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因质疑

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因质疑-原文

痉病之因,《素问》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此湿字,大有可疑,盖风字误传为湿字也。

余少读方中行先生《痉书》,一生治病,留心痉证,觉六气皆能致痉。

风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所有痉病现证,皆风木刚强屈拗 之象。

湿性下行而柔,木性上行而刚;单一湿字,似难包得诸痉。

且湿字与项强字即不对,中行《痉书》一十八条,除引《素问》《千金》二条,余十六条内,脉二条,证十四条,俱无湿字证据。

如脉二条∶一曰:痉夫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二曰∶《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皆风木之象,湿之反面也。

余十四条:风痉致痉居其十,风家禁下一条,疮家禁汗一条,新产亡血二条,皆无所谓湿也者。

即《千金》一条,曰: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

上下文义不续,亦不可以为据。

中行注云:痉,自《素问》以来,其见于《伤寒论》者,乃叔和所述《金匮》之略也;《千金》虽有此言,未见其精悉。

可见中行亦疑之。

且《千金》一书,杂乱无章,多有后人羼杂,难以为据。

《灵枢》《素问》二书,非神圣不能道,然多述于战国汉人之笔,可信者十之八、九,其不可信者一、二;如其中多有后世官名地名,岂轩岐逆料后世之语,而先言之哉?

且代远年湮,不无脱简错误之处。

瑭学术浅陋,不敢信此湿字,亦不敢直断其非,阙疑以俟来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因质疑-译文

关于痉病的成因,《素问》中提到:“所有痉病和颈部僵硬,都属于湿气所致。”

这里的“湿”字非常值得怀疑,可能是“风”字被误传为“湿”字。

我年轻时读过方中行先生的《痉书》,一生都在治疗疾病,特别关注痉病,认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都能导致痉病。

风是百病之首,六气都是通过风来伤害人体的,所有痉病的症状,都是风木(风与木相关)刚强、屈曲的表现。

湿性向下且柔软,木性向上且刚强;单用一个“湿”字,似乎难以涵盖所有痉病的情况。

而且“湿”字与“项强”(颈部僵硬)并不对应,方中行的《痉书》共有十八条,除了引用《素问》和《千金方》的两条外,其余十六条中,脉象两条,症状十四条,都没有提到“湿”字的证据。

比如脉象两条:第一条说,痉病患者的脉象按起来紧如弦,直上直下;第二条说,《脉经》中提到,痉病患者的脉象是伏而坚硬,直上直下。

这些都是风木的表现,与湿气相反。

其余十四条中,风痉导致的痉病占了十条,风病患者禁止下法一条,疮病患者禁止发汗一条,新产失血两条,都没有提到湿气。

即使是《千金方》中提到的一条,说太阳中风,再感寒邪,湿气就会变成痉病。

但这句话的上下文并不连贯,也不能作为依据。

方中行注释说,痉病自《素问》以来,出现在《伤寒论》中的内容,是王叔和所写的《金匮要略》的简略版本;《千金方》虽然有这种说法,但并没有详细解释。

可见方中行也对此表示怀疑。

而且《千金方》这本书内容杂乱无章,很多是后人添加的,难以作为依据。

《灵枢》和《素问》这两本书,不是圣人无法写出,但大多是战国和汉代人所写,可信度有八九成,不可信的部分有一两成;比如其中有很多后世的官名和地名,难道黄帝和岐伯能预知后世的事情,提前说出来吗?

而且年代久远,难免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

我学识浅薄,不敢完全相信这个“湿”字,也不敢直接断定它是错误的,只能存疑,等待后来者去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因质疑-注解

痉病:痉病是一种以肌肉强直、抽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有关。

素问:《素问》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原则。

湿:湿是中医六淫之一,指外界湿气过重或体内湿邪积聚,常导致身体沉重、关节疼痛等症状。

风:风是中医六淫之一,指外界风邪侵袭,常导致头痛、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

中行先生:中行先生即方中行,明代医学家,著有《痉书》,对痉病有深入研究。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种外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疾病的外部因素。

风木:风木是中医五行理论中的概念,风属木,木性上行而刚,与湿性下行而柔相对。

脉: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千金:《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丰富,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

伤寒论:《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论述了外感热病的诊治方法。

金匮:《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部医学著作,主要论述了内科杂病的诊治方法。

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的另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针灸、经络等内容。

轩岐:轩岐指黄帝和岐伯,相传为《黄帝内经》的作者,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因质疑-评注

本文通过对痉病病因的探讨,展现了中医理论中对病因的深刻理解和辨证思维。作者首先引用了《素问》中的观点,认为痉病的病因与湿有关,但随后提出了质疑,认为‘湿’字可能是‘风’字的误传。这一质疑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经典文献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对病因的多角度分析。

作者进一步引用了方中行先生的《痉书》,指出六气皆能致痉,尤其是风作为百病之长,六气莫不由风而伤人。这一观点强调了风在痉病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中医理论中‘风’与‘湿’的辩证关系。风性上行而刚,湿性下行而柔,两者性质相反,单一湿字难以涵盖痉病的所有症状。

通过对《痉书》中十八条内容的分析,作者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条目并未提及湿字,反而强调了风的作用。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作者的质疑,同时也揭示了中医文献中可能存在的内容脱简和错误。作者对《千金方》中的一条记载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上下文义不续,难以作为依据。这一批判性分析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文献的严谨态度,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对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最后,作者对《灵枢》《素问》等经典文献的可信度进行了评价,认为这些文献虽然大部分内容可信,但也存在后世羼杂和脱简错误之处。这一评价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经典文献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医理论在传承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痉病病因的探讨,展现了中医理论中对病因的深刻理解和辨证思维。作者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对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中医文献在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分析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思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六-解儿难-痉因质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4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