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七-原文
李灵,字虎符,赵郡人,高平公顺从父兄也。
父勰,字小同,恬静好学,有声 赵魏。
太祖平中原,闻勰已亡,哀惜之,赠宣威将军、兰陵太守。
神中,世祖征 天下才俊,灵至,拜中书博士,转侍郎。
从驾临江,除淮阳太守。
灵以学优温谨, 选授高宗经。
后加建威将军、中散、内博士,赐爵高邑子。
高宗践祚,除平南将军、 洛州刺史而卒,时年六十三。
帝追悼之,赠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定州刺史、钜鹿 公,谥曰简。
子恢,袭子爵。
高宗以恢师傅之子,拜员外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长安镇副将, 进爵为侯,假钜鹿公。
皇兴元年,镇军大将军、东平王道符谋反,杀恢及雍州刺史 鱼玄明、雍州别驾李允等。
恢时年四十八。
显祖愍之,追赠恢散骑常侍、镇西将军、 定州刺史、钜鹿公,谥曰贞。
恢长子悦祖,袭爵高邑侯,例降为伯。
卒。
子瑾,字伯琼。
太和中,拜奉朝请,后袭爵。
转司徒、广阳王嘉集曹参军,太 尉、高阳王雍长流参军,太尉、清河王怿记室参军。
后除中坚将军、步兵校尉。
葛 荣反于河北,所在残害,诏瑾持节兼吏部郎中、东北道吊慰大使。
至冀州,值葛荣 围逼,敕授瑾防城都督。
时瑾以二子自随,次子战死,瑾恐动人情,忍哀辍哭。
城 陷没贼,既而走免。
永安初,拜左将军、太中大夫、殷州大中正,累迁卫将军、右 光禄大夫、太尉谘议参军。
天平初,除车骑将军、大司农卿,中正如故。
瑾淳谨好 学,老而不倦。
元象元年秋卒,年六十五。
赠使持节、都督定瀛殷三州诸军事、骠 骑大将军、司徒公、定州刺史。
子景威,袭。
武定末,西汝阴太守。
齐受禅,爵例降。
悦祖弟显甫,本州别驾,迁步兵校尉。
从驾南讨,以功赐爵平棘子,行并州事。
寻除河北太守。
卒,赠显武将军、安州刺史,谥曰威。
子元忠,武定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阳县开国伯。
子搔,武定末,河内太守。
显甫次弟华,字宁夏。
初为羽林中郎、武骑侍郎、步兵校尉,转直閤将军、武 卫将军。
华膂力过人,颇有将略,每从征伐,频著军功。
赐爵栾城子,定州骠骑长 史、辅国将军、中山太守。
卒,赠前将军、幽州刺史。
有八子。
长子构,袭爵,至通直散骑常侍。
卒,赠殷州刺史。
次敬义,司徒长流参军、兼光禄少卿、平北将军、光禄大夫。
卒,赠本将军、 殷州刺史。
次叔向,为徐州铠曹参军,带郭浦戍主。
值刺史元法僧叛,逼入萧衍。
次幼绪,早亡。
次季脩,博陵、常山二郡太守。
次世干,次稚明,兄弟并不修名行,险暴无礼,为时所贱。
华弟凭,字青龙。
秘书主文中散,累迁冀州征东长史、太子中舍人。
阿附赵脩, 超迁司空长史、给事黄门侍郎、武卫将军、定州大中正。
坐脩党免官。
后除赵郡太 守。
卒。
子道嘉,字同吉。
豫州外兵参军、汝阳太守。
同吉弟文衡,开府行参军。
恢弟综,行河间郡,早卒。
综子遵,字良轨,有业尚。
初拜奉朝请、尚书度支郎。
迁洛,为营构将。
高祖 南伐,为行台郎。
车驾还,拜太子步兵校尉。
世宗初,转步兵校尉,兼散骑侍郎副 卢昶东北道使。
拜司空谘议,加中垒将军。
京兆王愉以征东将军为冀州刺史,遵为 愉府司马。
愉反,召集州府以告之,遵不从,为愉所害。
时年四十四。
事平,诏赐 帛二百匹,赠征虏将军、幽州刺史,谥曰简,拜子浑给事中。
浑,字季初。
武定末,大司农卿。
浑弟绘,字敬文。
齐王丞相府司马。
绘弟系,字乾经。
少聪惠,有才学,与舅子河间邢昕少相伦辈,晚不逮之。
初 为征东法曹参军,后除奉车都尉,加宁远将军。
寻拜大司马广陵王录事参军。
府解, 还乡里。
征拜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齐献武王从子永乐为济州刺史,闻而请与相见, 待以宾交之礼。
及永乐薨,系送葬还都。
萧衍遣使朝贡,侍中李神俊举系为尚书南 主客郎。
系前后接对凡十八人,颇为称职。
齐文襄王摄选,以系为司徒谘议参军, 因谓之曰:“自郎署至此,所谓不次,以卿人才,故有此举耳。”
寻加征虏将军。
武定五年,兼散骑常侍,使萧衍,与其二兄前后将命,时人称之。
太尉高岳出讨, 以系为大都督司马。
师还,拜太子家令。
七年八月卒,时年四十六,时人伤惜之。
齐初,赠平东将军、北徐州刺史,谥曰文。
灵弟均,赵郡太守。
均子璨,字世显。
身长八尺五寸,衣貌魁伟。
受学于梁祚。
兴安中,为秘书中 散、本州别驾,转赵郡、常山二郡太守。
迁中书郎,雅为高允所知。
天安初,刘彧 徐州刺史薛安都举彭城降,诏镇南大将军、博陵公尉元,镇东将军、城阳公孔伯恭 等率众迎之。
显祖复以璨参二府军事。
军达九里山,安都率文武出迎,元不加礼接。
安都还城,使遂不至。
时刘彧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先屯下磕,元令璨与中书郎高 闾入彭城说安都,安都即与俱载赴军。
元等入城,收管龠。
其夜,永攻南门不克, 退还。
时永辎重在武原,璨劝元乘永之失据,攻永米船,大破之,斩首数千级。
时 大雪寒,永军冻死者万计,于是遂定淮北。
加璨宁朔将军,与张谠对为兗州刺史, 绥安初附。
以参定徐州之功,赐爵始丰侯,加建武将军。
延兴元年,年四十,卒
谥曰懿。
子元茂,太和八年袭爵。加建武将军。以宽雅著称。囗又例降。拜司徒司马, 寻除振威将军、南征别将、彭城镇副将,民吏安之。赏帛百匹、谷二百斛。太和二 十年,年四十四,卒,赠显武将军、徐州刺史,谥曰顺。
子秀之,字凤起。初除京兆王参军,转员外散骑侍郎。袭爵,拜尚书都官郎。
秀之弟子云,字凤升。司空参军,转外兵参军、本州治中。
子云弟子羽,字凤降。征南法曹参军。
子羽弟子岳,字凤歭。员外郎、大司马祭酒。秀之等早孤,事母孝谨,兄弟并 容貌魁伟,风度审正,而皆早卒。
凤升子道宗,武定末,直閤将军。
道宗弟道林,司徒中兵参军。
元茂弟宣茂,太和初,拜中书博士。稍迁司空谘议,转司马,监营构事。出除 宁朔将军,试守正平郡,不拜。兼定州大中正。坐受乡人财货,为御史所劾,除名 为民。从驾征新野,又从讨樊邓。持节、兼散骑常侍、东南二道使。景明中,除平 阳太守,以罪左迁步兵校尉。正始初,除太中大夫,迁光禄大夫。宣茂议明堂之制, 以五室为长,与游肇往复,肇善之。迁平东将军、幽州刺史。延昌二年卒,年五十 九。遗言薄葬。赠本将军、齐州刺史,谥曰惠。
子藉之,字脩远。性谨正,粗涉书史。历员外郎、给事中、司徒谘议参军、前 将军、太中大夫。著《忠诰》一篇,文多不载。永熙初卒,年五十四。赠中军将军、 定州刺史。
子彻,字伯伦。武定末,司空主簿。
藉之弟志,字敬远,有气尚。州主簿。
子长瑜,郡功曹。
敬远弟幼远,性粗暴,每为劫盗,刺史录杀之。
宣茂弟叔胤,举秀才,著作佐郎。历广陵王谘议、南赵郡太守。在位九载,有 政绩。景明三年卒,年三十六。谥曰惠。
子弼,字延轨。位至相州录事参军。
弼弟翼,字景业。初为荡寇将军、斋帅。又除员外郎,迁尚书郎,仍斋帅。建 义初,遇害河阴。赠平北将军、定州刺史。
叔胤弟仲胤,自中书学生,历公府主簿、从事中郎、谏议大夫、尚书左丞。卒, 赐帛一百匹、布五十匹、绵五十斤,赠镇远将军、光州刺史,谥曰恭。
少子子仁,尚书主客郎。
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父绰,少孤,学行修明,有名于世。与卢玄、高 允、李灵等俱被征,语在《允传》。寻以母老固辞,后为郡功曹而卒。鉴颇有文学, 自中书博士转侍郎。延兴中受诏使齐州,观省风俗,行兗州事。以功赐爵庐县子。 出为奋威将军、东徐州刺史。鉴欲安悦新附,民有年老者,表求假以守、令,诏从 之。又于州内冶铜以为农具,兵民获利。卒,赠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安平侯,谥 曰康。
子合,字贵和,少有时誉。袭爵桐庐子,为中书学生、主文中散、太尉谘议参 军、本州大中正。出为常山太守,卒于郡,时年二十七。
长子脩义,有风望,袭爵。自司徒默曹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新野太守。还,除 太尉掾,出为冀州征东府长史。卒,年四十五。
长子放宽,袭爵。齐受禅,例降。
