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六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六-原文

魏郡太守,有惠政。灵太后诏 曰:“邕莅政清勤,善绥民俗。比经年俭,郡内饥馑,群庶嗷嗷,将就沟壑,而邕 自出家粟,赈赐贫窘,民以获济。虽古之良守,何以尚兹。宜见沾锡,以垂奖劝。 可赐龙厩马一匹、衣一袭、被褥一具。班宣州镇,咸使闻知。”邕以善治民,稍迁 至南青州刺史而卒。

阎庆胤,不知何许人。为东秦州数城太守。在政五年,清勤厉俗。频年饥馑, 庆胤岁常以家粟千石赈恤贫穷,民赖以济。其部民杨宝龙等一千余人,申讼美政。 有司奏曰:“案庆胤自莅此郡,惠政有闻,又能自以己粟赡恤饥馑,乃有子爱百姓 之义。如不少加优赉,无以厉彼贪残。又案齐州东魏郡太守路邕,在郡治能与之相 埒,语其分赡又亦不殊,而圣旨优隆赐以衣马,求情即理,谓合同赏。”灵太后卒 无褒赏焉。

明亮,字文德,平原人。性方厚,有识干,自给事中历员外常侍,延昌中,世 宗临朝堂,亲自黜陟,授亮勇武将军。亮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臣 勇武,其号至浊。且文武又殊,请更改授。”世宗曰:“今依劳行赏,不论清浊, 卿何得乃复以清浊为辞!”亮曰:“圣明在上,清浊故分。臣既属圣明,是以敢启。” 世宗曰:“九流之内,人咸君子,虽文武号殊,佐治一也。卿何得独欲乖众,妄相 清浊。所请未可,但依前授。”亮曰:“今江左未宾,书轨宜一。方为陛下授命前 驱,拓定吴会。官爵陛下之所轻,贱命微臣之所重,陛下方收所重,何惜所轻。” 世宗笑曰:“卿欲为朕拓定江表,揃平萧衍,揃平拓定,非勇武莫可。今之所授, 是副卿言。辞勇及武,自相矛盾。”亮曰:“臣欲仰禀圣规,运筹而定,何假勇武, 方乃成功。”世宗曰:“谋勇二事,体本相须。若勇而无谋,则勇不独举;若谋而 无勇,则谋不孤行。必须兼两,乃能制胜,何得云偏须运筹而不复假勇乎?”亮曰: “请改授平远将军。”世宗曰:“运筹用武,然后远人始平,卿但用武平之,何患 不行平远也。”亮乃陈谢而退。

后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甚有惠政,声绩之美,显著当时。朝廷嘉其风化。 转汲郡太守,为治如前,誉宣远近。二郡民吏,迄今追思之。卒孝昌初,赠左将军、 南青州刺史。

初,亮之在阳平,属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讨元叉。时并州刺史城阳王徽亦 遣使诣亮,密同熙谋。熙败,亮诡其使辞,由是徽音获免。二年,诏追前效,重赠 平东将军、济州刺史,拜其子希远奉朝请。

亮从弟远,仪同开府从事中郎。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也。少以清苦自立。时县令齐罗丧亡,无亲属收痤, 纂以私财殡葬。由是郡县标其门闾,后居父丧尽礼。郡举孝廉,补豫州司士。

稍除积弩将军。领众诣淮,迎降民杨箱等。修立楚镇,招纳山峦李天保等五百 户。从征新野,除骑都尉。又从驾寿春,敕纂缘淮慰劳。豫州刺史田益宗率户归国, 使纂诣广陵安尉初附,赈给田廪。从征新野,及南阳平,以功赐爵井陉男,赏帛五 百匹。数日之中,散之知友。时人称之。又诣赭阳、武阴二郡,课种公田,随供军 费。除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中,迁汉阳太守,并以清白为名。又随都督杨椿等诣 南秦军前,招慰逆氏。还,除虎贲中郎将,领太仓令。遭母忧去职。久之,除伏波 将军,复为太仓令。寻除宁远将军、阴陵戍主。延昌中,京师俭,敕纂监京仓赈给 民廪。肃宗初,拜征虏将军、清河内史。性俭约,尤爱贫老,至能问民疾苦,对之 泣涕。劝督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赏以物帛,惰者加以罪谴。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还,以本将军除东益州刺史。无御边威略,群氏反叛。以失民和征还。迁太府少卿, 除平阳太守、后将军、太中大夫。

正光末,清河入房通等三百人颂纂德政,乞重临郡。诏许之。孝昌中,为葛荣 围逼,纂以郡降荣。荣令纂入信都慰喻,都督李瑾欲斩,刺史元孚德纂,还。出, 又劝荣以水灌城,荣遂以纂为常山太守。至郡未几,荣灭。定州刺史薛昙尚以纂老 旧,令护博陵、钜鹿二郡,纂以疾辞。少时卒于家。

