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四-原文
赵琰 长孙虑 乞伏保 孙益德 董洛生 杨引 阎元 明 吴悉达 王续生 李显达 张升 仓跋 王崇 郭文恭
《经》云“孝,德之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此盖生人之大者。淳风 既远,世情虽薄,孔门有以责衣锦,诗人所以思素冠。且生尽色养之天,终极哀思 之地,若乃诚达泉鱼,感通鸟兽,事匪常伦,期盖希矣。至如温床扇席,灌树负土, 时或加人,咸为度俗,今书赵琰等以《孝感》为目焉。
赵琰,字叔起,天水人。父温为杨难当司马。初,苻氏乱,琰为乳母携奔寿春, 年十四乃归。孝心色养,饪熟之节,必亲调之。皇兴中,京师俭,婢简粟粜之,琰 遇见切责,敕留轻粃。尝送子应冀州娉室,从者于路偶得一羊,行三十里而琰知之, 令送于本处。又过路傍,主人设羊羹,琰访知盗杀,卒辞不食。遣人买耜刃,得剩 六耜,即令送还刃主。刃主高之,义而不受,琰命委之而去。初为兗州司马,转团 城镇副将。还京,为淮南王他府长史。时禁制甚严,不听越关葬于旧兆。琰积三十 余年,不得葬二亲。及蒸尝拜献,未曾不婴慕卒事。每于时节,不受子孙庆贺。年 余耳顺,而孝思弥笃。慨岁月推移,迁窆无期,乃绝盐粟,断诸滋味,食麦而已。 年八十卒。迁都洛阳,子应等乃还乡葬焉。
应弟煦,字宾育。好音律,以善歌闻于世。位秦州刺史。
长孙虑,代人也。母因饮酒,其父真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真为县囚 执,处以重坐。虑列辞尚书云“父母忿争,本无余恶。直以谬误,一朝横祸。今母 丧未殡,父命旦夕。虑兄弟五人,并各幼稚。虑身居长,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始 向四岁,更相鞠养,不能保全。父若就刑,交坠沟壑,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婴弱众 孤得蒙存立。”尚书奏云:“虑于父为孝子,于弟为仁兄。寻究情状,特可矜感。” 高祖诏特恕其父死罪,以从远流。
乞伏保,高车部人也。父居,显祖时为散骑常侍,领牧曹尚书,赐爵宁国侯。 以忠谨慎密,常在左右,出内诏命。赐宫人河南宗氏,亡后,赐以宫人申氏,宋太 子左率申坦兄女也。岁余,居卒,申抚养伏保。性严肃,捶骂切至,而伏保奉事孝 谨,初无恨色。袭父侯爵,例降为伯。稍迁左中郎将。每请禄赐,在外公私尺丈所 用,无不白知。出为无善镇将。申年余八十,伏保手制马舆,亲自扶接,申欣然随 之。申亡,伏保解官,奉丧还洛。复为长,兼南中郎将,卒。
孙益德,乐安人也。其母为人所害,益德童幼为母复仇。还家,哭于殡以待县 官。高祖、文明太后以其幼而孝决,又不逃罪,特免之。
董洛生,代人也。居父丧过礼,诏遣秘书中散温绍伯奉玺书慰之,令自抑割以 全孝道。又诏其宗亲,使相喻奖,勿令有灭性之讥。
杨引,乡郡襄垣人也。三岁丧父,为叔所养。母年九十三卒,引年七十五,哀 毁过礼。三年服毕,恨不识父,追服斩衰,食粥粗服,誓终身命。终十三年,哀慕 不改,为郡县乡闾三百余人上状称美。有司奏宜旌赏,复其一门,树其纯孝。诏别 敕集书标杨引至行,又可假以散员之名。
阎元明,河东安邑人也。少而至孝,行著乡闾。太和五年,除北随郡太守。元 明以违离亲养,兴言悲慕,母亦慈念,泣泪丧明。元明悲号上诉,许归奉养。一见 其母,母目便开。刺史吕寿恩列状上闻,诏下州郡,表为孝门,复其租调兵役,令 终母年。母亡,服终,心丧积载,每忌日悲恸傍邻。昆弟雍和,尊卑谐穆,安贫乐 道,白首同归。
又猗氏县人令狐仕,兄弟四人,早丧父,泣慕十载,奉养其母,孝著乡邑。而 力田积粟,博施不已。
又河东郡人杨风等七百五十人,列称乐户皇甫奴兄弟,虽沉屈兵伍而操尚弥高, 奉养继亲甚著恭孝之称。
又东郡小黄县人董吐浑、兄养,事亲至孝,三世同居,闺门有礼。景明初,畿 内大使王凝奏请标异,诏从之。
吴悉达,河东闻喜人也。弟兄三人,年并幼小,父母为人所杀,四时号慕,悲 感乡邻。及长报仇,避地永安。昆弟同居四十余载,闺门和睦,让逸竞劳。虽于俭 年糊饘不继,宾客经过,必倾所有。每守宰殡丧,私办车牛,送终葬所。邻人孤贫 窘困者,莫不解衣辍粮以相赈恤。乡闾五百余人诣州称颂焉。刺史以悉达兄弟行著 乡里,板赠悉达父渤海太守。悉达后欲改葬,亡失坟墓,推寻弗获,号哭之声昼夜 不止,叫诉神礻氏。忽于悉达足下地陷,得父铭记。因迁葬曾祖已下三世九丧,倾 尽资业,不假于人,哀感毁悴,有过初丧。有司奏闻,标闾复役,以彰孝义。
