安南将军、河内公。

转任安东将军、相州刺史。

在任期间政绩显著。

皇帝南征时,任命他为安南将军,副大司马,咸阳王禧为殿中将军。

不久奉命与征南将军、城阳王鸾、安南将军卢渊等军队攻打赭阳。

各军互不统属,诸军都驻扎在城下,想以不战而降服敌人。

佐独自率领部下,日夜进攻。

恰逢萧鸾派其太子右卫率坦历生率军来援,大家都认为兵力不足,打算撤退。

佐于是挑选两千骑兵迎击敌人,结果被敌人击败。

因此被流放到瀛州为民。

皇帝征讨宛邓时,再次起用佐,任命他为平远将军、统军。

萧鸾的新野太守刘忌据城固守,佐率军攻破城池。

因功被封为泾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沔北平定后,广阳王嘉担任荆州刺史,仍任命佐为嘉的镇南府长史,加封辅国将军。

另镇守新野。

大军凯旋时,高祖握着佐的手说:“沔北是洛阳的南门,你既然为朕平定了它,也应当为朕好好守住。”

高祖去世后,下令让佐代理荆州刺史,仍保留原将军职位。

佐在荆州,威信很高,边境百姓心悦诚服,前后归附的有两万多户。

不久正式任命为刺史。

世宗初年,征召他兼任都官尚书。

景明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追赠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谥号为庄。

他的儿子遵继承爵位。

遵,性格爽朗俊秀,有父亲的风范。

历任相州治中,转任别驾、冀州征北府长史、司空司马。

去世后,追赠为龙骧将军、洛州刺史。

孝庄初年,因外戚身份被超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他的儿子果,继承爵位。

担任司空谘议参军。

武定年间,因通敌被处死。

遵的弟弟柬,字休贤。

郡里征召他为功曹。

因父亲去世而离职,从此终身不食酒肉,隐居乡里。

肃宗初年,司空、任城王澄赞赏他的操守,任命他为参军事。

不久转任司徒外兵参军。

历任任城、济北二郡太守。

孝庄初年,升任镇远将军、济州刺史。

去世后,追赠为安北将军、殿中尚书、相州刺史。

他的儿子经,担任司徒谘议参军、代理豫州事务。

兴和初年,因妖言惑众被赐死。

柬的弟弟神俊,小名提。

年轻时以才学闻名,受到太常刘芳的赏识。

初任奉朝请,转任司徒祭酒、从事中郎。

不久被任命为骁骑将军、中书侍郎、太常少卿。

出任前将军、荆州刺史。

当时四方多事,各地战乱不断。

萧衍派将领曹敬宗来犯,围攻多时,又引水灌城,城墙仅剩几版未被淹没。

神俊安抚军民,全力固守。

朝廷派都督崔暹、别将王罴、裴衍等前来增援,曹敬宗退走。

战乱之后,城外有许多无人掩埋的尸骨,神俊下令收葬。

被征召为大司农卿。

肃宗末年,任命为镇军将军、代理相州事务。

当时葛荣南侵,神俊忧惧,故意坠马伤脚,留在汲郡,朝廷下令召回。

庄帝即位后,因神俊是外戚中的名望人物,任命他为散骑常侍、殿中尚书。

追论他固守荆州的功劳,封为千乘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

转任中书监、吏部尚书。

神俊崇尚风流,喜欢推举人才,但不能守正奉公,声誉不高。

钜鹿人李炎上书指责神俊的过失。

天柱将军尔朱荣曾推荐某人担任曲阳县令,神俊因级别不够而未用。

尔朱荣听说后大怒,认为神俊结党营私,排挤功臣。

神俊害怕,请求辞官。

于是被任命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不久尔朱兆入京,皇帝被幽禁,神俊逃到民间。

出帝初年,才回到朝廷,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孝静初年,代理并州事务。

不久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

入朝担任侍中。

兴和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追赠为都督雍秦泾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徒公、雍州刺史,侍中、开国公如故。

神俊风度翩翩,博学多闻,熟悉朝廷旧章和人伦氏族。

热爱文雅,至老不辍,所交游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提携后进,为他们增光,四方才子都依附于他。