纂所历任,好行小惠,蔬食弊衣,多涉诬矫,而轻财洁己,终无受纳,为百姓 所思,号为良守。永熙中,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天平四年,重赠本将军、定州 刺史。

裴佗,字元化,河东闻喜人。其先因晋乱避地凉州。苻坚平河西,东归桑梓, 因居解县焉。父景,惠州别驾。

佗容貌魁伟,隤然有器望。少治《春秋杜氏》、《毛诗》、《周易》,并举其 宗致。举秀才,以高第除中书博士,转司徒参军、司空记室、扬州任城王澄开府仓 曹参军。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行河东郡事。所在有称绩。还,拜尚书考功郎中、河 东邑中正。世宗亲临朝堂,拜员外散骑常侍,中正如故。转司州治中,以风闻为御 史所弹,寻会赦免。转征虏将军、中散大夫。为赵郡太守,为治有方,威惠甚著, 猾吏奸民莫不改肃。所得俸禄,分恤贫穷。转前将军、东荆州刺史,郡民恋仰,倾 境饯送,至今追思之。寻加平南将军。蛮酋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万余家,恃众阻 险,不宾王命,前后牧守虽屡征讨,未能降款。佗至州,单使宣慰,示以祸福。敬 宗等闻佗宿德

辨 其优劣,推心未忍,访古无据。”瑗以为《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又 曰:“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

又曰: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

《礼丧服经》曰“为父斩衰三年,为母齐衰期。尊卑优劣,显在典章,何言访古无 据?

局判云:“母杀其父,子复告母,母由告死,便是子杀。天下未有无母之国, 不知此子将欲何之!”

瑗案典律,未闻母杀其父而子有隐母之义。既不告母,便是 与杀父,天下岂有无父之国,此子独得有所之乎!

局判又云:“案《春秋》,庄公元年,不称即位,文姜出故。服虔注云:‘文 姜通于兄齐襄,与杀公而不反。父杀母出,隐痛深讳,期而中练,思慕少杀,念至 于母。故《经》书:三月夫人逊乎齐。’既有念母深讳之文,明无仇疾告列之理。”

瑗寻注义。隐痛深讳者,以父为齐所杀,而母与之。隐痛父死,深讳母出,故不称 即位,非为讳母与杀也。是以下文以义绝,其罪不为与杀明矣。

《公羊传》曰: “君杀,子不言即位,隐之也。”

期而中练,父忧少衰,始念于母,略书“夫人逊 乎齐”。

是内讳出奔,犹为罪文。

传曰:“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注云: “夫人有与杀桓之罪,绝不为亲,得尊父子义。善庄公思大义,绝有罪,故曰礼也。”

以大义绝有罪,得礼之衷,明有仇疾告列之理。

但《春秋桓》、庄之际,齐为大国, 通于文姜,鲁公谪之。文姜以告齐襄,使公子彭生杀之。鲁既弱小而惧于齐。是时 天子衰微,又无贤霸,故不敢仇之,又不敢告列,惟得告于齐曰:“无所归咎,恶 于诸侯,讲以公子彭生除之。”齐人杀公子彭生。

案郎此断,虽有援引,即以情推 理,尚未遣惑。

事遂停寝。

除大宗正卿,寻加卫将军。宗室以其寒士,相与轻之。瑗案法推治,无所顾避, 甚见仇疾。官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

领本州大中正,以本官兼 廷尉卿,卒官。赠本将军、太仆卿、济州刺史,谥曰明。

羊敦,字元礼,太山钜平人,梁州刺史祉弟子也。性尚闲素,学涉书史,以父 灵引死王事,除给事中。出为本州别驾。公平正直,见有非法,敦终不判署。后为 尚书左侍郎、徐州扶军长史。永安中,转廷尉司直,不拜。拜洛阳令。后为镇南将 军、金紫光禄大夫,迁太府少卿,转卫将军、广平太守。治有能名,奸吏跼蹐,秋 毫无犯。雅性清俭,属岁饥馑,家馈未至,使人外寻陂泽,采藕根而食之。遇有疾 苦,家人解衣质米以供之。然其为治,亦尚威严。朝廷以其清白,赐谷一千斛、绢 一百匹。兴和初卒,年五十二。吏民奔哭,莫不悲恸。赠都督徐兗二州诸军事、卫 大将军、吏部尚书、兗州刺史,谥曰贞。

