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四-原文
窦瑾,字道瑜,顿丘卫国人也。自云汉司空融之后。高祖成为顿丘太守,因家焉。瑾少以文学知名。自中书博士,为中书侍郎,赐爵繁阳子,加宁远将军。参与军国之谋,屡有军功。迁秘书监,进爵卫国侯,加冠军将军,转西部尚书。初定三秦,人犹去就,拜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宁西将军、长安镇将、毗陵公。在镇八年,甚著威惠。征为殿中、都官尚书,仍散骑常侍。世祖亲待之,赏赐甚厚。从征盖吴,先驱慰谕,因平巴西氐、羌酋领,降下数千家,不下者诛之。又降蛮酋仇天尔等三千家于五将山。盖吴平,瑾留镇长安。还京,复为殿中、都官,典左右执法。世祖叹曰:“古者右贤左戚,国之良翰,毗陵公之谓矣。”恭宗薨于东宫,瑾兼司徒,奉诏册谥。出为镇南将军、冀州刺史。清约冲素,忧勤王事,著称当时。还为内都大官。兴光初,瑾女婿郁林公司马弥陀以选尚临泾公主,瑾教弥陀辞托,有诽谤咒诅之言,与弥陀同诛。瑾有四子,秉、持、依并为中书学生,与父同时伏法。唯少子遵,逃匿得免。
遵善楷篆,北京诸碑及台殿楼观、宫六题署,多遵书也。官至尚书郎、濮阳太守,多所受纳。其子僧演,奸通民妇,为民贾邈所告,免官。后以善书,拜库部令,卒官。
许彦,字道谟,小字嘉屯,高阳新城人也。祖茂,慕容氏高阳太守。彦少孤贫,好读书,后从沙门法叡受《易》。世祖初,被征,以卜筮频验,遂在左右,参与谋议。拜散骑常侍,赐爵博陵侯。彦质厚慎密,与人言不及内事。世祖以此益亲待之。进爵武昌公,拜安东将军、相州刺史。在州受纳,多违法度,诏书切让之。然以彦腹心近臣,弗之罪也。真君二年,卒。谥曰宣公。
子宗之,初入为中散,领内秘书。世祖临江,赐爵高乡侯。高宗践阼,迁殿中尚书,出为镇东将军、定州刺史,颍川公。受敕讨丁零,丁零既平,宗之因循郡县,求取不节。深泽人马超毁谤宗之,宗之怒,遂殴杀超。惧超家人告状,上超谤讪朝政。高宗闻之,曰:“此必妄也。朕为天下主,何恶于超,而超有此言。必是宗之慎罪诬超。”按验果然。事下有司,司空伊馛等以宗之腹心近臣,出居方伯,不能宣扬本朝,尽心绥导,而侵损齐民,枉杀良善,妄列无辜,上尘朝廷,诬诈不道,理全极刑。太安二年冬,遂斩于都南。
宗之孙亮,字元规。正光中,荡寇将军,稍迁冀州骠骑长史、司徒谘议参军。年五十二,卒。
宗之长兄熙,字德融,袭爵武昌公。中书郎,早卒。
子安仁,袭。除中书郎。卒,赠安东将军、冀州刺史,谥曰简。
子元康,袭爵,后降为侯。拜冠军将军、长安镇副将。迁监河州诸军事、河州刺史,将军如故。入为廷尉少卿。除魏郡太守,固辞不拜。寻卒,赠征虏将军、营州刺史,谥曰肃。
子廓,字崇远,袭爵。除奉朝请,累迁顿丘、东太原二郡太守。卒,年二十八。子子躬袭。
子躬,武定末,中外府水曹参军。齐受禅,爵例降。
子躬弟子宪,太尉中兵参军。
元康弟护,州主簿。
子瑞,字征之,亦州主簿。卒。
瑞弟绚,字伯礼,颇有业尚。闺门雍睦,三世同居。吏部尚书李神俊常称其家风。自侍御史累迁尚书左民郎、司徒谘议参军,修起居注。后拜太中大夫。兴和初卒,年四十七。赠使持节、都督冀瀛二州诸军事、征东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绚弟逊,武定末,东阳平太守。
逊弟晔,字叔明,性开率。州治中、别驾、西高阳太守、太中大夫。兴和三年卒,年四十一。赠镇东将军、瀛州刺史。
晔弟惇,字季良。武定末,兼大司农卿。
熙弟龙,官至赵郡太守。
孙琰,字长琳,有干用。初除太学博士,累迁尚书南主客郎、瀛州中正。孝昌中卒,年四十七。赠平东将军、沧州刺史。永熙中,重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尚书右仆射、瀛州刺史。
