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论-原文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
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
夫风何以为百病之长乎?
《大易》曰:者善之长也。
盖冬至四十五日,以后夜半少阳起而立春,于立春前十五日交大寒节,而厥阴风木行令,所以疏泄一年之阳气,以布德行仁,生养万物者也。
故王者功德既成以后,制礼作乐,舞八俏而宣八风,所谓四时和,八风理,而民不夭折。
风非害人者也,人之腠理密而精气足者,岂以是而病哉!
而不然者,则病斯起矣。
以天地生生之具,反为人受害之物,恩极大而害亦广矣。
盖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有殊。
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横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
其方位也,则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时八节也。
立春起艮方,从东北隅而来,名之曰条风,八节各随其方而起,常理也。
如立春起坤方,谓之冲风,又谓之虚邪贼风,为其乘月建之虚,则其变也。
春初之风,则夹寒水之母气;
春末之风,则带火热之子气;
夏初之风,则木气未尽,而炎火渐生;
长夏之风,则挟暑气、湿气、木气(未为木库),大雨而后暴凉,则挟寒水之气;
久晴不雨,以其近秋也,而先行燥气,是长夏之风,无所不兼,而人则无所不病矣。
初秋则挟湿气,季秋则兼寒水之气,所以报冬气也。
初冬犹兼燥金之气,正冬则寒水本令,而季冬又报来春风木之气,纸鸢起矣。
再由五运六气而推,大运如甲己之岁,其风多兼湿气;
一年六气中,客气所加何气,则风亦兼其气而行令焉。
然则五运六气非风不行,风也者,六气之帅也,诸病之领袖也,故曰∶百病之长也。
其数变也奈何?
如夏日早南风,少移时则由西而北而东,方南风之时,则晴而热,由北而东,则雨而寒矣。
四时皆有早暮之变,不若夏日之数而易见耳。
夫夏日曰长曰化,以盛万物也,而病亦因之而盛,《阴符》所谓害生于恩也。
无论四时之风,皆带凉气者,木以水为母也;
转化转热者,木生火也;
且其体无微不入,其用无处不有,学人诚能体察风之体用,而于六淫之病,思过半矣。
前人多守定一桂枝,以为治风之祖方;
下此则以羌、防、柴、葛为治风之要药,皆未体风之情,与《内经》之精义者也。
桂枝汤在伤寒书内,所治之风,风兼寒者也,治风之变法也,若风之不兼寒者,则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治风之正法也。
以辛凉为正而甘温为变者何?
风者木也,辛凉者金气,金能制木故也。
风转化转热,辛凉苦甘则化凉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论-译文
《内经》说:风是百病的根源。
又说:风善于行动且变化多端。
为什么风会成为百病的根源呢?
《大易》说:风是善的根源。
冬至后的四十五天,夜半时分少阳开始升起,立春前十五天是大寒节,此时厥阴风木开始行令,用来疏泄一年的阳气,以布施德行和仁慈,滋养万物。
因此,王者功德完成后,制定礼仪和音乐,舞八俏以宣扬八风,这就是所谓的四时和谐,八风调理,人民不会早逝。
风本身并不害人,人的腠理紧密且精气充足,怎么会因此而生病呢!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疾病就会产生。
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工具,反而成为人受害的东西,恩惠极大而害处也广。
风的形态不一,而风的作用也有不同。
春风从下往上吹,夏风横行空中,秋风从上往下吹,冬风刮地而行。
风的方位有四个正方向和四个隅方向,这些方位与四时八节相合。
立春时风从艮方(东北)来,称为条风,八节各自随其方位而起,这是常理。
如果立春时风从坤方(西南)来,称为冲风,也称为虚邪贼风,因为它乘月建的虚位,这是其变化。
春初的风夹带着寒水的母气;
春末的风带有火热的子气;
夏初的风木气未尽,而炎火逐渐升起;
长夏的风夹带着暑气、湿气、木气(未为木库),大雨后突然变凉,则夹带着寒水之气;
久晴不雨,因为接近秋天,先行燥气,因此长夏的风无所不兼,而人则无所不病。
初秋的风夹带着湿气,季秋的风兼有寒水之气,这是为了报冬气。
初冬的风还兼有燥金之气,正冬则是寒水本令,而季冬又报来春风木之气,纸鸢开始飞起。
再根据五运六气来推算,大运如甲己之年,风多兼湿气;
一年六气中,客气所加的气,风也会兼其气而行令。
因此,五运六气非风不行,风是六气的统帅,诸病的领袖,所以说风是百病的根源。
风的变化多端是怎样的呢?
比如夏日早上的南风,稍后就会从西到北再到东,当南风吹时,天气晴朗而热,当北风到东风时,就会下雨而寒冷。
四季都有早晚的变化,但不像夏日那样频繁且明显。
夏日时间长且变化多,以盛万物,而疾病也因此而盛,《阴符》所谓害生于恩。
无论四季的风,都带有凉气,因为木以水为母;
转化转热,因为木生火;
而且风的形态无微不入,其作用无处不在,学者如果能体察风的形态和作用,对于六淫之病,就能理解大半了。
前人大多坚持用桂枝,作为治风的基本方剂;
其次则以羌活、防风、柴胡、葛根为治风的重要药物,但都未能体察风的情状,与《内经》的精义。
桂枝汤在伤寒书中,所治的风是风兼寒的,是治风的变法,如果风不兼寒,则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这是治风的正法。
为什么以辛凉为正而甘温为变呢?
风是木,辛凉是金气,金能制木。
风转化转热,辛凉苦甘则能化凉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论-注解
风为百病之长:风被认为是引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因素,因其变化无常,能引发多种病症。
善行而数变:风具有行动迅速且变化多端的特性。
冬至四十五日:指冬至后的四十五天,这段时间内阳气开始复苏。
少阳起而立春:少阳指初春的阳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厥阴风木行令:厥阴指风木之气,行令指其主导作用,此时风木之气开始主导气候。
疏泄一年之阳气:指风木之气有助于阳气的散发和调节。
布德行仁:指风木之气有助于万物的生长和繁衍。
舞八俏而宣八风:八俏指八种舞蹈,八风指八种风向,这里指通过舞蹈来调和风向,以促进和谐。
四时和,八风理:指四季和谐,八风有序,人们因此健康长寿。
腠理密而精气足:腠理指皮肤的纹理,精气指人体的生命力,这里指人体健康。
春风自下而上:指春风从地面升起,向上吹拂。
夏风横行空中:指夏风在空气中横向吹拂。
秋风自上而下:指秋风从高空吹向地面。
冬风刮地而行:指冬风在地面刮过。
四正四隅:指四个正方向和四个斜方向。
条风:指立春时从东北方向吹来的风。
冲风:指立春时从西南方向吹来的风,也称为虚邪贼风。
虚邪贼风:指乘虚而入的邪风,容易引发疾病。
五运六气:指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和六气理论,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健康。
辛凉:指具有辛味和凉性的药物或食物,用于治疗风热病症。
苦甘:指具有苦味和甘味的药物或食物,用于调和药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论-评注
《内经》中的这段文字,深入探讨了风在自然界和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风被视为百病之长,因其变化无常,能引发多种病症。文中通过四季风的变化,阐述了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横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这些不同的风向和风力,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文中还提到,风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风的变化与五运六气理论密切相关,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古代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健康的重要理论。通过五运六气的推演,可以预测风向和风力的变化,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风与药物的关系。桂枝汤是治疗风寒病症的经典方剂,而辛凉药物则用于治疗风热病症。这些药物的使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风在自然界和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深刻智慧和丰富经验。通过对风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