武定初,齐献武王以敦及中山太守苏淑在官奉法,清约自居,宜见追褒,以厉 天下,乃上言请加旌录。诏曰:“昔五袴兴谣,两歧致咏,皆由仁覃千里,化洽一 邦。故广平太守羊敦、故中山太守苏淑,并器业和隐,干用贞济,善政闻国,清誉 在民。方藉良才,遂登高秩,先后凋亡,朝野伤悼。追旌清德,盖惟旧章,可各赏 帛一百匹、谷五百斛,班下郡国,咸使闻知。”

子隐,武定末,开府行参军。

苏淑,字仲和,武邑人也。立性敦谨,颇涉经传。兄寿兴,坐事为阉官。寿兴 后为河间太守。赐爵晋阳男。及寿兴将卒,遂冒养淑为子。淑,熙平中袭其爵,除 司空士曹参军。寻转太学博士、厉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转奉车都尉,领殿中侍 御史。因使于冀州,会高干邕执刺史元嶷据城起义,淑赞成其事。干邕以淑行武邑 郡。未几,尔朱汝归疑率兵将至,淑于郡逃还京师。后除左将军、太中大夫、行河 阴令。出除乐陵内史。淑在郡绥抚,其有民誉。始迳二周,谢病乞解,有诏听之, 民吏老幼诉乞淑者甚众。后历荥阳太守,亦有能名。加中军将军、司徒从事中郎。 兴和二年,拜中山太守。三年,卒于郡。淑清心爱下,所历三郡,皆为吏民所思, 当时称为良二千石。武定初,赠卫大将军、都官尚书、瀛州刺史,谥曰懿。齐献武 王追美清操,与羊敦同见优赏。

子子且,袭。武定中,齐献武王庙丞。

史臣曰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六-译文

魏郡太守有良好的政绩。灵太后下诏说:“邕在任上清廉勤勉,善于安抚百姓。近年来郡内遭遇饥荒,百姓困苦,几乎要饿死,而邕却拿出自家的粮食,救济贫困的百姓,使百姓得以生存。即使是古代的良吏,也难以超越他。应该给予赏赐,以示奖励。可以赐给他一匹龙厩马、一套衣服、一床被褥。并通告各州镇,让大家都知道。”邕因为善于治理百姓,逐渐升迁至南青州刺史,后来去世。

阎庆胤,不知是哪里人。担任东秦州数城太守。在任五年,清廉勤勉,改变了当地的风俗。连年饥荒,庆胤每年都用自家的一千石粮食救济贫困的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生存。他的部民杨宝龙等一千多人,上书称赞他的善政。有关部门上奏说:“庆胤自从到任以来,惠政闻名,又能用自己的粮食救济饥荒,体现了爱护百姓的情怀。如果不加以奖励,就无法激励那些贪婪残暴的人。另外,齐州东魏郡太守路邕,在郡内的治理能力与庆胤相当,救济百姓的行为也不相上下,而圣旨对他特别优待,赐予衣物和马匹,从情理上讲,应该同样给予赏赐。”但灵太后最终没有给予褒奖。

明亮,字文德,平原人。性格方正厚道,有才干,从给事中历任员外常侍,延昌年间,世宗亲自在朝堂上考核官员,授予明亮勇武将军的职位。明亮进言说:“臣原本的官职是常侍,属于第三清。现在授予臣勇武将军,这个称号非常浊。而且文武有别,请更改授予的职位。”世宗说:“现在根据功劳行赏,不论清浊,你怎么能以清浊为借口!”明亮说:“圣明在上,清浊自然分明。臣既然属于圣明,所以敢提出请求。”世宗说:“九流之内,人人都是君子,虽然文武称号不同,但辅佐治理是一样的。你怎么能独独违背众人,妄自区分清浊。你的请求不可行,还是按照之前的任命。”明亮说:“现在江左尚未归顺,书轨应该统一。臣正为陛下担任前驱,开拓平定吴会。官爵是陛下所轻视的,贱命是微臣所重视的,陛下正在收取所重视的,何必吝惜所轻视的。”世宗笑着说:“你想为朕开拓平定江表,平定萧衍,平定开拓,非勇武不可。现在授予你的职位,正是符合你的言辞。你辞去勇武,自相矛盾。”明亮说:“臣想仰仗圣明的规划,运筹帷幄而定,何必借助勇武,才能成功。”世宗说:“谋略和勇武两件事,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有勇无谋,那么勇武无法单独发挥作用;如果有谋无勇,那么谋略也无法单独实施。必须两者兼备,才能制胜,怎么能说只需要运筹而不需要勇武呢?”明亮说:“请改授平远将军。”世宗说:“运筹用武,然后远人才能平定,你只要用武平定,何必担心不能行平远呢。”明亮于是谢恩退下。

后来明亮被任命为阳平太守,清廉爱民,政绩显著,名声在当时非常显赫。朝廷嘉奖他的教化。转任汲郡太守,治理方式与之前相同,声誉远播。两郡的百姓和官吏,至今仍然怀念他。孝昌初年去世,追赠左将军、南青州刺史。

