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限期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限期论-原文

痘证限期,近日时医,以为十二日结痂之后,便云收功;

古传百日内,皆痘科事也。

愚有表侄女,于三、四月间出痘,浆行不足,百日内患目,目珠高出眼外,延至次年二月方死,死时面现五色,忽而青而赤而黄而白而黑,盖毒瓦斯遍历五脏,三昼夜而后气绝。

至今思之,犹觉惨甚,医者可不慎哉!

十二日者,结痂之限也,况结痂之限,亦无定期。

儿生三岁以后者,方以十二日为准,若初周以后,只九日限耳,未周一岁之孩,不过七日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限期论-译文

关于痘症的恢复期限,近来的医生认为,痘症在十二天结痂之后,就可以说是痊愈了;

但古代传说中,痘症在百天之内都属于痘科的范围。

我有一个表侄女,在三四月份的时候出了痘,痘浆没有完全排出,结果在百天之内眼睛出了问题,眼球突出到眼外,拖延到第二年的二月才去世,去世时脸上出现了五种颜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红一会儿黄一会儿白一会儿黑,这是因为毒素已经遍布五脏,经过三天三夜才断气。

到现在想起来,仍然觉得非常悲惨,医生们怎能不谨慎呢!

十二天是结痂的期限,但结痂的期限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时间。

孩子出生三岁以后,才以十二天为准,如果是一周岁以后,只有九天的期限,未满一岁的孩子,不过七天的期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限期论-注解

痘证:指天花,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结痂:指天花患者皮肤上的脓疱干燥结痂,是病情好转的标志。

浆行不足:指天花患者体内的毒素未能充分排出,导致病情加重。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中医理论中与五脏相对应,此处描述患者面部颜色的变化,反映毒素对五脏的侵害。

毒瓦斯:指天花病毒及其毒素,中医认为其能侵害五脏六腑。

三昼夜:指三天三夜,此处描述患者从病情恶化到死亡的时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限期论-评注

本文通过描述一位表侄女因天花而死亡的悲惨经历,揭示了古代天花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复杂性。文章首先指出当时医生对天花病的认识局限,认为十二日结痂后便算治愈,而实际上古传百日内皆属痘科事,暗示了古代医学对天花病的长期观察和经验积累。

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表侄女的病情发展,从浆行不足到百日内患目,目珠高出眼外,最终在次年二月死亡。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天花病的严重性,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在治疗天花方面的无力感。特别是患者死时面现五色,忽而青而赤而黄而白而黑,这一描述生动地表现了毒素对五脏的侵害,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文章最后提到十二日结痂之限并非固定,而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所不同,三岁以后者以十二日为准,初周以后者只九日限,未周一岁之孩不过七日限。这一细节反映了古代医学对天花病的细致观察和分类治疗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实践智慧和经验总结。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具体案例,不仅揭示了古代天花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复杂性,也展示了古代医学在观察、分类和治疗方面的智慧。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描述生动具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医学参考意义。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反思,作者呼吁医者谨慎行事,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医学责任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限期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