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粗具规模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粗具规模论-原文

本论以前人信经太过(经谓热病者,伤寒之类也。又以《伤寒论》为方法之祖,故前人遂于伤寒法中求温热,中行且犯此病),混六气于一《伤寒论》中,治法悉用辛温,其明者亦自觉不合,而未能自立模范。

瑭哀道之不明,人之不得其死,不自揣度而作是书,非与人争名,亦毫无求胜前贤之私心也。

至其序论采录处,粗陈大略,未能细详,如暑证中之大顺散、冷香饮子、浆水散之类,俱未收录。

一以前人已有,不必屋上架屋,一以卷帙纷繁,作者既苦日力无多,观者反畏繁而不览,是以本论不过粗具三焦六淫之大概规模而已。

惟望后之贤者,进而求之,引而伸之,斯遇者之大幸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粗具规模论-译文

本论认为前人对经典的信仰过于盲目(经典中提到的热病,指的是伤寒之类的疾病。又因为《伤寒论》被视为治疗方法的源头,所以前人就在伤寒的治疗方法中寻找治疗温热病的方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将六气混为一谈,全部归入《伤寒论》中,治疗方法都使用辛温药物,即使是有见识的人也自觉这种方法不合适,但却没有能够建立新的治疗模式。

我(瑭)为医学道理的不明而感到悲哀,为人们因得不到正确治疗而死亡感到痛心,因此不揣冒昧地写了这本书,并不是为了与人争名,也没有任何想要超越前贤的私心。

至于书中的序论和采录的内容,只是粗略地陈述了大致的框架,未能详细展开,比如暑证中的大顺散、冷香饮子、浆水散等方剂,都没有收录。

一方面是因为前人已经有所论述,没有必要重复堆砌,另一方面是因为书籍内容繁多,作者既苦于时间精力有限,读者也可能因为内容繁杂而不愿意阅读,所以本书只是大致勾勒了三焦六淫的基本框架。

只希望后来的贤者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引申发展,这才是遇到这本书的人最大的幸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粗具规模论-注解

经:此处指古代医学经典,特指《伤寒论》。

伤寒:中医病名,指由寒邪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等。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种气候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辛温: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使用辛味和温性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理功能。

六淫:中医理论中的六种外感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大顺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暑证。

冷香饮子: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清热解毒。

浆水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热病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粗具规模论-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医理论的论述,作者通过对前人信经过度的批评,提出了自己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文章首先指出前人将六气混为一谈,全部纳入《伤寒论》的范畴,导致治疗方法单一,主要依赖辛温药物,这种做法在明眼人看来显然是不合理的。作者对此表示哀叹,认为这种误解导致了医学理论的混乱和患者的不幸。

作者在文中明确表示,他撰写此书的目的并非为了争名夺利,也不是为了超越前贤,而是出于对医学真理的追求和对患者生命的关怀。他强调自己的著作只是对三焦六淫理论的初步探讨,希望后人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中医理论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和争议。作者对《伤寒论》的重新解读,体现了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同时,作者对前人理论的批评,也展示了中医学术界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既有对前人理论的批判,也有对自己观点的阐述。作者在表达上既保持了谦逊的态度,又展现了对医学真理的坚定追求。这种平衡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既有学术深度,又易于理解。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是对《伤寒论》的一次重要解读,也是中医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作者的观点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三焦六淫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价值的中医理论论述,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医学真理的追求,也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粗具规模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