当初,明亮在阳平时,正值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讨伐元叉。当时并州刺史城阳王徽也派使者去见明亮,秘密与熙谋划。熙失败后,明亮巧妙地掩饰了使者的言辞,因此徽的音信得以保全。两年后,朝廷追念他之前的功绩,重赠平东将军、济州刺史,任命他的儿子希远为奉朝请。

明亮的堂弟远,担任仪同开府从事中郎。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年轻时以清苦自立。当时县令齐罗去世,没有亲属收葬,杜纂用私财为他殡葬。因此郡县表彰他的门第,后来他为父亲守丧尽礼。郡里推举他为孝廉,补任豫州司士。

逐渐升迁为积弩将军。带领部众到淮河,迎接投降的百姓杨箱等人。修建楚镇,招纳山峦中的李天保等五百户。随军征讨新野,被任命为骑都尉。又随驾到寿春,奉命沿淮河慰劳百姓。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部众归顺朝廷,派杜纂到广陵安抚新归附的百姓,发放粮食救济。随军征讨新野,南阳平定后,因功赐爵井陉男,赏赐五百匹帛。几天之内,他将赏赐分给了朋友。当时人们称赞他。又到赭阳、武阴二郡,督促种植公田,供应军费。被任命为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调任汉阳太守,以清廉闻名。又随都督杨椿等人到南秦军前,招抚叛逆的氏族。回来后,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因母亲去世离职。很久之后,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再次担任太仓令。不久被任命为宁远将军、阴陵戍主。延昌年间,京城遭遇饥荒,奉命监督京仓发放粮食救济百姓。肃宗初年,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清河内史。性格节俭,尤其爱护贫困老人,甚至能询问百姓的疾苦,面对他们流泪。督促农桑,亲自检查,勤劳的人赏赐物帛,懒惰的人加以惩罚。吊唁死者,慰问生者,非常有恩德。回来后,以本将军的职位被任命为东益州刺史。由于缺乏御边的威略,部众反叛。因失去民心被召回。调任太府少卿,被任命为平阳太守、后将军、太中大夫。

正光末年,清河人房通等三百人歌颂杜纂的德政,请求他再次到郡任职。朝廷批准了。孝昌年间,被葛荣围困,杜纂以郡投降葛荣。葛荣命令杜纂进入信都安抚百姓,都督李瑾想杀他,刺史元孚因为杜纂的德行,将他放回。出来后,又劝葛荣用水灌城,葛荣于是任命杜纂为常山太守。到任不久,葛荣灭亡。定州刺史薛昙尚因为杜纂年老,命令他保护博陵、钜鹿二郡,杜纂因病推辞。不久在家中去世。

杜纂历任官职,喜欢施行小恩惠,吃素穿破衣,多有虚伪矫饰,但轻财洁己,从不接受贿赂,深受百姓怀念,被称为良守。永熙年间,追赠平北将军、殷州刺史。天平四年,重赠本将军、定州刺史。

裴佗,字元化,河东闻喜人。他的祖先因晋朝动乱避难到凉州。苻坚平定河西后,东归故乡,定居在解县。父亲裴景,曾任惠州别驾。

裴佗容貌魁梧,气度非凡。年轻时研究《春秋杜氏》、《毛诗》、《周易》,并精通其宗旨。被举荐为秀才,以优异成绩被任命为中书博士,转任司徒参军、司空记室、扬州任城王澄开府仓曹参军。入朝担任尚书仓部郎中,代理河东郡事务。在任期间政绩显著。回来后,被任命为尚书考功郎中、河东邑中正。世宗亲自在朝堂上任命他为员外散骑常侍,中正职位不变。转任司州治中,因传闻被御史弹劾,不久遇到赦免。转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担任赵郡太守,治理有方,威惠显著,狡猾的官吏和奸诈的百姓都变得恭敬。他将俸禄分给贫困的人。转任前将军、东荆州刺史,郡民对他非常敬仰,全境百姓为他送行,至今仍然怀念他。不久加封平南将军。蛮族酋长田盘石、田敬宗等部落一万多户,依仗人多势众,占据险要,不服从朝廷的命令,前后牧守虽然多次征讨,但未能使他们投降。裴佗到任后,只派使者宣慰,向他们说明利害。敬宗等人听说裴佗的德行

辨别其优劣,心中不忍,寻找古代的依据也没有结果。”瑗认为《易经》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又说:“乾是天,所以称为父;坤是地,所以称为母。”

又说:乾是天,是父;坤是地,是母。

《礼丧服经》中说:“为父服斩衰三年,为母服齐衰期。尊卑优劣,显在典章,怎么能说寻找古代的依据没有结果呢?