琰弟玑,字仲衡,有识尚。广平王常侍、员外散骑侍郎、谏议大夫。迁通直散骑常侍、瀛州大中正、散骑常侍、荥阳太守、行南青州事。卒,年五十五。琰兄弟并通率,多与一胜流交游。
又有搏陵许赤虎,涉猎经史,善嘲谑。延兴中,著作佐郎,与慕容白曜南讨。后使江南,应对敏捷,虽言不典故,而南人颇称机辩滑稽焉。使还,为东郡太守,卒官。
子陀,定州长史。
李欣,字元盛,小名真奴,范阳人也。曾祖产,产子绩,二世知名于慕容氏。父崇,冯跋吏部尚书、石城太守。延和初,车驾至和龙,崇率十余郡归降。世祖甚礼之,呼曰“李公”,以崇为平西将军、北幽州刺史、固安侯。卒,年八十一,谥曰襄侯。
欣母贱,为诸兄所轻。崇曰:“此子之生,相者言贵,吾每观察,或未可知。”遂使入都,为中书学生。世祖幸中书学,见而异之,指谓从者曰:“此小兒终效用于朕之子孙矣。”因识眄之。世祖舅阳平王杜超有女,将许贵戚。世祖闻之,谓超曰:“李欣后必宦达,益人门户,可以女妻之,勿许他贵也。”遂劝成婚。南人李哲尝言欣必当贵达。杜超之死也,世祖亲哭三日。欣以超婿,得在丧位出入。帝目而指之,谓左右曰:“观此人举止,必能成大事。”
动,岂不有异于众?必为朕家干事之臣。”欣聪敏 机辩,强记明察。
初,李灵为高宗博士、谘议,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 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
给事高谠子祐、尚书段霸兒侄等以为浩 阿其亲戚,言于恭宗。
恭宗以浩为不平,闻之于世祖。
世祖意在于欣,曰:“云何 不取幽州刺史李崇老翁兒也?”
浩对曰:“前亦言欣合选,但以其先行在外,故不 取之。”
世祖曰:“可待欣还,箱子等罢之。”
欣为世祖所识如此。遂除中书助教 博士,稍见任用,入授高宗经。
高宗即位,欣以旧恩亲宠,迁仪曹尚书,领中秘书,赐爵扶风公,加安东将军, 赠其母孙氏为容城君。
高宗顾谓群臣曰:“朕始学之岁,情未能专,既总万机,温 飞靡暇,是故儒道实有阙焉。岂惟予咎,抑亦师传之不勤。所以爵赏仍隆者,盖不 遗旧也。”
欣免冠拜谢。出为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为政清简,明于折狱, 奸盗止息,百姓称之。
欣上疏求立学校曰:“臣闻至治之隆,非文德无以经纶王道;太平之美,非良 才无以光赞皇化。是以昔之明主,建庠序于京畿,立学官于郡邑,教国子弟,飞其 道艺。然后选其俊异,以为造士。今圣治钦明,道隆三五,九服之民,咸仰德化, 而所在州土,学校未立。臣虽不敏,诚愿备之,使后生闻雅颂之音,童幼睹经教之 本。臣昔蒙恩宠,长管中秘,时课修学有成立之人,髦俊之士,已蒙进用。臣今重 荷荣遇,显任方岳,思阐帝猷,光宣于外。自到以来,访诸文学,旧德已老,后生 未进。岁首所贡,虽依制遣,对问之日,惧不克堪。臣愚欲仰依先典,于州郡治所 各立学官。使士望之流、冠冕之胄,就而受业,庶必有成。其经艺通明者贡之王府。 则郁郁之文,于是不坠。”
书奏,显祖从之。
以欣治为诸州之最,加赐衣服。自是遂有骄矜自得之志。乃受纳民财及商胡珍 宝。兵民告言,尚书李敷与欣少长相好,每左右之。或有劝以奏闻,敷不许。
显祖 闻欣罪状,槛车征欣,拷劾抵罪。
时敷兄弟将见疏斥,有司讽欣以中旨嫌敷兄弟之 意,令欣告列敷等隐罪,可得自全。
欣深所不欲,且弗之知也。乃谓其女婿裴攸曰: “吾宗与李敷族世虽远,情如一家。在事既有此劝,竟如何也?昨来每欲为此取死, 引簪自刺,以带自绞,而不能致绝。且亦不知其事。”
攸曰:“何为为他死也?敷 兄弟事衅可知。有冯阐者,先为敷所败,其家切恨之,但呼阐弟问之,足知委曲。”
欣从其言。又赵郡范扌剽具条列敷兄弟事状,有司以闻。敷坐得罪。