时有齐州人崔承宗,其父于宋世仕汉中,母丧,因殡彼。后青徐归国,遂为隔 绝。承宗性至孝,万里投险,偷路负丧还京师。黄门侍郎孙惠蔚闻之曰:“吾于斯 人见廉范之情矣。”于是吊赠尽礼,如旧相识。
王续生,荥阳京县人也。遭继母忧,居丧杖而后起。及终礼制,鬓发尽落。有 司奏闻,世宗诏标旌门闾,甄其徭役。
李显达,颍川阳翟人也。父丧,水浆不入口七日,鬓发堕落,形体枯悴。六年 庐于墓侧,哭不绝声,殆于灭性。州牧、高阳王雍以状奏,灵太后诏表其门闾。
张升,荥阳人。居父母丧,鬓发坠落,水浆不入口,吐血
数升。诏表门闾。
仓跋,荥阳京县人也。丧母,水浆不入口五日,吐血数升,居忧毁瘠,见称州 里。有司奏闻,出帝诏标门闾。
王崇,字乾邕,阳夏雍丘人也。兄弟并以孝称。身勤稼穑,以养二亲。仕梁州 镇南府主簿。母亡,杖而后起,鬓发坠落。未及葬,权殡宅西。崇庐于殡所,昼夜 哭泣,鸠鸽群至。有一小鸟,素质墨眸,形大如雀,栖于崇庐,朝夕不去,母丧始 阕,复丁父忧,哀毁过礼。是年,阳夏风雹,所过之处,禽兽暴死,草木摧折。至 崇田畔,风雹便止,禾麦十顷,竟无损落,及过崇地,风雹如初。咸称至行所感。 崇虽除服,仍居墓侧。于其室前生草一根,茎叶甚茂,人莫能识。至冬中,复有鸟 巢于崇屋,乳养三子,毛羽成长,驯而不惊。守令闻之,亲自临视。州以闻奏,标 其门闾。
郭文恭,太原平遥人也。仕为太平县令。年逾七十,父母丧亡。文恭孝慕罔极, 乃居祖父墓次,晨夕拜跪。跣足负土,培祖父二墓,寒暑竭力,积年不已,见者莫 不哀叹。尚书闻奏,标其门闾。
史臣曰:“塞天地而横四海者,唯孝而已矣。然则始敦孝敬之方,终极哀思之 道,厥亦多绪,其心一焉。盖上智禀自然之质,中庸有企及之义,及其成名,其美 一也。赵琰等或出公卿之绪,籍礼教以资;或出茅檐之下,非奖劝所得。乃有负土 成坟,致毁灭性,虽乖先王之典制,亦观过而知仁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四-译文
赵琰、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张升、仓跋、王崇、郭文恭。
《经》中说:“孝是德行的根本”,“孝悌到了极点,可以通达神明”。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淳朴的风气已经远去,世态虽然淡薄,孔门有责衣锦,诗人所以思素冠。而且生来就有色养的天性,最终达到哀思的境地,如果真诚到能感动泉鱼,感通鸟兽,这种事情不是常有的,期望也很少。至于温床扇席,灌树负土,有时也会有人做,都是为了度俗,现在书写赵琰等人以《孝感》为标题。
赵琰,字叔起,天水人。父亲赵温是杨难当的司马。起初,苻氏作乱,赵琰被乳母带着逃到寿春,十四岁才回来。他孝顺父母,亲自调理饮食。皇兴年间,京城节俭,婢女简粟卖粮,赵琰见到后严厉责备,命令留下轻粃。曾经送儿子去冀州娶妻,随从在路上偶然得到一只羊,走了三十里后赵琰知道了,命令送回原处。又经过路边,主人设羊羹,赵琰得知是偷杀的,最终辞谢不吃。派人买耜刃,得到多余的六耜,立即命令送还刃主。刃主认为他高尚,义而不受,赵琰命令放下后离开。起初任兗州司马,转任团城镇副将。回京后,任淮南王他府长史。当时禁令很严,不允许越关葬在旧墓。赵琰积攒了三十多年,未能安葬双亲。每到祭祀时,总是怀念父母。每逢节日,不接受子孙的庆贺。年过六十,孝思更加深厚。感慨岁月流逝,迁葬无期,于是断绝盐粟,断除各种滋味,只吃麦子。八十岁去世。迁都洛阳后,儿子赵应等人回乡安葬。
赵应的弟弟赵煦,字宾育。喜欢音律,以善歌闻名于世。任秦州刺史。
长孙虑,代郡人。母亲因饮酒,父亲长孙真呵斥她,误用杖击,导致母亲死亡。长孙真被县里囚禁,处以重刑。长孙虑上书尚书说:“父母争吵,本无恶意。只因误伤,导致横祸。现在母亲未葬,父亲命在旦夕。我们兄弟五人,都还年幼。我是长子,今年十五岁,有一个妹妹,才四岁,互相抚养,难以保全。如果父亲受刑,我们都会陷入困境,请求以我代替父亲的性命,让年幼的孤儿得以生存。”尚书上奏说:“长孙虑对父亲是孝子,对弟弟是仁兄。考察情状,值得怜悯。”高祖下诏特赦其父死罪,改为流放。
