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原文

薛辩,字允白。其先自蜀徙于河东之汾阴,因家焉。

祖陶,与薛祖、薛落等分统部众,故世号三薛。

父强,复代领部落,而祖、落子孙微劣,强遂总摄三营。

善绥抚,为民所归。

历石武、苻坚,常凭河自固。

仕姚兴为镇东将军,入为尚书。

强卒,辩复袭统其营,为兴尚书郎、建威将军、河北太守。

辩稍骄傲,颇失民心。

刘裕平姚泓,辩举营降裕,司马德宗拜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

及裕失长安,辩来归国,仍立功于河际。

太宗授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

泰常七年卒于位,年四十四。

子谨,字法顺,容貌魁伟,颇览史传。

刘裕擒泓,辟相府行参军,随裕渡江。

寻转记室参军。

辩将归国,密使报谨,遂自彭城来奔。

朝廷嘉之,授河东太守。

后袭爵平西将军、汾阴侯。

谨所治与屈丐连接,结士抗敌,甚有威惠。

始光中,世祖诏奚斤讨赫连昌,敕谨领偏师前锋乡导。

既克蒲坂,世祖以新旧之民并为一郡。

谨仍为太守,迁秦州刺史,将军如故。

山胡白龙凭险作逆,世祖诏镇南将军奚眷与谨自太平北入,讨平之。

除安西将军、涪陵公,刺史如故。

太延初,征吐没骨,平之。

谨自郡迁州,威惠兼备,风化大行。

时兵荒之后,儒雅道息。

谨命立庠,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于是河汾之地,儒道兴焉。

真君元年,徵还京师,除内都坐大官。

五年,为都将,从驾北讨,以后期与中山王辰等斩于都南,时年四十四。

寻赠镇西将军、秦雍二州刺史,谥曰元公。

长子初古拔,一曰车辂拔,本名洪祚,世祖赐名。

沉毅有器识,年始弱冠,司徒崔浩见而奇之。

真君中,盖吴扰动关右,薛永宗屯据河侧,世祖亲讨之。

乃诏拔纠合宗乡,壁于河际,断二寇往来之路。

事平,除中散,赐爵永康侯。

世祖南讨,以拔为都将,从驾临江而还。

又共陆真讨反氐仇辱檀、强免生,平之。

皇兴三年,除散骑常侍,尚西河长公主,拜附马都尉。

其年,拔族叔刘彧徐州刺史安都据城归顺,敕拔诣彭城劳迎。

除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

延兴二年,除镇西大将军、开府,进爵平阳公。

三年,拔与南衮州刺史游明根、南阳平太守许含等以治民著称,徵诣京师。

显祖亲自劳勉,复令还州。

太和六年,改爵为河东公。

八年三月,诏拔入朝,暴病卒,年五十八,赠左光禄大夫,谥曰康。

长子胤,字宁宗,少有父风。

弱冠,拜中散,袭爵镇西大将军、河东公,除县瓠镇将。

萧赜遣将寇边,诏胤为都将,与穆亮等拒于淮上。

寻授持节义阳道都将。

十四年,文明太后公除,高祖诏诸刺史、镇将曾经近侍者,皆听赴阙,胤随例入朝。

属开革五等,降公为侯。

十七年,高祖南讨,诏赵郡王干、司空穆亮为西道都半。

时干年少,未涉军旅。

高祖乃除胤假节、假平南将军,为干副军。

行达裒父,以萧赜死,班师。

又为都将,共讨秦州反贼支酉,生擒斩之。

除立忠将军、河北太守。

郡带山河,路多盗贼。

有韩马两姓,各二千馀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胤至郡之日,即收其奸魁二十馀人,一时戮之。

于是群盗慑气,郡中清肃。

二十三年秋,遇疾,卒于郡。

时年四十四。

谥曰敬。

子裔,字豫孙,袭爵。

性豪爽,盛营园宅,宾客声伎,以恣嬉游。

历尚书左外兵郎、左军将国,迁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出为洛州刺史。

卒,赠平西将军、岐州刺史。

子孝绅,袭爵。

稍迁前将军,太中大夫。

孝绅立行险薄,坐事为河南尹元世俊所劾,死。

后赠征西将国、华州刺史。

胤弟□,字崇业。

广平王怀郎中令、汝阴太守。

子修仁,司空行参军。

修仁弟玄景,陈留太守。

拔弟洪隆,字菩提。

解褐阳平王国常侍,稍迁河东太守。

长子驎驹,好读书。

举秀才,除中书博士。

太和九年,萧赜使至,乃诏驎驹兼主客郎以接之。

十年秋,遇疾卒。

时年三十五。

赠宁朔将军、河东太守,谥曰宣。

长子庆之,字庆警,颇以学业闻。

解褐奉朝请。

领侍御史,迁廷尉丞。

廷尉寺邻接北城,曾夏日于寺傍执得一狐。

庆之与廷尉正博陵崔纂,或以城狐狡害,宜速杀之,或以长育之致,宜待秋分。

二卿裴延俊、袁悉互有同异。

虽曰戏谑,词义可观,事传于世。

转尚书郎、兼尚书左丞,为并肆行台,赐爵龙丘子,行并州事。

迁征虏将军、沧州刺史。

为葛荣攻围,城陷。

寻患卒。

后赠右将军、华州刺史。

庆之弟英集,性通率。

随舅李崇在扬州积年,以军功历司徒铠曹参军,稍迁治书侍御史、通直散骑常侍。

卒。

驎驹弟凤子。

自徙都洛邑,凤子兄弟移属华州河西郡焉。

太和二年,为太子詹事丞、本州中正。

世宗登阼,转太尉府铠曹参军,稍迁治书侍御史。

正始初,为持节、征义阳军司。

还京,其年秋卒。

时年四十九。

赠陵江将军、光城太守。

凤子弟骥奴,州主簿。

洪隆弟破胡,州治中别驾。

稍迁河东太守、征仇池都将。

有六子。

长子聪。字延智。

有世誉。

累迁治书侍御史、直阁将军,为高祖所知。

世宗践阼,除辅国将军、齐州刺史。

卒于州。

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

长了景茂,司州记室从事、猗氏令。

早卒。

景茂弟孝通,颇

有文学。永安中,中尉高道穆引为御史。历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常山太守。遇恶疾而卒。

聪弟道智,尚书郎。卒。

子长瑜,天平中,为征东将军、洛州刺史。击贼潼关,没于陈。赠都督冀定太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冀州刺史。