诏列欣贪冒, 罪应死。以纠李敷兄弟,故得降免,百鞭髡刑,配为厮役。
欣之废也,平寿侯张谠见欣,与语奇之,谓人曰:“此佳士也,终不久屈。”
未几而复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用范扌剽、陈端等计,令千里之外,户别转运, 诣仓输之。所在委滞,停延岁月,百姓竞以贷赂各求在前,于是远近大为困弊。
道路群议曰:“畜聚敛之臣,未若盗臣。”
欣弟左将军璞谓欣曰:“范扌剽善能降人 以色,假人以辞,未闻德义之言,但有势利之说。听其言也甘,察其行也贼,所谓 谄谀、谗慝、贪冒、奸佞,不早绝之,后悔无及。”
欣不从,弥信之,腹心之事, 皆以告。
欣既宠于显祖,参决军国大议,兼典选举,权倾内外,百僚莫不曲节以事之。
扌剽以无功,起家拜卢奴令。
延兴末,诏曰:“尚书李欣著勋先朝,弼谐皇极,谠 言嘉谋,旬日屡进,实国家之桢干,当今之老成也。是以擢授南部,综理烦务。自 在厥位,夙夜惟夤,乃心匪懈,克己复礼,退食自公,利上之事,知无不为,赏罚 所加,不避疏戚。虽孝子之思慈母,鹰鹯之逐鸟雀,何以方之?若郑之子产,鲁之 季文亦未加也。然恶直丑正,盗憎主人。自往年以来,群奸不息,劫欣宗人李英等 四家,焚烧舍宅,伤害良善。此而可忍,孰不可恕!有司可明加购募,必令擒殄。”
六月,显祖崩。欣迁司空,进爵范阳公。
七月,以欣为侍中、镇南大将军、开 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范扌剽知文明太后忿欣也,又知内外疾之。
太和元年二月, 希旨告欣外叛。
文明太后征欣至京师,言其叛状,欣曰无之。
引扌剽证欣,欣言: “尔妄云知我,吾又何言!虽然,尔不顾余之厚德而忍为此,不仁甚矣。”
扌剽曰: “公德于扌剽,何若李敷之德于公?公昔忍于敷,扌剽今敢不忍于公乎?”
欣慨然 曰:“吾不用璞言,自贻伊戚,万悔于心,何嗟及矣!”
遂见诛。欣有三子。
长子邃,起家拜侍御中散、东宫门大夫。迁散骑常侍,加平东将军。先欣卒。
子晴,字诲明。逃窜,遇赦免。
晴子衡,字伯琳。武定中,中坚将军、齐献武王丞相府水曹参军。
邃弟令和、令度,与欣同时死。
欣长兄恭,字元顺。成周太守。卒,赠幽州刺史、容成侯,谥曰简侯。
恭弟瓘,字元衡。营丘太守,袭父爵固安侯,平西将军。卒,赠兗州刺史,谥 曰康侯。
子长生,袭。长生卒,子元宗袭。广平郡丞,陈郡太守。
璞字季真,性惇厚,多识人物。历中书博士、侍郎、渔阳王尉眷傅、左将军、 长安副将,赐爵宜阳侯,太常卿。承明元年,年五十一,先欣卒。赠安西
将军、雍 州刺史,谥曰穆。
子晖,中书议郎。
晖弟固,太学博士、高密太守。
固弟钦,州主簿。
钦子奭,字元炽。武定末,镇西将军、南营州别驾。
奭弟盛,字仲炎。安东将军、开府谘议参军。
盛弟叔樊,平西将军、太中大夫。
钦弟蕴,字宗令,有器干。中书学生、秘书中散、侍御中散。出为燕郡、范阳 二郡太守。入为员外散骑常侍、尚书右丞、中坚将军,迁左丞。延昌三年卒,赠平 远将军、南青州刺史,谥曰敬。
初,崇之归魏也,与州里北平田彪俱降,而彪子孙遂微劣焉。
史臣曰:魏氏之有天下,百余年中,任刑为治,蹉跌之间,便至夷灭。窦瑾、 李欣器识既美,时曰良干。瑾以片言疑似,欣以夙故猜嫌,而婴合门之戮,悲夫! 宗之不全,自贻伊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四-译文