合弟秉,少有志气。太和中,为中书学生,拜奉朝请,转徐州安东府录事参军。 阳平王颐之为定州,秉复为卫军府录事参军,带毋极令。时甄琛为长史,因公事言 竞之间,秉以拳击琛,坠于床下。琛以本县长,笑而不论。其豪率若此。
彭城王勰征寿春,秉从行,招致壮侠,以为部卒。勰目之,谓左右曰:“吾当 寄胆气于此人。”后为司空主簿,转掾、城门校尉、长兼司空司马。迁长史,加辅 国将军。出除左将军、广平内史,大纳财货,为清论所鄙。入为司徒左长史。未几, 除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寻加安西将军,出除燕州刺史。时天下多事,遂为杜洛周 攻围。秉坚守历年,朝庭遣都督元谭与秉第二子仲哲赴救。谭败,仲哲死之。秉遂 率城民奔定州,坐免官。寻除抚军将军,行相州事,转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孝昌末,冀州流民聚于河外,因立东冀州,除秉为刺史,加征东将军。不之任。 永安二年,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秉年老被疾,上表辞事,诏不许。元颢入洛, 秉避居阳武。二年,除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太昌中,除骠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常侍,左光禄如故。频以老病乞解。永熙三年去职。天平四年薨,年七 十八。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沧三州诸军事、本将军、尚书令、司徒公、定州 刺史,谥曰靖穆。
长子忻,字伯悦,有世干。为荆州平南府外兵参军。北道行台常景引为行台郎, 又启除员外郎,复为安远将军、尚书左中兵郎中。以郑俨之甥,兼尚书左丞。庄帝 初,遇害于河阴,年四十二。赠镇军将军、殿中尚书、冀州刺史。
忻弟仲哲。生为祖母宋氏所养,早有知识,六岁宋亡,啼慕不止,见者悲之。 性恢达,常以将略自许。辟司徒行参军。假宁朔将军、统军,从广阳王渊北讨,击 柔玄贼,破之,赐爵安平县男。及父秉于燕州被围,泣诉朝庭,遂除别将,与都督 元谭赴援。到下口,遇贼,仲哲战殁,时年三十五。
长子长瑜,武定中,仪同开府中兵参军。
长瑜弟叔瓚,司徒田曹参军。
仲哲弟叔彦,抚军将军。
叔彦弟季通,武定中,兼司农少卿。
季通小弟
季良,风望闲雅。
自太学博士从都督李神轨征讨有功,赐爵蒲阴县男。
寻除著作佐郎、通直散骑侍郎,转征虏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太尉长史。
及秉还乡,季良亦去职归养。
后除中军将军、光禄大夫。
先秉卒于家,时年三十六。
赠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定州刺史,谥曰简。
秉弟习,字贵礼,有世誉。
历司徒主簿、彭城王勰开府属。
迁幽州长史、博陵太守,吏民爱敬之。
在郡九年,转河东太守,卒于郡,年五十一。
赠中山太守。
孝昌三年,重赠后将军、并州刺史。
长子世儒,字希业。
卒于大司马从事中郎。
世儒第三弟叔业,武定中,南兗州别驾。
秉从父弟广,字仲庆,有议干。
初为中书学生。
高祖时,殿中郎中,历通直散骑侍郎、太子步兵校尉。
诏守尚书左丞。
父忧去职。
后任城王澄为扬州,引广为镇南府长史,以母老辞。
景明末,卒于家。
赠安远将军、光州刺史。
子元献,字世俊,颇有学识。
举秀才,不行。
后卒于乡里。
广弟文业,为中书博士,转司徒主簿。
城阳王鸾为定州刺史,引为治中。
年四十九卒。
子伯谦,武定末,司空谘议参军。
史臣曰:李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崔以文雅之烈,应利用之科。
世家有业,余庆不已,人位继轨,亦为盛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七-译文
李灵,字虎符,是赵郡人,高平公顺从的父兄。
他的父亲李勰,字小同,性格恬静,喜欢学习,在赵魏地区很有声望。
太祖平定中原时,听说李勰已经去世,感到非常惋惜,追赠他为宣威将军、兰陵太守。
在神年间,世祖征召天下的才俊,李灵被召见,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后转为侍郎。
他随驾到江边,被任命为淮阳太守。
李灵因为学问优秀、性格温和谨慎,被选为高宗的经师。
后来又被加封为建威将军、中散、内博士,赐爵高邑子。
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平南将军、洛州刺史,直到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皇帝追悼他,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谥号为简。
他的儿子李恢继承了子爵。
高宗因为李恢是师傅的儿子,任命他为员外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长安镇副将,晋升为侯爵,假钜鹿公。
皇兴元年,镇军大将军、东平王道符谋反,杀了李恢及雍州刺史鱼玄明、雍州别驾李允等人。
李恢当时四十八岁。
显祖怜悯他,追赠他为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谥号为贞。
李恢的长子李悦祖继承了高邑侯的爵位,后来按例降为伯。
他去世后,
他的儿子李瑾,字伯琼,在太和年间被任命为奉朝请,后来继承了爵位。
他历任司徒、广阳王嘉的集曹参军,太尉、高阳王雍的长流参军,太尉、清河王怿的记室参军。
后来被任命为中坚将军、步兵校尉。
葛荣在河北造反,到处残害百姓,朝廷命令李瑾持节兼任吏部郎中、东北道吊慰大使。
到了冀州,正值葛荣围攻,朝廷命令李瑾担任防城都督。
当时李瑾带着两个儿子随行,次子战死,李瑾担心影响士气,忍痛不哭。
城池陷落后,他逃脱了。
永安初年,他被任命为左将军、太中大夫、殷州大中正,后来历任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太尉谘议参军。
天平初年,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大司农卿,中正职务不变。
李瑾为人淳朴谨慎,喜欢学习,直到老年也不厌倦。
元象元年秋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追赠他为使持节、都督定瀛殷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定州刺史。
他的儿子李景威继承了爵位。
武定末年,李景威担任西汝阴太守。
齐朝建立后,爵位按例降低。
李悦祖的弟弟李显甫,担任本州别驾,后升为步兵校尉。
他随驾南征,因功被赐爵平棘子,代理并州事务。
不久被任命为河北太守。
他去世后,追赠为显武将军、安州刺史,谥号为威。
他的儿子李元忠,在武定年间担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阳县开国伯。
他的儿子李搔,在武定末年担任河内太守。
李显甫的次弟李华,字宁夏。
最初担任羽林中郎、武骑侍郎、步兵校尉,后转为直閤将军、武卫将军。
李华体力过人,很有将略,每次随军出征,屡立战功。
他被赐爵栾城子,担任定州骠骑长史、辅国将军、中山太守。
他去世后,追赠为前将军、幽州刺史。
他有八个儿子。
长子李构继承了爵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他去世后,追赠为殷州刺史。
次子李敬义,担任司徒长流参军、兼光禄少卿、平北将军、光禄大夫。
他去世后,追赠为本将军、殷州刺史。
三子李叔向,担任徐州铠曹参军,兼任郭浦戍主。
当时刺史元法僧叛变,逼迫他投靠萧衍。
四子李幼绪,早逝。
五子李季脩,担任博陵、常山二郡太守。
六子李世干和七子李稚明,兄弟俩都不修名行,性格险暴无礼,被当时人所鄙视。
李华的弟弟李凭,字青龙。
他担任秘书主文中散,后来历任冀州征东长史、太子中舍人。
他依附赵脩,被超迁为司空长史、给事黄门侍郎、武卫将军、定州大中正。
