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行浆务令满足论-原文
近时人心不古,竞尚粉饰,草草了事。
痘顶初浑,便云浆足,病家不知,惟医是听。
浆不足者,发痘毒犹可医治;若发于关节隐处,亦致丧命,或成废人;患目烦躁者,百无一生,即不死而双目失明矣。
愚经历不少,浆色大约以黄豆色为准,痘多者腿脚稍清犹可。
愚一生所治之痘,痘后毫无遗患,无他谬巧,行浆足也。
近时之弊,大约有三∶一由于七日前过用寒凉,七日后又不知补托,畏温药如虎,甚至一以大黄从事,此用药之不精也;二由于不识浆色,此目力之不精也;三由于存心粉饰,心地之不慈也。
余存心不敢粉饰,不忍粉饰,口过直而心过慈,以致与世不合,目击儿之颠连疾苦而莫能救,不亦大可哀哉!
今作此论,力矫时弊,实从数十年经历中得来。
见痘后之证,百难于痘前。
盖痘前有浆可上,痘后无浆可行;痘前自内而外出,外出者顺,痘后自外而内陷,内陷者逆也。
毒陷于络,犹可以法救之;毒陷于脏而脏真伤,考古竟无良法可救。
由逆痘而死者,医可以对儿;由治法不精,而遗毒死者,其何以对小儿哉?
阅是论者,其思慎之于始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行浆务令满足论-译文
近来人心不古,人们竞相追求表面的粉饰,草率了事。
痘疹刚出现时,便说浆液已足,病家不了解情况,只能听从医生的意见。
如果浆液不足,痘毒发作还可以医治;但如果痘毒发作在关节隐蔽处,也可能导致死亡,或者使人成为废人;如果患者眼睛烦躁,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即使不死也会双目失明。
我经历过不少病例,浆液的颜色大约以黄豆色为准,痘疹多的人腿脚稍微清晰还可以。
我一生所治疗的痘疹,治疗后毫无后遗症,没有其他巧妙的办法,只是浆液充足而已。
近来的弊端大约有三点:一是因为七日前过度使用寒凉药物,七日后又不知道补托,害怕温药如虎,甚至一味使用大黄,这是用药不精;二是因为不认识浆液的颜色,这是目力不精;三是因为心存粉饰,心地不慈。
我内心不敢粉饰,不忍粉饰,口直心慈,因此与世不合,目睹孩子们的痛苦而无法救治,这不是非常悲哀吗!
现在写下这篇论述,力图纠正时弊,实际上是从数十年的经历中得来的。
看到痘疹后的症状,比痘疹前要困难百倍。
因为痘疹前有浆液可以上,痘疹后没有浆液可以行;痘疹前从内而外发出,发出者顺利,痘疹后从外而内陷,内陷者逆。
毒陷于络,还可以用方法救治;毒陷于脏而脏真伤,考古竟无良法可救。
由逆痘而死的,医生可以对孩子负责;由治疗不精,而遗留毒死的,又怎么对孩子负责呢?
阅读这篇论述的人,应该从一开始就慎重考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行浆务令满足论-注解
痘:指天花,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浆:指痘疹中的脓液,是判断天花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大黄: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清热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等症状。
补托:中医术语,指通过补益药物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
逆痘:指天花病情恶化,毒邪内陷,病情凶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行浆务令满足论-评注
本文是一篇关于天花治疗的医学论述,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深刻剖析了当时天花治疗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文章首先指出当时社会风气浮躁,医者敷衍了事,患者盲目听从,导致天花治疗存在严重问题。作者强调,天花治疗的关键在于‘行浆足’,即确保痘疹中的脓液充足,这是判断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时天花治疗中存在的三大弊端:一是用药不当,前期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后期又不懂得补托,甚至滥用大黄等泻下药物;二是医者缺乏经验,无法准确判断浆色;三是医者心存侥幸,敷衍了事,缺乏仁心。作者痛心疾首地指出,这些弊端导致许多患儿因治疗不当而丧命或致残,令人扼腕叹息。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医学的严谨态度和仁爱之心。他强调,医者应以患者生命为重,不能为了粉饰太平而敷衍了事。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只要‘行浆足’,天花治疗后完全可以不留后遗症。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后世医者学习。
文章最后,作者从病理学角度分析了天花治疗的难点。他指出,天花治疗的关键在于‘痘前’和‘痘后’的区别。痘前病情较轻,毒邪外发,治疗相对容易;痘后病情加重,毒邪内陷,治疗难度大大增加。作者特别强调,如果毒邪深入脏腑,导致脏腑损伤,则几乎无药可救。这种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医学造诣。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医学论述,更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医者箴言。作者通过对天花治疗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当时医学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仁心仁术的医德风范,对后世医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