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九窍论-原文
人身九窍,上窍七,下窍二,上窍为阳,下窍为阴,尽人而知之也。
其中阴阳奇偶生成之妙谛,《内经》未言,兹特补而论之。
阳窍反用偶,阴窍反用奇。
上窍统为阳,耳目视听,其气清为阳;鼻嗅口食,其气浊则阴也。
耳听无形之声,为上窍阳中之至阳,中虚而形纵,两开相离甚远。
目视有形之色,为上窍阳中之阴,中实而横,两开相离较近。
鼻嗅无形之气,为上窍阴中之阳,虚而形纵,虽亦两窍,外则仍统于一。
口食有形之五味,为上窍阴中之阴,中又虚又实,有出有纳,而形横,外虽一窍,而中仍二。
合上窍观之,阳者偏,阴者正,土居中位也;阳者纵,阴者横,纵走气,而横走血,血阴而气阳也。
虽曰七窍,实则八也。
阳窍外阳(七数)而内阴(八数),外奇而内偶,阳生于七,成于八也。
生数,阳也;成数,阴也。
阳窍用成数,七、八成数也。
下窍能生化之前阴,阴中之阳也;外虽一窍而内实二,阳窍用偶也。
后阴但主出浊,为阴中之至阴,内外皆一而已,阴窍用奇也。
合下窍观之,虽曰二窍,暗则三也。
阴窍外阴(二数)而内阳(三数),外偶而内奇;阴窍用生数,二、三生数也。
上窍明七,阳也;暗八,阴也。
下窍明二,阴也;暗三,阳也。
合上下窍而论之,明九,暗十一,十一者,一也;九为老,一为少,老成而少生也。
九为阳数之终,一为阳数之始,始终上下,一阳气之循环也。
开窍者运阳气也。
妙谛无穷,一互字而已。
但互中之互,最为难识,余尝叹曰:修身者,是字难,格致者,互字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九窍论-译文
人体有九个窍,上面七个,下面两个,上面的窍属于阳,下面的窍属于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其中阴阳奇偶生成的奥妙,《内经》没有提到,这里特别补充说明。
阳窍反而用偶数,阴窍反而用奇数。
上面的窍总体上属于阳,耳朵和眼睛用于听和看,它们的气是清的,属于阳;鼻子和嘴巴用于闻和吃,它们的气是浊的,属于阴。
耳朵听无形的声音,是上面窍中阳的极致,中间空虚而形状纵向,两个耳朵相距较远。
眼睛看有形的颜色,是上面窍中阳的阴,中间实而横向,两个眼睛相距较近。
鼻子闻无形的气味,是上面窍中阴的阳,空虚而形状纵向,虽然也是两个窍,但外部仍然统一为一个。
嘴巴吃有形的五味,是上面窍中阴的阴,中间又空虚又实,有出有纳,形状横向,外部虽然是一个窍,但内部仍然是两个。
综合上面的窍来看,阳的是偏的,阴的是正的,土位于中间;阳的是纵向的,阴的是横向的,纵向走气,横向走血,血是阴而气是阳。
虽然说是七个窍,实际上是八个。
阳窍外部是阳(七数)而内部是阴(八数),外部是奇数而内部是偶数,阳生于七,成于八。
生数是阳,成数是阴。
阳窍用成数,七、八是成数。
下面的窍能生化之前阴,是阴中的阳;外部虽然是一个窍但内部实际上是两个,阳窍用偶数。
后阴只负责排出浊物,是阴中的极致阴,内外都是一个,阴窍用奇数。
综合下面的窍来看,虽然说是两个窍,实际上是三个。
阴窍外部是阴(二数)而内部是阳(三数),外部是偶数而内部是奇数;阴窍用生数,二、三是生数。
上面的窍明七,是阳;暗八,是阴。
下面的窍明二,是阴;暗三,是阳。
综合上下窍来看,明九,暗十一,十一就是一;九是老,一是少,老成而少生。
九是阳数的终点,一是阳数的起点,始终上下,是阳气的循环。
开窍就是运行阳气。
奥妙无穷,只是一个“互”字而已。
但“互”中的“互”,最难理解,我曾经感叹说:修身的人,这个“是”字难,格致的人,这个“互”字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九窍论-注解
九窍:人体中的九个孔窍,包括上七窍(眼、耳、鼻、口)和下二窍(前阴、后阴)。
阳窍:上七窍,包括眼、耳、鼻、口,属于阳,负责感知外界信息。
阴窍:下二窍,包括前阴和后阴,属于阴,负责排泄和生殖功能。
生数:在阴阳理论中,生数代表生成、发展的数,通常与阳相关。
成数:在阴阳理论中,成数代表完成、成熟的数,通常与阴相关。
互字:指阴阳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阴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四-杂说-九窍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内经》的补充论述,主要探讨了人体九窍的阴阳属性及其在阴阳理论中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上七窍和下二窍的详细分析,揭示了阴阳奇偶生成之妙谛,进一步阐释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文章将九窍分为上七窍和下二窍,上七窍为阳,下二窍为阴。这种分类不仅符合中医理论中‘上为阳,下为阴’的基本原则,还进一步细化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具体表现。上七窍中,耳目视听为阳中之至阳,鼻嗅口食则为阳中之阴,这种细分体现了阴阳的层次性和复杂性。
其次,文章通过对上七窍的进一步分析,揭示了阴阳的奇偶生成规律。阳窍反用偶,阴窍反用奇,这种反常规的用法体现了阴阳的辩证关系。阳窍外阳而内阴,阴窍外阴而内阳,这种内外阴阳的对应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阴阳的相互转化和依存。
文章还通过对下二窍的分析,揭示了阴阳的生数和成数。下二窍中,前阴为阴中之阳,后阴为阴中之至阴,这种分类不仅体现了阴阳的层次性,还进一步阐释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具体功能。前阴外一窍而内二,后阴内外皆一,这种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体现了阴阳的奇偶生成规律。
最后,文章通过对上下窍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阴阳的循环规律。上窍明七暗八,下窍明二暗三,这种明暗对应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阴阳的相互转化和依存。九为阳数之终,一为阳数之始,这种始终对应的关系,进一步阐释了阴阳的循环规律。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人体九窍的详细分析,揭示了阴阳在人体中的具体体现和相互转化规律,进一步阐释了阴阳理论的深刻内涵。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