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原文

《素问》谓太阳所至为痉,少阳所至为螈。

盖痉者,水也;螈者,火也;又有寒厥,热厥之论最详。

后人不分痉、螈、厥为三病,统言曰惊风痰热,曰角弓反张、曰搐搦、曰抽掣、曰痫、痉、厥。

方中行作《痉书》,其或问中所论,亦混螈而为痉,笼统议论。

叶案中治痫、痉、厥最详,而统称痉厥,无螈之名目,亦混螈为痉。

考之他书,更无分别,前痉病论因之,从时人所易知也。

谨按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

螈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螈也。

抽掣搐搦不止者,螈也。

时作时止,止后或数日,或数月复发,发亦不待治而自止者,痫也。

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

大抵痉、螈、痫、厥四门,当以寒热虚实辨之。自无差错。

仲景刚痉柔痉之论。为伤寒而设,未尝议及螈病,故总在寒水一门,兼风则有有汗之柔痉,盖寒而实者也;

除寒痉外,皆螈病之实而热者也。

湿门则有寒痉有热螈,有实有虚;

热病久耗其液,则成虚热之螈矣。

前列小儿本脏自病一条,则虚热也。

产后惊风之痉,有寒痉,仲景所云是也;有热螈,本论所补是也。

总之痉病宜用刚而温,螈病宜用柔而凉。

又有痉而兼螈,螈而兼痉,所谓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也。

至于痫证,亦有虚有实,有留邪在络之客邪,有五不可发汗,即不发汗之辛甘,亦在所当禁也。

且伤志过极之脏气,叶案中辨之最详,分别治之可也。

瑭因前辈混螈与痉为一证,故分晰而详论之,以备裁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译文

《素问》中提到,太阳经所至之处会出现痉病,少阳经所至之处会出现螈病。

痉病属于水,螈病属于火;此外还有寒厥和热厥的详细论述。

后人没有将痉、螈、厥分为三种病,而是统称为惊风痰热,或者角弓反张、搐搦、抽掣、痫、痉、厥。

方中行所著的《痉书》中,也混淆了螈病和痉病,笼统地讨论。

叶案中对痫、痉、厥的治疗论述最为详细,但统称为痉厥,没有提到螈病的名称,也是将螈病混为痉病。

查阅其他书籍,也没有明确的区分,前人对痉病的论述也是如此,这是为了便于当时的人理解。

痉病指的是身体强直的症状,后人所说的角弓反张,古人称之为痉病。

螈病指的是身体蠕动、牵引、收缩的症状,后人所说的抽掣、搐搦,古人称之为螈病。

抽掣、搐搦不止的,就是螈病。

时作时止,停止后可能几天或几个月后复发,发作后不需要治疗也能自行停止的,是痫病。

四肢冷得像冰一样的,是厥病;四肢热得像火一样的,也是厥病;有时冷得像冰,有时热得像火的,也是厥病。

总的来说,痉、螈、痫、厥这四种病,应当根据寒热虚实来辨别,这样就不会出错。

张仲景关于刚痉和柔痉的论述,是针对伤寒而提出的,没有涉及螈病,因此都属于寒水一类,兼有风邪的则是有汗的柔痉,属于寒而实的病症;

除了寒痉之外,其他都是螈病的实热症状。

湿病中既有寒痉也有热螈,有实有虚;

热病长期耗损体液,就会形成虚热的螈病。

前面提到的小儿本脏自病,属于虚热。

产后惊风引起的痉病,有寒痉,张仲景所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也有热螈,这是本论补充的内容。

总的来说,痉病适合用刚温的药物,螈病适合用柔凉的药物。

还有痉病兼有螈病,螈病兼有痉病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水极似火,火极似水。

至于痫病,也有虚实之分,有邪气留滞在经络的客邪,有五不可发汗的情况,即使不采用发汗的辛甘药物,也应当避免。

此外,伤志过极导致的脏气问题,叶案中论述得最为详细,应当分别治疗。

我因为前辈们将螈病和痉病混为一谈,所以详细分析并论述,以供参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注解

痉: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

螈: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螈也。

痫:时作时止,止后或数日,或数月复发,发亦不待治而自止者。

厥:四肢冷如冰者,或四肢热如火者,或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

刚痉柔痉:仲景所论,为伤寒而设,刚痉指寒而实者,柔痉指兼风则有有汗之柔痉。

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指痉病与螈病的相互转化,水极则似火,火极则似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痉、螈、痫、厥四种病症的区别与治疗原则。首先,作者指出《素问》中将太阳所至的病症称为痉,少阳所至的病症称为螈,并进一步解释了痉与螈的区别。痉表现为强直,类似于角弓反张;螈则表现为蠕动引缩,类似于抽掣、搐搦。痫则是一种时作时止的病症,发作后可能数日或数月复发,但发作后不治自止。厥则表现为四肢冷如冰或热如火,或冷热交替。

作者批评了后世医家将痉、螈、厥混为一谈的做法,认为这种笼统的论述导致了治疗上的混乱。作者特别提到方中行的《痉书》和叶案中的论述,指出他们虽然对痉、痫、厥的论述较为详细,但却将螈混为痉,未能明确区分。作者认为,痉、螈、痫、厥四门病症应当根据寒热虚实来辨别,才能避免治疗上的差错。

在治疗原则上,作者提出痉病宜用刚而温的药物,螈病宜用柔而凉的药物。同时,作者还提到痉与螈可能相互转化,即“水极而似火,火极而似水”,这种情况在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对于痫证,作者认为也有虚实之分,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施治。

本文的论述不仅对痉、螈、痫、厥四种病症进行了详细的区分,还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作者通过对前人论述的批评与补充,进一步明确了这些病症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古代医家在辨证论治方面的严谨态度与深厚功底,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复杂性与科学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病螈病总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