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原文

或问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经皆揭病出条例以立论,而不揭燥火,燥火无病可论乎?

曰∶《素问》言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者,盖以四气之在四时,各有专令,故皆专病也。

燥火无专令,故不专病,而寄病于百病之中;犹土无正位,而寄王于四时辰戌丑未之末。

不揭者,无病无燥火也。

愚按此论,牵强臆断,不足取信,盖信经太过则凿之病也。

春风,夏火,长夏湿土,秋燥,冬寒,此所谓播五行于四时也。

经言先夏至为病温,即火之谓;夏伤于暑,指长夏中央土而言也;秋伤于湿,指初秋而言,乃上令湿土之气,流行未尽。

盖天之行令,每微于令之初,而盛于令之末;至正秋伤燥,想代远年湮,脱简故耳。

喻氏补之诚是,但不当硬改经文,已详论于下焦寒湿第四十七条中。

今乃以土寄王四时比燥火,则谬甚矣。

夫寄王者,湿土也,岂燥火哉!

以先生之高明,而于六气乃昧昧焉,亦千虑之失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译文

有人问,天有六种气——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经典中都列出了病症并以此立论,但没有提到燥火,燥火没有病症可以讨论吗?

回答说:《素问》中提到春天受风伤,夏天受暑伤,秋天受湿伤,冬天受寒伤,这是因为四气在四季中各有专门的作用,所以都有专门的病症。

燥火没有专门的作用,所以没有专门的病症,而是寄生于各种病症之中;就像土没有固定的位置,而是寄生于四季的辰、戌、丑、未的末尾。

不提及燥火,是因为燥火没有特定的病症。

我认为这种论述牵强附会,不足为信,因为过分相信经典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

春天的风,夏天的火,长夏的湿土,秋天的燥,冬天的寒,这就是所谓的将五行分布于四季。

经典中说夏至之前是温病,即火的作用;夏天受暑伤,指的是长夏中央的土;秋天受湿伤,指的是初秋,是上令湿土之气还未完全消退。

天的运行规律,通常在季节之初微弱,而在季节之末强盛;到了正秋受燥伤,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缺失的缘故。

喻氏补充这一点是对的,但不应该强行修改经典,这一点已经在《下焦寒湿》第四十七条中详细讨论过了。

现在用土寄生于四季来比喻燥火,这是非常错误的。

寄生的,是湿土,怎么可能是燥火呢!

以先生的高明,却在六气上如此糊涂,这也是千虑一失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注解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种气候现象,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它们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素问:《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主要讨论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四气:指风、寒、暑、湿四种气候现象,中医认为它们在不同季节对人体的影响最为显著。

专令:指某种气候现象在特定季节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引发特定的疾病。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包括木、火、土、金、水,中医理论中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相互关系。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医认为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点和疾病倾向。

湿土:五行中的土,与湿气相关联,中医认为湿土在长夏季节(夏末秋初)最为活跃。

脱简:指古代文献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遗漏或错误。

喻氏:可能指古代某位医学家或注释家,具体身份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中医理论中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与四时(春、夏、秋、冬)的关系,特别是燥火在六气中的特殊性。作者通过对《素问》的引用,阐述了风、寒、暑、湿四气在四季中的专令现象,即每种气候现象在特定季节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引发特定的疾病。然而,燥火并无专令,其影响分散于各种疾病之中,类似于五行中土的无正位特性。

作者进一步指出,燥火的影响虽然不显著,但并非无病可论。通过比喻土在四时中的寄王现象,作者试图解释燥火的特殊地位。然而,作者也批评了这种解释的牵强之处,认为将燥火与湿土相提并论是不恰当的。湿土作为五行之一,有其特定的季节和气候影响,而燥火则不具备这种专令特性。

本文还涉及了古代文献的传抄问题,指出《素问》中关于秋伤于燥的记载可能因年代久远而出现脱简现象。喻氏的补充虽然合理,但不应硬改经文,以免影响原文的准确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气候现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在解释经典文献时的严谨态度和批判精神。通过对六气与四时关系的探讨,本文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思想资源。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燥火与湿土进行类比,形象地解释了燥火的特殊性。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经典文献,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探讨,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在传承和发展医学知识过程中的努力和智慧。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和批判,本文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的重要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方中行先生或问六气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