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形体论-原文
《内经》之论形体,头足腹背,经络脏腑,详矣,而独未总论夫形体之大纲,不揣鄙陋补之。
人之形体,顶天立地,端直以长,不偏不倚,木之象也。
在天为元,在五常为仁,是天以仁付之人也,故使其体直,而麟凤龟龙之属莫与焉。
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蘧筱戚施,直之对也。
程子谓生理本直,味本字之义。
盖言天以本直之理,生此端直之形,人自当行公直之行也,人之形体,无鳞介毛羽,谓之 虫。
者,土也。土主信,是地以信付之人也。
人之受天之仁,受地之信,备健顺五常之德,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以行孝、悌、忠、信,以期不负天地付畀之重,自别麟凤龟龙之属。
故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又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孝经》曰:天地之道,人为贵。
人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生哉!
医可不识人之形体以为治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形体论-译文
《内经》中关于人体形态的论述,从头到脚,从腹部到背部,经络和脏腑都详细讨论了,但唯独没有总结人体形态的大纲,我不揣浅陋,尝试补充。
人的身体,头顶天,脚立地,直立而长,不偏不倚,象征着树木。
在天为元,在五常中为仁,这是天将仁赋予人,所以使人的身体直立,而麟、凤、龟、龙等神兽无法相比。
孔子说:人的生命是直的,不正直的生命是侥幸逃脱的,蘧筱和戚施,是直的对立面。
程子说生理本质是直的,理解‘本’字的含义。
这是说天以本质直的道理,生出这种端直的形态,人自然应该行公正直的行为,人的身体没有鳞、介、毛、羽,被称为虫。
‘虫’指的是土。土主信,这是地将信赋予人。
人接受天的仁,接受地的信,具备健顺五常的德行,而有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以行孝、悌、忠、信,以期不辜负天地赋予的重任,自然与麟、凤、龟、龙等神兽不同。
所以孟子说:万物都具备在我身上。
又说:只有圣人才能实践这种形态。
《孝经》说:天地之道,人是最宝贵的。
人怎么可以不了解自己的身体而生存呢!
医生怎么可以不了解人的身体而进行治疗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形体论-注解
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
形体:指人体的结构和形态,包括头、足、腹、背等部位,以及经络和脏腑等内部结构。
经络:中医理论中,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脏腑:中医理论中,指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核心。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
仁:五常之一,指仁爱、仁慈,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观念。
信:五常之一,指诚信、守信,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道德规范。
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中医理论中,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和心理状态,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悌、忠、信:儒家思想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于国家和守信于人。
麟凤龟龙: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种祥瑞动物,象征吉祥和尊贵。
程子:指北宋理学家程颢或程颐,是儒家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被尊称为“亚圣”,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孝道,强调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形体论-评注
《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对人体形体的论述极为详尽,涵盖了头、足、腹、背等部位,以及经络和脏腑等内部结构。然而,本文作者指出,《内经》虽详述了形体的各个部分,却未对形体的大纲进行总论,因此作者不揣鄙陋,试图补全这一缺失。
作者首先从形体的整体特征入手,指出人的形体“顶天立地,端直以长,不偏不倚”,并将其比作“木之象”。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体的直立姿态,还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者进一步将人的形体与“五常”中的“仁”联系起来,认为“天以仁付之人”,因此人的形体是直的,而麟凤龟龙等祥瑞动物则不具备这种直的特性。这一观点不仅强调了人的道德属性,还揭示了人与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
接着,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进一步强调了“直”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的生命本质是直的,而那些不直的生命则是侥幸得以生存的。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儒家对道德正直的重视,还揭示了人的形体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还引用程子的观点,认为“生理本直”,即人的生命本质是直的,这一观点进一步强化了人与天地之间的道德联系。
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形体“无鳞介毛羽”,因此被称为“虫”,而“虫”又与“土”相联系。土主信,因此“地以信付之人”。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强调了“信”这一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既受天之仁,又受地之信,因此具备了“健顺五常之德”,即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规范。
最后,作者引用孟子的名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强调了人的形体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具备了天地万物的精华,因此能够通过道德修养来体现天地的伟大。作者还引用《孝经》中的话“天地之道,人为贵”,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形体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医者必须了解人的形体,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医对形体的重视,还揭示了医学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人体形体的论述,揭示了人与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作者不仅从医学角度分析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还从哲学和道德角度探讨了人的形体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一论述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和道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