局判说:“母亲杀了父亲,儿子又告发母亲,母亲因此被处死,这就是儿子杀了母亲。天下没有无母之国,不知道这个儿子将要去哪里!”

瑗根据典律,没有听说过母亲杀了父亲而儿子有隐瞒母亲的义务。既然不告发母亲,就是与杀父同罪,天下岂有无父之国,这个儿子还能去哪里呢!

局判又说:“根据《春秋》,庄公元年,不称即位,是因为文姜出走的缘故。服虔注解说:‘文姜与兄长齐襄私通,与杀公而不返。父亲被杀,母亲出走,隐痛深讳,期而中练,思慕少杀,念至于母。所以《经》中写道:三月夫人逊乎齐。’既然有念母深讳的文字,说明没有仇疾告列的道理。”

瑗寻找注解的意义。隐痛深讳的人,因为父亲被齐所杀,而母亲与之。隐痛父亲之死,深讳母亲出走,所以不称即位,并不是为了隐瞒母亲与杀父的事情。因此下文以义绝,其罪不为与杀明矣。

《公羊传》中说:“君杀,子不言即位,隐之也。”

期而中练,父忧少衰,始念于母,略书“夫人逊乎齐”。

这是内讳出奔,仍然是有罪的文字。

传中说:“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

注解中说:“夫人有与杀桓之罪,绝不为亲,得尊父子义。善庄公思大义,绝有罪,故曰礼也。”

以大义绝有罪,得礼之衷,说明有仇疾告列的道理。

但《春秋桓》、庄之际,齐为大国,与文姜私通,鲁公责备她。文姜告诉齐襄,让公子彭生杀了他。鲁国弱小,惧怕齐国。当时天子衰微,又没有贤霸,所以不敢报仇,也不敢告列,只能告诉齐国说:“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讲以公子彭生除之。”齐人杀了公子彭生。

案郎此断,虽有援引,即以情推理,尚未遣惑。

事情于是停止。

除大宗正卿,不久加卫将军。宗室因为他出身寒士,相互轻视他。瑗依法推治,无所顾避,甚见仇疾。官虽通显,贫窘如初,清尚之操,为时所重。

领本州大中正,以本官兼廷尉卿,卒官。赠本将军、太仆卿、济州刺史,谥曰明。

羊敦,字元礼,太山钜平人,梁州刺史祉的弟子。性格崇尚闲素,学涉书史,因为父亲灵引死于王事,除给事中。出为本州别驾。公平正直,见有非法,敦终不判署。后为尚书左侍郎、徐州扶军长史。永安中,转廷尉司直,不拜。拜洛阳令。后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太府少卿,转卫将军、广平太守。治有能名,奸吏跼蹐,秋毫无犯。雅性清俭,属岁饥馑,家馈未至,使人外寻陂泽,采藕根而食之。遇有疾苦,家人解衣质米以供之。然其为治,亦尚威严。朝廷以其清白,赐谷一千斛、绢一百匹。兴和初卒,年五十二。吏民奔哭,莫不悲恸。赠都督徐兗二州诸军事、卫大将军、吏部尚书、兗州刺史,谥曰贞。

武定初,齐献武王以敦及中山太守苏淑在官奉法,清约自居,宜见追褒,以厉天下,乃上言请加旌录。诏曰:“昔五袴兴谣,两歧致咏,皆由仁覃千里,化洽一邦。故广平太守羊敦、故中山太守苏淑,并器业和隐,干用贞济,善政闻国,清誉在民。方藉良才,遂登高秩,先后凋亡,朝野伤悼。追旌清德,盖惟旧章,可各赏帛一百匹、谷五百斛,班下郡国,咸使闻知。”

子隐,武定末,开府行参军。

苏淑,字仲和,武邑人。立性敦谨,颇涉经传。兄寿兴,坐事为阉官。寿兴后为河间太守。赐爵晋阳男。及寿兴将卒,遂冒养淑为子。淑,熙平中袭其爵,除司空士曹参军。寻转太学博士、厉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转奉车都尉,领殿中侍御史。因使于冀州,会高干邕执刺史元嶷据城起义,淑赞成其事。干邕以淑行武邑郡。未几,尔朱汝归疑率兵将至,淑于郡逃还京师。后除左将军、太中大夫、行河阴令。出除乐陵内史。淑在郡绥抚,其有民誉。始迳二周,谢病乞解,有诏听之,民吏老幼诉乞淑者甚众。后历荥阳太守,亦有能名。加中军将军、司徒从事中郎。兴和二年,拜中山太守。三年,卒于郡。淑清心爱下,所历三郡,皆为吏民所思,当时称为良二千石。武定初,赠卫大将军、都官尚书、瀛州刺史,谥曰懿。齐献武王追美清操,与羊敦同见优赏。

