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伪病名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伪病名论-原文

病有一定之名,近有古无今有之伪名,盖因俗人不识本病之名而伪造者,因而乱治,以致误人性命。

如滞下、肠 ,便下脓血,古有之矣,今则反名曰痢疾。

盖利者,滑利之义,古称自利者,皆泄泻通利太过之证也。

滞者,淤涩不通之象,二义正相反矣,然治法尚无大疵谬也。

至妇人阴挺、阴蚀、阴痒、阴菌等证,古有明文大抵多因于肝经郁结,湿热下注,浸淫而成,近日北人名之曰 ,历考古文,并无是字,焉有是病!

而治法则用一种恶劣妇人,以针刺之,或用细勾勾之,利刀割之,十割九死,哀哉!

其或间有一、二刀伤不重,去血不多,病本轻微者,得愈,则恣索重谢。

试思前阴乃肾之部,肝经蟠结之地,冲任督三脉由此而分走前后,岂可肆用刀勾之所。

甚则肝郁胁痛,经闭寒热等证,而亦名之曰 ,无形可割,则以大针针之。

在妇人犹可借口曰∶妇人隐疾,以妇人治之。

甚至数岁之男孩,痔疮、疝、瘕、疳疾,外感之遗邪,总而名之曰 ,而针之,割之,更属可恶。

在庸俗乡愚,信而用之,犹可说也。

竟有读书明理之文人,而亦为之蛊惑,不亦怪哉!

又如暑月中恶腹痛,若霍乱而不得吐泻,烦闷欲死,阴凝之痞证也,治以苦辛芳热则愈,成霍乱则轻,论在中焦寒湿门中,乃今世相传谓之痧证,又有绞肠瘀,乌痧之名,遂至方书中亦有此等名目矣。

俗治以钱刮关节,使血气一分一合,数分数合而阳气行,行则通,通则痞开痛减而愈。

但愈后周十二时不可饮水,饮水得阴气之凝,则留邪在络,遇寒或怒(动厥阴)则不时举发,发则必刮痧也。

是则痧固伪名,刮痧乃通阳之法,虽流俗之治,颇能救急,犹可也,但禁水甚难,最易留邪。

无奈近日以刮痧之法刮温病,夫温病阳邪也,乱则通阳太急,阴液立见消亡,虽后来医治得法,百无一生。

吾新见有痉而死者,有痒不可忍而死者,庸俗之习,牢不可破,岂不哀哉!

此外伪名妄治颇多,兹特举其尤者耳,若时医随口捏造伪名,南北皆有,不胜指屈矣。

呜呼!名不正,必害于事,学人可不察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伪病名论-译文

疾病有固定的名称,近来有些疾病名称是古代没有而现代伪造的,这是因为普通人不了解疾病的真正名称而随意编造的,因此导致错误的治疗,甚至误人性命。

比如滞下、肠病,古代就有,表现为便中带脓血,现在却反称为痢疾。

所谓‘利’,指的是滑利的意思,古代称自利者,都是指泄泻通利过度的症状。

而‘滞’则是指淤涩不通的现象,两者的意义正好相反,但治疗方法上还没有大的错误。

至于妇女的阴挺、阴蚀、阴痒、阴菌等病症,古代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大多是由于肝经郁结,湿热下注,逐渐形成的,近来北方人称之为某种病名,但查阅古籍,并没有这个字,怎么可能有这种病!

而治疗方法却使用一些恶劣的妇人,用针刺,或用细勾勾,甚至用利刀割,十割九死,真是悲哀!