道智弟仙智,郡功曹。

仙智弟昙贤,卒于国子博士。

小子景渊,尚书左民郎。

昙贤弟和,字导穆。解褐大将军刘昶府行参军。转司空长流参军,除太尉府主簿,迁谏议大夫。永平四年正月,山贼刘龙驹扰乱夏州,诏和发汾、华、东秦、夏四州之众讨龙驹,平之。和因表立东夏州,世宗从之。又行正平、颍川二郡事,除通直散骑常侍。萧衍遣将张齐寇晋寿,诏和兼尚书左丞,为西道行台,节度都督傅竖眼诸军,大破齐军。正光初,除左将军、南青州刺史。卒于州,年五十五。赠安北将国、瀛州刺史。

长子元信,武定末,中军将军、仪同开府长史。

和弟季令,奉朝请。

破胡弟破氐,为本州别驾,早卒。四子。

长子敬贤,为钜鹿太守。

破氐弟积善,为中书博士、临淮王提友。

子隆宗,太原太守。

寇赞,字奉国,上谷人,因难徙冯翊万年。父修之,字延期,苻坚东莱太守。赞弟谦之有道术,世祖敬重之,故追赠修之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公,赐命服,谥曰哀公,诏秦雍二州为立碑于墓。又赠修之母为冯翊夫人。及宗从追赠太守、县令、侯、子、男者十六人,其临民者七郡、五县。

赞少以清素知名,身长八尺,姿容严嶷,非礼不动。苻坚仆射韦华,州里高达,虽年时有异,恆以风味相待。华为冯翊太守,召为功曹,后除襄邑令。姚泓灭,秦雍人千有馀家推赞为主,归顺。拜妥远将军、魏郡太守。其后,秦雍之民来奔河南、荥阳、河内者户至万数,拜赞安远将军、南雍州刺史、轵县侯,治于洛阳,立雍州之郡县以抚之。由是流民繦负自远而至,三倍于前。赐赞爵河南公,加安南将军,领护南蛮校尉,仍刺史,分洛豫二州之侨郡以益之。虽位高爵重而接待不倦。

初,赞之未贵也,尝从相者唐文相。文曰:“君额上黑子入帻,位当至方伯封公。”及贵也,文以民礼拜谒,仍曰:“明公忆民畴昔之言乎?尔日但知公当贵,然不能自知得为州民也。”赞曰:“往时卿言杜琼不得官长,人咸谓不然。及琼被选为盩啡令,卿犹言相中不见,而琼果以暴疾,未拜而终。昔魏舒见主人兒死,自知己必至公,吾常以卿言琼之验,亦复不息此望也。”乃赐文衣服、良马。赞在州十七年,甚获公私之誉,年老表求致仕。真君九年卒,年八十六。遣令薄葬,敛以时服。世祖悼惜之。谥曰宣穆。

长子元宝,袭爵,为豫州别驾。兴安元年卒,赠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子祖,袭爵。高祖时,为安南将军、东徐州刺史,卒。

子灵孙,袭。赭阳太守。

元宝弟虎皮,有才器。本县令。

虎皮弟臻,字仙胜。年十二,遭父忧,居丧以孝称。轻财好士。显祖末,为中川太守。

时冯熙为洛州刺史,政号贪虐。仙胜微能附之,甚得其意。转弘农太守。后以母老屡求解任,久乃从之。高祖初,母忧未阕,以恆农大盗张烦等贼害良善,徵为都将,与荆州刺史公孙初头等追揃之。拜振武将军、比阳镇将,有威惠之称。迁建威将军、郢州刺史。及高祖南迁,郢州地为王畿,除弘农太守。坐受纳,为御史所弹,遂废卒于家。

长子祖训,顺阳太守。

祖训弟治,字祖礼。自洛阳令稍迁镇远将军、东荆州刺史。代下之后,蛮民以刺史郦道元峻刻,请治为刺史。朝议以边民宜悦,乃以治代道元,进号征虏将军。坐遣戍兵送道元,免官。治兄弟并孝友敦穆,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帏帐几杖,以时节开堂列拜,垂泪陈荐,若宗庙然。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出行反亦如之。治世宗末迁前将军、河州刺史。在任数年,遇却铁忽反,又为城民诣都列其贪状十六条。会赦免。久之,兼廷尉卿,又兼尚书。畏避势家,承颜侯色,不能有所执据。寻迁金紫光禄大夫。是时,蛮反于三鸦,治为都督追讨,战没。赠持节、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七兵尚书、雍州刺史、昌平男。

治弟弥,兼尚书郎。为城阳王徽所亲待。永安末,徽避尔朱兆脱身南走,归命于弥。弥不纳,遣人加害,时论深责之。后没关西。

治长子朏之,字长明。自直后、奉朝请,再迁镇远将军、谏议大夫,仍直后。建义中,出除冠军将军、东荆州刺史,兼尚书,为荆郢行台。代迁,除征虏将军。普泰中,袭爵,又为东荆州刺史。永熙中,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武定四年卒,年五十八。

郦范,字世则,小名记祖,范阳涿鹿人。祖绍,慕容宝濮阳太守。太祖定中山,以郡迎降,授衮州监军。父嵩,天水太守。范,世祖时给事东宫。高宗践阼,追录先朝旧勋,赐爵永宁男,加宁远将军。以治礼郎奉迁世祖、恭宗神主于太庙,进爵为子。

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南征,范为左司马。师次无盐,刘彧戍主申纂凭城拒守。识者佥以攻具未周,不宜便进。范曰:“今轻军远袭,深入敌境,无宜淹留,久稽机侯。且纂必以我军来速

就姑臧,虑人怀异意。或贪留重迁,情不愿徙。脱引寇内侵,深为国患。且敦煌去凉州及千馀里,扌舍远就近,遥防有阙。一旦废罢,是启戎心,则夷狄交构,互相来往。恐丑徒协契,侵窃凉土及近诸戍,则关右荒扰,烽警不息,边役烦兴,艰难方甚。”乃从秀议。

太和初,迁内侍长。后为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渔阳公。在州数年,卒。子务袭爵。

务,字道世,性端谨,有治干。初为中散,稍迁太子翊军校尉。时高祖南征,行梁州刺史杨灵珍谋叛。以务为统军,受都督李崇节度以讨灵珍。有战功,授后军长史,徵赴行在所。还,迁长水校尉。景明初,假节行肆州事,转左中郎将、宁朔将军、试守常山郡。又为征蛮都督李崇司马。崇揃荡群蛮,除近畿之患,务有力焉。后除镇北府司马。初试守常山,府解,复为平北长史。务颇有受纳,为御史中尉李平所劾,付廷尉,会赦免。后除龙骧将军、郢州刺史。务献七宝床、象牙席。诏曰:“晋武帝焚雉颈裘,朕常嘉之,今务所献亦此之流也。奇丽之物,有乖风素,可付其家人。”边人李旻、马道进等诈杀萧衍黄坂戍主,率户来降。务信之,遣兵千馀人迎接。户既不至,而诈表破贼,坐以免官。久之,拜冠军将军、太中大夫,进号左将军。神龟初卒。