子子且,袭。武定中,齐献武王庙丞。

史臣曰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六-注解

罢侯置守:指废除诸侯制度,设立郡守制度,这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改革。

统以方牧:方牧指地方行政长官,这里指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地方官员。

廉平:廉洁公正,指官员的品德和行为。

声问难高:声问指声誉,难高指难以提升,这里指廉洁公正的官员往往难以获得高声望。

适时应务:指适应时势,处理政务。

搏击为侯:指通过武力或斗争获得侯爵地位。

儒弱贻咎:儒弱指儒家的温和政策,贻咎指招致过失,这里指温和政策可能导致过失。

季叔浇漓:季叔指后代,浇漓指风俗败坏,这里指后代风俗败坏。

蒲、密无为之化:蒲、密指古代地名,无为之化指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这里指难以见到无为而治的典范。

遗黎未纯:遗黎指遗民,未纯指未完全归顺,这里指新征服地区的民众未完全归顺。

拥节分符:指持有节符,象征权力和地位。

丰氵市:丰指丰县,氵市指沛县,这里指官员多出自这些地方。

政术治风:指政治手段和治理风格。

网漏吞舟:比喻法律漏洞大,无法约束大恶。

高祖肃明网纪:高祖指北魏孝文帝,肃明网纪指整顿法律和纪律。

世宗优游而治:世宗指北魏宣武帝,优游而治指宽松治理。

太和之风:太和指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太和之风指孝文帝时期的政治风气。

肃宗驭运:肃宗指北魏孝明帝,驭运指治理国家。

浮虎还珠:浮虎指驱逐凶恶,还珠指归还宝物,这里指良好的政治措施。

九州百郡:指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域。

良吏:指优秀的官员。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事务。

镇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边疆防御。

平皋子:古代爵位名,子为五等爵中的第四等。

广平太守:广平郡的行政长官。

常山太守:常山郡的行政长官。

太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谏议和顾问。

征虏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征讨外敌的军事将领。

并州刺史:并州的行政长官。

谥曰宣:谥号宣,表示对其生前功绩的褒奖。

陈留、北平二郡太守:陈留郡和北平郡的行政长官。

冠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功勋卓著。

营州刺史:营州的行政长官。

中书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

宁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功勋卓著。

汝南太守:汝南郡的行政长官。

武骑常侍: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侍卫和仪仗。

羽林监: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侍卫。

太子翊军校尉: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侍卫。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文化事务。

济南太守:济南郡的行政长官。

龙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功勋卓著。

兗州刺史:兗州的行政长官。

鲁郡太守:鲁郡的行政长官。

京兆太守:京兆郡的行政长官。

河南尹:河南郡的行政长官。

国子助教: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彭城王勰:彭城王指北魏宗室,勰为其名。

司徒法曹行参军:古代官职,负责法律事务。

尚书祠部郎:古代官职,负责祭祀和文化事务。

尚书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行台郎: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伏波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功勋卓著。

荥阳太守:荥阳郡的行政长官。

济州刺史:古代官名,负责济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苑陵令:苑陵县的行政长官。

功曹: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太学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

明威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功勋卓著。

邕:指魏郡太守路邕,以其清勤治政和赈济贫民著称。

灵太后:北魏时期的皇太后,掌握实权,对官员有赏赐和罢免的权力。

龙厩马:指皇帝赐予的珍贵马匹,象征荣誉和地位。

阎庆胤:东秦州数城太守,以清勤治政和赈济贫民闻名。

明亮:字文德,平原人,北魏官员,以清白爱民和惠政著称。

世宗:北魏皇帝,亲自黜陟官员,重视文武官员的平衡。

杜纂:字荣孙,常山九门人,北魏官员,以清苦自立和轻财洁己著称。

裴佗:字元化,河东闻喜人,北魏官员,以治政有方和威惠著称。

襁负而至:指带着孩子前来投靠,形容人们因信任或依赖而前来归附。

抚军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安抚民众的职责。

中军将军:古代高级军事将领,负责指挥中军,即主力部队。

永安二年: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年号,公元529年。

赙襚:指丧葬时赠送的财物和衣物。

投分:指志趣相投,情投意合。

名胜:指有名望的人物。

贞俭:指廉洁节俭的品德。

司徒记室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记录和管理事务。

天平末:指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公元534-537年。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泛指中国西北地区。

辽西辽阳:指今辽宁省西部地区。

扶风平陵:指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

窦武:东汉末年的大将军,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杀。

渔阳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渔阳郡的行政事务。

成周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成周地区的行政事务。

普泰初:指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年号,公元531-532年。

平州刺史:古代官职名,负责平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帙:指书籍的卷轴或书套,此处指书籍。