窦瑾,字道瑜,是顿丘卫国的人。自称是汉朝司空窦融的后代。他的高祖窦成是顿丘太守,因此家族定居在那里。窦瑾年轻时以文学才能闻名。从中书博士做起,升任中书侍郎,被封为繁阳子,加封宁远将军。他参与国家军事和政务的谋划,屡次立下军功。后来升任秘书监,进封卫国侯,加封冠军将军,转任西部尚书。在平定三秦地区时,人们还在犹豫不决,他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宁西将军、长安镇将、毗陵公。在镇守长安的八年里,他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和恩惠。后来被征召为殿中、都官尚书,仍兼任散骑常侍。世祖对他非常亲近,赏赐丰厚。他随从征讨盖吴,率先前往安抚劝降,因此平定了巴西的氐族和羌族酋长,降服了数千户,不投降的则被诛杀。他又在五将山降服了蛮族酋长仇天尔等三千户。盖吴被平定后,窦瑾留在长安镇守。回到京城后,再次担任殿中、都官尚书,掌管左右执法。世祖感叹道:“古时候有贤能的右戚,是国家的栋梁,说的就是毗陵公啊。”恭宗在东宫去世后,窦瑾兼任司徒,奉命册封谥号。后来出任镇南将军、冀州刺史。他清廉简约,忧心国事,在当时享有盛誉。回到京城后,担任内都大官。兴光初年,窦瑾的女婿郁林公司马弥陀被选为临泾公主的驸马,窦瑾教唆弥陀推辞,并说了诽谤和诅咒的话,结果与弥陀一同被诛杀。窦瑾有四个儿子,窦秉、窦持、窦依都是中书学生,与父亲同时被处死。只有小儿子窦遵逃匿得以幸免。
窦遵擅长楷书和篆书,北京的各种碑文以及台殿楼观、宫六的题署,大多是窦遵所写。他官至尚书郎、濮阳太守,但收受了很多贿赂。他的儿子窦僧演与民妇通奸,被百姓贾邈告发,因此被免官。后来因为擅长书法,被任命为库部令,最终在任上去世。
许彦,字道谟,小字嘉屯,是高阳新城的人。他的祖父许茂是慕容氏的高阳太守。许彦年少时孤贫,喜欢读书,后来跟随沙门法叡学习《易经》。世祖初年,他被征召,因为卜筮屡次应验,于是留在皇帝身边,参与谋划。被封为散骑常侍,赐爵博陵侯。许彦为人质朴厚道,谨慎周密,与人交谈从不涉及朝廷内部事务。世祖因此更加亲近他。后来进封武昌公,担任安东将军、相州刺史。在任上收受贿赂,多次违反法度,皇帝下诏严厉责备他。但因为许彦是皇帝的亲信近臣,没有治他的罪。真君二年,许彦去世。谥号为宣公。
许彦的儿子许宗之,最初担任中散,兼任内秘书。世祖南征时,赐爵高乡侯。高宗即位后,升任殿中尚书,出任镇东将军、定州刺史,封颍川公。奉命讨伐丁零,丁零被平定后,许宗之在郡县中肆意索取,毫无节制。深泽人马超诽谤许宗之,许宗之愤怒之下将马超殴打致死。他害怕马超的家人告状,便诬告马超诽谤朝政。高宗听说后,说:“这一定是假的。朕是天下之主,怎么会对马超有恶意,而马超会有这样的言论。一定是许宗之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诬告马超。”经过调查,果然如此。事情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司空伊馛等人认为许宗之作为皇帝的亲信近臣,出任地方长官,不能宣扬朝廷的恩德,尽心安抚百姓,反而侵害百姓,枉杀良善,诬告无辜,玷污朝廷,罪大恶极,理应处以极刑。太安二年冬天,许宗之在都城南被斩首。
许宗之的孙子许亮,字元规。正光年间,担任荡寇将军,后来升任冀州骠骑长史、司徒谘议参军。五十二岁时去世。
许宗之的长兄许熙,字德融,继承了武昌公的爵位。担任中书郎,早逝。
许熙的儿子许安仁,继承了爵位。担任中书郎。去世后,追赠安东将军、冀州刺史,谥号为简。
许安仁的儿子许元康,继承了爵位,后来降为侯。担任冠军将军、长安镇副将。升任监河州诸军事、河州刺史,将军职位不变。后来入朝担任廷尉少卿。被任命为魏郡太守,坚决推辞不就任。不久去世,追赠征虏将军、营州刺史,谥号为肃。
许元康的儿子许廓,字崇远,继承了爵位。担任奉朝请,后来升任顿丘、东太原二郡太守。二十八岁时去世。他的儿子许子躬继承了爵位。
许子躬,武定末年,担任中外府水曹参军。北齐建立后,爵位按规定降低。
许子躬的弟弟许宪,担任太尉中兵参军。