尧暄,字辟邪,上党长子人也。本名钟葵,后赐为暄。祖僧赖,太祖平中山,与赵郡吕舍首来归国。

暄聪了,美容貌,为千人军将、东宫吏。高宗以其恭谨,擢为中散。奉使齐州,检平原镇将及长史贪暴事,推情诊理,皆得其实。除太尉中给事、兼北部曹事,后转南部。太和中,迁南部尚书。于时始立三长,暄为东道十三州使,更比户藉。赐独车一乘,厩马四匹。时萧赜遣其将陈显达寇边,以暄为使持节、假中护军、都督南征诸军事、平阳公。军次许昌,会陈显达遁走,暄乃班师。暄前后从征及出使检察三十馀许度,皆有克己奉公之称。赏赐衣服二十具、彩绢十匹、织千馀段、奴婢十口,赐爵平阳伯。及改置百官,授太仆卿。车驾南征,加安南将军。转大司农卿。太和十九年,卒于平城。高祖为之举哀。赠安北将军、相州刺史,赙帛七百匹。

初,暄使徐州,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及高祖幸彭城,闻之曰:“暄犹可追斩。”

暄长子洪,袭爵。镇北府录事参军。

子桀,字永寿。元象中,开府仪同三司、乐城县开国公。

洪弟遵,伏波将军、河州冠军府长史、临兆太守。卒,赠龙骧将军,谥曰思。

遵弟荣,员外散骑侍郎。

子雄,字休武。元象中,仪同三司、豫州刺史、城平县开国公。

雄弟奋,字彦举。兴和中,骠骑将军、颍州刺史。

奋弟难宗,武定中,征西将军、南岐州刺史、征羌县开国伯。

吕舍既归国,从至京师,给赐田宅。

子方生,机识明辩,卒于主书郎。赠建武将军、定州刺史、高邑子,谥曰敬。

子受恩,为侍御中散,典宜官曹,累迁外都曹令,转北部给事、秦州刺史。卒于官。

史臣曰:薛辩、寇赞归身有道,并以款效见嘉。议敦煌得驭远之算。务武夫鄙诈,贡床饰宝,弃而不御,斯乃人主之盛德。尧暄聪察奉公,以致名位,礼加存殁,有馀荣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译文

薛辩,字允白。他的祖先从蜀地迁到河东的汾阴,于是就在那里安家。

祖父薛陶,与薛祖、薛落等人分别统领部众,因此世人称他们为“三薛”。

父亲薛强,再次代领部落,而薛祖、薛落的子孙逐渐衰落,薛强便总揽了三营的统领权。

他善于安抚百姓,深得民心。

历经石武、苻坚时期,常常凭借黄河天险自保。

在姚兴手下担任镇东将军,后入朝为尚书。

薛强去世后,薛辩继承统领三营,担任姚兴的尚书郎、建威将军、河北太守。

薛辩逐渐变得骄傲,失去了不少民心。

刘裕平定姚泓后,薛辩率领部众投降刘裕,司马德宗任命他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

后来刘裕失去长安,薛辩归顺北魏,仍在黄河一带立下战功。

太宗任命他为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

泰常七年,薛辩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四岁。

他的儿子薛谨,字法顺,容貌魁梧,广泛阅读史书。

刘裕擒获姚泓后,薛谨被征召为相府行参军,随刘裕渡江南下。

不久转任记室参军。

薛辩准备归顺北魏时,秘密派人通知薛谨,薛谨便从彭城前来投奔。

朝廷嘉奖他,任命他为河东太守。

后来继承爵位,担任平西将军、汾阴侯。

薛谨治理的地区与屈丐接壤,他团结士众抵抗敌人,威望和恩惠并重。

始光年间,世祖命令奚斤讨伐赫连昌,敕令薛谨率领偏师作为前锋向导。

攻克蒲坂后,世祖将新旧百姓合并为一个郡。

薛谨继续担任太守,后升任秦州刺史,将军职位不变。

山胡白龙凭借险要地势作乱,世祖命令镇南将军奚眷与薛谨从太平北进,讨平了叛乱。

薛谨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涪陵公,刺史职位不变。

太延初年,征讨吐没骨,平定了叛乱。

薛谨从郡守升任州牧,威望和恩惠兼备,教化大行。

当时战乱之后,儒雅之道几乎断绝。

薛谨下令设立学校,教授诗书,农闲时让百姓学习,亲自巡视乡里,亲自考试,于是河汾地区的儒学得以复兴。

真君元年,薛谨被召回京师,任命为内都坐大官。

五年后,担任都将,随皇帝北征,因延误军期与中山王辰等人被斩于都城之南,时年四十四岁。

不久追赠为镇西将军、秦雍二州刺史,谥号为元公。

他的长子初古拔,又名车辂拔,本名洪祚,世祖赐名。

他性格沉稳坚毅,有器量见识,年仅二十岁时,司徒崔浩见到他就觉得他非同寻常。

真君年间,盖吴在关右作乱,薛永宗屯兵黄河一侧,世祖亲自讨伐。

于是命令初古拔召集宗族乡党,在黄河边筑垒,切断两股敌人的往来之路。

叛乱平定后,初古拔被任命为中散,赐爵永康侯。

世祖南征时,任命初古拔为都将,随皇帝到达长江后返回。

他又与陆真一起讨伐反叛的氐族仇辱檀、强免生,平定了叛乱。

皇兴三年,初古拔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娶西河长公主为妻,拜为驸马都尉。

同年,初古拔的族叔刘彧担任徐州刺史,安都据城归顺,皇帝命令初古拔前往彭城慰劳迎接。

初古拔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

延兴二年,初古拔被任命为镇西大将军、开府,进爵为平阳公。

三年后,初古拔与南衮州刺史游明根、南阳平太守许含等人因治理百姓有方而闻名,被召入京师。

显祖亲自慰劳勉励,又命令他返回州郡。

太和六年,初古拔的爵位改为河东公。

八年三月,皇帝召初古拔入朝,他突然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左光禄大夫,谥号为康。