乞伏保,高车部人。父亲乞伏居,显祖时任散骑常侍,领牧曹尚书,赐爵宁国侯。因忠谨慎密,常在皇帝左右,出纳诏命。赐宫人河南宗氏,宗氏去世后,又赐宫人申氏,是宋太子左率申坦的侄女。一年多后,乞伏居去世,申氏抚养乞伏保。申氏性格严肃,打骂严厉,但乞伏保侍奉孝顺,毫无怨色。继承父亲的侯爵,按规定降为伯。逐渐升任左中郎将。每次请求俸禄赏赐,在外公私所用,无不禀报。出任无善镇将。申氏年过八十,乞伏保亲手制作马舆,亲自扶接,申氏欣然跟随。申氏去世后,乞伏保辞官,奉丧回洛阳。再次任职,兼任南中郎将,去世。
孙益德,乐安人。母亲被人杀害,孙益德年幼时为母亲报仇。回家后,在母亲灵前哭泣等待县官。高祖、文明太后因他年幼而孝顺,又不逃避罪责,特赦免他。
董洛生,代郡人。居父丧超过礼制,皇帝下诏派秘书中散温绍伯奉玺书慰问,让他自我克制以保全孝道。又下诏其宗亲,让他们互相劝勉,不要有灭性的讥讽。
杨引,乡郡襄垣人。三岁丧父,由叔父抚养。母亲九十三岁去世,杨引七十五岁,哀痛过度。三年服丧期满,遗憾不认识父亲,追服斩衰,吃粥穿粗衣,发誓终身如此。十三年后,哀慕不改,郡县乡里三百多人上书称赞。有司上奏应表彰赏赐,免除其一门徭役,树立纯孝榜样。皇帝下诏特别命令集书标杨引至行,又可假以散员之名。
阎元明,河东安邑人。年少时非常孝顺,行为闻名乡里。太和五年,任北随郡太守。阎元明因离开亲人,心中悲伤,母亲也思念他,哭泣失明。阎元明悲号上诉,获准回家奉养。一见到母亲,母亲的眼睛便复明。刺史吕寿恩上奏,皇帝下诏州郡,表为孝门,免除其租调兵役,直到母亲去世。母亲去世后,服丧期满,心丧多年,每逢忌日悲恸感动邻居。兄弟和睦,尊卑和谐,安贫乐道,白头偕老。
又有猗氏县人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丧父,哭泣怀念十年,奉养母亲,孝顺闻名乡里。而且努力耕种积粮,广泛施舍。
又有河东郡人杨风等七百五十人,上书称赞乐户皇甫奴兄弟,虽然沉沦兵伍但操守高尚,奉养继亲非常孝顺。
又有东郡小黄县人董吐浑、兄养,侍奉亲人非常孝顺,三世同居,家庭有礼。景明初年,畿内大使王凝上奏请求表彰,皇帝下诏同意。
吴悉达,河东闻喜人。兄弟三人,年纪都很小,父母被人杀害,四季哭泣怀念,感动乡邻。长大后报仇,避居永安。兄弟同居四十多年,家庭和睦,互相谦让。即使在荒年粮食不足,宾客经过,也倾尽所有。每逢守宰殡丧,私办车牛,送终葬所。邻居孤贫窘困的,无不解衣辍粮以相赈恤。乡里五百多人到州里称赞。刺史因悉达兄弟行为闻名乡里,板赠悉达父渤海太守。悉达后欲改葬,找不到坟墓,推寻不得,号哭之声昼夜不止,向神礻氏诉苦。忽然在悉达脚下地陷,得到父亲的铭记。于是迁葬曾祖以下三世九丧,倾尽家产,不借他人,哀痛毁悴,超过初丧。有司上奏,表彰其门闾,免除徭役,以彰显孝义。
当时有齐州人崔承宗,其父在宋世任汉中,母亲去世,葬在那里。后来青徐归国,遂被隔绝。崔承宗性至孝,万里投险,偷路负丧回京师。黄门侍郎孙惠蔚听说后说:“我在这个人身上看到了廉范的情操。”于是吊赠尽礼,如旧相识。
王续生,荥阳京县人。遭继母丧,居丧杖而后起。服丧期满,鬓发尽落。有司上奏,世宗下诏表彰其门闾,免除徭役。
李显达,颍川阳翟人。父亲去世,七天不进水浆,鬓发脱落,形体枯悴。六年庐于墓侧,哭不绝声,几乎丧命。州牧、高阳王雍上奏,灵太后下诏表彰其门闾。
张升,荥阳人。居父母丧,鬓发脱落,不进水浆,吐血。
数升。皇帝下诏表彰其家门。
仓跋,是荥阳京县人。母亲去世后,他五天不喝水,吐血数升,因过度悲伤而消瘦,被州里称赞。有关部门上奏皇帝,皇帝下诏表彰其家门。
王崇,字乾邕,是阳夏雍丘人。他和兄弟都以孝顺著称。他亲自耕种,以供养父母。曾任梁州镇南府主簿。母亲去世后,他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头发也脱落了。母亲还未下葬,暂时停放在宅院西侧。王崇在停放母亲的地方搭建茅庐,日夜哭泣,鸠鸽群集。有一只小鸟,羽毛洁白,眼睛黑色,大小如雀,栖息在王崇的茅庐上,早晚不离。母亲丧期结束后,父亲又去世,他哀痛过度,超过了礼制。那年,阳夏地区遭遇风雹,所过之处,禽兽暴死,草木摧折。到了王崇的田边,风雹便停止,十顷禾麦竟然无损。过了王崇的地界,风雹又恢复如初。人们都说是他的至孝感动了天地。王崇虽然除去了丧服,仍然住在墓旁。在他的屋前长出一根草,茎叶非常茂盛,人们都不认识。到了冬天,又有鸟在他的屋上筑巢,养育了三只小鸟,羽毛长成后,驯服而不惊。地方官员听说后,亲自前来视察。州里上奏皇帝,表彰其家门。