后来因为赵脩的党羽被免官。
后来被任命为赵郡太守。
他去世后,
他的儿子李道嘉,字同吉,担任豫州外兵参军、汝阳太守。
李同吉的弟弟李文衡,担任开府行参军。
李恢的弟弟李综,代理河间郡事务,早逝。
李综的儿子李遵,字良轨,有志向。
最初被任命为奉朝请、尚书度支郎。
迁到洛阳后,担任营构将。
高祖南征时,他担任行台郎。
皇帝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太子步兵校尉。
世宗初年,他转为步兵校尉,兼任散骑侍郎,随卢昶出使东北道。
后来被任命为司空谘议,加中垒将军。
京兆王愉以征东将军的身份担任冀州刺史,李遵担任愉的府司马。
愉反叛时,召集州府官员告知他们,李遵不从,被愉杀害。
当时他四十四岁。
事情平定后,朝廷赐帛二百匹,追赠他为征虏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简,任命他的儿子李浑为给事中。
李浑,字季初,武定末年担任大司农卿。
李浑的弟弟李绘,字敬文,担任齐王丞相府司马。
李绘的弟弟李系,字乾经,年少时聪明有才学,与舅舅的儿子河间邢昕年轻时齐名,晚年不如他。
最初担任征东法曹参军,后来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加宁远将军。
不久被任命为大司马广陵王录事参军。
府解后,他回到家乡。
后来被征召为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齐献武王的侄子永乐担任济州刺史,听说他的名声后请求与他相见,以宾客之礼相待。
永乐去世后,李系送葬回都。
萧衍派使者朝贡,侍中李神俊推荐李系为尚书南主客郎。
李系前后接待了十八位使者,表现非常称职。
齐文襄王摄选时,任命李系为司徒谘议参军,并对他说:“从郎署到现在的职位,可以说是破格提拔,因为你的才能,所以有这次任命。”
不久加封为征虏将军。
武定五年,他兼任散骑常侍,出使萧衍,与他的两位兄长前后出使,当时人称道。
太尉高岳出征时,任命李系为大都督司马。
军队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家令。
七年八月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当时人感到惋惜。
齐朝初年,追赠他为平东将军、北徐州刺史,谥号为文。
李灵的弟弟李均,担任赵郡太守。
李均的儿子李璨,字世显,身高八尺五寸,相貌魁伟。
他师从梁祚学习。
兴安年间,他担任秘书中散、本州别驾,后转为赵郡、常山二郡太守。
后来升为中书郎,深受高允赏识。
天安初年,刘彧的徐州刺史薛安都举彭城投降,朝廷命令镇南大将军、博陵公尉元,镇东将军、城阳公孔伯恭等率军迎接。
显祖又任命李璨参与二府军事。
军队到达九里山时,安都率文武官员出迎,尉元没有以礼相待。
安都回城后,使者没有到达。
当时刘彧的将领张永、沈攸之等率军先驻扎在下磕,尉元命令李璨与中书郎高闾进入彭城劝说安都,安都随即与他们一起前往军营。
尉元等进入彭城,接管了城防。
当晚,张永攻打南门未果,撤退。
当时张永的辎重在武原,李璨建议尉元乘张永的失据,攻击他的米船,大破敌军,斩首数千级。
当时大雪严寒,张永的军队冻死上万人,于是淮北平定。
李璨被加封为宁朔将军,与张谠一起担任兗州刺史,安抚新归附的百姓。
因参与平定徐州的功劳,他被赐爵始丰侯,加建武将军。
延兴元年,他四十岁时去世。
谥号为懿。
儿子元茂,太和八年继承爵位。加封为建武将军。以宽厚雅致著称。后来又按例降级。被任命为司徒司马,不久被任命为振威将军、南征别将、彭城镇副将,百姓和官吏都感到安心。赏赐帛一百匹、谷二百斛。太和二十年,四十四岁时去世,追赠为显武将军、徐州刺史,谥号为顺。
儿子秀之,字凤起。最初被任命为京兆王参军,后转任员外散骑侍郎。继承爵位,被任命为尚书都官郎。
秀之的弟弟子云,字凤升。担任司空参军,后转任外兵参军、本州治中。
子云的弟弟子羽,字凤降。担任征南法曹参军。
子羽的弟弟子岳,字凤歭。担任员外郎、大司马祭酒。秀之等人早年丧父,侍奉母亲孝顺谨慎,兄弟们都容貌魁伟,风度端正,但都早逝。
凤升的儿子道宗,武定末年,担任直閤将军。
道宗的弟弟道林,担任司徒中兵参军。
元茂的弟弟宣茂,太和初年,被任命为中书博士。逐渐升迁为司空谘议,转任司马,负责监造工程。后被任命为宁朔将军,试守正平郡,但没有正式上任。兼任定州大中正。因接受乡人的财物,被御史弹劾,被免职为民。随驾征讨新野,又随军讨伐樊邓。持节、兼任散骑常侍、东南二道使。景明年间,被任命为平阳太守,因罪降职为步兵校尉。正始初年,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升迁为光禄大夫。宣茂讨论明堂的制度,认为五室为最佳,与游肇反复讨论,游肇赞同他的观点。升迁为平东将军、幽州刺史。延昌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遗言要求薄葬。追赠为本将军、齐州刺史,谥号为惠。
儿子藉之,字脩远。性格谨慎正直,略通书史。历任员外郎、给事中、司徒谘议参军、前将军、太中大夫。著有《忠诰》一篇,文章大多没有记载。永熙初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赠为中军将军、定州刺史。
儿子彻,字伯伦。武定末年,担任司空主簿。
藉之的弟弟志,字敬远,有气节。担任州主簿。
儿子长瑜,担任郡功曹。
敬远的弟弟幼远,性格粗暴,经常抢劫盗窃,被刺史处死。
宣茂的弟弟叔胤,被举荐为秀才,担任著作佐郎。历任广陵王谘议、南赵郡太守。在位九年,有政绩。景明三年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谥号为惠。
儿子弼,字延轨。官至相州录事参军。
弼的弟弟翼,字景业。最初担任荡寇将军、斋帅。又被任命为员外郎,升迁为尚书郎,仍担任斋帅。建义初年,在河阴遇害。追赠为平北将军、定州刺史。
叔胤的弟弟仲胤,从中书学生开始,历任公府主簿、从事中郎、谏议大夫、尚书左丞。去世后,赐帛一百匹、布五十匹、绵五十斤,追赠为镇远将军、光州刺史,谥号为恭。
小儿子子仁,担任尚书主客郎。
崔鉴,字神具,博陵安平人。父亲崔绰,早年丧父,学问品行修明,有名于世。与卢玄、高允、李灵等人一起被征召,事迹记载在《允传》中。不久因母亲年老坚决辞官,后来担任郡功曹而去世。崔鉴颇有文学才能,从中书博士转任侍郎。延兴年间受诏出使齐州,观察风俗,代理兗州事务。因功赐爵庐县子。出任奋威将军、东徐州刺史。崔鉴为了安抚新归附的百姓,有年老者上表请求任命为守、令,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又在州内冶铜制造农具,兵民都获利。去世后,追赠为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安平侯,谥号为康。
儿子合,字贵和,年少时就有声誉。继承爵位桐庐子,担任中书学生、主文中散、太尉谘议参军、本州大中正。出任常山太守,在郡中去世,享年二十七岁。
长子脩义,有风度声望,继承爵位。从司徒默曹参军升迁为宁远将军、新野太守。回朝后,被任命为太尉掾,出任冀州征东府长史。去世时,享年四十五岁。
长子放宽,继承爵位。齐朝受禅,按例降级。
合的弟弟秉,年少时有志气。太和年间,担任中书学生,被任命为奉朝请,转任徐州安东府录事参军。阳平王颐之担任定州刺史时,秉又担任卫军府录事参军,兼任毋极县令。当时甄琛担任长史,因公事争执时,秉用拳头击打甄琛,甄琛从床上掉下来。甄琛因为是本县长官,笑着没有追究。他的豪爽率直如此。