他的长子薛胤,字宁宗,年轻时就有父亲的风范。

二十岁时,担任中散,继承爵位镇西大将军、河东公,担任县瓠镇将。

萧赜派兵侵犯边境,皇帝命令薛胤为都将,与穆亮等人在淮河一带抵抗。

不久被任命为持节义阳道都将。

十四年,文明太后去世,高祖命令曾经担任近侍的刺史、镇将都入朝,薛胤随例入朝。

当时正值五等爵位改革,薛胤的爵位从公降为侯。

十七年,高祖南征,命令赵郡王干、司空穆亮担任西道都半。

当时赵郡王干年轻,未曾涉足军旅。

高祖于是任命薛胤为假节、假平南将军,担任赵郡王干的副将。

行军到达裒父时,因萧赜去世,班师回朝。

薛胤又担任都将,共同讨伐秦州反贼支酉,生擒并斩首。

被任命为立忠将军、河北太守。

郡内多山多河,路上常有盗贼。

有韩、马两姓,各有两千多户,依仗势力占据险要,最为狡猾凶恶,劫掠道路,侵扰乡里。

薛胤到任当天,便逮捕了他们的首领二十多人,立即处决。

于是群盗震慑,郡中恢复了清平。

二十三年秋,薛胤患病,在郡中去世。

享年四十四岁。

谥号为敬。

他的儿子薛裔,字豫孙,继承爵位。

性格豪爽,大肆修建园林宅邸,宾客和歌舞伎乐,尽情享乐。

历任尚书左外兵郎、左军将国,升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后出任洛州刺史。

去世后,追赠为平西将军、岐州刺史。

他的儿子薛孝绅,继承爵位。

逐渐升任前将军,太中大夫。

薛孝绅行为险恶轻薄,因事被河南尹元世俊弹劾,处死。

后来追赠为征西将军、华州刺史。

薛胤的弟弟□,字崇业。

担任广平王怀的郎中令、汝阴太守。

他的儿子薛修仁,担任司空行参军。

薛修仁的弟弟薛玄景,担任陈留太守。

初古拔的弟弟薛洪隆,字菩提。

初任阳平王国常侍,逐渐升任河东太守。

他的长子薛驎驹,喜欢读书。

被举荐为秀才,担任中书博士。

太和九年,萧赜的使者到来,皇帝命令薛驎驹兼任主客郎接待。

十年秋,薛驎驹患病去世。

享年三十五岁。

追赠为宁朔将军、河东太守,谥号为宣。

他的长子薛庆之,字庆警,以学业闻名。

初任奉朝请。

担任侍御史,升任廷尉丞。

廷尉寺靠近北城,曾在夏天在寺旁捉到一只狐狸。

薛庆之与廷尉正博陵崔纂,有人认为城狐狡猾害人,应尽快杀掉,有人认为应等到秋分再处理。

两位官员裴延俊、袁悉各有不同意见。

虽然只是戏谑之言,但言辞有趣,事情传为佳话。

薛庆之后来转任尚书郎、兼尚书左丞,担任并肆行台,赐爵龙丘子,管理并州事务。

升任征虏将军、沧州刺史。

被葛荣围攻,城陷。

不久病逝。

后来追赠为右将军、华州刺史。

薛庆之的弟弟薛英集,性格通达率直。

随舅舅李崇在扬州多年,因军功历任司徒铠曹参军,逐渐升任治书侍御史、通直散骑常侍。

去世。

薛驎驹的弟弟薛凤子。

自从迁都洛阳后,薛凤子兄弟移居华州河西郡。

太和二年,担任太子詹事丞、本州中正。

世宗即位后,转任太尉府铠曹参军,逐渐升任治书侍御史。

正始初年,担任持节、征义阳军司。

回京后,同年秋去世。

享年四十九岁。

追赠为陵江将军、光城太守。

薛凤子的弟弟薛骥奴,担任州主簿。

薛洪隆的弟弟薛破胡,担任州治中别驾。

逐渐升任河东太守、征仇池都将。

有六个儿子。

长子薛聪,字延智。

有世誉。

历任治书侍御史、直阁将军,深受高祖赏识。

世宗即位后,任命为辅国将军、齐州刺史。

在州中去世。

追赠为征虏将军、华州刺史。

长子薛景茂,担任司州记室从事、猗氏令。

早逝。

薛景茂的弟弟薛孝通,颇为

有文学才能。永安年间,中尉高道穆推荐他担任御史。历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常山太守。因患恶疾而去世。

聪的弟弟道智,担任尚书郎。去世。

儿子长瑜,天平年间,担任征东将军、洛州刺史。在潼关与贼军作战,战死沙场。追赠为都督冀定太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冀州刺史。

道智的弟弟仙智,担任郡功曹。

仙智的弟弟昙贤,去世时为国子博士。

小儿子景渊,担任尚书左民郎。

昙贤的弟弟和,字导穆。初任大将军刘昶府行参军。后转任司空长流参军,担任太尉府主簿,升任谏议大夫。永平四年正月,山贼刘龙驹扰乱夏州,朝廷下诏让和率领汾、华、东秦、夏四州的军队讨伐龙驹,平定了叛乱。和因此上表建议设立东夏州,世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和又代理正平、颍川二郡的事务,担任通直散骑常侍。萧衍派遣将领张齐侵犯晋寿,朝廷下诏让和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道行台,指挥都督傅竖眼等军队,大败张齐的军队。正光初年,担任左将军、南青州刺史。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安北将军、瀛州刺史。

长子元信,武定末年,担任中军将军、仪同开府长史。

和的弟弟季令,担任奉朝请。

破胡的弟弟破氐,担任本州别驾,早逝。有四个儿子。

长子敬贤,担任钜鹿太守。

破氐的弟弟积善,担任中书博士、临淮王提友。

儿子隆宗,担任太原太守。

寇赞,字奉国,上谷人,因战乱迁居冯翊万年。父亲修之,字延期,曾任苻坚的东莱太守。寇赞的弟弟谦之有道术,世祖非常敬重他,因此追赠修之为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公,赐予命服,谥号为哀公,下诏让秦雍二州在墓前立碑。又追赠修之的母亲为冯翊夫人。宗族中追赠太守、县令、侯、子、男爵位的有十六人,其中担任地方官职的有七郡、五县。

寇赞年轻时以清廉朴素闻名,身高八尺,容貌威严,不合礼法的事情不做。苻坚的仆射韦华,州里地位很高,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一直以礼相待。韦华担任冯翊太守时,召寇赞为功曹,后来任命他为襄邑令。姚泓灭亡后,秦雍地区有一千多户人家推举寇赞为首领,归顺朝廷。任命他为妥远将军、魏郡太守。后来,秦雍地区的百姓逃到河南、荥阳、河内的有上万户,任命寇赞为安远将军、南雍州刺史、轵县侯,治所在洛阳,设立雍州的郡县来安抚他们。因此流民从远方背负行囊而来,数量是以前的三倍。赐予寇赞河南公的爵位,加封安南将军,兼任护南蛮校尉,仍担任刺史,分洛豫二州的侨郡来增加他的辖区。虽然地位高、爵位重,但他接待宾客从不疲倦。