御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

奉朝请:古代官职名,负责参与朝政、进言献策。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名,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尔朱荣:北魏末年的权臣,掌握朝政大权。

北道大行台左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北道地区的行政事务。

阳洛男:古代爵位名,封地在阳洛地区。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侍从和顾问。

新昌男:古代爵位名,封地在新昌地区。

容城县开国伯:古代爵位名,封地在容城县。

食邑:指封地内的税收和收入归封爵者所有。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侍从和顾问。

太山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太山郡的行政事务。

尔朱世隆:北魏末年的权臣,尔朱荣的弟弟。

长广王晔: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曾被立为长广王。

广陵:指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尧舜之事:指禅让制度,尧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又将帝位禅让给禹。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礼仪事务。

廷尉卿:古代官名,负责司法审判。

释奠:指古代祭祀先师的仪式。

摘句:指从经典中选取句子进行讲解和讨论。

镇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镇守东方的军事将领。

广宗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广宗郡的行政事务。

中山太守:古代官职名,负责中山郡的行政事务。

征东将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征讨东方的军事将领。

齐献武王:南北朝时期北齐的皇帝,以追褒清廉官员而著名。

右长史:古代官职名,负责丞相府的文书和事务管理。

晋州:指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

麟趾新制:指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的新法令。

三章:指汉高祖刘邦入关中时与百姓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大舜之事:指舜帝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隆周之轨:指周朝的兴盛和治国之道。

元道股肱:指国家的根本和辅佐大臣。

声教:指国家的教化和社会风气。

克构洪基:指建立宏伟的基业。

会昌宝历:指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琴瑟:指和谐的社会秩序。

宫羽:指音乐的音调,比喻国家的政令和教化。

去甚删泰:指去除过度的奢侈和浪费。

革弊迁浇:指改革弊端,改变不良风气。

高祖之德:指汉高祖刘邦的德行和功绩。

画一既歌:指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歌颂。

万国欢跃:指天下百姓的欢欣鼓舞。

三公曹:指古代负责司法事务的机构。

母杀其父:指母亲杀害父亲的行为。

汉宣:指汉宣帝刘询。

子匿父母:指子女隐瞒父母的罪行。

孙匿大父母:指孙子隐瞒祖父母的罪行。

攘羊:指偷羊的行为。

恩须相隐:指亲情需要互相隐瞒。

楚康王:指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

令尹子南:指楚国的令尹子南。

弃疾:指楚康王的儿子弃疾。

泄命重刑:指泄露机密会受到重刑。

缢而死:指上吊自杀。

门外之治:指家庭之外的治理。

以义断恩:指以道义来割舍亲情。

作合移天:指婚姻的结合改变了天命。

二天顿毁:指父亲和母亲的双重天命的毁灭。

圣化淳洽:指国家的教化和社会风气非常和谐。

穆如韶夏:指国家的政令和教化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和谐。

食椹怀音:指百姓因受到教化而心怀感激。

枭镜犹变:指即使是凶猛的枭鸟和镜子也会发生变化。

淳风厚俗:指淳朴的风俗和厚道的民风。

父谋反大逆:指父亲谋反的罪行。

身体发肤:指身体和头发,比喻父母给予的生命。

同气异息:指子女与父母血脉相连,但命运不同。

终天靡报:指子女对父母的恩情永远无法报答。

文姜:春秋时期鲁国的夫人,因与兄齐襄公通奸并参与杀害鲁庄公而著名。

齐襄:指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齐襄公。

三月夫人逊于齐:指文姜因与齐襄公私通而被逐出鲁国。

防淫禁暴:指防止淫乱和禁止暴行。

极言善恶:指极力宣扬善恶的观念。

百王罔革:指历代君主都没有改变这一制度。

天尊地卑:出自《易经》,意指天在上,地在下,象征着宇宙的秩序和等级。

乾坤:《易经》中的两个基本卦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象征着宇宙的基本元素和力量。

斩衰:古代丧服制度中最重的丧服,用于父母去世时穿着,表示极度的哀悼。

齐衰:古代丧服制度中次于斩衰的丧服,用于其他亲属去世时穿着。

公子彭生: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因参与杀害鲁庄公而被齐人处死。

大宗正卿: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皇族事务。

卫将军:古代高级武官名,负责宫廷和京城的保卫。

太仆卿: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马车和马匹。

谥:古代对已故人物给予的称号,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

羊敦:南北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和正直著称。

苏淑:南北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和爱民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六-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北魏时期几位著名官员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

首先,文中提到‘罢侯置守’,这是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重要政治改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诸侯制度,设立郡守制度。这一改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文中提到‘廉平’、‘声问难高’等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品德的高度重视。廉洁公正的官员往往难以获得高声望,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官员评价的复杂性。