许元康的弟弟许护,担任州主簿。
许护的儿子许瑞,字征之,也担任州主簿。去世。
许瑞的弟弟许绚,字伯礼,很有才学。家庭和睦,三代同堂。吏部尚书李神俊经常称赞他们的家风。从侍御史升任尚书左民郎、司徒谘议参军,负责修撰起居注。后来担任太中大夫。兴和初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追赠使持节、都督冀瀛二州诸军事、征东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许绚的弟弟许逊,武定末年,担任东阳平太守。
许逊的弟弟许晔,字叔明,性格开朗。担任州治中、别驾、西高阳太守、太中大夫。兴和三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追赠镇东将军、瀛州刺史。
许晔的弟弟许惇,字季良。武定末年,兼任大司农卿。
许熙的弟弟许龙,官至赵郡太守。
许龙的孙子许琰,字长琳,有才干。最初担任太学博士,后来升任尚书南主客郎、瀛州中正。孝昌年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追赠平东将军、沧州刺史。永熙年间,再次追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尚书右仆射、瀛州刺史。
许琰的弟弟许玑,字仲衡,有见识。担任广平王常侍、员外散骑侍郎、谏议大夫。后来升任通直散骑常侍、瀛州大中正、散骑常侍、荥阳太守、代理南青州事务。去世时五十五岁。许琰兄弟都性格开朗,经常与一些名流交往。
还有搏陵的许赤虎,涉猎经史,善于嘲谑。延兴年间,担任著作佐郎,随慕容白曜南征。后来出使江南,应对敏捷,虽然言辞不引经据典,但南方人称赞他机智幽默。出使回来后,担任东郡太守,在任上去世。
许赤虎的儿子许陀,担任定州长史。
李欣,字元盛,小名真奴,是范阳人。他的曾祖父李产,李产的儿子李绩,两代都在慕容氏手下有名。李欣的父亲李崇,是冯跋的吏部尚书、石城太守。延和初年,皇帝的车驾到达和龙,李崇率领十余郡归降。世祖对他非常礼遇,称他为“李公”,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北幽州刺史、固安侯。去世时八十一岁,谥号为襄侯。
李欣的母亲出身低微,被他的兄弟们轻视。李崇说:“这个孩子出生时,相士说他将来会显贵,我经常观察他,或许真的如此。”于是让他进京,成为中书学生。世祖到中书学视察,见到李欣后感到惊奇,指着他对随从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为朕的子孙效力。”因此对他特别关注。世祖的舅舅阳平王杜超有个女儿,打算许配给贵族。世祖听说后,对杜超说:“李欣将来一定会显贵,能够光耀门楣,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不要许配给其他贵族。”于是促成了这桩婚事。南方人李哲曾经预言李欣一定会显贵。杜超去世时,世祖亲自哭丧三天。李欣因为是杜超的女婿,得以在丧礼上出入。皇帝看着他,对左右说:“看这个人的举止,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行动,难道不是与众不同的吗?必定是朕家中的得力臣子。”李欣聪明机敏,善于辩论,记忆力强,洞察力敏锐。
起初,李灵担任高宗的博士和谘议,皇帝下诏让崔浩选拔中书学生中才能出众的人担任助教。崔浩推荐了他的弟子箱子、卢度世和李敷三人。
给事高谠的儿子高祐、尚书段霸的侄子等人认为崔浩偏袒自己的亲戚,向恭宗进言。
恭宗认为崔浩不公平,将此事报告给世祖。
世祖心中倾向于李欣,说:“为什么不选幽州刺史李崇的儿子呢?”