彭城王勰征讨寿春,秉随行,招揽壮士侠客,作为部下。勰看着他,对左右说:“我要把胆气寄托在这个人身上。”后来担任司空主簿,转任掾、城门校尉、长兼司空司马。升迁为长史,加封辅国将军。出任左将军、广平内史,大肆收受贿赂,被清议所鄙视。入朝担任司徒左长史。不久,被任命为平东将军、光禄大夫。不久加封安西将军,出任燕州刺史。当时天下多事,被杜洛周围攻。秉坚守多年,朝廷派遣都督元谭与秉的次子仲哲前往救援。元谭战败,仲哲战死。秉于是率领城民逃奔定州,因此被免官。不久被任命为抚军将军,代理相州事务,转任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孝昌末年,冀州流民聚集在河外,因此设立东冀州,任命秉为刺史,加封征东将军。没有上任。永安二年,升迁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秉年老患病,上表辞去职务,朝廷不允许。元颢进入洛阳,秉避居阳武。二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太昌年间,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侍,左光禄如故。多次因年老病重请求解职。永熙三年离职。天平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沧三州诸军事、本将军、尚书令、司徒公、定州刺史,谥号为靖穆。
长子忻,字伯悦,有才干。担任荆州平南府外兵参军。北道行台常景引荐他为行台郎,又被任命为员外郎,再次担任安远将军、尚书左中兵郎中。因为是郑俨的外甥,兼任尚书左丞。庄帝初年,在河阴遇害,享年四十二岁。追赠为镇军将军、殿中尚书、冀州刺史。
忻的弟弟仲哲。从小由祖母宋氏抚养,早年就有见识,六岁时宋氏去世,他哭得不停,见到的人都感到悲伤。性格豁达,常以将略自许。被任命为司徒行参军。假宁朔将军、统军,随广阳王渊北讨,击败柔玄贼,赐爵安平县男。当父亲秉在燕州被围时,他哭着向朝廷请求,于是被任命为别将,与都督元谭前往救援。到下口时,遇到贼兵,仲哲战死,享年三十五岁。
长子长瑜,武定年间,担任仪同开府中兵参军。
长瑜的弟弟叔瓚,担任司徒田曹参军。
仲哲的弟弟叔彦,担任抚军将军。
叔彦的弟弟季通,武定年间,兼任司农少卿。
季通的小弟
季良,风度翩翩,气质高雅。
他从太学博士的职位上跟随都督李神轨出征,立下战功,被封为蒲阴县男爵。
不久后,他被任命为著作佐郎、通直散骑侍郎,后来又转为征虏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太尉长史。
当秉回到家乡时,季良也辞去职务回家养老。
后来,他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光禄大夫。
他比秉早逝于家中,享年三十六岁。
他被追赠为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定州刺史,谥号为简。
秉的弟弟习,字贵礼,有很高的声誉。
他历任司徒主簿、彭城王勰的开府属官。
后来升任幽州长史、博陵太守,深受官吏和百姓的爱戴。
他在郡中任职九年,后转为河东太守,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他被追赠为中山太守。
孝昌三年,他又被追赠为后将军、并州刺史。
他的长子世儒,字希业。
他在大司马从事中郎的职位上去世。
世儒的第三个弟弟叔业,在武定年间担任南兗州别驾。
秉的堂弟广,字仲庆,有谋略。
他最初是中书学生。
高祖时期,他担任殿中郎中,历任通直散骑侍郎、太子步兵校尉。
后来被任命为尚书左丞。
因父亲去世而辞去职务。
后来任城王澄担任扬州刺史,邀请广担任镇南府长史,但广因母亲年老而推辞。
景明末年,他在家中去世。
他被追赠为安远将军、光州刺史。
他的儿子元献,字世俊,颇有学识。
他被推荐为秀才,但没有去任职。
后来在乡里去世。
广的弟弟文业,担任中书博士,后转为司徒主簿。
城阳王鸾担任定州刺史时,邀请他担任治中。
他在四十九岁时去世。
他的儿子伯谦,在武定末年担任司空谘议参军。
史臣评论说:李以儒雅的风范,应当受到表彰;崔以文雅的功绩,应当被重用。
世家有传承,福泽不断,人才辈出,真是盛况空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七-注解
李灵: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中大夫。
崔鉴:崔鉴,字伯琼,李灵的后代,北魏时期的官员,历任奉朝请、司徒、广阳王嘉集曹参军、太尉、高阳王雍长流参军、太尉、清河王怿记室参军等职,后除中坚将军、步兵校尉。葛荣反叛时,任防城都督,城陷后逃脱。永安初,拜左将军、太中大夫、殷州大中正,累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太尉谘议参军。天平初,除车骑将军、大司农卿,中正如故。元象元年秋卒,年六十五,赠使持节、都督定瀛殷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定州刺史。
高平公:高平公,北魏时期的爵位,李灵的父亲李勰被赠予此爵位。
宣威将军:宣威将军,北魏时期的将军称号,李勰被赠予此称号。
兰陵太守:兰陵太守,北魏时期的官职,李勰被赠予此官职。
中书博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侍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淮阳太守:淮阳太守,北魏时期的官职,李灵曾任此职。
建威将军:建威将军,北魏时期的将军称号,李灵被加封此称号。
中散:中散,北魏时期的官职,李灵曾任此职。
内博士:内博士,北魏时期的官职,李灵曾任此职。
高邑子:高邑子,北魏时期的爵位,李灵被赐予此爵位。
平南将军:平南将军,北魏时期的将军称号,李灵曾任此职。
洛州刺史:洛州刺史,北魏时期的官职,李灵曾任此职。
散骑常侍: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平东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定州刺史:定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钜鹿公:钜鹿公,北魏时期的爵位,李灵被追赠此爵位。
简:简,李灵的谥号,意为简朴、正直。
李恢:李恢,李灵之子,袭父爵,曾任员外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长安镇副将,进爵为侯,假钜鹿公。皇兴元年,被东平王道符谋反所杀,时年四十八。显祖追赠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谥号贞。
贞:贞,李恢的谥号,意为忠贞、正直。
李瑾:李瑾,字伯琼,李恢之子,袭爵高邑侯,历任奉朝请、司徒、广阳王嘉集曹参军、太尉、高阳王雍长流参军、太尉、清河王怿记室参军等职,后除中坚将军、步兵校尉。葛荣反叛时,任防城都督,城陷后逃脱。永安初,拜左将军、太中大夫、殷州大中正,累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太尉谘议参军。天平初,除车骑将军、大司农卿,中正如故。元象元年秋卒,年六十五,赠使持节、都督定瀛殷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定州刺史。
李景威:李景威,李瑾之子,袭父爵,武定末任西汝阴太守。齐受禅后,爵位例降。
李显甫:李显甫,李悦祖之弟,本州别驾,迁步兵校尉,从驾南讨,以功赐爵平棘子,行并州事。寻除河北太守。卒后赠显武将军、安州刺史,谥号威。
威:威,李显甫的谥号,意为威严、勇武。
李元忠:李元忠,李显甫之子,武定中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阳县开国伯。
李搔:李搔,李显甫之子,武定末任河内太守。
李华:李华,字宁夏,李显甫之弟,初为羽林中郎、武骑侍郎、步兵校尉,转直閤将军、武卫将军。华膂力过人,颇有将略,每从征伐,频著军功。赐爵栾城子,定州骠骑长史、辅国将军、中山太守。卒后赠前将军、幽州刺史。
李构:李构,李华长子,袭父爵,至通直散骑常侍。卒后赠殷州刺史。
李敬义:李敬义,李华次子,司徒长流参军、兼光禄少卿、平北将军、光禄大夫。卒后赠本将军、殷州刺史。
李叔向:李叔向,李华三子,徐州铠曹参军,带郭浦戍主。值刺史元法僧叛,逼入萧衍。
李幼绪:李幼绪,李华四子,早亡。
李季脩:李季脩,李华五子,博陵、常山二郡太守。
李世干:李世干,李华六子,不修名行,险暴无礼,为时所贱。
李稚明:李稚明,李华七子,不修名行,险暴无礼,为时所贱。