郭文恭,是太原平遥人。曾任太平县令。年过七十,父母去世。郭文恭孝心无尽,便住在祖父的墓旁,早晚跪拜。他赤脚背土,为祖父和父亲的坟墓培土,无论寒暑都竭尽全力,多年不懈,见到的人无不哀叹。尚书上奏皇帝,表彰其家门。
史臣说:“能够感动天地、横贯四海的,只有孝道而已。然而,从开始敦促孝敬的方法,到最终表达哀思的方式,虽然途径多样,但其心是一致的。上智之人禀赋自然之质,中庸之人有企及之义,等到他们成名,其美德是一样的。赵琰等人或出身于公卿之家,凭借礼教而成就;或出身于茅檐之下,并非因奖劝而得。他们中有人背土成坟,以至于毁灭了自己的生命,虽然违背了先王的典制,但也通过他们的过失看到了仁爱之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四-注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这句话出自《孝经》,强调孝道的极致可以达到与神明相通的地步,体现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高地位。
色养: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供养,还包括精神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关怀。
蒸尝:古代祭祀祖先的仪式,蒸指蒸煮祭品,尝指品尝祭品,象征着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
斩衰: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子女为父母服丧时所穿,表示极度的哀痛和尊敬。
心丧:指在丧期结束后,内心仍然保持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怀念。
闺门有礼: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遵守礼仪,和睦相处,体现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标闾复役:古代对孝子的一种表彰方式,免除其徭役,以示对其孝行的嘉奖。
门闾:古代指家族的门户,常用来象征家族的荣誉和地位。在这里,’诏表门闾’意味着皇帝下令表彰其家族,以示对其孝行的认可。
仓跋:人名,荥阳京县人,以孝行著称。
王崇:人名,字乾邕,阳夏雍丘人,以孝行闻名。
郭文恭:人名,太原平遥人,曾任太平县令,以孝行著称。
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哀毁过礼:形容因丧亲之痛而过度悲伤,甚至超过了礼仪所规定的限度。
风雹:自然灾害,指大风和冰雹,常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标其门闾:古代表彰孝行的一种方式,即在孝子的家门上做标记,以示其孝行被官方认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四-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孝行故事,深刻展示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孝道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表现,更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石。文本中的人物如赵琰、长孙虑、乞伏保等,他们的孝行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物质供养上,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关怀和情感上的投入。例如,赵琰在父亲去世后,积三十余年不得葬二亲,但仍坚持每年进行祭祀,不受子孙庆贺,体现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尊敬。