当初,寇赞还未显贵时,曾请相士唐文相面。唐文说:“您额上的黑子进入头巾,将来必定会做到方伯,封为公侯。”等到寇赞显贵后,唐文以百姓的身份拜见他,说:“明公还记得我过去的话吗?那时我只知道您会显贵,但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您的州民。”寇赞说:“过去你说杜琼不会做官,人们都认为不对。等到杜琼被选为盩啡令,你仍然说相面中没有看到,结果杜琼果然因暴病,未上任就去世了。从前魏舒看到主人的儿子去世,就知道自己必定会做到公侯,我常常以你预言杜琼的准确性,也不断抱有这种期望。”于是赐给唐文衣服和良马。寇赞在州任职十七年,深得公私两方面的赞誉,年老时上表请求退休。真君九年去世,享年八十六岁。临终前嘱咐薄葬,穿着平时的衣服入殓。世祖对他的去世深感惋惜。谥号为宣穆。

长子元宝,继承爵位,担任豫州别驾。兴安元年去世,追赠为安南将军、豫州刺史。

儿子祖,继承爵位。高祖时,担任安南将军、东徐州刺史,去世。

儿子灵孙,继承爵位。担任赭阳太守。

元宝的弟弟虎皮,有才能。担任本县令。

虎皮的弟弟臻,字仙胜。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守丧期间以孝顺著称。轻财好士。显祖末年,担任中川太守。

当时冯熙担任洛州刺史,政声贪虐。仙胜稍微依附他,深得他的欢心。转任弘农太守。后来因为母亲年老,多次请求辞官,很久才得到批准。高祖初年,母亲去世还未满丧期,因恆农大盗张烦等人残害百姓,被征召为都将,与荆州刺史公孙初头等人追捕他们。任命为振武将军、比阳镇将,有威惠的名声。升任建威将军、郢州刺史。等到高祖南迁,郢州成为王畿,任命为弘农太守。因受贿被御史弹劾,最终被免职,在家中去世。

长子祖训,担任顺阳太守。

祖训的弟弟治,字祖礼。从洛阳令逐渐升任镇远将军、东荆州刺史。继任之后,蛮民因为刺史郦道元严苛,请求治担任刺史。朝廷商议认为边民应该安抚,于是让治代替道元,晋升为征虏将军。因派遣戍兵送道元,被免职。治兄弟都孝顺友爱,和睦相处,白头同居。父亲去世虽久,但仍然在父亲生前居住的堂屋中,摆设帷帐、几杖,按时节开堂列拜,流泪祭奠,如同宗庙一样。吉凶之事必先禀告,远行归来也是如此。治在世宗末年升任前将军、河州刺史。在任数年,遇到却铁忽叛乱,又被城民到都城列举他的十六条贪状。遇到赦免。很久之后,兼任廷尉卿,又兼任尚书。畏惧权贵,察言观色,不能坚持原则。不久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当时,蛮族在三鸦叛乱,治担任都督追讨,战死。追赠为持节、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七兵尚书、雍州刺史、昌平男。

治的弟弟弥,兼任尚书郎。被城阳王徽亲近。永安末年,徽为躲避尔朱兆而脱身南逃,向弥求救。弥不接纳,派人加害,当时舆论深责他。后来在关西去世。

治的长子朏之,字长明。从直后、奉朝请,再升任镇远将军、谏议大夫,仍担任直后。建义年间,出任冠军将军、东荆州刺史,兼任尚书,担任荆郢行台。继任后,任命为征虏将军。普泰年间,继承爵位,又担任东荆州刺史。永熙年间,担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武定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郦范,字世则,小名记祖,范阳涿鹿人。祖父绍,曾任慕容宝的濮阳太守。太祖平定中山时,以郡投降,任命为衮州监军。父亲嵩,担任天水太守。郦范,世祖时在东宫任职。高宗即位后,追录先朝旧勋,赐爵永宁男,加封宁远将军。以治礼郎的身份奉迁世祖、恭宗的神主到太庙,晋升爵位为子。

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南征时,郦范担任左司马。军队驻扎在无盐,刘彧的戍主申纂据城坚守。有识之士都认为攻城器械尚未准备齐全,不宜立即进攻。郦范说:“现在我们轻军远袭,深入敌境,不宜久留,耽误战机。而且申纂一定认为我军来得太快

在姑臧,担心人们心怀异意。有人贪恋故土不愿迁移,情不愿迁徙。如果因此引来外敌入侵,将成为国家的深重灾难。而且敦煌距离凉州有一千多里,舍弃远处而就近防守,远方的防御就会出现空缺。一旦废除边防,就会引发外敌的野心,导致夷狄相互勾结,互相往来。恐怕那些恶徒会联合起来,侵扰凉州及附近的各个戍所,导致关右地区荒芜混乱,烽火警报不断,边境的劳役频繁兴起,困难将会更加严重。”于是采纳了秀的建议。

太和初年,升任内侍长。后来担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假渔阳公。在州任职几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务继承了爵位。

务,字道世,性格端正谨慎,有治理才干。起初担任中散,逐渐升迁为太子翊军校尉。当时高祖南征,行梁州刺史杨灵珍谋反。任命务为统军,受都督李崇的指挥讨伐灵珍。因有战功,被任命为后军长史,征召到行在所。回来后,升任长水校尉。景明初年,假节行肆州事,转任左中郎将、宁朔将军、试守常山郡。又担任征蛮都督李崇的司马。李崇扫荡群蛮,消除了近畿的祸患,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担任镇北府司马。起初试守常山,府解后,又担任平北长史。务曾收受贿赂,被御史中尉李平弹劾,交付廷尉审理,后遇赦免。后来担任龙骧将军、郢州刺史。务献上七宝床、象牙席。诏书说:“晋武帝焚烧雉颈裘,我常赞赏他,现在务所献的也是这类东西。奇丽之物,有违朴素之风,可以交给他的家人。”边人李旻、马道进等诈杀萧衍的黄坂戍主,率户来投降。务相信了他们,派遣一千多士兵去迎接。结果户并未到来,反而诈称破贼,因此被免官。很久以后,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太中大夫,进号为左将军。神龟初年去世。

