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寒疫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寒疫论-原文

世多言寒疫者,究其病状,则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虽发热而不甚渴,时行则里巷之中,病俱相类,若役使者然;

非若温病之不甚头痛骨痛而渴甚,故名曰寒疫耳。

盖六气寒水司天在泉,或五运寒水太过之岁,或六气中加临之客气为寒水,不论四时,或有是证,

其未化热而恶寒之时,则用辛温解肌;

既化热之后,如风温证者,则用辛凉清热,无二理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寒疫论-译文

世间常说的寒疫,探究其病症,表现为怕冷、高热、头痛、骨节疼痛,虽然发热但不十分口渴,流行时在街巷中,病症都相似,就像是被驱使一样;

不像温病那样头痛和骨痛不严重但口渴很厉害,所以称之为寒疫。

因为六气中的寒水在天上或地下主宰,或者五运中的寒水过盛的年份,或者六气中临时加入的客气是寒水,不论四季,有时会出现这种病症,

在未转化为热症而怕冷的时候,就用辛温的药物来解肌;

转化为热症之后,像风温症那样,就用辛凉的药物来清热,这是没有二致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寒疫论-注解

寒疫:一种由寒邪引起的传染病,症状包括憎寒、壮热、头痛、骨节烦疼等,与温病不同,寒疫的发热不伴随明显的口渴。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种气候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它们的变化影响人体健康。

寒水司天在泉: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气候现象,指寒水之气主导天地,可能引发寒疫等疾病。

五运寒水太过: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中的一种情况,指寒水之气过盛,可能导致寒疫等疾病的发生。

辛温解肌:中医治疗寒疫初期的方法,使用辛温药物来解除肌肉的寒邪。

辛凉清热:中医治疗寒疫化热后的方法,使用辛凉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寒疫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寒疫的描述,展现了中医对疾病分类和治疗的独特视角。寒疫作为一种由寒邪引起的传染病,其症状与温病有明显的区别,这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类。

文中提到的六气、寒水司天在泉、五运寒水太过等概念,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候与疾病关系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中医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宏观视角。

在治疗方面,文中提到的辛温解肌和辛凉清热两种方法,展示了中医治疗寒疫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的辩证思维。

此外,本文还反映了中医对疾病传播的认识,提到寒疫在时行时,里巷之中病俱相类,若役使者然,这说明古人对疾病的流行性和传染性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寒疫这一具体疾病的描述,更是对中医理论、治疗方法以及古代社会对疾病认识的全面展示,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寒疫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