李凭:李凭,字青龙,李华之弟,秘书主文中散,累迁冀州征东长史、太子中舍人。阿附赵脩,超迁司空长史、给事黄门侍郎、武卫将军、定州大中正。坐脩党免官。后除赵郡太守。卒。
李道嘉:李道嘉,字同吉,李凭之子,豫州外兵参军、汝阳太守。
李文衡:李文衡,李道嘉之弟,开府行参军。
李综:李综,李恢之弟,行河间郡,早卒。
李遵:李遵,字良轨,李综之子,有业尚。初拜奉朝请、尚书度支郎。迁洛,为营构将。高祖南伐,为行台郎。车驾还,拜太子步兵校尉。世宗初,转步兵校尉,兼散骑侍郎副卢昶东北道使。拜司空谘议,加中垒将军。京兆王愉以征东将军为冀州刺史,遵为愉府司马。愉反,召集州府以告之,遵不从,为愉所害。时年四十四。事平,诏赐帛二百匹,赠征虏将军、幽州刺史,谥号简,拜子浑给事中。
李浑:李浑,字季初,李遵之子,武定末任大司农卿。
李绘:李绘,字敬文,李浑之弟,齐王丞相府司马。
李系:李系,字乾经,李绘之弟,少聪惠,有才学,与舅子河间邢昕少相伦辈,晚不逮之。初为征东法曹参军,后除奉车都尉,加宁远将军。寻拜大司马广陵王录事参军。府解,还乡里。征拜冠军将军、中散大夫。齐献武王从子永乐为济州刺史,闻而请与相见,待以宾交之礼。及永乐薨,系送葬还都。萧衍遣使朝贡,侍中李神俊举系为尚书南主客郎。系前后接对凡十八人,颇为称职。齐文襄王摄选,以系为司徒谘议参军,因谓之曰:“自郎署至此,所谓不次,以卿人才,故有此举耳。”寻加征虏将军。武定五年,兼散骑常侍,使萧衍,与其二兄前后将命,时人称之。太尉高岳出讨,以系为大都督司马。师还,拜太子家令。七年八月卒,时年四十六,时人伤惜之。齐初,赠平东将军、北徐州刺史,谥号文。
李均:李均,李灵之弟,赵郡太守。
李璨:李璨,字世显,李均之子,身长八尺五寸,衣貌魁伟。受学于梁祚。兴安中,为秘书中散、本州别驾,转赵郡、常山二郡太守。迁中书郎,雅为高允所知。天安初,刘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举彭城降,诏镇南大将军、博陵公尉元,镇东将军、城阳公孔伯恭等率众迎之。显祖复以璨参二府军事。军达九里山,安都率文武出迎,元不加礼接。安都还城,使遂不至。时刘彧将张永、沈攸之等率众先屯下磕,元令璨与中书郎高闾入彭城说安都,安都即与俱载赴军。元等入城,收管龠。其夜,永攻南门不克,退还。时永辎重在武原,璨劝元乘永之失据,攻永米船,大破之,斩首数千级。时大雪寒,永军冻死者万计,于是遂定淮北。加璨宁朔将军,与张谠对为兗州刺史,绥安初附。以参定徐州之功,赐爵始丰侯,加建武将军。延兴元年,年四十,卒。
谥曰懿:谥号是古代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懿’字在这里表示美好、贤德之意。
太和八年: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
建武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司徒司马: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务,司马则是司徒的属官,负责军事。
振威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南征别将: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南方的军事行动。
彭城镇副将:彭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镇副将是负责该地区军事防御的副指挥官。
显武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徐州刺史:徐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谥曰顺:谥号是古代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顺’字在这里表示顺从、和谐之意。
京兆王参军:京兆是古代的一个地名,王参军是该地区的军事参谋。
员外散骑侍郎:员外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散骑侍郎是皇帝的近臣,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尚书都官郎:尚书是古代的一种官职,都官郎是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的官员。
司空参军:司空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参军是司空的属官,负责军事。
外兵参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本州治中:本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治中是该地区的行政长官。
征南法曹参军:征南是古代的一种军事行动,法曹参军是负责法律事务的军事参谋。
员外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大司马祭酒:大司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事务,祭酒是大司马的属官,负责礼仪事务。
直閤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司徒中兵参军: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务,中兵参军是司徒的属官,负责军事。
司空谘议:司空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谘议是司空的属官,负责咨询和建议。
宁朔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正平郡: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定州大中正:定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大中正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御史: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东南二道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二道使是负责该地区行政事务的官员。
平阳太守:平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太守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步兵校尉: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太中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光禄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明堂之制:明堂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用于举行祭祀和礼仪活动,明堂之制是指明堂的建筑和礼仪制度。
五室: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指明堂的五个主要房间。
游肇: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中大夫。
幽州刺史:幽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延昌二年:延昌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延昌二年即公元513年。
