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总论-原文
《素问》曰:治病必求其本。
盖不知其本,举手便误,后虽有锦绣心思,皆鞭长莫及矣。
治痘明家,古来不下数十,可称尽善,不比温病毫无把握,尚俟愚陋之鄙论也。
但古人治法良多,而议病究未透彻来路,皆由不明六气为病,与温病之源。
故论痘发之源者,只及其半,谓痘证为先天胎毒,由肝肾而脾胃而心肺,是矣。
总未议及发于子午卯酉之年,而他年罕发者何故。
盖子午者,君火司天;卯酉者,君火在泉;人身之司君火者,少阴也。
少阴有两脏,心与肾也。
先天之毒,藏于肾脏,肾者,坎也,有二阴以恋一阳,又以太阳寒水为腑,故不发也,必待君火之年,与人身君火之气相搏,激而后发也。
故北口外寒水凝结之所,永不发痘。
盖人生之胎毒如火药,岁气之君火如火线,非此引之不发。
以是知痘证与温病之发同一类也。
试观《六元正纪》所载温厉大行,民病温厉之处,皆君相两火加临之候,未有寒水湿土加临而病温者,亦可知愚之非臆说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总论-译文
《素问》中说:治病必须找到病因的根本。
如果不了解病因的根本,随便动手就会出错,即使后来有再好的想法,也都无法挽回。
治疗痘疹的专家,自古以来不下数十人,可以说已经非常完善了,不像温病那样毫无把握,还需要等待愚昧浅薄的见解。
但是古人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对疾病的讨论却没有透彻地探讨其来源,都是因为不明白六气致病和温病的根源。
所以讨论痘疹发病根源的人,只说到了一半,认为痘疹是先天胎毒,从肝肾到脾胃再到心肺,这是对的。
但从未讨论为什么痘疹在子午卯酉年发作,而在其他年份很少发作的原因。
因为子午年,君火主宰天;卯酉年,君火主宰地;人体中主宰君火的是少阴。
少阴有两个脏器,心和肾。
先天的毒素,藏在肾脏,肾属于坎卦,有两个阴爻依附一个阳爻,又以太阳寒水为腑,所以不会发作,必须等到君火之年,与人体中的君火之气相搏,激发后才能发作。
所以北方寒冷的地方,永远不会发痘疹。
因为人体中的胎毒就像火药,岁气中的君火就像火线,没有这个引子就不会发作。
由此可知,痘疹和温病的发作是同一类的。
试看《六元正纪》中记载的温厉大流行,民众患温厉的地方,都是君相两火加临的时候,没有寒水湿土加临时患温病的,也可以知道我的说法并非凭空臆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总论-注解
素问:《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主要论述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种气候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认为这些因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君火:中医术语,指心火,是人体内的一种阳气,主管心脏的功能。
少阴: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络,与心、肾相关,主要涉及人体的水液代谢和生殖功能。
坎:八卦之一,象征水,与肾脏相对应,在中医理论中代表阴性和寒性。
六元正纪:可能指古代关于天文、历法、气候等的记载,用于解释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总论-评注
本文选自《素问》,探讨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病必求其本。这一原则强调了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深入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否则即使有再高明的治疗手段,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深度思考,强调了病因学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文中特别讨论了痘病的发生与六气、君火等中医理论的关系。作者指出,痘病的发生与先天胎毒有关,这种毒素藏于肾脏,与君火相搏激而发。这一解释不仅揭示了痘病的发病机制,也反映了中医对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六元正纪》中关于温厉大行的记载,指出温厉病的发生与君相两火加临有关,而非寒水湿土。这一观点进一步证实了作者关于痘病与温病发病机制相似的理论,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医家如何利用天文历法知识来解释疾病的发生。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还通过具体的病例分析,展示了中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六气、君火等概念的运用,作者不仅解释了痘病的发病机制,也体现了中医理论在解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这种将天文、历法知识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