尧暄,字辟邪,上党长子人。本名钟葵,后来被赐名为暄。祖父僧赖,太祖平定中山时,与赵郡吕舍首来归顺。

暄聪明机敏,容貌俊美,担任千人军将、东宫吏。高宗因为他恭谨,提拔为中散。奉命出使齐州,检查平原镇将及长史的贪暴行为,推究情由,查清事实。被任命为太尉中给事、兼北部曹事,后来转任南部。太和年间,升任南部尚书。当时开始设立三长,暄担任东道十三州使,重新核对户籍。赐予独车一乘,厩马四匹。当时萧赜派遣其将陈显达侵犯边境,任命暄为使持节、假中护军、都督南征诸军事、平阳公。军队驻扎在许昌,恰逢陈显达逃走,暄于是班师回朝。暄前后从征及出使检察三十多次,都有克己奉公的美誉。赏赐衣服二十套、彩绢十匹、织千馀段、奴婢十口,赐爵平阳伯。后来改置百官,被任命为太仆卿。车驾南征时,加封安南将军。转任大司农卿。太和十九年,在平城去世。高祖为他举哀。追赠安北将军、相州刺史,赐赙帛七百匹。

起初,暄出使徐州,看到州城的楼观,嫌其过于华丽,于是下令拆除,因此后来更加衰败。高祖到彭城时,听说此事后说:“暄还可以追斩。”

暄的长子洪,继承了爵位。担任镇北府录事参军。

洪的儿子桀,字永寿。元象年间,担任开府仪同三司、乐城县开国公。

洪的弟弟遵,担任伏波将军、河州冠军府长史、临兆太守。去世后,追赠龙骧将军,谥号为思。

遵的弟弟荣,担任员外散骑侍郎。

荣的儿子雄,字休武。元象年间,担任仪同三司、豫州刺史、城平县开国公。

雄的弟弟奋,字彦举。兴和年间,担任骠骑将军、颍州刺史。

奋的弟弟难宗,武定年间,担任征西将军、南岐州刺史、征羌县开国伯。

吕舍归顺后,跟随到京师,被赐予田宅。

吕舍的儿子方生,机敏明辨,担任主书郎时去世。追赠建武将军、定州刺史、高邑子,谥号为敬。

方生的儿子受恩,担任侍御中散,典宜官曹,逐渐升迁为外都曹令,转任北部给事、秦州刺史。在任上去世。

史臣评论说:薛辩、寇赞归顺有道之君,并以忠诚见称。讨论敦煌的防御策略得当。务作为武夫,行为鄙诈,进贡床饰宝物,被弃而不用,这是君主的盛德。尧暄聪明奉公,因此获得名位,礼遇加于生前死后,荣耀有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注解

薛辩:北魏时期的官员,以忠诚和才干著称。

薛谨:薛谨,字法顺,薛辩之子,容貌魁伟,颇览史传。刘裕擒姚泓后,辟为相府行参军,后归国,授河东太守,袭爵平西将军、汾阴侯。谨治郡有威惠,儒道兴焉。

初古拔:初古拔,本名洪祚,薛谨长子,世祖赐名。沉毅有器识,真君中纠合宗乡,断二寇往来之路,事平后除中散,赐爵永康侯。后为都将,从驾南讨,平反氐仇辱檀、强免生。

薛胤:薛胤,字宁宗,初古拔长子,少有父风,弱冠拜中散,袭爵镇西大将军、河东公。萧赜遣将寇边,胤为都将,拒于淮上。后为都将,讨秦州反贼支酉,生擒斩之。

薛裔:薛裔,字豫孙,薛胤之子,袭爵。性豪爽,盛营园宅,宾客声伎,以恣嬉游。历尚书左外兵郎、左军将国,迁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出为洛州刺史。

薛孝绅:薛孝绅,薛裔之子,袭爵。稍迁前将军,太中大夫。立行险薄,坐事为河南尹元世俊所劾,死。后赠征西将国、华州刺史。

薛修仁:薛修仁,薛胤之弟,字崇业。广平王怀郎中令、汝阴太守。

薛玄景:薛玄景,薛修仁之弟,陈留太守。

薛洪隆:薛洪隆,字菩提,初古拔之弟。解褐阳平王国常侍,稍迁河东太守。

薛驎驹:薛驎驹,薛洪隆长子,好读书。举秀才,除中书博士。太和九年,萧赜使至,诏驎驹兼主客郎以接之。十年秋,遇疾卒。

薛庆之:薛庆之,字庆警,薛驎驹长子,颇以学业闻。解褐奉朝请。领侍御史,迁廷尉丞。后转尚书郎、兼尚书左丞,为并肆行台,赐爵龙丘子,行并州事。

薛英集:薛英集,薛庆之弟,性通率。随舅李崇在扬州积年,以军功历司徒铠曹参军,稍迁治书侍御史、通直散骑常侍。

薛凤子:薛凤子,薛驎驹之弟,自徙都洛邑,凤子兄弟移属华州河西郡。太和二年,为太子詹事丞、本州中正。世宗登阼,转太尉府铠曹参军,稍迁治书侍御史。

薛骥奴:薛骥奴,薛凤子之弟,州主簿。

薛破胡:薛破胡,薛洪隆之弟,州治中别驾。稍迁河东太守、征仇池都将。有六子。

薛聪:薛聪,字延智,薛破胡长子。有世誉。累迁治书侍御史、直阁将军,为高祖所知。世宗践阼,除辅国将军、齐州刺史。卒于州。

薛景茂:薛景茂,薛聪之弟,司州记室从事、猗氏令。早卒。

薛孝通:薛孝通,薛景茂之弟,颇以学业闻。

永安:北魏孝庄帝年号,公元528年至530年。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等事务。

常山太守:常山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常山郡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天平:东魏孝静帝年号,公元534年至537年。

征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洛州刺史:洛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洛州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都督:古代官名,负责某一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车骑将军:古代高级将军名号,地位显赫。

冀州刺史: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冀州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郡功曹:郡级行政机构中的属官,负责文书、人事等事务。

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学官,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尚书左民郎:尚书省的属官,负责民政事务。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评议朝政。

永平:北魏宣武帝年号,公元508年至512年。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侍从皇帝、参与朝政。

正光:北魏孝明帝年号,公元520年至525年。

南青州刺史:南青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南青州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安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瀛州刺史:瀛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瀛州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武定:东魏孝静帝年号,公元543年至550年。

中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中央军队的指挥。

仪同开府长史:古代官职名,仪同三司的属官,负责府内事务。

奉朝请:古代官职,负责朝见皇帝。

别驾:州级行政机构中的属官,地位仅次于刺史。

钜鹿太守:钜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钜鹿郡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中书博士:古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学术事务。

