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汗论-原文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内经》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不出则死;
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再发则痉,痉亦死;
或熏灼而不出,不出亦死也。
其有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肃杀之气所抟,不能自出者,必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也。
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
其有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凉甘润培养其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本论之治温热是也。
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
此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断不可发汗之大较也。
唐宋以来,多昧于此,是以人各着一伤寒书,而病温热者之祸及矣。
呜呼!天道欤?抑人事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汗论-译文
汗液是由阳气和阴精共同作用,通过蒸化而产生的。
《内经》中说:人的汗液,可以用天地间的雨水来比喻。
汗液的形成,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和阴精的滋养。
如果阴精充足而阳气不足,汗液就不能自行排出,不排出就会导致死亡;
如果阳气充足而阴精不足,汗液往往会自行排出,但如果再次发作,就会导致痉挛,痉挛也会导致死亡;
或者因为热邪的熏灼而汗液不能排出,不排出也会导致死亡。
对于那些阴精充足而阳气不足,又被寒邪的肃杀之气所困,导致汗液不能自行排出的人,必须使用辛温味薄的药物来迅速激发阳气,这是仲景治疗伤寒的方法。
《伤寒论》一书,始终以救治阳气为主要目标。
对于那些阳气充足而阴精不足,又被温热升发之气所伤,导致汗液自行排出或不能排出的人,必须使用辛凉的药物来止住自行排出的汗液,同时使用甘凉甘润的药物来滋养阴精,为正常的汗液排出创造条件,这是本论治疗温热病的方法。
本论始终以救治阴精为主要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伤寒病不能不发汗,而温热病绝对不能发汗的主要原因。
自唐宋以来,很多人对此认识不清,因此每个人都写了一本关于伤寒的书,而温热病的患者却因此遭受了灾难。
唉!这是天意吗?还是人为的过失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汗论-注解
汗:在中医理论中,汗是人体阳气与阴精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皮肤排出体外,类似于天地间的雨。汗的生成和排出反映了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
阳气:中医理论中的阳气指的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力和温暖、活跃的能量,与阴气相对。阳气充足则人体健康,阳气不足则可能导致疾病。
阴精:阴精在中医中指的是人体的精微物质,包括体液、血液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阴精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恢复。
伤寒:伤寒是中医病名,主要指由外感寒邪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无汗等。治疗伤寒强调发汗以驱寒。
温热病:温热病是中医病名,指由外感热邪或内热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汗出等。治疗温热病强调清热养阴。
辛温味薄急走之药:这类药物性质辛温,味道较淡,能够迅速发挥作用,常用于治疗阳气不足、寒邪侵袭的情况,以促进阳气的运行和汗液的排出。
辛凉:辛凉药物性质辛凉,能够清热解表,常用于治疗温热病,以止汗和清热。
甘凉甘润:甘凉甘润药物性质甘凉,能够滋养阴精,常用于治疗阴精不足的情况,以补充体液和滋养身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汗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汗的生成机制及其与阴阳平衡的关系。通过对汗的生成和排出的分析,揭示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内在联系。文章指出,汗的生成是阳气与阴精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类似于天地间的雨,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伤寒和温热病的治疗原则。伤寒的治疗强调发汗以驱寒,而温热病的治疗则强调清热养阴。这种治疗原则的差异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对。通过对伤寒和温热病的对比分析,文章揭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此外,文章还批评了唐宋以来对伤寒和温热病治疗原则的混淆,指出这种混淆导致了温热病治疗的失误。这一批评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作者对医学实践的关注和对患者健康的关怀。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汗的生成机制和伤寒、温热病治疗原则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中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阴阳平衡的探讨,文章强调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医学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