齐州刺史:齐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谥曰惠:谥号是古代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惠’字在这里表示仁慈、恩惠之意。
忠诰: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表达忠诚和劝诫。
中军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司空主簿:司空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筑事务,主簿是司空的属官,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州主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郡功曹: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劫盗:古代的一种犯罪行为,指抢劫和盗窃。
刺史: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秀才:古代的一种科举考试,通过考试的人被称为秀才。
著作佐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广陵王谘议:广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王谘议是该地区的军事参谋。
南赵郡太守:南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太守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相州录事参军:相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录事参军是该地区的军事参谋。
荡寇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斋帅: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尚书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建义初:建义是北魏孝庄帝的年号,建义初即公元528年。
河阴: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平北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中书学生: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公府主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从事中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谏议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尚书左丞: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镇远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光州刺史:光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谥曰恭:谥号是古代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恭’字在这里表示恭敬、谦逊之意。
尚书主客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博陵安平: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卢玄: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中大夫。
高允: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太中大夫。
允传:古代的一种传记文体,用于记录人物的生平事迹。
延兴中:延兴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延兴中即公元471年至476年之间。
齐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兗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庐县子:古代的一种爵位,表示贵族的身份。
奋威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东徐州刺史:东徐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冠军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青州刺史:青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安平侯:古代的一种爵位,表示贵族的身份。
谥曰康:谥号是古代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康’字在这里表示健康、安宁之意。
桐庐子:古代的一种爵位,表示贵族的身份。
主文中散: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太尉谘议参军:太尉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谘议参军是太尉的属官,负责咨询和建议。
本州大中正:本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大中正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常山太守:常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太守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司徒默曹参军: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务,默曹参军是司徒的属官,负责军事。
宁远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新野太守:新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太守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太尉掾:太尉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军事事务,掾是太尉的属官,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冀州征东府长史:冀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征东府长史是该地区的军事参谋。
齐受禅:齐是古代的一个朝代,受禅是指皇帝将皇位传给继承人。
例降:古代的一种制度,指官员因某种原因被降职。
奉朝请: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徐州安东府录事参军:徐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安东府录事参军是该地区的军事参谋。
阳平王颐之:阳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王颐之是该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定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卫军府录事参军:卫军是古代的一种军队,录事参军是该军队的军事参谋。