崔浩回答说:“之前也提到李欣符合选拔条件,但因为他在外地任职,所以没有选他。”
世祖说:“可以等李欣回来,箱子等人就免职。”
李欣因此得到世祖的赏识,被任命为中书助教博士,逐渐得到重用,进入宫中教授高宗经书。
高宗即位后,李欣因旧日的恩宠,升任仪曹尚书,兼任中秘书,被封为扶风公,加封安东将军,追赠其母孙氏为容城君。
高宗对群臣说:“朕刚开始学习时,心志未能专注,后来总揽万机,忙于政务,因此儒道有所欠缺。这不仅是朕的过错,也是师传不够勤勉的结果。之所以仍然给予丰厚的爵赏,是为了不忘记旧日的恩情。”
李欣摘下帽子拜谢。后来出任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他为政清廉简约,善于断案,奸盗之事得以平息,百姓称赞他。
李欣上疏请求设立学校,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盛世,没有文德就无法治理王道;太平盛世的美景,没有良才就无法光耀皇化。因此,古代的明主在京城建立学校,在郡县设立学官,教导国家的子弟,传授道艺。然后选拔其中的优秀人才,作为国家的栋梁。如今圣治清明,道德昌盛,九州的百姓都仰慕德化,但各地的州郡尚未设立学校。臣虽不才,但真诚希望设立学校,使后生能听到雅颂之音,童幼能学习经教之本。臣昔日蒙受恩宠,长期掌管中秘,当时培养了一些有成就的人才,这些才俊之士已经得到任用。臣如今再次蒙受荣宠,显任地方,希望宣扬帝王的德政,光耀于外。自到任以来,访求文学之士,旧德已老,后生未进。每年选拔的人才,虽然按制度派遣,但在对问之日,恐怕难以胜任。臣愚昧,希望依照先典,在各州郡治所设立学官。使士族子弟、冠冕之胄,能够入学受业,庶几必有成就。那些精通经艺的人可以推荐到王府。这样,文教兴盛,不会衰落。”
奏疏呈上后,显祖采纳了他的建议。
因为李欣的治理被认为是各州中最好的,显祖赐给他衣服。从此,李欣逐渐有了骄傲自满的心态,开始接受百姓的财物和商胡的珍宝。
士兵和百姓告发此事,尚书李敷与李欣从小关系很好,常常为他辩护。有人劝李敷将此事上报,李敷不同意。
显祖得知李欣的罪状后,用囚车将李欣押回京城,拷问定罪。
当时李敷兄弟即将被疏远排斥,有关部门暗示李欣,皇帝对李敷兄弟有嫌隙,让李欣揭发李敷等人的隐罪,以求自保。
李欣内心不愿意,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对女婿裴攸说:“我们家族与李敷家族虽然世系较远,但情同一家。现在有人劝我这样做,我该怎么办?最近我常常想为此事而死,用簪子刺自己,用带子绞自己,但都没有成功。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件事的真相。”
裴攸说:“为什么要为他而死呢?李敷兄弟的事情已经很明显了。有个叫冯阐的人,之前被李敷打败,他的家人非常恨他,只要叫冯阐的弟弟来问,就能知道详情。”
李欣听从了他的建议。赵郡的范扌剽也详细列举了李敷兄弟的罪状,有关部门将这些情况上报。李敷因此获罪。
皇帝下诏列举李欣的贪腐罪行,罪应处死。但因为李欣揭发了李敷兄弟,所以得以免死,改为鞭刑和剃发,发配为奴役。
李欣被废黜后,平寿侯张谠见到他,与他交谈后感到惊奇,对人说:“这是个优秀的人才,不会长久屈居下位。”
不久,李欣再次被任命为太仓尚书,掌管南部事务。他采用范扌剽、陈端等人的计策,让千里之外的百姓按户转运粮食,送到仓库。结果导致各地物资积压,拖延时间,百姓争相贿赂以求优先,导致远近百姓大为困苦。
路上的人们议论说:“聚敛之臣,还不如盗贼。”
李欣的弟弟左将军李璞对李欣说:“范扌剽善于用美色和言辞迷惑人,从未听过他说德义之言,只有势利之说。听他的话很甜,看他的行为却很恶毒,这就是所谓的谄媚、谗言、贪婪、奸佞。如果不早点断绝与他的关系,后悔就来不及了。”
李欣不听,反而更加信任范扌剽,连自己的心事都告诉他。
李欣受到显祖的宠信,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兼任选举官员的职责,权势倾覆内外,百官无不屈节侍奉他。
范扌剽因为没有功劳,被任命为卢奴令。
延兴末年,皇帝下诏说:“尚书李欣在先朝立下功勋,辅佐皇极,直言进谏,常常提出良策,确实是国家的栋梁,当今的老成之臣。因此提拔他掌管南部,处理繁重的事务。自从他上任以来,日夜勤勉,心无懈怠,克己复礼,退食自公,凡是利国之事,无不尽力而为,赏罚分明,不避亲疏。即使是孝子思念慈母,鹰鹯追逐鸟雀,也无法与之相比。即使是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季文子也比不上他。然而,恶人憎恨正直的人,盗贼憎恨主人。自从去年以来,群奸不息,劫掠李欣的族人李英等四家,焚烧房屋,伤害良善。这种事情如果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有关部门应公开悬赏,务必擒拿这些恶人。”
六月,显祖驾崩。李欣升任司空,进爵为范阳公。
七月,李欣被任命为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范扌剽知道文明太后对李欣不满,也知道朝廷内外都对他有意见。
太和元年二月,范扌剽迎合太后的旨意,告发李欣有外叛的意图。
文明太后召李欣到京城,指责他叛乱的罪行,李欣否认。
范扌剽作证指控李欣,李欣说:“你胡说八道,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虽然如此,你不顾我对你的厚德,忍心这样做,真是太不仁了。”
范扌剽说:“您对我的恩德,怎么能比得上李敷对您的恩德?您当年忍心对李敷下手,我今天为什么不能对您下手呢?”