临淮王提友:临淮王的属官,负责辅佐王侯。

太原太守:太原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原郡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上谷:古代郡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冯翊:古代郡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苻坚:前秦皇帝,公元357年至385年在位。

东莱太守:东莱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东莱郡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安西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西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秦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秦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冯翊公:冯翊郡的公爵,地位显赫。

谥:古代对死者生前事迹的总结性评价。

哀公:谥号,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敬。

秦雍二州:秦州和雍州,位于今陕西、甘肃一带。

冯翊夫人:冯翊郡的夫人,地位尊贵。

妥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事务。

魏郡太守:魏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魏郡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安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事务。

南雍州刺史:南雍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南雍州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轵县侯:轵县的侯爵,地位显赫。

河南公:河南郡的公爵,地位显赫。

安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南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护南蛮校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南部边疆的军事事务。

真君:北魏太武帝年号,公元440年至451年。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

宣穆:谥号,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赞美。

豫州别驾:豫州的属官,地位仅次于刺史。

兴安:北魏文成帝年号,公元452年至454年。

东徐州刺史:东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东徐州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赭阳太守:赭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赭阳郡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中川太守:中川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川郡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弘农太守:弘农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弘农郡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振武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事务。

比阳镇将:比阳镇的军事长官,比阳镇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建威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事务。

郢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郢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顺阳太守:顺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顺阳郡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镇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事务。

东荆州刺史:东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东荆州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征虏将军:古代将军的称号,负责征讨敌人。

河州刺史:河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河州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廷尉卿:古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地位显赫,负责顾问、议政等事务。

卫大将军:古代高级将军名号,地位显赫。

七兵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昌平男:昌平县的男爵,地位显赫。

尚书郎: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文书事务。

城阳王徽:城阳王的名号,地位显赫。

尔朱兆:北魏末年的权臣,掌握朝政大权。

直后:古代官职名,负责侍从皇帝。

冠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

荆郢行台:荆郢地区的行政机构,负责地方事务。

普泰:北魏孝武帝年号,公元531年至532年。

永熙:北魏孝武帝年号,公元532年至534年。

镇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范阳涿鹿:范阳郡的涿鹿县,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慕容宝:后燕皇帝,公元396年至398年在位。

濮阳太守:濮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濮阳郡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衮州监军:衮州的军事长官,衮州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天水太守:天水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天水郡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宁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事务。

治礼郎: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事务。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征南大将军:古代高级将军名号,负责南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慕容白曜:北魏将领,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左司马: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无盐: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刘彧:南朝宋皇帝,公元465年至472年在位。

申纂:刘彧的将领,负责戍守无盐。

方城:古代城池的防御工事,指城墙。

弱卒:指战斗力较弱的士兵。

天亡之时:指天意使然,注定失败的时机。

潜威形:暗中展示威势,隐藏实力。

戒旅:整顿军队,准备战斗。

密厉将士:秘密激励士兵,准备战斗。

出其非意:出其不意,突然袭击。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指一旦放走敌人,将会带来长期的祸患。

舒迟:指行动迟缓,拖延时间。

民心固矣:指民心已经稳固,难以动摇。

军实:指军队的物资和人员。

东秦:指古代齐国的别称,因其位于东方,故称东秦。

经略:指经营谋划,治理国家。

皇威始被:指皇帝的威德刚刚开始施加。

民未沾泽:指百姓尚未享受到皇帝的恩泽。

怀贰:指心怀二心,不忠诚。

轨物:指规范和准则。

淹日:指拖延时间,耗费时日。

无盐之卒:指无盐城的士兵,此处指无盐城的战事。

涂炭:指战乱中的苦难,形容百姓生活困苦。

飞书告喻:指通过书信传达信息,劝降敌人。

桑梓之恋:指对故乡的眷恋。

同德:指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青土:指青州,古代地名。

坟栢:指坟墓上的柏树,此处指家族的责任。

劲甲坚城:指坚固的城池和强大的军队。

羝羊触籓: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

羸角:指弱小的力量。

壶浆路左:指百姓在路边迎接,表示欢迎。

韩白:指韩信和白起,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阴毛拂踝:古代占梦的象征,预示将有重大的变化或机遇。

豪盛于齐下:指在齐国境内将会有显赫的地位和权势。

道光海岱:指德行和功绩将照耀海岱地区。

营丘:古代地名,齐国的都城。

功旧:指有功勋的老臣。

重班:指重要的职位。

方夏:指治理边疆地区。

奸挠:指奸诈的阻挠和陷害。

绥辑边服:指安抚边疆,使其归顺。

酷吏传:指记载严酷官吏的传记。

干略:指才干和谋略。

威远将军:古代将军的称号,负责边疆的防御。

行台:指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员外常侍: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从。

辅国将军:古代将军的称号,负责国家的辅佐。

骁骑将军:古代将军的称号,负责骑兵的指挥。

正平太守: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正平郡的治理。

长乐相:古代官职,负责长乐地区的行政事务。

后将军:古代将军的称号,负责后方的防御。

平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平州的治理。

司徒刑狱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刑狱事务。

司徒谘议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司徒府的咨询事务。

东莱: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鲁郡: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尚书左民郎中: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民政事务。

主簿: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记录事务。

秀才: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称号,指有才学的人。

射策: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指答题。

行台郎:古代官职,负责行台的文书事务。

魏昌县开国子:古代爵位,指被封为魏昌县的开国子爵。

安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安州的治理。

平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尔朱荣:北魏时期的权臣,曾掌握朝政。

中樊子鹄:北魏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尔朱荣的叛乱。

慕容氏书:指记载慕容氏历史的书籍。

司空长流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司空的文书事务。

尚书库部郎:古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库房事务。

昌黎: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

谒者仆射: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宾客。

宣威将军:古代将军的称号,负责宣扬威德。

骑都尉:古代官职,负责骑兵的指挥。

广武将军:古代将军的称号,负责广武地区的防御。

喉舌:指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官员。

给事中: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从和文书事务。

参征南慕容白曜军事:指参与征讨南方的慕容白曜的军事行动。

敦煌:古代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

凉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大致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一带,是古代西北的重要地区。

蹙国:指缩小国土,削弱国家。

辟土:指开拓疆土,扩大国土。

北狄: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西夷:指西方的少数民族。

姑臧: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

太和: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时间为公元477年至499年。

内侍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内部事务的高级官员。

平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东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青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青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假渔阳公:古代爵位名,渔阳是地名,假表示暂时授予。