毋极令:毋极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令是该地区的行政长官。
甄琛: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长史。
长史: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彭城王勰:彭城是古代的一个地名,王勰是该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寿春: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
掾: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城门校尉: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长兼司空司马:长兼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司空司马是司空的属官,负责军事。
辅国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左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广平内史:广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内史是该地区的行政长官。
清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表达清正廉洁的观点。
司徒左长史: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务,左长史是司徒的属官,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安西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燕州刺史:燕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杜洛周: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都督。
都督: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元谭: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都督。
仲哲: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别将。
抚军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相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征东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孝昌末:孝昌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孝昌末即公元527年。
冀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河外: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东冀州: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卫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右光禄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元颢: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散骑常侍。
阳武: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车骑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左光禄大夫: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太昌中:太昌是北魏孝庄帝的年号,太昌中即公元528年至530年之间。
骠骑大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仪同三司: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永熙三年:永熙是北魏孝庄帝的年号,永熙三年即公元534年。
天平四年:天平是东魏孝静帝的年号,天平四年即公元537年。
使持节: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侍中: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都督定瀛沧三州诸军事:定瀛沧是古代的三个地名,都督是该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本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尚书令: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司徒公: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务,公是司徒的尊称。
谥曰靖穆:谥号是古代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靖穆’字在这里表示安宁、恭敬之意。
荆州平南府外兵参军:荆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平南府外兵参军是该地区的军事参谋。
北道行台:北道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行台是该地区的行政机构。
常景: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行台郎。
行台郎: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安远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尚书左中兵郎中: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郑俨:古代的一位官员,曾任尚书左丞。
庄帝初:庄帝是北魏孝庄帝的年号,庄帝初即公元528年。
镇军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殿中尚书: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和礼仪事务。
冀州刺史:冀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刺史是该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司徒行参军: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务,行参军是司徒的属官,负责军事。
假宁朔将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统军: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广阳王渊:广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王渊是该地区的军事指挥官。
