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起银翘散论-原文
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以初春余寒之气未消,虽曰风温(系少阳之气),少阳紧承厥阴,厥阴根乎寒水,初起恶寒之证尚多,故仍以桂枝为首,犹时文之领上文来脉也。
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
吴按:六气播于四时,常理也。
诊病者,要知夏日亦有寒病,冬日亦为温病,次年春夏尚有上年伏暑,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全在测证的确。
本论凡例内云: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后世学人,察证之时,若真知确见其为伤寒,无论何时,自当仍宗仲景;若真知六气中为何气,非伤寒者,则于本论中求之。
上焦篇辨伤寒温暑疑似之间最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起银翘散论-译文
本论中第一个使用的方剂是桂枝汤,因为初春时节残余的寒气还未完全消散,虽然说是风温(属于少阳之气),少阳紧接厥阴,厥阴又根源于寒水,所以初起时恶寒的症状还很多,因此仍然以桂枝汤为首选,就像文章的开头承接上文的脉络一样。
本论的方法实际上是从银翘散开始的。
吴按:六气分布在四季之中,这是常理。
诊断疾病时,要知道夏天也会有寒病,冬天也会有温病,次年的春夏季节还会有上一年潜伏的暑气,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无法一一列举,关键在于准确判断症状。
本论的凡例中提到:除了伤寒遵循仲景的方法外,其他四季的杂感病,清晰明了,后世的学者在诊断时,如果确实知道是伤寒,无论何时,自然应当遵循仲景的方法;如果确实知道是六气中的哪一种气,而不是伤寒,那么就在本论中寻找治疗方法。
上焦篇中对于伤寒和温暑疑似之间的辨别最为详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起银翘散论-注解
桂枝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风温:中医术语,指由风邪和温邪共同引起的疾病,常见于春季。
少阳:中医六经之一,指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肝胆功能相关。
厥阴:中医六经之一,指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心肝功能相关。
寒水:中医术语,指寒冷的水气,常与寒邪相关。
银翘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具有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的功效。
六气:中医术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伤寒:中医病名,指由寒邪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冬季。
温病:中医病名,指由温邪引起的疾病,常见于春季和夏季。
伏暑:中医术语,指夏季暑邪潜伏体内,未及时发作,可能在秋冬季节引发疾病。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
上焦:中医术语,指人体上部的脏腑,包括心肺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起银翘散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在治疗初春风温病时的用药原则,特别是桂枝汤的应用。文章首先指出,尽管春季被认为是风温病的高发期,但由于初春时节余寒未消,患者仍可能出现恶寒的症状,因此桂枝汤作为治疗风寒感冒的经典方剂,仍然被推荐为首选。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文章还提到,中医的六气理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在四季中不断变化,因此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必须考虑到季节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例如,夏季也可能出现寒病,冬季也可能出现温病,甚至上一年的伏暑可能在次年的春夏季节引发疾病。这种对气候与疾病关系的深刻理解,反映了中医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的思想。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张仲景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指出,如果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所患的是伤寒病,无论何时都应遵循张仲景的治疗方法。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对经典的尊重,也强调了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提到《上焦篇》对伤寒与温暑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论述,这进一步展示了中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细致入微。通过对不同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中医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桂枝汤的应用、六气理论的理解以及对张仲景治疗方法的推崇,全面展示了中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独特思维和方法论。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