中散:古代官名,负责文书起草和传达皇帝旨意。

太子翊军校尉:古代官名,负责太子卫队的军事指挥。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

梁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梁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统军:古代官名,负责指挥军队。

长水校尉:古代官名,负责长水地区的军事指挥。

景明:北魏宣武帝的年号,时间为公元500年至503年。

假节:古代官名,表示临时授予的权力。

宁朔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北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常山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

征蛮都督:古代官名,负责征讨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事务。

镇北府司马:古代官名,负责镇北府的军事事务。

龙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重要军事任务。

七宝床:古代一种装饰华丽的床,七宝指七种珍贵的宝石。

象牙席:用象牙制成的席子,象征奢华。

晋武帝: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

雉颈裘:古代一种用雉鸡颈部羽毛制成的华丽裘衣。

太中大夫:古代官名,负责朝廷的谏议和顾问。

左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重要军事任务。

神龟:北魏孝明帝的年号,时间为公元518年至520年。

上党: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长子: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子县。

太祖: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他是北魏的开国皇帝。

中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

赵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赵县一带。

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

平原镇: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

太尉:古代官名,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官员。

中给事:古代官名,负责朝廷内部事务。

北部曹:古代官署名称,负责北部地区的行政事务。

南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南部地区的行政事务。

三长:北魏时期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指乡长、里长、邻长。

东道十三州使:古代官名,负责东部十三州的行政事务。

许昌: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平阳公:古代爵位名,平阳是地名,公表示爵位等级。

太仆卿: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车马和礼仪事务。

大司农卿:古代官名,负责全国的农业和财政事务。

平城: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魏的都城。

相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相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赙帛:古代丧葬礼仪中,赠送给死者家属的财物。

徐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彭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镇北府录事参军:古代官名,负责镇北府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开府仪同三司:古代官名,表示地位显赫,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

乐城县开国公:古代爵位名,乐城是地名,开国公表示爵位等级。

伏波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水军或沿海地区的军事事务。

河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

临兆太守:古代官名,负责临兆地区的行政事务。

员外散骑侍郎:古代官名,负责朝廷的谏议和顾问。

仪同三司:古代官名,表示地位显赫,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

豫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豫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城平县开国公:古代爵位名,城平是地名,开国公表示爵位等级。

骠骑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重要军事任务。

颍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颍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征西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西部地区的军事事务。

南岐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南岐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征羌县开国伯:古代爵位名,征羌是地名,开国伯表示爵位等级。

主书郎:古代官名,负责朝廷的文书起草和传达。

建武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重要军事任务。

定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定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高邑子:古代爵位名,高邑是地名,子表示爵位等级。

侍御中散:古代官名,负责朝廷的谏议和顾问。

宜官曹:古代官署名称,负责朝廷的礼仪和文书事务。

外都曹令:古代官名,负责外都曹的行政事务。

北部给事:古代官名,负责北部地区的行政事务。

寇赞:北魏时期的官员,以忠诚和才干著称。

款效:指忠诚和效力的表现。

驭远之算:指治理边疆的策略和智慧。

武夫鄙诈:指武夫粗鄙和欺诈的行为。

贡床饰宝:指进贡华丽的床和珍贵的宝物。

聪察奉公:指聪明、明察秋毫且忠于职守。

礼加存殁:指对生者和死者都给予礼遇。

有馀荣矣:指享有极高的荣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评注

本文通过对薛辩及其家族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河东薛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薛辩作为家族的开创者,凭借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乱世中立足,成为一方诸侯。他的后代薛谨、初古拔、薛胤等人,继承了家族的军事传统,屡立战功,成为北魏朝廷的重要将领。

薛氏家族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显著贡献。薛谨在河汾之地设立学校,推广儒学,使得当地文化得以复兴。薛驎驹、薛庆之等人则以学问见长,成为朝廷的文官,展现了薛氏家族文武兼备的特点。

然而,薛氏家族的兴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薛孝绅因行为不端而被劾死,薛庆之在葛荣攻围中城陷身亡,这些事件都揭示了家族在乱世中的脆弱性。薛氏家族的历史,既是个人奋斗的缩影,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了,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薛氏家族几代人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多重角色。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一些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文中提到的官职如中书舍人、常山太守、征东将军等,都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官职,体现了当时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刘龙驹扰乱夏州、萧衍遣将张齐寇晋寿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北魏时期边疆地区的不稳定和频繁的战乱。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北魏政府在维护边疆稳定方面的努力和挑战。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人物的家族背景和仕途经历,如寇赞、郦范等,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才能和品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族背景和仕途经历的重视。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官员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北魏时期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的窗口。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这段古文选自《魏书·慕容白曜传》,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慕容白曜与范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智慧。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慕容白曜与范在军事行动中的谋略与决策过程,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与胆识。

首先,文本通过慕容白曜与范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在军事行动中的不同策略。慕容白曜主张迅速出击,利用敌人的疏忽,一举攻破城池;而范则主张稳扎稳打,先通过信义感化民心,再逐步推进。这两种策略反映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速战速决,利用敌人的弱点迅速取得胜利;另一种是稳扎稳打,通过政治手段逐步瓦解敌人的抵抗。

其次,文本通过慕容白曜与范的互动,展现了古代将领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慕容白曜虽然有自己的主张,但在范提出不同意见时,他能够虚心听取,并最终采纳范的建议。这种将领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古代军事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文本还通过范的占梦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梦境的重视。范梦见“阴毛拂踝”,占梦者史武解释为“豪盛于齐下”,预示范将在齐国境内取得显赫的地位。这种占梦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的信仰,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预测。

最后,文本通过慕容白曜与范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与无奈。慕容白曜在攻破城池后,曾打算将城中百姓充作军实,但在范的劝谏下,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百姓的苦难,以及将领在战争中的道德抉择。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与胆识,以及古代战争中的残酷与无奈。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军事思想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首先,文中提到的姑臧、凉州、敦煌等地,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显示了北魏在西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这些地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安宁。

文中提到的官员如务、尧暄等,都是北魏时期的重要人物。务在军事上有卓越的表现,曾多次参与征讨叛乱,表现出色。然而,他也因受贿被弹劾,显示了当时官场的一些腐败现象。尧暄则以聪明、恭谨著称,多次出使和征讨,表现出色,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赏赐。他的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机制,以及对忠诚和才干的高度重视。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陈显达的叛乱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北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官职和爵位,如内侍长、平东将军、青州刺史等,这些官职的设置和授予,反映了北魏时期的官僚体系和等级制度。特别是假节、假中护军等临时授予的权力,显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魏时期一些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三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