偶尔有一两个刀伤不重,失血不多,病情轻微的,治愈后,却大肆索取重谢。

试想前阴是肾的部位,肝经盘结的地方,冲任督三脉从这里分走前后,怎么能随意用刀勾呢。

更有甚者,肝郁胁痛,经闭寒热等症状,也被称为某种病名,无形可割,就用大针针刺。

在妇女身上还可以借口说是妇女的隐疾,用妇女来治疗。

甚至几岁的男孩,痔疮、疝、瘕、疳疾,外感的遗邪,统统称为某种病名,然后针刺,割治,更加可恶。

在庸俗的乡间愚民中,相信并使用这些方法,还可以理解。

竟然有读书明理的文人,也被这些方法蛊惑,真是奇怪!

又如暑月中恶腹痛,像霍乱但不能吐泻,烦闷欲死,这是阴凝的痞证,用苦辛芳热的药物治疗可以治愈,成为霍乱则较轻,论述在中焦寒湿门中,现在却传为痧证,又有绞肠瘀,乌痧等名称,甚至方书中也有这些名目。

民间治疗方法是用钱刮关节,使血气一分一合,数分数合而阳气行,行则通,通则痞开痛减而愈。

但治愈后十二小时内不能饮水,饮水得阴气之凝,则留邪在络,遇寒或怒(动厥阴)则不时举发,发则必刮痧。

所以痧其实是伪名,刮痧是通阳的方法,虽然是流俗的治疗,但颇能救急,还可以接受,但禁水很难,最容易留邪。

无奈近来用刮痧的方法治疗温病,温病是阳邪,乱则通阳太急,阴液立见消亡,即使后来医治得法,百无一生。

我最近见到有因痉而死的,有因痒不可忍而死的,庸俗的习俗,牢不可破,真是悲哀!

此外伪名妄治颇多,这里只列举了一些特别严重的,如果时医随口捏造伪名,南北都有,不胜枚举。

唉!名不正,必害于事,学者怎能不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伪病名论-注解

滞下:古代医学术语,指肠道功能紊乱,排便不畅的症状。

肠:指肠道疾病,常与滞下连用,表示肠道功能紊乱。

痢疾:现代医学术语,指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常伴有脓血便。

阴挺:古代医学术语,指女性生殖器官下垂的症状。

阴蚀:古代医学术语,指女性生殖器官溃疡或糜烂的症状。

阴痒:古代医学术语,指女性生殖器官瘙痒的症状。

阴菌:古代医学术语,指女性生殖器官感染的症状。

肝经郁结:中医理论,指肝气郁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湿热下注:中医理论,指湿热邪气下行,影响下焦(如生殖系统)的病理状态。

冲任督三脉:中医经络理论,指冲脉、任脉、督脉,这三条经脉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痧证:民间医学术语,指因暑湿或寒湿引起的急性腹痛、呕吐等症状。

刮痧:民间疗法,通过刮擦皮肤表面,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温病:中医理论,指由外感温热邪气引起的疾病,常伴有发热、口渴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伪病名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和现代医学术语的对比,揭示了医学名词的演变及其对治疗的影响。作者指出,由于俗人对疾病名称的无知,导致了许多伪名的产生,进而影响了治疗的效果,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古代称为‘滞下’的病症,现代却误称为‘痢疾’,虽然治疗方法没有太大错误,但名称的混乱却可能导致治疗的偏差。

作者进一步批评了某些民间疗法,如用针刺、刀割等粗暴手段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甚至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儿童,导致严重后果。这些做法不仅缺乏科学依据,而且违背了中医理论中关于经络和气血运行的基本原则。作者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和悲哀,认为这些行为是对医学的亵渎。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民间疗法,如刮痧,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够缓解症状,但其适用范围有限,且存在一定的风险。作者特别指出,将刮痧应用于温病治疗是极其危险的,因为温病属于阳邪,过度通阳会导致阴液耗竭,危及生命。

通过对这些伪名和妄治的批判,作者呼吁医学界和学者们要重视医学名词的准确性,避免因名称的混乱而误导治疗。文章不仅揭示了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差异,还反映了作者对医学伦理和科学精神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医学名词和疗法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作者对医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医学伦理的高度责任感。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伪病名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