但他性格随和,不拘小节,甚至与年轻人嬉戏,不能保持清正庄重,有识之士因此讥讽他。

神俊丧偶两次,又想娶郑严祖的妹妹,郑严祖是神俊的从甥。

卢元明也打算娶她,于是两家在郑严祖门前争执。

郑严祖去世后,妹妹嫁给了卢元明,神俊非常惆怅,时人认为这是神俊德行衰退的表现。

神俊没有儿子,他的从弟延度将第三个儿子容兒过继给他。

韶的从弟元珍,小名大墨。

初任奉朝请、太尉录事参军,去世时担任步兵校尉。

元珍的弟弟仲遵,有志向,彭城王勰担任定州刺史时,请他担任开府参军。

逐渐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游击将军、太中大夫。

出任京兆内史。

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时,请他担任谘议参军。

不久被任命为左将军、营州刺史。

当时四方州镇谋反,叛乱不断,营州城内人心不稳。

仲遵独自前往州城,到任后与大使卢同以恩信安抚,百姓都心悦诚服。

后来肃宗又命令卢同为行台,北上慰劳。

卢同怀疑当地人心难测,准备带兵前往。

城民刘安定等人早有异心。

志,指的是想要图谋自己,还互相恐吓,于是抓住了仲遵。他的两个儿子清石和陈罕,不久也被杀害。只有他的侄子徽仁得以幸免。

韶的从叔思穆,字叔仁。他的父亲抗,从凉州渡江到江南,为刘骏效力,历任晋寿、安东、东莱三郡的太守。思穆有度量,善于谈论,擅长草书和隶书,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太和十七年,他带着家眷从汉中回到国家,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因母亲去世而解职。后来被起用为都水使者。当皇帝南征时,他以本官兼任直阁将军,随军平定南阳,因功被赐予伯爵。不久被任命为司徒司马。彭城王勰担任定州刺史时,请求他担任司马,兼任钜鹿太守。勰调任扬州时,仍然请求他担任司马。府解后,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出任京兆内史,在郡任职八年,政绩显著。后被征召为光禄大夫。肃宗初年,被任命为平北将军、中山太守,未就任,调任安北将军、营州刺史。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为安西将军、华州刺史。永安年间,他的儿子奖受到庄帝的亲近和优待,又被追赠为卫将军、中书监、左光禄大夫。谥号为宣惠。有十四个儿子。

嫡子斌,继承了爵位。官至散骑侍郎,早逝。

斌的兄长奖,在武定末年担任司徒左长史。

李氏自从进入魏国以来,人才和地位都得到了提升,因为受到皇帝的宠爱,成为了当时的名门望族。然而在仁义和吉凶方面,情感和礼仪显得浅薄,对于丧服的规定,几乎看不到悲伤的表情,看到别人困苦,也不加以救助。有识之士因此对他们有所贬低。

史臣评论说:李宝家族经历了流离失所的困难,晚年才得以归顺正统,享受了名誉和地位,家族的事业没有衰落。他的儿子们继承了基业,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声望。韶以清廉自持,行为有度,名声和业绩都很美好。神俊才华风流,几乎是民众的期望,但在贞洁纯粹方面,君子或许并不完全认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七-注解

李宝:人名,北魏时期的重要人物。

敦煌:敦煌位于今甘肃省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敦煌莫高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蠕蠕:蠕蠕,又称柔然,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国北方建立强大的政权,与北魏等中原王朝有过多次战争和交往。

沮渠蒙逊:沮渠蒙逊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开国君主,曾与李宝的伯父李歆交战并最终灭其势力。

世祖:世祖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积极对外扩张,奠定了北魏的强盛基础。

使持节:使持节是古代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表示皇帝赋予其特殊的权力和信任,通常用于重要的军事或行政职务。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官员的最高荣誉之一,表示其地位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相当,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谥:古代对死者的尊称,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

李承:李承,字伯业,李宝的长子,年少时即有谋略,曾劝父亲归顺北魏,后历任龙骧将军、荥阳太守等职,以孝闻名。

李韶:李韶,字元伯,李承的长子,学涉广泛,有器量,曾任中书学生、黄门侍郎等职,参与修订车服制度,后历任并州刺史、冀州刺史等职,政绩显著。

高祖:北魏孝文帝,名元宏,公元471年至499年在位。

洛阳:洛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之一,曾是东汉、北魏等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

