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温、温热气复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温、温热气复论-原文

仲景谓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盖指湿家风水、皮水之肿而言。

又谓无水虚肿,当发其汗,盖指阳气闭结而阴不虚者言也。

若温热大伤阴气之后,由阴精损及阳气,愈后阳气暴复,阴尚亏歉之至,岂可发汗利小便哉!

吴又可于气复条下,谓血乃气之根据归,气先血而生,无所根据归,故暂浮肿,但静养节饮食自愈。

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于淡渗利小便方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与阴虚、咳嗽身热之劳损证哉!

余治是证,悉用复脉汤,重加甘草,只补其未足之阴,以配其已复之阳,而肿自消。

千治千得,无少差谬,敢以告后之治温热气复者。

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温、温热气复论-译文

仲景说,腰部以上肿应该发汗,腰部以下肿应该利小便,这是针对湿邪引起的风水、皮水之肿而言的。

又说,没有水分的虚肿,应该发汗,这是针对阳气闭结而阴气不虚的情况而言的。

如果在温热病大伤阴气之后,阴精受损进而影响到阳气,病愈后阳气突然恢复,而阴气仍然极度亏虚,怎么可以发汗或利小便呢!

吴又可在他的气复条下说,血是气的归宿,气先于血而生,如果气没有归宿,就会暂时浮肿,但只要静养和节制饮食,自然会痊愈。

我见到世人每当遇到浮肿,就急于使用淡渗利小便的方法,难道不怕津液消亡而导致三消证,或者津液过快流失导致肺痈肺痿证,以及阴虚、咳嗽、身热的劳损证吗!

我治疗这种病症,都是用复脉汤,并加重甘草的用量,只补充不足的阴气,以配合已经恢复的阳气,这样浮肿自然就会消退。

我治疗了上千例,没有一次出错,所以敢以此告诉后来治疗温热气复的人。

暑温、湿温的情况不在此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温、温热气复论-注解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湿家风水、皮水:中医术语,指因湿邪引起的不同病症。风水多指因风邪和湿邪共同作用引起的病症,皮水则指湿邪在皮肤引起的病症。

阳气闭结:中医术语,指阳气运行不畅,导致体内气机郁结。

阴精损及阳气:中医术语,指阴精不足导致阳气受损。

吴又可:明代医学家,著有《温疫论》。

复脉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脉象虚弱等症状。

三消证:中医术语,指消渴、消中、消肾三种病症,多因津液亏损引起。

肺痈肺痿证:中医术语,肺痈指肺部化脓性感染,肺痿指肺部功能衰退。

阴虚、咳嗽身热之劳损证:中医术语,指因阴虚引起的咳嗽、身热等症状,多与劳损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温、温热气复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水肿的不同方法及其适应症。张仲景提出,腰以上肿应发汗,腰以下肿应利小便,这是针对湿家风水、皮水之肿的治疗原则。然而,对于无水虚肿,即阳气闭结而阴不虚的情况,发汗是合适的。但在温热大伤阴气之后,阳气暴复而阴精仍亏的情况下,发汗和利小便则不宜。

吴又可的观点则强调了气血的关系,认为血是气的根据归,气先血而生,若气无所根据归,则会出现浮肿。他主张通过静养和节制饮食来自然恢复,而非过度依赖药物。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世人一遇浮肿便急于使用淡渗利小便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津液消亡,进而引发三消证、肺痈肺痿证以及阴虚、咳嗽身热之劳损证。作者主张使用复脉汤,并重加甘草,以补足阴精,配合已复的阳气,从而达到消肿的效果。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强调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体质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也反映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中医治疗水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继承了张仲景和吴又可的医学思想,还结合了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新的治疗思路。这对于后世中医治疗温热病和水肿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风温、温热气复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4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