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初起用药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初起用药论-原文

痘证初起,用药甚难,难者何?预护之为难也。

盖痘之放肥,灌浆,结痂,总从见点之初立根基,非深思远虑者不能也。

且其情势未曾显张,大约辛凉解肌,芳香透络,化浊解毒者,十之七、八;本身气血虚寒,用温煦保元者,十之二、三。

尤必审定艺之壮弱肥瘦,黑白青黄,所偏者何在?所不足者何在?

审视体质明白,再看已未见点,所出何苗?

参之春夏秋冬,天气寒热燥湿,所病何时?

而后定方。

务于七日前先清其所感之外邪,七日后只有胎毒,便不夹杂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初起用药论-译文

痘疹初起时,用药非常困难,难在哪里?预防和保护是最难的。

因为痘疹的放肥、灌浆、结痂,都是从痘疹初现时就开始奠定基础的,没有深思远虑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而且痘疹的病情尚未明显显现,大约有十分之七八的情况需要用辛凉药物解肌、芳香药物透络、化浊解毒;而本身气血虚寒的情况,需要用温煦药物保元的,大约占十分之二三。

尤其必须仔细审察患者的体质强弱、肥瘦、肤色黑白青黄,看看哪里偏颇?哪里不足?

明确审视患者的体质后,再看痘疹是否已经出现,出现的是哪种痘苗?

结合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天气的寒热燥湿,以及发病的时间,

然后才能确定药方。

务必在发病前七天先清除患者所感受的外邪,七天后就只有胎毒,不再夹杂其他邪气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初起用药论-注解

痘证:指天花,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放肥:指天花病毒在皮肤上形成的脓疱逐渐成熟、膨胀的过程。

灌浆:指脓疱内充满脓液,形成明显的脓头。

结痂:指脓疱破裂后,脓液干燥形成痂皮,标志着病情进入恢复期。

辛凉解肌:中医术语,指使用辛凉性质的药物来解除肌肉表面的热邪。

芳香透络:中医术语,指使用芳香性质的药物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化浊解毒:中医术语,指使用药物来化解体内的浊气和毒素。

温煦保元:中医术语,指使用温补性质的药物来保护元气,增强体质。

胎毒:中医术语,指胎儿在母体内积累的毒素,认为这是导致某些疾病的原因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初起用药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典籍,详细描述了天花(痘证)初起时的治疗难点和用药原则。文本首先指出,天花的治疗关键在于预防和早期干预,即‘预护之为难也’。这是因为天花的病情发展从‘见点之初’就决定了其后续的病程,包括‘放肥’、‘灌浆’、‘结痂’等阶段。因此,治疗者必须具备‘深思远虑’的能力,才能在病情尚未明显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文本进一步分析了天花的治疗原则,指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辛凉解肌’、‘芳香透络’、‘化浊解毒’的药物,这些药物能够解除肌肉表面的热邪,疏通经络,化解体内的浊气和毒素。然而,对于本身气血虚寒的患者,则需要使用‘温煦保元’的药物,以保护元气,增强体质。这种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治疗者必须仔细审视患者的体质、病情发展、季节变化等因素,才能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种综合考虑患者体质、病情、环境等因素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天花的治疗难点和用药原则,还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证初起用药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