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燥气论-原文
前三焦篇所序之燥气,皆言化热伤津之证,治以辛甘微凉(金必克木,木受克,则子为母复仇,火来胜复矣)未及寒化。
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素问》谓“阳明所至为清劲”是也。
《素问》又谓“燥急而泽”(土为金母,水为金子也)本论多类及于寒湿伏暑门中,如腹痛呕吐之类,经谓“燥淫所胜,民病善呕,心胁痛不能转侧”者是也。
治以苦温,《内经》治燥之正法也。
前人有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之说。
盖以燥统于寒(吴氏《素问》注云∶寒统燥湿,暑统风火,故云寒暑六入也),而近于寒,凡是燥病,只以为寒,而不知其为燥也。
合六气而观之,余俱主生,独燥主杀,岂不为病者乎!
细读《素问》自知。
再前三篇原为温病而设,而类及于暑温、湿温,其于伏暑、湿温门中,尤必三致意者,盖以秋日湿踞于内,新凉燥气加于外,燥湿兼至,最难界限清楚,稍不确当,其败坏不可胜言。
经谓粗工治病,湿证未已,燥证复起,盖谓此也(湿有兼热兼寒,暑有兼风兼燥,燥有寒化热化。先将暑湿燥分开,再将寒热辨明、自有准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燥气论-译文
在前三焦篇中提到的燥气,都是指燥气转化为热,伤害津液的症状,治疗时使用辛甘微凉的药物(因为金克木,木被克后,子为母复仇,火来胜复),但未涉及寒化的情况。
燥气的寒化,是燥气的正常表现,《素问》中说“阳明所至为清劲”就是这个意思。
《素问》又说“燥急而泽”(土是金的母亲,水是金的儿子),本论中多次提到寒湿伏暑门中的症状,如腹痛呕吐等,经文中说“燥淫所胜,民病善呕,心胁痛不能转侧”就是指这种情况。
治疗时使用苦温的药物,这是《内经》中治疗燥气的正确方法。
前人认为六气中,只有燥气不会致病。
因为燥气归属于寒(吴氏在《素问》注中说:寒统燥湿,暑统风火,所以说寒暑六入),并且接近寒,所以凡是燥病,都只认为是寒,而不知道是燥。
综合六气来看,其他五气都主生,只有燥气主杀,怎么会不致病呢!
仔细阅读《素问》就会明白。
再前三篇原本是为温病而写的,但也涉及暑温、湿温,在伏暑、湿温门中,尤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秋天湿气在内,新凉的燥气在外,燥湿同时出现,最难区分清楚,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经文中说粗工治病,湿证未好,燥证又起,就是指这种情况(湿有兼热兼寒,暑有兼风兼燥,燥有寒化热化。先将暑湿燥分开,再将寒热辨明,自然有准确的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燥气论-注解
燥气:中医术语,指秋季的干燥气候,具有收敛、干燥的特性。在中医理论中,燥气可以化热伤津,导致人体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咽燥等症状。
化热伤津:中医病理术语,指燥气转化为热邪,损伤人体的津液,导致口干、咽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辛甘微凉:中医治疗原则,指使用辛味和甘味的药物,具有微凉性质,以清热润燥,适用于燥热伤津的病症。
金必克木:中医五行理论中的相克关系,金克木,意指金属性的燥气克制木属性的肝气,导致肝气受损。
木受克,则子为母复仇,火来胜复矣:中医五行理论中的相生相克关系,木受金克,木之子火会来复仇,火克金,形成五行相克的循环。
寒化:中医术语,指燥气转化为寒邪,导致寒性病症,如腹痛、呕吐等。
阳明所至为清劲:出自《素问》,指阳明经所到之处,表现为清劲的特性,与燥气的寒化有关。
燥急而泽:出自《素问》,指燥气急迫而带有湿润的特性,与土为金母、水为金子的五行关系有关。
苦温:中医治疗原则,指使用苦味和温性的药物,适用于寒湿病症,如腹痛、呕吐等。
六气:中医术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粗工治病:中医术语,指医术不精的医生,治疗时未能准确把握病情,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燥气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燥气在中医理论中的表现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燥气作为六气之一,具有收敛、干燥的特性,既可以化热伤津,也可以寒化,导致不同的病症。文中引用了《素问》中的经典论述,强调了燥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燥气作为金属性的气候,与木属性的肝气相克,导致肝气受损,进而引发火属性的心气来复仇,形成五行相克的循环。这种理论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引用经典文献《素问》中的论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同时,文中对燥气的寒化和热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展现了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古代医学文献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燥气的分析,本文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治疗燥病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燥气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体健康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