柔玄贼:柔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贼指叛乱分子。
安平县男:古代的一种爵位,表示贵族的身份。
别将:古代的一种武官职位,负责军事指挥和防御。
下口: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仪同开府中兵参军:仪同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开府中兵参军是该地区的军事参谋。
司徒田曹参军:司徒是古代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事务,田曹参军是司徒的属官,负责农业事务。
司农少卿: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农业事务。
季良:季良是文中提到的人物,自太学博士起,因从都督李神轨征讨有功,被赐爵蒲阴县男。后历任多种官职,最终在家去世,赠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定州刺史,谥号简。
秉:秉是季良的弟弟,字贵礼,有世誉。历任司徒主簿、彭城王勰开府属等职,最终在河东太守任上去世,赠中山太守。
世儒:世儒是秉的长子,字希业,卒于大司马从事中郎。
叔业:叔业是世儒的第三弟,武定中任南兗州别驾。
广:广是秉的从父弟,字仲庆,有议干。历任多种官职,最终在家去世,赠安远将军、光州刺史。
元献:元献是广的儿子,字世俊,颇有学识。举秀才,未行,后卒于乡里。
文业:文业是广的弟弟,为中书博士,转司徒主簿。城阳王鸾为定州刺史时,引为治中。年四十九卒。
伯谦:伯谦是文业的儿子,武定末任司空谘议参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七-评注
《李灵 崔鉴》一文详细记载了北魏时期李灵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爵位、谥号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李灵及其后代在北魏朝廷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位,如中书博士、侍郎、淮阳太守等,显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文中提到的官职和爵位,如中书博士、侍郎、淮阳太守、建威将军、中散、内博士、高邑子、平南将军、洛州刺史、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等,都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官职和爵位,反映了当时的官僚体系和爵位制度。
李灵及其后代的谥号,如简、贞、威等,都是对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的肯定。谥号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和功绩的评价标准。
文中还提到了李灵及其后代在军事上的贡献,如李瑾在葛荣反叛时担任防城都督,李璨在刘彧徐州刺史薛安都投降时参与军事行动等。这些记载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军事斗争和政治动荡。
李灵及其后代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情况,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如李瑾淳谨好学,老而不倦,李系少聪惠,有才学,与舅子河间邢昕少相伦辈,晚不逮之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学问和才学的重视。
总的来说,《李灵 崔鉴》一文通过详细记载李灵及其后代的事迹,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崔鉴家族的历史,通过对崔鉴及其子孙的官职、事迹和谥号的描述,展现了该家族在北魏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崔鉴家族成员多担任重要官职,如刺史、将军、尚书等,显示出该家族在北魏朝廷中的显赫地位。
崔鉴家族成员的官职和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制度。例如,崔鉴曾任奋威将军、东徐州刺史,其子崔合曾任常山太守,崔秉曾任抚军将军、相州事等。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地方行政和军事管理体系。
崔鉴家族成员的谥号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例如,崔鉴谥曰康,表示其一生健康安宁;崔宣茂谥曰惠,表示其仁慈恩惠;崔仲胤谥曰恭,表示其恭敬谦逊。这些谥号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评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品质的重视。
本文还记载了崔鉴家族成员的一些具体事迹,如崔秉在定州任内冶铜以为农具,兵民获利;崔仲哲在燕州被围时,泣诉朝廷,最终战殁。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崔鉴家族成员的才能和品德,也反映了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崔鉴家族成员的官职、事迹和谥号的详细记载,不仅展示了该家族在北魏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价值观和历史事件。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北魏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李季良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和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的世袭和官场文化。李季良从太学博士起,因功被赐爵,后历任多种官职,显示出其政治才能和军事功绩。其弟秉及其子孙也多有官职,体现了家族在政治上的连续性和影响力。
文中提到的‘赠’和‘谥’是古代对有功之臣的追赠和评价,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礼仪制度。李季良被赠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定州刺史,谥号简,这些都是对其一生功绩的肯定。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学识,如元献‘颇有学识’,反映了当时士族对教育的重视。家族成员中多人被举为秀才或担任学术职务,显示了家族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
最后,史臣的评价‘李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崔以文雅之烈,应利用之科。世家有业,余庆不已,人位继轨,亦为盛哉。’不仅赞扬了李季良家族的儒雅和功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族家族的认可和尊重。这段文字不仅是个人和家族的历史记录,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