肃宗:北魏孝明帝,名元诩,公元515年至528年在位。

吕苟兒:吕苟兒是北魏时期秦州地区的叛乱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李韶等人平定。

冀州:冀州是古代中国的九州之一,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是古代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区域。

正光:正光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期间北魏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

正光五年:正光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正光五年即公元524年。

永安:北魏孝庄帝的年号,公元528-530年。

太和: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公元477年至499年。

世宗:北魏宣武帝,名元恪,公元499年至515年在位。

延昌:延昌是北魏宣武帝的年号,公元512年至515年。

孝庄:北魏孝庄帝,名元子攸,公元528年至531年在位。

武定:东魏孝静帝的年号,公元543年至550年。

景明:北魏宣武帝的年号,公元500年至503年。

普泰:北魏孝庄帝的年号,公元531年至532年。

天平:天平是东魏孝静帝的年号,公元534年至537年。

京兆王愉:北魏时期的宗室成员,京兆王是封号,愉为其名。

孝昌: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25年至527年。

尔朱荣:北魏末年的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后被杀害。

庄帝:北魏孝庄帝,名元子攸。

兴和:东魏孝静帝的年号,公元539年至542年。

葛荣:北魏末年的起义军领袖,曾一度威胁北魏政权。

尔朱兆:尔朱荣的侄子,北魏末年的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

孝静:东魏孝静帝,名元善见,公元534年至550年在位。

志:指志向、意图,此处指仲遵的意图或计划。

仲遵: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位重要人物。

清石、陈罕:人名,仲遵的两个儿子。

徽仁:人名,仲遵的侄子。

韶从叔思穆:人名,字叔仁,是仲遵的从叔。

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甘肃省一带。

江左:指长江下游的东部地区,即今江苏、浙江一带。

刘骏:南朝宋的皇帝,即宋孝武帝。

晋寿、安东、东莱:古代中国的郡名,分别位于今四川、江苏、山东一带。

太和十七年: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公元493年。

步兵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统领步兵。

都水使者:古代官职,负责水利事务。

直阁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警卫。

南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伯:古代爵位,位于侯之下,子之上。

司徒司马:古代官职,司徒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彭城王勰:人名,北魏的宗室,封彭城王。

定州:古代州名,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

钜鹿太守:古代官职,钜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扬州:古代州名,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征虏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征讨外敌。

太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谏议。

京兆内史:古代官职,京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

平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北方边境的防御。

中山太守:古代官职,中山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安北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北方边境的防御。

营州刺史:古代官职,营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安西将军:古代官职,负责西方边境的防御。

华州刺史:古代官职,华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卫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警卫。

中书监: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事务。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

宣惠:谥号,表示死者生前有德行,受人尊敬。

散骑侍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谏议。

司徒左长史:古代官职,司徒的属官,负责文书事务。

李氏:指李宝家族。

魏:指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

人位兼举:指李宝家族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都有所成就。

冲宠遇:指李宝家族因受到皇帝的宠信而显赫。

盛门:指显赫的家族。

仁义吉凶:指李宝家族在仁义和吉凶方面的表现。

情礼浅薄:指李宝家族在情感和礼仪方面的表现较为淡薄。

期功之服:指李宝家族在服丧期间的表现。

惨容:指悲伤的表情。

窘乏:指贫困和困境。

拯济:指救助和帮助。

识者:指有见识的人。

贬:指批评和贬低。

史臣:指撰写史书的官员。

家难流离:指李宝家族在战乱中流离失所。

晚获归正:指李宝家族后来回归正统。

大享名器:指李宝家族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世业不殒:指李宝家族的基业没有衰落。

诸子承基:指李宝的子孙继承了他的基业。

位望:指地位和声望。

韶:人名,李宝的子孙之一。

清身履度:指韶为人清廉,行为有度。

声绩洽美:指韶的声誉和政绩都很美好。

神俊:人名,李宝的子孙之一。

才尚风流:指神俊才华出众,风度翩翩。

民望:指民众的期望和敬仰。

贞粹之地:指贞洁纯粹的地方。

君子或未许:指君子可能不会认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七-评注

《李宝传》是《魏书》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北朝时期陇西李氏家族的重要人物李宝及其后代的生平事迹。李宝作为凉王李皓的孙子,出身显赫,但其家族在沮渠蒙逊的打击下衰落,李宝被迫流亡伊吾。然而,他凭借个人的才智和胆识,逐渐在敦煌地区站稳脚跟,并最终归顺北魏,成为北魏在西域的重要支柱。