长孙虑的故事则展示了孝道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他在母亲因误会被父亲误杀后,主动请求代替父亲受罚,以保全家庭的完整。这种牺牲精神不仅体现了孝道,也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乞伏保的故事则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坚韧性。他在继母严厉的管教下,依然保持孝心,甚至在继母年老时亲自制作马舆,扶接继母,展现了孝道的无私和坚韧。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孝道的多样性,也反映了孝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孝道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表现,更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石。孝道的实践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睦,也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孝道与神明相通的观点,这进一步强调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地位。孝道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与神明沟通的桥梁,体现了孝道在精神层面的深远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孝行故事,深刻展示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深远影响。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要重视和践行孝道,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通过三位历史人物的孝行故事,深刻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仓跋、王崇和郭文恭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赞美,更是对孝道文化的弘扬。
首先,仓跋的故事体现了孝道中的极端奉献。他在母亲去世后,连续五日不饮不食,甚至吐血数升,这种极端的孝行虽然可能不符合现代健康观念,但在古代却被视为对父母深爱的最高表现。
其次,王崇的故事则展示了孝道中的自然感应。他在母亲去世后,不仅日夜哭泣,还有小鸟常伴其侧,这种自然界的反应被古人视为孝行感动天地的象征。此外,风雹在其田边停止,进一步强化了孝行能够感化自然的观念。
最后,郭文恭的故事强调了孝道中的持续奉献。他在七十高龄时,仍然坚持为祖父母修墓,这种长期的孝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坚持和毅力,也反映了孝道文化中对长辈的持续尊重和记忆。
总体而言,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孝道的多样表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行的高度评价和官方认可。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行为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