李欣感慨地说:“我没有听从李璞的劝告,自取其祸,心中万分后悔,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李欣被处死。李欣有三个儿子。
长子李邃,起初担任侍御中散、东宫门大夫。后来升任散骑常侍,加封平东将军。他比李欣早逝。
李邃的儿子李晴,字诲明。他逃窜在外,后来遇到赦免。
李晴的儿子李衡,字伯琳。武定年间,担任中坚将军、齐献武王丞相府水曹参军。
李邃的弟弟李令和、李令度,与李欣同时被杀。
李欣的长兄李恭,字元顺。曾任成周太守。去世后,追赠为幽州刺史、容成侯,谥号为简侯。
李恭的弟弟李瓘,字元衡。曾任营丘太守,继承父亲的爵位为固安侯,担任平西将军。去世后,追赠为兗州刺史,谥号为康侯。
李瓘的儿子李长生继承爵位。李长生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元宗继承爵位。李元宗曾任广平郡丞、陈郡太守。
李璞字季真,性格敦厚,善于识人。历任中书博士、侍郎、渔阳王尉眷的傅、左将军、长安副将,被封为宜阳侯,担任太常卿。承明元年,五十一岁,比李欣早逝。追赠为安西
将军、雍州刺史,谥号为穆。
他的儿子晖,担任中书议郎。
晖的弟弟固,担任太学博士、高密太守。
固的弟弟钦,担任州主簿。
钦的儿子奭,字元炽。武定末年,担任镇西将军、南营州别驾。
奭的弟弟盛,字仲炎。担任安东将军、开府谘议参军。
盛的弟弟叔樊,担任平西将军、太中大夫。
钦的弟弟蕴,字宗令,有才干。曾任中书学生、秘书中散、侍御中散。外任燕郡、范阳二郡太守。内任员外散骑常侍、尚书右丞、中坚将军,后升任左丞。延昌三年去世,追赠平远将军、南青州刺史,谥号为敬。
当初,崇归附魏国时,与同乡北平的田彪一起投降,但田彪的子孙后来却逐渐衰败。
史臣评论说:魏氏拥有天下,一百多年间,以刑罚治国,稍有失误,便导致灭亡。窦瑾、李欣的才能和见识都很优秀,当时被称为良才。窦瑾因一句话被怀疑,李欣因旧事被猜忌,最终遭受全家被杀的命运,真是可悲啊!宗族的不完整,是自己招来的祸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四-注解
窦瑾:北魏时期的官员,因政治斗争被杀害。
许彦:许彦,字道谟,高阳新城人,北魏时期的官员。他以卜筮闻名,被世祖征召,参与谋议,被封为博陵侯、武昌公等爵位。许彦性格谨慎,不轻易谈论内部事务,因此深得世祖的信任。
李欣:北魏时期的官员,因政治斗争被杀害。
高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庙号,其在位期间推行汉化政策,对北魏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崔浩:北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中书令,对北魏的政治、军事有重要贡献。
中书学生:中书省的学生,负责学习文书起草和朝政事务。
助教:古代学官名,负责辅助教学,指导学生。
仪曹尚书:北魏时期的官职,主要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中秘书: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管理宫廷文书、诏令等。
扶风公:北魏时期的爵位,扶风为地名,公为爵位等级。
安东将军:古代将军称号,负责镇守东部边疆。
容城君:北魏时期的封号,容城为地名,君为封号等级。
相州刺史:北魏时期的官职,相州为地名,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显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庙号,其在位期间继续推行汉化政策。
太仓尚书: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粮仓。
司空:北魏时期的官职,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土木工程、水利等事务。
范阳公:北魏时期的爵位,范阳为地名,公为爵位等级。
侍中:北魏时期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参与决策。
镇南大将军:北魏时期的武官职衔,负责南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开府仪同三司:北魏时期的官职,享有与三公同等的礼仪待遇。
徐州刺史:北魏时期的官职,徐州为地名,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文明太后:北魏孝文帝的母亲,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有重要影响。
太和: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太和年间是北魏汉化政策的高峰期。
将军:古代军事统帅的称号,负责指挥军队,保卫国家。
雍州刺史:雍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陕西、甘肃一带。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州内的行政、军事等事务。
谥曰穆: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君主、贵族、官员等给予的称号,以表彰其生平事迹。’穆’字常用来表示温和、恭敬、庄重等美德。
中书议郎:古代官名,属于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朝政讨论等。
太学博士: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博士是太学中的教授,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高密太守:高密,古代郡名,位于今山东省。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州主簿:州级行政机构中的文书官员,负责记录和管理文书。
镇西将军:古代将军称号,负责镇守西部边疆。
南营州别驾:南营州,古代州名,别驾是州级行政机构中的副职官员。
开府谘议参军:开府是古代高级官员的府邸,谘议参军是府中的参谋官员,负责提供建议和参与决策。
平西将军:古代将军称号,负责镇守西部边疆。
太中大夫:古代官名,属于文官系统,负责谏议、监察等事务。
秘书中散:秘书省的中级官员,负责文书管理和起草。
侍御中散:侍御省的中级官员,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是古代官制中的额外官员,散骑常侍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谏议和随从皇帝。
尚书右丞:尚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中坚将军:古代将军称号,负责指挥精锐部队。
左丞:尚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平远将军:古代将军称号,负责镇守边疆。
