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疮稀少不可恃论-原文
相传痘疮稀少,不过数十粒,或百余粒,根颗圆绽者,以为状元痘,可不服药。
遇则以为三、四日间,亦须用辛凉解毒药一帖,无庸多服;
七、八日间,亦宜用甘温托浆药一帖,多不过二帖,务令浆行满足。
所以然者何?
愚尝见稀少之痘,竟有浆行不足,结痂后患目,毒流心肝二经,或数月,或半年后,烦躁而死,不可救药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疮稀少不可恃论-译文
相传痘疮如果数量稀少,只有几十粒,或者一百多粒,而且痘疮的根部圆润饱满,这样的痘疮被称为状元痘,可以不用服药。
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发病的三、四天内,还是需要用一剂辛凉解毒的药物,不需要多服;
在七、八天内,也应该用一剂甘温托浆的药物,最多不超过两剂,目的是让痘疮的浆液充分排出。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曾经见过一些痘疮数量稀少的病例,由于浆液排出不足,结痂后导致眼睛出现问题,毒素流入心肝两经,有的几个月,有的半年后,病人因烦躁不安而死亡,无法救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疮稀少不可恃论-注解
痘疮:痘疮,又称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历史上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状元痘:状元痘是指痘疮症状较轻,痘疹数量少且形态圆润饱满,预后良好的一种情况,古人认为这种情况不需要服药也能自愈。
辛凉解毒药:辛凉解毒药是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疾病,如痘疮初期的发热、红肿等症状。
甘温托浆药:甘温托浆药是指具有温补托毒、促进痘疹成熟和浆液形成作用的中药,常用于痘疮中后期,以促进痘疹的成熟和愈合。
浆行满足:浆行满足是指痘疹中的浆液充分形成,痘疹成熟饱满,这是痘疮愈合的一个重要标志。
结痂:结痂是指痘疹成熟后,浆液干燥形成痂皮,这是痘疮愈合的一个阶段。
毒流心肝二经:毒流心肝二经是指痘疮毒素侵入心肝两经,导致心肝功能受损,出现烦躁、目疾等症状,这是痘疮病情恶化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痘疮稀少不可恃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医书,反映了古人对痘疮(天花)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痘疮在古代是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死亡率极高,因此古人对痘疮的治疗非常重视。文中提到的‘状元痘’是指痘疮症状较轻的情况,古人认为这种情况不需要服药也能自愈,这反映了古人对疾病预后的观察和经验总结。
文中提到的‘辛凉解毒药’和‘甘温托浆药’是古代治疗痘疮的常用药物。辛凉解毒药用于痘疮初期,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帮助控制病情发展;甘温托浆药则用于痘疮中后期,以温补托毒、促进痘疹成熟和浆液形成为主,帮助痘疮愈合。这种分阶段用药的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文中还提到‘浆行满足’是痘疮愈合的一个重要标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痘疹中浆液的形成和成熟对疾病预后的重要性。同时,文中也提到了痘疮病情恶化的表现,如‘毒流心肝二经’,导致烦躁、目疾等症状,甚至数月或半年后死亡。这说明古人对痘疮的并发症和长期影响也有一定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痘疮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也体现了古代中医辨证施治、分阶段用药的治疗思想。这些经验和思想对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