李宝的传记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奋斗史,也反映了北朝时期西域地区的复杂局势。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李宝在敦煌的治理,不仅稳定了当地的局势,还为北魏在西域的扩张奠定了基础。他的归顺和忠诚,得到了北魏皇帝的嘉奖,被封为敦煌公,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李宝的后代,尤其是其长子李承和长孙李韶,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继续在北魏的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李承年少时即有谋略,曾劝父亲归顺北魏,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李韶则以其学识和器量,参与了北魏的礼仪制度改革,并在地方任职时表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陇西李氏家族在北魏政治中的持续影响力。

从文化角度来看,李宝家族的兴衰与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密切相关。李宝的归顺和忠诚,体现了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北魏作为一个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阶层逐渐汉化,李宝家族的归顺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缩影。李韶在礼仪制度改革中的参与,也反映了北魏在文化上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此外,李宝家族的传记还展现了北朝时期士族阶层的政治生活。李宝及其后代在北魏朝廷中担任要职,参与国家大事,体现了士族阶层在北朝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政治生涯,既有功成名就的辉煌,也有因政治斗争而遭受挫折的经历,反映了北朝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总的来说,《李宝传》不仅是一部个人和家族的传记,更是北朝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缩影。通过对李宝及其后代的生平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李彦家族的兴衰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复杂性。李彦家族在北魏朝廷中担任多个重要职位,显示出其家族在当时社会中的显赫地位。然而,家族的兴衰与政治斗争紧密相连,李彦本人因政治斗争被杀害,其子孙也多次遭遇不幸,如李暧、李昞等在河阴之变中遇害,李咏、李义真、李义邕等被尔朱仲远所害。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北魏末年政治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家族命运的脆弱性。

文中提到的‘城民薛珍、刘庆、杜超等因四方离叛,遂潜结逆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对朝廷的不满。这种不满最终导致了李彦的被杀,显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和政权的脆弱。

李彦家族成员的官职和追赠,如‘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等,不仅显示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也反映了北魏时期官职体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这些官职的授予和追赠,是对他们功绩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家族地位的肯定。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文化成就,如李仲尚的《前汉功臣序赞》和《司空冲诔》,显示了当时文化人士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文学的热爱。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反映。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李彦家族兴衰的记载,不仅展示了北魏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成就和官职体系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全貌和历史的深刻内涵。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

首先,文中提到的京兆王愉、尔朱荣、庄帝等人,都是北魏末年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命运起伏,反映了北魏末年政局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特别是尔朱荣的崛起和覆灭,标志着北魏政权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坐兄事’,即因兄长的事而受到牵连。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家族连带责任的普遍性,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家族观念的重要性。

再次,文中记载了多位人物在不同地区的任职经历,如并州、定州、荆州等。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北魏的行政区划,也展现了当时地方治理的情况。特别是佐在荆州的表现,体现了优秀地方官员的治理才能。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多次军事行动,如攻打赭阳、防守荆州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北魏末年频繁的军事冲突,以及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局势。

最后,文中对神俊的描写尤为详细,不仅记载了他的仕途经历,还描述了他的性格特点和私人生活。这种细致的描写为我们了解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为我们研究北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魏末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状况。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李宝家族的历史,特别是李宝的子孙们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的成就。李宝家族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但后来回归正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李宝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基业,各自在政治和社会上都有所成就。

文中提到的韶和神俊是李宝的子孙中的佼佼者。韶为人清廉,行为有度,声誉和政绩都很美好。神俊才华出众,风度翩翩,深受民众的敬仰。然而,文中也提到李宝家族在仁义和吉凶方面的表现较为淡薄,情感和礼仪方面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服丧期间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这些行为引起了有见识的人的批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北魏时期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李宝家族的成功不仅在于他们的政治成就,还在于他们能够保持家族的基业不衰。然而,家族在仁义和礼仪方面的缺失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即人们在追求地位和权力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道德和情感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李宝家族历史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中对李宝家族成员的描述既有赞美,也有批评,体现了史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结构和家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李宝家族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