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温病起手太阴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温病起手太阴论-原文

四时温病,多似伤寒;伤寒起足太阳,今谓温病起手太阴,何以手太阴亦主外感乎?

手太阴之见证,何以大略似足太阳乎?

手足有上下之分,阴阳有反正之义,庸可混乎!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

《伤寒论》中,分营分卫,言阴言阳,以外感初起,必由卫而营,由阳而阴。

足太阳如人家大门,由外以统内,主营卫阴阳;手太阴为华盖,三才之天,由上以统下,亦由外以包内,亦主营卫阴阳,故大略相同也。

大虽同而细终异,异者何?如太阳之窍主出,太阴之窍兼主出入;太阳之窍开于下,太阴之窍开于上之类,学人须于同中求异,异中验同,同异互参,真诠自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温病起手太阴论-译文

四季的温病,大多与伤寒相似;伤寒通常起始于足太阳经,而现在说温病起始于手太阴经,为什么手太阴经也能主导外感病呢?

手太阴经的症状,为什么大致上与足太阳经相似呢?

手足有上下之分,阴阳有正反之别,怎么可以混淆呢!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脏真之气高于肺,用以运行营卫阴阳。

《伤寒论》中,区分营卫,讨论阴阳,认为外感病初起,必然是由卫气到营气,由阳到阴。

足太阳经就像家的大门,从外部统领内部,主导营卫阴阳;手太阴经如同华盖,是三才中的天,从上统领下,也从外部包裹内部,也主导营卫阴阳,因此大致相同。

虽然大体相同但细节上终究有差异,差异在哪里呢?比如太阳经的窍主要主出,太阴经的窍兼主出入;太阳经的窍开于下,太阴经的窍开于上之类,学者必须在相同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验证相同,同异相互参照,真正的解释自然显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温病起手太阴论-注解

四时温病:指四季中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温热病,与伤寒相似但病因不同。

伤寒:古代中医指由寒邪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等。

足太阳: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络,主要分布在人体背部,与膀胱相关。

手太阴: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络,主要分布在人体前臂内侧,与肺相关。

营卫:中医理论中的两种基本物质,营指营养物质,卫指防御外邪的能力。

阴阳:中医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宇宙间两种对立又统一的力量。

华盖:古代指天子的车盖,此处比喻手太阴经络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三才:指天、地、人三者,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温病起手太阴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中医理论中关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及其治疗原则。通过对足太阳与手太阴经络的比较,作者阐述了两种疾病在发病机理上的异同。足太阳经络作为人体的‘大门’,主要负责外邪的防御和内部环境的调节;而手太阴经络则如同‘华盖’,覆盖并保护着人体的上部,同样参与营卫阴阳的调节。

文章深入分析了伤寒与温病在症状上的相似性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伤寒起于足太阳,而温病起于手太阴,两者虽在发病部位上有所不同,但在调节营卫阴阳的功能上却有着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同病异治’的原则,即相同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素问·平人气象论》和《伤寒论》的引用,作者进一步阐释了中医理论中关于营卫阴阳的复杂关系。营卫阴阳不仅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也是理解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键。文章强调,学习中医不仅要理解其理论上的共性,更要深入探究其在不同病症中的具体应用和差异。

最后,作者提出了‘同中求异,异中验同’的学习方法,强调在理解中医理论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病症的特点,来深化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用于中医学习,也适用于其他复杂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温病起手太阴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