南青州刺史:南青州,古代州名,位于今山东省。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谥曰敬:谥号,表示对已故者的尊敬和缅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四-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三位重要官员窦瑾、许彦和李欣的生平事迹。通过对他们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
窦瑾的记载突出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就。他不仅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还在政治上有重要贡献,如参与军国谋议、担任重要官职等。窦瑾的家族背景也值得一提,他自称是汉司空窦融的后代,这反映了当时士族对家族渊源的重视。窦瑾的结局较为悲惨,因女婿的牵连而被诛杀,这也反映了北魏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许彦的记载则更多地展现了他的个人品质和才能。他以卜筮闻名,被世祖征召,参与谋议,这反映了当时卜筮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性。许彦性格谨慎,不轻易谈论内部事务,这种谨慎的态度使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保全自己。许彦的结局较为平和,他在任上逝世,谥号为宣公,这表明他在世祖心中的地位较高。
李欣的记载则更多地展现了他的个人奋斗和机遇。他出身低微,但因才华被世祖赏识,成为中书学生。李欣的婚姻也是他仕途顺利的重要因素,世祖亲自为他安排婚姻,这反映了当时政治婚姻的重要性。李欣的结局较为圆满,他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成为北魏的重要官员。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窦瑾、许彦和李欣三位官员的生平记载,展现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窦瑾的军事和政治成就、许彦的卜筮才能和谨慎性格、李欣的个人奋斗和机遇,都是这段文本的重要内容。这些记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北魏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李欣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李欣作为北魏时期的重要官员,其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也折射出北魏政治生态的复杂性。
首先,李欣的仕途经历反映了北魏时期官员选拔和任用的特点。他最初因聪敏机辩、强记明察而被崔浩选中为中书助教博士,随后因世祖的赏识而逐渐升迁,最终成为仪曹尚书、中秘书等重要职位。这一过程显示了北魏时期官员选拔注重才能和学识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皇权在官员任用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李欣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体现了北魏时期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他上疏请求在各州郡设立学校,强调文德和良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这一建议得到了显祖的采纳,反映了北魏统治者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巩固统治的意图。
然而,李欣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显祖时期因贪腐问题被弹劾,最终被贬为厮役。这一事件揭示了北魏时期官员贪腐问题的普遍性,以及皇权对官员的严格监督和惩罚机制。李欣的经历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官员之间的相互倾轧和权力斗争屡见不鲜。
最后,李欣的家族背景和后代命运也值得关注。他的长子李邃、次子李晴等人虽然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和爵位,但最终也因政治斗争而遭遇不幸。这一现象反映了北魏时期家族政治的特点,官员的家族背景对其仕途和命运有着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李欣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北魏时期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历史面貌。李欣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起伏,更是北魏政治生态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点。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一个家族的官职传承和部分成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和家族在政治中的地位。
首先,文中提到的官职如’将军’、’刺史’、’中书议郎’等,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官僚体系。这些官职不仅体现了个人在政治中的地位,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对军事、行政、教育等方面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的谥号如’穆’、’敬’等,体现了古代对已故者的评价和缅怀。谥号的选择往往基于个人的品德和功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再次,文中提到的窦瑾和李欣的遭遇,揭示了北魏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两人因政治原因被杀害,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最后,文中提到的家族成员的官职传承,展示了家族在政治中的延续性和影响力。这种家族政治的延续性,不仅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一个家族的官职传承和部分成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结构、社会价值观和家族在政治中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