再次,文中提到‘适时应务’、‘搏击为侯’等词汇,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通过武力或斗争获得侯爵地位的现象,揭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残酷性。

此外,文中提到‘季叔浇漓’、‘蒲、密无为之化’等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理念的多样性。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难以见到典范,揭示了当时政治理念的多元性。

最后,文中详细描述了张恂、鹿生、张应、宋世景等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才能和品德修养。这些官员在各自的职位上,通过廉洁公正、勤政爱民的行为,赢得了民众的爱戴和皇帝的嘉奖。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政治才能的赞美,也是对当时政治制度的肯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官员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官员品德和政治才能的高度重视,以及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和政治理念的多样性。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政治智慧。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官员的政绩和品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廉、勤政、爱民的官员的高度评价和推崇。首先,路邕和阎庆胤都以赈济贫民著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念,即统治者应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他们的行为不仅赢得了民众的爱戴,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赏赐。

明亮的故事则展示了北魏时期官员对官职清浊的重视。明亮坚持认为文官与武官应有明确的区分,反映了他对官职尊严和职责的深刻理解。世宗皇帝虽然最终没有同意明亮的请求,但通过对话可以看出,世宗重视文武官员的平衡,认为两者在治国安邦中都不可或缺。

杜纂的事迹则突出了他轻财洁己、关心民生的品质。他以私财殡葬无亲属的县令,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他在任期间,勤于农桑,关心百姓疾苦,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怀念。尽管他在御边方面有所不足,但其清廉爱民的形象深入人心。

裴佗的故事则展示了他治政有方、威惠并施的能力。他通过单使宣慰的方式,成功安抚了蛮族部落,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他的俸禄分恤贫穷,进一步彰显了他的仁爱之心。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官员的描写,展现了北魏时期社会对清廉、勤政、爱民的官员的高度推崇。这些官员的事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他们的品德和政绩,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和‘民本’的理念,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窦瑗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政治、法律等方面的贡献。窦瑗出身于辽西辽阳,祖上为汉朝大将军窦武的后裔,家族世代为官。窦瑗自幼勤奋好学,游学十年后成为御史,后因军功被封为阳洛男,逐渐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窦瑗在北魏末年的政治动荡中,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忠诚。他曾参与尔朱荣的东征,平定葛荣之乱,被封为容城县开国伯。在尔朱世隆等人立长广王晔为帝时,窦瑗独入禁内,奏请禅让,最终促使长广王禅位,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果断和远见。

窦瑗在担任广宗太守期间,以清廉著称,广宗民风凶悍,历任官员多被控告,唯独窦瑗始终廉洁自守,深得百姓爱戴。他的政绩得到了齐献武王高欢的称赞,成为当时地方官员的楷模。

窦瑗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法律领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在上表中对‘母杀其父,子不得告’的法律条文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规定违背了人伦常理,主张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他的观点体现了对法律公正性和人性化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从文化内涵来看,窦瑗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魏末年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同时也展现了当时士人阶层在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思想与实践。窦瑗的清廉、忠诚和智慧,成为后世官员的典范,他的法律观点也为后世的法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窦瑗生平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在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文中对窦瑗的法律观点的论述,逻辑严密,论证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为我们了解北魏末年的政治、法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的引用和解释,探讨了古代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文章首先引用了《易经》中的‘天尊地卑’和‘乾坤定矣’,强调了宇宙的秩序和等级,进而引申到人类社会中的尊卑优劣。接着,文章通过《礼丧服经》中的规定,进一步阐述了古代社会中对父母丧服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父权和母权的不同态度。

文章还通过《春秋》中的案例,探讨了母杀父这一极端情况下的伦理和法律问题。通过对《春秋》中庄公元年不称即位的解释,文章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对母杀父这一行为的隐痛和深讳,以及法律对此的处理方式。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古代法律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母权的复杂态度。

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讲述了羊敦和苏淑两位官员的生平事迹。羊敦以其清廉和正直著称,尽管出身寒门,但在官场上始终坚持原则,不畏权贵,最终赢得了朝廷和民众的尊重。苏淑则以其清廉和爱民著称,历任多职,皆有能名,深受吏民爱戴。这两位官员的事迹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的清廉和正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廉官员的推崇和追褒。

最后,文章通过齐献武王对羊敦和苏淑的追褒,进一步强调了古代社会对清廉官员的重视。齐献武王的追褒不仅是对这两位官员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清廉和正直这一价值观的弘扬。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对清廉官员的推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廉和正直这一价值观的重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的引用和解释,探讨了古代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展示了古代社会对父权、母权、清廉和正直的复杂态度。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七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